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

时间:2019-05-14 19:4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

第一篇: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

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

业新增长点

近年来,xx县深入实施“农业提档升级”战略,把“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助农增收脱贫奔小康。

加快推进“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xx县先后引进多种新理念新技术,建设现代特色“智慧农业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大数据农业生产服务战略的标准化实践示范基地一个。该基地基于火龙果物联网大数据科技化种植生产应用,充分利用自身软件研发实力,建成了郎当合作社基地金禾智慧云农场管理平台,利用自动化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数据,进行种植规划、采收时间预测、产量预估、品质管控、温度预警等,从生产过程到果实采收、从分拣分级到物流销售,每个环节都实现信息化远程、高效地管控,把关果品质量,使种植效益大幅度提升。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大数据+农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并加大对本土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以电商扶贫“一村一品”网货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助推全县农产品“产销消”一体化发展。

加快搭建“大数据+农业”体系,推动大数据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服务好为目标,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畅通物流渠道,依靠政府力量完善“最先最后一公里”物流网络建设,出台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第二篇: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是智慧农业

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我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是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即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

随着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劳力老龄化程度高导致人工成本迅速增加,中国农业面临着谁来种地的重大问题。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小农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价值链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业变革,这就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农业变革,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价值链结构,形成“感知—传输—控制”应用闭环,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让农民分享价值链收益。信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于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据云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总书记说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构建大数据系统,重在解决电脑替代人脑、机器替代人力、自主技术替代进口这三大需求,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化装备与农业深度融合。

六盘水在发展智慧农业平台的过程中,一要建立“三变”大数据,对农村资源、企业(合作社)、人员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三变”资源“一张图”,“三变”管理“一张网”;二要围绕重点产业,建立大数据中心,做深做透,实现大数据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三要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大数据,充分利用动漫技术挖掘旅游资源,塑造品牌,融合文化,加大宣传。

第三篇:以创意推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浙江

以创意推进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2012年12月25日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创意丰厚,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良渚文化。近些年,在农业部的正确领导下,浙江积极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有机结合,将农业一二三产有机结合,将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园区、举办农业节庆活动、挖掘拓展农耕文化、设计农业创意产品,实现了休闲农业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层次提升,全省已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1个。今年10月,我省组队参加了农业部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总决赛,获得金奖5个,银奖8个,优秀11个,并荣获组织奖。

一、创意农业多元发展,彰显收益倍增效应 这些年我省创意农业多元发展势头加快,在国内外经济整体运行偏紧、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彰显了促增收、扩就业的巨大作用。

(一)园区创意型。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培育、宣传推介、规范建设等举措,把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业模式和旅游观光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点1994个,面积170.8万亩,从业人员9.7万人,旅游及园区农业生产总产值达107亿元,人均产值达11.3万元;全年吸引游客5294万人次,观光总收入78.5亿元。如杭州余杭同家乡村乐园把优美的乡村自然文化和体验农情野趣的创意休闲旅游相结合,以“亲近自然、回归田园”为理念,构建了一个生态为先、文化为魂、农业与创意相结合的产业模式。

(二)节庆创意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将农产品宣传、推广、展示展销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广泛开展农事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采摘、体验,促进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和优质农产品的销售。据统计,2011年全省各地举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483场,参与人次923万,实现效益28亿元。如仙居县依托8万亩油菜田,做足农业与旅游结合文章,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油菜花节,活动内容不断创新,“稻草人—花田创意”制作大赛等及农业文化的展示和农产品展销、网络油菜花节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多元,是种植油菜收入的20多倍,形成了油菜花的“花海经济”。

