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传统文化讲课稿

时间:2019-05-14 19: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传统文化讲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传统文化讲课稿》。

第一篇:国传统文化讲课稿

国传统文化讲课稿

第一讲 弘扬儒家礼仪,促进社会和谐

江南 陶稳固

语 录

实现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首先是对父母的孝,其次是对兄弟的友爱,再次是对朋友言而有信,然后再将此心推及天下,达到博爱。

‚学‛就是继承前人的文化;‚习‛就是在实践中感受、理解、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并最终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成为引导自己行为的指南。

为官者不同于为政者,为官者重在事上,获得上级的赏识即有晋升;为政者重在事下,即要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

古时得道之人,困厄时也快乐,通达时也快乐。所快乐的不是穷达本身,而是悟到了‚道‛这种境界,穷达对他们来说,如同寒风暑雨的更替一样自然。

导言:略

一、礼是和谐的根本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和‛是实施礼的结果,‚和‛如果不合礼的要求,那就不是真正的‚和‛。孔子强调‚礼‛的价值,目的在于维持和促进人伦

关系的和谐,达到‚和‛的境界。

礼,并非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工具。有了人类社会,就产生了怎样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有了维持社会秩序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规约,这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约,但实际上是内在的人性自然流露的结果。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抽象的,礼是具体的,要了解仁,须先了解礼。

原始儒学认为礼的根本是‚和‛,就是便人际关系达到理想状态。儒家思想的一个原则就是‚贵和‛。个人、家庭、社会、天下,事事都要以和为准。

二、礼自正名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弄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正名是指的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特指伦理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刘邦以反秦之暴政、仁义爱君为名,夺得天下,以陆贾十二篇文章为《新语》,‚马上得之,诗书治之‛。

。在‚重农抑商‛传统的国度里,官本位一统天下,全社会都鄙夷商人,商人不能应试登第。晋商和徽商以儒商自诩,为己正名。将圣人思想运用到商道,和气生财,诚信为本,以义获利,以商福民。

孔圣人办私塾而不从政,并引《尚书》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他也是为己正名,善教比善政更重要,更有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并逐渐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会勃发出旺盛的生机,以致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商人可以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产业界人士的使命是消除贫困,是将整个社会从贫困中拯救出来,并使之富裕。我们从事生产和销售,目的不在于使工厂和商店获利,而是要通过我们的劳动,使全社会走向富裕。社会富裕、繁荣的动力来自工厂和商店的努力。我们的企业繁荣兴盛的全部意义也正在于此。松下电器公司的真正使命是通过不断生产,为社会创造无尽的财富。‛ 正名,实际上就是孔子时中思想的体现。任何一种礼法制度,都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一种反映,礼法应该以仁爱为精神,而仁爱的具体化也应该依礼法而展现。正名也就是正仁与礼统一之

名,仁与礼是不能分开的,如同人的精神与躯体浑然一体一样。一说到礼,就内含着仁的本质和精神,一说到仁爱,就又必然有一些具体的内容,仁与礼的高度统一是正名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礼是社会规范的总和

孔子把礼看作是立国、立身的基础,‚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 《论语》中,‚礼‛字出现了76次。

礼包括礼制和礼仪,是诸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荀子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说‚礼者,法之大分,统类之纲纪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实际就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富有仁爱精神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律规范的总和。

孔子主张用内、外两种方法治理百姓,‚内‛指用道德来引导,‚外‛指用礼法来规范。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靠政令来领导,用刑法来规范,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俗来规范,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即‚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务必使诉讼案件不再发生吧!‛一个官吏能大公无私地审理案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化,使人民化于德,习于礼,无争无讼。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

子产死前告诉他的接班人太叔说:‚为政要宽猛相济。‛有德者为政,要以德服人。孔子赞之:‚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所以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珮,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并流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人‛。

管仲佐齐桓公,不以兵车霸诸侯,一匡天下,击退夷狄,使中国免遭异族统治。他管理内政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剥夺了郑氏 三百户采邑,使之吃粗粮过日子,而无怨言。

孔子重礼教、礼俗,与轻刑的思想,极大缓解了缺乏法治的社会里的矛盾。礼教、礼俗是靠内在的启发让百姓自觉遵守契约的规定,达到规范风俗、教化百姓的目的。

韩非子提出了制定礼法的原则:‚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如此,则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恩情才能建立起来。后人也说:‚强人所难,法不立也‛,‚禁人所必犯,法不行也‛。‚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孔子亦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天下则和谐了。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高的境界了。

孔子的轻刑与韩非子的重刑重法并不矛盾。都是指刑罚范围不要太广,打击面要小,但打击力度可以加重,以示刑罚之威严。这并非重法刑,即把一切活动都纳入刑法禁止范围。

礼依时而变

子张曰:‚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中的基本要义是不变的。自周至今,逾十九世矣,还远不及百世,周礼中最基本的要义,至今是未变的。礼之本在执中,礼宁俭,丧宁戚。

五、礼之本——仁爱、执中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实践礼仪,与其奢华,宁可俭朴;就丧礼来说,与其形式上周到,不如心情悲戚。实际上礼贵在得中,本末兼顾。《礼记》载:子游问孔子办丧事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孔子回答:‚办丧事,那要由家里现有的东西是多是少而定。家境富裕的可以办得丰盛些;家境不好的,可以办得简单些。但不论贫富,同样都是尽其所有,尽其所能地去做,这样就没有人责备他不合标准的。‛对家境富裕的人家,要求不能超过礼节,过分铺张,以致破坏制度。这是一种善意的限制。

子夏问曰:‚‘巧言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礼记•檀弓上》载:齐国大夫成高子说:‚活着应当有益于世,死后不得妨害于人。‛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埋葬我的尸体就行了。

爱人是仁的核心,礼是实现仁的载体。这礼包括了礼仪礼俗和礼法。仁爱是礼法的本质精神,仁、礼不能分开,这是中庸哲学的本质要求。

仁爱是一种精神,必须时刻围绕当时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不违背社会主流意识的要求。

仁爱是一个过程,由近及远,由人及物,由人及鬼的过程,也是由小孝至大孝的过程。礼法随之损益,方可名正言顺。

六、礼仪与为礼以敬

‚酒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祚阶。‛(《论语•乡党》)

古人常用的礼仪有冠、婚、丧、祭、朝、聘、射、乡八种。冠为成人之礼,是所有礼之起点。婚礼是成家之礼,须谨敬慎重,亲和团结,乡射和乡饮酒是农闲之社交活动,意在敦睦乡邻。《论语》载饮食之礼,即八不食:‚食 壹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几年前的培训讲稿节选)(2009-10-27 10:58:37)

分类:信口开河 标签:博客 培训 文化 |

一、引子,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商人坐在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多条大鱼,商人先对渔夫能捕这么多的鱼恭维了一番,然后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捕这么多鱼?

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捕到了。

商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捕一些鱼?

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商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出海捕几条鱼,回来

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黃昏的时候晃到村头的小酒馆里喝点小酒,再跟哥儿们玩几圈麻将,我的日子过得可充实又忙碌了!

商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读MBA的,我倒是可以帮你策划一下!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船队了。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鱼罐头加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大连,再搬北京,最后到上海。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渔夫问:这又花多少时间呢? 商人回答:大约十五到二十年。然后呢?

商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賺!

然后呢?

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

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黃昏的时候晃到村头的小酒馆里喝点小酒,再跟哥儿们玩几圈麻将,你的日子就过得又充实又忙碌了!

