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时间:2019-05-14 19:1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第一篇: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学生姓名: 殷 强 学

号: 1102010442 所在院系: 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届

次: 2015届 指导教师: 管 军 职称(学位):

副教授

淮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淮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承诺书

1.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抄袭、剽窃别人的内容;

2.毕业论文(设计)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数据、观点等均真实可靠,文中所有引用的他人观点、材料、数据、图表均已注释说明来源;

3.毕业论文(设计)中无抄袭、剽窃或不正当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思想和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

4.本人已被告知并清楚: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省教育厅、学院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前言......................................................................2

一、关于余华..............................................................2

(一)余华生平............................................................2

(二)余华道路............................................................3

二、先锋余华..............................................................4

(一)先锋文学............................................................4

(二)小说主题............................................................5

三、转型之路..............................................................7

(一)转型原因............................................................7

(二)再度启程............................................................8

四、现实余华..............................................................9

(一)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9

(二)小说里的温情.......................................................11

五、小说艺术.............................................................11

(一)细部刻画...........................................................12

(二)重复叙事...........................................................12

六、结语.................................................................12 参考文献.................................................................14 致谢.....................................................................16

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学生:殷强(指导教师:管军)(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摘 要:在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里,余华总是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以至于他的作品和他本人常常受到人们的不理解。但是余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追求固定的叙述方式与叙述技巧,一直坚持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事视角,用自己独有的观察力来探讨对现实的思考。文学界大致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余华创造了大量先锋作品,但后来的余华却改变了先锋道路,走上了一条与普通大众相结合的温情写实道路,当一片质疑声在他耳边回响时,余华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自己。本文将结合余华生平和他的一些作品,对比前后期的作品风格,探讨余华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余华;先锋;现实;小说艺术

From the Creation to the Warmth and Realistic Pioneer——A Study of Yu Hua's Art Student: Yin Qiang(Faculty Adviser:Guan Jun)(Education Department,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eighty's of the Pioneer Writers, Yu Hua always give a person a kind of personal independence of conduct attitude, so that his works and himself often by people who do not understand.But he doesn't care about other people's eyes light and not the pursuit of fixed narrative mode and narrative skills, always adhere to the own narrative styl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ir own unique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 thinking of reality.Literature in general, the Yu Hua's cre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Yu Hua's early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pioneer works, but later Yu Hua had changed the Pioneer Road, embarked on a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public's warmth and realistic Road, when a piece of question sound in his ears, Yu Hua in his works proved himself.This paper will combine some of Yu Hua's life and his work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works of later style of the artistic value of Yu Hua's novels.Key words:Yu Hua;Vanguard;Reality;The art of fiction 前言

余华,一个当代文学里不得不提的作家,对他的创作评论界历来有争议,但他对整个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余华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八十年代的先锋创作,一个是九十年代开始的现实写作。本文正是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在总结很多评论者以及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一下余华整个的创作历程以及小说的一些重要艺术特色,虽无太新的观点,但总体上让我们对余华有个大概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余华的认识。

一、关于余华

(一)余华生平

关于余华,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他的生平。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初中,1977年高中毕业,但并没有去工作,从1978年开始在海盐当了5年的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1984年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星星》,这篇小说还获得了1984年的《北京文学》奖。1987年写出了一篇让他激动不已的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作品是余华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此时的余华正在践行他的先锋道路。进入90年代,余华接连写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风格一改先锋味道,温情写实,揭露命运,与此同时余华还凭借《活着》在意大利获得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在国外余华获得很多荣誉与奖项,余华成了一个外国人熟知的中国作家。耗资几年写成的长篇《兄弟》出版后大受好评。近年出版的《第七天》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看完后,我们发现余华的生平并没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并没有太多复杂艰辛的经历供人们去研究,但是我们通过余华的作品多多少少还是能发现余华的生活与经历对他的写作有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他所写的很多故事可以从他的生活中找

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到素材。余华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他小时候的家的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从小面对着太平间生活使得余华对死亡并不恐惧,甚至习以为常,见惯了鲜血,从而使他对鲜血产生了麻痹。所以我们在书上或研究资料上都可以看到对余华前期小说的主题探讨无不充满了暴力、死亡、血腥、冷酷等字眼,我想出现这些与他自身经历应该有密切关系。

(二)余华道路

“追溯余华的成长之路以及预测其仍然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文学前景,无疑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而在这一追溯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也许就是:余华是如何成为余华的?换言之,余华是如何选择了他的作家道路的?”①余华与鲁迅等很多作家一样,并不是一开始从事写作道路的,而是在人生的岔路口中最后做出了选择写作这条路。对于在“牙齿店”的生活已经让余华感到无聊至极,他渴望寻找一个新的适合他性格的工作,很多时候他看见有些人整天就在街上走来走去,也无所事事,后来他知道这些人是在文化馆工作的。余华觉得这些人的工作适合他自己,于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文化馆工作。“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品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②从那开始,余华开始努力写作,到现在为止已有了三十年的写作历史,也就是余华的这条写作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

