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凯特·米勒特
凯特·米勒特(katemillett):《性政治》(sexualpolitics,1970年)美国
主要内容:在当今社会,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心理气质上还是在社会角色或者是社会地位上的差异,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文化作用的结果。因而,应该用一个更具有社会性的“性属”(gender)一词,来代替纯然从生物生理角度出发的“性别”(sex)。
在美国盛极一时的新批评,只是从审美的层面来考察文学作品,根本不考虑文学产生的相关文化北京,批评成为文学作品的附属品,跟在文学作品的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明显是不合理的,文学批评应该将文学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之进行考察。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的文化产物中,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政治。而女权主义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在于披露性别歧视,以使作者和作品从父权制意识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所谓的“性政治”,就是指在两性关系中,男性用以维护父权制、支配女性的策略。集中讨论了性别权利关系在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这四位作家作品中的体现。尽管他们运用的方法和表现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在他们的笔下,女性总是被贬损到被压迫、受支配的地位。
在劳伦斯笔下,“性”等同于“阳物”。在他看来,男性阳物代表生机和力量,是使其从与自然的疏离状态返归自然的救世主。而相对于男性生殖器,女性的生殖器被极力地贬损,女性形象也因之只是一个被动的、崇拜阳物的、没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对象性存在。
亨利·米勒也对女性生殖器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诺曼·梅勒和热内均写到过男同性恋。然而,在他们的同性恋题材中,总有一个男性被贬损为女性。热内以一个被贬损为女性的男人的视角,写出了男性的“女人”的辛酸:当一个生理上的男性被描述为一个“阴户”时,我们就会对该词的含义有更好的理解了。他通过揭示这一名词本指身份或权力的定义,赤裸裸得显示了男性作家在性角色上的纯粹武断和可恶的性质。而他对自己文本中“女性”的自卑心理的评价,更加清楚地看出在父权制文化中,女性总是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评价:作为女权主义文论走向成熟的标志的《性政治》也在女权主义文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不同于新批评那样只关注诸如劳伦斯是否“用笔粗拙”这样的问题,也不像以往传记式批评那样尊重作者的意图,凯特·米勒特进行的是一种全心的批评。而这种批评引进的是女性的视角,清算的是文学中男性的“暴政”。
她主要从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处的男女关系中的受支配地位,来揭示男性控制和支配女性的性政治策略。这种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形象本身的歪曲,而在于这种关系的不正当。就这一点上来说,凯特·米勒特的文学批评要比波伏娃更为深刻,所挖掘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想的现象和内在规律也更具有深远性。而这种文学批评(也可以说是女权批评)的重要性在于引入了一种女性视角,要求我们作为女人去阅读文学作品,而在从前,我们,男人们,女人们和博士们,都总是作为男性去阅读文学作品。
而作为文学批评家,米勒特避免了60年代那种尊重权威和作者意图的常规,公开引入了对作者的另一种透视,说明了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冲突会怎样精确地暴露出一部作品的潜在前提(theunderlyingpremises)。她不屈地捍卫了读者加入自己见解的权利,拒斥了那种文本和读者间的广为接受的等级制度。而作为读者,她既不屈从,也不作淑女状,在每个层面上向作者的权威进行了挑战。赋予读者以相当的权力,才使得从女性视角对男性文学进行颠覆性的阅读有了可能。并且使得父权制的性政治策略能够在这颠覆性的阅读中,得以清算。而凯特·米勒特提供的这一颠覆性阅读,使妇女经验成了先验的假定,妇女可以通过建立自身经验与阅读的连续性,解构男性作品中虚假的女性形象形象。因此,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也被公认为女权文学批评的代表作。
名词解释:女权批评
为了方便理解凯特·米勒特的这本《性政治》以及她本人的女权主义思想和理论,我想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一个学术名词:女权批评。
女权批评是女权主义文论初创期的一种批评方法。这种批评同其他类型的批评一样,是针对文学现象的思想意识背景,并基于历史分析的探讨。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它还涉及对妇女读者的利用和控制,特别是公共文化活动和电影等领域中的。另外,还涉及了在符号学系统中把妇女作为一种符号的分析。
由于在父权制社会里,男与女处于一种主动与被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之中,而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落实到文学上便是作者与读者构成的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女性批评要求女性读者以女性意识来分析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通过这分析,进一步揭露由于这些形象所体现的男性意识而对真实的、作为人的社会历史存在的妇女形象的歪曲的真相。同时,还要求女性读者颠覆菲勒斯批评权威,以自身的经验来对这些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女性阅读。也就是以一种抗拒的态度来阅读男性文学作品。而这种抗拒的阅读不仅是一种文化行为,而且有着政治意义。
女性批评的意义:女权批评主要是针对男性文本,以女性的视角将男性的文本作为靶子,强调妇女从自身经验出发的阅读的合理性。清算了男性文本中表现出的对女性的歧视,解构了男性文本中的虚假女性形象,并力图在这样的颠覆性阅读中,提高女性自身觉悟,使妇女选择一条自主的生活方式。
第二篇: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伊莱恩·肖瓦尔特范文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sneshowalter):《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a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sing,1977年)美国