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已经就是这样了吗?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故事里面包含着哲理,所以我就从中国的哲学讲起,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多学一点儿哲学,对今后的为人处世都有帮助。那么是不是我们现在的为人处世做得不够好呢?我说不是现在做的不好,而是要追求完美,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什么是哲学及宗教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

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必然要提到中国的哲学。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成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似,其实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包括学者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冯友兰语)一般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但是一个哲学家却总是要进行哲学思考的,也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这种思

它是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还要先对思想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本身也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哲学和宗教也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人都认为儒、释、道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也不是一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而道教才是宗教。我们一般不去区分,笼统的讲都是道学。宗教强调的是人的信仰,绝不容许你怀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但你要把大幕拉开给我看,我看了以后,绝对信!这就是哲学和宗教的区别。

在儒、释、道三家中,释也就是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较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有一种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要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中国人大多数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

儒家和道家以及道教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领悟到精髓。而西方就不一样,西方大多数国家是基督教占主导地位,普及到广大的老百姓,因为基督教非常简单,你只要信上帝,信耶稣基督,知道有天堂,有地狱,有忏悔,有圣经里的故事,知道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些老百姓不用受什么教育就可以是一个基督徒。

教意识不浓,是因为哲学意识太浓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学习哲学是为了心灵的提高。

(冯友兰先生语)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而且这条通道比宗教更直接,因为通过哲学达到更高价值,人不需要绕圈子,不必经过祈祷和仪式。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参杂想象和迷信。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份。

许多人都认为哲学很难学,因为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来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说得越明晰,暗示的成分就越少。正如讲话,越是采用散文的形式就越不象是诗。中国的哲学语言非常不明晰,而其中所包含的暗示是无限的。

三、孔子、孟子与老子、庄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怎样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孔子呢?孔子,圣人也。圣人的名也是后来追认的,活着的时候过得挺惨,年轻时受了许多磨难,看你怎么办?五十多岁的人了,只好离家出走,周游列国,说是寻找周礼,其实也在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做点更大的事。但两下都落了空,缺吃少穿的走了一圈,多次遇难险些丧生,最后,拉回了一车的白眼。

出去转转,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黑暗,除了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弄得天下乌七八糟以外,叫‚周礼‛的那套东西早已失传。连最起码的祭祀也没了礼法,这能行吗?长此以往,没了教养。

无论是君臣还是民子,面上的事总得要挡一挡吧,祭祀时不懂礼法让人笑话,不会就学吗,谁会?听说孔子向老子问过礼,孔子一定会,那向他请教请教如何?于是孔子门前经常有人来学礼。

人心向礼,古风犹存。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

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地办了个私人学堂,教得满头大汗。

教授没有教材,只好亲自编纂修订《易》、《乐》、《礼》、《春秋》、《诗经》、《尚书》。修着修着,修出了自己的道道。

郭沫若先生说:孔夫子在中国的历史上终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自己学,中国人差不多都成了孔子的弟子,别的不讲,就讲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事儿,哪一回不是朋友一来高兴得滥醉?没钱,借钱喝,记帐喝,宁可朋友走了以后老婆不乐亦乎,也不能让朋友不乐乎。

不管怎么讲,古老的东方文化,孔子的思想占了一大席之地。另一个占了一大席的当属老子了。

………… …………

现在再找出《道德经》,其深奥的知识仍使我们受益无穷。‚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道生人,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看看《地产观察》上的广告,是中远颐和丽园的,以‚上善若水‛为题,‚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现在的道德,看来已不是老子所说的道德了。

老子有一个比喻:‚天下柔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管怎么说,他老人家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那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把中华民族引入了智慧的殿堂,使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增添耀眼光芒,可谓功盖万世。

现在不知还有几个读《道德经》的,恐怕有人也不知老子是谁了?

庄子,名周,他的生卒年代已经失传,司马迁只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致与孟子生活的时代差不多。他家境非常贫困,但品行高洁。庄子之于老子,如同孟子之于孔子,所以后世言儒必称‚孔孟‛,言道必称‚老庄‛。庄子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庄子》一书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手笔,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对庄子精神也多有继承和发扬。

郭沫若先生评价说:他的文笔,据我看来,在中国的古文中是古今独步的。……庄子是绝顶聪明的人,他的门徒们大约也是些绝顶聪明的人,他们的文章实在是异常超妙。

我们都学过庄子的《庖丁解牛》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陶渊明还有两首《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其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 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宝玉因何如此喜欢这段曲文呢?也许是这感情戏感染力度了得?但无论怎样,宝玉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起码他有能理解这曲文的学识。那么,后边接下来的情节,更证明宝玉的佛缘慧根。宝玉对身边女孩都是真心的爱护,并且极力维护大家都和睦相处,他讨好林妹妹,亲近宝姐姐,关照史湘云……结果呢,弄得人人对他有了意见,于是,他只好自己跟自己较劲,先是写下: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后来,黛玉又加上一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看似简单的禅机禅语,智慧不到是无法理解的。我们面对复杂的有情世界,如何对待亲情?都说亲情比金钱还重要,但谁都体会过亲情中的无尽烦恼……宝玉的悟是很有价值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深入领会。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庄子)

什么意思呢?

手巧的人多劳累,有智慧的人多忧愁,没有本事的人无所追求,填饱肚子就悠闲的遨游,飘飘荡荡如同一叶没有拴住的小舟,这才是心境虚无而自在逍遥的人啊!

中国之立轴中堂之类的绘画和瓷器上的图样,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即家庭快乐图,上面画着女人、小孩,正在游玩闲坐;另一种则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者幽隐文人,悠然闲坐松荫之下。这两种题材,可以分别代表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念。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小诗明显地充满着道家的情调。这种企慕自然的情调,在中国的许多许多的诗歌中都有流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一部分。

老子重自然,孔子重社会。和谐美,和谐社会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

林语堂先生说:‚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用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

林语堂先生说: 道家是‚浪漫思想‛、‚田野哲学‛

儒家是‚经典风尚‛、‚都市哲学‛ 冯友兰先生说: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

寻。儒学,济世之学,入世之道,既植于巷陌万户,又汇于宗室庙堂,含日月之辉,聚万世之明。

四、南怀瑾先生

谈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南怀瑾先生,南怀瑾先生是台湾著名学者,现居香港。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博学多识,著述等身。南怀瑾先生有许多头衔,教授、哲学家、大居士、国学大师、禅宗大师、当代通人、通天教主、儒释道大宗师等等。

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在海峡两岸都很畅销,读过他的书的人很多,见过他的人也不少。很有意思的是南怀瑾先生也是浙江温州人,我们还是和温州很有缘的。应该说温州是个小地方,但温州也是个好地方。用山清水秀,鱼米之乡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很丰富,更出人才。大数学家苏步青也是温州人。

南怀瑾先生对儒、释、道三门学问都非常精通,对儒家、佛家、道家也非常推崇。他对三家有个形象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对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了——没有了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

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一些回来,没钱就观光一番,也没有人阻拦,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主动找上门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他还对儒、释、道有过相对尖锐刻薄的评价,他说:‚儒家吗,人品好,胆子小;道家吗,人品好,敢捣乱;至于佛家吗,则是人品好,什么都不干。‛

南怀瑾先生不仅仅只限于精通儒、释、道三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各家也都很精通。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代表作。

五、《论语别裁》

《论语》是四书五经里的一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成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许多现代人感到非常陌生。《论语》以及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国土上,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哪怕你目不识丁,多多少少总要受到影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两千多年前讲过的许多话,我们今天还耳熟能详,即使你是老百姓,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对于这些挂在嘴边的话也都听说过。

吾日三省吾身。温、良、恭、俭、让。

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既往不咎。尽善尽美。君子成人之美。

朽木不可雕也。(麻绳穿豆腐)

听其言而观其行。

(新华社新闻稿对陈水扁)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文质彬彬。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重而道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循循善诱。言必信,行必果。以德报怨。不怨天,不尤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渴而掘井)

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仁不让。后生可畏。

(德国红环绘图笔广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察言观色。以文会友。名不正则言不顺。欲速则不达。既来之,则安之。割鸡焉用牛刀。道听途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做后说,不要光吹不做。(毛泽东——李讷、李敏)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思想目的不同,没有办法共同相谋。

《论语》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限于以上这些。

半部《论语》是谦虚的说法,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论语》。其实《论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国家,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孔门的政治技巧,它讲的都是大原则,可以启发人的灵感,产生联想。

……时代的久远,2000多年前……

唐(李世民)、宋(赵匡胤)、元(成吉思汗)、明(朱元璋、崇祯)、清(12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汉、三国(魏、蜀、吴)

春秋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吴、越、晋、鲁、周、郑)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六、文史哲的次序,读书需用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史不分,文哲不分。因为哲学并不十分好学,所以我主张先学习文学,最好是纯文学,再学习历史,最好是正史。所谓纯文学就是有别于通俗文学,比如诗词,散文,纪实文学等,正史就是有别于野史。引经据典,有了一定的文学

