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语文复习指导策略 拨开阅读时的层层迷雾 迎接中考后的缕缕阳光
拨开阅读时的层层迷雾 迎接中考后的缕缕阳光
长期以来,阅读问题一直是困扰一线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更是制约学生中考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拿现代文阅读题来说,多年来全国各省均分一直不能突破50%,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学生将阅读视为畏途,甚至到了谈阅读色变的地步;许多老师也反映阅读问题讲与不讲差不多。
离中考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了。如何拨开阅读时笼罩在学生面前的层层迷雾?特别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训练呢?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有人认为阅读关键在练,于是以铺天盖地的散文、小说阅读材料为复习重点,搞题海战术。然则收效甚微。我认为文学类作品阅读复习一定要体现针对性,指导性。即针对这一类文章的考试重点和学生的阅读现状,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系统复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指导作用。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切忌一味做题,讲题,改题。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备课组对于指导学生阅读散文和小说类文章的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生阅读这一类文章失分的原因。从近几年中考结果看,考生阅读得分不高,阅读能力较差。分析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能把握文学类作品的特点及考查要求。拿到文章,匆匆答题,不知道扣住这类文章的特点,明确答题方向和要点。
2、审题不清。很多学生拿到阅读题,往往题目不看完整就开始答题,题目有两问或者三问,他只答一问;不会利用题目要求,少答,漏答,错答。
3、缺乏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平时阅读文章总是匆匆忙忙,大略浏览,不求甚解。拿到一篇文章,不知道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思路;答题不会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提炼有效信息,而是机械地在某一段落抄选内容。
4、缺乏解读文章的能力。不能从文章提炼观点,体会不到作者的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不知抓取关键词,阅读浮于表层,很难深入。
5、缺乏一定表达能力,答题不规范。主观表达思路模糊,层次凌乱,答非所问。如要点是三方面,部分考生只就其一罗嗦或笼统杂糅,语言表达能力差,组织句子能力欠缺,语言表述不完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症下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针对中考阅读的考查要求和文学类作品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力量,取长补短,实施教学计划。
《升学指南》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要求:中考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文学类作品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针对以上要求,我们备课组首先进行集体备课,追踪散文和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中考考点,确定专题教学内容,明确散文和小说文体的特点,并明确分工,将相关的文体知识归类制成课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先是组内开展散文及小说专题复习研讨课,上过之后组内成员再坐下来讨论分析找出不足,形成示范,并在组内推广。
同时,针对考点要求,备课组精选自编配套相关专题练习讲义进行适当训练,教师批改后根据练习反馈出来的问题,结合下发给学生的文体知识归类讲义,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评讲之后再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文体专项知识,并学会运用。当然,这类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可从历届中考试题中选取,也可适当改编。
二、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根据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目标的规定和评价建议,各地中考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往往考查如下方面:
1、能够整体感知作品并概括主要内容及主题。
2、能够根据作品内容及主题,表达阅读感悟及体验。
3、能够根据文体特征,概括作品的写作特色并适当点评。
4、能够对作品中传神的词语和精辟的句子进行赏析。
5、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人物描写方法。
6、能够根据作品情境对事件发展、人物心理等进行合理推测和想像。
我们备课组在王特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大家群策群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和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时,形成共识,着重做到四个“夯实”:
(一)夯实文学类文本考点之“整体感知”
近年来,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十分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考生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理解。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阅读首先要“通读全文,知文章之大概”。而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设置,是一个由总到分、由分而总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备考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摒弃“伪阅读”,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所谓“伪阅读”是违背阅读认知规律忽略阅读基本能力的虚假阅读。据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做阅读题时,先看题目后读文章的学生大约有五分之二,匆匆看一遍文章就开始做题的为大多数。“先看题再找文”的阅读方法必然导致心中只有“题”而不会有“文”。可以说这些学生在备考阶段的大量阅读其实只不过是伪阅读。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文本,不去认真阅读,缺乏真实的阅读积累和体验,是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训练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真阅读就是“利其器”,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再退一步想,通常用来考查初中生的阅读文章,字数大致都在1000字左右,静心专注地读两三遍,所需时间并不长。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功”,必须让学生要养成先读懂文章才做题的习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的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具体来说有一下几点方法:①理清线索脉络。文章的内容是由线索或脉络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那我们就可以沿着线索或脉络去探寻作者思维的过程。②抓住关键词句。句子对我们理解文章思路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关键句子包括:中心句,过渡句,表达方式明显不同的句子(比如,记叙文里的抒情或议论句)③抓文体特点。小说或散文的结构可从故事情节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入手。
