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课件及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十四章《圆》的第二节的内容。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圆》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圆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从具体的事例中认识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 ②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表示,并运用其关系。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初步掌握转化的思想; ②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由七个环节组成,依次是:
1、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2、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3、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4、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5、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6、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7、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下面我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2.如何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第一环节“复习导入,回顾旧知”中,我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复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为本节课从数量关系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打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因此,在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中我设计由学生熟悉的“旦”字和日出情景引入课题。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中国的象形文字,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古人是如何造出“旦”这个字的吗?接着我就和学生一同来欣赏日出的动画,由动画得到“旦”字的由来,并给学生解释了“旦”字的本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太阳和地平线,太阳是用圆来表示的,地平线以直线来表示的。从而引入本课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环节的设计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这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接下来,我通过几个设问来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三)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问题1:通过刚才动画演示,你能否描述圆相对于直线是如何运动的呢? 学生回答:圆慢慢的靠近直线,又渐渐远离直线。
活动1: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币和直尺将太阳的运动过程演示出来。
学生积极动手演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又适时的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问题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思维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我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通过多媒体我展示了四幅图片,伴随着图片提出了一个问题:
前三幅图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与第四幅图有什么区别? 多媒体展示图画:
这样就引导着学生从复杂的图形变化过程中找出某些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朝着直线与圆是否有公共点这个方向,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画出相应图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可以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区分。
接着,我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得出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1)圆与直线没有公共点(2)圆与直线有一个公共点(3)圆与直线有两个公共点 定义:
(1)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3)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些图形间的位置关系(比如,点和直线、点和圆),以及相应的分类知识,因此在该部分的设计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试验,大胆猜想,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后,学生自然就得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定义法。之后,为了加深了学生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第一种判定方法的理解,我给出了四道判断正误的练习,在第二小题中,我强调了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中“只有”二字的含义为“有且仅有”的意思。练习: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改正。①若 为 内一点,则直线 与 相交。()②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③直线与圆最多有两个公共点。()④若 是 外两点,则直线 与 相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从生活中抽象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我让学生又回到生活中,继续寻找平日大家看到的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例子。
学生回答的很踊跃,我也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图片:禁止吸烟的标志,体育比赛中的吊环,栏杆上的图案等等。这一活动的设置正是对新课标中“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的体现。接着,我提出问题3,让学生思考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第二种判定方法。
问题3:直线与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除了通过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决定,还可以由什么来决定呢?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一时没有头绪,我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再一次观察日出的动画,并给予提示: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出现哪两个量呢?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提出了猜想: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和圆的半径。
这一系列活动设置,让学生类比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猜想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更加直接而且自然,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了学生化归的思想。紧接着,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提出了问题4。
问题4: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真的能够区分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我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这个例子我让学生自行思考,画出相应的图形,并进行测量。
我用幻灯片展示了学生的不同画法,针对学生的画图情况,我又给予了动画演示。通过动画学生发现:不论直线的位置如何变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定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有关。
为了从数量上明确这一关系,我又用几何画板演示了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动画,伴随着动画我提出了问题5。
问题5:通过这个动画演示,你有什么发现?考虑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与半径的大小关系,何时直线和圆一定相离?何时一定相切?何时一定相交?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给出问题答案: cm,相离; cm,相切; cm相交。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6,要求学生从这一特殊的例子中,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问题6:如果⊙ 的半径用 表示,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为,如何通过比较 与 的大小关系,确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你可否画出相应的图形?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与圆半径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互相讨论交流。有了上面的例子做铺垫,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我请一位学生回答该问题,并给予了图形展示。我对第三幅图进行了说明,在 中,斜边大于直角边,即,此时直线和圆相交。
当 时,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 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 时,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若,则直线与圆相离
若,则直线与圆相切 若,则直线与圆相交
