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讲稿

时间:2019-05-14 19:5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沈战役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沈战役讲稿》。

第一篇:辽沈战役讲稿

大家都看了《大决战。辽沈战役》这部电影,这样故事真实,情节曲折,场面宏大的电影确实是现在很多虚构的战争片无法比拟的。研究解放军战史的著名学者李建国曾经说过:“战略决战那威武雄壮的历史画面连后人看,也望析牛畏,更何况导演和指挥这雄壮的历史场景的人呢?”

我想,当年的毛主席,蒋介石,林彪,罗荣桓,卫立煌,杜聿明等人亲自谋划,布局,指挥这场战役的时候,内心也一定是波澜起伏的吧~~~今天,我就想带领大家一起从毛主席、蒋介石、林彪、卫立煌等人的角度去思考,去解读这场战役。

辽沈战役的意义:辽沈战役是大决战的首战,一战即改变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 意义非凡!

1、为什么要打大决战?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3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降至365万人,其5个战略集团,被分割牵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陷入全面被动地位。国民党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政治、经济危机迸一步加深,国统区人民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与此相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的存在,还没有使敌人失败。这种条件和形势,具备着决定胜败的可能性,但还不是胜败的现实性,还没有实现两军的胜负。”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实现这个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

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缓解关内各战区的局势,加速解放进程。

2、为什么大决战的首战要选在在东北打? 在全局条件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捕捉战略决战最为有利的时机,是实施战略决战的关键问 题。战略决战的首战,不仅影响战役各个阶段的顺利展开,而且关系各个战役的顺利发展。慎重初战的原则!

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超过100万人(野战军70万人),解放区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部队武器装备得到改善。全军拥有战防炮、步兵炮、迫击炮1 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60门,高射炮116门。

东北国民党军总兵力虽有55万人(正规军40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军心战力均未恢复常态,将士亦多无斗志”。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三十七年秋季东北方面作战经过概要》。

2、大决战的战略方向选择:为什么要打锦州?蒋介石、卫立煌为什么要守锦州?

蒋介石:东北局势已经十分恶劣,不撤退很可能损失几十万大军,撤退对其国际影响不好,也影响党心军心民心。经过衡量,固守三大城市,用锦州维持华北与东北的联系,要是东北有大战,可以从华北出兵增援,要是东北战事不利,可以从锦州撤退至关内。

1948年2月,毛泽东:“要预见敌人撤出东北的可能性,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针对国民党军过于依赖北宁线这一弱点,毛泽东提出了挥师南下,完全控制阜新、义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县等地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南下北宁线,封闭东北”关门打狗,不能放走这几十万军队。

林彪:“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但在如何阻止国民党军撤退的问题上,林彪却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林彪认为只要长春等地的国民党 军被我军抓住,蒋介石就不会下决心撤退。而且,击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会遭到关内的傅作义军团的增援,背后又有可能被沈阳、长春的守敌攻击,如果攻城不克,情况就很危急,所以必须先把长春守敌这块心腹大患解决掉。

3、艰难抉择:

5月中旬,攻打长春受挫,部队损失较大。对长春之敌的作战方案改为“长期围困”,方案更改之后,卫立煌始终没有出兵解长春之围,东北野战军长期处于既不便攻城,又无法实现打援的尴尬境地。林彪此时意识到:锦州既是北宁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三大防御基点之一。攻克锦州既能封闭东北的大门,又最有可能迫使卫立煌出兵救援。换句话说,只有锦州最适合充当大决战的引爆点。

4、战役经过:

东北野战军适时调整部署,以一部兵力用于塔山和彰武、新立屯阻援方向,集中优势兵力,迅速攻克锦州,从而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尔后又集中攻锦作战主力,回师辽西,一举歼灭廖耀湘兵团,赢得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5、胜利经验:

一、及时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创造性地作出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战略决策。如何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是举行战略决战的首要问题。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就想提前到达解放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其意见实行起来,一定不免于碰壁。”——毛泽东《论持久战》

强调在战略决战条件不具备时,绝不可贸然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应该遵循“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依据东北战场的有利形势,毅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创造性地作出“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二、正确选择战略决战的方向。以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

首战锦州,不仅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战略撤退的陆上通道,割裂了东北与华北国民党军重兵集团收缩集结,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国民党军出兵增援,造成对敌分割包围的态势,实现了就地歼灭敌重兵集团。

