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亨利希的成长之路看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

时间:2019-05-14 19:1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亨利希的成长之路看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亨利希的成长之路看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

第一篇:从亨利希的成长之路看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

从亨利希的成长之路看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

摘 要:教育小说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小说作家通过描写中心人物从少年时代至找到职业归属的个体成长经历表达出自己的成长理念和教育思想。该文以诺瓦利斯教育小说《奥夫特尔丁根》为例,通过分析主人公亨利希成长为诗人的经历来试析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育小说 《奥夫特尔丁根》 诺瓦利斯 成长之路 教育理念

一、教育小说定义之论

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德国,是工业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何为教育小说?这一定义在历史上随着时间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评论家布莱肯伯格(Blanckenburg)到美学教授莫根斯特恩(Karl.Morgenstern)再到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都对此发表过一定的见解。布莱肯伯格在教育小说这一概念尚未成形时,就在其作品《小说评论》(Versuch über den Roman,1774)中提到该类小说表达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故事”,而不是把“外在的故事情节作为小说之根本”[1]7。莫根斯特恩在其1820年《论教育小说的本质》(über das Wesen des Bildungsromans)中谈到教育小说的第一决定要素在于其素材,即是否表达了主人公“阶段式的成长之路”[1]11。黑格尔没有明确谈论教育小说,只在其《美学讲演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sthetik,1818-1829)中谈及对小说的看法。在他看来,小说的任务是呈现“心灵之诗和与之对立的散文的矛盾“[1]12,而这样的矛盾也刚好存在于成长教育小说。

对于教育小说的真正研究始于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他成功地将对教育小说的讨论引入文学界并在其《体验与诗》(Das Erlebnis und die Dichtung,1906)一书中提到:“从《威廉.迈斯特》到《黑斯佩鲁斯》起,所有这类小说都展现当时的年轻人在幸福的晨曦中踏入生活,找寻相近的灵魂,偶遇朋友和爱情,又陷入与世界残酷现实的斗争之中,在各种生活经验之下逐渐成熟,找到自身,确定自己此生的使命。”[1]17在他看来,教育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从幸福的原初状态进入到敌对世界,经过无数斗争,最终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

从上述的各种讨论不难看出,教育小说中的“教育”本质上指的是个体在主观精神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下的成长,经历各种事件,逐渐确定个人的社会归属。当个体的青春遭遇理性的大环境,当浪漫的梦想撞上残酷的现实,最初的追梦少年该做如何选择?

德国古典作家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在文学界被公认是教育小说的典范。他用现实主义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威廉所代表的新兴市民阶级如何克服成长中困难,逐渐融入社会,最后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古典主义的教育观,即主人公融入社会,在与世界的对抗中变得成熟获得发展,在随后遭到了以浪漫派为代表的质疑。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些教育小说皆与歌德式的成长理念不同。其中代表性的有荷尔德林的《许佩里翁》、诺瓦利斯的《奥夫特尔丁根》、艾兴多夫的《预感与现实》以及霍夫曼的《雄猫穆尔》。其中,诺瓦利斯为了反对歌德的教育理念而专门创作了《奥夫特尔丁根》。本文以该教育小说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少年亨利希发展成为诗人的过程来探讨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

二、走向内心―亨利希的成长之路

《奥夫特尔丁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期待》,讲述主人公亨利希发展成为诗人的过程;第二部分名为《实现》,讲述亨利希作为诗人成圣后的经历。虽然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照搬了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但是二者的成长之路是截然不同的。歌德笔下的威廉怀着对戏剧的热情投身社会,随后在爱情和事业上均遭遇危机,这些失败的人生经历让他获得成长。但亨利希在旅途中并未经历任何事业上的发展,也没有遭遇精神危机,只是单纯地认识自我,直至成熟为诗人。这是一场向外之旅,却更是一次走向内心的成长。旅途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充当着“诗魂的声音”[2]113,让那些在他心中“模糊的预感”[2]45-46渐渐变得清晰。

