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纪实】大佬们的童年趣事(组图)
【名人纪实】大佬们的童年趣事(组图)
快乐黎藜收藏(2011-06-01)
素材:网络
编辑:黎藜儿童节特别策划:大佬们的童年(制图:中国企业家网)
又到“六一儿童节”。
在这个充满童趣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大佬们的童年,以及他们儿童时代的梦想吧。
【 “捣蛋”系 】 王石从小就是一个调皮好胜的孩子,唯恐别人不注意自己。读小学的时候,王石是个爱逃学的学生。在他看来,玩实在比上学有趣得多。但他在村里是有权威的,因为每每在做一些类似偷瓜或其他调皮捣蛋的事情时,伙伴们往往狼狈落网或提起裤子落荒而逃,只有王石能每次动动脑筋就化险为夷。(《王石这个人》,中信出版社)
任志强
地产大佬任志强(资料图)小学时,任志强的文字功底非常差,老师急得上门找任志强的父母谈话。送走了作文老师,任志强低头站在屋中,等待着“电闪雷鸣”的到来。可是,等了许久,任志强没有挨批评,而是等到了厚厚的一摞书。(《地产狂人任志强》,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 云
那个时候他痴迷于武侠,尤其是金庸的小说。他梦想里的偶像是《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他觉得“无招胜有招”是一件最拉风的事情。(《山西经济日报》)
李彦宏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资料图)童年时的李彦宏迷过戏曲,好过集邮,给班上的女同学传过纸条,为此惹出一场“桃色**”,饱受老师和家长的“批斗”。那时候,没有多少人认为李彦宏是一块学习的料。“他们都说我将来适合当特务,大概是看我身上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特征吧。”(《时尚健康·For Man》)
【“乖娃”系】
柳传志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资料图)“我在少年时期就把整套《水浒》和《三国》翻了个遍,基本是烂熟于心,这两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三国志》里令我最伤感的人物是诸葛亮,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落得个凄凉下场,让人不胜唏嘘。”(《中国经营报》)
宗庆后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资料图)宗庆后童年家境贫寒,但他的母亲一直以严格的方式教育他们。只要邻家孩子在吃东西,宗庆后总会十分懂事地拉上弟弟们走开去做别的事。一种“再穷不能穷志气”的傲骨就这样在宗庆后的身上潜移默化地慢慢形成。(《商战不倒翁:是是非非宗庆后》,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化腾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资料图)1971年出生的马化腾在海南出生、深圳长大。在风光旖旎的海南,童年与少年时期的马化腾最大的兴趣就是与漫天的星星交流。(《中国企业家》)
汪力成
华立系掌门汪力成(资料图)儿时的汪力成有个梦想:创办一个动物保护基金会。汪力成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他常常蹲在地上观察昆虫,小动物,幻想长大以后当一个动物学家。(《新闻晨报》)
【“励志”系】
任正非 华为总裁任正非(资料图)如按正常轨迹,任正非很可能会在知识分子家庭中(后任摩逊成为中学校长)熏陶出温润的性格,但磨砺却接踵而至:先是全家9口人只靠父母微薄收入,只能合用一条棉被,童年的记忆里遍布拮据。(《中国企业家》)
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资料图)小时候,我们家门口有一条河,每次发洪水的时候,会冲下来一些玉米、苹果、土豆,我们都背回来。只要一发洪水,我们就像过节一样,觉得又要冲下来什么好东西了。(《潘石屹的博客》,长江文艺出版社)
俞敏洪
俞敏洪出生于江苏农村,父母的勤劳和乐于助人的处事风格对童年的俞敏洪性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母亲常说帮助别人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愿意帮你。”(北京新东方学校网站)
李书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资料图)“我是6岁上学,9岁辍学。在农村不讲普通话,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讲干什么用,就让我们念,我就不念,搞得不高兴我就不上学了。回家以后我爸教我种地,种了2年。不行,种地太辛苦了。我11岁又开始上学,还是3年级,比同龄的孩子大一点,所以呼哧呼哧地就学好了。”(《中国企业家》)
王传福
比亚迪创始人兼CEO王传福(资料图)王传福上小学时,其父因病去世,家庭的经济情况开始每况愈下。王传福上初中时,母亲又突然去世。从此,王传福的生活开始变得愈加艰难,人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而且养成了独立的性格,什么事都自己掌握。这一点在日后也体现在他创业上。(《黑马首富王传福》,凤凰出版商)
郭广昌
郭广昌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就要去借粮食。“我妻子是上海人,偶尔吃一点山芋,说那么好吃。可我现在闻到山芋味,还受不了。”(《中国证券报》)
张 茵
玖龙纸业董事会主席张茵(资料图)“我生在比较艰苦的年代,童年还是非常幸福的。那个年代的人追求的都是将来干什么工作,比方在我小的时候,我很想做个医生,因为我妈妈是医生,可能我很想去做个医生,比如我经常会拿我妈妈的针头给猪肉打针,这就是我的追求,当然后来我学的是财务专业。”
