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青春应有的姿态 文档
青春应有的姿态
鸡泽一中
黄靖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自己,聊聊与我这个年龄不太相干的话题——青春。就在刚才,我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的学生复习了必修四的两篇文章,和他们一起感受了祖国文字的魅力。现在,我还沉浸在上课时的愉悦之中。这样一种心情从1994年我踏上鸡泽一中这片热土开始,就从没暗淡过。22年,我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不曾离开课堂半步,共送走了16届毕业生;22年,我每天都在感受着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都在以愉快的心情面对我的学生,认认真真做着自己平凡而单调的工作。22的时光匆匆流逝,我没有懈怠,没有旁观,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喜悦和爱,我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同事,爱我的讲台,爱我的学校,爱这里所有的一切。这份爱始终支撑着我,让我一直没有感觉到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早过了青春年华。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单调的工作都重复了20多年,你就不觉得够吗?怎么一提到学生和上课,你就兴奋?你以为你还是年轻人啊?
其实,我也曾多次问自己:人过40,我还有青春吗?
如果用年龄来衡量,青春于我,显然已是过去时,那后缀的一大把年纪,想让青春撞一下腰都觉得缺乏底气。可是呀,当我看到很多正值华年的青年人或沉溺于网游穿越,或钟情于瞌睡闲聊,或抱怨人生无趣,或妄想白日娶媳时,我又觉得自己要远比这些面无表情、消极度日、无所事事的所谓青春更有青春。因为,我从没放弃过我的理想,始终都在快乐地工作和生活。我在爽朗地笑,认真地过,主动地求,总之,我还是像年少时一样,保持着奔跑的姿态。
是的,奔跑,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奔跑,没了对理想的追求,哪还有资格去谈什么青春的话题?
我想起刚刚因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老太太屠呦呦。从青年时期奉命研究抗疟疾药物开始,她就一直把青蒿当作自己最忠诚的朋友,从没停止过对这种常见中药材的关注。默默无闻数十年,无数的委屈与磨难,不变的是她执着向前的脚步。我们可以惊叹她的灵感与运气,甚至可以八卦她的名字与《诗经》中那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命中注定的联系,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惊叹的是她奔跑的姿态,是她那种朝着一个既定目标无视名利、无视诱惑、无视阻碍,“纵千万人,吾往矣”的淡定与霸气。“管他奖励不奖励呢,过去的事,让它过去,什么不是过眼云烟?我要好好活下去。”当我们听着这样的话语,看着这位85岁高龄的老人从容地踏上世界医学圣坛,我敢说没有任何人能从她脸上看到苍老。我不敢奢望像屠呦呦一样辉煌的业绩,但我崇敬她的信念与毅力。我也是带着使命与责任选择了我现在的职业,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忠诚于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蒿素,我的青蒿素就是我的每一名学生,这么多年,我为他们甘心执着着,我还会继续执着下去。22年,相对于屠呦呦们的44年,才仅仅是一半的时光,屠呦呦们都没说自己没了青春,我又怎能不继续奔跑?
是的,青春与年龄无关,奔跑,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只要你不曾忘记初衷,不曾停下奔跑的脚步,你就是青春的。
我又想到了那个身体歪斜、面部扭曲,蹀躞在稻田与油菜花海上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当残疾的身体无情地剥夺了她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权利,她倔强地用颤抖的手握住坚韧的笔,选择用文字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诗歌的道路上尽情地奔跑。“天凉的时候,我怀抱紧张/回首,还会惊心/我不知道我身后的脚印/是否如一个酒杯 /怀揣着月亮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这些温暖的诗句,呈现给我们的是何等阳光的画面。当我们一边读着她的诗,一边看着她的傻傻的样子和蹒跚的背影,你能说她不是最美的青春吗?
我庆幸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仅仅是让我早添了一些白发,每天的早起晚归也不过是让我少了许多偷懒的机会,相对于余秀华们,我是何等的幸运!我常常问自己,除了教书,我还能干什么?这样说来,我其实也是一名技能上的残疾人,我比余秀华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余秀华的脚步局限在了乡村,但她的诗歌却流传于世界;我的脚步局限在了讲台,我的影响也可以留在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心中。我的脚趟不出的世界,就让我的爱和责任继续奔跑,在讲台上为我的学生创造一片春暖花开。
是的,青春与容貌无关,与肢体无关,奔跑,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只要你有一颗火热的心,有一种不屈的精神,有一份追梦的情怀,你就是青春的。
青春,就是这样一种姿态,它需要你俯下身子看着脚下的路,抬起头望着远方的目标,一步步朝前奔跑。青春专属于追求梦想的人。我感谢学校领导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追梦的权利,也一直在努力为我们创造着追梦的机会。我听说追求梦想的人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局——或者成为真正的傻瓜,或者成为真正的圣贤,但我更相信,嘲笑他们的人、没有追求的人,只会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凡夫俗子。
人过40,还会有青春吗?今后,我不会再问自己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我有我的追求,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奔跑的脚步,所以我也不曾让青春远离!
