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以及专家解读(全方位、全面资料)

时间:2019-05-14 18: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以及专家解读(全方位、全面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以及专家解读(全方位、全面资料)》。

第一篇: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以及专家解读(全方位、全面资料)

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坚持执法公正司法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政法工作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习近平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政法队伍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能打硬仗、不怕牺牲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措施,帮助干警解决实际困难。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能畏缩不前。要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纪律执行机制,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要提高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习近平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部署。他要求,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各项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信息应用、改进政法宣传舆论工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

中央政法委、中央政法各单位负责人,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法委、政法各单位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武警部队负责人参加会议。

解读

综述:中央政法工作会议透六大亮点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这被看作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全局性重要会议。舆论指出,会议确立了未来五年中国政法工作的基调,积极回应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会议透出诸多亮点。

——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

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政法工作会,在一段时期内已成惯例。2014年,这场会议的名称发生变化,即由以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变为“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在外界看来,上述变动意味着政法工作会已成为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同等的高规格会议,传递出中共加强政法工作的政治信号。

“以往这种会议只局限在‘行业范畴’,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证明最高层对政法工作很重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提出核心价值追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提出,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国防大学研究员颜晓峰解读称,这对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有效遏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和保证作用。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政法人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当前,社会上还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很多人仅看到政法维护秩序,其实必须有公平正义作为前提,否则这种维护会有偏差。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点是司法的公平正义。”汪玉凯说。

——围绕老百姓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他还指出,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外界注意到,习近平的讲话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围绕着老百姓展开。汪玉凯认为,政法工作的根本是为了人民安全和人民权益,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政法工作也就失去意义。

舆论指出,完成上述根本目标需要把维护民众合法权益作为各项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民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处理好维稳和维权关系

在讲话中,习近平还专门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肖中华在受访时说,维稳与维权从根本目标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多年实践中存在矛盾,一些有正当诉求的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满足。

“毫无疑问,维权是根本或目标,维稳是手段或任务,处理二者的关系需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肖中华说。

“过去更重视维稳,现在也强调维权。”汪玉凯说,将维稳和维权紧密结合有助于保护百姓权益不受侵犯,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

——党员带头守法

在阐述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时,习近平指出,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注意到,这是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次重点提及这段话,说明党的领导人对政法工作的基本定位是尊重宪法。

“如果两者关系不清,就会出现党权侵害宪法的情况。”汪玉凯说,习近平的阐述意味着党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活动。

——扫除政法领域腐败

值得注意的是,言及政法队伍建设时,习近平指出,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对此,汪玉凯指出,这表明政法系统将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坚决查处滥用权力和徇私枉法的人,并且这种反腐斗争将长期开展。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一

杨伟东: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最大亮点是提出核心价值追求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府法治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东。

杨伟东指出,刚刚闭幕的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政法工作的基调,构成了此次政法会议的最大亮点,是对当前公众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回应。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和有活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目标,而维护和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杨伟东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和政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四项既具有针对性也有战略意义的要求,构成了这次会议的亮点。

一是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二

李林:中央对政法工作六项要求切中要害针对性强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

李林指出,在全国政法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又对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了新部署。

李林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朴实无华,且语重心长、切中要害。讲话从六个方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政法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要求,为在历史新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角度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收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其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做到“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使司法机关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三

肖中华:习近平讲话全新阐述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中华。

肖中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相关决议和举措,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及其治理国家的作用之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比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就劳动教养的废止、严禁刑讯逼供、逐步减少死刑适用罪名等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在过去党的文件中是难以想像的。如此果断、务实、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且增进人民福祉的法治建设措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肖中华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步伐,最大的推动力是党中央,上层决策者的观念、理念对制度实践形成最大影响力。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光芒。在刚刚闭幕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做出了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核心价值追求与根本目标,这将成为我们国家相当一段时期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立法、司法、执法工作都离不开对上述内容的贯彻落实。

肖中华指出,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三大亮点:首先,总书记的讲话全新地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同时,强调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水平;强调党领导立法、司法与党带头守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讲话讲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追求,并且明确将司法机关积极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不允许不作为纳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之中。最后,会议首次强调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稳与维权从根本目标来讲说是一致的。但在多年来的实践中,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矛盾。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些有正当诉求的群众,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满足。上访、闹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在政府维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毫无疑问,维权是根本或目标,维稳是手段或任务,处理二者的关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四

张恒山:党委政法委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

工作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恒山。

张恒山指出,值此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之时,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张恒山谈到,总书记明确地指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而维护稳定的要点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总书记高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首创性地指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甚至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对于更新新时期党的政法工作的价值理念、彻底摈弃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突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治、遏制各种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实现上述关于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核心价值、根本目标?张恒山认为,我们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同时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坚持党的各级组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同时,一支过硬的政法队伍也非常重要。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邱水平:在政法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政法工作和全党的中心工作是一致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政法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政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

人民性是政法机关的根本属性。早在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性质时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我们与古今中外一切政法机关的根本区别。在我们党领导的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和作风,需要坚持和继承下去。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马锡五审判”方式。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马锡五兼任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后,探索创立了一套体现群众路线的审判方法和作风,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理案件,注重事实、注重调查,不单纯依靠案卷,不简单搞法律判断和推理,而是经常“走出衙门、深入乡村”,深入到群众中,在炕头上、田地上、院子里进行调查研究。此外,他还创造了就地审判、巡回审判等许多便民方式。毛主席称赞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一刻也不离开群众”。马锡五说:“国民党反动派所经常采用的审判方式是高高在上的坐堂问案的方式,我们所采用的审判方式是群众路线的审判方式”。这是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的好传统。现在一些案子确实有简单搞法律推理、玩法律技巧的现象,根本不去调查研究,所以会导致其判决结果脱离现实真相。

2.人民调解制度。农民运动时期,像1922年彭湃在广东领导的“赤山约农会”下设的“仲裁部”,专门调解农会会员之间的纠纷。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晋察冀等许多根据地,都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北人民政府还制定了《关于调解民间纠纷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专门指示“人民司法工作还须处理民间纠纷„„应尽量采取群众调解的办法以减少人民讼争。”1953年第二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后,全面建立了人民调解制度。所以,这是我们司法工作的一个传统,是我们国家司法的一大特色,在国外被称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

3.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早在上世纪30年代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工作中,就开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的《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了人民陪审制,特别是2005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后,人民陪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是非常好的方式,但现在这个制度还不是执行得太好,很多是独任制审判,陪审越来越少。西方国家的陪审团制,反而做得更好,引进民意更多,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方面。党的十六大后,全国检察机关为加强对检察机关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自侦案件)工作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能,逐步试点和推行了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效强化了对检察工作的群众监督。这些年来,北京市政法委以及政法各部门还建立了特约监督员制度,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群众,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明察暗访等方式,对首都政法工作进行监督,为提升首都政法工作水平建言献策。