这三十个年头的写作对余华来讲最后结果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③,这句很俏皮的话却道出了余华对写作的热爱与对文学的推崇,文学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而余华就是想通过写作这个手段丰富自己的内心,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发挥文学的巨大力量。

因此当有人采访余华时,余华简单介绍了一下他写作的整个历程,他觉得“文学的道路也是我人生的道路”④。我们经常能透过某位作家的作品品味出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因为此时的文学作品不再是一部简单的作品,这里面更多的是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就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道“满纸荒唐 ① 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一章第2页 ②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③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④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①,不是作家的我们难以理解作家写作时的辛酸。对余华来说,写作也是一件及其痛苦的事,并非科班出身的余华在一开始写作时都不知道引号是干啥用的,常常把简单的语句写复杂了。在他开始写作时他发现最大的困难难以坐定下来,对于刚二十岁出头的余华来说,我想不仅是余华,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天天把屁股与椅子连接起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所以余华认为要克服这个困难“就是首先建立屁股和椅子之间的友谊,而且是长时期地建立这种友谊。”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年轻的余华用坚强的信念克服自己的种种欲望,咬牙写作,最终度过了一开始的那种焦躁烦闷心情,因为他再也不想去面对那个千篇一律的口腔了。

作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作的,特别像余华这样并非受过专业训练的作家的来说更是需要学习的,认真学习是任何一个作家都需要的写作态度,正如余华自己所说“要想学习的话,学习作品是最好的渠道,没有更好的渠道了”③。余华在决定写作时,阅读了大批作家的作品。在余华写作初期,有两位作家对他影响重大,一位是川端康成,一位是卡夫卡,对于这两位作家余华认为“当川端康成教会了我如何写作,然后又窒息了我的才华时,卡夫卡出现了,卡夫卡是一个解放者,他解放了我的写作”④。可以说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是余华的恩师,因而我们在余华的作品里依稀能看见这两位作家的影子,但余华只是在初期创作对他们进行模仿而已,一味的模仿会阻碍余华后期的发展,正如余华所说“任何一个作家他教会了你写作同时也会葬送你的前途,你越迷恋他,你自己的道路就没有了”⑤。所以余华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且他成功了,因而对于余华的创作历程我用余华道路来概括应该不偏不倚。

二、先锋余华

(一)先锋文学

说起余华,我们不得不提及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作为先锋派中的先锋,余华早年的作品被冠以先锋文学的典范。先锋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以前的传统 ① 曹雪芹:《脂砚斋评石头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5月第2版,第4页 ②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③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④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⑤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和规范,力图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新事物,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开始出现时确实引起文坛轰动,一系列关于先锋作品的评论接连出现。但正如历史上的很多改革一样,先锋文学运动并没能持续下去,不到十年的功夫,中国的先锋派就风光不再,大批的作家相继转型,余华也不例外,但这次运动给文学界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

(二)小说主题

翻开对余华评论的文章,暴力、冷酷、死亡、血腥等字眼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些只是余华小说的表面含义,透过这些字眼,我们在更深处会挖掘出余华小说所要讲述的是一种苦难,这种苦难被余华深深的隐藏在残酷的血腥场面里。而苦难的背后余华似乎又在透露着什么,那就是一种温情,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情。余华对苦难与温情之间的转换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叙述,而是借助自己的叙述模式来叙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作品来加以阐释。

“那个疯子又回来了!”

“那个杀人的疯子又回来了!”

——余华:《河边的错误》 生活中的我们如果听到这样的呼喊,第一反应肯定是跑开了,毕竟面对的是一个疯子,心里多少有点恐惧与害怕。对待疯子用对待正常人的办法去对待他肯定是行不通的,那我们该怎么办,放任自流?现实中的我们看完之后肯定会觉得这样的疯子早就被关起来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法律,有严格规范的社会里。可是,如果真有这样的事该怎么办?

