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做一个有信仰的老师》演讲稿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耕耘在语文的百花园里,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常常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有人问我:“张老师,天天这么忙碌,不累吗?”我笑了!
忙是正常的!但心不累啊!一届学生送走了,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三年来,看着他们长高了,阅历增加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从懵懵懂懂走向成熟,内心常常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应该源于一种使命和责任吧?
在现实的教育生态下,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发现自己生命的最大可能,发掘孩子最大的生命潜能,这些可能和潜能的最大实现,这就是天命吧?
天命是什么?天命应该是至高的创造,绝不是标准化的生产。天命应该是一种教育信仰吧!亦或是对孩子的信仰。《语感论》有曰:“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 所以,作为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一块顽石中都藏着一尊佛,只需要把不必要的去掉就可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还记得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孩子,你没有听懂没关系,我会给你再讲一遍,再讲一遍,讲500遍,一直到你听懂为止。这就是信任,这更是信仰!正是发自内心的对孩子信任,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才铸就了自己对教育使命的一种信仰,一种升华。无论孩子经历多少反复,重犯多少错误,这种信任始终不改,这种信念始终不变。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生命历程中最美的播种,在经历了未来的风风雨雨和岁月沉睡之后,人会突然顿悟和长大,种子也会苏醒和萌生,于是,我们会聆听到一种拔节的声音,会看到一个崭新的生命,于是,一个全新的孩子诞生了!这,就是我的教育信仰,是我们每一个播种者的信仰!
第二篇: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信仰,是一个很富有诗意、深远的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乃至一个人,都需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生理想的生命灵魂,信仰是人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信仰是人生航程的指路明灯。一个人没有信仰无异于行尸走肉,一支部队没有信仰无异于乌合之众。
2012年,央视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记录片《信仰》,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不止一次提问,是什么力量,使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人的政党,发展到现在的近8800万党员;是什么力量,使一支南昌起义失利后仅剩800多人的军队,22年之后竟能百万雄师过大江,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是什么力量使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同志有信仰吗?他有,他的信仰就是团结并领导工农阶级翻身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人王进喜同志有信仰吗?他有,他的信仰就是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身边的王家元同志有信仰吗?他有,他的信仰就是巧干实干,带领村民过好幸福的好日子!
在当下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信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你有信仰吗?你的信仰坚定不移吗?
对于这个既有历史烙印又有时代特色的“信仰”,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这是检验每名共产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
信仰并非凭一堂课、一席话就能自动生成,而需要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打磨。确立了信仰之后,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就不算真正的信仰。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我们要把每一次经受的考验都视为磨砺党性的“磨刀石”,不忘入党时的誓言,不忘党员的政治底色,做到靠本领吃饭、靠奋斗立业、靠品德立身、靠精神立命。要在实践中反思信仰信念动摇了没有、本质本色退化了没有,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钻研,去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漂亮点、拿得出手、含金量要高;需要我们去删除对工作倦怠的情绪、对自己单位发展的漠不关心、对集体中他人积极工作的冷观;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去思考怎样完善自己的工作细节;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能以积极充满激情的阳光心态,去创新思路,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解决工作上的难点;需要我们能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经得起无数诱惑而不动摇,并始终如一地朝向目标的彼岸;需要我们胼手胝足地埋头劳作,并能承担失败、辛劳、孤独与痛苦;需要我们牺牲自己的一些生活、娱乐甚至是兴趣爱好;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己单位的人。
对每一个普通党员来说,信仰之灯需常擦拭,信仰之问当常自省。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性更纯洁、心灵更明净;只
有这样,才会有轻舟必过万重山的坚强自信,才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动力源泉,才会离那个激动人心的梦想越来越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名字写在信仰的旗帜上,始终坚信:“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所以,请做一个有信仰的人,并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奋斗吧!