4.司法公开制度。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裁判部暂行组织及裁判条例》第16条就规定:“审判必须公开,倘有秘密关系时,可用秘密审判的方式,但宣布判决时仍应公开进行”。1941年5月制定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对各县司法工作的指示》中也规定:“判决案件完全是公开的,在必要时可以举行人民公审来判决。但法律规定的不宜公开审判的案件除外。”新中国成立后,司法公开制度被宪法确定下来。改革开放后,司法公开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人民法院针对审判公开工作制定了实施意见,明确了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三项原则,推出了一系列审判公开的措施,检察机关也实行了“检务公开”措施。现在,各级公安、检察、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都在通过网上法院、庭审直播、公检法博客等一系列方式,努力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的诉讼环境。

5.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在政法工作的各个时期,我们都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为政法工作提供坚强的民心支持和力量保证。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毛泽东为这场运动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路线,提出要“党委领导,全党动员,群众动员”,要“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打破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使公安、司法等专门机关的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密切结合起来。1957年中国第一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颁布,中央希望“经过充分的群众工作,依靠广大农民的自觉自愿,依靠广大农民的支持来管理坏分子,依靠多数人的支持来约束少数人侵犯他人利益扰害公共秩序的行为”。中央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实行群众路线。在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时候,必须依靠广大群众”。改革开放后,我们继续坚持这一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新机制、新模式,在 2008年奥运会、2009年国庆60周年和一些重大活动安保维稳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与时俱进,把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光大

进入新的时期,人们的观念、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法工作所面临的环境、肩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服务的对象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我们应该怎么办,过去一些好的传统怎么发扬,形势发生变化了群众路线如何执行,这些都是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是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外在条件越来越好,群众工作的定位怎么找?近年来,我们的工作条件一步步改善,但是,外在条件变好之后,也出现了一些反差:楼盖得越来越高了,群众进门办事却越来越难了;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信手段越来越便捷了,与群众的沟通却越来越困难了;干警的学历越来越高了,给群众讲的话群众却越来越难懂了。一些干警认为,现在的司法工作就是要追求职业化、精英化,不应当再强调司法的群众化、大众化、民主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非常需要深入思考。条件改善了,但政法工作的本质却是永远都不能变。这个本质就是牢记宗旨、牢记人民性。条件的改善,应该是为我们服务人民、服务群众提供了更优越的环境和手段。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核心不能变,这是关键点。有人说现在法院、检察院的台阶越来越高了,让当事人一级一级低着头走上去,体现公检法机关的威严、仪式感,这恐怕是理解错误,我们不能追求这个东西。我们的干警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人民法官、人民检察官、人民警察,心要和人民贴在一起,要在回应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期待、新需求上下功夫。

二是政法干警数量越来越多,专群结合的方法怎么用?一方面,我们要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动员机制。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心理需求、价值需求、物质需求,使志愿服务理念与传统群防群治工作有机结合。现在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群众对参与群防群治工作不感兴趣,很难动员,羡慕北京的“百万大军”。当然北京比较特殊,群众的政治意识强、觉悟高。但是我们也要考虑,未来再过些年怎么办,没人感兴趣了怎么办,百万大军的源头在哪里?要积极探索运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机制,创新组织动员群众工作,为群防群治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群防群治力量覆盖各行业、各领域。这些工作的内容也要由单一的治安防范向矛盾纠纷化解、城市管理、法律服务等综合性服务管理职能拓展,以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我们在这方面要调整思路,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专业力量。比如,退休的政法干警越来越多,可以动员他们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力量,还可以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等等。另一方面,要提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过去的老干警做群众工作很有经验,但现在许多干警特别是新进的年轻干警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懂得群众心理、不会用群众语言、不善于和群众沟通,进不了门、见不了人、说不上话、更交不了心。这方面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新的办法、想些新招。

三是利益诉求越来越复杂,群众心结怨气怎么解?现在利益诉求是很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有的是争利益,有的是争公平,一些群众有时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依法处理、讨个说法,而且要求有效实现权益,真正解决问题;不仅要求程序严格、处理公正,而且要求公开透明、文明规范;不仅要求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而且要求实现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如果在审判过程中仅仅简单套用法律,就没法充分回应当事人的要求。当事人也需要受尊重,比如法官审理案子,当事人来了,法槌一敲就开审,威严感有了,但与当事人的距离一下拉开了。近年来,北京法院系统一直在推广海淀区法院法官李红星的工作方法。他用的就是群众工作的方式。审判方式不同,给当事人的感受也就不一样。李红星审案时不是马上让当事人到法庭上、自己居高临下,而是先和群众见面,聊聊家常,拉近距离,倾听其诉求,然后再开始进行案件审理,这样做效果就很好。他办理了那么多案件,没有一件引发上访问题。这里有方式方法问题,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如果在判案中就法论法,好像显得很严谨,但当事人就是不服气,认为需要去调查事实,可法官不去做调查,这就会引发很多上访。还有在立法的问题上,有些立法越来越技巧化、复杂化,普法越来越难了,群众越来越难搞清楚了。这些都是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是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群众工作方式怎么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形态,很多网络上的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比如,要求司法工作公开透明,不公开的话就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施加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法队伍一定要更加廉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公开。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像网上的审批、受理、办公能不能加快点,一些网上审批以前需要几十天的,现在能不能缩短到几天。实际上,我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做得到,余地非常大,能够更好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过去羁押一个人判个案要半年,现在一个星期就能办完,通过信息技术的确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与群众沟通的新平台,通过网络与网民、老百姓拉近距离。这个工作当前需加强。现在很多涉法的问题都是网上引发的,如果能够及时澄清,解释清楚,就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整个政法系统的网上建设要加强,网络宣传引导工作要加强。提倡干警建立自己的微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与群众互动,不要死死板板地打官腔、说官话。

三、切实解决好“四风”问题

在一些政法机关和干警中间,存在着特权思想、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有的对群众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冷硬横推拖,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重伤害了群众感情,损害了群众利益。政法机关在“四风”方面有些问题还比较集中、比较突出,比如形式主义方面,会议多、文件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以文件落实文件,等等;在官僚主义方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少,不接地气,服务基层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有的同志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革命意志消退,把一些社会庸俗风气带入工作和生活中,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反省、下决心整改的。