余华的《河边的错误》探讨的便是上述的问题,关于这样主题或类似“疯子”意象的作品在余华的作品里很常见,如《往事与刑罚》中的刑罚专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中的诸多人物等。我们会很好奇,大凡作家用的意象大多有象征意义,难道“疯子”这个意象有独特的魅力,余华对“疯子”的痴迷是否暗示他此时的心里精神世界?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外出远行的趣闻,读完后我们觉得很诧异,这样的远行简直是太疯狂了,不禁感叹还能这样的叙述,完全颠倒了我们青年读者对世界的幻想,简直像是在做一场梦。莫言感叹:“这个人具有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在小说中施放烟雾弹和在烟雾弹中捕捉亦鬼亦人的幻影的才能,而且是那么超卓”。①我想莫言对余华的评价可谓十分中肯,也显示了余华熟练的叙述技巧,并且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叙述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能够抓住重点,写起来也是游刃有余。

《现实一种》,最受评论界评价的作品,可谓是纯正的先锋作品。对于读过《现实一种》的读者来说,现在回想一下故事情节还是那么的令人毛骨悚然。《现实一种》的意蕴并不玄奥晦涩,表面上是一部描写暴力的小说,内在里讲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初看小说的题目我们都觉得很古怪,一般说一种现实,可这里却把两词反过来说,从题目开始这篇小说就透露出先锋的味道。我想《现实一种》的题目之所以这样说应该是它所要描述的现实并不是我们常规所说的现实社会,暗示着一种非常规的现实生活。小说的叙述了山岗与山峰两兄弟间的连环报复与杀戮,“山岗与山峰两家的自相攻击、自我毁灭,是人性之恶在报复行为中对人性和文明的施暴,表现出人性中的兽性的、动物性的一面”。②在现实面前,亲情、爱情可能都会化作尘烟,小孩子之间的一些误会到了大人这里可能会升级成更大的误解,进而造成报复。通过小说的描述,我们一点也看不到兄弟、亲人之间的亲情,他们俨然成为陌生人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人性,孟子提倡“性本善”,荀子倡导“性本恶”,一善一恶,虽差距甚远,却本同源。余华的《现实一种》表现了人性内心深处恶的一面,这种恶埋藏在善的下面,虽然现在是文明社会,但社会还未到达大同社会,暴力行为在社会依然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平等的事依旧出现,这让我们有时不禁想起佛家经常讲的善恶总在一念之间。

但我们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表层阶段,我们很难看到余华写作的真是目的,透过这些暴力与血腥的场面,余华实则想揭示一种命运,一种苦难的命运。在中国作家里,命运时常伴随着苦难,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时常也是一生的苦难。中华民族历来适合多灾多难的民族,苦难似乎也成为广大中国人的一个代名词,新时期的很多作家更是热衷于描写苦难,不仅是余华,甚至是整个先锋派的作家都偏爱于神秘抽象的命运,尤其是不可捉摸的宿命。宿命是先锋派作家手中的一张王牌,潘军坦言:“我就很崇尚一种宿命的东西,我觉得‘宿命’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对命运里的那种不可捉摸的东西进行了一种高度的概括,概括成了一种比 ① 莫言:《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第30页 ② 王达敏:《余华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43页

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较美的形式”,①我想潘军的这番话语用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宣言是再合适不过了。

命运正是这种“虚伪的形式”,从描述人难逃荒诞现实的设陷与捉弄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开始,到解析人为深藏于内心深处的人性之恶所困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往事与刑罚》,还包括《祖先》,再到叙写神秘宿命的《死亡叙述》、《难逃劫数》、《世事如烟》、《两个人的历史》、《命中注定》,再到人最终难逃悲剧命运的《鲜血梅花》、《古典爱情》、《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余华小说构成了循序渐进、结构严整和主题丰富的命运交响曲。

三、转型之路

(一)转型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大,对这一变化,余华自己有过描述:

“就我自己的创作而言,我的后期创作较之前期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的原因我想有两个:一个是人在变,想法再变,时代在变;另一个就是写作上更为具体的原因:作家要写作就必须对笔下每一个人物的言行,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要负起他应有的责任,这个时候写着写着肯定会寻找一种最适合这篇小说的表达方式„„”②

对于更为具体的原因,余华在这里并没有解释的清楚,且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技术上的改变应该不会引起写作姿态的本质变化。因此,最为关键的还是第一个方面:“时代在变,人在变,想法在变”。关于这点,余华曾说过:“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你写了一辈子小说都未必能抓住世界的本质,现在年纪大了一些以后,开始意识到还是现实的东西更为有力量”。③在这里,余华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将回归现实,去探寻一些“永恒”的东西。

对余华发生的改变,文学界对余华的这种转型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表示赞同,认为余华找到了真正的归途;另一种则持相反态度,认为余华是为了迎合大众市场的需要,放弃了他先前的先锋创作。对于这些质疑,余华作为 ① 潘军:《坦白——潘军访谈录》,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② 林舟:《生命的摆渡》,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③ 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作家》,1996年第2期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当事人肯定会为自己辩护:我只不过是顺应了时代与自己内心的变化而已。无疑,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都不能持赞成或否定的态度,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余华的作品,好的作家要靠好的作品,作品的好坏不能凭一时的好坏,而要看它能否承受时间的检验,我想这个答案已经很明确了。转型之后余华的作品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是老人,很多年轻人也喜欢余华写的故事。

