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志 惜时 做个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强者演讲稿
2014年“关心下一代”演讲稿
立志,惜时,做个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强者
(陶政煜)
1、志当存高远
首先请允许我朗诵一首诗吧: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天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咏蛙》诗大家知道是谁写的么?这是毛泽东16岁(即1910年)离开他的家乡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参加入学考试时作的。凡是来东山高等小学读书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而考题为“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读经,“学而忧则仕”之类的内容,而少年毛泽东却联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危急、祖国的前途,写出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抱负。校长李元匍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毛泽东8岁时入私塾,读的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3岁时,被父亲所迫,辍学帮父亲干农活。少年毛泽东渴望继续读书,而他父亲却打算让毛到湘潭县城一米店里当学徒。1910年,毛16岁,当了半年米店学徒的他,背着父亲与亲戚借钱来了湘乡上新式学堂东山小学。该小学地处繁华闹市,同学中大多为官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雅。而毛泽东穿破旧的短衣、裤子,而且来自外乡,年龄比其他同学大6岁。这位新来的“乡马佬”受多数同学的嘲笑和敌视。但 这种冷遇不但没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气。了解了少年毛泽东这一番经历,再读《咏蛙》诗,它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它是少年毛泽东情怀的绝妙写照。
《咏蛙》诗,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把青蛙下蹲姿态比喻为“虎踞”(如老虎般蹲着),这比喻联想真是神来之笔,把青蛙的“虎气”突显出来,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池塘、绿杨树下)和它的形象(独坐如虎踞,养精神)以及心态(春来„„哪个„„)的描述,深刻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现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请再次允许我背诵第二首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毛泽东1910年时考取湘乡高等小学获得入学通知后,离开韶山到湘乡读书时送给父母的一首诗。诗的意思:男孩儿立下志向走出故乡,去求学若不成名就决不回还。掩埋尸骨为何一定用家乡的土地呢?人的一生哪里都可以青山埋忠骨。这首诗表达16岁的作者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桑梓地:《诗经·小雅》:“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为:家乡的桑树梓树为父母栽种,对它必须表示敬意。后用“桑梓”比喻家乡)。
其次,我背诵第三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诗是周恩来19岁,即1917年,南开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时写的。谈到写此诗的背景,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至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当时,十九岁的周恩来怀着爱国济世之心,于是下定决心,远渡重洋,谋求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图报效祖国,即使壮志难酬,捐躯东海,亦不愧为英雄。
诗大意:我离开中国,义无反顾地到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滚滚长江掉转头往东流去,意写自己东渡日本留学)到日本求学,目的是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我在日留学期间要有达摩禅师面壁刻苦钻研之精神,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若壮志难酬,哪怕投海殉身也不失为英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坐的各位同学,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誓言么?这就是12岁时周恩来进了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眼见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横行霸道,而中国人敢怒而不敢言的现实,在一节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或曰“为做官而读书”,或曰“为挣钱而读书”,或言“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没有抢答,而冷静地思考。魏校长看到他,点周的名要他回答。周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后为之一振,喝彩道:“好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 当效周生。”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其共同处就是在少年时就立下高远的志向,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我们应为圆中国梦而读书,为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而读书!