第三篇: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做一个有信仰的教师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
新沂市实验学校 谭长存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可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去读,直到今年5月份,我因要写一份材料才胡乱地翻了一通。这一翻不要紧,书中的文字、思想、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用一周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它。读罢,我有一种强烈地要向老师们推荐的冲动。现在,我把它放在了案头,一有机会,我就翻翻,或浏览,或咀嚼。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是肖川教授主编的一本助力名师成长的书籍,共七章,51篇,即:“理想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教师与知识分子”“师生之间”“读书、作文、修身”“快乐的工作”“诗意的生活”。所编选的这51篇文章,既有先贤大儒的黄钟大吕之作,亦有后起新秀的振聋发聩之言。其间,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大学教授等均以自己深邃的思想,睿智的语言给读者以启迪和深思,使得肤浅者读之深刻,深刻者读之智慧,智慧者读之通达。
本书以朱自清《教育的信仰》一文开篇,从教育者的“信仰”谈起,他说:“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我曾多次问过我熟悉的做教师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选择做教师,你的信仰是什么。说是因为喜爱的仅占0.37%,有个人信仰的仅占1.23%。这个惊人的数字,让我想到了徐平利在《教师是知识分子吗》一文中的一段话,他说:“当今中国谁做教师?据我观察,进入教师队伍的一般都是保守求稳者,因循守旧者和怯懦胆小者,这些人对外界信息缺乏敏感度,并对未来缺乏想象力,至少是对生命缺乏激情。总之,如今在中国做教师的大都是不敢或不愿意接受风险挑战的人。”或许,他的评价大大损伤了我们做教师者的尊严。但仔细想来,事实就是如此。回忆我们身边的同仁,选择做教师,有几个是出于喜爱;当上了教师,又有几个有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大都喜欢安于现状,都被“作秀”这两个字束缚住了,都被“枪打出头鸟”吓住了,都被“现实一点吧!”给蒙蔽
住了。为此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工作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勤恳恳,没有突破。
而被誉为“全美教授”的里哈尔大学英语教授彼得·基·贝德勒在《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中这样阐述自己的想法:“我当然不想当教师,因为教书对我来说简直太难了。在我妄想赖以谋生的所有职业中,像推土机手,木匠,大学管理人员,作家——当教师是最难的了。对我来说,教书意味着‘熬红的双眼’,因为我从未对自己的备课满意过,上课的前一天我总是准备到深夜;‘汗湿的手心’,因为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永远是紧张的,生怕又会被发现犯了傻;‘沉重的心情’,因为当我一小时后走出教室时,可能又被认为上了一堂比以前更令人乏味的课。我不想当教师,因为我认为我总是知道答案,或者我总想把我所知道的那些知识强让我的学生去接受。”
这是怎样的敬畏和敬业啊!这又是怎样的信念和信仰啊!我们每个教师有过这样的敬畏和敬业、信念和信仰吗?除了刚登讲台的前三年,可能因为不熟悉而勤奋外,又有几人每天都怀着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去对待自己的每一节课,每一名学生呢?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它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专一而执著,他们才会为孩子们的成长和自己人生理想的实现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鞠躬尽瘁。
写到这里,我不禁自问,我有信仰吗?我的信仰又是什么?
回顾19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我扎根课堂,在理想与现实中拼搏,力求逆境面前不气馁;投身科研,在困惑与摸索中前行,力求困难面前不畏缩;置身书海,在反思与学习中成长,力求成绩面前不止步;播撒智慧,在尊重和关爱中育人,力求教育学生有智慧。19年的经历,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慨:人生在世,需要有“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境界和情怀。
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19年如一日,我始终以“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靓”起来”为心中的“航标”、坚守“三多一少”的工作准则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特色一行”的奋斗目标,站在教研教改的前沿,无私无畏地工作着。慢慢地我把读书学习变成了一种信仰,把反思写作变成了一种信仰,把教书育人变
成了一种信仰,把做一生幸福的教师变成了一种信仰!在我的档案中为“教师”写下了这样的注解:深怀爱生之心,恪守为生之责,善办利生之事。作为一名教师,坚定信念,献身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素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我们无悔的誓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我们高昂的工作热情。
记得人民教育记者李帆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相信某种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种眼光,有一种高度,将整个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怀,而不是蜷缩在教育世界某个狭小的角落,对他人的口号和理念进行神祗般的膜拜。教师是决定教育方向的重要因素,正如《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书中《改变印度教育的乡村女教师》一文所悟,也许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格洛丽亚·德·索萨,但是每个教师都能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信仰和思想,去改变自己,改变教育。
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写的《假如我能使一颗心》。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假如我能使痛苦的生命有所慰藉
在酸辛中获得温情
或是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窗中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寥寥数语,表我心声。我常想,我的教育理念亦即如此,只要我能给予孩子多一方空间、多一个机会、多一点自信、多一份宽容,孩子定能多一点自由、多一份希望,多一些成功,多一点快乐。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写于2012-06-03)
第四篇:有信仰演讲稿
有信仰演讲稿
有信仰演讲稿1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应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儿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虽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