再看南怀瑾先生的书也就好懂了,你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慢慢发生一些转变。因为哲学的功能就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郭沫若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坏脾气。不读书好求甚解,也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坏脾气。譬如有人要赞成一种主义,他对于该项主义并不加以什么的研究,只要看见一个名称起了一种感情作用,或者抓着一两句口号来望文生训地解释一下,他就梦梦然地成了该项主义的主义者了。

实际上无论文学还是历史都是十分有趣的,只要你用心去体会。读书要用脑,要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细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即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帝、老子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讲的是儒家,做的却是道家。这就是整个东方世界政治的实质所在。

再举一个小例子,是关于《孔雀东南飞》的。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

夫妻感情深厚。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逼子休妻,最终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仲卿亦殉情。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长诗表面的内容是什么?背后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 府吏得闻之 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 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 小姑如我长

………… 再讲一个故事: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12岁即能诗文,陆游有一首著名的词叫《钗头凤》,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钗头凤是词牌名称。

陆游二十岁(即绍兴十四年)时与唐婉结合,唐琬原是陆游的表妹。两人结婚后十分相爱,感情深厚,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陆游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在封建旧礼教的压迫下,他俩终于被迫离婚。后来唐碗改嫁给赵士程,陆游也另娶了妻子。孰料,在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唐婉以酒菜招待陆游,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写了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读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其词,也写了一首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瞒,瞒,瞒!

唐琬受不了这种刺激,回去后不久,竟因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后来陆游七十五岁了,就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写下了绝句《沈园》,悼念他的前妻唐琬。

沈园二首——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倾述了他对唐婉割不断的思

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电视连续剧《书香门第》主题曲,是如何形容书香人家的,又是如何形容寻常百姓人家的:

谁说识字忧患起,偏偏是世代书香人家 博古通今以明志,淡泊宁静自高雅 满屋的经史哲论,一张口家国天下 指点江山五千年,激扬文字论华夏

并非采菊东篱下,不过是寻常百姓人家 燕子飞过屋檐下,炊烟袅袅映丹霞 少不了家长里短,说不尽酸甜苦辣 心中明月清风,坐看风云变幻

都是一样的路啊,一样的雨雪风沙

都是一样的情啊,一样的真真假假 一样的悲欢离合,一样用心写的爱 用爱写的家

还有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毛泽东的《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关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七、如何看待历史人物

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知名的四位女性。

吕后名雉,山东人,为人有谋略,在帮助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己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保太子的过程中表现了凶残的一面。她实际统治西汉王朝十六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实际统治者。吕后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全面地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代史学家对吕后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司马迁赞誉她是一位对历史有功绩、有作为的政治家。也有人把她说成是一个残忍、猜忌、阴险、弄权,集一切恶德于一身的坏女人。

马皇后,有智慧,好史书,深知‚善理天下者,以贤才为本‛。她经常劝谏明太祖朱元璋,不能独理天下,须选择贤才来共同治理,而人无全才,应‚各随其短长而用之‛。直到晚年还殷切地对太祖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马皇后身处富贵之

饮食也很节俭。常提醒太祖要关心民间饥寒。抑远外家,是封建社会后妃中较贤明的一人。五十一岁病逝,太祖在悲痛之余,决定从此不再立皇后,表示对马皇后的感恩之情。太祖说:‚家之良妻,犹如国之良相,岂忍忘之。‛

孝庄文皇后,十三岁为皇太极的妻子,临事处臵沉静果断,‚赞助内政‛。皇太极暴死,她痛不欲生,愿以身殉,诸王贝勒大臣都认为子女年幼,需要母亲抚育教养,故合辞劝阻。顺治帝年幼即位,多尔衮是清朝入关前后无皇帝名的真皇帝。关于‚太后下嫁‛并非空穴来风,出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经过顺治时代的风风雨雨,孝庄文皇后已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重要任务了。尽心教养幼帝,颇得康熙帝的尊敬,几乎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后,康熙都要到祖母那里去请安。孝庄患病后,康熙帝不分昼夜地侍候在她的榻边,亲尝药汤,精心奉侍,并传谕内阁非紧要事不得奏闻。十二月分,康熙帝步行至天坛,替祖母祈祷,乞求皇天厚土宁愿减己之寿以益太后,在旁陪祀的诸王大臣无不感动泣哭。孝庄文皇后的一生精明能干,生活俭朴,经历了清初三朝政局的变化,精心扶育两位幼年的皇帝成长。由于她的智慧与谋略,爱新觉罗皇权得以顺利绕过几次重大的风险暗礁,她对清王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大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清初政治舞台上有影响的人物。

初通文墨。咸丰帝疏于朝政,常让她代笔批答奏章,她趁机预闻政事,乃至‚渐思盗柄‛,表现出极强的权力欲望,引起咸丰帝的警觉和反感。咸丰说她‚机诈‛,需要小心。慈禧当权以后,为了牢牢把握最高权力,不择手段,费尽心机。执掌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她长期生活在深宫,缺少康熙、乾隆那样的雄才大略,但却不乏玩弄权术的心计和手腕。她一死,各派力量之间便失去了平衡,晚清统治很快就分崩离析。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

八、几位散文大家

再简单介绍一下四位男性,都是文学大家。老舍、梁实秋、鲁迅、朱自清

老舍的散文大雅若俗,都是针头线脑,婚丧嫁娶,风俗物事,如实地拉闲扯杂地写下来,便成就了妙文佳构。为什么同样描写‚零七碎八‛的老舍散文,就算得上大家手笔呢。顶顶要紧的是,他精通写作之道,绝不光以‚情真‛和‚形散神不散‛的肤浅说词做注脚。他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学养才华魔术般融入写作之中,让个性的灵气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像老舍这样有着深厚扎实的生活积累,观察体味人生百态、世情千姿敏锐细致、精微独到,20世纪的中国并不多见。读老舍的散文,你的欣赏口味永也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变得迟钝。老舍确是用文字绘画的丹青妙手,勾描人物,涂抹风景,无论笔墨或浓或淡,那力透纸背的功夫,那神气活现的韵味,一看便知只能是老舍的。老舍的散文也不外乎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而且文中的细节又全是那么平凡,语言还朴素直白到平头百姓看了会觉得自己也是当大白话作家的料。想一想,老舍得运用何等的艺术手段,才能使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鲜活起来。我推荐的《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啼泪的挚情之作,老舍这时‚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地描写,只是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却让读者落泪。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老舍幽默散文里的佐料不全来自生活吗?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个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反照。他把它们拆散、肢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推荐一篇很有幽默感的散文《有声电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能让人不断去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实在不多,老舍是一个。

1903-1987),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缘。多年的偏见和积习曾遮蔽其光莹。《雅舍》系列

鲁迅,政治思想性强,梁实秋,文学艺术性强。

冰心评价:‚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

国宝级大师季羡林评价梁实秋说:‚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 推荐的散文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

九、学习的目的

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的团队?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摆脱平庸。只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灌输给你。每个人都要重视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质量需要锻铸,而读书学习就是锻铸的重要方式。不管时间有多紧,适当的保持经常的有选择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郭沫若先生说:《论语》、《大学》、《中庸》对于个人的修养上,确还是有用的书。…内容比较精粹,读起来也比较容易懂,老年人、中年人读了,我觉得都有好处。不过我感觉特别是极端繁忙的社会人,把一些荒废在无聊的应酬上乃至不正当的娱乐上的时间,用来读这些书,不仅可以使个人更正大得一些,而且可以使社会更光明得一些。

琼瑶、金庸,通俗文学,文字优美,有情趣、有意境,但有局限性,言情、武侠。……更进一步的,可以多读纪实文学、人物传记,进而再多学点历史知识,然后再读几本哲学著作,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必能达到心灵的提高。我的建议是本专业的知识应该是第一位的,闲暇时间多读读历史、散文,再看一两本哲学书籍。提高综合素质,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生物、医药、财经、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方方面面,包罗万象

………

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与新时期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特别是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下一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华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十大特色:

(一)勤劳智慧,奋发有为;

(二)爱国爱家,仁政恤民;

(三)勇于创造,革故鼎新;

(四)廉洁奉公,为民请命;

