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讲稿: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19:0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培训讲稿: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培训讲稿: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

第一篇:新课程培训讲稿: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

2005年东莞市新课程培训讲稿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

东莞中学 周平凡整理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与一些新理念(1)前言(2)评价的功能(3)几个概念(4)评价的新理念

二、莞中高一生物课程学生评价的实践(1)模块下构建学分评价(2)课堂中学生评价的实践(3)学生电子档案袋的制作

三、关于评价的问题与思考

一、前言

有一个3岁的小孩在和他父亲逛街的时候说:“爸爸,我的鞋不适合我了”。儿童的话天真单纯,然而就是在这天真单纯的语言中,更加蕴涵着智慧和内涵。我们也在思考和寻找适合学习者活动和学习者发展的教育,寻找适合学习者活动和学习者发展的评价„„

1、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其中,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则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国际视野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育评价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

2、学生评价改革成为课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在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中缺乏多方的交流和理解等。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成为课堂教学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3、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评价改革决定着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由于学生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不从制度化上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新课程所提出来的种种新的教学理念就很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尽管教育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些所谓的新理念是如何如何好,但在考试和升学面前,这些所谓的新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式的柏拉图,他们不得不将之置于一边或仅仅作为公开课中的一种演示。

我向来说课程改革首先要进行评价的改革,回顾一下来看,人们对我们教育的批评最多的就是学生评价问题,教育评价就是最好的指挥棒!然而我们的课程改革却是先对具体的教学实施进行改革,评价的改革却迟迟不能出台,多少让一线的教师感到茫然。

二、评价的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1、传统教学的评价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都是在课程或者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往往侧重于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侧重于选拔与甄别。存在着一些误区:把评价的过程和学习过程分割开来,把评价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终结,把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简化为选拔和等级评定。考试是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 在评价内容上:知识多、情意少。 在评价标准上:共性多、个性少。 在评价方法上:量化多、质性少。

 在评价主体上:消极被动多、共同参与少。 在评价重心上:结果多、过程少。

2、新课程下提出的评价的功能:

教师应把教学评价看作是生物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反馈机制。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到他们在现阶段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更好的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起点,对学生适当组合。——教学前的规划活动。②鉴别教学得失,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活动。

③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监控和改进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活动。④评定学业成就,报告学习成绩。——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成果的检验。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评价是生物学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诊断学生是否有错误概念和有何学习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综合来说,教育评价有以下功能:

综合功能。包括: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调节功能;4.激励功能;5.反思功能;6.记录功能。

鉴定水平功能。选拔淘汰功能。

三、几个概念

(1)选拔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由学校上级部门来组织,如中考、高考、招聘考试等。(2)水平性评价:鉴定是否达到预设水平的功能,校内外都有组织。如学年考试、考级、考证。(3)发展性评价:基于改进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对话、协商的建构过程 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

发展性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外部的评价者,也包括学生自己;

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的学业目标达成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个性发展;

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还注重评价的过程;

评价方法多样,包括量方法和质的方法;

评价结果不仅以同辈发展和教育目标要求为参照,还注意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参照。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真实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

四、学生评价的新理念

1、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乐观的心理素质、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的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例如,美国许多著名中学设立的奖项之多、范围之广让人目不暇接,几乎涉及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奖项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法国则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则放到了第二位。日本对小学生的评价包括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三个方面。英国则在1999年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使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于是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点也已逐渐在世界各国获得认同。

一个故事:小鸡,鹿,老鹰,松鼠同时参加一个测评,测评包括“跳、飞、挖”三门课程,结果这只普普通通的小鸡成了测试中的冠军,为什么?„„

《多元智力理论》1991年提出

加德纳说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样,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

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逻辑/数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ngece)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空间关系智力(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启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诗人拥有真正的语言智力,演说家、律师等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科学家、数学家或逻辑学家就是这类智力高的人。

