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知识具体分析及范例(5篇)

时间:2019-05-14 02:5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文写作知识具体分析及范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文写作知识具体分析及范例》。

第一篇:公文写作知识具体分析及范例

公文写作分析及范例(14种)

呈请性公文的报告及范例

一、报告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一)报告的含义

报告是行政机关和党的机关都广泛采用的重要上行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报告功能的表述是: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报告功能的表述大致相同: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作为党政机关公文的报告,和一些专业部门从事业务工作时所使用的、标题中也带有“ 报告”二字的行业文书,如“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报告”等,不是相同的概念。这些文书不属于党政公文的范畴,注意不要混淆。

(二)报告的特点 1.单向性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时使用的单方向上行文,不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批复。在这方面,报告和请示有较大的不同,请示具有双向性特点,必须有批复与之相对应,报告则是单向性行文,不需要任何相对应的文件。为此要特意提请注意:类似“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2.陈述性

报告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时,所表达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都是陈述性的。本单位遵照上级的指示,做了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这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不足,必然要一一向上级陈述。反映情况时,也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清楚,向上级机关提供准确的现实性信息。即便是提出建议的报告,也要在汇报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一步提出建议来。

3.事后性

在机关工作中,有“事前请示,事后报告”的说法。多数报告,都是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或是在某种情况发生之后向上级作出的汇报。但建议报告没有时显的事后性特点,应该尽量超前一些,如果木已成舟,再提建议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二、报告的类型(一)工作报告

凡是用来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报告,都是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又可分为综合工作报告和专题工作报告两种。

综合报告涉及面宽,要把主要工作范围之内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可以有主次的区分,但不能有大的遗漏。大到国务院提供给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到某单位向上级提供的年度、季度、月份工作报告,都属于这种类型。

专题报告的涉及面窄,只针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者某一项具体工作进行汇报,如党的机关关于“三讲”工作的报告,行政机关关于技术革新工作的报告等等。

(二)情况报告

如果本单位出现了正常工作秩序之外的情况,譬如说发生了事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等,对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及时向上级将有关情况原原本本的进行汇报。

即使对工作没有太大影响,一些有倾向性的新动态、新风气,以及最近出现的新事物等等,必要时也要向上级报告。

凡此种种,都属于“情况报告”。作为下级机关,有责任做到“下情上达”,保证上级机关耳聪目明,对下面的情况始终了如指掌,这就是情况报告的意义。如果隐情不报,则是一种失职的表现。

(三)建议报告

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某方面工作有了深思熟虑、切实可行的设想之后,将其归纳整理成意见、办法、方案,上报上级,希望上级机关采纳,这就是建议报告。如林业部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报告》。

对于建议报告,上级如果采纳,可能会批转给有关部门实施,这是建议报告目的的最终实现。但上级部门也可能不予采纳,这也是很正常的。作为下级机关,有建议的权力,却没有逼迫上级机关一定采纳的权力,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四)答复报告

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报告,称为答复报告。这种报告内容针对性最强,上级询问什么,就答复什么,不能答非所问。对待上级机关的询问,一定要慎重,如果不了解真情,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再作答复。

(五)报送报告

这是向上级报送文件、物件时使用的报告,正文通常非常简略,只需写明“现将××××报上,请指正(请查收)”即可。真正有意义的内容都在所报送的文件里。

三、报告的写法

(一)报告的标题和主送机关 1.报告的标题

报告的标题,有两种写法,一是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清理党政干部违纪违法建私房和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的报告》;二是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场所防火工作的报告》。

2.报告的主送机关

行政机关的报告,主送机关尽量要少,一般只送一个上级机关即可。但行政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情况比较多见,只报送其中一个上级机关显然不妥,因此,有时主送机关可以不止一个。报告应报送自己的直接上级机关,一般情况下不要越级行文。

作为党的机关公文的报告,要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机关;如需其他相关的上级机关阅知,可以抄送”。

(二)报告的正文 1.报告导语

导语指报告的开头部分,它起着引导全文的作用,所以称为导语。不同类型的报告,其导语的写法也有较大不同。概括起来,报告的导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背景式导语。

就是交代报告产生的现实背景,例如:

前不久,中央纪委召开了部分省市清理党员干部违纪建私房座谈会,总结交流了各地清房工 作的情况和经验,并就清房中遇到的一些政策性问题,进行 4 了讨论,根据各地的做法和座谈 会中提出的问题,中央纪委常委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根据式导语。

就是交代报告产生的根据,例如:

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我厅于去冬派人到涪陵市和渠县,与市、县的同志一道,对城镇贫困户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查。涪陵市委、市政府和渠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即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现将两地城镇贫困户的情况及 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

叙事式导语

在开头简略叙述一个事件的概况,一般用于反映情况的报告。例如:

19××年2月20日上午9时40分,我省××市百货大楼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市消防队出动15辆 消防车,经四个小时的扑救,大火才被扑灭。这次火灾除消防队员和群众奋力抢救出部分商 品外,百货大楼三层楼房一幢及余下商品全部烧毁。时值开门营业不久,顾客不多,加之疏 散及时,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此次火灾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92万余元。

目的式导语

将发文目的明确阐述出来作为导语。例如: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报告的通知》(国发〔19 ××〕42号)切实做好我市防火工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服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以几点意见:

报告导语的写法不止以上四种,运用时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处理。

2.报告主体

报告的主体也有多种写法,下面择要介绍几种常见形态。总结式写法

这种写法主要用于工作报告。主体部分的内容,以成绩、做法、经验、体会、打算、安排为主,在叙述基本情况的同时,有所分析、归纳,找出规律性认识,类似于工作总结。

总结式写法最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的设计安排。按照总结出来的几条规律性认识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是最常用的结构方式。例如2000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朱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

一、1999年国内工作回顾;

二、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继续推进改革,全面加强管理;

五、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七、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八、从严治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九、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关于外交工作。

“情况——原因——教训——措施”四步写法

这种结构多用于情况报告。先将情况叙述清楚,然后分析情况产生的原因,接着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措施。例如《××省商业厅关于××市百货大楼重大火灾事故的报告》,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写法。

指导式写法

这种结构多用于建议报告。希望上级部门采纳建议,批转给有关部门执行、实施,是建议报告的基本写作目的。为此,建议要针对某项工作提出系统完整 地方法、措施和要求,对工作实行全面的指导。形式上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逐层表达。例如《××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厂矿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针对计划生育问题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明确职责;

三、提高干部素质;

四、落实经费。

3.报告结语

报告的结语比较简单,可以重申意义、展望未来,也可以采用模式化的套语收结全文。模式化的写法大致是:“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等等。

公文写作知识-呈请性公文的请示及范例

一、请示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一)请示的含义

请示是党政机关都广泛应用的一种上行公文。

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款规定: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二)请示的应用范围

请示作为报请性的上行文,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下级机关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无章可循而没有对策或没有把握,需要上级机关给以指示的时候,要用请示;

 下级机关在处理较为重要的事件和问题时,因涉及有关方针政策必须慎重对待,需要报请上级机关批准时,要用请示;

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虽然有解决的办法,但由于职权、条件的限制,没有权力或没有能力实施这些办法,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时候,要用请示;

 下级机关对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发布的规定、指示有疑问,需要上级机关给予解答时,要用请示;

 下级机关之间在较重要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需要上级机关裁决时,需要请示。

二、请示的特点、类型(一)期复性

在公文体系中,请示是为数不多的双向对应文体之一,与它相对应的文体是批复。下级有一份请示报上去,上级就会有一份批复发下来。不管上级是不是同意下级的请示事项,都必须给请示单位一个回复。因此可以说,写请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得到批复。而且,下级机关都是在遇到比较重要的情况和问题需要解决时,才会及时向上级机关请示,急切地期待回复是请示者的必然心态。我们把这一特点称为“期复性”。

尽管请示者都有急于得到答复的心理,但是,也必须遵循行文规则,一般不得越级请示。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越级请示的,如经多次请示上级机关而长期未能解决问题,可以越级请示,但必须同时抄报给被越过的直接上级机关。

(二)单一性

跟其它上行文相比,请示更要强调遵循“一事一报”的原则。在一份请示中,只能就一项工作或一种情况、一个问题作出请示,不得在一份公文中就若干事项请求指示和批准。如果确有若干事项都需要同时向同一上级机关请示,可以同时写出若干份请示,它们各自都是一份独立的文件,有不同的发文字号和标题。而上级机关则会分别对不同的请示作出不同的批复。(三)针对性

请示的行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针对本机关没有对策、没有把握或没有能力解决的重要事件和问题,才能运用请示。不得动辙就向上级请示,那样看起来像是尊重上级,实际上却是把矛盾交给上级,而自己躲避责任的表现。