推进劳教制度改革顺应民意

解读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四大新信号

核心阅读

新年伊始,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三大建设、四项改革、五个能力——会议对政法机关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新要求,释放出新时期中央政法工作的新思路、新信号。

三大建设顺应新期待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三大建设目标。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多发,公众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提出这个目标,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也认为,三大建设目标站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一个背景,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有序、理性、平和的社会环境。其次,这是一个目标,我们的政法工作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有安全感,能时时处处感觉到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再次,这是一种手段,就是要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法治框架下,协调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共同努力实现平安目标。”王锡锌说。

会议指出,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我期待真正把平安中国这个目标体现在具体方案和实际工作中,把法治中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贯彻在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卓泽渊说。

四项改革成为突破点

在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总体思路中,四项重点改革备受关注——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四项改革都是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实现途径,是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改进。”王锡锌说,四项改革就是四个突破点。

会议要求,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改革劳教制度,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公正。

“劳教制度改革是社会关注很久的问题,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推进劳教制度改革顺应民意,是必要的。

作为知名法学专家,马怀德同时指出,涉法涉诉信访难以体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也应予以改革。“信访是沟通民意、表达民意、听取民意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有些信访变成救济、解决纠纷的途径,偏离了制度的初衷。”马怀德说。

针对会议提出的“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他建议重新定位信访功能,畅通法定救济渠道,维护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引导百姓理性维权,自觉选择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同时改革信访考核制度,切实减少行政干预。

会议要求“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区别情况、积极作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镇和农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如果不能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还极易诱发滋生大量社会问题。”王锡锌认为,会议提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应按照要求一步步切实推动改革往前走。

提升五个能力是关键

当前,政法机关面临的执法司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会议要求全国政法机关着力提升“五个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提升‘五个能力’建设能够起到切实推动改革的作用。”卓泽渊认为,五个建设里面,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是根本,统领“五个能力”建设。他说:“政法机关处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社会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公平公正。”

会议明确要求,全国政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充分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一起普通案件可能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

对此,会议要求,既高度重视做好案事件本身的依法处理工作,又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努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现在政法问题往往也是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个案处理往往具有社会效应。因此,依法办案和回应社会关切这两个通道之间不应该隔绝,需要互动。只有有效沟通、真诚交流,抓住民众的关切和需求,才能营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合力。”王锡锌说。

政法工作会议近年来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

去年,习近平对政法工作曾作过一系列重要批示,这种频率在之前并不多见。

在这些批示中,习近平多次提到“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这两个关键词,这些提法也出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

舆论分析认为,这是为政法工作重新定位。政法委逐渐回归统筹协调社会治理,更多地运用法律思维,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

政法工作的这一转型,改变了民众的安全感,以及官员的法治意识。

日前,在由多家媒体评选的2013年网络热词和年度汉字中,“法”和“房”最终当选年度汉字。

评选机构给出的理由是,2013年是中国建设法治社会至关重要的一年。“法”和“房”都和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

在这一年里,劳教制度废除,公开审判***等案件,并用微博等新媒体直播庭审,各地连续纠正冤假错案,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对“法”的尊重。

在研究者看来,政法部门在2013年的诸多作为,将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又一个起点。

这个评选也让一位政法官员很兴奋。他说,“法”字当选年度汉字意义非凡,可见“法治”正在深植人心,这甚至比GDP增长还重要。

以“中央”名义召开政法工作会议

学者认为会议名称不同,预示会议重要性发生变化;社会治理靠单一部门已难以解决

昨天,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与此前数年举行的政法工作会议不同的是,今年的会议名头为“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而不是“全国政法工作会议”。

多位研究法治的学者表示,今年的会议较往年规格更高,领导人重视程度也更高。

高层对政法工作的重视,在十八大之后表现更为明显。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仅在2013年一年中,就多次作出专门批示,并在其他多个场合提到法治。

在学者看来,这次会议冠以“中央”的名义,意味着这已经不是政法系统内部的活动。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很多领域出现的问题,单靠一个部门很难解决。”中央党校教授向春玲说,这需要顶层设计协调,各部门协作推进才能见成效,降低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何家弘说,过去几年随着民众对法治的认识提高,司法领域一些漏洞和问题逐渐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领导人下决心推动改革。

何家弘认为,我国法治观念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确有差距,完善法治建设,需要领导人首先接受法治,要让官员依法行政。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显示出中央领导人对政法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树义表示,社会对法治的诉求越来越高,但是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立法越来越多,司法的权威性、独立性并不令人满意。

在张树义看来,这次以中央名义召开会议,会议规格提升,说明党中央关注到有关方面的问题,“往往问题得到中央的重视,从上至下才能重视起来。”

去年群体性事件大幅减少

政法委职能转型,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明显;民调显示,民众安全感上升

近日,公安部公布了一组数字,2013年前10个月,全国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7%,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10.7%。全国持枪、爆炸犯罪案件在过去10多年连续大幅下降的基础上,2013年分别下降44.9%、36.2%。

另一个明显变化是,醉驾减少。醉驾入刑以来,醉酒驾车下降42.7%,全国因为醉驾导致事故的死亡人数,下降了18.4%。

公安机关前天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重大交通事故首次下降到20起以下,这是1990年有重特大事故统计以来历史最少的一年。

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获悉,在去年一段时期内,北京市保持命案发案率为零。在警务专家看来,这对一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来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在多家新闻机构评选的2013年国内十大新闻中,打击网络谣言入选其中。这次由公安部牵头的专项行动,以两高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为高潮,一些网络大谣受到依法打击。

相关部门监测显示,网上制造传播谣言得到初步遏制,网络空间秩序明显好转。

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直接影响民众安全感。新华社报道称,各地民意调查中,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上升。这与中央政法委推动的“平安中国”建设密不可分。

去年上半年,习近平两次对政法工作作出批示,都提到“平安中国”。习近平表示,平安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媒体当时对此评论说,这显示出,政法委的职能逐渐回归统筹协调社会治理。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出这一转型的成效。据有关方面统计,2013年,全国各地动用维稳力量的人次,是近20年来最少的一年,其数量甚至不足某些年份的10%。

这与去年群体性事件大幅减少有关,有媒体人士观察,去年几乎没有一起轰动全国的突发性重大群体事件。

“枫桥经验”,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法宝”。这个概念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如今被重新提起,并被概括为“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官员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领导讲话、办案之前都要先翻法律资料,而后再发言、下达指令

去年,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性侵未成年人等犯罪领域,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多个司法文件。

向春玲分析说,上述领域矛盾突出,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欠缺,在执行环节存在似是而非,需要补足。

