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见微知著守正纳新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2010年高考备考

时间:2019-05-14 19:2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见微知著守正纳新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2010年高考备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见微知著守正纳新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2010年高考备考》。

第一篇:浅析见微知著守正纳新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2010年高考备考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见微知著守正纳新—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2010年高考备考

马新民

2009年是广东语文高考最缺乏悬念的一年,在经过了六年自主命题的锤炼和三年新课程高考的探索后,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布局、题型设计都具备了成熟而稳定的面貌。今年试卷稳字当头、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忠实地体现了新课程高考大纲的要求,反映了广东高考命题稳健务实的一贯风格.面对来年的备考,如果只是四平八稳地逐一分析当年的试卷,我们的备考往往会陷入“上年考什么、今年就备什么”的惯性逻辑之中,而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备考常常会让我们把很多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毫无意义的训练上,因此,我们有必要换一个视角来审视高考试卷。

在广泛浏览了各大媒体对广东语文高考的报道、评论,同时与命题专家、教研工作者、一线教师及考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后,笔者认为,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中以下这些备受关注或争议的试题对下一年的备考最具启示意义。

一道最多人失分的试题。今年高考阅卷刚刚结束的时候,各大媒体以《13万人同错一道题》等抓人眼球的标题竞相报道广东语文高考卷第22题的阅卷结果。这道考倒了13万考生的试题是一道图文转换类的语言表达题,要求考生根据两张图表,补充给定文段中出现的三处空缺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按理说,这样的题目并非新题型,类似的训练也做过不少,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考生遭遇滑铁卢呢?

阅卷专家的说法是“广东考生在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太差了!”不少评议者也认为这道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题目出得有水平”,考生答不好是因为教学有问题。这些说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显然没有考虑高考语言表达题的考查目标和试卷的布局特点。

从考查目标来看,考试大纲规定语言表达题的基本目标是考查学生“简明、连贯、得体”和“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意在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是这道考题给出了两个甚为复杂的图表和一段内容繁复的解说,需要考生对题目提供的信息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然后才能进行表述,也就是说,它首先考查的是分析推断能力,而不是表达能力,偏离了语言表达题的核心目标。

从试卷布局来看,除作文之外,这道题处在所有题目倒数第二的位置。在整个试卷的阅读量和主观题的答题文字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考生做题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为了给作文留出必要的时间,有不少考生面对这些繁复的表格与说明,难以细细审题、分析、推断,只好草草应答甚至忍痛放弃,这恐怕是如此众多的考生得零分的真正缘由。

所以,尽管没有人出来承认命题的失误,尽管也获得了不少认同甚至赞誉,但13万考生得零分的尴尬现状和语文高考成绩滑坡的难堪局面,应该还是会引起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组的深刻反省,下一年再出如此高难度的语言表达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语言表达的备考,还是应该从基本能力入手,以基础题型为主,可以适当关注新题型,但绝不能把太多时间精力用在偏题难题上.一篇最少人认同的选文。很多人都对《黄侃先生二三事》一文入选广东高考试卷不以为然。虽然实用类文本阅读考传记在意料之中,但不少人认为用这样的一篇文章来考传记阅读能力似乎不妥。主要理由是传主黄侃这样放诞狷介的人物大大出乎学生惯常的阅读视野之外。我们学生平时阅读的传记一般都是以端重方正之士为对象,因此面对黄侃这样特立独行的传主就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其实,所谓“非主流”的作品进入高考试卷带来的困惑在广东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了,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这篇极具先锋意识的现代派小说,也是远远超出学生惯常的阅读视野的,面对小说中行为“怪异”的父亲,我们的绝大多数考生的反应是“没看懂”,后面的题目当然也就没法回答了。

分省命题以来,在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前提下,各省都在本省命题的独特性上下功夫,而广东一直在选文的特异性上做文章。2007年高考文言文选文弃传记而考文言小说,2008年考现代派小说等都体现了这一点。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说,有更宽阔的阅读视野,也是语文学习的题中之义。我们不能要求高考的选文都是司空见惯的文本,更何况如《黄侃先生二三事》这样从全新的角度叙写和评价民国知识分子的文章,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只是我们的学生埋头题海无暇顾及罢了。所以,备考绝对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要在多做练习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尤其是面对一些崭新的阅读文本的时候,不能畏难而退,要勤力钻研,提高对新异文本的解读能力。