主要内容: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文学亚文化群(subculture)。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字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
妇女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字,女小说家既不止一个,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她们也不只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和发言人,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一部分。确实存在不同的妇女文化。这是妇女在生育、养育子女中的相互帮助,是她们分享感情,甚至是她们之间产生比同她们的丈夫在一起时更强烈的情欲。
诸如“伟大”这样的概念阻滞着妇女对文学史的进入,因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于极少数“伟大”的女作家极其作品,而不重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就无法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妇女创作的持续性特点,也无法看出这些作家的生活与她们在法律、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形象的改变。而这样阻滞妇女进入文学史的批评概念,正是菲勒斯批评用来压抑和贬损妇女文学的伎俩。
每一代女作家都在某种意义上发现自己没有历史,不得不重新去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她们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体验:青春期、行经、性心理的萌动、怀孕、分娩,和更年期闭经等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及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所特有的心理体验等。这种不同于男性的共同体验使她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非自觉的文化上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妇女文学的亚文化。
妇女作家创作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女人气”阶段(feminine):从1840年出现男性笔名为开端,一直到1880年艾略特去世为止。这是一个较长期的摹仿主导传统的阶段,也是一个将主导传统的艺术标准以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的阶段。
二、“女权主义”阶段(feminist):从1880年一直到1920年(或到女性获得选举权的那一年)。这是一个反对主导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价值和自主权的时期。
三、“女性”阶段(female):从1920年一直到现在。这是一个自我发现(selfdiscovery),一个摆脱了对对立面的依赖,而把目光投向内心、寻找同一性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既像“女人气”小说家那样涉及艺术与爱、自我实现与责任之间的冲突,又像“女权主义者”一样,认识到自己在政治制度中的设置,和自己同其他女性之间的联系。敢于突破性的进去,敢于运用原先属于男性的词汇。
评价: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家中,肖恩瓦特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被公认的女权主义重要理论家之一。而她的这部《她们自己的文学》也被看作是女权主义文学史研究的成熟之作的代表。托里·莫依是这样评价这部书的: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信息金矿,贮藏了这一时期大量的女作家的信息,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展示了作者对这一主题的渊博学识,和令人钦佩的热情与尊敬。
肖瓦尔特的贡献在于她把关注的重点,不再像以前的研究者那样,放在个别“伟大”作家极其作品上。而是把目光扩大到了那些重新发现的作家身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女作家得到了她们应得的认可。这不仅是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也是对整个文学史研究的贡献。
另外,对妇女亚文化的提出和强调,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妇女文学进行的研究,突显出了女性传统的独特性。而这就使得妇女文学可以完全树立起自己的旗帜,从而不必再去要求平分男人头上的那片,从来就没有属于过他们的天空,使得妇女文学传统的研究有了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强的批判性。
《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文化》(sister’schoice:traditionandchangeinamericanwomen’swriting,1991年)
主要内容:“姐妹们的选择”是美国黑人缝被子时的一种图案,是由一些碎布连缀而成的。要像黑人妇女缝被子时将零星的布料缀成一个美丽的图案一样,将零散的妇女创作串成一个绵延不绝的文学史。
评价:肖瓦尔特对于妇女文学史的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和作品,但对阶级和种族因素的忽略也是有目共睹的。而这本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肖瓦尔特摆脱了早期对种族因素的忽视,而将研究的范围扩充到了美国黑人妇女的领域中。
《走向女权主义诗学》(towardsafeministpoetics)
主要内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可以很清楚得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女权批评(feministcritique):关涉的是作为读者的妇女,即作为男人创造的文学作品的消费者。改变女性读者对一个给定文本的理解,提醒我们去领会其中的性符号的意味。这种批评方法注重对作品进行社会历史分析,其课题包括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文学批评中对妇女形象及作用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建构文学史时的种种有意或无意的疏漏。它还涉及菲勒斯中心文化对妇女读者的控制和利用,肯定了女性经验的权威性,为阅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但是,这种批评是面向男性的,是针对男性作品和男性批评的,所以不能了解妇女的实际经验和感受,而只是研究了在男人心目中妇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已。
