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修课问题
10月28日思修课问题
1.对同胞的关爱之心,怎样才能从只在灾难之时出现发展为一种生活常态。2.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该不该有文化自信。3.大学生怎样在传统节日中弘扬传统文化。4.什么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穷与富。
5.为什么人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6.为什么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
7.为什么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1月4日思修课问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
2.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1月11日思修课问题
1.对于双11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2.为什么人多力量不一定大。
3.为什么以一当十不难,难的是以十挡一。4.为什么说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伟大的团队。5.为什么说没有完美的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11月18日思修课问题
1.道德是天生的吗? 2.道德是上帝赋予的吗? 3.奶妈的出现与道德有关系吗?
4.在瑞士伯尔尼(公共单车800辆无一丢失,甚至焕然一新)与中国的广州(公共雨伞3万把只有6把归还),同样形式的公益活动,为何反差如此之大?
4.1 4.2 此事件能否反映瑞士伯尔尼居民的素质比广州人的要高? 产生该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18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且生活条件较好的人见死不救,而几乎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拾荒老人陈贤妹却能救起小悦悦,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 6.两辆分别运送鱼和橘子的货车,在两个不同的村子的道路旁侧翻,为何出现两种局面(橘子遭村民疯抢,而另一村的村民努力保护车主的鱼以便车主减少损失),这该如何解释?
11月25日思修课问题
1.我们应当以何观点,思维,对待中国的传统道德。
2.(1)“德”与“得”有何关系?它们之间又是怎样建立起的关系?
(2)“德”与“得”的体现能否一致?
3.“八项规定”可以防止腐败,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发展,对于此现象你怎么看
4.当下大学生在网络中违德现象的表现有哪些。有该如何规范此些行为?
12月1日思修课问题
1.法律是什么? 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3.法律体系是如何运行的。4法律体系是怎样构成的。5.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6.***案体现了哪些法治原则,又该怎样理解这些原则?
7.***案与李天一案是怎样反映了人们的法治意识、法律的权威,以及中国法律的健全的呢?
需掌握:1.我国法律体系有哪些部门组成?
2.各法律部门的基本特征。
第二篇:思修课辩论问题
关于大学生谈恋爱的辩论方案
辩题:
1、大学生谈恋爱是否合适(突出高职生3年制的特点):
正方:大学生谈恋爱适合 反方:大学生谈恋爱不适合
2、大学生恋爱是否具有普遍性(所谓普遍从数量上来说应在50%以上)
正方:大学生谈恋爱很普遍 反方:大学生恋爱不具有普遍性
3、大学生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正方:恋爱有助于学习反方:恋爱有害于学习
4、大学生恋爱与父母的关系
正方:大学生恋爱要得到父母的支持 反方:恋爱是自己的事,无需得到父母的支持
5、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正方:恋爱是进入婚姻殿堂的必进通道
反方:恋爱与婚姻没紧密关系,恋爱不是为婚姻。
方案:
1.根据同学们的观点不同,分为两组——正方和反方。2.正反方要查阅资料,论点要有依据,做好准备。
3.两大班同学可以自由组合(论点一样的在一起,共分为两组辩论)。这样才能尽量地使每位同学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发言,而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人的观点代表一个班的观点。4.希望老师能够在每个问题辩论结束后,说出自己的观点及建议。
辩论地点:校东二阶 时间:本周五上午
机电3.4.5.6 2011.12.14
张剑雷班长,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五个辩题要安排好时间,最好能平均分配。
2、每个辩题我点评控制在5分钟内。
3、要注意辩论时的礼仪,不要成为争吵。
4、班长和学习委员要精心策划,安排好适当人员,每组以三人为准。
5、要有两组(男女生各一名/每组,普通话和口才要好),一组主持三场,一组主持两场。
第三篇:思修课知识点整理
思修课知识点整理
整理:机械152班 蔡昕彤 14号
绪论
第一节
1.大学生活较以前有哪方面的变化:
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2.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3.大学要树立怎样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4.德智体美的重要性: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第二节
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大意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四节
1.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
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第一章
第一节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的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
1.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2.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第三节
1.怎样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为何要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3.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
第二章
第一节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2.中国精神是什么: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精神的意义: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4.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两者的关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第二节
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爱国主义的定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如何体现爱国: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的文化
第三章 第一节
1.人对自我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
人有两种属性:(1)自然属性——本能
(2)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地打上了自然属性的烙印 3.人生观的重要性: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4.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5.人生目的的重要性: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 6.人生态度的四个要点: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7.如何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8.什么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终身尊奉和践行。9.为什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2)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10.如何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第二节
1.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
正确对待人生价值,不仅要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内涵和特征,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
2.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人生价值的标准:
(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2)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透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4.人生价值内在包含什么:
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5.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6.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7.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8.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
1.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4.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竞争和合作,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5.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6.如何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3.道德功能主要分为: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1)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规范的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3)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4.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5.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第二节
1.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3.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第三节
1.什么是中国革命道德:
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 2.革命传统的重要性: 历史经验表明,革命传统特别是革命道德传统,是克服前进道理上一切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战胜千难万险的重要力量源泉 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4.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性: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
1.“四个全面”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3.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了什么: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5.如何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
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第五章
第一节
1.有序的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公共生活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协调。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途径。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2)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保护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5)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5.大学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
6.什么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爱岗敬业,反应的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
(3)办事公道,以公道之心办事,是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4)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5)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的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2.什么是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3.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要求;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4.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5.如何自觉遵守职业道道: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三节
1.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2.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的对待恋爱;
不能只重在过程不顾后果;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4.如何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谨慎对待结婚成家;
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
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5.如何弘扬家庭美德:
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的家风; 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四节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2.个人品德的鲜明特点:
其一,实践性;其二,综合性;其三,稳定性 3.个人品德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
(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4.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采取有效地道德修养方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如何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第六章
第一节
1.了解法律的词源和含义的重要性:
了解法律的词源和含义,理解法律的特征和种类,有助于正确认识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为形成科学的法制观念奠定基础 2.什么是法律?
就我国现行法律而言,“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指什么?
广泛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主要包括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指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狭义的法律指什么?
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讲的法律通常是指广义上的法律。3.法律的本质:
法律的本质分为阶级本质和物质本质 4.什么是法律的阶级本质:
(1)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一致的体现。在阶级社会,法律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人的意志体现。法律保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所以统治阶级也必须遵守法律。
(2)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他不是统治阶级一致的全部,统治阶级的意志还通过政策、道德等形式来体现。5.什么是法律的物质本质:
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5.什么是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6.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1)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
(2)是由国家保证实施,即具有国家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肯定和保护 7.法律发展史上相应的出现过那些法律?