一道最遭人诟病的小题。今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三问(21小题)的问题是“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中“这样”一词指代含混,考生不明就里。当然,命题人可以辩解说这是承第一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而设问的,但这两问之间毕竟隔了一道题目,提问的连续性不够鲜明,更何况,如果学生答不出第一问,这一问就很难回答了。另外,“写作意图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也显得过于空洞和宽泛,因为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既可以从宏观的时代需要的角度来考量,也可以从微观的作者个人的角度来认知,很难用简单的几个条目来回答,比如我说“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意图是用民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狷介反衬今天知识分子个性精神的失落”,谁又能说不对呢?怎么能用标准答案界定的三个简单的小结涵盖指向如此丰富复杂的问题呢?

可是,这么一道有明显漏洞的题目是怎么出炉的呢?2009广东高考考试说明拓展了对作品的考查范围,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这样一项内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考生能全方位的深透的理解作品。为了能忠实的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在没有相应的成熟题型参照,不具备此类题目的命制经验的情况下,这么一道生硬的题目还是在众多的质疑中降生了。由此可见,考试说明对试卷命制有着强力的指引性,考试说明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促成新的考查点的出现。我们的备考,绝不能对考试说明的变化无动于衷。一个最多人宣称撞中的板块。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人会得意地宣称自己押中了高考的某一道题目,有些教学资源网站和教辅出版机构更是会统计所谓的“命中率”,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借此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所谓押中其实都是撞中,有偶然也有必然。今年高考后这类所谓命中率统计中最多提及的就是语言基础知识板块的三道小题,即读音、成语、病句,前两题一般宣称是直接撞中考查的字词,后一题一般宣称是押中了病句类型。

其实,这些题撞中了,一点也不奇怪。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实践来看,读音和词语考查的都是考生“常见、常用、常错”的字词,而病句的考查类型考纲已做了明确的界定。汉语的词汇虽然是海量的,但“常用”且“易错”的字词量并不是很大,而且由于这一考点是语文高考中一直非常稳固的考点,经过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现在一般优秀的教辅材料的附录部分基本囊括了这些字词,命题人想跳出这个范围而又不违背“常用、易错”的原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犹如今年广东高考中考察的“首当其冲”之类的成语在很多练习中多次出现过,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高考语言基础知识的命题是以注重语言规范,突出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为原则的。考生只要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在这一部分的拿到满意的分数并非难事。我们的备考,尤其是中下层面学生的备考,要切实在这个板块内容的识记与练习上下功夫。

一道答题区间最狭窄的大题。语文高考试卷中的理解分析类题目重在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也就是在原文中找到与题干涉及的问题相对应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解答。今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必考现代文《自由和科学》一文所有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上都是如此,而且,后面两道大题的答题区间高度重叠,其中分值为4分的14题的答题范围完全在最后一段,分值同样为4分的15题的部分答题范围也在最后一段,而这一段的文字量只有270字,也就是说,考生只要认真阅读最后一段,至少可以拿到8分中的6分。