(三)文化创意型。各地非常注重农业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创新,积极兴建农业博物馆、文化园,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中创新,弘扬发展了农业文化。如黄岩区“中国柑橘博览园”,做足“橘文化”主题,建设柑橘博览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已成为柑橘产业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的中心。青田县充分利用“稻田养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启动建设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博物园,总投资近亿元。博物园建成后,将大大丰富旅游项目,推动该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四)产品创意型。通过对农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创新,达到农产品与文化艺术、观赏和实用的结合,提高农产品的外观和内在的品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淳安县挖掘千岛湖地区传统“鱼拓”工艺,把活鱼拓印制成精美图画,成为浙江省政府制定外宾赠送礼品。天台山艺术葫芦把农产品和艺术文化相结合,集天台山“佛宗道源、神山秀水”之灵气,以天台山佛教代表人物—济公、和合二仙等人物为模型,采用圆雕范模工艺模式,使葫芦自然生长成人物造型的工艺美术品或茶具等实用器皿。其种植工艺属全国首创,产品巧夺天工,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江山市彩色水稻利用紫色稻、淡黄色稻、淡绿色稻、绿色稻等4种稻源完成水稻彩色稻--稻田艺术创建,通过彩色稻苗的精心培育,精确田间布局,科学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展示出美丽、宏伟的“江郎山•江山”标志图案,图案占地2800平方米,展示期间长达3个月。

二、注重依托多元基础,推动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在探索培育休闲农业创意产业、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以概括为“五个”依托:

(一)发展依托产业。按照“发展一产、带动三产”的思路,着力在乡村自然、田园风光、人文资源、农业功能的拓展和产业形态的延伸上下功夫,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一是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强镇、“一村一品”等现有农业产业基础,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园区。目前,浙江已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涉及蔬菜、果品、畜牧、茶叶、花卉等多个产业。并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推出了奉化水蜜桃节、塘栖枇杷节、盖北葡萄节等一批特色农事节庆活动。二是充分利用田园风光、山海资源优势,通过延伸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休闲性,增强参与性,使自然风光与农业生产融为融为一体。三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中心为基地,依托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参观游览、采摘体验、科普教育、成果展示等项目,增加农业创意元素,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

(二)投入依托市场。休闲农业创意产业比较效益高,投入要求高,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我省按照“建在农村、基于农业、造福农民、惠利企业”的要求,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兴办休闲农业企业(园区),重点引导支持农业企业,依托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农业园区、森林公园和养殖基地,发挥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各类观光农业园区累计投资额达117.44亿元,其中业主投资达98.8亿元。特别是在浙商回归投资现代农业热潮中,创意农业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再度成为了投资热点。仅2011,浙商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金额就达17.1亿元,占农业投资总额近1/5强。

(三)做强依托合力。一是加强多部门的合作。积极争取林业、渔业、水利和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支持,强化沟通协作,整合职能优势,统一政策导向,优化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环境。2012年,我省首次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园区)纳入政府会议采购序列,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主动为休闲农业创意产业经营主体和科研院校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科研合作以及组织培训、讲座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理论等引入创意产业发展中来,为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系统合作。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作为休闲观光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强化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发展合力。

(四)做大依托宣传。我省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宣传推介思路,通过在活动载体上搞创意、想点子,使传统的休闲农业活动焕发新活力。2009年我省推出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12条、优秀线路8条、举办了精品线路开游仪式;2010年举办以“诗画浙江,魅力农业”为主题,以“赴乡村踏青、观田园风光、采绿色果蔬、品乡土美味”为主线的2010’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推介月活动,举办了大型城市广场休闲观光农业推介和30场各具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节庆活动,并组织媒体记者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千里行”专题采访、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形象标识征集等活动;2011年联合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评选活动;2012年再度联合省旅游局、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省旅行社协会等单位,策划推出了“2012浙江省四季鲜果采摘游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引导了更多国内外游客走进美丽乡村,领略田园风光,打响了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五)提升依托规范。我省早在2008年底就创新组建了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并制定完善了休闲观光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通过制定会规民约,规范竞争行为,发挥协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作用,引导行业良性发展。自2010年起,我们还联合省旅游部门组织开展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评选,重点培育一批建设规模较大、产业依托明显、休闲档次较高、活动项目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接待服务规范、经营管理科学的园区型创意农业样板。