相关机构步调协调一致,与政法委的统筹协调有关。目前很多社会问题紧靠一个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专门部门综合协调,让多个部门协作推进。政法委在司法领域的统筹协调,发挥了作用。

有内部人士指出,密集出台的司法文件,明显体现出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不是想打击什么就打击什么,谁大听谁的,而是谁合法听谁的。”

据介绍,无论在政法委还是公安机关,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领导干部们开会或办案,人手揣一本《刑法一本通》。

某案专案组人员说,领导在上面作指示,下面的人纷纷在翻《刑法一本通》,成为专案组内一景。

记者了解到,在政法机关,从民警办案,到领导讲话,之前都要先翻法律汇编。

法治思维还体现在信访改革上。2013年,中央政法委开始推动试点,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

此举意在改变上访者“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表示,社会管理就是要将维稳的理念转变到法治的理念。涉法涉诉类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让群众从司法层面获得公平公正,这是解决信访矛盾的根本途径。

中央政法委

“四起三落”

1948年12月12日

中央书记处会议设立中央法律委员会,定位为“协助中央研究与处理有关全国立法和司法问题的工作机关”。

1949年

在政务院下成立政治法律委员会,中央法律委员会撤销。其管辖范围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系统。

1954年9月21日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地方组织法,取消中央以下政府中政法委。同年,原政务院下设的政治法律委员会撤销。

1958年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成立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直接领导的中央政法小组,统筹和协调各政法部门。

“文革”期间

小组名存实亡。

1978年

中央再次批准重新成立中央政法小组,负责处理包括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和民政部在内的政法事务。

1980年

中央政法小组改制成为中央政法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此时工作范围包括“妥善处理重大疑难案件”。

1988年

为实现“党政分开”,中央政法委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中央政法领导小组,职能减弱。

1990年

中央发出通知,恢复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并且加强其职能。

1991年

中央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下设的办公室与政法委合署办公。

2000年5月

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同样与政法委合署办公。

第二篇: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府法治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中华,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恒山。

杨伟东: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最大亮点是提出核心价值追求

杨伟东指出,刚刚闭幕的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政法工作的基调,构成了此次政法会议的最大亮点,是对当前公众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回应。

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和有活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目标,而维护和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杨伟东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和政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四项既具有针对性也有战略意义的要求,构成了这次会议的亮点。

一是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二是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三是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对政法系统提出了四个“决不允许”,即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四是加大对司法腐败打击力度。政法本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对社会公平公开破坏力极大。针对当前政法系统的腐败,此次会议提出政法系统要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对违反制度者给予最严厉的处罚,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李林:中央对政法工作六项要求切中要害针对性强

李林指出,在全国政法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又对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了新部署。

李林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朴实无华,且语重心长、切中要害。讲话从六个方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政法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要求,为在历史新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角度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收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其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做到“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使司法机关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再次,会议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李林谈到,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灵魂,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最后,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公开促公正,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办法。

肖中华:习近平讲话全新阐述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

肖中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相关决议和举措,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及其治理国家的作用之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比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就劳动教养的废止、严禁刑讯逼供、逐步减少死刑适用罪名等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在过去党的文件中是难以想像的。如此果断、务实、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且增进人民福祉的法治建设措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肖中华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步伐,最大的推动力是党中央,上层决策者的观念、理念对制度实践形成最大影响力。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光芒。在刚刚闭幕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做出了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核心价值追求与根本目标,这将成为我们国家相当一段时期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立法、司法、执法工作都离不开对上述内容的贯彻落实。

肖中华指出,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三大亮点:首先,总书记的讲话全新地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同时,强调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水平;强调党领导立法、司法与党带头守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讲话讲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追求,并且明确将司法机关积极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不允许不作为纳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之中。最后,会议首次强调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稳与维权从根本目标来讲说是一致的。但在多年来的实践中,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矛盾。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些有正当诉求的群众,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满足。上访、闹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在政府维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毫无疑问,维权是根本或目标,维稳是手段或任务,处理二者的关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张恒山:党委政法委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张恒山指出,值此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之时,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张恒山谈到,总书记明确地指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而维护稳定的要点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总书记高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首创性地指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甚至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对于更新新时期党的政法工作的价值理念、彻底摈弃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突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治、遏制各种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实现上述关于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核心价值、根本目标?张恒山认为,我们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同时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坚持党的各级组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同时,一支过硬的政法队伍也非常重要。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第三篇: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5篇

1.2.3.4.5.杨伟东: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最大亮点是提出核心价值追求...............................................1 李林:中央对政法工作六项要求切中要害针对性强...........................................................2 肖中华:处理好维稳与维权关系需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3 张恒山:党委政法委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4 颜晓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5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一

杨伟东: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最大亮点是提出核心价值追求

2014年01月09日08:1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日到8日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政府法治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东。

杨伟东指出,刚刚闭幕的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确立了未来五年我国政法工作的基调,构成了此次政法会议的最大亮点,是对当前公众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回应。

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和有活力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目标,而维护和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杨伟东认为,针对当前的形势和政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了四项既具有针对性也有战略意义的要求,构成了这次会议的亮点。

一是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二是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三是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对政法系统提出了四个“决不允许”,即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四是加大对司法腐败打击力度。政法本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对社会公平公开破坏力极大。针对当前政法系统的腐败,此次会议提出政法系统要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对违反制度者给予最严厉的处罚,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二

李林:中央对政法工作六项要求切中要害针对性强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教授。

李林指出,在全国政法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又对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了新部署。

李林认为,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朴实无华,且语重心长、切中要害。讲话从六个方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政法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要求,为在历史新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角度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收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其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做到“四个决不允许”: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使司法机关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再次,会议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四,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李林谈到,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培养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灵魂,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最后,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公开促公正,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办法。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三

肖中华:处理好维稳与维权关系需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中华。

肖中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相关决议和举措,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及其治理国家的作用之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比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就劳动教养的废止、严禁刑讯逼供、逐步减少死刑适用罪名等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在过去党的文件中是难以想像的。如此果断、务实、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且增进人民福祉的法治建设措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肖中华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步伐,最大的推动力是党中央,上层决策者的观念、理念对制度实践形成最大影响力。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光芒。在刚刚闭幕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做出了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核心价值追求与根本目标,这将成为我们国家相当一段时期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立法、司法、执法工作都离不开对上述内容的贯彻落实。

肖中华指出,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三大亮点:首先,总书记的讲话全新地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同时,强调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 3 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能力水平;强调党领导立法、司法与党带头守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讲话讲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追求,并且明确将司法机关积极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不允许不作为纳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之中。最后,会议首次强调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稳与维权从根本目标来讲说是一致的。但在多年来的实践中,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矛盾。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些有正当诉求的群众,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满足。上访、闹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同时,在政府维稳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毫无疑问,维权是根本或目标,维稳是手段或任务,处理二者的关系,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四