第二篇:青春的姿态
青春的姿态
我们都迷失在我们清澈的年岁里,以倔强的姿态成长着。
我们都是一群叛逆的孩子,在我们独有的青春里掘强成长着。穿越一片时间海,我们挥霍着我们的似水流年。大人们总说,一群叛逆的孩子。可是他们也都是从那样单薄的年华里过来的,在我们的年轻的岁月放肆歌唱。而连接青春的下一个词语是:衰老。
回过头去,发现自己身后一片荒芜。才明白自己和父母一样正在某一天慢慢老去。然后追悔我们似水的青春,可是追悔怎追的回,于是便有了连接衰老的下一个词语:遗憾。那些遗憾在我们清澈的年岁里萌发,然后一点一点吞噬到我们。那是我们的年华里的遗憾,注定的。
有些事,有些人。不光是单单靠追悔就能追的回的。我们张望着我们一个又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无处安放。
于是我们渐渐成长着,明白了很多很多,我们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坚强的孩子,坚强到不会掉泪。
我们在我们透澈的青春里,挥霍着,成长着,遗憾着,美丽着……
在某一天某一年我们渐渐老去,回过头去一片废墟荒芜,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勇气,坚强微笑着面对那些失败,那些成功,那些与青春的日子,我们都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了,然后我们开始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旅行。我们在我们不后悔的年岁里倔强微笑,已最骄傲的姿态成长……
第三篇:三班演讲稿最美的姿态
《 最美的姿态 》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八年级三班的戴月池,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 最美的姿态 》。
刚刚结束了国庆小长假,想必大家还在回味那段快乐的时光。是呀,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假期,但足够承载我们的欢乐了。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要放这七天假呢?
是的,67年前的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中国这条东方巨龙雄起腾飞,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67年后的今天,承载着13亿人民的“中国梦”扬帆起航,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的精气神。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国家,她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国而自豪,我们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国家。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必说无数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也不必说多少先辈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牺牲个人利益,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单是雅典奥运会上,就有许多我们爱国的榜样。刘翔的勇往直前,李婷、孙甜甜的力挫群雄,女排的力挽狂澜……。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有责任热爱自己的祖国,使自己的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日益昌盛。
也许有人会说,你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谈什么爱国呢?
那我要告诉你,你错了,爱国不分男女,爱国不分长幼,我们人人有责任。我们要从小确立远大的志向,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热爱自己的班级,热爱自己的老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各种本领,长大了才能为建设美好的国家添砖加瓦。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同学们,让我们高呼:“祖国,你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我们永远爱你!”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奋斗,筑起一道爱国的长城,让我们的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这是我们爱国的最美的姿态!谢谢大家!
第四篇:姿态观(范文模版)
“姿态观”是班级管理的“长流水”
高密市开发区小学张燕伟
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我曾经在笔记上摘抄过这样几句话:“平等,不以教师自居;倾听,不搞一言堂;表扬,先说孩子的优点;客观,说事有依据;真诚,指导有方法。”我还曾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开家长会的文章——《侃侃家长会那点事儿》:文中我提到了三个残忍的镜头:家长会开成了“告状会”,家长会开成了“批斗会”,家长会开成了“推卸责任会”而班主任工作13年来,我的制胜法宝就是放低自己的位置,我没有太多的优点,但是最大的优点就是真诚,谦逊,用自己最朴实的文字表达就是:“一个石头扔出去就是一个吭。”绝对不会轻飘飘地出去。我时常很欣赏自己的谦逊姿态,尤其在于家长们沟通的时候,很多同仁们曾给我的沟通命名为“忽悠”,我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放低自己,别人就会抬高你,升高自己,别人就会降低你。在这儿我要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那个例子还是我在张鲁小学任教的时候——