(二)再度启程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余华就得为他的新路途准备行李。因为他知道,面对很多人的质疑,唯有通过自己的作品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抛弃了先锋创作的余华并不代表抛弃了改变,在众多的现实作品中,如何才能做到感人真实正是他所思考的。而在这里,我们不能割裂余华前期的先锋写作,前期的写作锻炼了余华对故事叙述的把握,他可以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说得比较复杂,也可以把一个复杂的故事简单化。正是有了前期的积累,余华成了一个善于说故事的作家。

《在细雨中呼喊》可以算承上启下的作品,小说虽然还充斥着先锋的味道,但已经能从字里行间明显感觉到余华对命运的呼喊,对现实的把握。看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每一部都是让读者读完久久不能忘怀之作,有种欲言欲止的感觉。

先锋时期的余华所写的故事大都是短篇,而转型之后,他更倾向于长篇小说的写作。“相对于短篇小说,我觉得一个作家在写作长篇小说的时候,似乎离写作这种技术性的行为更远,更像是在经历着什么,而不是在写作着什么”。①对短篇和长篇的解释我觉得余华的解释是很贴切的。

转型之后的余华再度出发,他所要征服的道路不是他以前擅长的短篇,而是一个他没有踏入的新土地。长篇小说的写作不仅考验一个作家的写作叙事能力,更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战斗能力。因为长篇小说的写作时间跨度参差不齐,有几个月的,也有几年的,更有甚者像歌德、托尔斯泰等作家用毕生心血完成一部长篇,这对一个作家的考验不仅仅是体力、耐力上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个优秀作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格,而且作家还得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作品写好后是否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很多作家经常会出现困乏,因为此时的作家不仅要和自己的身体战斗,更要和自己的灵感战斗。灵感不是买卖,你 ① 余华:《长篇小说的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

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有钱就能买到,很多作家在书桌前经历了一番焦躁、痛苦、抑郁之后不一定就能找到灵感,就像我们在篮球场上长时间的奔跑之后,不一定获得好机会去投篮一样。获取写作的灵感可能是很多作家头疼事,余华当然如此。

四、现实余华

(一)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

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来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给每一位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为研究者更是认真研究这两部作品。福贵和许三观这两个人物更是成为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也是余华笔下的经典人物。先前刚习惯余华那种冷峻叙述风格的读者在读到这两部作品时,不禁会问这是余华写的吗?《活着》的出版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用温情的语言来描写苦难人生,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去思索民间大众的生活。

《活着》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在我们看来福贵的一生充满磨难与艰辛,但小说因为通过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写,我们通过福贵的叙述会看到他的一生里除了说不尽的困难外,更让我们体会出那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活着》的篇幅不是很长,但当你拿起来读的时候你会一口气把它读完,因为你会觉得福贵的一生不仅是他个人的一生,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的一生。福贵年轻时无所事事,依靠家业去赌场取钱,却识人不清,最终把大宅拱手送人。雪上加霜的是母亲此时生病,福贵为救母亲四处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做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了层层磨难,已是中年的福贵终于回到家乡,本以为可以苦尽甘来,谁知这才是苦难的开始,接下来一件又一件让人绝望的事发生在福贵身上,身边的亲人全部离他而去,只剩下孤苦伶仃的福贵和那头可以说话的老牛。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福贵不选择死亡,死往往可以得到解脱。先锋期的余华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死亡故事,这时候的福贵如果选择死亡我想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很好的事,但余华之所以没让福贵死亡而是选择坚强的活下去并勇敢的向采风的“我”讲述了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这篇小说的主题:活着。在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好死不如耐活着,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种种艰辛,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毅然的活着在,此时的福贵早已是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化身,他们从福贵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也要活下去的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信心和勇气,这就是余华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叙述,而立之年的余华不再像先前一样以冷漠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恐惧的故事,现在的余华很温情,温情的让我们感觉《活着》不像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写出来的,而像一个经历无数风雨的老者的写作,这说明此时的余华已把目光投向大众,投向那个广袤无垠的农村。

继《活着》之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发扬其温情写实的风格。余华说他一开始写《许三观卖血记》时有很好的叙事构思,可写着写着他发现他写不下去了,他一开始准备写的人物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去发展,相反的是这些人物把余华带进去了,就是这样自然地让故事发展下去,这篇作品做到了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余华只是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许三观卖血记》较为成功的讲述了又一个“活着”的故事,作者有意减轻历史感,用并非直接手法刻画真实内心,并且运用深化重复的方法营造有别于一般长篇小说的作品。可以说《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说它呈上,是相对于《活着》而言,与《活着》相比,《许三观卖血记》更加贴近现实中能辨出模样的真实地人;说它启下,是相对于《兄弟》而言,从《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看到《兄弟》模糊不清的影子。