刚满20岁的亨利希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手艺人家庭,他的成长始于小说第一章描述的内心不安。远方的异乡人给他讲述蓝花的故事,唤醒了他内心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渴望,这便是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人与自然仍有着神秘联系的世界。[7]这种渴望促使他开始一次向外的旅行。旅程的一开始便与一群商人结伴同行,商人们给他讲述诗人和诗艺的神奇魅力,这是他初次接触诗学。“当我沉浸在青春的梦中时,仿佛在哪里听说过他们,当然现在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但你们所讲述的,对我是那么清晰,那么熟悉,你们优美的描述带给我一种难得的享受。”[2]78《阿里翁的传说》以及《亚特兰蒂斯童话》里的诗之精神突破了他世俗的视野,商人们化身为诗与经济之综合,即诗意的经济、美好的经济,引导他认识自己,向无限渐渐靠近。后来旅途中偶遇一位老矿工,老人给他讲述山里大自然的奥秘,让他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大自然不愿被谁独占,一旦作为私产,他就会变成一种危险的毒品。”[2]85 诺瓦利斯借旷工之口警告工业化所将带来的不幸后果。“漫游老矿工所说的话“开启了他心中一扇纸糊的”,让他觉得“世界栖息在他心里,仿佛已豁然敞开”[2]94。在幽暗的山洞里,他聆听隐士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关于历史,关于战争,关于爱情,关于内心的安宁。在那里,亨利希发现了一本史书,内容关于一个诗人的传奇命运。在这本小说里他读到酷似自己的诗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映射出自己未来的人生经历。“亨利希尤其觉得,自己充满预感的内心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些话语、有些思想像孕育生命的花粉一样沉入他的心田,促使他迅速脱离少年的狭隘圈子,上升到世界的高度。”旅行在小说第六章结束。“一位诗人已经临近,挽着一个柔美的姑娘。”[2]98 这位姑娘便是诗人克林索尔的女儿马蒂尔德,亨利希与她在祖父所举办的盛宴上结识。柔美的她唤醒了亨利希内心的爱,而亨利希也意识到最初梦中由蓝花变化而成的一个姑娘的脸就是马蒂尔德。诗人克林索尔和亨利希探讨诗学,并给他讲述了一个关于诗之魔力的童话。

三、抓住超验自我―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表达了他务实的人生观,即人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追求理想。诺瓦利斯最初把他视为榜样,但最初的狂热过后他又把这部小说成为“反诗的毒瘤”[3]88,对歌德式毫无浪漫可言的成长理念提出质疑:“学徒时代这个词本就是错的,他表达了一个特定的去向。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从无限到有限的过渡时代而已。”[3]84,87在诺瓦利斯的《花粉》中可以找到他对教育的一些看法。“我们梦想着穿越宇宙。梦想不就在我们身内吗?我们不了解我们的精神的深度。这条神秘的道路通向内心。永恒连同其他世界―过去和未来―要么在我们身内,要么就不在任何地方。外在世界是个影子世界。”[4]80诺瓦利斯所认为,年轻人所追寻的梦想其实就在自己内心,现实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个体的成长无需献身狭隘的市民社会,只需超越日常生活,在预感内心以及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获得。这种向内式的成长理念在小说《奥夫特尔丁根》中有明确提到:“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我发现了两条路,均可达到对人类历史的认知。一条路艰难而漫长,有着数不清的弯道,这是经验之路;另一条路,几乎只需跨越一步,则是内心观照之路。”[2]44诺瓦利斯笔下的少年正是走的这条内心观照的成长之路。他性格上沉默寡言,老是陷入沉思,“天生是块当诗人的料”,旅途中的一切“只是为了推开他心中的一道道门栓,替他开启新的窗口”[2]98。亨利希的成长是对自己内心已有的预感的一种理解,这种成长方式也是对诺瓦利斯“抓住自己的超验自我”[4]83这一最高教育任务的最好回应。对于歌德而言,有限的完美化是重要的。而在诺瓦利斯看来,无限的现实化才是向往的。