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坚决贯彻这一作战原则,只用52天,全歼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47万余人,实现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

辽沈战役前,东北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为人民解放军分阶段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战役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16个师和炮纵主力25万人对国民党军7个师10万人,以2.5倍于敌的优势兵力一举攻克锦州。第二阶段,东北野战军集中10个纵队29个师约30万人对国民党军12个师10万人,以3倍于敌的优势兵力迅速围歼廖耀湘兵团。第三阶段,又调集重兵攻克沈阳,解放营口。这样,东北野战军每个阶段都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速战速决,将国民党军逐个歼灭。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其特点是把主力集中到主要的作战方向,攻击一点,不能平分兵力,同时采取有效手段阻止敌人集中兵力。

四、大规模阵地战和大规模运动战结合。在举行大规模攻坚战的同时,部署适当兵力进行阻援和打援。

在战役第一阶段,对长春的守敌采取围困的战法,以一部兵力拖住消耗敌人,使其无法作战略上的机动。然后集中主力南下北宁线,实行远距离奔袭战,以凌厉攻势,攻克北宁线战略要点昌黎、绥中、兴城、义县,孤立锦州。对拥有重兵设防的锦州,采取城市攻坚的方法,展开大规模攻坚战。攻锦作战,东北野战军根据锦州地形特点及国民党军兵力部署,组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重点攻击,在城东实施辅助突击,并调集炮纵主力,实施猛烈炮火支援,只用31个小时就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守军,“开创了我军攻坚战迅速解决敌人的光辉战例”

调第l纵队主力南下进至锦州与锦西之间的高桥担任战役总预备队,以第2兵团指挥第4、第11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2个独立师在塔山、虹螺山一线,阻击“东进兵团”,以第5、第10纵队,第6纵队主力、第l纵队第3师、独2师、内蒙古骑1师,位于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塔山阻击战,人民解放军采取阵地阻击,广大指战员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决心,浴血奋战,使“东进兵团”未能越雷池一步,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对“西进兵团”,东北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防御,将敌诱阻于彰武、新立屯地区,使敌不但没有起到援锦的作用,反而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全歼该敌创造了有利的态势。

实施阻击战与运动战结合,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辽沈战役第二阶段,国民党军“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继续西进,企图在锦、葫之敌策应下,“规复锦州”,实行总退却。东北野战军以一部兵力顽强抗击,迟滞了“西进兵团”的进攻,取得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胜利。同时,集中攻锦主力,迅速回师辽西,在辽西120平方公里地域展开规模巨大的围歼战。各部队发扬机动灵活、主动杀敌的作战精神,大胆穿插,勇猛冲击,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经2天3夜的激战,全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10余万人,创造了大规模运动战的光辉范例。

毛泽东在总结这次作战经验时说:“东北我军,在辽西打廖兵团之所以能迅速解决,是因为我各纵大胆插入敌各军之间,而敌又指挥错乱(先向西遇挫,又向东南遇挫,又向东北),故能迅速解决。”

第二篇: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

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以后的生活中,要铭记先烈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奋斗。

篇二:《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拨云见日,一些浅见与同仁们共勉。

一、方法不计,正确的方针,要坚持执行。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早在 1948年2月7日,就致电东北野战军,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设想。并要求东北野战军下一步考虑南下北宁线作战,截断敌军由陆上撤向关内的通路。毛泽东的主张,显然是先打锦州。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考虑到部队只带了从后方南下的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又过长,并担心华北傅作义集团由关内北上。于是,他决定先打离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的长春,并得到毛泽东的批准。5月下旬,林彪以2个纵队试攻长春,却发现攻占长春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遂改用长困久围的方针。7月,林彪与东北局其他要员磋商后,最终下定南下作战的决心,并电告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明确指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9月7日又电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在对敌作战的总的态度上是不变的,就是要化整为零,分而吃之,然而,在具体策略上面,作为战役的直接领导者林彪和方针规划人毛泽东之间是有分歧的。毛泽东做为大局掌舵人,以大局出发,会着重从布局上考虑,而林彪,作为方针政策的执行人也就是基层执行人,在细节上面考虑的更多些,就操纵的可执行程度上面考虑的更多些。所以,在执行毛泽东的命令时,会看到毛看不到的困难,因为那些是直接摆在他面前的,也是他在完成战斗之前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所以,他决定先打长春,完成自身补给,给自己的部队留下余地。林彪的顾虑并没有错,可是在当时的环境,辽沈战役对于共产党在战略上的位置来看,打锦州吃东北势在必行。以其在实战部队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强令执行中央方针,最后落到失败收场,还不如先同意打长春,在可放宽的程度内让其一试,用事实说话,证明中央决策的真确性,让林彪自觉自愿的打锦州。这样,方向不变,还能充分调动作战部队的积极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毛泽东反复说的'我们不强迫,靠自愿'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他心里不是不着急,从大局上来看,打锦州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一步,也是有难度的一步。怎么才能在困境中得胜利,毛泽东选择隐忍,选择相信,他的以退为进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换一种方式坚持,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二、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