(五)轻利重义,舍生取义;

(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七)尚贤选能,注重文事;

(八)敬老慈幼,尊师重教;

(九)诚信谦和,敬业乐群;

(十)胸怀博大,协和万邦。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色则又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

(三)重视人生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

(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五)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新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一项宏大的跨世纪工程。生活在如此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我国青少年,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受者,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当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他们一定的思

想、观念、情感和性格,这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将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决定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青少年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

当代青少年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当代青少年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爱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青年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化量。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二者是数学上的‚映射‛关系。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益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我国广大的青少年,从而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臶,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效益驱动的经济,与其它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但可能导致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们的价值尺度;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最高极限,也会导致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自由,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以企业甚至个人为经济运行主体,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劳动使相互服务意识增强,同时又使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消除这种影响呢?除了对青少年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之外,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传统文化中的群众精神教育。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

以此为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否定和批判‚一己私利‛,肯定和赞扬‚天下之利‛,也即为国家、民族‚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思想,而视为一己之私利而臵天下之利于不顾的人为‚贼臣‛、‚贼民‛和‚小人‛。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继承、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群体精神,通过分析与取舍,将群体精神注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无疑会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点是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要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诚实原则,这就是闪烁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见利思义‛、‚义然后缺的思想。

如果我们在教育青少年时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则对于冰释滞存于青少年思想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会有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着力点民族传统文化是不会中断的,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只有与人的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成活,才能发展。今天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我们要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之基矗。

为此,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整体主义精神,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贤能与选,讲信修睦……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而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青少年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的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爱是情感之双向交流,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青少年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青少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入,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

(三)倡导‚重家庭‛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社会婚姻的生活单位,它兼顾赡老扶幼、教育子女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青少年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兄弟姐妹竟相托辞不赡养父母,甚至出现了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所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不仅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慎言力行‛。‚慎言力行‛

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青少年砥砺成才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他们对‚美好理想抱负的实现离不开实践的磨炼‛这一道理理解不深,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决心强于意志,好高鹜远,脱离实际。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确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教育青少年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他们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五)弘扬传统理想人格,争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怫、道为辅的复合型文化。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在儒为‚圣人‛、在道为‚真人‛、在佛为‚菩萨‛。三家理想人格虽各具特色,但有以下共同特点:(1)内圣外王,修身治国;(2)重义轻利,克己奉公;(3)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古往今来,一代代的圣哲都是上述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者。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教育青少年也要引导他们追求当代理想的人格,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结合古代理想人格之特点和当前青少年思想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六个方面来进行‚四有‛新人人格的培养:(1)坚持‚五爱‛,先公后私;(2)尊重科学,追求真理;(3)自立自强,遵守法纪;(4)拼搏进取,勤勉敬业;(5)为善去恶,以和为贵;(6)忠诚守信,谦虚

礼让。这种‚四有‛新人的理想人格,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对于培养青少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任何一个时代的文明和精神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延续。

在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来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不断探索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第二篇:国旗下讲课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仁宗嘉右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对曾打翻他的王升的儿子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施行报复。

王进出走延安府,在史家村给史进教枪棒。

史进因擒少华山陈达而和朱武、杨春相识往来。华阴县中秋夜来史家村捉拿赏月喝酒吃肉的史进并少华山三好汉。

●第三回

史太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三头领杀退县衙之兵,去延安寻找师傅王进,与鲁提辖在渭州潘家酒店相遇。鲁达救助金翠莲父女,打死郑屠。

●第四回 赵员外重参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达出逃代州雁门县,金老女婿赵员外送他去五台山,做僧避祸。

鲁达晚不坐禅,喝酒打人。打造关王刀一样的戒刀和禅杖。假借过往僧人名义喝酒吃狗肉,在半山拽拳使脚,打坍亭子,打坏金刚,要烧寺院,回寺呕吐,给禅和子嘴里塞狗腿,搞得大家卷堂而散。监寺、都寺遣众人来打,鲁达趁酒醉大闹一场,被长老喝住。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长老赠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讨职事僧做。在桃花村为刘太

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打仇,与鲁达相认。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

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在寺院上了假扮道士和尚,实则捣毁寺院,养女吃酒的崔道成和丘小乙的当,二次复回,被二贼击败,到赤松林,遇到剪径的史进,二次再回寺院,打死崔、丘二贼,烧了瓦罐寺。

投大相国寺管菜园,被一帮泼皮包围。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花和尚力服波皮,从泼皮买酒牵猪请鲁智深。智深连根拔直垂杨柳,众泼皮惊服。智深还席,为众泼皮使禅杖,林冲看见喝采,两人结为兄弟。

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忍了。智深来助,林冲忍让。

高衙内思念林妻,富安和林冲好友陆虞候陆谦出卖朋友,请林冲去吃酒。高衙内却哄林妻到陆虞候家调戏,林冲闻讯赶到,衙内逾窗而逃。

老都管引陆谦、富安见高太尉,定下陷害林冲的计策。林冲中计被擒。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林冲叫鲁智深不要打董薛二人,与鲁智深分别后,来到柴进庄上,受到柴进厚待。与洪教头比武取胜。

来到沧州,用钱买通差拨管营,又得柴大官人遗书信照看,免挨一百杀威棒,还开了枷,派去天王堂当看守,林冲深感“有钱可以通神。”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陆虞候再次设计陷害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

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欲烧死林冲。林冲杀死了差拨,富安,陆谦。

林冲在一庄上烤衣讨酒,打散庄客,醉倒雪地,被庄客捉住。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被捆至柴进庄暂住。官司追捕甚急,柴进周济他去梁山。

在酒店吃酒时乘酒兴赋诗一首。发抒对高俅的不满,表现对未来的向往。与朱贵相识,被船接去梁山泊。

王伦出于嫉妒人心,先不肯收留。后要林冲拿“报名状”来,林中下山等了两天,第三日等得一人,却是杨志。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王伦想要杨志在山,以牵制林冲,杨志不从,只得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

杨志乃杨令公之孙,因丢了花纲石,想补殿帅职役,被高俅批倒赶了出来。缠盘用尽,便卖宝刀。遇到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杨志性起用刀杀了牛二,被监禁于死囚牢中。众人见他为东京街除了牛二这害,多方周济。又被送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留守梁中书见杨大喜想通过演武试艺,抬举杨志。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杨志枪胜周谨,箭胜周谨。又与索超相斗,不分胜负,两人都被封为管军提辖使。梁中书与夫人商议收买十万贯礼物玩器,选人上京去庆贺蔡太师生日。

朱仝、雷横巡捕贼人,在东溪村边的灵官庙里抓住赤发鬼刘唐。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晃天五人义东溪村

晃盖设计救了专门拜访他的刘唐,以甥舅相称,瞒过雷横。又送雷横银两。刘唐向晃盖说知梁中书要用十万不义之财买来金珠宝贝庆贺蔡京生日,“取之何碍。”晃盖曰:“壮哉。”叫他安歇,从长计议。

刘唐去赶雷横,要追回晃盖送的银两,与雷两扑刀相斗,吴学究铜链相隔,晃盖赶来劝住。晃,吴,刘三人计议智取梁中书不义之财。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等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吴用向晃盖,刘唐介绍三阮。并连夜起程行百二里地,来到梁山泊边的石碣村。

阮氏三弟兄充满对官府之满;而对梁山泊好汉则生羡慕之情。吴用因势利导,说转三阮。

六好汉在晃家庄设誓化纸;公孙胜强求会见晃盖,与晃盖说知取不义十万贯之财的事。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七星聚义,在黄泥冈东十里路的安乐村白胜处安身。

梁中书要杨志送宝,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做客商。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

正是五六月天气,酷热难行,军汉倒地。七个好汉装做贩枣子的小本经纪人,白胜装做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老都管,老虞候。

杨志喝得少,起得早,要跳冈自尽。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杨志不忍自尽,下冈而去。

做制使失了花石纲,做提辖又失生辰纲,只好投二龙山落草。

鲁达杀死郑龙在二龙山落草。

都管,厢禁军回京谎报杨志勾结贼人,盗走珠宝,梁中书告知蔡京。蔡京命令府尹捉拿贼人。府尹责成缉捕使臣何涛限十日捉拿贼人上京,何涛为之烦恼,兄弟何清向他说出了晃盖与白胜。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晃天王