这道大题命制的捉襟见肘实在不能责怪命题者。广东高考考试说明对必考内容的界定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就决定了选文内容不能艰深。而高考试卷的容量又限制了选文长度只能在千字左右。考纲对必考能力层级的限定使得这道大题只能考“理解”和“分析综合”。这样,命题人就显得十分为难,要就一篇千字左右的、内容浅易的议论文出一道单项选择、一道多项选择、两道主观问答总共16分的试题,而出题点又不能重叠,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如果考试大纲不变,明年的这道题也势必很难出新。必考现代文的所有的答案一定都在文本中,有些答案甚至可能就集中在某一个段落,而且很可能是总结性收束性的段落。这就大大降低了这道大题的难度。建议备考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道大题上,学会概括归纳的基本技巧,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最具广东特色的作文。一般论者以为,2004年广东高考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最具广东特色。因为广东是方言区,语言不通而难以跟其它地区的人沟通,是广东很多人都曾有过的共同感受,因此,这个作文既富有地方特色,又能让考生都有话可说,符合广东实际。其实,这道题只是自主命题初始阶段的尝试,广东卷真正的特色是在后面几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我们细致地研究一下广东省自主命题以来的作文,就发现它有几个共同之处:一是都为话题作文(今年的作文其实是话题作文的变种而已),写作的范围相对说来比较宽泛,对考生的限制相对来说比较少,更适宜考生调动自己平时的积累,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二是这些话题基本上是以一个词语为中心。“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传递”;“不要轻易说不”中的“不”以及今年的“常识”,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区间,又给了学生相当的言说空间,这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是密切相关的,也凸显出了希望学生作文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思想。三是所给出的话题都有较高的文化含量。“纪念”“传递”“常识”等话题,都能让考生站在一种文化的高度落笔。这样高文化含量的高考话题作文,实际上是和广东省要建设文化大省大政方针相关联,是主流文化意识的一种体现。四是与某些社会政治文化热点相暗合。如2005年的“纪念”,和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相关连。2006年的“雕琢心中的天使”,注重考生道德意识的提升,暗合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宣讲。2007年的“传递”,既暗合以“国学”热为标志的传统文化热潮,又暗合奥运精神和中华文明如何传递给全世界的时代热点。而今年的“常识”则是知识界近年来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尤其与年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家梁文道先生《常识》一书的出版所引起的社会各界对常识问题的普遍关注相暗合。

更为重要的是,与内地很多省份的高考作文题目相比,广东的题目不刻意追求命题的诗意,不苛求学生进行所谓文学化的写作,不给审题设置太多的障碍,不在某种作文命题形式及阅卷标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做盲目的探索,而是以务实稳健的命题既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扩展视野,探索思考,同时又能以出乎意料的话题防止宿构抄套,能够让那些平时语文功底扎实的考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笔者以为,命题走向“类时评化”是高考作文的一大趋势,广东的高考作文命题势必会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不会故弄玄虚也不会故作高深,会沿着不偏不怪、平易好做的轨迹,向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方向发展,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备考,没有必要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诗化文学化,也没有必要在审题障碍上多费心机,而是应该放眼世界关注时代,从时代的浪潮中撷取写作的浪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基本目标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我们的备考应该稳扎稳打,狠抓基本功,为达成这一基本目标而努力。

2010年广东高考的总体格局又会有新的变化。语文试卷的形式、内容是否发生变化,现在尚无定论。从这几年高考改革的轨迹来看,即使是2007年新课程高考,也不过是在试卷的架构方面做了一些调换积木似的变动,基本的内容板块并无大的变化。因此,语文高考试卷一定是稳中求变,逐步调整。我们的备考要见微知著,从一些细节的变化及争拗中发现未来可能的走向。更要守正纳新,在语言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等一直较为稳定的板块上稳扎稳打,同时也要在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作文等领域引入一些新的元素。惟其如此,备考才可能真正是脚踏实地又面向未来的。

第二篇:2014北京高考备考之“微写作”与时俱进见微知著

2014高考备考之“微写作”:与时俱进见微知著

——有关“微写作”

所谓“微写作”,指的是阅读写作中的即时性写作,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操作简单,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

微写作要比传统作文短小精悍,文体自由多样,同时,给学生另一个创作和拿分的机会。对学生而言,长篇大论的写作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能否用最少的字数、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我笔写我心”,显然也是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

微写作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兴趣性,紧随时代步调。短信、微信、微博几近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来,一个微时代的信息交流正在膨胀,短小精炼的写作能力也备受推崇,语文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长篇大论是一种需要,短篇小议也是一种需要,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个快节奏的大环境里,语言的短小精炼更贴近实际应用。

此外,微写作的加入,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机会。对于擅长长篇大论的在作文题里尽情发挥,对于擅长短篇小议的可以在微写作里大力表现,避免了因大失小或者因小失大的遗憾

《高考说明》中提出“在命题原则上和工作目标上,注重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下面从 “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三方面对高考“微写作”命题方式进行一下探究与梳理。