在影片中,蒋介石和毛泽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下属的态度上。辽沈战役,无论对共产党还是对国民党来说都至关重要。可谓是生死存亡之战。这点,毛泽东知道,蒋介石也知道。在具体的指挥上,两方的最高领导人都参与了指挥。但是,双方在管理艺术上面截然不同。前面说到,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让其一试,再加以引导,达到战略统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他给予林彪充分的信任,对于林彪几次战略部署调整基本上给予肯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尊重事实。共产党的团队,每个个体都舍短求长,就如田季赛马,当然能造就出最强的团队了,取得胜利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而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如此越俎代庖,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因为他不懂授权管理,放大权不能,放小权不舍。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

我认为,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领导人要忍得住寂寞,面对热闹的战场,管得住自己跃跃欲试的心。

三、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精心刻画,步步为营。

所谓伤敌一万,自损三千,任何胜利都需要血汗付出。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然而又有多少革命先烈埋骨东北?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时刻记着,控制我方伤亡,保存我方实力。两败俱伤,险胜收场并不是完美结局。形势时刻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没有万全之策,只有围绕既定目标,不断微调,才能成功。世界上,很少有一条直路走下去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左右摇摆着前进,我们要做的是,让这条路趋进于直,坚定信念走下去。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电影看完了,感慨发完了,但是工作在继续,生活在继续,困难仍在,希望仍在。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不要仅仅发发感慨而已,要继承革命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一起走过今后的道路,走得更好,更远。

篇三:辽沈战役观后感

昨天,还在学校。上晚自习的时候,历史老师来叫我们去阶梯教室看'辽沈战役'.是因为最近我们在复习解放战争,老师说,他以前看过电影三大战役,然后我们也就缠着要他放给我们看。老师最后还是答应了。高三虽有些紧张,但这样也可以加深记忆啊。

我就说一说我的观后感吧!

1948年,共产党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开始转入防御。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上,两方都发生了大的改变。三大战役中,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选择先打辽沈战。是因为东北地区我军力量远远超过敌军,打第一仗胜算很大。当时的东北是林彪任总司令,罗荣桓任政委

辽沈战役是一种关门打狗的打法,中国共产党解放军现攻占锦州,锁住东北大门,让敌人无法增援,也无法逃跑。因为国民党内举棋不定,到底要不要撤出东北,国民党受美国的控制。在锦州失陷时,蒋介石对美驻华大使说,他要亲自飞往沈阳指挥作战。大使说,你和毛泽东的区别就是,你有专人飞机,而毛泽东没有。蒋介石还是飞往了沈阳。1948年,蒋介石已有62岁了,身体也不大好,加上前方战场的连连失败,都气得吐血了。然而,胜负已成定局,蒋介石还抱着一丝希望,同在北平的傅作义商量着攻打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夺回锦州。林彪虽是黄埔军校的四期学生,也精明的很,早已料到敌方攻占锦州若失利,便会逃亡营口。

廖耀湘任总司令的国民党军,在退去求援时,发电报时用明语,直接被林彪的通讯员截获,就这样,明确廖耀湘的确切位置后,林彪包围,直接擒获廖耀湘,廖耀湘都不明白,共军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真的是可笑死了,国民党糊里糊涂就这样丢了东北。从1931年日本反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截至1948年11月,东北解放,之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全国已大部分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因为有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党的正确领导,加上人民为了解放,为了和平,都积极抵抗国民党的反动。中国的解放战争才取得胜利。