何涛、何清兄弟到府尹告状,拿来白胜,搜出脏物。何观察等人于郓城县捉拿晃保正,遇到押司宋江。宋江稳住何涛,飞报晃盖。

捉拿晃盖的朱仝、雷横放了晃盖。何涛回禀府尹,带人捉拿三阮。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晃盖梁山小夺伯

何涛带领官兵捉拿三阮,何涛被割耳放走。众好汉上梁山,王伦嫉妒,不肯收留,吴用计激林冲火拼王伦。林冲仗义,杀死五伦,吴用要林冲坐第一把交椅,林冲辞之。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晃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林冲推晃盖为首,吴用,公孙为辅,自己坐了第三把交椅。

吴用施计,大败官兵,捉拿黄安,得了不少人马船只,获财物金银无数。方针救白胜谢宋江。

宋江济阎婆之困,阎婆为谢宋江,把女儿婆惜与宋江作妻。婆惜与张三通奸。

刘唐持金谢宋江,宋江收晃盖谢书。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阎婆硬逼宋江与女和好。未成,宋江欲给王公棺材钱,发现招文袋忘在家中,招文袋里有晃盖书信和谢金。回到家里,为婆惜陪话婆惜不给招文袋,以官司相逼,宋江将刀杀之。

阎婆骗宋江至衙门告状,众公人不捉拿宋江。唐牛儿又来隔开阎婆,宋江逃走。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朱仝义释宋公明

知县想庇护宋江,只把唐牛儿问罪;阎婆再三哭闹,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宋江藏于家中,朱仝有意放走;雷横不捉拿宋太公。两人只抄宋江和父亲断绝关系的执凭公文回县回话。

宋江与兄弟宋清到柴进庄上躲避,撞见正发疟疾烤火的武二郎,武松正要在病好后去拜访他。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被宋江惊出一身汗,疟疾好了。武松要回到到清河县探望哥哥,宋江兄弟两个专程相送,与武松结束兄弟。

武松到阳谷县地面。在景阳冈打死猛虎。

知县赏钱一千贯,武松把钱散与猎户。知县抬举武松为步兵都头。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武松遇到哥哥武大郎。行至家中,与潘金莲相见。金莲顿生邪心,调戏武松,被武松臭骂一顿。金莲反咬武松调戏她。武松要去东京出差,向哥嫂辞行,遭到嫂嫂冷骂。只劝哥哥安分守己。

武大只按武松所说行事。西门庆偶见金莲,一日三进王婆门,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到王婆家寻西门庆看破机关,报知武大。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郓哥与武大设计捉奸,武大被打卧床,王婆设计陷害武大。

金莲用砒霜毒死武大。西门庆心怀鬼胎,宴请团头何九叔,何疑之,看了金莲并武大尸首后惊倒。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何九叔假昏,听夫人言,收下武大骨殖并西门庆给的十两银子。

武松回家,引何九叔,郓哥到县府告状,知县得了西门庆贿赂,把武松驳了回来。

武松酒请四邻,寻下淫妇、王婆口供,挖了金莲心肺五脏,割下狗头,又到狮子楼把西门庆倒跌街心割下头来,并金莲头一处供于武大灵前。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武松告官,府尹送他到东平县,陈府尹给他减了罪,解赴武松到孟州交割。

中途遇母夜叉孙二娘,没有喝其蒙汗药酒,假装昏死,二娘来拖,就势按她在地下。菜园子张青出来解除了误会。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张青要做翻两个公人,引武松去二龙山落草。武松不教伤害两个公人。

来到东平府,不主动给差拨行贿,愿挨一百杀威棒。多亏施恩相助,未遭杀威棒、盆吊、土布袋之刑。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言说要他将息半年三五个月,有事相央。武松听了不吃酒。去天王堂前把那三五百斤重的石头只一撇,打下地里一尺来深,又掷起,离地一丈来高,神力惊人。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要立即为施恩报仇,并与施恩结为兄弟。

武松喝了许多酒,来到快活林,在“河阳风月”酒肆将蒋门神夫人丢进酒缸。给蒋门神使了个玉环步,鸳鸯脚,打得蒋门神告饶。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蒋门神把快活林酒店时还旧主施恩。施恩敬重武松,重霸快活林。

张都监请武松来家,酒肉相待。灌醉武松,设计擒拿,指使知府将武松下入死囚牢里。

施恩给康节级、叶孔目各一百两银子,以保武松性命。武松被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半路施恩送衣送吃,备说蒋门神复夺快活林之事,在飞云浦,武松杀死四个公人,奔孟州城里来。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武松在鸳鸯楼,杀死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连夜越城而走。

孟州知府着人缉拿武松,张青介绍武松到二龙山宝珠寺鲁智深、杨志处去。孙二娘母夜叉教武松打扮成行者,当时来到蜈蚣岭,与庵里假扮出家与女人调笑的先生斗将起来。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在蜈蚣岭杀了王道人。救了张太公家女儿,来到白虎山孔太公庄上,为讨酒肉,打了孔亮。跌进溪里,醉中被孔明孔高捉拿,却被在此庄上居住的宋江搭救。武松表示要去二龙山落草,“异日不死,受了招安。”宋江鼓励他归顺朝廷青史留名。

宋江夜来清风山,与燕顺、王矮虎、郑天寿相会。王矮虎,劫一妇人到自己房中,宋江问明是花荣同僚刘高的妻子,便跪拜在地,要王英放她回去,并许下日后与王英娶一个妻子的诺言。

●第三十三回 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

宋江投花荣处,劝花荣与刘知寨和好。

元宵佳节,宋江月夜鳌山前观灯,刘知寨夫人指他为贼,刘知寨派人捉了,花荣带人救回宋江。宋江当晚去清风山躲避,又被刘高所捉,青州府慕容知府派镇三山去刘高处押来宋江,黄信与刘高设计骗花荣到清风寨内,和宋江一起解青州府来。

●第三十四回 镇三山大闹青州道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清风山三好汉燕顺,王英,郑天寿拦路打败黄信,抢回宋江,花荣。

慕容知府派秦明来清风山,秦明跌入陷马坑被活捉。众好汉挽留,秦明不肯背负朝廷,来到青州,慕容知府不开城门,言说昨夜秦明引人打城杀人,并把秦明老小头割了拿给秦明看。秦明只好退回。宋江、花荣说明这是要秦明死心塌地的计策。宋江把花荣的妹妹许与秦明。秦明单骑来清风寨,说转黄信入伙。

第三篇: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讲课稿)

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一、中国人起源

1、时间:170万年

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2、人种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

二、原始物质文化

1、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火的使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黄帝”。

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内已发现灰烬,出土了大量因烧灼而变色破裂的 石块、骨骼,甚至还有木炭。这一切确凿证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

距今7 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等。

三、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自然崇拜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

2、生殖-祖先崇拜

中华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从辽宁牛河梁和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高腹丰臀、乳房硕大的陶塑女神像,在相当广阔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陶祖,发现于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大型生殖崇拜岩画,都展示了人们的生命崇祀的庄严情感。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相传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这六兽其实是指以其为各自图腾的六个氏族。鱼、鸟、蛙、龟、蛇、猪、马等实有自然物以及人们运用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对象,如龙、凤等,都曾是中华先民崇拜并奉为本族徽帜的图腾物。

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4、原始艺术

距今4 000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塑猪头,这是最早的陶塑艺术品。

陶绘是原始艺术的又一样式,考古发掘表明,那一时期的陶绘图样千姿百态,几何纹样,动、植物图形都是先民创制陶绘艺术的基本素材。

原始雕刻艺术亦有众多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骨,刻有勾嘴、修尾的水禽,线条流畅,姿态生动。大汶口墓地出土的象牙简花瓣交错,结构别致。江苏连云港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与新疆呼图壁县内的生殖崇拜岩画皆气魄宏大,画面生动,展现了先民粗犷的情感以及一派活泼天真、生机盎然的人类童年气息。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与猿类分途后的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是这一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

父系氏族社会则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生。传说中的五帝,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五帝的组成,有多种说法。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上古帝王。