张恒山:党委政法委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万鹏)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京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恒山。

张恒山指出,值此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之时,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张恒山谈到,总书记明确地指出,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而维护稳定的要点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总书记高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价值,首创性地指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甚至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对于更新新时期党的政法工作的价值理念、彻底摈弃传统的阶级斗争思维、突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治、遏制各种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专家解读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特稿之五

颜晓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

2014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公平正义是社会阳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法工作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领域,对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发挥着重大作用。在1月7日至8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贯通于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中,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起来,把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在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之中。这对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有效遏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和保证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而司法机关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依靠司法制度则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一种手段。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政法人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拓展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包括对政法工作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人民群众期盼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包括司法不公反映越来越强烈。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了国家法制权威,也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特别强调,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第四篇:中央城镇化会议内容,专家解读,媒体反映,全面资料!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2013年12月15日02:3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德江 俞正声 刘云山 王岐山

张高丽出席会议

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城镇化工作的负责人,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15日 01 版)

城镇化会议读懂十不准

2013年12月16日05: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就会议传递出的许多新信息,本报今日请专家进行解读。不准乱跟风大跃进

【原文】

会议提出,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城镇化事关现代化,事关子孙后代,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必须突出天人合一,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此次会议指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会议强调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准乱跟风大跃进

【原文】

会议要求,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解读】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城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可逆转。城镇化有自然的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所作为。不能拔苗助长,即在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不够、城市承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不能一味城镇化。不能无所作为,则是指现在一些大城市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应该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很难进行,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未来要把“四化”同步作为一个重点,互为支撑,保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不准盲目大拆大建

【原文】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解读】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过去提起城镇化,大家想起的就是建房子、建桥,而这次强调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实际否定了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思路。城镇化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套开,经过一年讨论,最终提出“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非常不容易。

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要讲究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意味着不能刻意追求城镇化率,地方政府的考核也不应刻意以城镇化率为标准。

不准一味求洋求异

【原文】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

【解读】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中国不能效仿西方的城镇化道路,因为西方已经反映出了城市病——城市变成污染源,有钱人从城市迁出,出现了逆城市化。如果要达到90%的城镇化率,意味着还将有5亿人进入城市,城市的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生活质量也会下降。

中国的城镇化应该通过改造老城区并建设新城区以及新社区的方式来进行。老城区应该迁出污染企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新城区的建设则通过在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内引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实现。而新社区则通过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增加公共服务实现。5 不准造新城变鬼城

【原文】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当前,不少地区都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率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空城、鬼城,浪费巨大。会议提出,未来要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所以我们的城镇化还是要以人为本。

很多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占用了很多土地,城市化还是要让城市成为居民居住的城市。然而现在很多城市开发的新城都是大面积广场、盖几栋大楼,居民的民用空间很小。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一定要遏制土地无限扩张,土地的居民用地、公共用地、产业用地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不准让市民成流民

【原文】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解读】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以人为本”是本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应通过户籍政策改善农民社会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避免城市内部二元化,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务之一。

今后,中小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主导方向。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并不充分,但是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的成本相对于大城市低很多,所以政策的导向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引导大城市优质的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现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无法再集聚和承载再多的人口,“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的同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准一届政府一张图

【原文】

会议提出,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解读】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现有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已起到了经济引领作用,但中国区域幅员辽阔,人口、资源等长时间、远距离的流动和配置,既不经济又不安全,在中西部区域、东北部建设一定量级的城市群十分必要。如果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政府不加扶持,可能有的地区就很难形成城市群。所以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有责任思考如何把规划做得更科学,并且积极推动重大产业政策、生产布局在国家整体规划框架下和区域发展相协调,因势利导。

不准再搞千城一面

【原文】

会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解读】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盖大楼、修马路,不是城市的扩张。现在的城镇化让很多地方失去了家乡的味道,全国的城市都是水泥高楼,玻璃幕墙,千城一面。反观欧洲的小城镇,都能看出它的文化,看出它的历史,看出它的和谐,这点对于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非常重要。

不准“住上楼万事愁”

【原文】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农村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我国城镇化亟须解决农民如何“市民化”和融入城市的问题。农民进城,其对土地的放弃与否要尊重自身意愿。农民进城后最难的首先是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问题,还有子女教育问题,而不是仅仅解决一个户口。新型城镇化道路应由过去的制约外来人口融入到城镇向积极稳妥地将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城镇建设和发展由过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城镇由过去的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向服务市民转变,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由过去的只面向户籍人口向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转变,最终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的科学合理体系。

不准乱举债摊大饼

【原文】

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同时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对此我认为,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耕地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城市建设需要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换句话说,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一定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进程的话,等于逼着政府盲目举债、寅吃卯粮,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风险,因此还是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新城镇化破解“雾霾中国” 确定目标不能靠层层加码

2013年12月15日08:43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特点 首对管理干部提出要求

只有具体科学管理知识,才能保证政策执行中不走偏。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关键在于执行干部,干部需要有专业精神,要懂规划、生态,要学会“留白”。新型城镇化理念要改变,要从爱面子转变成重里子,对存在争议的地方要学会“留白”。从注重硬件到软硬结合

易鹏表示,可持续发展的资金要求市权和财权要平衡,如果要把地方政府支出降低,那就以常住人口作为参考指标。新型城镇化要讲究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市民化作为主旨,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在城市落户的常住人口优先。要从以前只注重硬件设施改变为软硬结合,软就是公平。新城镇化破解“雾霾中国”

会议内容特别突出城镇化要对生态和城市风貌的保护。易鹏称,新型城镇化或能破解雾霾中国。第一,新型城镇化明确要建设生态中国;第二,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人口的集中居住能降低能源消耗;第三,未来主要的以服务业作为产业支撑;第四,要和信息化结合;第五,要建立混合社区。避免城镇化中的区域差异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从住建部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轨迹可以看出,视角分布于东中西部,主要是为了了解区域差异。经济学者马光远称,降低区域差异的一个办法正是建立城市群。应围绕大城市中心城市打造城市群,使得这些城市群可以容纳65%以上的人口,70%的GDP规模。

□四问城镇化 中国为何要最近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推进城镇化指导原则是什么?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城镇化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中国城镇化道路应该怎么走?