三、努力集聚多元资源,争取创意产业再上台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要求,以让农产品变礼品、产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就业变创业、农民变市民为目标取向,集聚各类社会资源,力争浙江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再上新台阶。一是集聚政府主导资源。进一步增强对创意策划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各级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逐步确立创意产业在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争取各方支持。二是集聚投入要素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用地用电、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争取给予政策支持。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对创意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企业,争取优先选择并大力扶持培育。三是集聚农业产业资源。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和依托,通过强化创意设计,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四是集聚文化宣传资源。进一步加强创意产业宣传推介,总结宣传创意作品,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发展氛围,提高公众认知度。五是集聚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探索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培训、现场观摩、参观等多种方式培训实用人才,通过调入、聘用和智力引进等方式聚集一批农业技术推广、营销、管理人才。

第四篇: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农村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新型资源要素。当前,大数据正快速发展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农业农村是大数据产生和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我国大数据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正在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定位仪、农业市场的导航灯和农业管理的指挥棒,日益成为智慧农业的神经系统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关键要素。

(二)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突破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的制约,需要运用大数据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的利用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运用大数据加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定价权和影响力。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让农民共同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运用大数据增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快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

(三)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迎来重大机遇。我国农业农村数据历史长、数量大、类型多,但长期存在底数不清、核心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随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数据载体和应用市场的优势逐步显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快速形成,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具备良好基础和现实条件,为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明确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整合共享”要求,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五)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求入手,明确建设重点,主攻薄弱环节,以应用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以数据资源整合促进数据采集、带动数据开发利用,建立标准统一、各负其责、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优先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建设大数据,逐个品种、逐个环节开展试点,边试点边总结,边推进边见成效,带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业农村大数据稳步发展。

——坚持上下联动、社会众筹。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各类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六)主要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未来5-10年内,实现农业数据的有序共享开放,初步完成农业数据化改造。到2017年底前,农业部及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基本明确,跨部门、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18年底前,实现“金农工程”信息系统与中央政府其他相关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到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农业部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实现农业农村历史资料的数据化、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使用的智能化、数据共享的便捷化。到2025年,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联通,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三、夯实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基础

(七)建设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以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为抓手,推进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建设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由1个中央平台,种植、畜牧和渔业等产业数据,国际农业、全球遥感、质量安全、科技教育、设施装备、农业要素、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等数据资源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数据分中心共同组成,集成农业部各类数据和涉农部门数据。

(八)推进数据共享开放。整合农业部数据资源,统一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农业部各类统计报表、各类数据调查样本和调查结果、通过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的数据、各类政府网站形成的文件资料、政府购买的商业性数据等在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平台共享共用。通过项目资金安排带动数据资源整合,除国家规定保密的数据外,对不共享、不按规定开放数据的,严格控制安排相关项目资金。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交换,逐步推进部内司局之间、涉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数据共建共享。编制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开放目录清单,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各地区、各领域涉农数据逐步向社会开放,做到数据应开放尽开放,提高开放数据的可利用性。

(九)发挥各类数据的功能。巩固和提升现有监测统计渠道,健全基点县和样本名录,完善村县数据采集体系,开展对历史数据的清洗和校准,系统梳理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贸易、价格、成本收益“六大核心数据”,建立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拓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加强和利用遥感、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装备,实时采集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等数据,支撑农业精准化生产和销售。开辟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开展互联网数据挖掘,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化改造,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在线化。

(十)完善农业数据标准体系。构建涵盖涉农产品、资源要素、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政府管理等内容在内的数据指标、样本标准、采集方法、分析模型、发布制度等标准体系。开展农业部门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互联网涉农数据开发利用的标准体系。

(十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按照信息安全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维的要求,完善大数据平台管理制度规范,建立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运维体系,加强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措施。健全应急处置预案,科学布局建设灾备中心,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网络安全保障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

四、把握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重点领域

(十二)支撑农业生产智能化。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设施和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进度智能监测体系,加强农情、植保、耕肥、农药、饲料、疫苗、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植、畜牧和渔业生产中的应用,形成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发展农机应用大数据,加强农机配置优化、工况检测、作业计量等数据获取,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远程监控能力,提高对作物种植面积、生产进度、农产品产量的关联监测能力。