一、审美能力——夯实写作基本功,发现写作的魅力

作为文学的文本是美丽的,而文本的生成是靠作者创作过程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所以也可以说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与夯实,是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下面我们对各省区所出现的相关小作文题目进行简单梳理。

一是说明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说明和介绍。如:介绍日常实用物品,2005年重庆卷要求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部影视作品,如1997年上海卷要求考生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介绍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如1983年为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1996年介绍《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的内容。

二是描写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做出描绘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心理描写,如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开考时刻”为题,描写当年高考开考时的心情。肖像描写,如1990年描写进入玫瑰园的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动作描写,如1997年描写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上学的情景,要求以行动作描写为重点。场景画面描写,如1991年要求把圆想象成一轮满月之外的另一个物体,然后加上陪衬物,再用文字描述出以圆形物体为主的画面、场景、镜头;2000年上海卷以“节日小景”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考生主要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展示节日的一个小场景。综合性描写,如1998年要求根据给出的开头和结尾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有关内容,综合考查对肖像、语言(包括对话语气)、神态、心理、动作、细节、景物等的描述能力、想象能力等。请看朝阳区2014上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请描述老师的某间办公室,写出或“安静”或“热闹”的特点。要求:有叙述和描写,有一定的评价。200字左右。

上面的试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记叙和描写的能力。可以看出北京“微作文”命题趋势之一就是对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考查。

我们还可以看出,北京“微作文”命题注意了对传统命题方式的继承。同时也略有创新,如评分标准中“有一定的评价”就考查了学生探究评价的能力。同时,评价就会用到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这道“微作文”实际上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1所以,教与学过程中,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二、探究能力——文本随感及时评感悟

探究能力的考查在以往作文中表现为“赏析评价类”小作文。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如1992年要求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小议论文。如1989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就中学生各式各样的竞赛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赏析评价”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文本类随感式微写作:

文本类随感式微写作。前提是提供情境文本,与现在的“阅读延伸题”有相似之处。可以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请看下面东城区2014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微写作”试题: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一首白居易于邯郸驿舍中思家的诗,但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清代学者浦起龙评价这种诗歌手法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借鉴这种手法,写一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要求:①有描写和抒情;②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③不少于150字。

从这道题中我们不难看到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的影子。

与2012诗歌鉴赏《柳堤》阅读延伸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对写作手法的探究,但“微写作”在探究的同时,注重的是应用,是将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时事评价感悟类

时事评价感悟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文化现象等,做出探究与评价,它的“文本”就是社会、是生活。这样更能培养孩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请看海淀区2014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囊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请从“霾、正能量、女汉子、曼德拉、喜大普奔”中,选择一个你认同的“2013词语”,并写出理由。(150字左右)(10分)

从出题形式上看,与1988年上海卷:下面几个拟用的文学社名——“新潮”、“阿波罗”、“丑小鸭”、“浅草”,要求写出喜欢其中一个的理由。出题形式如出一辙。可以看做是形式上的继承。

从选材范围上看,更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给出的“微写作”话题正是当前热门的“汉语盘点活动”。这个话题不仅起到了引导学生要关注社会热点的作用,还结合了当前关注母语教学改革的教育热点。“微写作”话题范围从“霾”的关注环境,到“正能量”的正导向,到“女汉子”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再到“曼德拉”的国际视角,以及“喜大普奔”的网络用语。基本上涵盖了“自然”“生活”“国际”“人文”的各个方面,真正达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能说、愿说的目的。

此题与2012年自主招生“卓越”联考题(近年来,“汉字”评选活动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汉字”蕴含着民众对社会的高度关切,往往反映了全年焦点事件或国情世态。在不久前结束的“汉语盘点2011”活动中,“控”字在众多入选字里得票最高,成为中国的“汉字”。……请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用一个字来盘点刚刚过去的2011年,并说明理由。不超过150 字。)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从考查重点上看,“观点明确;见解比较深刻或说理比较充分”更注重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有助于纠正作文中“假大空”与“华而不实”的路子。

海淀卷历来被称为北京高考风向标,它给我们这样的备考指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学生思辨能力考查;关注各省区历年高考及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出现的小作文。