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中央“纠偏”城镇化不加码摊大饼 保障农民利益

2013年12月16日03:04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原标题:中央“纠偏”城镇化不加码摊大饼 保障农民利益

中央“纠偏”城镇化 不加码摊大饼

对“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出新要求,强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

城镇化指标层层下达、层层加码,有“城”无“市”摊大饼,重“地”轻“人”„„城镇化发展中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将被“纠偏”。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出新要求。

纠偏不能层层加码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方干部片面地认为城镇化就是大征地、大拆迁、造新城。一些市县甚至不切实际地提出五年内人口翻番,面积增加几十平方公里,城镇化异化为“市长工程”,拼速度、拼规模、拼政绩。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明确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推进城镇化必须按规律行事,关键是要用好市场‘无形之手’并管好政府‘有形之手’,防止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GDP和政绩。”

纠偏保障农民利益

一些干部坦承,搞城镇化就是为了解决城市扩张和用地不足,难免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障。这种“重地轻人”的取向催生了“扛着锄头住楼房、阳台上面把猪养”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市民变游民的伪城镇化。

会议要求,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思全认为,这是对此前一些地方“只要地不要人”做法的否定。城镇化要加大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改革力度,缩小城乡社保鸿沟。

纠偏3

不能变“鬼城”

一些地方把城镇化重点放在扩大城市规模、新增城市人口方面,认为大广场搞起来了,道路搞宽了就是城镇化。导致“空城”、“鬼城”频现,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会议要求,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城镇化不是摊大饼。”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遴杰说,“盘活城镇建设用地中低效的存量用地,关键是增值的收益如何在政府和原来的使用者间分配。政府现在该换一种思路,让原来的使用者主动参与盘活过程,分享增值收益。”

纠偏4

不要“千城一面”

近年来,一些地方热衷于扩城拓市,小城市要变成大城市,大城市要变成特大城市,建设风格上青睐高楼大厦,盲目贪大求洋,造成“千城一面”。

会议提出,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要传统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丽城镇。

“城镇化一定要差异化发展。”安徽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宋直刚说,“‘高大上’是城镇化,‘小而精”也是城镇化。今后的城镇化恰恰是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返璞归真,尊重地域文化、做大本土特色。”

纠偏小城镇机会多

“堵城”“雾都”„„城市和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使得一些城市患上“大城市综合征”;人才流失、资源短缺、发展缓慢却成为许多小城镇“成长的烦恼”。

会议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人们的观念也要纠偏。”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莘说,“做强小城镇更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发展需要。随着户籍制度微调,在大城市普遍‘超载’的情况下,中小城镇的机遇反而会更多。”

推进城镇化要顺应市场规律

2013年12月16日04:03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原标题:推进城镇化要顺应市场规律

■ 社论

中国推进城镇化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一味由政府来主观决定、主导城镇化具体的进程和方向。

日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将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有助于廓清并扭转一些政府部门、民众在城镇化上的观念误区。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一些政府部门想怎样、就怎样的事情,也不是由一些政府部门和专家凭空规划,而是必须以顺应市场规律为前提。

会议明确提出,“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这些论述对当下,很有针对性。现在,考察过往,不难发现很多失败的城镇化的案例。有的城市规划了很多卫星城,意图分解承担城市功能、疏散中心城区人口,结果,这些卫星城并没有发挥作用,有的成了“睡城”,有的成了“鬼城”。而在过去的很多年,一个主流的城镇化的思路就是发展中小城市,抑制特大型城市的发展。结果,一二十年下来,中小城市确实实现了大发展,但是,特大型城市也不断涌现,而且规模不断扩张,当初竭力避免的大城市病,一件不落全都成了现实。

现在,中国城镇化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计划者的自负。一些政府部门认为,通过所谓的规划和管制等手段,可以扭转市场发展的趋势,可以改变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的方向,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也缺乏想象空间。因而,很多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处于被动,出现市场与规划的脱节,城镇化与公共服务的脱节等各种乱象。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城镇化本来是一个城市和农村双向自然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逆城镇化”。很多城市人口会厌倦大城市的生活,而回流乡村养老、经营。对有着浓厚故土情结的中国社会来说,“逆城镇化”正是满足很多国人的乡愁。所以,城镇化也应避免单向化倾向。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在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大开方便之门,而城市人口回流农村,却在宅基地产权流转、养老、社保等方面遭遇不少制度障碍。如果,人口单向朝城市流动,只会让一些城市病日益严重。

推进城镇化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一味由政府来决定、主导城镇化具体的进程和方向。不能不说,一些政府部门、官员已经习惯了行政权力带来的幻觉,要摆脱这种自负,变得谦抑,也是现实的难题。然而,要避免重复曾经犯过的一些错误,确实需要让政府的权力真正尊重规律、尊重市场、顺势而为。这需要相应的制度改进,也需要城市的决策者耐心倾听民意,尊重法律,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充分讨论、审慎制定城市的重大政策,如此才能尽可能贴近市场,让规划的前瞻性符合市场需求,从而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

新型城镇化,留得住浓浓的乡愁

——专家学者解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彩表述

2013年12月16日04:54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与此同时,也廓清了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其中,对于城镇化的一些精彩表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城镇化建设不能拔苗助长

会议表述: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现任国际金融论坛理事长的戴相龙曾当过5年的天津市市长,对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实际工作经验。

“有的地方把农民的耕地集中起来,把农民赶到楼上,但是农民下了楼还得去种地,这就不叫城镇化建设了,而是典型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戴相龙12月14日在国际金融论坛2013十周年年会上表示。

这个表述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管清友非常振奋。“这非常重要,否定了之前大拆大建、人为造城的思路。”他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到渠成。一定要避免造城运动,防止城市低水平扩张。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

“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就是农民进城成为市民,要提高素质,日子比原来过得更好,而不是起来更多的房子,把更多的人挤到城市。”戴相龙认为,没有产业不可能有城镇化建设,只有农民离开了农村,融入城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才会自然而然,也就是顺势而为。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表示,从历史发展来看,先有市后有城,城市在发展初期都是由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找个地方建空城,没有任何产业,光把人聚集在这里,一时可以,但长远来看没有形成城市本身内在的良性循环。”

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会议表述: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盘活存量在实际执行中面临不少阻力。“使用存量土地涉及拆迁、补偿,代价高,难度高,牵涉很多社会问题;增量土地好规划、好使用、成本低,所以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增量土地的开发。”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说,要想把住建设用地的闸门,就要真正有效地管住增量,制定更严格的程序、指标,才能逼迫地方政府优化、整合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利用效率。

在张立群看来,只有从根本上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遏制住政府大规模城市扩张的冲动。“城镇化不是意味着某个城市自身膨胀得多快、多大,而是意味着城市之间关系的完善,大、中、小城市各有定位、功能互补,形成系统完善的城市群。”