3.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提高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考场现代文阅读通常强调高效阅读,要求学生能迅速筛选信息,理解并能概括主题。其具体操作方式是:首先定序。读者快速阅读课文,画出关键词,从而寻找行文的线索,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其次是定位。就是对全文所叙信息进行精练化,然后进行筛选,理清主要信息。筛选整合信息的技巧就是“摘”、“合”、“写”。有的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清晰、简明,涉及的范围狭小,可采用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题目涉及的信息含蓄、复杂,涉及的范围宽大,干扰的信息也比较多。这种“云里雾里”的信息,极易让考生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去伪存真、去繁存简,然后再加以组合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或者试题明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作答,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目,整体把握段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用自己的话写出答案。
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提高应答的正确率。
(二)夯实文学类文本考点之“语言品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且“能理解关键词语在文章和含义和作用”和“能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已经成为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考点了。备考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辨析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所谓“重要的词语”,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词句,它们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要“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拨开这层迷雾,必须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寻找和它们相关的对象和范围。“对词义进行辨析”,既要瞻前,又要顾后,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有可能是它的本意,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为此,更要综合全文,做出正确判断。结合题目要求寻找和它们相关的对象和范围,有时相关信息比较隐蔽或比较零碎,则需要我们综合概括。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项基本能力,命题人一般会选择一些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如在开头就有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中间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有总结点题的作用。其次要重视分析句子的 修辞手法。含有修辞手法的词句一般是考察的重点,弄清词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能破解这些词句的真正内涵。因此,答题要明确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描绘类修辞能使所写内容生动形象;对比、排比、反复等结构类修辞能突出强调所写内容的特征;反问、设问等表达类修辞可以增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作答时,一要避免想当然地只解释其表面意思,而不联系文本中心内容地断章取义;二是要避免就事论事,要揭示其“弦外之音”或“深层内涵”,要有目的地抓关键抓要害来说,进行深层次解释;三是要注意把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段落的关系结合起来思量。
(三)夯实文学类文本考点之“写法探究”
“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之一。中考命题针对阅读文本写作技巧的辨识及其作用的赏析,一般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布局、描写运用等角度考察。如:表现方式或手法上设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结构上设题——辨明语句在上下文及其全文中的作用;细节处设题——这段文字刻画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或何种心理,与前后文的关系。可以说知识储备是辨识写作技巧和赏析作用的前提,识记常见写作技巧并理解其一般作用,方便“对号入座”,不致于在答题时说“外行话”。其中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联想、想象、象征、衬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答题时注意这种写法与人物、情节和主旨的关联,如果写法有多种作用,应从表现手法、谋篇布局、表达效果等多个角度思考。答题的一般模式为“写法+作用+具体分析”,必要时根据题目要求加以调整。
(四)夯实文学类文本考点之“感悟表达”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要求,现代文阅读重视对阅读个性化和独创性的解读,这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这种题目渗透着较深的课程理念,具有开放新、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
1.评析感悟型。高层次的理解、评价题型在阅读压轴题中所占分量最重,考点包括文意理解、内容评析、结构安排、语言品味、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鉴赏和感悟。回答此类题要指导考生除了要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理解作者在文句中隐含的感情,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准确的传递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或看法。
2.读写结合型。阅读题的最后一道题有时也会是读写结合题,这种题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心组织好语言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一环。这实际是写作训练与阅读相结合的综合题型,答题时语言要尽量做到:1.简明、顺畅、准确;2.条理清晰,通俗易懂;3.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3.链接探究型。这种题型是在阅读材料之外链接新闻热点、相关素材或考生的生活积累,在选文阅读的基础上或归纳求同,或同中寻异,或另开新篇,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其解答有以下特点:一是答案是开放的,多样化的;二是可能要用到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答案不 是浮在表面,需要深入思考、分析、求同存异才能表达出来。这类试题既是对于文本整体阅读的深化,也有助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这一问题的作答,不仅仅是理解,还包含体悟。能否由文章体悟人生,能否以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我们自身行为的主人翁意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与综合性。
以上只不过是我们备课组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希望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出阅读的迷雾,迎来中考后的灿烂阳光。如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