三、应用能力——“学以致用”的应用文写作

应用类“微写作”。要求考生们熟悉各种各样的应用文体,能够拟写各种各样的应用文,如请柬、书信、短信、通讯、消息、广告、通知、摘要、聘书、海报、解说词、申请书、讲话稿、留言条、欢迎辞、欢送辞、广播稿等,如 1990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写出在班级举行的一位老教师光荣退休欢送会上自己的欢送辞,1995年上海卷要求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简短的消息等。

请看下面2014西城高三期末语文“微作文”试题: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是全中国老百姓乃至全球华人除夕之夜的一道文化大餐。2014年“央视春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总导演冯小刚宣布了打造马年“春晚”的八字方针:真诚,温暖,振奋,好玩。要求:①请针对“真诚”“温暖”“振奋”“好玩”中任意一个词,给冯导写一段话,为正在筹备的这台晚会献计献策并力求其能采纳;②内容积极,建议具体,表达得体;③150字左右。此题考查的能力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通过“建议书”的形式关注社会并参与社会。能激发学生语文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微作文”字数虽“微”,但可以很好的考查出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可谓“见微知著”。

北京2014高考语文“微作文”,会如何命题,命题趋势如何呢?可以说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一方面,将继承以往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地说就是,以上所列举的三大类的小作文命题形式,仍然会继承;另一方面,也会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

三、“继承与创新”下的“微作文”备考策略

面对“继承与创新”下的“微作文”写作,如何做好备考呢?

通过上面分析与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关注历年其他省区高考及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出现的“小作文”的命题形式及评分标准。

二、在答题策略上可以从北京近几年所出的“阅读延伸题”中找到其中区别与联系。

三、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片段写作练习。

四、加大“应用文”写作力度,“学以致用”。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思考与评价的能力。

命题导向分析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这几年有些省市语文高考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可能有的是由于行政干预,或者为了照顾地方特色,其实离科学性仍然较远。举例说,去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对此有些争议。其实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但估计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设计考题时,就应当使用测量理论和技术去预测,要先有合理的设定。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都有点陈陈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广泛征集考题。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高考语文命题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太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的教学也并非就是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肯定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

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前年高考刚结束我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曾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改进。比如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这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去年广东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之一是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哲学文章,读起来有些难度,难在思辨。这是可以考思维能力的(可惜给的选择题太浅)。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而高考语文对此也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我认为都是应当鼓励的。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我们看到已经有这方面更“大胆”的尝试,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5、作文的改革,估计分值不会大增

语文高考提分180之后,按理说水涨船高,原来60分的作文分值也会增加,本来作文考试最能检测综合能力,分值就应当更多一些。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可以只考作文,但我估计作文分值不会大增。因为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如何尽量限制和克服这一点,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作文评卷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看来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的分值。也有另外一种

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以很灵活。也不必全都设计成应用文,前面提到的去年四川卷的那道“续写”的考题,其实也是小作文。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与平时写文章毕竟不同,但又会引导开放思路,发挥个性。两者之间恰当的平衡,体现命题水平,也是一种改革。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探讨,现今的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本来最适合考察综合素质的,却变成最难考出水平的。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弊。于是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就看如何操作。这都需要在改革中去探索。此外,我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过的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导致选拔功能大为弱化,并影响到作文教学的“痼疾”,也期望能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医治。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6、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

现在每年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大致就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因为题型模式单一而且固定,就导致不断强化应试式教学,熟悉答题套路就能得高分,结果难于考出实际水平。改革之后试卷模式应当更多样化,不再年年套路相近。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完全可以放手去开发新题型。加强综合也是一种改进,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这也能更好地考察综合能力。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课改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

再具体一点说,语文基础题除了历来常见的字、词、音、病句挑错等考题之外,有可能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文学作品的赏析题将更加注重考察感悟力,而不只是辨识“情景交融”“对比手法”之类。

现在的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只注重考阅读理解,题目往往切割得很琐碎,反而忽视了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就是很少关注阅读速度,并不利于考出真正的阅读水平来。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应当有新思路,适当增加对整体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术性的细部分析的小题,最好还能考一考阅读速度。增大阅读材料的长度,可能是办法之一。此外,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