第二类是女性批评(lagynocritique):关涉到的是作为作者的妇女,即研究作为生产者的妇女,研究由妇女创作的文学的历史、主题、类型和结构。它的课题包括了妇女窗性的心理动力学、语言学和妇女语言的有关问题,个别女作家或女作家集团文学生涯的轨迹、文学史,当然,也包括特定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这种批评方法奠基于女性亚文化群的假设,是以妇女写作为中心,并关涉妇女亚文化群的批评。这种女性批评才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重点所在。
评价:这篇是肖瓦尔特早期最为重要的女权主义研究的论文,它与她的另一篇论文《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互相补充,非常详细清晰得反映了肖瓦尔特对女权主义文论的分类。而她的这种分类常被人引用,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得到公认的分类。她对这些类型的界定清晰而富有理论色彩,赋予女性的阅读和阐释以合理性,并否认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和男性理论之间的瓜葛。将“男性批评理论”与“我们自己的理论”之间作了详尽的区分。而这篇著名的论文在女权主义文论批评上也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
《我们自己的批评:美国黑人和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中的自主与同化现象》(criticismofourown:autonomyandassimilationinafro-americanandfeministliterarytheory)
主要内容:在妇女解放运动之前,关于妇女写作的理论采用的是“双性同体诗学”(anandrogynistpoetics),这种诗学实际上是单一的男性诗学,是一种所谓“普遍的”男性的批评标准来衡量包括妇女作品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这也是女权主义文论所要清算的重要批评方式。
女权主义文论可分为女性美学、妇女批评、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和性别理论四个阶段。
女性美学(femaleaesthetics):60年代末期的妇女运动发起了对菲勒斯中心文化的女权主义批评,进而导致了对妇女文化的颂扬,这便是女性美学阶段。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与“女权批评”。
妇女批评(gynocritics):70年代中期,学院派的女权主义文论同跨学科的妇女研究结合,开始了专门研究妇女作品的新阶段,这就是妇女批评阶段。
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从7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专门研究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分析学中的女性问题的“女性本原”批评,这就是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批评的阶段。
性别理论(gendertheory):兴起与80年代末期,是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阶段。
评价:肖瓦尔特在这篇文论中纠正了她此前分类方法中无视种族和他者妇女(即白人妇女之外的黑人妇女及第三世界的妇女)的偏颇,分析了美国黑人批评与女权主义文论的关系,并且对女权主义文论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这是她面对女权主义文论的新发展而对前期分类方式的超越,因此,这篇文献也在肖瓦尔特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篇:201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政治辅导之《毛中特》和《史纲》中毛泽东不同时期著作总结版
201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考研政治辅导之
《毛中特》和《史纲》课程中毛泽东不同时期著作总结
(一)萌芽时期著作(大革命时期)
(1)《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年前后发表,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形势与敌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这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3)《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这篇著作,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孕育了“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系统地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论新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
(4)《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系统完整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10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提出“伟大的工程”。
(6)《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毛泽东作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7)《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8)《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理论阐释;第一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时期:
(1)《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首次概括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2)《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一次明确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民、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后五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其中,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和确立,适应了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学进步的指导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