读完《许三观卖血记》,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更加贴近我们日常的《现实生活》,人生在世不顺心事十之八九,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肯定的。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一生遇到无数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在我们读起来仿佛是我们身边的一些过来人所经历过的一样,并没有太多的虚构成分,许三观的一生仿佛就是我们的祖辈所走过的一生,极其艰难却不失信心。从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夫妻间患难与共精神,父子间的关爱之情,种种细节被刻画的栩栩如生,这里我们不得不再夸赞一下余华对细节的刻画。

到九十年代,余华的三部长篇风格突变,小说里的人物都有血有肉,不再像先锋时期小说里的人物那样没有生命感。余华自己说,他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感觉到人物会说自己的话,在写《活着》的时候无法再将自己的意志加诸于人物,并且让人物自己说话,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完全是自己在说话了。当我们认真读完这三篇小说时,我想我们的阅读感受会见证余华的话是对的,这也证明了余华在写作时的一个飞跃,因为他所写的人物都“会说话”,余华自己并不需要做太多的叙事者,他只是将这些人物的话写出来而已,如此写作很是轻松。

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透过这些“说话者”我们可以发现余华所描述的对象大致没有变,一如既往的描写农村,描写普通大众,命运与反抗命运一直在斗争,主人公虽身处逆境,却从未放弃自己。小说所传达出的温情更是让我们不禁审判自己,在今天这个人与人之间距离感在逐渐拉远的时代,余华的这些小说会起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二)小说里的温情

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我们在余华的这些长篇小说里看到了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等。父子之情在《许三观卖血记》里显得尤为突出,当许三观在得知一乐并不是自己的亲身儿子后所表现的那种愤怒后对一乐是不理不睬,但当一乐因为脑瘤而昏倒时许三观比任何人还紧张,为了救一乐不惜一路卖血。这里,许三观堪称一位好父亲的典范。此外,一乐、二乐、三乐三兄弟间的兄弟之情也被刻画的有血有肉,作为哥哥的一乐看到弟弟被人欺负帮忙出头结果却把别人的头砸破,虽然是小说,但总感觉内容很真实,并且真真切切,三兄弟间的嬉笑打骂犹如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关于兄弟间的描写,余华早在《现实一种》里就描述了山峰与山岗两兄弟,但与余华的《兄弟》里的李光头和宋钢两兄弟相差甚远。《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与一乐不是亲父子,《兄弟》里的李光头与宋钢也并不是亲兄弟,这很有意思,并非真亲却有真亲情。余华并没有向我们一对亲父子与亲兄弟间的故事,这给我们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余华是不是在暗示着什么,我们常讲亲兄弟明算账,这里不是亲兄弟,很多陈年旧账是不是可以一笔勾销?不难看出,先锋期的余华对父子、兄弟之情写的太过血腥,现在的余华想要转变,因而我们从他的小说能内在的观察到余华在处理这些题材时的用心良苦,单纯的写父子以及兄弟之情很难感动读者,用不一样的父子兄弟之情来重新构建温情,这一点做的很好。

五、小说艺术

余华从一开始的先锋创作到后来的走向写实,他的小说的艺术特色也一直使我们探讨的重点。关于余华小说的艺术特色与其写作阶段是有密切联系的,我的题目是“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其实也就是在宏观上概括了余华前后期的小说艺术特色。这里我想谈谈余华小说的两个的艺术特色,也是我认为余华最为成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功的两个艺术特色。

(一)细部刻画

前面我们说到余华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两位作家影响最大,而这两位作家都是擅长描写细节,所以余华说“川端康成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让我注意到细部是我们生命的所在”。①作家要想写好一部小说,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还得具备一流的洞察力。“因为是洞察力在帮助想象力把握住叙述的分寸,否则就是瞎想”②。不管是先锋期的创作,还是后来的几部长片,余华都始终如一的贯彻抓住细节的写法,因而他的作品很凝练。