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海员和飞机导航员控制着巨大的空间世界,棋手和雕刻家所具有的表现空间世界的能力。空间智力可用于艺术或科学中,如果一个人空间智力高且倾向于艺术,就可能成为一名画家、雕刻家或建筑师。

音乐/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人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身体/运动智力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事体操或表演艺术的人。

人际交往智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教师、临床医生、推销员或政治家来说,这种智力尤为重要。

自我反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过去人类进化过程中显然是很有价值的,如狩猎、采集和种植等,同时这种智力在植物学家和厨师身上有重要的体现。

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如人为何要到地球上来,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是怎样的,在另外的星球上生命是怎样的,以及动物之间是否能相互理解等。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此,加德纳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多元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磨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而且,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也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上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30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例如,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

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3、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

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还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

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休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4、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存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点。

第二篇:小学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小学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 显的不同。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主要内涵有:

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 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只有注重了育人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应该从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建构。

1、建构新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自然人”学生的存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我们要为他们的生存创造条件,全面开发他们。行动方法如下: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有培养的前途,都可以获得成功。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独立的完人来看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等等。教师行动方法如下:

教师要做协调者,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力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3、建构新的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新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行动方法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负责正确引导

尊重孩子大独立性、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质疑。4、建构新的课程观――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

让非智力因素――情感感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样教育学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构新的教学观――受之以“”渔、新的评价观正确、全面、多样人文、多元等等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教材及做到“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策略

1、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课程综合利用的教学理念模式。以达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树立新的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参与、达到共同发展。

2、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 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探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因为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全面考与,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二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三是思维与创新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应考虑到学生理解性的学习过程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合理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把“爱”作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的第一条原则。以爱为出发点,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尤其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做有效的学习,解放学习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缔造全面学习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应该称之为教学设计。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1、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

2、激发学生参与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3、给孩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语课标培训

在中国,随着英语在当今世界的越益重要,学英语的年龄也越催的年轻化了。而有人也开始担心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开始教授孩子英语是否得当?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让大家都了解这个学习的过程。

一、课程目的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

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教学活动。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五、六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学共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超过二级的要求,有困难的地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级 别 一 级

目标类别 听、做

目标描述

●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能听懂课堂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能根据指令做事情,比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目标类别 说、唱

目标描述

●能听录音并进行模仿

●能相互问候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能够根据表演猜意思、说词语

●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目标类别 玩、演

目标描述

●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能做角色表演

●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小红帽等。

目标类别 读、写

目标描述

●能看图识字

●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

●能正确书写单词和句子

目标类别 视听

目标描述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级 别 二 级

目标类别 听

目标描述

●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但语调自然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目标类别 说

目标描述

●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重音正确、语调达意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能恰当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小故事。

目标类别 读

目标描述

●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目标类别 写

目标描述

●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写句子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目标类别 玩、演 视听

目标描述

●能按要求用英语做游戏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单话剧

●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

●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

少于20-25分钟

注:

(1)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2)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以话题范围为主,总量控制在600-700单词。本教学要求对词汇不作具体规定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材与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机、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英语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说课程标准是从宏观的层面论证和描述,那么英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促进学生发展。实际操作中,要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促进智能的发展。英语的学习,应当渗透其他学科,如音乐、艺术、品德等。这样能使我们的英语课更丰富,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讲稿2 doc

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数学教育,应当具有时代的特征。因此,制定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地审视国内外数学科学以及数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高中数学课程以明确的定位,并前瞻性地规划未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发展图景。在《标准》中,列举了10项基本的理念,作为数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对基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上,还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们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上述的定位,我国的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大学的预科教育”,而是公民的“数学通识教育”。它的出发点,仍然是为广大公民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随着国家的发展,高中教育将会更加普及,我们期望为中国普通公民提供适应21世纪需要的必要的数学基础。

《标准》设置的必修课程是所有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公共平台,它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标准》设置了不同的选修系列课程,它们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