南存辉
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资料图)南存辉的童年和少年与望族无关。六岁时,他挑着米糠,提着鸡蛋沿街叫卖。13岁那年,初中刚毕业,父亲在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造成粉碎性骨折,一躺就是两年。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养家。(《温州样本》,鹭江出版社)
周成建
美邦服饰创始人周成建(资料图)“小时候为了糊口,学过木匠、泥瓦匠和裁缝。如果当时做了木匠或泥瓦匠,我后来也许就做房地产,可以挣很多很多钱。但是我选择了做裁缝,到现在还只是个裁缝。干到现在,我一点也不后悔。”(《楚天都市报》)
张 兰 俏江南董事长张兰(资料图)上世纪6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将张兰的童年割裂成“冰火两重天”。10岁左右、不谙世事的张兰,在母亲也关进牛棚后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年幼的弟弟。采菱角、割麦子、放牛成了最主要的生活。而每天最累的工作,则是到10多里外的河边挑水。(中国新闻周刊)
苗连生
苗连生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苦挨饿曾长期伴随他的童年。苗连生特别喜欢新鲜玩意儿,而且接受能力很强。13岁参军,成为解放军某部司令员的司机、警务员兼秘书,先后参加了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企业家》)
戴志康
康盛公司总裁戴志康(资料图)戴志康老家位于离县城40公里,距长江和黄海各20公里的偏僻村庄,全家一共12口人,主要靠父母务农为生,但后来双亲得了肺结核不能下地干重活,他最早的商业经历是从10岁开始的,那时他就会收割庄稼地里的蔬菜拿到自由市场上去换钱。(《中国企业家》)
第二篇:企业家名人故事:大佬们的高考励志故事
企业家名人故事:大佬们的高考励志故事
他们现在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佬级人物,但曾几何时,他们也经历过高考的洗礼,留下过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数学成绩就1分的马云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绝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那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接着,马云又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得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往公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所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高考状元史玉柱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1977年恢复高考,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就这样,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他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4年。
英语从33分到95分的俞敏洪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度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的母亲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俞敏洪去报名。俞敏洪和20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被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受姐姐影响的戏曲少年李彦宏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的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
19岁时,李彦宏夺得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如今看来,李彦宏当时的决定高瞻远瞩,令人敬佩。
第三篇:科学家们的童年趣事
科学家们的童年趣事
同学们,还记得,刚刚打开物理书时的感觉吗?是不是被那里面奇妙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其实,只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我们将从这奇妙世界里获得无穷的乐趣和不尽的知识。你不信吗?那就看看下面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童年时是怎样地用好奇的眼光看待这个奇妙的世界的吧!
牛顿的跳远实验
1658年9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牛顿家的房子在风雨中呼啦呼拉直晃,门窗时而被风刮得“啪”地一声打开,时而又“啪”地一声合起,声音十分可怕。几个小弟妹都紧紧地靠在妈妈的怀里,不敢做声。那么牛顿哪里去了呢?原来,大风刚起的时候,他的母亲怕库房的门没有拴牢,就让牛顿出去看看。可是,去了好一会儿了,怎么还没有回来呢?