有信仰演讲稿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市委、市政府在庆祝建党86周年表彰的“十佳公仆”?邓立英等10名优秀党员干部在他们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以他们的事迹为党员干部树立了灿烂的榜样、以他们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深刻内涵。
十名普通的人物、十个不同的故事,十道别致的风景、十面别样的旗帜,给予我的却是同样的感动、同样的激励。这感动、这激励的背后,是他们执着信仰所表现出来的永恒力量。
人生,就是追求信仰的过程。有了信仰,人生才有真谛。一个普通党员坚守对党的信仰,他的生命就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他的思想才会闪烁出璀璨的智慧之光。反之,就会丧失奋斗的渴望,缺失党员的价值。
上架乡政协联工委主任邓立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繁句丽词,扎根基层,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即使身怀六甲,也不畏艰辛,连续驻村,带领群众大面积进行杂交制种,促进农民增收不言悔;由于工作繁忙,正值年近古稀、患病多年的老母70寿辰之际,同样出差在外的计生局副局长邓向东的事迹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党的事业,就要选择始终不渝、鞠躬尽瘁,宁可把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
聆听“十佳公仆”的事迹,与其说是聆听一场报告,不如说是对我这名党员新兵的一次心灵洗礼。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在困难和危机面前,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
面对7.15特大洪灾对农业的侵蚀,农业局副局长陈小虎像一头孺子牛,背负着村民的幸福上路,心系群众,勤政为民,驻村整整48天不回家,摸灾情,定对策,建议市里果断出台补种“倒种春”等可行性措施,减轻农民群众因灾所受的粮食损失,显示了一个党员的风范;市纪委正科级纪检监察员蒋议仁视原则如生命,在纪检岗位29年来,清贫而充实,温和而淡定,即使现在已退居二线,但党员的责任却总让他知难而上,为着一个目标而执著,而且愈挫弥坚……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但我听过这些事迹之后却强烈地感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后来,我又在工作中接触了邓立英。我问她:您作为一个弱女子,为什么这样一直留恋农村,不考虑进城?她的回答是如此的简单: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趁自己年轻,争取多为群众干点事。
这是一种多么朴实的.人间大爱!难怪一位诗人这样说:爱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无比芬芳的精神体验。不难想象,如果我们身边更多一些像邓立英这样的质朴、像邓向东这样的执著、像陈小虎这样的为民、像蒋议仁这样的勤廉……将坚强的党性和崇高的信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该是怎样动人的一幅画面!
听多了党员这样的先进事迹,便常常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这样想着不免有些担心:自己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以后的路该怎样走?于是,“坚定信仰”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选择如何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吸取身边这些党员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党员干部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有追求的党员,再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干部,然后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
谢谢大家!
有信仰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什么是信仰?人为什么有信仰。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有信仰?更是我们全体辅导员共同追问自己的职业课题?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涌向理想彼岸的无论是潮涌还是浪花,都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因为片刻的辉煌不代表永恒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是持之以恒的力量。因为人有了 “信仰”人才会有力量、人有了“信仰”人生才会闪耀光芒。人有了信仰人活得才坦荡。人有了信仰,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青春有信仰,从此不一样。信仰助青春,人生有方向。我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经历了六个春夏秋冬,六个寒来暑往。六年前,当我接到留校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辅导员的通知时,我的心中怀揣着一份不安和对未来辅导员事业的无限向往。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思考如何能让辅导员的工作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正是有了这种思量,我才逐步的认识到,体会到,也寻找到了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要有信仰?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一件件,一桩桩为学生们办理的小事。是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室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是炎炎夏日里,为学生找工作而忙碌。是皑皑白雪中,行走于家访的道路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每一次与学生促膝长谈。是每一次对学生谆谆教导,是每一次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是每一次主持的团会班会。是学生军训中与学生共同出现在炎热的操场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认真做好每一次贫困生助学工作。是操行评语上,一字字,一句句真诚的希望。是在学生在各项比赛活动中获奖的无比自豪,是四届辅导员技能大赛中的不断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我们的一生朴实无华、平凡无奇。也许,在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美好的青春岁月离我们远去。也许我们已经白发苍苍,日近夕阳。到那时,我们要问自己这一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生中做了最对的一件事,那就是选择了阳光下最高尚的事业——辅导员事业。我们得到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我们的学生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我们收获的是桃李遍天下,我们收获的是幸福、希望、高尚、无线荣光。
各位同事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同坚持信仰,守望信仰、收获信仰。
有信仰演讲稿4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耕耘在语文的百花园里,陶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常常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
有人问我:“张老师,天天这么忙碌,不累吗?”我笑了!