(二)重复叙事

法国著名叙事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曾经说:“一件事不仅能够,而且可以再发生或者重复,‘重复’事实上是思想构筑,它除去每次出现的特点,保留它同类别其他次出现的共同点,一系列相类似的事件可以被称为‘相同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复现。③重复叙事给余华的小说带来了简朴有力的表现力和富于乐感的旋律美,并已成为他小说的一种风格,因此,也有人称他的小说是“重复的诗学”。④在余华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话语的重复,比如在《许三观卖血记》里每次许三观卖完血后都要去补一补身体便出现了“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类似的还有“好,你别哭了”等。这些话语的重复犹如《诗经》里的重复一样,不仅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增添了一种音乐之美。另外,我们在余华的小说里还能看到情节、事件以及场景的重复,在《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的十二次奇特的卖血经历与他的人生经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就是很有利的证明。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基本上贯穿他的写作,可以说是他写作的一种很好的技巧,他的重复叙事不是单纯的来回重复,也不是简单的情节叠加,是有特殊目的与内涵的,蕴含了作家对人生的理解与思考。

六、结语

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余华,对余华的认识也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八十年代一直特立独行的余华用他那冷峻的语言描写一个个暴力、血腥、冷酷的画面,到了九十年代,笔锋一转,温情写实,这种蜕变有 ①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②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③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 余弦:《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期

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外在的原因,也有其内在的觉醒,因为他认识到写作要回归现实,回归到那最普通的最平凡的生活中。三十多年的写作,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余华也审时度势,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故事,福贵、许三观、李光头等一个又一个小说人物与人们对话,从余华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温情,看到了乐观,看到了人与人之间还有帮助,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品。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参考文献:

[1]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徐林正.先锋余华[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3]洪治纲.余华评传[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4]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杜士玮.许明芳.何爱英.给余华拔牙——盘点余华的“兄弟”店[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6]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8]吴义勤、王金胜、胡健玲.余华研究资料[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9]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0]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1]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2]余华.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3]余华.余华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林舟.生命的摆渡[M].广东:海天出版社,1998.[1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7]潘军.坦白——潘军访谈录[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8]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余华.说话[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21]莫言.小说的气味[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22]张卫中.余华小说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6期.[23]莫言.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J].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24]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25]李惊涛.余华:审视暴力与肯定生命[J].连云港文学,1996年第1期.[26]余华、潘凯雄.新年第一天的文学对话[J].作家,1996年第3期.[27]陈韧.余华访谈录[J].牡丹,1996年第4期.淮南师范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

[28]余华.我的文学道路[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29]余华.长篇小说的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30]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31]陈思和、张新颖、王光东.余华: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之后[J].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

致谢

本论文是在管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无论是论文的选题、框架的设计,还是论文的修改到最后的定稿,管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管老师有着深厚的学术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我写作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不断开拓了我的思维,使我对论文写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管老师平易近人、积极向上、幽默风趣的性格也深深感动着我,借此机会,向管老师表达衷心的感谢!

这篇论文的完成是对我四年大学的学习生活的一次总结,也标志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受益匪浅,这期间认识了很多同学和老师,在这次论文的写作上,也获得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此向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表达深深的感谢!

此外,在论文写作期间,感谢我系各位领导所提供的帮助与鼓励,感谢辅导员在背后默默的为我们打气加油!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你们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感谢我的母校——淮南师范学院,在这四年的生活里给我提供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学业即将完成,我将带着家人、师长的鼓励和期望,迈入人生的新阶段!

第二篇:余华:从鲁迅的小说说起

余华:从鲁迅的小说说起(转载资料:浙江人文大讲堂)

余华:从鲁迅的小说说起

从窄门走向宽广--从鲁迅的小说说起

写作很奇妙,就像人生一样,一个人也许会在宽广的道路上越走越狭窄,但也可能会在狭窄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从羊肠小道走到了遥远的天边。先哲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走的人也多;而引到

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序言

我与鲁迅:“迟到”的缘分

今天的演讲要从鲁迅的小说说起,一些我曾经并不喜欢而现在为之叹服的文章。

鲁迅是什么样的人?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都一直出现的人物。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世上的作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就是鲁迅。因为他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以至于我以为他是仅次于马恩列毛的人物。

但小时候的我,虽然经常流畅地背着他的诗歌、杂文,可并不喜欢,嫌它们太沉闷。我甚至认为他是一个被时代夸大的人物,因为他被戴上了太多的头衔:文学家、思想家„„

一直到后来,我已经写了很多年的书。有一位导演想改编鲁迅的小说并拍摄成影片,邀请我做策划。我欣然应允,并由此第一次去买了鲁迅的书:一本精装的《鲁迅小说集》。读了第一篇《狂人日记》,我吓了一跳;等读完《孔乙己》,我告诉导演,你不配改变鲁迅的小说,我也不配做这个策划。因为他及他的小说,应该被所有人所尊敬。于是在30多岁以后我才与鲁迅的小说亲近,我才发现,那个小时候熟悉而不能理解的人物,变得熟悉而伟大。

鲁迅是什么样的人?我想他是这样一种人: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形容他时都可以用“我们的鲁迅”来开头„„