四、诗之神化与成长教育

诺瓦利把整部小说的主题定义为“诗之神化”[18],在他的诗学观念里面,诗在世界浪漫化这一道路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唯有诗能拯救理性僵化的世界,以此恢复自然与自我的原初和谐关系。他在1799年初以断片形式写道,“人们必须在自己的周身建立一个诗意的世界并在其中生活。”诗意的世界即浪漫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拥有自由的想象,内心的观照使得他们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超然境界,重新回归到黄金时代的原初统一。为此,他把小说的背景设在演讲稿《基督教与欧罗巴》所提到的中世纪这一黄金时代。诺瓦利斯让少年亨利希成长为诗人,而不是与世俗社会妥协,从事某种务实的工作。他把诗人称作“魔法师”,因为他们能够使世俗世界转变成浪漫诗意化的世界。与其他教育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旅途中经历的各种让亨利希变得成熟,但不同的是,他的成长就是一个顺从内心、走向内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经历过“自然”、“历史”与“爱”的洗礼之后,他的内心达到了一种更高更丰富的境界,真正成长为一名诗人。诺瓦利斯曾在《新断片》中提到:“诗人必须有一种宁静而专注的心境,使他远离俗务和琐事的想法或癖好,无忧无虑的处境,很多旅行,结识三教九流,大量的观察、闲散、回忆、能言善道,不必只盯住一个对象,不需要太多的激情,而需对一切保持敏感。“[4]125因而,歌德式的成长是现实的,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则是浪漫诗意的,这一特点通过小说中梦境、歌曲、叙述以及童话的插入得以深入体现。

参考文献

[1] Selbmann,Rolf: Der deutsche Bildungsroman[M].überarb.und erw.Aufl.Metzler.Stuttgart,Weimar:Metzler.1994.[2] 诺瓦利斯.大革命与诗化小说[M].林克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3] Novalis.Dichter über ihre Dichtungen[M].Hg v.M?hl Hans-Joachim.München: Herman Verlag.1976.[4] 诺瓦利斯.夜颂中的革命与宗教[M].林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5] Mahr,Johannes:übergang zum Endlichen.Der Weg des Dichters in Novalis'Heinrich von Ofterdingen[M].München:Fink.1970:43.

第二篇:从企业文化看龙湖的成长之路

从企业文化看龙湖的成长之路

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三班 罗双壬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能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腾飞的重要法宝。龙湖,这样一家追求卓越、专注品质和细节的专业地产公司,之所以能迅速地在全国众多企业中迅速发展和壮大,它的企业文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企业文化元素、公司原则、核心价值观、公司理念所构成的龙湖企业文化体系,成为了龙湖在市场竞争中的一把锐不可当的宝剑和促其前进的原动力。

关键字:企业文化元素、公司原则、核心价值观、公司理念

企业文化,被誉为是“企业文化管理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企业文化在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正朝着一个全新的高技术化、信息化、产业化的新时代迈进,新的经济领域不断被开拓,旧的经济体制不断被革新。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日益依靠综合的、整体的战略决策,以及企业的经营和组织策略。单纯的经济手段和生产手段都有可能会产生片面性和短期行为。因此,只有从企业文化的宏观角度来看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和控制环境的有利条件和企业内部潜力,才能使企业向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1995年到现在,一家成长于重庆、发展于全国,追求卓越、专注品质和细节的专业地产公司——龙湖地产,就依靠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向世人展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发展,今天的龙湖已经形成了集投资规划、开发建设、商业管理和物业服务为一体的全过程运作能力,凭借“志存高远、坚韧踏实”的独特气质,成为了中国房地产百强开发企业。有人说,龙湖的飞速发展和它成功的背后,是因为有政府的支持;也有人认为,龙湖的发展只是赶上了房地产发展的好时机。但其实只要我们深入龙湖,去感受它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时,这些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龙湖的成长和成功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它内部优秀的企业文化,由企业文化元素、公司原则、核心价值观、公司理念所构成的龙湖企业文化体系是推动龙湖成长的原动力。