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创新点是选择性,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然,这个选择标准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仍然是服从于考试,对重庆来说,我们应该期待重庆的考试说明早点出来)比如广东是这样的:某中学数学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学,开设课程还是不能够脱离考试要求,为升学而教育的思想以及行动还很难彻底改变,我校课程开设还是主要以广东省的建议执行的。

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节选)如下: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各科目课程标准,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根据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提出《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供各地普通高中参照执行。在选用同一种版本必修课教材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实际选用不同版本选修模块教材,并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校本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修习。各地教育部门要按照课程方案和各科目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对选修课开设指导和教学管理,指导学校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切实推进新课程实施。数学选修课程由四个系列组成,即系列

1、系列

2、系列

3、系列4。

一、人文社会科学(含体育、艺术)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系列1全部模块,选修系列3中的1至2个专题,在选修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2矩阵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4个专题中选修1个专题。教学过程中须使用函数计算器。

二、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系列2全部模块,选修系列3中的2个专题,在选修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2矩阵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4个专题中选修2至3个专题。教学过程中须使用函数计算器,有条件的学校使用图形计算器。

三、高中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系列1全部模块,选修系列3中的1个专题。

具体实施上,我校是理科开设选修系列2全部模块,在选修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共3个专题。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选修系列1全部模块,在选修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共2个专题。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没有要求学生使用函数计算器。由于广东省将理科选修系列2全部模块和文科系列1全部模块作为考试必须要求,而且几乎都有解答题,所以,在这两部分往往要求比较高,所花时间较多。而其余部分,因为作为选考内容,考试时也仅限填空题,我们在开设时没有过多深入。据我们所知,因为广东的考试,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三年都是理科3选2,文科2选1,所以部分学校因为学生基础较差,学校仅在理科4系列中开设2个专题,文科开设一个专题。从2010年开始,文理科都改为2选1,情况将还有小部分变化。(09年是不等式选讲,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讲3选2,10年将不等式选讲也作为必考内容,都是填空题)

同时,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状况比较好的实际,我们还在高一和高二对部分数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开始数学竞赛选修内容,由专门的老师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开设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时,我们往往会对应用参数的思想解题加强讲解,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内容,用参数的思想贯穿部分数学内容,尤其是传统的解析几何的相关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数学素养都是有益的。

【问题解析】

对选修模块的教学,更多的是在于方法的理解,在于数学思想的介绍和应用。比如,在坐标系部分,教师应更多的介绍不同坐标系的价值,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版本所介绍的具体使用方法。

对选修模块的教学,也不能过多地深化,比如,理科的不等式部分中的柯西不等式和排序不等式等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难度也非常大,在普通课堂上就没有必要过多展开,而应仅仅在数学竞赛选修课中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比如学生基础较好,学校师资较强,建议各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适当开始部分非高考考试所涉及的内容。

各个学校还要注意加强师资的培训,注意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在现实教学中,个别老教师在理解新课标时存在偏差:一是没有完全搞懂新增内容,如必修部分的计算方法,部分老教师上得就吃力也不得法,还有就是丢不开传统的内容,如复数部分也有的老师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当然,各省的考试课标要求不一定一样,都是在全国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实际做了

修改,在现在的高考制度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选修课的开设还必须顾及考试要求,否则,学生和家长不会同意,社会也就不会支持。只是,各校应该在可能情况下开设一些特色选修内容,不然也是违背教改的初衷!而且,在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今天,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人生是在社会发展的环境制约下,个人不断选择的结果。”因此,学会选择,是未来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学会选择,将有利于个性发展。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自我选择的要求和能力还比较弱,数学课程仅仅提倡“弹性”,不强调选择性。对于接近成年的高中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基础、提高自身规划人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行业对数学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学生的兴趣、志向与自身条件也不相同,因此,每个人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是不一样的。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为此,《标准》设置了不同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基础,选修系列1、2也是基础,选修3、4同样是基础,它们是为学生的不同需求而设置的。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国际比较,高中数学课程的多种选择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普遍趋势。回顾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历史,选择性不断的逐步推进。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标准》提供的选择数学课程的灵活程度,与某些国家相比还不是很高,我们是希望课程改革能够循序渐进,走得稳妥些。