2、人生苦短应惜时
首先请允许我在此诵读几首著名的惜时诗吧:
第一首是唐朝杰出的书法家,“颜体”楷书的创立人颜真卿的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应悔读书迟。”(三更:晚9—11点;五更:凌晨3—5点)诗中写的少年时期,正是读书求知的好时光,如果不趁黑发飘起来的时期发愤用功,到人老头发花白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第二首诗是南宋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的绝句,题目叫《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首诗是作者在一个春日的傍晚,仍坐在房中窗前书桌上忙于工作的时候,听到窗外一伙小朋友玩耍欢笑的声音,他为孩子们在戏耍中浪费宝贵的时光而感慨时光易逝,才进入春天不久,一晃秋天又到来了,在季节的更替中人生易老,若不珍惜时光,学成困难呀,他告诫后人“一寸光阴不可轻”啊。
第三首诗是原国家副主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题《中学生》”的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言此日足努力,吾辈更应惜秒阴。”(一寻:八尺)《中学生》是一本杂志的名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董老为该杂志题诗,勉励全国中学生珍惜秒阴,努力学习,以成为党和政府要求的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下面我还想举几个名人惜时的故事。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惜时。他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向的人,勤奋的人,善于去挣、去挤;庸人、懒汉,不去挣、不去挤,它就没有。鲁迅正是善于挤时间、支配时间的勤奋者。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工作室。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
王亚南,是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他小时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争取更多的时间,特意把自己睡的木床的一只脚锯短半尺,每天读书至深夜,疲劳时上床睡一觉,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他一下子惊醒,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年年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学有成,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珍惜时间,也就使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当代青少年多数很羡慕美国、日本的生活以及小汽车、家用电器,然而你知道这两个国家的人有多么珍惜时间么?早在200多年前美国独立时,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编写《致富之路》一书中,收了两句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辽宁省青年参观团出席日本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 厚一叠发言稿,可到了日本,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18分20秒,发言时间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日本极为平常。
3、真正强大的是具有科学知识的人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取决于它的制度,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它对知识的占有,因为制度也是来自于知识的。人呢?应该怎样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谁拥有今天的知识,谁便是今天的强人,谁拥有明天的知识,谁便是明天的强人。
知识需要更新,但不会死亡。从盘古开天以来,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男才女貌、多少风云人物,芸芸众生,但一个个都变成了泥土,化成了灰烬,而知识却不会死。华佗的知识、鲁班的知识、蔡伦的知识、毕昇的知识,直至今天,还为人类造福。屈原、司马迁死了二千多年,李白、杜甫、白居易死了一千多年,曹雪芹也已死了两百多年,他们的书,还是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知识,对人类有用的知识,是永远不会湮灭的。
知识不但不死,而且它无时无刻不在发展着,变化着,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从火的发现到火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便是例证。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人们可以看到,前天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提出了牛顿三定律,而昨天的爱因斯坦,却以他那辉煌的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把力学推进到了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领域。今天,人们在爱因斯坦理论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
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人。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知识,它总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同样,对于掌握这种知识的人,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他可以随时随地汲取他所需的知识,也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他所要传播的知识。他的活动范围很大。而缺乏知识的人就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不可能有很大的活动范围,他的价值和作用均受到限制。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而无知是智慧的黑暗,是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黑夜。
总之,“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立下志向,规划我们的未来。未来有多远?如果你心存理想,未来便在你争分夺秒的奋斗中,在你刻苦钻研的汗水里,在你永不停息的脚印里,在你踌躇满志的守望里。同学们,带上理想上路吧!用理想装点我们的人生,让成功的未来不再遥远!
第二篇:国旗下演讲稿-用学问把自己武装起来
国旗下演讲稿-用学问把自己武装起来-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宋庆龄说:“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标题是《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答父母》。
宋庆龄说:“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贝多芬的刻苦练琴,使《命运交响曲》闻名于世;曹雪芹的刻苦写作,使《红楼梦》成为经典;巴尔扎克的刻苦书写,使《人间喜剧》成为文学遗产;爱迪生刻苦钻研,使钨丝成为光明的使者。由此可见,所有的成才都来源于刻苦学习,而刻苦学习的源泉在于坚定而远大的志向,正如大文豪苏轼所说“古之成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远大的志向是明灯,让我们在黑暗中依然能看见光明;远大的志向是航标,指引着我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拥有明确的目标,让人更容易成才。
陈胜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情,才不愿在田间当一辈子农夫;周恩来怀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最终成为一代伟人;少年毛泽东曾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才使得他发奋读书,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让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理想是人生成才的动力,让我们马不停蹄的向着既定的目标而奋斗着,不知疲惫,直到实现。
有人会问,我们刻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聆听老师的讲课时;当我们坐在饭桌前吃着可口的饭菜时,我们可曾想到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今天的青年,父母要付出多少血汗?我们是否想过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有首歌写得好“是谁供儿女上学,是谁教儿女做人,是父母的辛勤操劳支撑起儿女温馨的家,父母是天,父母是地,父母是儿女永远的恩人。”
同学们“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让我们努力学习,用学问把自己武装起来,因为,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学习,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是成才!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