戴相龙刚从央行行长转任天津市市长时,对于城镇化建设,是从规划、定位抓起的。“城镇化建设第一条要义就是定位,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各有什么禀赋,有什么产业,定位得好一路顺风,定位不好造成浪费。”他说。

城镇化建设也要有“自知之明”,不是每个城镇都能成长为巨人。张立群表示,城镇化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更重要的是内涵,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要打通。

“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有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从而增强中小型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实现就近的城镇化。”严金明说。

划定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会议表述: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表示,有的官员、城市习惯于用工业来主导城镇化,但是雾霾和土地财政已经让旧的城镇化道路走到了尽头。

“自然环境一旦被改变再恢复就很难了,城镇化发展不能为了现任政府或是某任政府的政绩,而是要考虑子孙后代,是千年大计。”张立群说。

一方面要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一方面农民进城需要就业。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把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这是未来城镇化发展主要目标。”吴必虎说,“过去从上到下我们不习惯怎么用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推动力促进城镇化,大家习惯于盖工厂。用商业、旅游业、创意产业推动城镇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会议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往的工作规划大多是物质规划、技术规划,‘乡愁’一词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这是很少见的。” 严金明表示,城市建设有一个原则是因势利导,但一些城市建设中并非如此,比如有的遇到山推平了,有的把弯曲的河流改成直的。因此好多城市千篇一律,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

“这些年我们身边多少村落不见了?有多少亲朋好友分散到不同的城镇里头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都不见了,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城镇化吗?”管清友对这句话颇有感触。

张立群指出,我们正处在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城乡布局正在调整的时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村庄要彻底消失。

张立群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对于这句诗意的描述背后,高国力则认为,是对城市内部空间合理科学布局的形象化描述。“如果建设用地都用于工业,而用于生态、居住的土地没有合理划分和使用,就会造成城市空间结构失调,土地利用失衡。”

高国力提醒说,现在中小城市处于快速增长期,人口会进一步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会进一步增长,尤其要关注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规划与实施,才能让乡愁留住。

我国城镇化未来3年需25万亿 钱从哪儿来待破解

2013年12月16日 01:11 新华网 我有话说(3,016人参与)

未来3年城镇化需25万亿 专家建议多元化融资

每经记者 原金 发自北京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落幕,而其所需资金的难题仍待破解。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明确了今后推进城镇化所需要完成的6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据悉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昨日(12月15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工作会议透露,此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讨论的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其修改的重任已经交给了发改委。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称,将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快发布实施。

渠道融资多元化

城镇化发展方向确定后,所需要的钱从哪儿来?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坎儿,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量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中央提出的城镇化任务中就包含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根据中央安排,今后将会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过去,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以至于长期以来各地地方债务问题不断,城市负债率一时间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来要控制债务风险。债务很多是地方政府借来用于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几乎全部靠地方政府来做,而地方政府的能力又有限,如此怎能实现可持续呢?”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只有多元才可持续。

在业内专家看来,所谓多元化,意思就是一些项目由政府掏钱,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而更多的资金来源是要通过社会、尤其是民间资本来筹集。所谓可持续,就是指资金投入后,必须能够实现可持续,业内专家认为没有可持续会造成很多后遗症,这也不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来的要求。

完善地方税体系

对于政府而言,城镇化资金的来源无非是税收收入,所以城镇化进程中税种体系的完善就显得格外重要。

根据中央这次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安排,今后将会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要给城镇化建设解决一点税免,房产税、资源税给地方,地方才有钱干这个事。”戴相龙在解读城镇化相关政策时这样表示。

在他看来,财政融资的渠道包括发行建设债券等。不过当前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他认为,可以等将来有条件时再发行城市建设债券,所以当前通过减免税费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易鹏表示,在城镇化过程中资金来源问题可以有两点创新之处,一是未来可能发市政债,二是给地方政府培养新的税源。

在他看来,未来城市用地会越来越紧张,所以必须要采取更严格的土地管制,更集约的土地用地指标,也是因为地方的土地产业政策已经难以为继,必须给地方政府找一个扎扎实实的税源。

在扩大税源方面其实已经开始行动,有关房产税的征收已经被提上日程,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减少房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费,清费立税,增加房产保有环节的税收。

在易鹏看来,为了减少对土地财政依赖,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建立地方性的财税体系,比如房产税,就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未来资金的来源。

整体规划即将实施

昨日发改委召开的会议显示,上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讨论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其修改重任已经交给了发改委。徐绍史称,将抓紧修改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快发布实施。

除此之外,其他的配套设施还有配套规划也是发改委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比如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地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在发改委的工作会议上,徐绍史再次强调了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下一步,对于城镇化而言,发改委将会展开试点示范工作,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

同时,城镇化基础设施完善工作也一并开展,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

同时,发改委工作会议还表示将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山东省反映

省委召开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提要]12月14日,省委召开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省委召开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精神

齐鲁网12月15日讯(山东台记者刘庆 李侠 宋强)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栏目报道,12月14日,省委召开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省委书记姜异康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省政协主席刘伟,省委副书记王军民,省委常委,副省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刻阐明了经济工作中必须把握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总理在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好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姜异康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刻领会今年以来全国经济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和重要经验,深刻领会中央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深刻领会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要求,深刻领会中央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

姜异康要求,要科学分析总结我省经济形势,抓紧研究谋划明年经济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对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清醒认识,同时更要看到,明年经济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和激发新的动力和活力,中央今年出台政策措施的效应将持续显现,我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已开始发力,特别是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这为我们有效化解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冷静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

姜异康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要求,研究谋划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一是坚持以改革统领明年经济工作,正确处理“稳”与“改”的关系,既要稳扎稳打,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又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二是合理确定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预期目标,从山东实际出发,既保持生产总值的合理增长,又注重质量和效益,把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努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三是认真贯彻中央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消费稳步增长,引导好投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外需,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抓住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努力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水平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着眼于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要按照中央部署,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注重实效,取信于民,为全面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强大动力。

姜异康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城镇化发展规律,从山东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我省城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抓好学习宣传,深刻领会中央推进城镇化工作的重大部署,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要加强调研论证,对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问题和态势深入研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科学制定我省推进城镇化工作的规划意见,着力构建布局科学、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第五篇:2015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2015年1月20日中央召开政法工作会议

习近平: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月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形势下,政法机关任务更重,人民群众要求更高。希望全国政法机关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工作前瞻性,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责任。