随着选择性的逐步拓展,为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养,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根据以上诸多理由,《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具体课程组合建议见《标准》第9页。这样,高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同时,《标准》还指出,学生在选择之后允许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以便不断地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和思考。高中数学课程给学校和教师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包括“校本数学课程”的开发,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北京是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较强,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与选修3、4的课程类似,为《标准》的实施奠定了一定基础。(上海中学开设了160多种选修课程)

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而学生在学校中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必须在其未来的人生历程中依靠自主的探索、主动的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此外,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还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加上数学学科高度抽象的特点,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多种丰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为此,《标准》在各个部分都特别重视数学内容的展开方式,努力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吸收、发展数学知识,防止把数学学习变成一种“单纯模仿、记忆题型”的活动。

《标准》还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例如,可以采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在上课之前由教师提供一些配合教材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课后采用写读书报告、撰写论文等的学习方式;还可以采用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各自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学会数学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学生获得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数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直接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和模型,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思想材料。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第一手的材料,需要学生去洞悉数学

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的学习活动,正是兼顾了这两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反思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过于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数学解题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解题看作数学学习的惟一方式。首先,问题从哪里来?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创新的出发点。其次,数学问题的求解不能只归结为程式的套用。程式从哪里来?需要探索,从实践中包括从错误中进行自主地思考。最后,依靠记忆公式、题型、结论、规则解题,也是不够的,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自主地开拓和发展。中国数学教育讲究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这是很好的方向,值得提倡。但是,当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又把数学思想方法变成一堆需要记忆的规则。其实,数学思想方法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来,依靠灌输是不行的。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培养全面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高

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国数学教育十分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演绎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对具体问题或具体素材的观察、实验、合情推理,但又不停留于观察、实验、合情推理活动,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去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演绎推理得出数学结论。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基本的推理模式,演绎推理是强调从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在过去的数学教育中,对归纳推理重视不足,很多数学家反复建议,应该在强调演绎推理的同时,强调归纳推理的重要性,在《标准》中增加了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这两种能力都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独特的作用。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理性品格;数学真理具有客观性,不掺杂个人感情,因而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感情用事的理性精神;数学具有高度的精确性,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养成不混淆是非的理性态度。

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更需要学习者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过程,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因此,《标准》提倡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数学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活动中,在互相之间的交流中,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五、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应用,是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准》继续强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我们应该帮助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受到数学的初步应用训练的同时, 着重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找到数学应用的契机,适应未来公民的需要。

第二,现代数学本身的原因。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学渗透到几乎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目前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数学教育界自身认识上的原因。我国数学教育具有很多优秀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发扬。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数学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忽视数学的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忽

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目前,希望尽快地改变数学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包括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四,如何进行“数学应用教学”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中学普遍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数学应用的教学,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于数学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数学学好了, 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知识学习的附属产品,应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知识和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这是一项并不容易的任务,它牵扯到转变观念、改变课程安排等多方面因素,需要认真研究和推行。

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标准》多次强调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重视介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注重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收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双基”顾名思义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许多场合,人们在使用“双基”一词或强调“双基”时,其实质是强调打好“基础”,它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

在数学中,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一个一个地学习,数学课也需要一节一节地上,但是,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还是有一些“内容”或“思想”更重要,更基本,贯穿在数学课程的始终。例如,“函数”、“运算”、“图形”、“算法”等等,它们的作用不能等同于知识点,不能等同于技能,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方法,它们反映了数学中更为丰富的东西,是数学的灵魂。它们将伴随着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这些反映数学本质的东西需要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领会和掌握仅靠做题是难以实现的。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对“双基”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数学课程内容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双基”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如果数学课程以方程为主线展开,那么,方

程的知识、方程的解法就成为基础。如果,数学课程以函数为主线展开,那么,函数的知识、函数的思想以及研究函数的微积分思想就成为基础,而方程则作为研究函数的特例(求函数的零点)。高中数学新课程在以下几方面的变化赋予了“双基”新的内涵。