用字母来表示一些数量关系,虽简洁但是抽象,这历来就是学生薄弱的环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突破这一难点的时候,我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先用具体的数字来讲解,再引导学生总结一般的规律。这样学生会更深刻的认识到选择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进行比较的合理性。该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提出建议,并亲自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的答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我又提出的问题7 问题7: 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和圆半径 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反过来,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 与 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即可得结论。我也通过动画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最后,我作出总结,给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第二种判定方法:数量法。
直线与圆相离
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相交
这里应当明确:上述三个等价条件既可当作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也可作为性质。
第二篇:说课稿
《明史·列传.黄尊素》说课稿
任大军(82班)
一、说教材
本篇短文是《优化设计.专题分级》的一篇文章。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82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但在整体把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行引导、点拨,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①文言文表反问固定结构
②文言虚词“所”字的用法
二、说教法: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知识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过程:
第一环节:背诵巩固,夯实基础。第二环节:进入新课的学习:
(1)分小组,领任务;(2)小组分享、展示讨论结果;(3)查漏补缺,补充重点词语。
第三环节:(1)补充文本中出现的高考知识点
(2)文言文表反问固定结构
文言虚词“所”字的用法
四、板书设计
考察方向:文言断句 考察方向:古代文化常识
考察方向: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察方向:句子翻译 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尊素,字真长,余姚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二年擢御史。疏请召还曹于汴、刘宗周等,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又数陈边事,力诋大将马世龙,忤枢辅孙承宗意。时帝在位数年,未尝一召见大臣。尊素请复便殿召对故事,面决大政,否则讲筵之暇,令大臣面商可否,帝不能用。四年三月朔,京师地震三,适帝体违和,人情惶惧。尊素力陈时政十失,末言:“陛下厌薄言官,人怀忌讳,当国者昧安危之机,误国者护耻败之局。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疏入,魏忠贤大怒,谋廷杖之,韩爌力救,乃夺俸一年。既而杨涟劾忠贤,被旨谯让,尊素愤,抗疏继之。略言:“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忠贤得疏愈恨。八月,河南进玉玺。忠贤欲侈其事,命由大明门进,..行受玺礼,百僚表贺。尊素上言:“本朝弘治时,陕西献玉玺,止令取进,给赏五金。此祖宗故事,宜从。”.事获中止。尊素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杨涟将击忠贤,魏大中以告,尊素曰:“除君侧者,必有内援,杨公有之乎?一不中,吾侪无噍类矣。”尊素讽涟去,涟不从,卒及于祸。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使者至苏州,其城外人并击逮尊素者,逮者失驾帖,不敢至。尊素闻,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知狱卒将害己,叩首谢君父,赋诗一章,遂死,时六年闰六月朔日也,年四十三。福王时,追谥忠端。..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黄尊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B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C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D陛下登极以来/公卿台谏累累/罢归/致在位者无固志/今忠贤不法状/廷臣已发露无余/陛下若不早断彼/形见势穷/复何顾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陈情表》。D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三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尊素正直敢言。他在御史任上,曾上疏请求召回曹于汴、刘宗周等人,并成功弹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
B黄尊素不畏强权。在河南进献玉玺时,魏忠贤大操大办以迎合皇上,黄尊素敢于劝说魏忠贤,并成功阻止了他的行动。
C黄尊素深识远虑。他认为,杨涟如果想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一定要有内援;他还委婉地劝杨涟离职避祸,杨涟没有听从,最终受到迫害。
D黄尊素无惧死亡。知晓狱卒将要加害于己,他叩谢皇恩,写诗一首,后被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于此进贤退不肖,而疾刚方正直之士如仇雠,陛下独不为社稷计乎?
(2)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为尊素所解,恨甚。
2017年9月
第三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 说课标
课程目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和综合性练习”等几个方面制定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识字与写字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方面做得:喜欢阅读,对阅读感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想。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口语交际要求讲普通话,愿意与人交流,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写话方面要求学生对写话感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写日记;综合性练习做到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各种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单元目标
依据此课程目标,我制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能掌握本单元的45个生字,会认27个二类生字,并能组词。
2,使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并写观察日记,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3,能用普通话对自己熟悉动物的体貌、习性等与他人进行交流。4,有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搜集与本单元相关的信息,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
5,能写清动物的某一特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 说教材
编排意图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结构
教科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同上册教材一样,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一律注本音,在语句中有的要读轻声或变调。“语文园地”在继承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这样,使学生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等内容;它们使学生在复习字词的同时,还积累了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第五组,是写自然科学的。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接着是两首描写山水的古诗,通过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然后是三篇关于自然知识的课文。《雷雨》告诉我们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自然现象;《最大的“书”》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在了解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探究自然的意识。“语文园地”不仅让学生发现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还安排了巩固识字方法,词语搭配的积累,背诵《节气歌》,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在识字、读书的同时,既体会了大自然的情趣,又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
三 说建议
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像“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旁”等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并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2,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或运用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图片,享受大自然的秀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语文园地的教学最好选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计划,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内容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是指: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是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可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价等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教学本单元既要充分运用好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还要尽量运用多媒体、图书角,开展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各项竞技活动,以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课时设计
教学本单元可用10~12课时,17到20课每颗2课时。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一课时,其余1~2课时。