7、文言文命题的改革

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现在的文言文命题也是套路化,大都是以“读通”为标准,这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文言文当成“死语言”来教。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

量。但不见得会这样。我觉得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第三篇:正泰高中2010年高考备考

各位领导老师:

民主科学管理求实务实高效

————正泰高中2010年高考备考方略

我们正泰高中是去年刚刚组建的一所年轻学校,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和广大群众的厚爱,现将具体措施汇报如下:

一、加强备考领导,实施科学指导

介绍高三学生情况:生源不足,基础差,成绩参差不齐,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们全体师生团结拼搏,取得了2009年高考初战告捷。

学校对高三高中非常重视,全体师生面对压力,针对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备考方案。由校长主抓高考,分管校长坐镇高考,班子成员协抓高考,各处室服务高考,班主任、任课老师研究高考,全校学生决战高考的局面。领导小组分工具体,责任到人,成立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协调会,以“备课组”为中心的质量分析会,与师生一起分析高考形式,把握高考动态,捕捉高考信息,研究高考策略,全力备战高考,围绕目标抓三好:(1)抓好优等生,出闪光点;

(2)抓好综合科,提增长点;(3)抓好普通生,保基本点。

二、召开誓师大会,营造高考氛围

距高考百日之际,我校召开百日誓师大会,共同迎接百日冲刺。年级制订宣传计划,各班落实宣传过程。通过标语、校报、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形式宣传高考,鼓舞师生斗志,振奋师生精神。通过班誓、班歌、班呼、励志卡等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营造高考氛围,1

让学生始终绷紧高考这根弦,通过这些措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树立高考必胜信心,班级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气氛,走上了“比、学、赶、超”的良性轨迹。

三、精心制订计划,强化备考中心

1、认真研究考纲,注重高考动态。

以《考试大纲》为指针,吃透其精神,领会其实质,把握其动向,贯彻好其方法,以教材为基础,把握好内容的广度和难度,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相结合,保证不留盲点。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高考研讨会,认真搜取高考信息,听取专家建议,研究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探索确定命题思路,科学制订应对策略。

2、强化集体备课,整合群体优势。

坚持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以考生实际为基础,以目标任务为指导,把握课堂导向性,讲评教学针对性,学校严求统一立体习题筛选,统一重难点处理,教师上课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分为几个专题,各专题的能力指向是什么,每个专题需要多少时间等问题。集体备课每周至少2次,每次积极发言,切实挖掘个性智慧,整合群众优势。

3、严格精选试题,训练规范到位。

教师要反复研究考纲,学校组织模拟考生与周考相结合的方式,每次考生均对学生试卷进行全批全改,认真研究考试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准确把握考点,按照高考模式精心选题,组题,不用成题、套题。认真组合精选,切合高考实际,训练规范到位。试题的布置和批

改力求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批,精讲。

做到五练:基础知识扎实练,重点内容反复练,关键问题突出练,易混淆问题对比练,拔高问题综合练。在试题的选取和训练上,避免无效劳动。

4、注重方法指导,规范答题步骤。

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课改精神,注重方法指导。讲全每一个知识点,讲透每一个难点,讲清每一个重难点,讲好每一个得分点,教会学生自我复习,梳理知识,构建体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答题中,指导学生规范答题步骤,规范答题格式,规范答题语言,规范答题字体卷面,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学会考试,在考试中积累经验,沉着应对,多考高分。

5、注重教学反馈,强化教学实效

我们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业全改,及时查出漏洞,及时讲解分析,重点强调。争取尖子生详批细改,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面处理,当面指导,培养尖子生规范的答题习惯,明晰的答题思路和详细的赋分标准,让其心中有数。为了强化教学实效,我们组织了:周周考,月月考,依考代练,对每一次的考试成绩认真分析。临界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变化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6、重视综合学科,实现均衡发展。

加强综合学科训练“成也综合,败也综合”,由此我们成立了综合学科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出综合学科教学计划,确定好综合学科的备考策略,精心筛选综合科试题,在落实各学科内部知识的基