第一,内容处理上突出了几条主线,例如,“函数”、“运算”、“图形”、“算法”等等。从函数的角度看,函数思想、微积分思想成为“双基”的组成部分。从运算的角度看,向量由于其丰富的运算性质自然成为“双基”的组成部分。从图形的角度看,几何直观、对图形的把握也成为“双基”的组成部分。算法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内容,成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双基”。高中数学课程中更加重视统计,基本的数据处理、统计知识等,也成为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双基”。

第二,从笼统地强调技能,到强调通性通法。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删减了烦琐的计算、认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突出对解决其他问题有指导意义的通性通法(skill),淡化那些小技巧、小把戏(trick)。因此,通性通法(skill)成为“双基”的内容,而那些小技巧、小把戏(trick)将不再是“双基”的内容。

第三,从单纯的强调演绎,到强调归纳演绎并重。数学既是演绎的科学,又是归纳的科学。“演绎推理”和“归纳抽象”是认识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都是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忽视后者。例如,认为知道映射的定义,就应该理解函数的定义,了解一般函数概念自然就能理解特殊的函数等,这种过多的关注数学演绎的方面,而忽视数学归纳的方面的认识是片面的。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强调归纳演绎并重,并提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课程目标。因此,归纳(抽象概括)也成为“双基”的重要内容。

第四,从强调知识点到整体把握课程、挖掘贯穿数学课程始终的主线。在以往的数学课程中,比较关注知识点,甚至把考试卷中对知识点的覆盖率作为评价考试卷是否全面考察“双基”的标准。数学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贯穿于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一些更重要、更基本、反映数学本质的内容或思想,它们将伴随着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学生将终生受益。高中数学新课程突出了这些内容或思想,而且把它们作为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主线,并强调以这些主线为抓手,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因此,整体把握数学课程也成为“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内容中提出让学生阅读自学的要求。因此,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整个数学学科,包括从自然数体系开始的代数学与分析学,从欧几里得几何发展起来的各种几何学,都是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经过抽象概括、符号表示,以纯粹的形式进行演算、推理与证明,最后构成形式化的体系。数学一旦表达成为形式化的思想体系之后,往往会把生动的现实内容放在一边。例如,数学处理的是抽象的1,不和“苹果”“牛羊”等现实对象相联系;三角函数来源于天文观测、单摆、潮汐、波动等现实活动和现象,但是一旦抽象出来就变成独立的数量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虽然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回顾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19世纪以前,数学和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到了19世纪中叶,非欧几何产生了,抽象群论出现了,分析严密化的ε-δ语言开始流行了,与此相应的形式化的“符号逻辑”也应运而生。在抽象集合论的土壤上,产生了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学派。希尔伯特曾提出按照无矛盾性、独立性、完备性的标准将所有数学分支建构成形式公理体系。但是,1931年,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包含自然数算术在内的任何公理体系如果是无矛盾的,那都是不完备的,即存在一个数学命题,在该公理系统内既不能证其对,也不能证其错。于是,哥德尔定理破天荒地第一次分清了数学中“真”与“可证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证明的数学命题固然是真的,但真的数学命题并不一定是可以证明的,因而将整个数学“形式化”的理想破灭了。数学基础研究中“形式主义”的思潮有其积极的一面,是数学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影响十分广泛,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成为了数学教育(包括数学教科书编写、数学教学等)的主导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在数学教育中有它积极的意义,在教育观念上留有深刻的烙印

继希尔伯特形式主义之后,20世纪中叶兴起了“布尔巴基学派”。这个学派认为数学是由各种“结构”组成的。他们从集合论开始,一个个、一次次地加上一些新的结

以求建构出所有的数学结果。这一实践,也在1970年代左右中止。数学固然可以用结构的思想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推进,这是进行数学探索的一种方式,但是,进行数学探索的过程不应该是完全形式化的,好的数学问题一定会与其他学科或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数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开始走出美丽的“布尔巴基”光环。