从鲁迅的四部小说说起

《狂人日记》:“举重若轻”的绝妙

《狂人日记》开头第四行写到狂人发现世界不对了,感到恐怖,是这样描写的:“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短短数语,立即展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像子弹穿透身体,而不是留在身体内,鲁迅语言之锋利,真令人折服。

接下去步步深入,将狂人的癫狂状态显露无疑:如:

“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那时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

“过意不去。”轻轻一笔,重若千钧。当语言该重时,反而轻了。举重若轻,这是鲁迅惯有的写作风格。

类似的例子,中外文艺作品中有很多。

如著名表演艺术家卓别林,如何扮演那些半傻不傻的狂人角色呢?有一次,他扮演一个住在旅店的小人物,早上起来对旅店的老板说:“我想要一点点水。”老板说:“好的,但是你要水干什么呢?”“我要用来洗澡。”老板又问:“你昨天睡得可好?”他说:“糟透了,一晚上被一条毛毛虫追着跑。”这也是用了举重若轻的写法。

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也描写过一个“傻子”。在一场戏中,一位群众角色的人物,牵着一条狗出场,对着狗说:“你怎么能随便在饭馆里撒尿,为了救你,我只能说是我撒的,你看我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最经典的莫过于莎氏描写一个被诬陷的将军,在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多年以后,眼睛也瞎了。此时皇帝终于发现错怪了他。当随从来到小岛上将平反诏书给他时,他没有接,却说:“那上面哪怕每一个字都是个太阳,我也看不见了。”轻轻的一笔,就把将军已经看破一切的心境反映出来。看是随意的描写,分量却有千斤重。

蒙田描写的德法战争中,一位法国将军,在战场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派遣自己的儿子上战场,结果前线传来消息,他的儿子战死。小说中写到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似乎无动于衷,仿佛这个人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当他再次把自己身边的佣人派到战场上去,又传来佣人也战死的消息时,他立刻倒地身亡。其实他儿子的死对他来说已经到达了所能承受的极限,佣人的死不过轻轻一点,可这一点足以让他毙命。最“重”的时候反而是轻的,但此时的轻比“重”更重。

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他在战壕里完成的著名的反法西斯作品。其中一段“侵略者的脚步”,从轻到重,配器从少到多,进而激烈到让人感觉城市快爆炸了,可真正乐曲到达高潮时,却转而用非常柔美抒情的小段来结束乐章。使人们对这最后的优美乐章格外难忘,把那个时代的状态表达到极致。

像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都善于在小说推向高潮时,反而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冷处理,却更加能把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孔乙己》:“言简意丰”的技巧

我喜欢《孔乙己》这部作品,它应该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典范。鲁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孔乙己的一生,那几乎是一种散文的笔调,但细节却并未因语言的简练而丧失,相反,它很丰富、很饱满。比如小说开头描写鲁镇的酒店,“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寥寥数笔,孔乙己的地位、身份、命运,已然在心。

再如:“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最了不起的是小说的结尾。那时孔乙己的腿已经被打断,而此前鲁迅又几次写到孔乙己是如何走到店里来的。于是我很好奇:这次鲁迅要如何写他“走”到店里?因为这是一个必须要写的细节。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了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很短的一部作品,却在丰富的细节描写中,完整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一生。

《**》:文学作品VS时代背景

同是伟大的作品,有一些长篇巨制是正面面对(或描述)时代的写作,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百年孤独》;也有的是用短篇来反映时代背景的。鲁迅的《**》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反映的是清末民初张勋复辟那个阶段的事情。且看鲁迅是如何用短篇来反映时代特征的:

七斤因经常往返城里,消息灵通,因此颇受鲁镇人尊敬。他被革命党剃了光头,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不好,可过不久,又惶惶不安起来,因为听说皇帝又坐了龙庭。

接着便是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出场了: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30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这一笔可谓光彩照人。赵七爷的一条辫子,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时代的变革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象;赵七爷的一条辫子,也生生道出了所有小人物的无奈:变革是上头的事情,小人物没有自主的权利,一个不小心还要人头落地,只能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其实在现实社会,我们很多人依然是“赵七爷”,或多或少有赵七爷的因子。

小说的结尾也很有意思:七斤又从城里回来了,而且气色不错。七斤嫂问他,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咸亨酒店有人说什么没有?七斤说他没去咸亨酒店,但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因为他经过赵七爷的店前时,看到他的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故事新编》:正、邪均可述史