1、企业文化元素 作为龙湖企业文化最基本的单位,它也是龙湖企业文化的具体观点和行为表明。其中“对人的尊重”的“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龙湖两大重要的企业文化元素。在“对人的尊重”中,龙湖提出了“善待你一生”的理念,强调真挚永恒的善待自己,善待同事,善待客户、善待同路人。这是龙湖在它成立两年之后(1997年)确定企业的发展之路时提出的服务理念,这也是对购买龙湖产品的客户做出的服务承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陪伴客户一生的物业服务,在十年时间内,根据客户群体的变化,围绕客户需求,不断地探索研究,从而调整服务模式。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出,企业在它的成长路上,目标定位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只有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好了,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明确的导航。龙湖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这也为它之后的迅速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龙湖企业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非常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同事之间相互鼓励沟通,分享信息,诚实待人,内部实现了公仆领导。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培养了“共同努力,定能成功”的团队精神,也为打造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成功的企业营造了良好的企业精神氛围。

2、公司原则

公司原则是指导公司政策制定,经营管理和员工行为的准则。龙湖在确定了它企业的目标之后,紧接着就提出了十大公司原则,即团队原则、略高原则、客户至上、改进和创新、科学决策、简单直接、重塑原则、注重过程、平常心和激情并存、同路人原则。任何一个深入龙湖的人,都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些原则在龙湖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中的体现。正是有这些原则的指导,才是的龙湖的管理不断完善,也培育出了一些出色的员工,员工甚至都以自己是“龙湖人”而感到骄傲。那么具体到底是什么使得龙湖的管理如此到位,员工如此忠实?而这些又对我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龙湖一直秉承着1+1>2的团队原则,强调员工质量的自我评判标准应高于上级期许的和企业的标准,争取超越顾客期望的标准,这就一直促进着龙湖员工不断进步,积极向上。而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壮大,优秀忠诚的员工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同时,龙湖倡导直接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非常直接开放的沟通氛围,这个企业的管理、工作的开展、员工关系的培养变得十分简易。由此可知,沟通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甚至可能使一家原本优秀的企业由于缺乏沟通变成一间了无生趣的冰窖,最终也只能走向消亡。

3、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全方位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那么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则是从意识形态深层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龙湖也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为其发展增添了不少马力。龙湖也深刻地认识到,激情和智慧并存会有源源不断的进步、创新以及发展的动力。只有激情没有智慧,只是所谓的蛮干,缺乏创新;有智慧而缺乏激情,则没有前进的动力,企业会陷入一种枯燥倦怠的状态。同时,龙湖简单真诚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尊重以及对客户价值的承诺也使龙湖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完善,形成一个整体。从人际关系、事业目标、发展动力来整体把握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4、公司理念

公司理念被誉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企业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反映。在龙湖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公司理念处于最顶层。很显然,龙湖在其成长路上已经形成了并非常重视龙湖理念。龙湖理念强调对内一定要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对外则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龙湖内部企业文化围绕“善待你一生”形成了善待自己、善待同事、善待客户、善待同路人四大公司理念。突出体现在对待客户要周到体贴,优质高效,营造并保持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秉承着“善待同路人”这样一种共赢的理念,让龙湖赢得了许多忠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促使了龙湖的飞速成长。

静水流深的龙湖已成为了龙湖的企业形象,它的共赢思维、创新习惯、让度理念(以有限的投入换取客户无限的体验)、专业良心等不仅是业内人对龙湖的形象,现在甚至已经形成了龙湖在全国的一张名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一种不可缺少的无形财产和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龙湖企业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取决于龙湖的企业行为切实符合公众的需要和期望。因此,只有将企业行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建立符合社会大众需要和期望的良好的企业形象。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迪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同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从龙湖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出,龙湖能够持续成长,尽管它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地适应着变化的外部世界,却始终保持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是今后龙湖及中国其他企业的关键。参考文献:

1、刘光明 《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版

2、《龙湖地产企业文化手册》

第三篇: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07-11-19 【 双击鼠标滚屏 】

一、海尔的成长之路

创立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是在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领导下,海尔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以年均递增78的发展速度,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目前,海尔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制造、营销与服务网络。

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长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根据美国《家电》杂志统计显示海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同时,张瑞敏也获得了中国企业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最高美誉,二、海尔的发展战略