如今,台湾一直不能回归,也就是这些国民党内部的反动势力在搞台独。学校的广播站里,每天都会播放一段台湾的情况。

昨晚,一直看到十二点半才会宿舍,之后,同学们都很累了,竟还是兴致勃勃的在谈论。到美的是,早操很多人都迟到了,被我们的主任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老师给抓住了,呵呵,幸好我起得早一点……

篇四:观辽沈战役有感

放假期间,自己回看战争片 大决战 之辽沈战役,改片的内容阐述了抗日战争后国共内战的开始,并由辽沈战役开始中国内战走向了决定性胜利的开始。影片中再现了毛主席的战争指挥天赋,也真实再现了林彪初期战事指挥错误,但其及时纠正自己错误,以及在后续战役中紧抓战机,把一个锦州城市战役中寻找机会使得整个东北局胜利大解放。在影片后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廖耀湘兵团数十万人之众的溃败,廖耀湘指挥了蒋介石5大主力部队其中的两大主力,其军力不可谓不强,但竟然没有一个大战役打响就被击溃被俘!

片后,自己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其如此失败?片中廖耀湘与杜聿明的策略制定也算完美,可战可退,最后竟然退也没退出去。探其原因一 制定的计划不严格执行,被其一些小的细节就改变初衷,这也说明做人做事要坚强,莫优柔寡断。观片中林彪的胜利,廖耀湘的惨败,如若深究下,其实就是人性格决定了认的成败。片中不少小的举动与小战役看起来不大的事情,但就是这些细节问题体现了认的性格。例如,在黑山战斗中,下属向林彪汇报伤亡情况,林彪回电:只要黑山阵地,不要伤亡数字,这说明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深刻体现了胜利者其强悍的性格。混战中,廖耀湘在某小村休息时,遭遇失散的我军某小队,一常小的冲突,竟然廖耀湘放弃了大的撤退部署,再转向沈阳,几十万人的部队呀,一会东一会西,自然乱了套,最后是战也没战,逃也没逃掉,命运吗?不,性格使然!

林彪的胜利,其军事天才得以显现,其强悍的性格让其战无不胜,当然这种性格也让其人不想被人左右,最后叛国出逃。在战斗的部署中,战前的详细部署,预留的预备部队,战斗中的机会观察以及及时抓住机会都促成了战斗结果的放大。

观察学习胜利方的经验,探究败方的原因,取长补短中学习进步。

第三篇:《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以后的生活中,要铭记先烈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奋斗。

第四篇: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见习报告

4月15号,我和同学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31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锦州火车站东侧铁路桥的北面。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开始改陈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陈改造工程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辽沈战役纪念馆馆区占地18万平方米,园区内松柏挺秀,绿草如茵,环境幽雅而肃穆。贯穿南北的中轴 线,将门、塔、馆主体建筑联成一体,使游人产生逆岁月而上的感觉和纪念性历史情境。其间的纪念馆、纪念塔、烈士名录碑、雕像碑、书法碑、大型组雕、胜利之门及纪念性装饰物,构成一组完整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建筑群体,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加引人入胜。辽沈战役纪念馆由南园、中园和北园三部分组成,三园中间由提升式广场巧妙连接。广场下城市交通流畅,广场上游人如织。北园即纪念馆所在地,大馆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中园由战士纪念塔、烈士纪念碑、纪念广场组成。广场两侧坐落两组型组雕。一组反映辽宁战役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一组反映人民支前的伟大的壮举。烈士名录墙刻有东北解放战争三年为祖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5万多烈士名字。南大门就在园区中轴线的最南端,是参观纪念馆的开始。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大致有7个景观:胜利之门、提升广场、胜利广场、辽沈战役纪念塔、纪念广场、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厅、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这些纪念性景观统一在一个中轴线上,由低到高经过104个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经历了52个昼夜,最后取得辉煌胜利。游人通过台阶层层上升,最后在纪念馆展厅达到游览高潮。

在参观过程中,我感觉我的血一点一点的升温,情绪也不受控制的在渐渐高涨。讲解员在清晰而熟练的讲解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仿佛使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战士们那高昂的热情与不屈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着我国军民一心打倒蒋家王朝的毕胜信心。那一幕幕的场景让我感动,让我留泪。走出辽沈战役纪念馆,回到了现实,耳边吹来了阵阵的寒风,似乎是枪炮声、喊杀声,久久不绝。