础上加强研究各科结合点的结合点、交叉点、渗透点。研究综合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问题,重视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得综合者赢高考”的道理,克服不重视综合科的思想,同时针对综合科部分学生偏科现象,科任教师及时协调沟通工作,调整计划,改进措施,结合学科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强化提高,使各科均衡合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7、重视分层培养,做好培优补差。

各班班主任都要建立学生成绩跟踪档案,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各自学习特点提高薄弱学科,巩固优势学科,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制定培优补差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做到周有反馈,月有总结,工作落到实处。

优秀生侧重攻名牌一本,教学中注重基础的同时,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有加强。中等生侧重攻二本三本。差等生攻专科。教学进度难度要适中。培优补差即强化优等生,加强弱势学科。边缘生强化优势学科,培优补差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对尖子生要认真分析,有的尖子生基础较好,但是答题不规范。有的尖子生成绩好,但不重视基础知识,学科发展不均衡。根据这种情况,要有自助餐变成比吃餐,科任教师对尖子生实行包干制,有针对性进行知识、心理辅导。增加有难度的试题供应量,从而达到既弥补相对薄弱学科,又提高优势学科的目的。

8、加强班级管理,发挥主体优势

班主任在高考备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做到

师生同心,形成师生合力,要协调好课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做到团结合作,形成学科合力。要协调好全班学生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的学风,形成班级合力;要协调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做好基础知识和能力并举,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学生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和谐的备考局面。

9、抓好心理调适,从容应对高考

高考既是知识战,又是心理战,“十载寒窗比勤奋,一朝应考比心态”可谓一语中的,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其情感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最后冲刺阶段,学生心理容易波动阶段,要以班主任为核心,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学生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高考。课任教师要与学生多谈话、多交心,帮助他们客服考试中的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障碍,让他们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以上是关于备考工作的几点思考,在距2010年高考不足百日的时间里,我们正泰高中全体师生继续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本着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材的宗旨,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为正泰学校的发展和项城教育的腾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09高考安徽卷作文题评析—平易近人守正出新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09高考安徽卷作文题评析—平易近人 守正出新

天利考试信息网特邀名师: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诵玉

2009年是安徽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一次高考,举世关注的作文题终于亮相了。我们可以用“平易近人,守正出新”八个字来概括。平易近人,指作文题较为平和,考生容易上手,有话可讲。守正出新,本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编写的理念,而安徽作文题也体现了这一点,守住了传统的“文以载道”,而终于走出了前两年的命题作文,采用了材料作文(这也是考前的普遍看法),这是相对的“新”。下面具体谈谈。

【命题立意】从文题形式来看,命题者放弃了久已衰落的话题,也解开了过去两年来与命题作文的纠缠,转而采用材料作文,这是和2009年全国卷、其他省市卷的作文题总趋势保持一致的。从文题内容来看,体现了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却没有了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暗合了当下国际、国内的社会现实,含而不露。我认为这是本次作文题最值得叫好的地方。

【审题分析】虽然平易,但不一定容易。题目已经给出了关键词“弯道超越”,但是,在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材料层次,从开头到“可能被超越”是“实”,是为了引出后面主要内容的;而“现在”一句,则是引导学生拓宽作文内容的面的;最后一句才是关键,也就是作文的核心。

【写作指导】为了防止作文题让人不知所云,不妨就以“超越弯道”作题目,当然也可以拟一些有文采,有内涵的题目,这要根据作文内容来定。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开头用一两句话转述材料,接下来用一小段话引出观点或中心,免得偏题;结尾应当再呼应一下题目和开头。总体安排要巧妙、流畅,不要太生硬。

【高分策略】如写记叙文类的文章,要特别讲究构思和语言;如写议论文,要特别注意观点的鲜明,结构的严谨,例子的恰当,语言的整齐。

【误区警示】写记叙文类文章,最忌讳编写一个小故事,而语言干瘪,内容单薄;写议论文则忌讳观点不鲜明,没有例子,没有有效论证,只是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说要超越弯道之类的呓语。