(十三)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建立与气象、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建立农业生物资源、农产品产地环境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长期定点、定位监测制度,完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开展耕地、草原、林地、水利设施、水资源等数据在线采集,构建国家农林资源环境大数据实时监测网络。逐步公开农业资源环境数据,支持企业开发节水、节肥、节药、农业气象预报等数据产品。

(十四)开展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完善干旱、洪涝、冷害、台风等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和草原火灾监测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实时采集获取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响应水平。整理挖掘自然灾害历史数据,加强对灾害发生趋势的研判和预测,掌握灾变规律,强化实时监测与预警,把握最佳防控时机,有效预防和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建立农业灾害基础数据库,组织专家团队构建预测模型,开展农业灾害与农业生产数据的关联分析,定期发布灾情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

(十五)强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国家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信息数据库体系、全国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指挥调度系统,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和决策指挥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农药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动物疫病风险监测网点、动物及动物产品移动风险监测网点、兽药风险监测网点、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测网点和重点牧区草原鼠虫害监测网点,提高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的系统性、科学性、准确性。

(十六)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实现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环节的追溯管理,建立质量追溯、执法监管、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机制,推进数据实现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实现追溯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推进实现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重要生产资料信息可追溯,为农产品监管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全程信息服务。

(十七)实现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信息查询可追溯。建立农作物种业大数据信息系统,整合部、省、市、县种业科研、品种管理、种子生产经营、市场供需各环节信息数据,实现新品种保护、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引种备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网上申请,种子供求、市场价格、市场监管等信息公开和查询,统一市场种子标签规范,实现从品种选育到种子零售的全程可追溯,为农民选购放心种和农业部门依法治种提供信息服务。

(十八)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数据支持。在巩固原有数据采集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电子拍卖、批发市场电子结算等数据的监测分析,加强农产品加工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加大消费端数据采集力度,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加强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研发重要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组建跨部门跨行业农业大数据分析团队,开展综合会商,提升分析预警和调控能力。完善农业展望工作制度和涉农数据发布制度,打造权威的农产品产销数据发布窗口。

(十九)服务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情况监测,建立健全示范性家庭农(林)场、合作社示范社和重点龙头企业名录,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信息化管理,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数据库建设。加强对农民收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农民负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等情况的统计监测,强化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强化对工商资本租赁经营农户承包地情况的监管。建立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并与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衔接,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发展农垦经济大数据,加强农垦土地资源、农业生产信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监测。

(二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数据资源共享。整合农业科教系统数据资源,推动农业科研数据共享,促进农业科研联合和协作攻关。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大数据建设,集聚农业科教系统各方力量,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建设育种大数据,实现对农作物表型数据和基因测序数据的长期观测和积累,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加速作物优良品种选育的过程。

(二十一)满足农户生产经营的个性化需求。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增强村级站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功能。建立健全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升12316平台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探索商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各类经营性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发基于APP应用的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产品,提高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为农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十二)促进农业管理高效透明。推动农业部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农业部门政务数据资源与涉农部门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完善“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机制,提高农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运用大数据推动行政审批流程优化,加快在线审批进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

五、明确实施进度安排

(二十三)基本完成数据的共用共享(2016-2018年).创新农业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加快完善数据指标和标准,率先在部内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推进与涉农部门数据在国家共享平台上实现共享交换。启动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分品种、分区域开展试点,启动生猪、玉米以消费为导向全产业链监测体系建设;在产粮大县、生猪大县探索产量预测、供需情况等方面的大数据建设;选择若干小品种产品,开展全样本数据监测试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试点示范。

(二十四)逐步实现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2019-2020年).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推动农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完成农业部门数据资源清单和数据开放计划的制定,推动农业部门政府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放。基本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强化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扩大大数据建设试点,增加试点品种,试点范围逐步覆盖到蔬菜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二十五)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2021-2025年).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建立完整的农业数据监测制度、专业的农业数据分析制度、统一的农业数据发布制度、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制度,形成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逐步覆盖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农业数据监测统计向全样本、全数据过渡。实现农业农村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的全面融合,智慧农业取得长足进展,大数据作为农业农村经济新型资源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