第四篇:说课稿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旋转,并会描述,对于表达平移的变换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表达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点放在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和对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变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欣赏美丽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3、摆一摆,说一说: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照样子摆一摆,变一变,再说说是怎样平移或者是怎样旋转地?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4、师出示课件突出说明描述图形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的几点。
5、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1)(2)
思考操作: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形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二:教师呈现主题图(2)(3)
思考操作: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三:教师呈现主题图(3)(4)
思考操作: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四:教师呈现主题图(4)(1)
思考操作: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B、C、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五:师生总结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出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要点。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
四、说教学设计优缺点: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由于学校没有实物展示台,学生展示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4页“图形的变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 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 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四,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五,板书设计: 图形A————————————图形B(平移,旋转,轴对称)平移:方向,移动数量
旋转:绕某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 轴对称: 图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0页“图形的变换”.【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教学重,难点】
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变换,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书上右面的花瓣图形案,一边想一想是如何通过A得到的 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当学生展示出书上所展示的例子后,老师再进一步的提问.师:除了上面所展示的两种方法外,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汇报后老师再作简单的总结.师:同学们可真爱动脑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题,笑笑能将下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识她是怎样做的吗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后作汇报.二,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练一练中的第1题,边观察边思考,图A如何变换得到B的 图E,F如何变换得图D的 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时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三,拓展练习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鼓励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自己制作变换后的图形,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汇报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做练一练中的第3题,鼓励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工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进行图案设计,进一步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工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四,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第五篇:《风筝》说课稿
人教版三上《风筝》说课稿
张 红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课《风筝》。
一、说教材
贾平凹先生的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朴实,潜心会读,乡村气息扑面而来,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文章按这样结构呈现:开头开门见山点明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而后从明暗两条线层层推进,明线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件事儿,暗线则是憧憬幸福、享受幸福、寻找幸福的情感变化。文章的结构很鲜明、对于孩子们心情变化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是对学生进行把握文章结构,积累语言学习的好教材。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理解,立足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考虑三上年级学生学情。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自主、合作学会5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通过划找表现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初步体会作者如何把这些心情描写出来的;
其中教学重点:品读描写心情的词句,感受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描绘出来
三、课前准备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单元的关于秋天的综合实践体验任务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准备:
1.搜集、了解风筝的一些知识;
2.去田野里放风筝,有条件的在父母的指导下做风筝。
教师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与学法
为了突破这些重难点,全面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回顾体验,激趣导入
孩子们都放过风筝,也都喜欢放风筝。在回顾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再来走进课文的风筝,情感上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童年就像一幅七彩的画卷,多姿多彩、充满乐趣。同学们一定都有许多喜欢的游戏。放风筝就是其中之一。跟大家说说你对风筝的了解或者你放风筝的那些趣事吗。说到聊喜欢的活动,孩子们一定满脸喜气,兴奋不已。
孩子充分交流后,我再做小结:
看来风筝的确给我们的童年带来许多的快乐。难怪作家贾平凹先生回忆起童年要这么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和他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继而板书揭题。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有两个目标:字词梳理和理清脉络
中段学习字词有别于低段,要特别注重解词理解,渗透部分解词的方法。因此,在初读环节中,我安排这样的字词扫障:自主借助工具梳理字词,同桌互助交流后再全班交流。通过这样一道可以说中段比较常规的学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交流合作的学习体验。重点对如“磨坊”多音字的构成的词语进行正音。初步理解如大失惊色、千呼万唤等成语的 1
意思。
理清脉络
阅读能力包含两大要求。一是理解能力,二是概括能力。在三年级起逐步对学生进行课文大意的概括的训练是中段阅读教学一大重点。
这篇课文结构即揭示了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个板块并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就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
3.聚焦“心情”分块教学
中段阅读要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着眼于动情点,挖掘语言特色。根据本文表达特点。我以“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板块为内容,以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内容为线安排精读。本课时重点学习“做风筝”和“放风筝”两个板块。
我这样引入:同学们想不想回到作家的童年和作家一起体验风筝的乐趣呢?你赶快默读课文,选择喜欢的内容,划一划,找一找。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快乐的镜头。这样一个大问题抛出后,就是两个板块的分块教学。
板块一“做风筝”
1)学生默读划找能感受到孩子们快乐心情的句子,想想感受到了什么。默读也是三年级起阅读课堂不可少的读书方法。
2)交流预设(主要关注两个重点句)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预设孩子们的交流可能指向这些内容
a 从“精心”看出他们做得很认真。说明很喜欢。随机联系上文的拔细苇,找纸,结合体验理解“精心”。这个词语。从而体会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这么投入和认真。
b 围绕“憧憬”一词理解:借助小泡泡提示,引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意即“向往”此时,启发孩子们进行想象说话,大家精心做着风筝,憧憬中的风筝该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句式:我们心中憧憬着,这是一只()的风筝,它()。
此时,孩子们一定会借助日常经验和头脑中的想象,勾画出一幅美丽的蝴蝶风筝图来。交流中伺机对孩子们语言进行点拨,帮助他们创造出完整的、优美的词句。比如这是一只十分精美的蝴蝶风筝,它的身上有五彩的花纹,轻薄的双翅,好像就要翩翩起舞了。
c 有了这样的想象体验,孩子们就能充分融入到文字里去,也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那份憧憬希望的快乐。此时,再引导孩子们用这样的感受来读好这个句子。情感的基础就到位了。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
写在上面。
a 这个句子,几乎直接揭示了心情。孩子们很容易找出。但是不易理解的是前面的,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为什么依然快乐?聚焦这个问题。我这样落实阅读理解。
b 首先请孩子进入角色。老师来问问孩子,这个风筝太不像蝴蝶吧?你失望吗?再问一个孩子,这什么也不像,一点儿也不好看,你一定不喜欢了吧?