母亲实在放心不下,就披上围巾,向库房冲去,看个究竟。等他看到牛顿的时候,她惊呆了:他的儿子并没有去扣什么库房的门,而是像一个落汤鸡一样,浑身湿透在暴风雨中跳来跳去,每跳一次,还在落地的地方做上记号。母亲急切地问他在干什么。牛顿回答说他在做实验,是想看看顺着风和逆着风跳的落差有多少,然后就可以通过这个计算风力的大小了。
爱迪生孵鸡蛋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家人发现爱迪生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餐桌旁。于是,爸爸就出去找他,四处寻找了好久,才终于在鸡窝旁发现了他。
爸爸又生气又奇怪,就问:“我们找了你很久,嗓子都快喊破了!你躲在这里干什么?”
爱迪生回答说:“请原谅,爸爸。我在孵小鸡呢。” 爸爸一下子笑了起来:“你又不是母鸡,你怎么能孵出小鸡。” “为什么母鸡能孵出小鸡,我就不能?”爱迪生不解地问爸爸。爸爸一时也无法回答,只好以吃饭为由,把爱迪生拉走了。爱迪生边走边遗憾地频频回头看他刚才孵着的鸡蛋。
原来,爱迪生发现母鸡孵鸡蛋时,只要过二十几天,蛋里就会蹦出一个个小鸡来。但这里面的道理,爱迪生却怎么也想不明白,问别人谁也不知道。于是,带着好奇,爱迪生就决定自己来孵蛋试试。
爱因斯坦与指南针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爱因斯坦小时后也有很多玩具。在这些玩具中有一个小小的指南针,这个小玩具激发了爱因斯坦强烈的好奇心。
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了。他的父亲就拿了一只小指南针给他玩。爱因斯坦挺喜欢这个小玩艺,爱不释手地摆弄着,似乎把病痛也忘记了不少。爱因斯坦发现,这个小玩艺里面有一根微微抖动的小针,奇怪的是,不管把这个小玩艺怎么放置,这个小针总是指向南方。
“是什么力量使这根针总是指向南方的呢?”爱因斯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也许有一根像绳子的东西在拉着小针指向南面。于是,他就把指南针拆了开来,可是找来找去也没有发现什么。
其实,指南针的原理十分简单,里面不过就是一根带磁性的针在起着作用。幼年的爱因斯坦当然不知道这些,但是,正是这个小小的指南针,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最终使得他在物理科学的殿堂中获得桂冠。
科学家李四光的童年故事
李四光9岁那年,元宵节晚上有花灯表演,他和大人们兴高彩烈地去观看,很晚才回家。熟睡之中,突然有人大声喊起来:
“不好啦,河南大婆的屋子着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
李四光在梦中被一片嘈杂声吵醒,赶紧披上衣服,提着一只水桶也跑了出来。河南大婆家的茅屋火光冲天,李四光跑到池塘边装了多半桶水,踉踉跄跄地拎到茅屋前。火苗正从茅屋顶往外窜,可他怎么用劲,水也泼不到屋顶的火苗上。
李四光又拎着水桶转到房子后边,看见屋檐下正巧放着个梯子。李四光的胆子从小就大,爬梯子是经常事,这回又是救火,他三下两下就爬上了房,把桶里的水一飘一飘地向火苗泼去。火终于被大伙扑灭了,河南大婆也被救了出来。母亲四处找不到李四光,急得大喊起来:
“四光!四光!你在哪儿?”
“妈妈。我在这儿!”
妈妈一听,儿子的声音好像从天上发出来的。她抬头一看,只见儿子在房顶上拎着水瓢、,提着水桶,裤腿上还滴滴嗒嗒掉着水珠。
“快点给我下来,多危险!你是怎么上去的呀?”
“妈妈,房后有梯子,我是蹬着梯子上来的。”
邻居们赶紧跑到房后,从梯子上抱下李四光,并齐声夸赞他勇敢。这时,李四光看到河南大婆没有穿棉衣,便赶紧跑回家,把母亲的旧衣服拿来送给河南大婆。看到这一切,母亲感到很高兴,儿子已经懂事了。
提到衣服,李四光在上小学时,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李四光上的是私塾,同学们都在校住宿。有一天夜里,天气特别的寒冷,大家把所有的衣服都压在被子上面。半夜里,一个小偷溜进学生宿舍,把一个同学盖在被子上的衣服给伤走了。那小偷正在溜出去时,碰倒了桌子,响声惊醒了一位同学,他见陌生人进来,便大声喊道:“有小偷,大家快起来抓小偷!”