(二十六)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责任。切实发挥农业部门在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中的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形成职责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农业部机关司局各负其责,会同归口事业单位按照分工制定落实方案,明确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各领域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各省级农业部门要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确保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顺利开展。

(二十七)推进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加强现有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施配备,实现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按照共享共用、协作协同、分工分流的原则,推进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渠道和监测网络。强化云计算基础运行环境,提升通过传统方式和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方式采集、处理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支撑能力。

(二十八)创新投入和发展机制。按照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需求,在充分利用已有项目资金基础上,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探索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支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企业合作(PPP)等方式,积极规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大数据领域。鼓励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引导培育农业农村大数据交易市场,为涉农大数据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十九)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在统筹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基础上,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科研创新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鼓励科研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加强大数据获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农业农村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

(三十)健全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开、开放、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农业农村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共享的规范管理,促进数据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程度开放共享。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

第五篇: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讨

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讨

中共浦北县委党校

陈贤东

【摘要】201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是适应当今市场需求,推进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旅游+”来引领农村经济产业融合,对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强力的拉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关键词】现代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转型

今天的城市高楼林立, 生活节奏紧张,人们生活空间日趋缩小,环境污染也在加速。节假日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也日益凸显。因此,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产生强力的拉动作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一、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形势

(一)国外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兴旺发达

英、法、德、美、日、荷兰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政策支持 和扶持、引导,利用良好的农业资源,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开发休闲创意农业,带动了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功能多样化发展。其发展模式主要有5种:一是创建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创建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西欧各国的葡萄酒庄就是最好的案例;三是创建教育农园: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特别是台湾生态教育休闲农场,通过创建植物迷宫、昆虫养殖教育、花木标本、采酿蜂蜜和花粉、田园餐厅、农庄木屋等多种项目,寓教育与游玩于一体,很受游客欢迎;四是创建森林公园:选择现有的环境条件较好的林区,划出一定区域建设森林公园,保护环境,涵养水源,清洁空气,维护生态,同时可拓展休闲观光、野外运动、娱乐健体;五是创建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农村生活气息。

(二)国内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周边迅速兴起。观光农业作为新兴的行业,有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够带动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可以预见,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型业态必将获得快速发展。如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湖南等省通过发展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茶叶作物,创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果蔬品尝园等,使农业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还可以提供休闲、观光、娱乐、科普、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了农业发展模式转换。

(三)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

广西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为抓手,推动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到2016年底,全区创建并通过验收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0个,创建农家乐4000个,乡村旅游点1100个,休闲农业园630多个,年接待游客5280多万人次,对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成为带动农村就业、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如南宁市的“美丽南方”、玉林市的“五彩田园”、贵港市的“荷田水乡”、防城港市的“东兴万尾村”、钦州市的“九百垌生态农庄”等。

二、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

(一)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拓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较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生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优质高效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蔬菜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全市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65万多亩,先后注册农产品商标128个,有97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标志,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其次是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创建科技示范园、展示馆,拓展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基础上,坚持引进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大等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的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不仅提升了产量和品质,还拓展了蔬菜产业的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现代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二)广西南宁市创建的“美丽南方” 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较好展示了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南宁市西乡塘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地处邕江北岸石埠半岛,距南宁市区10公里,南宁市江北大道与005县道连接贯穿其中,是著名作家陆地先生创作的小说《美丽的南方》故事背景所在地,自然风光优美,四季花果飘香,历史留痕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首先是以创建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为依托。示范区的创建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配合协作对示范区内道路、水利、电力等公 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给予扶持建设。总规划面积为23650亩,其中核心区4450亩,拓展区为6200亩,辐射区为13000亩。示范区总体布局为一村二廊三园四产业,即提升改造一批美丽乡村,打造两条景观长廊(邕江滨水和生态农业景观长廊),建成三大生态园(生态菜园、四季花果园和水上乐园),形成四个特色产业(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建成柏油道路61公里,拥有4000多个停车位,30多家农家乐,1家大型餐厅,2个山庄。

