第一篇:登高--讲课稿
一、朗读课文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 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我们能否从诗词当中找出一两个词语来揣摩他的此刻情感呢?(找词眼)
情感基调:悲(哀愁、苦痛、悲愤)
诗人悲什么?
三 鉴赏诗歌----“知人论世”,那么杜甫到底有怎样的一生?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四、赏析诗词
找意象: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那些事物?有那些意象?
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解和理由。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请联系后两联及作者的身世谈谈其悲情来自哪些方面。
诗人的“悲” 情来自:
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又孤独无依之悲,战乱未已的国难家愁之恨,白发日多而壮志未酬之痛,潦倒不堪又护病断饮之苦。
五:总体感知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sou3)》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六:补充杜甫和杜甫的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1、漫游时期(731-745)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赵。《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744年与李白相识
2、长安时期(746-755)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
3、任左拾遗和流亡时期(756-759)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职,被贬,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760-770)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定居下来。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中任参谋,由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出川,在今湖南岳阳、长沙、衡阳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途中。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嗅,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第二篇:《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一、登高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知人论世
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称其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尊称为“诗圣”。
知人论世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
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未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春望》《望岳》《登高》《蜀相》 《登岳阳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句回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他抱病登台。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播放朗读录音,四、朗读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联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风、天、猿、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孤独苦闷的飞鸟 联想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高远壮阔,苍凉萧瑟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对仗工整,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不尽长江滚滚来
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明确: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不断扩大。江水不断流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消逝,作者的生命如同落叶般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国家还处于混乱之中,诗人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救国之力。这两句诗抒发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有哪些“悲”? 炼字答题步骤:(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2)这个字写出了……。(还可考虑手法和诗句翻译)(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例:“常”(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常”字用得好,“常”的意思是长久,长期。(2)这个字写出了……。
“常”字写出了诗人四处漂泊的时间之久。(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独”
(1)“独”字用得好,“独”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2)“独”字写出了诗人登台时无亲朋陪伴的孤独场景。(3)表达了诗人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悲 1.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 4.日见白发增而壮志未酬之虑 “悲”的根本原因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时局艰难,“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借酒消愁,但穷困潦倒,加上疾病缠身,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写景 首联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气势开阔 抒情 颈联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借景抒情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苍凉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壮志难酬之情。
六、艺术赏析
(1)格律精严。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2)语言精练。颈联十四字含八层意思。(3)借景抒情。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
第三篇: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
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把握诗歌节奏
第二课时——展示课
四、诗文赏析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1.首联:(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以十四字写六种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是一只离群失途的孤鸟,孤独而痛苦。这是一幅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的凄清画面,“鸟飞回”一句,更点明了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诗人的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诗人凄怆哀怨之情溢于笔端。
(教师板书:凄怆哀怨)
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学生朗读,教师指导)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对比出人的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看这孤鸟,离群失途,同时天涯沦落人,独在异乡不得归。
2.颔联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一年之中,枯荣轮回,这表现了什么?(生命之短暂);俯察江水,滚滚东逝,奔流不息,又象征了什么?(时间之无穷)。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互相映衬,诗人以自己行至暮年的有限生命,去观照无限的历史长河,有什么感慨呢?(从这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感怆,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这幅画面雄阔苍茫,表现出人生的沉重悲壮。(教师板书:沉重悲壮)指导朗读:“萧萧”、“滚滚”两词应重读,表现出“沉重悲壮”的情感。
3颈联、尾联 指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指导学生体会诗人寄托的心境。大家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明确: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处境和心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离乡万里,倍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好饮而不得,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这四句写出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这两联既写出忧生伤己,又写出忧国伤时。(板书:忧生伤己,忧国伤时)
第三课时——展示课
1、提问:但只是写出个人之秋吗?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明确背景: 祖国山河处在战乱之中,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
虽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大唐帝国日渐衰微,但诗人仍止不住登高远眺的脚步,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还是在为破碎的山河祈福?我们无从知道,但这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可见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国家之秋”,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真正意蕴。
2、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诗人说:“艰难苦恨繁霜鬓”,请认真思考一下,“艰难”和“苦恨”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不得意时可以“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扶大厦之将倾,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3、“七悲”,颈联、尾联借秋写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凡此“七悲”,悲恨万端。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 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散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 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 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 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 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 指导学生朗诵全诗。
五、总结: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全在一个“悲”字。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是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板书:悲,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展读全诗: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而他喃喃自语般的倾诉就注定会成为虎啸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六、课后反思
第四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景描述: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古代,人们更愿意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也许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吧。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偊偊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
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2.这个老人是谁呀? 是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登高”。二.朗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 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2.(配乐朗诵《登高》)3.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言志”么。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三.品读诗歌
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悲伤、忧愁、孤独„„
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1)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②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教师补充: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教师补充: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教师补充:孔子就在长江边上感慨过:逝者如斯夫!苏轼在也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来人们就常用流水来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教师补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了自己年老迟暮。杜甫于58岁客死夔州一小舟上,诗人写这首诗时已55岁,是去世前三年。)
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我们也来说说诗人境遇之悲的具体体现。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教师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教师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教师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还有8层意思,你能读出来么?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
“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
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7.总结: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再带着感悟朗读。
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学生朗读。
五.看杜甫《蜀相》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2.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诗歌的哪两个字上,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第五篇:《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杜甫的诗《登高》,在学新诗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讲到知识。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
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 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因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写作背景
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杜甫一生坎坷,先后经历了读书与漫游、困局长安、陷贼为官、西南漂泊四个时期,而《登高》是写于哪个时期呢?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趁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杜甫在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中抱病登台。
三、解题
说到登高,我们就会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是一种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回到家乡与兄弟登高辟邪,王维表现的是对家乡的思念,而杜甫表现的是什么情怀呢?我们来融情入境的朗诵一下。四.朗诵
1.全班读
2.男生读,女生读
3.自己读,疏通大意 五.品味鉴赏
1.我们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悲凉
阴森
萧瑟 冷清 2.这种氛围是通过什么营造的呢?——意象 3.下面我们来找意象,看首联。
⑴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3)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4)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1.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2.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4.首联是写景,那颔联呢?——也是写景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怎样的图景?(请同学描述)(2)给人什么感觉————广阔深远
(3)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落叶归根,也许会加重乡愁,更加思乡。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5.作者为何感慨生命短暂,在颈联他给出了答案(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2)什么叫登台呢?——登高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课后题: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的颈联,含有八层含义,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思念家乡
(5)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自己的身世倍感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6.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2)国家连年战乱,作者心急如焚,只能通过什么来疏解?——酒(3)结果呢?为什么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 7.展示诗歌思路,思考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