同学们全都惊醒了,冲出院子去捉贼。不一会儿,小偷就被同学们抓了回来。只见那小偷一身褴褛,脸色腊黄。同学们你一拳、我一脚地把小偷打得鼻青脸肿。
“大家不要再打他了:”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动手的李四光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同学们喊道。
同学们住了手,一齐望着他们最尊敬的老大哥。
李四光走上前对那位小偷说:“你以后再不能偷东西了。做了坏事,别人就要打你。你以后做个好人吧!”
小偷点了一下头,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有的同学围上来埋怨李四光:“他偷了别人的衣服,也想偷你的,你为什么要帮助他?”
李四光说道:“你们看他穿得那么单薄,又被打了一顿,实在可怜,放了他吧。我想他今后会改的。”
小偷被放走了,临走时,他向李四光深深地鞠了一躬。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889年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私塾教师家庭,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1907年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袁世凯、黎元洪篡夺革命果实的行径,辞去政府高官,于1913年再次出国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师从包尔顿教授学习地质,从而与地球科学结缘,走上了艰巨而又光辉的科学道路。
李四光9岁那年,元宵节晚上有花灯表演,他和大人们兴高彩烈地去观看,很晚才回家。熟睡之中,突然有人大声喊起来:
“不好啦,河南大婆的屋子着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
李四光在梦中被一片嘈杂声吵醒,赶紧披上衣服,提着一只水桶也跑了出来。河南大婆家的茅屋火光冲天,李四光跑到池塘边装了多半桶水,踉踉跄跄地拎到茅屋前。火苗正从茅屋顶往外窜,可他怎么用劲,水也泼不到屋顶的火苗上。
李四光又拎着水桶转到房子后边,看见屋檐下正巧放着个梯子。李四光的胆子从小就大,爬梯子是经常事,这回又是救火,他三下两下就爬上了房,把桶里的水一飘一飘地向火苗泼去。火终于被大伙扑灭了,河南大婆也被救了出来。母亲四处找不到李四光,急得大喊起来:
“四光!四光!你在哪儿?”
“妈妈。我在这儿!”
妈妈一听,儿子的声音好像从天上发出来的。她抬头一看,只见儿子在房顶上拎着水瓢、,提着水桶,裤腿上还滴滴嗒嗒掉着水珠。
“快点给我下来,多危险!你是怎么上去的呀?”
“妈妈,房后有梯子,我是蹬着梯子上来的。”
邻居们赶紧跑到房后,从梯子上抱下李四光,并齐声夸赞他勇敢。这时,李四光看到河南大婆没有穿棉衣,便赶紧跑回家,把母亲的旧衣服拿来送给河南大婆。看到这一切,母亲感到很高兴,儿子已经懂事了。
提到衣服,李四光在上小学时,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李四光上的是私塾,同学们都在校住宿。有一天夜里,天气特别的寒冷,大家把所有的衣服都压在被子上面。半夜里,一个小偷溜进学生宿舍,把一个同学盖在被子上的衣服给伤走了。那小偷正在溜出去时,碰倒了桌子,响声惊醒了一位同学,他见陌生人进来,便大声喊道:“有小偷,大家快起来抓小偷!”
同学们全都惊醒了,冲出院子去捉贼。不一会儿,小偷就被同学们抓了回来。只见那小偷一身褴褛,脸色腊黄。同学们你一拳、我一脚地把小偷打得鼻青脸肿。
“大家不要再打他了:”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动手的李四光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同学们喊道。
同学们住了手,一齐望着他们最尊敬的老大哥。
李四光走上前对那位小偷说:“你以后再不能偷东西了。做了坏事,别人就要打你。你以后做个好人吧!”
小偷点了一下头,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有的同学围上来埋怨李四光:“他偷了别人的衣服,也想偷你的,你为什么要帮助他?”