数学的现代发展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数学的探索过程越发凸显,更重要的是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应该为学生所认识和体验,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背景、过程和本质,揭示人们探索真理的道路。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和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体验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八、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已经融入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在古代文明中,《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它在世界的发行数量仅次于《圣经》,成为建构科学体系的范式,徐光启和利马窦翻译《几何原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科学的起点。古老的中国算学,以《九章算术》为代表,以计算精确,体现算法思想为特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17世纪以来的近代文明,起始于牛顿发明的微积分和牛顿力学。信息时代的文明发端于马克斯韦尔电磁学方程,信息论、控制论开启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而数学家冯·诺依曼的数字计算机方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当今的一切高技术都需要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撑。

数学文化是多姿多彩的,受到各种人类文明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崇尚理性精神,数学上遂有“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和证明,并产生了欧几里得几何公理体系。中国古代文明主张“天人合一”,“王权至上”,因此中国数学重视天文计算和国家管理,出现了体现数学实用价值的著作《九章算术》,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的杰出的数学成就和深刻的数学思想,领先于世界的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成就。20世纪上半叶的希尔伯

特时代崇尚 “形式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则出现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数学高峰。中国的当代数学,既有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纯粹数学精品,也有吴文俊机器证明,以及王选在印刷革命中使用数据压缩那样的数学技术成果。总之,数学科学的进步受到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得,成为当时文化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数学教育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课程应该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标准》强调了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求将其尽可能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同时,设置了“数学史选讲”的专题,旨在使学生逐步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

九、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普通高级中学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在不断改善,多媒体、校园网、互联网上网终端等正在成为普通高中的基本设施。国际上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数学教育软件,我国吴文俊院士、张景中院士等也开发了世界水平的优秀数学教育软件。这些,都为数学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和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学习手段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是应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标准》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了算法的内容。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核心。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计算机语言,实际上是数学语言的“机器化”,它们是信息技术”课程和“数学课程”的共同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加强两门课程之间的合作,将是十分重要的。除了算法专题以外,《标准》还要求在相关内容中渗透算法思想,运用算法解决问题(如运用二分法求

方程的近似根)。又如,过去的数学课程,由于笔算速度的限制,往往人为地制造数据,以致远离真实情景和原始数据。借助计算机、计算器等工具,学生可以进行数值计算,特别是能够求解与实际问题的数据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二,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标准》提倡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证明的直观背景等,若能运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近几年来,数学课堂上已经在使用一些数学教育课件,在数学的可视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形成 “典型课件”,通过资源共享发挥课件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数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多半是抽象的思想材料。一般地说,数学虽然需要直观地观察,用具体的模型作为理解的基础,但是数学更多地要依靠抽象思维,概念最终需要抽象地概括,数学规律要求进行形式化的表达,证明必须符合抽象的逻辑推理。这些,往往不是“视觉化”所能奏效的。因此,在提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也不要过分迷信技术,以为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会提高效率。有时候,视觉化的形象可以帮助我们的理解,有的时候则未必,甚至反而帮倒忙。一些“黑板搬家”式的技术运用,实际上是形式主义,效果并不好;也应避免一些利用技术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代替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的做法。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标准》要求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进行探索和发现,这将使以“纸和笔”为工具的数学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学生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通过软件操作观察规律,预测数学结论,进行合情推理,信息技术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数学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收集资料,扩充视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甚至在网络上进行考试,增加了数学交流的渠道。

最后,我们有必要强调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获取资料能力的作用,这一点在数学教育中也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了解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应该学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本领对学习数学是重要的。

技术应当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在一些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应该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做一些介绍。

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于评价的研究,是当前数学教育的热门课题。目前已有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但建立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数学评价体系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标准》提倡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除了给学生打分的”终结性“评价之外,更多地提倡过程性评价,即关注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等过程的评价,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以及实际能力、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等方面的评价。(发展性评价现在是比较热门的)