想象孩子们会根据自己日常的生活体验,找出各种理由来说明自己依然喜欢,依然快乐。我就能随机指导送入心情读好这个句子。
c 在读准句子情感、语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让孩子们注意到这个注转折句式“风筝做好了,却一点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的语言特色。问:风筝做地不像,你们怎么想?请同学们用“虽然.......但是......"来回答。例如:虽然风筝做好了什么也不像了,但是我们依然快活。这样,语言进行了思想内容上的丰富,情感体验加深了,朗读表达动情了,还能进行转化再说,自然而然地就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这节文字的阅读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d 此时,在学生回文朗读后,我再这样小结 沉浸于自己动手的快乐,憧憬幸福,是多么大的乐事啊!(板书:憧憬幸福)
第二板块 放风筝
第三节中的放风筝内容。最大的语言特色,莫过于丰富、生动的动作词语了。一系列孩子们欢欣雀跃的放飞动作,无不是他们快乐的宣言。因此我设计了“抓找动词”,拓展想象的学习方法。
a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找、圈出这一节中所有的动作词。交流后,教师呈现在屏幕上:托着 牵着线 说 放 凌空飞起 跑 翩翩飞舞 喊叫 奔跑 这一系列动词很有内容,读着词语,再请有放飞经验的学生演示几下,孩子们立刻能丰富视觉想象,充分理解了这些放飞的基本要领。同时也能更直接感受到放飞中的那种兴奋和喜悦。
b 接着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拓展想象:以你平时放风筝的经验,我想,肯定还有许许多多的有趣儿的镜头和动作。你能来说一说吗?
c 学生充分说话、交流后,再次出示这些动作描写的好词语。同学们说得这么好,要是你能借用大师给你的这些好词,一定能把这样的愉快镜头描绘得更好。此时,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借助投影上的词语,规范地写一写,其他的放飞镜头和情景,或者聚焦其中一人进行拓展写话。这样,中段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任务也很好地得到落实了。
d 在交流和回文朗读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照前一版块中的“憧憬幸福”概括出“享受幸福”。
4.小结学法 课堂练习
1)结束课堂教学部分,我设计这样的小结:这节课里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到童年,做风筝、放风筝。借助想象画面和划找词语,(板书想象画面,划找词语)。我们学到了不少读懂课文的好方法。放风筝中,作者等一群孩子又发生了什么事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在找风筝下面打个小问号。对下节课做延伸启发。
2)剩下时间安排了五分钟的课堂作业。中段阅读要重视学生积累优美词句,除了课内练习的读文和练笔外,我在作业中也安排了摘录今天所学的2.3节中的好词好句。帮助学生达到积累语言的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流程,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板书。正中书写课题。下面第一行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三块教学内容,下面跟着心情体验词 憧憬幸福 享受幸福,副板书为:想象画面 划找动词,两个学法指导词语。
五、板书设计
10风 筝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想象画面
憧憬幸福享受幸福?划找动词
附:好,老师们,今天的说课是基于昨天的现场设计的教案。时间仓促。设计比较粗糙。因此我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即初读整体感知和品读理解内容。很多设计还很不成熟。只能够说体现了我的一部分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理念。很多不足之处,有待细细落实,修正,让设计更好地呈现课堂,服务于学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