氏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生,其首领推举方式即著名的禅让。舜到暮年,亦仿当年故事,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上古社会关于权力嬗递的传说,并非虚幻的美妙编造,而确实是当时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的“夏文化”的进程。

夏文化大致具有如下特征: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中华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上初现熹微。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方面的充足证据。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1、华夏集团

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华夏集团内又分两支,一支称黄帝,一支称炎帝。神话传说中那位桀骜不驯的共工氏,也属于这个集团。

2、东夷集团

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与黄帝恶战的蚩尤、射日的后羿,都属于这个集团。

3、苗蛮集团

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如若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也可归于此集团。大名鼎 4 鼎的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

4、几大集团的融合

在中国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前夕,黄河流域出现了一系列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首先是炎帝、黄帝诸部联军在涿鹿大败蚩尤,从而完成了炎黄诸部与蚩尤部落的融合。继之而来,炎黄二帝发生冲突,阪泉一战,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溃败,向东南方转移,黄帝因此成为华夏集团的代表。

经过对东夷集团以及稍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而确立了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发生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文化发展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从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发展和其他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脐带”,至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一、殷商神本文化

1、文字、典籍的出现,标志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长期流动不定的商族在第十代君王盘庚率领下,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徙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此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

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这些由掌理卜筮和 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这些文献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思想。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2、商代文化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它统率各种自然力,也主宰人间事务。为了听命于上帝,按鬼神意旨办事,殷人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止。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祭司。

商人还频频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示对上帝或鬼神的敬意,祭祀用牲畜有达四五百头者。殷商人也有祖先崇拜,但祖宗神的地位居于第二位,而其之所以被祭祀,也在于他们生前担任最高祭司的职务,死后“宾于帝所”,侍于帝左右,成为上帝与人世的交通桥梁。

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周”是一个历史几乎与“商”同样悠久的部族,作为偏处西方的“小邦”,它曾长期附属于商。经过数百年的惨淡经营,周族逐渐强大,并利用商纣的腐败和商人主力部队转战东南淮夷之机,起兵伐纣。公元前1 1世纪,“小邦周”终于战胜并取代“大邑商”,建立起周朝。

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办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正如《诗经》所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除了建立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外,周人的另一文化创新,乃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王国维说,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是“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②。这些论断深刻地指明了礼在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周人所确立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伊洛盆地的洛邑,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这个战乱的动荡时代,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据文献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 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1、士的崛起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2、文化重组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环境宽松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学者集团兴起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干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儒家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 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2、道家

以老、庄为代表,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道家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天人谐调从人际谐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

道家所谓的“自然”,决不等同于儒家的“天命”或“天理”,它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从这个角度上来把握与发挥天人关系的作用,恰好可以补救儒家在这方面的缺略,给拘限于人伦日用世界的儒家学说打开新的天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和道,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3、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他们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因此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

法家学说的思想方法是一种“矛盾不可和而解”的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故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法家是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汉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彰地发挥效应,历代统治者多采取“霸王道杂之”即儒法并用的统治方术,有的则是“阳儒阴法”。

4、墨家

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 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天志”),鼓吹专制统治(“尚同”),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5、阴阳家

邹衍为最重要代表人物,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所谓“阴阳消息”,即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一生一灭,构成自然社会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方式。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一大创造,而从时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去把握世界则是阴阳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了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秦王朝二世而亡,起而代之的是刘邦建立的汉朝。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皇汉高建立的秦汉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象;秦帝国是与东地中海的罗马、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惟有罗马。

1、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秦汉帝国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秦长城,兵马俑,汉赋,《史记》,无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

2、中国古代学术、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统一,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书同文”

李斯以大篆为基础,汲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制出一种人称“秦篆”的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颁行全国。

2、“车同轨”:

定车宽以六尺为制,统一车辆形制。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东抵燕齐,南达吴楚,两年以后,又修筑咸阳通九原(今包头西北)的“直 道”,劈山填谷,长达l 800余里。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各地的联系,畅通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3、“度同制”:

统一度量衡,结束战国时各国货币、度量衡标准制度混乱的局面。

4、“行同伦”:

“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日“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

5、“地同域”:

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粉碎地区壁垒,将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朝政的政令、军令之下。

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思想学术上的统一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执著于“别黑白而定一尊”,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西汉王朝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盛,统一思想的课题便再次被提出。汉武帝接授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推行“以 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天下学士多靡然风从,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但是,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今古文之争。

概要说来,今文经学的特点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特点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前者主合时,后者主复古。前者学风活泼,而往往流于空疏荒诞;后者学风朴实平易,但失之烦琐。

从武帝时代直到西汉末,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汉末董卓之乱,使汉帝国崩溃瓦解,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西晋命祚短促。随晋亡而来,在北方,先有十六国割据,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嬗递。在南方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的起伏更替。

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一、玄学崛起

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玄学的产生是从两汉到魏晋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这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系统论的神圣光圈黯然失色,经学也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烦琐学问。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社会大**更有力地宣布了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在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在主体面貌上与两汉儒学大不相同。两汉儒学着眼于构建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

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在“贵无”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魏晋士人或徜徉山水,“琴诗自乐”,追求一种“萧条高寄”的生活;或“动违礼法”,“以任放为达”。陶渊明与“竹林七贤”便分别是以上两种行为方式的代表。在魏晋士人的推动下,老庄之学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占据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进而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时代人们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1、道教兴起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力清整民间道派,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道派。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式、道德戒律。萧梁陶弘景更以“天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作为宗教的一大流派,道教具有宗教上的一般性特征,但作为中华民族创立的宗教,它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这就是在思想渊源上从道、儒、墨等哲学流派以及传统星相家、医方家、谶纬家那里充分汲取思想资料;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以古代中国尤其是流传于楚文化圈的种种神话人物为本源;在教旨上,以长生成仙为目标,讲求归本返朴、归根复 命的养气健身术,倡导以长寿祛病为宗旨的“房中术”,钻研追求不死的炼金服丹之术。民间劾治恶鬼、躲避死亡的种种迷信手段,如臂悬五彩、悬苇画鸡、桃符桃印、治邪驱鬼等也网罗无遗,发展成为禁咒、印镜等法术,从而与全力关注“人死后如何”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这一致思趋向正是中华民族重现世、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在宗教观上的体现。

2、佛教传入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另一支宗教大军也气势日增地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这就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公元七世纪,当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身后的“哈里发”相继攻陷麦加、耶路撒冷与亚历山大城,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之时,在东亚大陆,杨隋和李唐相继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建立起东临日本海、西至中亚细亚的隋唐大帝国,在空前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中国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1、门阀制度的瓦解

魏晋南北朝,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世族地主阶级。然而,门阀世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摧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

2、科举制度

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使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庶族寒士)登上中国文化舞台。

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1、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在文化政策上,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体现出文化开放的氛围。

2、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唐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及至马球运动等等,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成为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卓越范例。

“有容乃大”,正是唐文化超轶前朝的特有气派,是唐文化金光熠熠的深厚根基。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宽容和摄取,造就了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

1、诗

唐代是诗歌与书法的黄金时代。仅清代所编的《全唐诗》中,就有作品48 900余首,诗人2 300百余家。而兔起鹘落的历史岁月必然湮没了更多作品与诗人。在难以数计的天才诗人中,既有李白、杜甫、王维、自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以千古绝作雄盖一世的诗歌巨匠。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在唐代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2、书法

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篆书圆劲,阳冰篆法为后世所多循;草书飞动,“颠张狂素”将狂草发挥得淋漓尽致;行书纵逸,李邕、颜真卿的“麓山寺碑”、“争坐位贴”最为艺林所重;楷书端整,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地步。

3、绘画

唐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人物画辉煌富丽,豪迈博大;山水画金碧青绿之美与清秀雅淡的水墨韵味交相辉映;“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 之芳妍”的花鸟画也登上画坛,规模初具。整个画坛新鲜活泼,充满生命活力。

4、散文

唐代的散文也有丰硕成果,其领袖人物便是韩愈、柳宗元,他们所发起的古文运动,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唐代便是古代哲人观念中“充实而有光辉”的文化繁盛时代。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至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一、理学建构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 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词境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有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画作为“士人画”,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士人饮茶“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成造其极”。文人玩赏的瓷器脱略繁丽丰腴,尚朴澹,重意态。其服饰也“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雅。

