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
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
读书笔记
作为从小伴随动漫成长的80后一员,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可以说是人生经历中一个难以抹灭的存在。而且,作为一个将此兴趣保留至今的“资深爱好者”,动画早已成为生活中十分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因素了。因此,本书自然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本书分析宫崎骏与手塚治虫作品的异同点,以发生在两者之间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佚事为切入点,介绍了大正时代、太平洋战争时期、战后复兴期至今动漫的发展过程,详细梳理了从1917年至2002年日本动画的历史。正如本书副标题所示,本书上来并未直接回溯日本动画的发端,而是从手冢治虫和宫崎骏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动画大师切入,试图阐明纵观日本动画史的“双轴”特色。除了手冢和宫崎,这种双轴模式还体现在低成本电视动画和高质量剧场版动画的并立,团体动画和独立动画的并立,商业动画和试验动画的对立,受众极大化与极小化的并存,以及动画和漫画的并立等等。在本书叙述过程中,作者也一直以这种视角来对日本动画的诞生和发展进行解读。并以之为日本动画今日之力量的一个关键。从一本“动画史”的角度,本书打破了以往仅仅从《铁臂阿童木》这一标志作品的诞生开始叙述的模式,而是将动画诞生的历史上溯到明治时代,并对各个时期动画的特色和表现方式进行了统括,更涉及动画的商业模式和制作理念等问题,使读者能够对日本动画有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是其价值所在。
“在所有艺术中,我确信,能够在10秒或20秒的时间里讲述一个人的人生的,只有动画片。”——这句话出自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动画家布鲁诺·伯茨多。显然,动画片在他的眼里是“艺术”。然而,似乎大多数人,仅把动画片当做小儿科的、幼稚的东西。但事实证明这才是一个天真的想法。本书作者认为动画是跨越国境和年龄的交流工具,而日本动画,对中国80以后出生的人来说,确实非但不只是童年中难以磨灭的回忆,还是如今生活的一部分。本书作者是日本动画电影史、动画电影文献史研究专家。他以严谨的历史学态度和方法,系统整理了自动画片初次被引入日本的大正时期至今的日本动画片历史。在写作形式上,聚焦于日本动画”85年间发生的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并就此展开论述”,但于书后附有日本动画片年表,弥补了论述式写法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年表所展现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其实,阅读本书会有某种“心理障碍”:有必要为动画片做一番历史研究吗?要摆脱这一个“心理障碍”,读者务必要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动画片不过是为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用生动的形象呈现虚拟的敌我冲突,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体形式而已,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就现今动画片的发展水平来看,这种观念不能说是错误,只能说是落伍了。不过这也不能怪我们。在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在90年代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和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作品奖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不曾将“动画片”和大制作的“电影”划上等号。
2003年,手塚治虫的作品《铁臂阿童木》经过重新改编,在日本影院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公映,此前的2001年,宫崎峻导演的《千与千寻》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以及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这两件事情可以说是前后呼应,相互辉映,极具象征性地将两位使日本动画名扬天下的动画巨匠连结在一起。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两位巨匠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和谐。1989年手冢治虫逝世后,不出所料,日本媒体颂扬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惟独宫崎骏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评论说:“对他在动画领域所做的工作,我无法给予评价。‘虫制作所’的作品我不喜欢,不仅不喜欢,而且很不以为然„„关于他的动画片,我认为自己多少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手冢治虫迄今的所言和主张,全部都是错误的。”如此苛刻的批评,一时引发轩然大波。如果将双方的芥蒂视为巨匠间的“瑜亮情结”的话,那么我们就错过了考察日本动画发展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日本动画研究专家津坚信之在《动画的力量:手塚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中将两位巨匠之间的对立与争执看作是推动日本动画发展的一对强有力的对立轴。他考察过日本动画从大正时代起步到现在的发展轨迹后指出,像这两位巨匠这样看似相生相克,实则相辅相成的对立轴的存在,事实上正是带动日本动画片85年来不断获得辉煌的力量。
手塚治虫动画和宫崎骏动画的差异,一言以蔽之,一个重量,一个重质,反映到动画表现上,就是手冢治虫的“虫制作所”追求低预算、节省人力,采用“三格拍摄法”制作动画。相反,东映动画出身的宫崎峻,则注重动画片的运动感和表现力,坚持以高质量的动画片为基本制作方针,反映到拍摄手法上,就是坚持“两格拍摄法”。手塚治虫的贡献还不仅在此,随着动画题材的多元化,他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还有意识地要打破动画片的观众主要为少年儿童的现象,打着“成人动画”的旗号,拍出了被称为“动画剧”的一系列剧场作品《一千零一夜物语》、《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和《悲伤的贝拉多娜》,竭力动员广大的青年观众观看,虽然成绩差强人意,却不断给动画业界的人以启发,终于,到了1970年代后期,《宇宙战舰大和号》和《机动战士高达》横空出世,青年观众井喷式地进入到了动画片的受众群体中,由此彻底地改写了日本动画片的发展历史。正是手冢治虫带动的动画题材多元化以及动画观众成人化带出的动画市场规模的扩大两个趋势,为宫崎骏追求高品质、情节复杂化、电影化的长篇动画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1979年,宫崎骏编剧兼导演(这也成为宫崎骏日后的成名作品的一大特色)的长篇动画《鲁邦三世 卡里奥斯特罗之城》首先在业界获得肯定,赢得了日本动画片的最高奖,虽然商业上不算成功。他再接再厉于1984年推出《风之谷》,更高的品质、更复杂的情节赢得口碑,商业上大卖,并获得《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的第七位,表明动画片作为“电影”获得了认可,因为此前动画虽然占据了电视屏幕,却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这一次,影评人对它的好评成为大幅度提升动画片社会对位的第一要因。1988年,宫崎骏更上层楼,以《龙猫》荣登《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之首,2001年,更是凭《千与千寻》连夺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作品奖,至此,日本动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动画史也是。越发觉得宫崎骏还真是厉害,一个在传统道路上走的稳,走的正,走的超越传统高度的人比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人更不容易成功。对于手冢的认识也立体起来,不仅仅是高大全„„更重要的是对日本动画的梳理和观点。里边还提到一些日本动画史的书籍资料。回顾这段日本动画片的历史,我们或许才意识到研究的必要性:要理解70年代以来的文化现象,我们就不可能绕过这一部部包括日本动画片在内的,貌似简单的动画片。而当年徜徉于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们,则早已成为我们如今这个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