历史题材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我喜欢鲁迅用“邪”的方式来描写历史。他总是找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如老子、墨子之类的先圣哲人,调侃一番,却又点出了他们的精髓。如《非攻》一文就把墨子写得活灵活现。楚国要攻打宋国,他明明是鲁国人,却要插手管这事。先看他与公孙高的一番对话: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不错!’墨子说。‘那么,君子就不斗么?’‘是的!’墨子说。‘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

当墨子终于说服楚国不再攻打宋国,并高兴地穿越宋境回鲁国时,却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塞了十多天”。

茨威格同样擅长以非正面手法来写史。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总是写一个点,因为有时候避雷针的尖端聚集了天空所有的电,于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往往来自于一个日期、一个小时乃至一分钟。

例如茨威格在写拜占庭的陷落时描写的凯卡波尔塔小门。东罗马帝国倾尽全力抵挡敌人的进攻,并胜利在望时,却忘记了有一道专供厨师进出的凯卡波尔塔小门从未设防,结果就是这道小门让土耳其人长驱直入,东罗马帝国崩溃,欧洲历史被改写。

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同样如此。他兵分两路,一路亲自挂帅,一路任用最忠诚于他的将军格鲁希,此人最大的弱点在于当断不断。当拿破仑被包围时,众多部将皆要求临时改变行军路线,折回先解拿破仑之围,格鲁希却说给他一分钟时间考虑,一分钟后他依然否定了这一建议,最终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

现场问答

人生:从牙医到作家

问:请问您高中毕业后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答:走上写作的道路最初处于功利的想法,为了换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拔牙,从18岁到23岁,我做了5年的牙医。那个时候青春年少,老想着要到外面去看看风景,又确实不喜欢牙医的工作,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看的都是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我所在的卫生院处于繁华路段,农闲的时候没什么人来拔牙,我就老站在窗边看着下面喧闹的街道,有一天我突然很悲凉地想难道我要在这看一辈子的风景吗?

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进入县文化馆,因为我看到文化馆工作的人经常能够在街道上游荡,我喜欢这样的工作,自由自在也可以干工作,我想这样的好工作除了文化馆以外恐怕只有天堂才有了。于是我开始写作了,我一边拔牙一边写作,拔牙是没有办法,写作是为了以后不拔牙,当时我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可是不知道今后的前途是什么。

我把文章写完之后就开始往外面寄,而且直接往大的编辑部寄,等他们退回来了就往稍微小一点的编辑部再寄。我现在想,当时我的那些文章走过的城市,也许我这一辈子也走不完。

写作很奇妙,就像人生一样,一个人也许会在宽广的道路上越走越狭窄,但也可能会在狭窄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从羊肠小道走到了遥远的天边。先哲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走的人也是多的;而引向永生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不多。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人生的转折是在1983年11月,一个长途电话改变了我的一生。电话是当时《北京文学》副主编周雁如打的,接通后她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她早晨一上班就挂了这个长途,一直到下午快下班时才接通。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她当时的声音,说话并不快,但是声音清晰准确,她希望我去北京改一篇小说,并且告诉我路费和住宿费由《北京文学》承担,这是我最关心的事,当时我每月的工资只有30多元。她又告诉我在改稿期间每天还有2元钱出差补助,最后她告诉我地址——西长安街7号。我放下电话,第二天就坐上汽车去了上海,又从上海坐火车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后周雁如告诉我文章的结尾有点阴暗,希望再修改修改。当时我住在八一厂的招待所,回去后我一天就给她改好了。后来周雁如逢人就夸“余华这孩子真聪明”。

后来回到家,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就让我去文化馆工作了。

就这样我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写作,一直到现在。我觉得人生有两条路,现实的和虚构的,现实中的很多欲望、想象和情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可以在虚构的世界中充分表达出来。阅读和写作会让我们的情感达到平衡,并且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完整。

创作:永无止境的探索

问:从《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到《兄弟》,您的创作思路发生了哪些转变?

答:我的创作思路的转变与我人生态度转变相关。《活着》刚开始我从第三者的角度写,怎么写也不顺。后来,试着用第一人称写时就通了。原来我以为只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人生态度的选择。《活着》中的主人公,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会认为他很悲惨,什么都没有;但如果站在他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他也充满很多希望和幸福。关键问题在于人生幸福与否都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阅读:为了寻找自己的感觉

问:上学时,老师讲鲁迅的文章总是每个字、每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可我一直不能明白。想请教应该如何看书读文章?

答:如果别人说这本书好,你读了没发现好,不要担心。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是这本书本来就不好,所以不必介意别人的看法,也不用难为情。第二是这本书好,但和你相知的缘分还没有到。不喜欢的作品,可能永远都不喜欢,也可能过几天就喜欢了。阅读最重要的是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到自己的感受,唤醒自己的感觉。

下载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先锋创作到温情写实——对余华小说的艺术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