高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困扰东亚各国的“考试地狱”现象,虽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中国是“科举考试”文化的发源地,社会上的“科举”情结相当严重,高考与中考指挥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酷,以考分评价一切的“应试”现象仍然存在。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我们应当充分估计以上背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我们必须在坚持改革的前提下,努力探索,逐步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考试体系。国际上的一些做法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如日本)采取全国公立学校毕业统考(客观题),然后由各个高校自行录取的方法,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弊病。我国正在逐步扩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可以期望会产生一些好的效果。近几年来,数学高考试卷的命题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一批富有创意的、多样化的数学题目,对数学教学起到了正面的导向作用,应用题进入高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必须指出的是,理顺《标准》和考试关系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应是,考试服从《标准》,考试服从教学,考试必须有利于课程改革和教学的实施。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考试有它自己独立的要求:保持社会公平,以及能够实际操作。这需要一

个长期探索、逐步磨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对于具体操作的问题,国外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例如组建考试公司、实行证书制度、附加考试、口试、利用计算机考试等等,都可以结合中国的国情努力探索。

以上涉及的是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至于对《标准》中具体内容的评价要求,在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部分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说明与建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评价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对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教研活动、管理工作,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方面,国际上有许多好的经验,例如,数学教师的职业标准,数学研究水平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细目表等等,都可以借鉴。我们也需要尽快建立适合我国数学教育状况的相关的评价体系。

第四篇:党内激励关怀、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党内激励关怀、新课程理念培训讲稿

(五个专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 显的不同。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主要内涵有:

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 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只有注重了育人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应该从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建构。

1、建构新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自然人”学生的存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我们要为他们的生存创造条件,全面开发他们。行动方法如下: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有培养的前途,都可以获得成功。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独立的完人来看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等等。教师行动方法如下: 教师要做协调者,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力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3、建构新的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新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行动方法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负责正确引导

尊重孩子大独立性、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质疑。4、建构新的课程观――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

让非智力因素――情感感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样教育学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构新的教学观――受之以“”渔、新的评价观正确、全面、多样人文、多元等等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教材及做到“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策略

1、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课程综合利用的教学理念模式。以达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树立新的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参与、达到共同发展。

2、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探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因为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全面考与,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二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三是思维与创新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应考虑到学生理解性的学习过程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合理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把“爱”作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的第一条原则。以爱为出发点,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尤其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做有效的学习,解放学习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缔造全面学习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应该称之为教学设计。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1、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

2、激发学生参与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3、给孩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既有民主法制意识,又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2.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及课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深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的本质

1.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基础。

2.新旧课程均强调基础性,但新课程范围更大,程度更深。

3.新课程以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

4.新课程要塑造新的课堂形象,成为师生生命共同体。

四、新课程的核心

1.全人的学生观。学生是处于一定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2.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3.整合的方法论。

4.建立生成的思想和方法。

五、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观 即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目,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以及自然界存在的物的总和。

2.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

下载新课程培训讲稿: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培训讲稿:新课程的学生评价的理念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1、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2、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学习方......

    新课程理念培训工作总结

    新课程理念培训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校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布署下,贯彻实施了我校的《基础教育......

    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传统评价只看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到的考试成绩,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所谓“差生”和失败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众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

    新课程培训自我评价[大全]

    新课程学习,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其中的收获和思考远远不止这么多,期待在这样一个课程改革中,自我各方面都能不断提升,去体验一个教育者的成功欢乐。期望课改走得更远、更成功。下面......

    新课程理念宣传材料

    新课程理念宣传材料 各位家长: 夸美纽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这也是我们新课改力求达到的最终目的。通过学校,使学生获得......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花园小学 刘丽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新课程下的教师该教学生一些什么? 滕州市望重学校 刘华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

    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大全

    走进新课程—— 学习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制度 薛庄 小学 走进新课程—— 学习中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制度 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落实新课程精神,更新教师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