(一)海尔的名牌战略。

名牌的核心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在1984年到1991年海尔一心抓质量管理,7年时间只做一个冰箱产品。海尔对管理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好比放在斜坡上的球,一个企业越做越大,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滑下来,这是基础管理;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斜坡上的球,不进则退。要使小球不下滑就需对小球有个止动力,但仅有止动力只能使小球维持原来的高度。而唯有打破平衡,创造新动力,才能带动企业攀上新的台阶。在斜坡球体论的基础上,海尔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法。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同时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名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承受能力。海尔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这种观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策略。

海尔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依照消费者的需要,把整体产品市场分为若干个细分子市场。例如地域细分方案,按北方、南方、农村、沿海划分,海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了大冷冻能力冰箱、宽气候带冰箱、无霜冰箱,适应了不同的消费群。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了“海尔国际星际服务一条龙服务”,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通过市场回访又反馈到产品开发中,形成一条良性的服务循环链,真正做到了“用海尔产品解除用户烦恼到零”。如今,海尔人已形成共识:产品的返修率哪怕事千分之一,对一个用户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所以生产全过程均按国际ISO9001标准要求操作。

3、积极开拓和培育名牌市场。

海尔培育名牌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市场,是海尔名牌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海尔才愿意投入巨资开拓市场,培育市场。积极稳步扩大产量、海尔每年都花费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产品广告,以“海尔,中国造”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同时,与中央电视台联手制作了以“海尔兄弟”助人为乐为主题的106集动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它启动了无数孩子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儿童心里树立了“海尔”的良好形象。人们对“海尔兄弟”智慧认同的同时,也对海尔企业文化产生了良好印象,为树立百年品牌打下基础。

4、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

海尔在名牌产品创立之后,居安思危,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力,实现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稳固、强大。强化内在支撑力:一是在经营理念上。根据张瑞敏的建议,海尔的高层管理者都在研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重温毛泽东在1944年的“小胜即骄,大胜更骄,一次又一次吃亏”和黄炎培的“极胜而衰”的教诲。为此,张瑞敏提出了海尔的生存理念“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二是在管理上。把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认真搞好,名牌产品就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三是在超前决策上。海尔的每个事业部(分厂)都成立了创新评审委员会,每个季度评出职工创新奖,重奖那些在生产和技术上又突出贡献的人。使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风格在市场上占先机,领先一步,时刻瞄准市场需求变化,超前决策、超前行动;四是在规模效益上。名牌产品没有规模效益就失去了生命力、竞争力、承受力。海尔靠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创造出名牌产品的规模效益。

(二)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

(三)海尔的国际化战略。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海尔国际化的标志主要有三点:一是市场国际化。生产的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二是营销国际化。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三是产品国际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在实际运作中,海尔运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的国际化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其实,海尔还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起步,它从德国引进了技术,反过来向德国出口产品,靠的不是低价格而是靠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目的不仅是为了创汇,同时还为了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先难后易”的意义在于:将海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执世界经济发展之牛耳的发达国家,一旦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便可以易如反掌地进入发展中国家。而在国外建厂时,却又先易后难,1996年开始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投资建厂,而其国际化的真正重心则是在美国,经过在发展中国家的“试点”取得经验以后,便于1999年在美国南卡州设立了一个工厂,在洛杉矶设立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在纽约设立营销中心。海尔的目标是实现国际化的海尔,即让世界上每一个海尔的用户,都感觉到海尔是“自己”的海尔,而不是[FS:PAGE]“中国青岛”的海尔,设在中国的总部也不再仅仅是向全世界出口的一个产品基地。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是一个具备在当地融资、融智功能的本土化的海尔。

随着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海尔与国际著名大公司之间也从竞争向多边竞合关系发展。2002年1月8日和2月20日分别与日本三洋公司和台湾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换市场、资源共享、双赢发展。2002年3月4日,海尔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此举标志着海尔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又上升到新的阶段。2001年海尔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增长50,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四)海尔的资本运营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海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19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19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其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更大,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投资者、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海尔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较好,管理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一旦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市场就能获得新生。海尔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88~1990年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渤海尔合资,引起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四星级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1988年青岛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向微波电器厂资金引进生产设备,其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1991~1994年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1995年~至今的第三阶段,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海尔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其国内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国际商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19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海尔标榜的三大管理理论:

1.市场链理论:是在企业内部实行市场机制,即后一道工序的工人成为前一道工

序工人的顾客,对前一道工序生产的产品,后道工序的工人有权进行检查和拒

收,一旦发现次品,后道工序工人可以据此向前道工序工人进行索赔。此举旨在形成全员重视产品质量的工作作风。

2.海豚升迁法:海豚要想跳得高,必须在水下潜得深,这同样是海尔提拔员工的方法,即在工作中发现可塑之才,要把他下放至最基层锻炼,确实优秀者日后才

被提拨。

3.日事日结,日清日高:即当天的事当天要完成;同时每天清理,每天反省使自

己天天获得提高。

以上是海尔引以自豪的三大理论,也是海尔在各种场合介绍管理经验时必然提到的理论,并通常引来一片附和之声。抛一块转:评“市场链理论”

中国很多企业采用的所谓现代化作业方式实际上还是泰勒提出的流水线工作方

式,即强调职员的分工,并对职员进行相应工序的技术培训,以此来提高工作效

率,市场链理论显然没有吃透泰勒理论的精髓:

1.按照市场链理论,流水线上,从第二名工人起,至少应该掌握两道工序的技

术,即前道工序和自己工序的技术,不然对前道工序的产品检查就无法进行,随

着工序的推后,到最后一名工人则要掌握全部工序的技术,检查才能进行下去,这显然违反技术分工的要求,而每道工序上的工人俨然在扮演工程师的角色。

2.在第一时间内,每位工人对从前道工序传下来的产品不是进行本道工序的加

工,而是首先检查上道工序是否存在缺陷,导致工作效率不复存在,这又是对泰

勒理论的严重违背。

3.如果前道工序的产品存在缺陷,后道工序可以向其索赔,检查不出来本道工序

要负连带责任,这不可避免造成员工之间关系紧张,把作为同一条流水线上,共

同为整体产品负责的技术团队拆解成一个个只为自己工序负责并希望上道工序出

现问题的个体,(因为在索赔过程中会获得个人利益)

4.市场链理论也有优点,他可以促使员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但这是以上述三点

为代价换来的,有没有消除上述缺点而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呢,当然有,设

立质检部门一切都可解决,这也是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方法。正因为大多数企业

采用,所以海尔不屑采用,偏要独辟蹊径,搞管理创新,但违反规律的创新只能

是哗众取宠。其实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是那些接受时间检验的传统方法。一句话,管理拒绝复杂。

5.不可否认海尔知名度较高,正因为如此他的一举一动被受瞩目,所以他的管理 创新理论影响的不是自己一家企业而是所有不加分析,盲目崇拜,并且准备学习

他的经验与理念的企业。如果海尔随意抛出一个个哗众取宠的理论,那么这种行

为,应该是满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第四篇:从美国小学生守则看教育理念

从美国小学生守则看教育理念

1、美国小学生守则制定的依据恰当。美国小学生守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角度来制定,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2、美国小学生守则制定的定位准确。既然是小学生守则,那就必须面向小学生。特别是人性口语化的表述通俗易懂,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

3、美国小学生守则注重细节。守则内容具体、细致入微,指导性、操作性强,实践起来简单可行。

4、美国小学生守则启发性强,重在指导、重在实现自我。

附: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第五篇:从小学教育看国外的教育理念

从小学教育看国外的教育理念

中国和澳洲教育的不同,在于我们的教育总是尽可能多地教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知识,澳洲则不同,他们认为,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学校里一步学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教给学生将来继续学习知识的方法。基于这点,他们特别注重学生在音乐和体育方面能力的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很关心学生是不是有很多兴趣爱好。