那年我任教六年级两个班的语文,一班的班主任,一个下午大课间时候,班长慌慌张张地跑来,她告诉我:班里出事了。我急的不得了,急忙跑到班里,只见刘龙同学的眼睛处流血了,一只眼镜片也碎了,肇事的是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周扬,顾不得盘问,一看到这个惨状,生来怕血的我更加紧张了,和几个同学一起,赶紧把刘龙送到对面的张鲁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刘龙的上眼皮被眼睛玻璃割了一道口子,需要缝几针。我一听,吓坏了,赶紧拨通了两位家长的电话,闻讯赶来的两位家长更是焦急,忙着询问医生和自己的儿子。我潜意识地后退了几步,眼睛也湿润了。这个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班长的描述,我了解到,因为刘龙一直是班里的调皮鬼,周扬呢却是好学生,从不惹事,大课间时候,刘龙主动惹周扬,几番挑衅之后,周扬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追着刘龙打,刘龙一不小心碰到了讲桌角上,眼镜碎了,悲惨的一幕发生了。
经过医生的救治,看着医生一针针地缝着,我不敢睁眼看,只是紧紧握住孩子的手,心疼的泪流下来。
最后结账时,医生说:“72、5元”开好票据,矛盾却出来了,周扬的家长说:“是你家孩子先惹我家孩子的,我不拿这个钱。”“尽管如此,那毕竟是你家孩子弄伤了我家孩子呀!”两家争吵起来,“不信,你可以问问班里的人,我家周扬可不是惹事的主儿,倒是刘龙——”“是啊,我知道我家孩子调皮,但是你也不能这样说话啊?”听着一阵阵争吵,我的心凉了,怎么办?几番劝阻之后,两家依然不依不饶,眼看放学了,天越来越黑,我家住在城里,这可怎么办?我不禁着急了。可是家长们不依不饶的样子让我怎么能撒手不管?于是我再也顾不得什么,拿过付款条,给两位家长深深鞠躬:“各位家长,真是不好意思了,是我这个班主任没有当好,没有给你们看好孩子,为了孩子以后能和平相处,为了他们以后的友谊,更为了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个钱,我拿。”家长们怔住了,转迅间,他们一个个开始不好意思起来,:“张老师,这钱怎么能让你来拿呢?还是我家出吧。”刘龙的家长说话了。“怎么说也是我家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与张老师无关,不用说班里那么多的孩子,就是自己那么一个两个的,还指不定磕着碰着呢。这钱,我拿。”看着家长们互相谦让的样子,我一阵欣慰,是这个鞠躬吗?是这样一番话吗?还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把自己放低了,家长们会把我们提高。
第五篇:活着的姿态 (张玉洁)演讲稿
活着的姿态
——再读《活着》有感
不记得是第四次还是第五次再读《活着》了,之前一直是在大学,也都是从叙述手法和作家作品的影响力来分析这部小说的,每次读到都会觉得《活着》中所叙述的话题太沉重了,表达的人生观也跟我所想到的完全不一样。可是当在一个心情有点失落,又是校园内空无一人的周末,再次翻开这本书,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共鸣感。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作者以一个头戴宽边草帽,脚穿拖鞋,皮带上挂着一条毛巾,还打着呵欠的采风人的形象出现在田间的小道上。在乡人眼里,作者就是一个散漫的游走在乡间的城里人,喜欢讲荤故事,唱酸曲。采风人把收集民间的故事和歌谣作为职业,无形间也就沾染了乡人的气息,并且把这样的职业称为“游手好闲”,这也就使得这部小说的基调俨然成为了普通的生活而非严肃的文学。作为四处游荡的采风人,他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完全处于自然的生存状态,并且与村人融成一体,表现出了作者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比现在年轻十岁”不仅是在交代时间的概念,还饱含了作者对于自己过去岁月的追忆,这就构成了作者自身对“活着”这一主题的经历以及姿态。
作者走过很多的村庄,连他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村子是曾经去过的,不过是哪个村子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些村庄都是中国可爱可亲的乡民们生活的归宿。在霞光和炊烟笼罩下的屋舍和农田,有白天里的吵闹,也有夜晚的宁静。乡人世代遵循着“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的道理,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恪守着自己的本分。当然,作者作为一个到处游荡的采风人,不仅看到了农民的闲适淡雅的耕作生活,也看到过很多男盗女娼的事情,而在夜晚的池塘边看到赤裸的两段身体,在找水喝时撞见穿短裤的神色慌张的男人,在村里遇见被儿子打的鼻青脸肿却支支吾吾的老人,这才是村人真正的兴趣所在,也是使这片土地更加富有生命的原因。在作者走过的村庄中,不再只是淳朴简单的田园生活,而是有了各种生活的味道;作者所见过的农人也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态,而是更具生活的情趣和人的天性。作者所见到得而村子就是中国每一个古老的村庄的缩影,村庄里的每一个个体也是中国所有的个体。