先后出现过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第二节
1.我国现行法律: 2.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经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240多件、行政法规730多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从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从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2)是善于接见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果经验;
(3)是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改革和创新,确保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3)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的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4)体现了继承中国法治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5)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5.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其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2)此外,社会主义法律和其他法律一样,还有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等重要作用。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
7.我国立法活动的程序:
立法活动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案的公布四个环节 8.什么是法律执行:(1)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2)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因此有时也被称为行政执法。第三节
1.我国宪法有哪些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2.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色,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它可以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更好地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它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地发展,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昌盛;它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保证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边疆建设和巩固国防 6.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7.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经济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2)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8.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所有制的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3)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10.实体法律部门是:
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11.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包括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 第四节
1.大学生应该如何帮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要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
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制航标;(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 4.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的地位:
由党的十八大提出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并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部署
第七章
第一节
1.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
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历程,要在这一过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内容: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4.(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6.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 7.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8.如何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3)正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
1.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逐步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法治思维的含义:
(1)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思维;
(2)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3)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4)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为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3.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4.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依法办事习惯 第三节: 1.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1)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3)法律在实践中的事实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4)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2.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性: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第八章
第一节
1.什么是法律权利: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认为:权利就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权利人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义务人所保证实现的法律手段。2.法律权利的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3.法律权利的分类:(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4.什么是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对他人的法律义务
5.法律义务的特点:(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6.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2)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也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化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4)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力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第二节
1.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在:
(1)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力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面;(2)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的享有或履行;
(3)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2.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
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是指人们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所必须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政治表达的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民主管理权: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3.宪法规定的人身权利与义务: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
(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5)通信自由权利和义务 4.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5.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与义务有哪些:(1)私有财产权利和义务;(2)继承权力和义务;
6.宪法规定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1)劳动权利与义务;(2)休息权利与义务;(3)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4)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7.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1)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2)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1.依法行使权利:
(1)权力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力时,不仅要在行使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
(2)权力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力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力;
(3)权力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行为方式。2.依法救济权利:
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权利: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任务,也是一项道德任务;(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4.我们应该依法履行的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依法服兵役;(5)依法纳税 结束语
大学生应该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1)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2)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知识;(3)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
(4)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第八章 第一节
1.什么是法律权利: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认为:权利就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权利人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义务人所保证实现的法律手段。2.法律权利的特征: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4)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3.法律权利的分类:(1)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2)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3)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4)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4.什么是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相对应,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对他人的法律义务
5.法律义务的特点:(1)法律义务是历史的;(2)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3)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4)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6.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2)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也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化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4)一个人无论是行使权力还是履行义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第二节
1.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在:
(1)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为全体公民,权力范围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面;(2)权利与义务为公民平等的享有或履行;
(3)国家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现。2.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