其次是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整个“美丽南方”片区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流转土地8000多亩。目前已入驻了30多家企业,已建成灵湾菜园、水上乐园、胤龙百果园、洛克玫瑰庄园、在望水果园、凤凰园、葡萄园、台湾水果园、木兰园、荷园、吉泓竹园、万骏城卡丁车乐园、中良太空园、文莱苑、和美航空飞行基地等10多个主题园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村庄乡村旅游发展。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不仅每年坐收丰厚的土地租金,部分村民还可以就地在公司里打工领取工资,实现了由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再次是注重挖掘乡村旅游元素,使景观与文化相融合。西乡塘区政府对忠良屯内96栋古宅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进行院落原貌恢复,达到“一院一景”的目标。对新村126栋新宅进行风貌改造、水质治理、村容村貌美化,对示范区内的忠良村实施乡风文明“四大文化”工程,大力发掘土改文化、弘扬知青文化、保护古建筑文化和 5 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修缮土改历史展览馆、知青园和农具展示室,把景观与文化相融合,提升了“美丽南方”的吸引力。

走进“美丽南方”景区,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小桥流水、田园生态。市民可以骑马赏花、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是一个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区。2015年参观人数达65万人次,产品销售及旅游收入4035万元。忠良屯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万多元。2015年10月美丽南方忠良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5年12月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西5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

案例剖析说明,有效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一是政府引导、整合多种资源集中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引入新型市场主体,植入市场运作机制;三是扶持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转变发展模式,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四是发掘乡村文化底蕴,培育乡村文化元素;五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开展宣传、营销,结合景区特色,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多措并举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效达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三、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挖掘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效益,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2016中央1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具有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特征。因此,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域,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例如,贵港市覃塘区利用“覃塘莲藕”这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以龙凤村、姚山村为核心,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3000多亩,带动全区发展莲藕3.4万多亩,并以荷为媒,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发掘了十多个景观景点。每年7月,核心区几千亩荷花盛开,景区同时开展系列活动,壮丽而盛大的景致吸引了数以万计游客,近三年来,“荷美覃塘”核心示范区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还有荔浦县创建的花卉苗木特色产业示范区,兴安县创建的灵渠葡萄产业示范区,恭城县创建的柿园柚园产业示范区,忻城县创建的蓝莓山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浦北县创建的佳丽特色水果核心示范区等等,这些成功案例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

1、政府引导,保证基础设施投入。政府整合多部门资源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等综合措施,将示范区的水网、电网、路网、通信网、互联网、停车场、旅游公厕、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好。

2、市场主导,引进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招商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成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示范区生产、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示范区培育发展一批合作社、家庭农场是创建示范区的关键。

创建示范区,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建示范区,要加强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是连结农户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注重发挥专业村、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

3、科学规划,保证项目建设的持续性。科学制定示范区规划,系统规划好示范区的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基础设施以及产业选择、创建模式、建设时序。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水平、三年见成效”的思路,谋划项目建设工作;提高规划的超前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4、统筹协调,兼顾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益。着力解决示范区谁来 种地、种谁的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探索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新模式,积极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区,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确保农民增收受益。

(二)要注重挖掘多种元素,以提升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1、农业观光园区规划设计要主题鲜明。重视研究探索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加强对休闲农业开发的专业化指导,注重挖掘多种元素,包括乡村风俗民情,乡村自然风光,乡土文化艺术,乡村民居建筑,乡村传统劳作等,以提升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园区内景点、景物的布局有条理、有逻辑,防止项目盲目上马、任意开发,注重保护开发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因素,因地制宜开发观光果园、垂钓园、娱乐、餐饮、农耕、驾船、捕捞等,注重度假型民宿农庄、民俗文化观光、农业科普教育等项目开发,对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避免景点重复,形式单一。