参观了纪念馆,使我的心灵得到了震撼,让我的灵魂得到了洗礼!我愿我的生命会像那些烈士一样,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在缅怀先烈遗志之余,我不禁又想到了现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辜负先烈们的遗愿,他们正在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工作着,更多的人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更加壮大,正发挥自己的余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泛社会的渣滓,拿当今社会现象而言,有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们不珍惜现在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良好政策,整天的游手好闲,打架斗欧,他们难道不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青春虚度?还有那些学生,他们有现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怎么会不珍惜?父母为他们操劳奔波一生,为的就是他们将来能有出息,为未来打好基础,有个好的前程,好的归宿,同时也为国家的建设能够添砖加瓦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可他们却无视父母的期盼,老师的厚爱,不愿主动自觉的去学习,我想若是先烈们在天有灵,也会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遗憾的。

第五篇:辽沈战役纪念馆

敬畏历史

--记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一个人要成长、求索,不能不对自然、对历史,满怀敬畏。高处不胜寒,我们更要有一份清醒的认知与感激,时刻警示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向历史致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固守道德与理性的底线,拥有清白高贵的人生。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整个战役经历了攻克锦州,解放长春;辽西会战,歼灭廖耀湘兵团;解放沈阳、营口三个阶段,历时52天,共歼灭敌人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加速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辽沈战役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辽沈战役而修建的一座专题性的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辽沈战役纪念塔。塔顶是一座持枪振臂呐喊的青铜铸就的战士全身塑像,高6米,重18吨。塔身正面镶嵌着朱德题写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个鎏金大字。纪念塔的东西两侧林立着一块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英名录碑上刻录着五万多位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名字,许许多多模糊的身影浮现在眼前,我们静静地感觉时光的流逝,心中感慨万千。是这无数的烈士铸造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书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壮烈故事,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纪念馆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战史馆主要介绍的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里面陈列着战争时期我军部队曾经使用过的枪炮以及生活用品等,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被子弹打成千疮百孔的塔山英雄树,它把我们又一次带回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支前馆里介绍了在战争时期,后方百姓支援前线的物品,有独轮车、担架、小缸、铁叉、扁担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英烈馆里介绍了许多英烈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在东北解放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有在解放河北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著名战斗英雄,这些英雄的悲壮事迹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最后参观的就是著名的全景画馆,全景画馆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馆”。它采用绘画、塑形、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景。站在全景画馆里,听到轰隆隆的枪炮声,爆炸声,还有战士们的呐喊声,天天边映衬着冲天的火光,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战斗的现场,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教育人们不要忘记这些牺牲的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烈士们谱写的一曲曲英勇悲壮的历史篇章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次活动使我们又一次接受了红色洗礼。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的夺取新的胜利,奔向美好的明天!我们全体学生们更要在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下载辽沈战役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沈战役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辽沈战役》观后感(五篇)

    按中共中内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东北人民解放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进行了战略决策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70万人,在司令员林彪、......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简介: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月,同年对外展出开放。原址设在锦州大广济寺。1978年10月23日,叶剑英题写馆名。1985年4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有感 今天我们在班长和团支书的带领下坐火车历时1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锦州,由于时间紧促,我们一下火车便朝着辽沈战役纪念馆去了,走了大约十几分钟,我们到了辽......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前几日上午,我和全年组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学校,不一会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精选)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感想 2012年10月24日下午,我们怀揣着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敬再一次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此馆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而修建的......

    社会实践辽沈战役纪念馆(大全)

    瞻沿海恢弘,淬医药浓彩 “药绘韶华,青春勃彩”队之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 2010年7月19日,我们一行12人在辅导员李军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著名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纪念馆2

    辽沈战役纪念馆 我的家乡锦州地处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48年,这里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著名战役,即辽沈战役。 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坐落在锦州火车站东侧......

    辽沈战役纪念馆调查报告

    辽宁理工学院调查报告 题 目 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调查报告完成人姓名 毕鹏飞 系 别外语系 专 业日语 班 级14级4班 指导教师刘艳君 完成日期2016年4月30日 参观辽沈战役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