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是指人们参加创设或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机关所必须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政治表达的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各种语言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民主管理权: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3.宪法规定的人身权利与义务:
(1)生命健康权利与义务: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全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
(2)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行为侵犯的权利;
(3)人格尊严权利与义务: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4)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5)通信自由权利和义务 4.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
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5.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与义务有哪些:(1)私有财产权利和义务;(2)继承权力和义务;
6.宪法规定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1)劳动权利与义务;(2)休息权利与义务;(3)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4)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
7.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与义务:(1)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2)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1.依法行使权利:
(1)权力行使的目的:公民在行使法律权力时,不仅要在行使上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也要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
(2)权力行使的限度:任何权力行使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相应的限度,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限度来行使权力;
(3)权力行使的方式: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行为方式。2.依法救济权利:
司法救济、行政救济、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自力救济 3.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权利:
(1)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2)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任务,也是一项道德任务;(3)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4.我们应该依法履行的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依法服兵役;(5)依法纳税
结束语
大学生应该如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1)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2)要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知识;(3)要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
(4)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篇:思修课论文
思修课总结
班级:电子商务131 学号:1307130110 姓名:马超 电话:***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那么,既然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就应该让自己做出改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应有的法律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于是,在这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我学习到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也领悟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在此,对这一学期的思修课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西大的思修课很特别,对不同的专题分由不同专业的老师来上课。老师们的学科背景不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讲课的方法和切入点也就各不相同。于是,这些不同的思想在我们脑海中会聚相融,最终我们学到的,就既有对人生、理想和道德的哲思,又有对法律、社会和国家的理性思考。每一位老师的讲课都很精彩,都充满了人生哲理。可惜本人文笔一般,不能一一娓娓道来,下面,就仅对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几方面做一些简单粗浅的个人学习总结。
一: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这一章是胡玲老师上的。在我看来,胡老师不仅讲课专业,而且非常有个性。她学哲学出身,对人生和价值的看法独特而到位,引导我们思考人生,创造价值。
“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每个人的社会身份、生活经历不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就有所差异。我们努力思考这些问题,就是为了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那什么才是人生观的科学内涵呢?伟大先贤马克思运用变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胡玲老师的讲解,就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开始。在课堂和书本中,我逐渐发现,精彩的人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创造人生价值。书中介绍,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于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就要有一个高尚的人生目的、确定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目的,就有行动的方向,有了积极的态度,就有行动的动力。人,只有在不断进取中才能创造更多价值,像“浮生若梦”这样的消极人生观不可能带来人生新境界。再来说说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应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奉献,自强不息。走与人民群众、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胡玲老师在上课时,还重点讲述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懂得应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这是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
二: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这一专题由赖华莲老师给我们上课。赖老师是一位很随和的老师,讲课说话时慢条斯理,清晰从容。酷爱文学的她也向我们展示过她自己创作的诗歌,既具浪漫美感,又有现实韵味。跟着赖老师的思路,我们一起探讨了践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古今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经验总结、提炼和概括。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国传统,讲求谦敬礼让,推崇“仁爱”原则,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注重道德践履和自我修养。对待传统道德,不提倡对传统不加分析就全盘否定的虚无论,也不能持复古论的观点。我们应在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的基础上,发扬传统精神,促进道德进化。
另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生活在当下社会主义社会大集体中的我们,践行和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是我们的共同义务和责任。这也是赖老师的另一个教学重点。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我们的社会身份不同,可能生活在不同层次,但为人民服务是不分到底贵贱的。无私奉献、见义勇为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诚实劳动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社会是一个大集体,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我们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二者辩证统一。大学生应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中。
三: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理念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的认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陈博雷老师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法律意识,了解我国国家制度。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们跟应该有所认识。宪法在效力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遵守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宪法相抵粗的法律是无效的。再一个,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生活在法治国家,我们有权利,但同时我们还有义务和责任。身为一名大学生,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一般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经常遇到的权利内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拥有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其实,我们应该培养法律的思维习惯,对法治具有足够信心。以自我为中心而过分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的做法是不理智的。我们应该履行每个人的义务,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四:结语
正如课本最后结束语说的一样,青年一代要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当今时代,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迎来更多的机遇。祖国正值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关键时期。我们每个人,应肩负起这一重大使命。所以,在大学时期,我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将来步入社会,以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实现远大理想,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让我们一起,与时俱进,成就自我,奉献祖国!!
第五篇:思修课案例
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两道考题。
有一次,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每个人沿着一垅麦田向前走去,不能回头,摘一束麦穗,看谁能摘到最大最好的。一些学生根据经验,定下一个大体的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心想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更好的,但不能好高骛远,就这样“认”了。另一些学生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直到快走出麦田,还没有选择出最大最好的。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毋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是万分懊悔,因为自己曾经错过了最好的机遇。
有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即把你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然后自己示范了一遍,“从现在开始,每天甩臂 300 下,大家能做到吗 ? ”学生们感到这个问题很可笑,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 ? 他们都齐刷刷地回答:“能!”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 300 下,哪些同学坚持了 ? ”有 90 %以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 80 %。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哪些同学坚持每天做 ? ”这时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叫柏拉图,他后来成了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第一道考题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把握好选择度。我们在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过程中,应为自己定好目标,通盘审视,在适宜自己发展的情况时就要当机立断,莫要迟疑,选择出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千万不要左挑右挑,挑花了眼,挑走了神,结果事与愿违,高不成低不就。第二道考题启发人们,成功在于坚持,坚持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坚持又是最难的事,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柏拉图坚持做到了,以至他后来能成为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做到了这一点,他给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应当说这是经验之谈,也是肺腑之言。
——据王玉强:《智慧背囊》,南方出版社 2005 年版改写。
阅读上文,请分析:
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我们同样面临“选择”和“坚持”两个问题。坚持是对一个人意志和品德的考验,选择是对一个人洞察力的检验。请回答:
1、你是怎样处理“坚持”和“选择”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在确立自己成才目标时,怎样做到“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