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悠悠花香,浓浓乡情——浅析《百合花》中割不断的故乡情怀
悠悠花香,浓浓乡情
——浅析《百合花》中割不断的故乡情怀
摘要:故乡历来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话题。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细腻柔美的笔调,精巧别致的构思,在抒写人性善良、朴实的同时,也隐隐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了浓郁的故乡情怀。本文试结合作者的成长环境,浅析文本中同样清新雅致的故乡情结。
关键词:茹志鹃
百合花
故乡情怀
故乡历来都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话题,“故乡”这两个简单朴素的汉字,与文人学者结下难舍难离的不解之缘。刘邦《大风歌》中吟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乐府诗集《悲歌行》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司空图《漫书五首》中:“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多少游子和文人对故乡这一主题
[1]的反复吟唱和感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故乡情结。在这个情结中,既有传统故事中的“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也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沧桑感慨;还有昔日伙伴闰土叫“我”“老爷”的心酸无奈之声。所以,在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结。
中国当代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细腻柔美的笔
[2]调,精巧别致的构思,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笔者在此不谈任性善良、纯洁的美好情愫,不谈“共名时代的个性化抒写”[3]
[4],也不谈《百合花》中的女性潜意识,单就其文本中的细节描写,1 谈谈文中体现出的故乡情怀。
一、主体对客体的融入:故乡情怀的体现
文中第一次出现故乡是“我”与小通讯员闲谈时,问起他的家乡。得知是天目山人,与“我”是同乡。天目山位于浙江临安,与作者祖籍杭州很近,可见“同乡”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并非虚构。文中一开始,地名便注入了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我”的思乡之情立即涌上心头:“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望,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5]“我”随部队过着流离飘荡、风餐露宿的生活,内心深处总希望有一个安稳舒适的家,通讯员唤起了“我”心中的故乡情怀。
再次出现故乡是夜晚总攻时,当“我”吃着乡干部送来的月饼,想起了今天是中秋节,于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家中过中秋的情景来。“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此处细微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我”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中秋是团聚的日子,可同志们还在对外作战,这一鲜明对比,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文中没有大篇幅地描写思乡之情,但细腻的笔触,别致的构思,却使整篇文章都萦绕着扑鼻的乡土气息。再联系茹志鹃的成长环境进 行分析:茹志鹃祖籍杭州,母亲早逝,父亲浪荡,自幼跟随父母漂泊不定,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1944年元旦,她被分配到一个临时演出队,从此摆脱了无依无靠的悲惨境界,结束了凄苦的流浪生涯。茹志鹃回忆说:“在这个家里,我感到高兴,因为我不会失业了。这时尽管敌人清乡、扫荡得厉害,我这个家行动频繁,但我却觉得踏实可[6]靠。”可见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家的安定和温暖。
再次,我不得不提到她的另一作品《故乡情》,“那个山,那个水,还有那种对别人毫无意味,对自己却无比亲切的乡音。” “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忘,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精细的观察,细腻的笔调,真挚的情感,向读者倾诉了对故乡的眷恋和美好的憧憬。尽管“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但天性的故乡情怀依然深切浓郁。可见《百合花》中弥漫的故乡情怀是饱含作者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不是笔者再次凭空捏造。
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7]动形式。茹志鹃这种特殊的生存体验和感性的故乡之情已深深地融入作品中。对家的渴望与憧憬,对故乡的期盼与怀念,已有意无意的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了。乡土之情犹如一缕淡淡的茶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新娟秀的笔调
百合花取材于当时常见的战争题材:一个腼腆怕羞的十九岁小通讯员为救出十几副担架牺牲了,农村小媳妇献出了她结婚用的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子的棉被,为他盖上了年轻的身体。文笔清新隽永,犹如一条缓缓流动的清澈小溪,流淌着人性中最柔软、最纯洁、最温暖的情愫。她的这种独特风格,茅盾誉之为清新、俊逸,这不仅对茅盾所评的这篇《百合花》,而且对她后来的作
[8] 品,也都是再贴切不过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茹志鹃自幼随祖母辗转于杭州、上海等江南地带,地域文化对作者的写作有很大影响。古人关于江浙的美景描写有很多:“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江浙的小桥流水、烟柳画桥、风雨楼阁塑造了作家细腻敏感的个性。清理秀美的地域风貌,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形成了作者温柔的女性气质,使作品呈现出温婉柔丽的美学风味和清新隽永的文学气息。
法国史学家兼文学批评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他说:“我们要对民族有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就要考查他的乡土,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9]刻。”欧洲文学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学就印证了其观点: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古希腊人靠海上捕鱼、经商求生存。这种生存环境 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古希腊丰富多彩雄大而活泼的文学艺术。由此,一个作家往往从滋养他成长的故土获得灵感和力量。无疑,小桥流水、长亭楼阁的乡土风貌滋润了《百合花》清新娟秀的艺术风格。
三、心灵的守望——台湾同胞的故乡情怀
乡土情怀不仅存在于大陆的文学作品中,在同一时期的50年代,台湾乡土情怀也在悄声滋长。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海峡两岸经历了长达3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隔绝。台湾人民远离大陆却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怀乡之痛。因此,着力表现亲情和乡情的怀乡文学(也称回忆文学),在政府高压下默默耕耘的乡[10]土文学,也成为一股文学风潮。余光中的《乡愁》唱出了台湾同胞思念故土回归祖国的心声。台湾作家用特有的声音,呼唤乡土的回归,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始终以不懈的书写,耕耘在台湾坚实的土地上,守望着大陆这块永恒的心灵故乡。《百合花》的乡土情怀不仅唱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似乎也暗含着台湾同胞对故土的守望与呼唤,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在今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再呼喊“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我们不愿看到浓郁的政治色彩掩盖文学美的本性。今天我们再次解读《百合花》,如果允许笔者在此牵强的理解台湾人民对故土的眷恋,那么《百合花》无疑做到了文艺与政治两者的统一:温 柔隽永的美学风味与两岸统一的淡淡的政治情怀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结合。
综上所述,《百合花》中温婉柔美、清新俊逸的笔调折射出作者心中浓郁的故乡情怀,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在今天看来,故乡情怀也是台湾人民的心理写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百合花》恰如其名,犹如一朵盛开的百合,散发出淡淡的泥土芳香,细细品味,在远方求学的学子似乎也嗅到了家的味道。
参考文献
[1]:秋痕.《论析作家的故乡情结和文学创作》,中国国学网,2010 [2]: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见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3]:名作欣赏:汪德宁、陈佳佳.《〈百合花〉:“共名”时代的个性化抒写》,2010 [4]:吴其南、李智娟.《〈百合花〉中的女性潜意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2卷,第1期,2010-2 [5]:茹志鹃《百合花》.,见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79页
[6]:茹志鹃.《生活经历与创作风格》,见《语文学习》1979年第回期
[7]: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119页
[8]:安丽.《坚持百合花风格的茹志鹃》,见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1页
[9]:[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243页.[10]: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72页
目 录
摘要„„„„„„„„„„„„„„ 1
一、主体对客体的融入:故乡情怀的体现„„„„„„„„„„„„„„„2 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新娟秀的笔调„„„„„„„„„„„„„„„4
三、心灵的守望——台湾同胞的故乡情怀„„„„„„„„„„„„„„„5 参考文献„„„„„„„„„„„„7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09级10班 当代文学期末论文
题目:悠悠花香,浓浓乡情
——浅析《百合花》中割不断的故乡情怀
姓名:余娜
班级:文学院09级10班 学号:200902141029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