澳洲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有耐心,针对学生的毛病,老师除了提出要求,重要的是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我到过一所学校,校方介绍说,该校对刚插班的学生,首先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特长,然后针对他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一些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如新移民的学生,学校每周一早上准时召开有学生、学生家长、校长、教导主任、学生的班主任、行为老师参加的例会,老师们向家长介绍学生这一周在学校的表现,学生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一起商量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澳洲的班级,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班主任老师通常只管教学。另外,配备一位行为老师,专门负责对不听话或行为失当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那些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则被送到教导处接受教导主任的训导,教导主任是心理学博士,他们对学生采取心理评估教育,把看书或者完成教导主任布置的作业,作为对他所犯错误的惩罚,并规定一整天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

在教育方式上也是很有趣的,比如说老师开始上阅读课了,如果一位学生还在电脑上打字,不认真听讲。碰到这种情况,老师就实行有奖有罚的办法:专门给他一个本子,让他自己在本子上记下做得正确的事情,同时注明这件事可以得几分,老师在学生本子上贴上奖励的卡通图片,到周末的时候,学生可以凭他本子上的得分记录,去教导主任那里换取相应的小奖品,如玩具、糖果等等,学生非常高兴。做了错事,除了在本子上记下来为什么事做错了外,还要扣分。这样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非常明确,每天都喜滋滋地拿着本子计算自己的得分情况。

澳洲学校的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课桌都是不固定的,上课的时候,刚移民去的学生不知道该坐哪个位子,总是在后面站着,老师讲的课,那些刚移民的学生大部分听不懂,他们下课后也不知道跟谁玩好。为解决他们不能很快融入这个问题,老师就在一张纸条上写上学生的名字,贴在他的凳子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上课的时候他该坐在哪儿。同时,指定两位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总和他坐在一起,指定两位体育比较好的学生,下课的时候陪他玩,让那些新移民的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此外,学校还专门为他安排每周两次语言学习课,指派专门的老师一对一地教他,并落实一位也是从同一国移民去的学生帮助他学习语言,以此解决他们语言不通问题。

澳洲的教学是多元化的,真是百花齐放。澳洲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居住在澳洲的人大多是从世界各地来的移民。从不同国家移民到澳洲的老师把自己国家的传统习惯、教学方法、不同的想法融入教学中,同时也吸收学校其他老师的新观点,新主张,新方法。澳洲的整个教学环境要比中国宽松。我这里说的是教育的大环境。比如澳洲的小学里没有教科书,老师根据教学大钢自己组织教材。学生每天回家没有作业,也不带课本。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师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中国的传统是一元化的,比如全国统一教材,学校、老师都要严格地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去组织教学。

澳洲老师的花样多,一般以正面激励教育为主。如果你教的是一些很勤奋刻苦学习的学生,你会很轻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考虑如何来教这些学生;如果你的学生是一些不那么用功的学生,你就要花脑筋去想怎么让这些学生更容易地学好,怎样让他们有兴趣,有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勤奋起来。也就是说,怎么教,变得很重要。

一般来说澳洲学生没有中国学生那样听话,那样刻苦学习,但澳洲的老师对学生总是以鼓励为主,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对对学生的期末评价,学校规定只能用正面的评语而不能写负面的评语,评语单上不能写“学生没有做作业”,不能说“这个学生这学期没有好好学习,希望家长督促他”等等。你要写“这个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如果再多花一点时间学习,他将会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这样的话。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澳洲人的家庭教育观念,特别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澳洲人的家庭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比较平等。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白人家庭做客,主人家里的一位孩子很有艺术才能,主人很想让他的孩子给我们展示一下,但孩子不愿意,主人只好跟我们说对不起,丝毫没有责怪孩子的任何表情。澳洲的家长对孩子比较宽容,没有中国家长那么严厉。家长总是给孩子许多鼓励,表扬。即使批评也是以理服人,孩子若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可以说那里的孩子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在学习上,澳洲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太在意。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不会逼自己的孩子追赶别人。这种态度使一些比较差的或是没时间好好学习的孩子能坚持学习。

在澳洲的许多中国家长则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孩子进步慢会很不高兴,甚至会打骂孩子。澳洲的孩子慢慢来,竞争意识不强,中国的孩子则相反。我认为有一定的竞争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但过分强调竞争或不愿正视现实的竞争却是有害的,因为每一位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教育就是要注重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从亨利希的成长之路看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亨利希的成长之路看诺瓦利斯的教育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