在夏天刚刚到来的季节,一位叫福贵的老人的吆喝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作者,这位耕田老人的一句“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歌词引起了作者的失声而笑。这是在小说的第一段插叙中,作者首次遇见福贵牵着叫做福贵的牛,这位老人明明就是一个黝黑的长满皱纹的农民,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靠土地来生存,却说自己因为路途遥远而不愿意做皇帝的女婿,他的这种自鸣得意的想法显现了一个朴素的农人自我安慰的心理。在夏天的下午,在一棵茂盛的树下,福贵老人向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平静。在小说的第二段插叙中,作者说福贵是令他难忘的人,“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老人淡然地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过去的经历,每一个细节都不错过,这样的讲述让福贵觉得自己的人生重新走了一遍,即使逝去的亲人都不会再像他的回忆一样再次回来。在傍晚的余晖中老人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歌曲和他的牛渐渐远去。这句歌词就是福贵老人一生的总结,少不更事时吃喝嫖赌败光了家产,中年时经历种种苦难,只想艰难地活下去,老年时只剩下孤身一人和一头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老牛,再也无所追求。不论是游走在乡间的采风人,乡间的形形色色的农人,还是与牛为伴的福贵老人,他们都是“活着”在阳光下的生命个体,享受自然带给生活的恩惠或折磨,面对与生俱来的宿命和变化都是泰然接受,以承受的姿态来经历遇到的所有。
《活着》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死去的分别是福贵的父亲和孙子,父亲的死意味着承前的不可能,孙子的死则意味着启后的无望,于是,福贵便成为了前后无傍的“空前绝后”的孤独者。死亡和孤独都是他们的宿命,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人只能去接受。这就是命运,这就是人和牛共同的命运,福贵必须不哭不闹地面对和忍受这样的命运。福贵甘愿接受这样的命运,也坦然地面对自己将尽的生命,自己孤独地等着死亡降临。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一起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宿命是无法抗拒的,作为弱小的人只能选择接受。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终究会滚落下来的巨石,结果是一定会到来的,这无法改变。余华也是把死亡当作是生命的自然内容来对待,认为死亡是恒定的,是一个无因之果,一切都是死的和即将要死的;过去的只是在通往死亡的路上,将来只是对死亡的证实。福贵就是余华实践并力争“人都是要死的”这一宿命的载体,他经历的人都是已死了的和行将死去的,他就是以活着的状态一遍遍地体验死亡,并愈加坚定地以为自己和自己的老牛也终会死去,消逝在自然中。因此,福贵最后安然地体验着自己剩余的生命,并将安葬的钱放在自己的枕头下面,等待死亡的到来。
余华自己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说:“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在这部“高尚的作品中”中,余华用其坚韧的笔法叙述了一个“活着”的人和许多“死亡”的人的故事,一个人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了命运中不可抗拒的最大的苦难“‘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或许中国文化中对于人的存在所思考的问题显得浅薄而功利,但是对于长期处在多数人连生存问题都无法正常解决,个别人的思想代表并统治大多数人意志的环境中,中国也暂时无法产生站在“活着”的对立面的思想的萌芽。况且中国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人只能被动选择“活着”这条唯一的道路。所以中国人活着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既然不能直接死,那就勉强活着吧”,而活着也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作者余华也是看到了生命中的这些血泪,懂得了人应该去承受的活着的姿态,才能用笑的方式来讲述这件痛苦的事情,在眼泪和绝望中为死而生。余华想让读者看到的不是讲述者福贵的苦难,而是他讲述的姿态,他的人生态度。《活着》也是要告诉我们,即使是有苦难,有不公,但我们还是要活着,包容一切,以承受的姿态乐观地活着。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可能要经历更多身体和心理的艰难,生活中的困境也更多,但是在这些无法避免的遭遇面前,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更强的承受能力,需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所遇到的不幸和艰难。所有的生命都要经历命运的必然和环境偶然,在这些不能抗拒的因素面前,更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坚忍的毅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活着”的可能。我也正是处在生命中重要的转折节点,可能经历的失败以及外界的压力也会异常的多,但是既然选择了要走下去,就必须要有乐观的心境和宽容的心态。在不可改变的事实和宿命面前,更多的是要积极地面对,而不能是消极地被支配。正如能看到阴影的人是多数,但是能透过对面刺眼的阳光,正视阴影的人就不多了。当我在面临不可抵挡的遭遇时,还是要用微笑的姿态去承受,接受必然,并且要利用偶然。
当我翻完这本书的时候,看着手边鲜红的封面,突然特别享受这份难得的安静和孤独,也庆幸还有这样的思考的时间,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新的看法。
2015年11月8日
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