习近平指出,2014年,政法战线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国政法机关要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和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要坚持从严治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坚决反对公器私用、司法腐败,着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把政法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积极研究解决影响政法工作的重大问题。要带头依法办事,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政法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和改进对政法 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政法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培育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全国政法机关要用总书记重要指示统一思想、指导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切实增强工作前瞻性、主动性,推动政法工作向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转变、向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向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转变、向更加开放转变,促进社会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以法治为引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忠实履行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孟建柱: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切实提高政法机关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传达了总书记重要指示并讲话。孟建柱强调,总书记关 于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指明了加强政法工作的正确方向。全国政法机关要用总书记重要指示统一思想、指导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坚持以法治为引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坚定的法治信仰推进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以严的纪律铁的规矩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法机关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忠实履行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

孟建柱充分肯定2014年政法工作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一年来,全国政法机关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干警头脑、统领政法工作,尽职尽责、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新贡献。孟建柱向全国政法干警和武警官兵表示诚挚慰问和崇高敬意。

孟建柱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新变化,与时俱进做好政法工作。他从国际形势新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趋势、依法治国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政法队 伍新情况等方面,透彻分析了新时期政法工作的趋势特点,要求推动工作理念、机制、方法作相应转变,增强工作前瞻性、主动性。要推动工作理念向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转变,提高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推动工作取向向既有秩序又有活力转变,做到标本兼治、刚柔相济,确保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推动工作着力点向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通过改革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发生。推动工作手段向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转变,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推动工作方式向更加开放转变,不断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赢得全社会对政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孟建柱要求,要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加注重依法治理、综合施策,更好地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责任。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反恐怖斗争,深化严打暴恐专项行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要坚持末端处理与前端治理相结合,深入排查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综合运用协商民主和法治方式,提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实效。要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做好重大改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防止形成行业性、区域性社会风险。公共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是社会安定的风向标。维护公共安全,容不得半点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大而化之。要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放在第一 位,以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勇于担当、兢兢业业,完善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滚动排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对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类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更加务实、高效的应对预案,形成常态化的安全监管机制,严防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要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加强对犯罪规律的研究,创新打击方式,增强打击整治的科学性、有效性,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孟建柱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司法体制改革是这场革命的“重头戏”。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干警全面学习、正确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敢于担当、勇于进取,既接地气,从实际出发推进改革,又有理想,充分考虑政法事业的长远发展,在解决深层次体制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走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符合司法规律的改革之路,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要树立改革的大局观,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谋划、提出改革举措,敢于动自己的“奶酪”,防止把改革简单等同于扩张权力、增加编制、提高待遇。要深入研究各项改革的关联性,按照先易后难、统筹兼顾、依法有序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孟建柱强调,今年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一 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要深入推进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4项改革试点,抓好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工作,年内取得更大进展。要抓紧部署保障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规范有序的司法权运行机制、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等一批有影响的改革任务,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立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制度等一批难度大的改革项目,要组织研究论证,早日形成改革的基本思路。

孟建柱指出,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的主力军、生力军,要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创新理念、完善制度、加强监督,坚持不懈推进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政法领导干部要深刻懂得法律重在约束权力的道理,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自觉把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和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统一起来,带头信仰法治、坚守法治,依法规范和约束执法司法权,决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决不能公器私用、谋取私利。要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针对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不规 范、同案不同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够等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一件一件梳理,认真研究解决。要结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认真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制度,强化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重点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制度,落实好程序公正的要求,探索建立刑事案件申诉异地审查制度,切实加强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要对各类执法司法考核指标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不合理的考核项目,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落实办案责任,确保干警依法办案、办好案。要强化制约监督,把宪法规定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制度落实好,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要忠于事实和法律,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或者违反法律程序的案件“带病”进入起诉、审判程序,造成起点错、跟着错、错到底的现象发生。要推动信息化建设与执法办案监督管理机制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执法司法新机制,努力实现公开与公正的高度契合,真正使执法司法在公开、自信中赢得社会的公信。要高举维护法治权威的旗臶,把严格执法作为基本要求,依法加强管理、打击犯罪,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关系,改进执法方式,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要树立主动宣传的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用讲故事方式,把重点工作、感人事迹及时传递到社会,让人民群众信任、支 持执法司法工作,营造有利于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的良好环境。

孟建柱强调,要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政法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更强的党性原则、政治觉悟、组织观念要求自己,严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绝对忠诚可靠。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科学理论武装,真正把理想信念在政法系统牢固树立起来,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要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教育,决不允许凌驾于组织之上,决不允许把上下级关系变成人身依附关系,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对腐败问题,要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政法领导干部要结合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自觉在法治轨道上用权,善于在监督下工作,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为政品格。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对政法队伍敢抓敢管、愿抓愿管、会抓会管,坚决反对和整治特权思想、衙门习气、霸道作风,坚决反对和整治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对滥用职权、徇私舞 弊、贪赃枉法、买官卖官、收钱捞人甚至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要针对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健全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扎紧制度的篱笆,堵塞执法司法权寻租空间。要合理分解、科学配臵权力,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要把专业化建设作为政法队伍核心战斗力来抓,完善并实施法律职业准入制度,以所、队、庭等基层一线领导和骨干为重点,创新教育培训体系,努力使干警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专业水平、高尚的职业操守。

孟建柱指出,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最根本的保证。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提高新形势下党领导政法工作科学化水平。各级党委政法委要善于把好政治方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在政法各单位得到贯彻落实。要善于抓大事、谋大局,提高统筹解决政法工作中重大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政法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为政法各单位依法履职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具体,切实增强政法工作 的执行力。

孟建柱强调,岁末年初往往是各类矛盾、案件、事故多发期。要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面整改各类安全隐患,强化社会面防控,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做好春运安保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欢度春节创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

孟建柱要求,要进一步关心爱护干警,最大限度激发政法队伍生机活力。他说,广大政法干警特别是基层单位的同志们长期战斗在政法工作第一线,尽职尽责、十分辛苦,为维护国家安全、排查化解矛盾、预防打击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的每个进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要在思想政治上更关心、工作生活上更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履职尽责创造良好条件。要更加注重科学用警,突出人文关怀,加强政法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下载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以及专家解读(全方位、全面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以及专家解读(全方位、全面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政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大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一)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特别强调指出,政法工......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习近平: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月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要点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要点工作领导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两个关系①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

    学习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学习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充分说明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对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确立了......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1(大全5篇)

    习近平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全面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今年1月份中央政法......

    经济学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经济学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国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个神秘的会议。为期三天的会议不对媒体开放,会上政府领导人说的话也从不对外公布。因此,会后国有媒体上发表的会议......

    2013-2014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解读

    一、中央用“四个最”要求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资料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行。中......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绿色农业+混改是2017亮点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作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定盘指引,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