忙是正常的!但心不累啊!一届学生送走了,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三年来,看着他们长高了,阅历增加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从懵懵懂懂走向成熟,内心常常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应该源于一种使命和责任吧?
在现实的教育生态下,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发现自己生命的最大可能,发掘孩子最大的生命潜能,这些可能和潜能的最大实现,这就是天命吧?
天命是什么?天命应该是至高的创造,绝不是标准化的生产。天命应该是一种教育信仰吧!亦或是对孩子的信仰。《语感论》有曰:“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语言主体,教师也未必比学生高明。”
所以,作为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一块顽石中都藏着一尊佛,只需要把不必要的去掉就可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还记得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孩子,你没有听懂没关系,我会给你再讲一遍,再讲一遍,讲500遍,一直到你听懂为止。这就是信任,这更是信仰!正是发自内心的对孩子信任,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才铸就了自己对教育使命的一种信仰,一种升华。无论孩子经历多少反复,重犯多少错误,这种信任始终不改,这种信念始终不变。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生命历程中最美的播种,在经历了未来的风风雨雨和岁月沉睡之后,人会突然顿悟和长大,种子也会苏醒和萌生,于是,我们会聆听到一种拔节的声音,会看到一个崭新的生命,于是,一个全新的孩子诞生了!
这,就是我的教育信仰,是我们每一个播种者的信仰!
有信仰演讲稿5
尊敬的二(3)班的各位家长:
下午好!今天的家长会,原本是计划在第六周召开,由于参加省“百千万培训”工程的学习,只好推迟到现在。首先感谢各位家长能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感谢各位一年多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无限信仰“阅读”的力量。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已经在一年级给大家的信中反复强调过。今天,老师仍然要再次强调。
“无限信仰‘阅读’的力量”。这是老师坚信不疑的。
曾经,老师非常渴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道路上,能有一位师傅手拉着手,引领我前行,而这个“梦想”的“成真”却是源于“读书”——是读书,让我认识了一位又一位“名师”,是读书,让我走近了一位又一位“名师”,是读书,让我得到了一位又一位“名师”的引领、提升。在这众多的名师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有两位。一位是李镇西,一位是薛瑞萍,他们出版的每一本书,我都有,我都读,认真读,反复读,回眸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深地感悟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个教师要能够成为“名师”,不能仅靠“培训”“观摩”,更要靠“读书”。
这次学习,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份书单。很惭愧,40本书,我看过的只有两、三本。三年,看完所有的是不可能的,但我要求自己必须读书,并且努力让读书成为自己一种美丽的行走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在师范读过一遍,那时没有感觉,在做行政的时候,又读过一遍,因为当时要求学校所有年轻老师读,留下的印象也不深,现在,再读,仿佛感觉一字一句都写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在这本书里,苏霍姆林斯基不谈具体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教过众多科目,他是很有资格一谈的,他选择了“务虚”的一面——只谈读书。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在这个章节里,苏大师谈到了“智力背景的阅读”。例举了他教物理和生物时,如何借助课外阅读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我教这门学科教了6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
我在高年级教过3年生物学。这门课程里有大量很难理解的、因而也是很难识记和在记忆里保持的理论概念。当学生第一次学习如生命、生物、遗传、新陈代谢、有机体等科学概念时,我先从科学和科普性杂志、书籍和小册子里给他们专门挑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青年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学,引起了对周围自然现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代谢现象)的兴趣。我的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所得的评分是低于“四分”的。
由此可见:阅读不光是语文的事情,阅读是各门学科的必须。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无需我再赘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因此,老师也请你们坚信不疑:无限信仰阅读。
第五篇:做一个有道德的老师演讲稿
做一个有道德的老师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道德的老师》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事教师这个特殊行业的我该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呢? 我认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挂在口头上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我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从事教学教育工作以来感触最深的。只有大家相互信任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如何成为师德高尚的老师,如何作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呢?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学工作中,只有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才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它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