第五篇:2018高考备考命题解读之化学篇 从考试说明看命题特点

2018高考备考命题解读之化学篇 从考试说明看

命题特点

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网站获悉,为指导和规范山东省2018年高考命题工作,便于广大师生了解考试要求,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以教育部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依据,组织编写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齐鲁网邀请到重点中学各科名师就2018高考各学科《考试说明》做了详细解读。

明确方向 科学备考

----2018高考理综化学考试说明解读及备考建议

一、从考试说明看新课标理综卷的化学部分命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考查,考点稳定,难度适中

对比15年考试说明,只有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基本实验操作、电解原理等考点,15年新课标Ⅰ卷真题并没有涉及。这说明选择题相对固定,高频考点稳定,个别经典题型像NA可能轮空。

2、重逻辑分析能力,重化学学科素养

把更多的信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命题趋于基础问题形式上的创新与复杂化。考生需要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且有可能会针对惯性思维产生认知冲突。这类题型具有较强开放性,整体能力要求大大提升,体现了考纲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3、不回避同一内容,不回避以往考题

新课标全国卷有些题目可能轮回考查,以往考题和练习题为母题的再创造的痕迹明显。这就要求提高我们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精讲精练,少做做透,务必确保对每个点都要理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平时一定要多做全真模拟训练、多做深刻的反思总结调整。整体来看,多数还是情境模式,但难度有所加大,需要重新界定考纲的审视标准和视角,且不确定因素增加,命题相对任性,没有绝对“界限”。

二、复习备考建议

(一)从考查内容看,重视以下部分:

1.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和程序(研究物质性质、物质的制备、化工生产反应适宜外界条件的选择思路以及某些实际问题如:离子方程式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的解决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

2.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3.化学理论(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平衡)

4.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书写)

5.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基本操作、实验方案)

(二)从阅卷经验看,着重训练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充分领会题目意图

2、规范答题,杜绝一切低级错误

2、整合信息,分析、综合、突破的能力

3、不断增加思考的深广度,抓住主要矛盾

4、结合考纲、考试说明,利用好高考题

(三)把握新形势,注重学科关联和学科体验:

从考试说明看,高考命题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相结合,与实验相结合,与工业流程相结合,注重回扣课本,重视课本中的“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栏目及课后习题和课本图片。要求考生全面把握题境,重典型考题换角度重新整合,重视化学学科与社会生产生活、资源环保环境、能源、安全等的关联。

化学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山东理综考试使用全国卷,山东卷和全国卷命题的指导思想、依据的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基本保持一致,考题中所涉及的重要考点基本一致。化学试题结构均为“7+3+1”,总分均为100分,近几年山东卷的出题风格已逐步向全国卷靠拢,尤其是近几年的选择题上更是相像,这也为山东顺利使用全国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全国卷命题时更多的从实际出发,设问上在纵向挖掘比较深,也就是常说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具体来说:

Ⅰ卷选择题山东卷每题是5分,全国卷是6分,选择题中全国卷对必考有机、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等方面考查比较到位,如有机选择题对同分异构、有机物结构的键线式、反应类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考查;元素周期律考查中多涉及简单的推断和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甚至和反应原理结合起来考查:化学实验方面多涉及实验的设计和判断等。另外全国卷经常涉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考查。

Ⅱ卷共58分,其中必做题43分,通常包括化学实验、工艺流程题、化学反应原理等共计43分,选考题全国卷是15分。全国卷中,一般试题的阅读量较大,而且许多题在设问上设置空比较多,学生书面书写量明显增多。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简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量都有所增加,难度比山东卷明显加大。化学学科2018年的《大纲》和《说明》与前两年完全相同。这一信息说明今年化学学科的命题会遵循前两年化学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方向,无论试题形式还是试题内容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建议在在最后几个月的第二、第三轮复习中,要在认真研读今年大纲的基础上,着重研究2018年、2018年两年的化学全国试题,找到这两年化学试题的特点,发现两年试题的共同点、差异和变化。教师要从中找到二、三轮复习的知识切入点和方法技巧,多参考全国各地高考复习统考模拟试题,引领学生做好复习。

下载浅析见微知著守正纳新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2010年高考备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见微知著守正纳新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2010年高考备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