2、重点布局规划,打好基础,完善形态,做出亮点。一要拓展农业的多样性。既要注重农业品种的多样化,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果蔬等特色农业;又要注重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在大力培育农家小院、家庭农场的同时,积极向乡村庄园、乡村酒店、乡村休闲度假区升级。二要提高农业的观赏性。既要有规模化效果,以震撼人心;又要有精致化效果,以静心养心。三要提高农业的体验性。通过设施配套,扩大农业的可进入度和可亲近度,让人充分体会到观赏之喜、采摘之乐和参与之趣。

3、提高园区品位,延展个性化服务。很多休闲农庄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呈现低、小、散的特点,对游人缺乏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要注重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开发,同时要研究开发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中老年、亚健康人群的服务项目,延展个性化服务。

4、突出休闲创意农业的特色。乡土特性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最大的特色,游客可亲自参加种植、采集、品尝和加工等活动,体验农村风情,也从中收获劳动的欢乐,可以举办一些休闲体验型的专题活动让游客积极参与其中。在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举办采摘大赛,让游客在观景、赏花、摘果、品尝过程中体验田园生活;在美食节活动中,聘请专业厨师现场表演烹调,让游客除了品尝美味佳肴外,还可面对面地学习精湛的厨艺,通过专题讲座让游客获得健康美食的知识。

5、适度开发,保护原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的生存之本,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遗迹独特性,有些休闲农业园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时,忽视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到农村来体验城市生活”,把农家乐搞成人工游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休闲农业的特色应是“农”字,离开了与“农”直接相关的旅游,也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本色。

(三)重视扶持引导,推进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农旅融合发展创建新亮点。

1、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旅融合发展新亮点,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一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四是利用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基地等向游客、村民普及先进农业技术。

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把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发展。建立生产技术规程,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检测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完善基础设施。在休闲农业示范区,将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于一体,推动设施装备逐步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建立齐全的公共设施、管理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配套为村民和游客服务的休闲设施设备等。

(四)着力品牌创建,强化营销推介。

1、树立绿色食品意识。要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追溯制度。充分利用自 然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严格生产操作规程,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把生产有机、绿色食品当作示范区的品牌战略。开发生产符合消费者兴趣、消费习惯以及消费价值观的优质农产品,开拓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市场。

2、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品牌创建。品牌是无形资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商标注册,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名牌实力、名牌形象、名牌认知,积极培育市场认可的名牌。加快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3、突出宣传推介,着力品牌创建。利用媒体、节庆等宣传平台,大力开展营销推介,打造一批农业旅游节庆品牌,培育一批农业旅游园区品牌,创建乡村旅游模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五)谋划业界合作。

乡村旅游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谋划业界合作,就是要推动多部门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人气指数,扩大市场份额,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深入实施“旅游+”、“全域旅游”战略,借助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商贸、农业、林业、交通等多部门合作举办乡村文化旅游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欢乐乡村游的乐趣,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做大做强“农旅结合”文章,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旅游业向精品化、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和民俗文化特点,实施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战略,逐步 形成了“一县一色、一镇一格、一村一品”的格局。

近年来,灵川县紧紧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多部门合作共建,通过“节庆搭台、旅游唱戏”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姑娘节、桃花节、荷花节、银杏节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业节庆品牌。以节为媒,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全县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银杏景观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海洋银杏林”和“海洋万亩桃花”入选为“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桂林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节点。海洋乡依托良好的乡村生态,立足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春赏桃李花开,夏品优质水果,秋看银杏金色,冬观高山雪景”四季旅游品牌,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曹雯;乡村旅游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路径[J];农村经济;2015年05期 【2】袁琳;广西农业“新军团”勃兴供给侧[N];广西日报;2017.04.21;第1版 【3】王文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广西农业发展路径[J];当代广西;2016年11期 【4】陈箐;广西乡村生态旅游聚力前行[J];当代广西;2017年07期

【5】刘珉坤;孙荣蔚;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当代广西;2017年07期 【6】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年04期

下载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