李四光说道:“你们看他穿得那么单薄,又被打了一顿,实在可怜,放了他吧。我想他今后会改的。”
小偷被放走了,临走时,他向李四光深深地鞠了一躬。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889年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私塾教师家庭,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1907年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袁世凯、黎元洪篡夺革命果实的行径,辞去政府高官,于1913年再次出国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师从包尔顿教授学习地质,从而与地球科学结缘,走上了艰巨而又光辉的科学道路。
第四篇:梁启超的童年趣事_名人故事
童年的梁启超智慧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特别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观察祖父急成那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快乐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平常。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特别可爱,便摘了几朵。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赶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观察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备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赶紧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饮茶龙上水,写字狗耙田
一天,梁启超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当时正在厅里与父亲谈着什么。梁启超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走进来,从茶几上提起茶壶斟了一大碗凉开水正想喝,却被客人叫住了。启超,你过来。客人说,我明白你认识很多字,我来考考你。客人见茶几上铺着一张大纸,提笔便狂草了一个龙字:你读给我听。梁启超看了一眼,摇摇头。客人哈哈大笑。梁启超没理他,一口气喝了摆在茶几上的那碗凉开水。客人看了又哈哈大笑,道:饮茶龙上水。梁启超用右衫袖抹一下嘴角,说:写字狗耙田。梁启超的挖苦让父亲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说:令公子对答公整,才思敏捷,真实令人惊疑。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
梁启超的故乡新会茶坑村有座小山,叫坭子山,山上有座塔,叫坭子塔,又叫凌云塔。梁启超的老家就在坭子塔山下,童年的梁启超经常和小朋友爬上凌云塔望风景。一天,梁启超写了一首诗给祖父看。诗是这样的: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这就是梁启超11岁时写的《登塔》诗。
第五篇:建国初期扫盲纪实(组图)(1950--1959年)
建国初期扫盲纪实(组图)(1950--1959年)
建国初期扫盲纪实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于是,第二次扫盲运动又掀起高潮;两年后,陈毅元帅在有关会议上说:扫盲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第三次扫盲运动吹响了号角。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60年来,扫盲工作在中国从未停止过。本世纪伊始,中国实现了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全国成人文盲率降至9.08%,青壮年文盲率降至4%以下。栏目主持:陈小波
郭磊
我国的扫盲运动从战争时期就开始了。图为1942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站岗并教路人识字(原载《晋察冀画报》1942年7月第一期)。
新华社记者沙飞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60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慕士塔格人民公社二大队的社员在小学生的帮助下在田间学习文化。新华社记者武纯展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1950年12月,浙江杭县农村冬学普遍展开。图为挟着课本上学去的农村妇女。新华社记者王纯德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1951年,河北定县翟城村开展冬学。图为参加冬学的学员们在上课。新华社记者曹兴华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1年,青海省的两个牧童在放羊时,温习冬学教师教给他们的生字。新华社发(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新华社记者陈之平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1951年,部队文化教员祁建华研究速成识字教学法,创立一套适合部队战士学习的快速识字法。图为1952年8月,祁建华(左)帮助行军的战士学习注音字母。新华社记者岳国芳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1952年8月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新华社记者岳国芳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2年,天津一个剧团的演员在后台学习生字。新华社发(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5年,辽宁省复县沙坨村的扫盲班在地里通过实物进行扫盲教学。新华社发(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6年,山西省昔阳县思乐村青年妇女阎志英学习文化后已经可以写信。新华社发(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1957年,辽宁抚顺老虎台煤矿有4000多名矿工参加扫盲学习。图为课余时,学生们和张凤仙(女)老师交流。新华社记者王少清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8年,云南玉溪县凤凰水库工地上的民工利用休息时间识字。新华社记者王传国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1958年5月,四川郫县太平乡红星三社女社员倪怀凤在十天内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1500多个生字。图为倪怀凤(中)正在领取扫盲毕业证书。新华社记者孙忠靖、游云谷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1958年,北京市宣武区椿树胡同管界内的624名文盲中有557人参加了扫盲学习。图为一个扫盲小组在练习写生字。新华社发(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8年,吉林省延吉县东盛乡黎明农业社英成作业区77岁的崔龙珍(左)和78岁的金丙玉(右)通过长期的文化学习已经可以阅读《延边日报》。新华社记者刘恩泰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8年9月,福建省福州市生活在水上的妇女在船头练习写字。解放前,福州市的水上居民中妇女100%都是文盲。解放后,她们组织了识字班,在当地小学教师的辅导下开展扫盲学习。新华社发(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
图为1959年12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到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劳动锻炼的演员吴凤媛(中)在帮助工人排练小歌剧“扫盲哨”。新华社记者郑小箴摄(资料照片)陈小波 李百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