三、市民文化之勃兴

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的兴起,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现象。

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推动了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盛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傀儡戏、参军戏是中唐以后市井间流行的歌舞小戏。一些记载描述说,当这些歌舞小戏演出时,台下观众云集,大声应和,其情景颇为热烈。明确标明以“市人”为读者对象的“市人小说”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一些繁华的大都市,产生了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瓦舍。每个瓦舍里划有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众多勾栏上演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节目,如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角抵、舞旋、花鼓、舞剑、舞刀等。瓦舍中士庶咸集,老少毕至,热闹非凡。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士人情调的市民文化天地,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1、教育

两宋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教育的发达。宋代官学系统有两大特色:

一是等级差别不断缩小。官学向宗学转化后无问亲疏,国子学向太学转化后无问门第,有利于低级官僚子弟乃至寒素子弟脱颖而出。

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至北宋末期,地方州县学发展到高峰,人称“学校之设遍天下”(《宋史·选举志一》)。教育的发展与深刻的变革使宋代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超过汉唐

2、科技

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宋代亦发展至极盛。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北宋贾宪、南宋秦九韶在数学领域作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贡献。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沈括“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且创见迭出。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医药学、冶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方面也 都有令人目眩的成就。在此前后的任何一个朝代,无论是科学理论研究,还是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起两宋来都大为逊色。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记》一书作序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指出了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冲突与融会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壮。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1、双重文化效应

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

一方面,北宋、南宋人因被动挨打、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是这种文化大背景孕育的产物。

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在西夏,《孝经》、《论语》、《孟子》皆有本族文字译本;在金国,儒学被奉为正宗道统。金人对汉文化的汲取和整合,使汉族文化在新的条件下渗透、延展于女真族之中,从而在北中国创立了一个“人物文章之盛,独能颉颃宋、元之间”(王世贞《归潜志序》)的文化天地。

2、征服者的被征服 公元13世纪,中华大地上相互对峙的金、南宋和西夏王朝,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扫荡下逐一崩溃。公元1260年,忽必烈取儒学经典《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

蒙古族以剽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气质入主汉地,囊括整个中国,然而,政治的、军事的、民族的冲突,往往以一种形式上的对抗,促进着深刻的文化交融。元世祖忽必烈在汉族儒生士大夫的影响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漠北旧俗,“行中国事”,造成统治体系与文物制度的大幅度“汉化”。崛起于两宋、但一直处于在野地位的程朱理学,便在元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一跃成为“式于有司”的官学,对后来的明清文化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征战中取得节节胜利的蒙古族,终于又一次步入了征服者被征服的轨道。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1、杂剧的繁荣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七八十年,以致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投身于杂剧创作,表达那个历史时代深沉的悲愤、苦闷与抗争。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以及以包拯为主角的一系列清官戏,如《蝴蝶梦》、《鲁斋郎》、《陈州粜米》等,便表现了13世纪中国人民的郁闷与愤懑之情。

2、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西厢记》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它不仅充满激情地以完满的艺术结构展现出莺莺与张生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理想终成现实,而且高呼出向正统文化观念挑战的宣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是一个版图空前广大的帝国。在这广袤的文化场中,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宏大的气势展开。

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进入,基督教在大江南北遍设教堂,东方和西方旅行家远游中国,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异邦的先进科技,尤其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以他们为媒介,流入中国科技界。

与外域文化输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以蒙古军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为中介,传人阿拉伯,再传人欧洲。中国印刷术也经由蒙古统治下的波斯以及突厥统治下的埃及传人欧洲。中国历法、中国数学、中国瓷器、中国茶、中国丝绸、中国绘画、中国算盘亦通过不同途径,在俄罗斯、阿拉伯与欧洲世界广为传播,世界文化的总体面貌因此而更为辉煌灿烂。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中国古典文化,其生命也有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到衰落的历程。明代与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文化专制亦空前严酷地箝制着思想文化界。

1、文字狱

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

朱元璋以文字之“过”,“纵无穷之诛”,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贺万寿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常州府学训导蒋镇所作《贺正旦表》中有“睿性生智”之语,朱 23 元璋均以“则”为“贼”,以“生”为“僧”,认为是讥讽他参加过红巾军,当过和尚,从而大开杀戒。与此同时,明代君主在文网周纳中大量使用特务手段,特务机构厂(东厂、西厂、内行厂)、卫(锦衣卫)以士人为重点侦伺对象,“飞诬立构,摘竿牍片字,株连至十数人”(《明史·刑法志》)。清代文字狱更有过之。文人往往因“疑似影响之词,横受诛戳”。“庄廷龙《明史稿》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吕留良《文选》案”,均是康雍时期所发生的轰动全国的大案。

2、崇朱子,灭异端

明清统治者一手推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恐怖;另一手则崇正宗、灭异端。朱元璋多次诏示,士人必须“一宗朱子之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陈鼎《东林列传》卷2)。又规定科举考试一律以朱熹的注为标准答案。于是,明初学术界成为程朱的一统天下,士子一味“尊朱”、“述朱”,凡“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名山藏。儒林记》),程朱理学被推上至尊地位。清代统治者在推行文化专制上也不遗余力。乾隆年间,清高宗借编纂《四库全书》的机会,全力剪除危及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异端”学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凡例》便开宗明义地宣布:“离经叛道、颠倒是非者,掊击必严;怀诈挟私、荧惑视听者,屏斥必力。”与直接干预《四库全书》纂修的同时,乾隆帝还一手操纵长达19年的禁书活动,共禁毁书籍3 100多种,151 000多部,销毁书版8万块以上。在“书禁亦严,告讦频起”的强大威慑力下,“士民葸慎,凡天文、地理、言兵、言数之书,有一于家,惟恐招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摧烧之”(王苍孙《惕甫未定稿》卷3)。中国文化遭到秦始皇焚书以来的又一次巨大浩劫。

二、早期启蒙思想

1、王阳明的心学与“泰州学派”

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又出现了多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如以“致良知”之说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天 下的王阳明,虽然就其根本意旨而言是要修补朱学僵化所造成的缺漏,但他感应明中叶以来社会氛围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从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上顺次展开宇宙论、认识论、价值主体论,从而否认用外在规范人为地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性,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造成对正宗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他的门生王艮以及“泰州学派”的传人李贽则走得更远,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及方以智、唐甄、颜元、戴震、焦循等人,更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展开论战,有的批判锋芒直指专制君主。

2、市民文学兴起

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的兴起(其理论代表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某些新的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生动活泼、富于民间生活情趣的市民文学,较之明代前期内容空虚、徒具华丽形式的“台阁体”文学,以及前七子、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都是一个巨大的跃进。至于清代出现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则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文艺复兴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阶段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蕴的内容而言,都以文艺复兴较为相当。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条件是:“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而16—17世纪的中国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态势。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其批判锋芒直指中世纪的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也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王夫之《诗广传》卷2),“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王夫之《四书训义》卷26)等新的命题。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 主义相对立。

然而,由于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批判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

1、典籍文物的收集、整理

在图书典籍方面,明清统治者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钩沉、考证、考辨,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则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大型图书的编纂,是古典文化成熟的征象,也包含着文化大总结的意蕴。

2、科学技术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作为一部治理黄河的专书,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农学理论,总结了元、明两代劳动者的农业生产经验,还介绍了欧洲的农田水利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了明末清初 的生产新技术,是一部称誉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东瀛日本将此书视为至宝,并由《天工开物》发展出一门“天工学”。此外,地理和地质学杰作《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自然哲学专著《物理小识》等,都是封建社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3、学术思想

在学术文化方面,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 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其直接之效果:一,吾辈向觉难解难读之古书,自此可以读可以解;二,许多伪书及书中窜乱芜秽者,吾辈可以知所别择,不复虚糜精力;三,有久坠之哲学,或前人向不注意之学,自此皆卓成一专门学科,使吾辈学问之内容,日益丰富。”①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承传不坠以及向前推进来说,乾嘉学者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梅文鼎、王锡阐以及康熙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外来的科技知识。近代科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实证方法和数学语言,徐光启、方以智等人,通过接触西洋近代科技知识,重视“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的应用,初步显示出近代科学思维的风貌。遗憾的是,由于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固以及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深厚沉重,“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 逃,工业先进的西方是决不肯放过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倾销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第四篇:国旗下讲话:传统文化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都应该牢牢记住和遵行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一文明规则。今天我在此向各位同学提出三点要求和希望:

一、做到敬老爱幼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

我们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天广地阔的。在每个人的身边有着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父母、老师、同学、邻居、路人等等。因为有了这些不同身份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充满情趣,充满人气。因此,我们每位小朋友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能、也不应该只想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宠贯的背景下,更应该注意,只有心中有他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遵行敬老爱幼的文明规则,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众所周知,做任何一桩有意义的事情,都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样,要真正履行尊老爱幼的文明规则,自然要从小事做起。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你要爱护他,比自己年纪大的人你要尊敬人,跟自己是同辈的人,包括同学、玩伴等,你同样要尊重和理解别人。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的是,父母包括家庭中的其他亲人,他们是你接触最多的人,你是否力所能及地帮忙干活;是否体谅他们,包括饭菜做得不合你口味、没给你钱买零食等小事;是否对父母的劳累有感恩之意,包括说声您辛苦了、给父母倒杯茶等小小的举动。敬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敬老爱幼的行动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日常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能经常想到一句话,就是“我能帮你做些什么”,那一定是一位文明人,敬老爱幼,就是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乐意帮助别人,能这样做的人一定是个感到天天幸福、处处快乐的人,这样的生活环境就是和谐的、美好的。敬老爱幼,需要我们人人行动,时时行动,这样,我们这个大家庭,人人创造幸福,人人享受幸福。

同学们,我们要时时有敬老爱幼这种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幸福的人。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

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捷,而那些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却渐渐地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淡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欢迎查阅。

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1

遥远的东方有有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身上流动着同样的血,学习着同样的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着人类进步,为人类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们的美德。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吗?作为一个像孔融那么小的小孩,就懂得了互相谦让,尊敬老人的道理,就已经不错了,这就是中华民族所要培育出的子孙,所要培育出来的一部分传统美德,难道这不应该让我们学习吗?

一提到中国人雷锋,这可能都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国的军人们,都是具有像雷锋一样的品质,都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头顶一颗闪亮的红五星的军人们,有着时刻关心我们的军人们,难道你没有看过关于我国的军人们的连续剧吗?个个都是那么的严肃、庄严、朴实、勤奋、英勇的人,都是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关爱人民的精神,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吧!

保护环境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现在我们中国爱护环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国也变得更美丽了,像我们得学校,也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们中国这样的传统美德,就像一个有爱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坚强,要诚实,要守信,勇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了。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爱国英雄为保卫祖国,为国家的荣誉,牺牲自己的利益,贡献祖国。1851年,吉鸿昌将军赴美“考察”。那时候,中国人被西方人看作“劣等民族”,有些中国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鸿昌将军去邮局寄包裹,邮局的职员知道他是中国人,竟轻蔑地说:“’中国’在哪里?我不知道”。随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该暴露自己是中国人,还说:“只要说’我是日本人’,就什么事都好办了。”吉鸿昌将军顿时怒不可,当面斥责道:“什么!你要自称日本人?我吉鸿昌决不这样做!我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他回到住处,当即制作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道:“我是中国人!”,并把它佩挂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个“我是中国人”,体现出了吉鸿昌的爱国心。

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责任是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将来贡献祖国。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将来,我们不要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培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

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的爱国精神,然而在中国历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卖国求荣的夜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以祖国的利益为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求我们要立志奋发,一个人、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奋发图强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好问是分不开的,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都说明勤学的道理,读书还要善疑好问,不学不问怎能有所提高?不耻下问、大胆质疑、多思考,才能有所超越,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勤俭廉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为金钱和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政美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敬长、知礼、诚实守信,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胡惊涛主席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八荣八耻,为我们带来了民族的希望。同学们,当你向老师和长辈们彬彬有礼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利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时候······

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传统美德和弘扬民族精神吗!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家园而自豪,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

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3

为促进学生提高礼仪意识,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中队在本学期开展了“文明伴我行,礼仪伴我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具体是:

开展“我身边的礼仪”故事比赛,“校园竞开文明花”演讲比赛,“画身边的文明礼仪”等活动。

利用国旗下讲话、周会、中队会等时间,对学生深入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大力推进文明礼仪。

通过活动,我想谈几点体会:

1、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2、建立文明监督小队,各小队要认真实施监督任务。

3、在学生中开展“做文明学生,做合格小公民”。比一比,谁能在校勤学识礼、关心同学、尊师爱校,遇到师长要问好、行鞠躬礼,同学之间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做一个好学生;能在家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爱惜东西、自觉做家务劳动,做一个好孩子;能在社会敬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

4、结合每周的升旗仪式,我们把它作为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一次庄重而严肃的教育活动。在升旗仪式过程中,开展看谁站最笔直、行礼最标准、歌声最嘹亮的比赛,我们应该把爱国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礼仪养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庄严实在、又有教育效果。

5、把树立典型与带动全面结合起来。

我们要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定期开展评比“文明小标兵”、“文明好学生”、“雏鹰争章评比”活动,每月评比一次。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6、把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应该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和他们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共同教育好学生。鼓励学生争当文明小标兵,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要限度地落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使学校的礼仪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学生勤学、知礼,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会进一步养成,会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子,净化空气。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喝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积极学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文化》。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博的国家,广袤的地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自然景色,也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文风光。有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国就连传统的习俗都是如此丰富多彩。

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冬至”这个节日,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为短暂夜晚最为漫长的日子,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就记载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到了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对于冬至,苏州一直延续古时候的传统,“冬至大过年”这一说法在苏州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冬至这一天,苏州人就会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斟上冬酿酒,煮上馄饨,有说有笑的过一个温暖的冬至,在冬至夜饭的餐桌上一定不会少了卤菜,俗语有云: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贫困之家只能干坐着冻也要冻一夜。人们不甘心冻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买卤菜吃。

这可以说是南方人的冬至夜,那么北方人的冬至就没那么隆重了,北方人并不过冬至夜,而是过冬至,在那一天北方人会吃一碗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

说完了刚过去不久的冬至,再来说一说即将到来的春节吧。对于春节,南方和北方的差别也很大。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意味着“辞旧迎新”,南方人喜欢在门上贴上“福”字和春联,北方人除了春联外,还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窗花。到了除夕,大家围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长辈会给家里的小辈一份压岁钱,听着窗外的鞭炮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雪白的冬天也染上了喜庆的红色。

南北方的除夕较为不同的是对于小年的理解,南方人通常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年夜”,而北方则是将腊月二十三日成为“小年”,在这一天需要“祭灶”,北方人会煮好麻薯,供奉给灶王爷,因为在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的事情,为了让灶王爷不要胡说,能够说些好听的话,人们就用又甜又黏糊的麻薯糊住了灶王爷的嘴。

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如“上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乞巧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夕节等,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同学们不妨凭着兴趣去探寻一下吧。

中国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

下载国传统文化讲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传统文化讲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稿全文(合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而崇高的使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稿,仅供参考。弘扬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稿篇1尊敬......

    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人为本、贵和尚中、诚实守信、义利并重的思想,是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本周的国旗下讲话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

    端午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范文大全

    让我们从今年端午节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让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上......

    国旗下讲话稿与国旗下讲话稿参考:传统文化

    国旗下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争当“四好少年”,争取全面发展》。xx在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的贺信中,对我们当代少先队员提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

    2012讲课稿!!!!

    深入剖析邪教根源及危害全面提高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水平前 言 再次受邀到“黄埔”交流感受,非常感谢,有机会向大家学习汇报,非常荣幸,见到许多优秀年轻干部尤其熟面孔进入视野,......

    讲课稿

    T: All right! Good morning, children! T: I a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I am Vivian Xiang. You can just call me Vivian. Remember my name? T: Who am I? T: But......

    讲课稿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 摘要: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简·爱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简·爱凭借其独立自主、提倡平等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而从女性主义......

    讲课稿

    课前:1、板书中国版图 2、课前放《北京欢迎你》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刚刚课前我们听到的歌,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对,《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我们人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