(四)时效性

请示所涉及的情况和问题,都有一定的迫切性,应该及时写作、及时发出,如有延误,就有可能耽误解决的时机。相应地,上级机关在处理下级的请示时,也会注意到时效性问题,对请示作出及时的批复。

三、请示的分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公文处理办法》和中央办公厅《公文处理条例》的规定,请示有两种在内容、性质、行文目的方面不尽相同的类型,一种是请求指示的请示,一种是请求批准的请示。

(一)请求指示的请示

请求指示的请示运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 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在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以及上级的指示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处理依据,无章可循,因而没有对策,需要上级机关给以指示。

 对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发布的规定、指示有疑问,需要上级机关给予解释和说明。

 与友邻机关或协作单位在较重要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需要上级机关裁决。

(二)请求批准的请示

请求批准的请示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请求批准有关规定、方案、规划 依据有关规章和管理权限,下级机关制定的某些规定、方案、规划等,需要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才能发布实行。如本部门长期实行的法规,在制定出来后须经上级批准;由于本单位的特殊情况,难以执行上级的统一规定,需要进行变通处理,须提出变通方案报上级批准;设立新的机构,也要将设想或方案报上级批准;重要的工作计划、规划,也要报请上级部门批准。

2.请求审批某些项目、指标

在工作中遇到人、财、物方面的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提出解决的方案请上级机关审核批准,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相应的调配。如请求审批基建项目,请求审批购进设备物资,请求增加人员编制等。

3.请求批转有关办法、措施

某职能部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了相关的办法和措施,却不能直接要求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照办,可用请示的方式要求上级机关批转给有关部门执行。如绿化部门制定的保护花草和绿地的办法,由于职权的限制不可能自己直接出面要求有关部门都执行这一办法,就可以将这些办法和措施通过请示提交给上级,要求上级机关批转给所有相关部门施行。

四、请示的写法(一)标题

请示的标题可以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如《××省人民政府关于增拨防汛抢险救灾用油的请示》。也可以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请示》。

(二)主送机关

请示的主送机关就是负责受理和答复请示的机关。请示在确定主送机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 1.主送机关只能有一个

国务院办公厅规定: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的形式。”中央办公厅也规定:“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请示如果多头行文,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机关的批复。

2.只能主送上级机关,不能送领导者个人

请示主送的是上级机关,不能是某领导者个人。对此,国务院办公厅的规定是:“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道„请示‟”。中央办公厅的规定是:“不应直接送 领导者个人。”

3.不得越级

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中央办公厅规定:“党委各部门应当向本级党委请示问题。未经 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不得越过本级党委向上级党委主管部门请示重大问题。”

(三)正文

请示的正文由开头、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1.开头

开头主要表述请示的缘由,是上级机关批复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这部分要写明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困难,要写得充分、恰当、具体。如《××市××局关于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请示》的开头:

随着干部制度的改革和时间的推移,我局离退休干部日益增多,截止目前已达65人。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致使这些老同志的政治学习和生活福利得不到应有的组织和照顾,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为 了使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充分发挥余热,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离退休老同志的迫切要求,我们拟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现将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几个问题,请示如下:

如果请示仅仅是为了履行一下规定的程序,开头可以写得简略一些。如《中共××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给×××同志警告处分的请示》的开头: 为保证党的队伍纯洁,我委于五月份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党纪自查与互查活动。在互查活动 中,发现行政科×××同志贪污公款903元。现就给×××同志警告处分事宜请示如下:

内容简略、篇段合一的请示,开头也可以是表达行文目的和意义的一两句话,不独立成段。

2.主体

主体是表明请示事项的部分,也是请示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请求指示的请示,主体要写明想在哪些具体问题、哪些方面得到指示。请求批准的请示,要把要求批准的事项分条列款一一写明。如果在请求批准的同时还需要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把编制、数量、途径等表达清楚、准确,以便上级及时批准。如上述《××市××局关于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请示》一文的主体部分:

一、老干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具体任务是:

(一)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使他们了解党和政府的大事,了解新形势,跟上新形势。

(二)定期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交流思想。

(三)开展身体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离退休干部的身心健康。

二、老干部办公室的编制及干部调配等问题,具体意见如下:(一)老干部办公室直属我局领导,拟设处级建制。

(二)该办公室拟设行政编制五名,其中主任(正处级)一名,副主任(副处级)一名。编 制由局内调配解决。办公室经费由局行政经费中调剂解决。

如果请示内容十分复杂,可以在条款之上分列若干小标题,每一小标题下再分条列款。

3.结语

请示的结语比较简单,在主体之后,另起一段,按程式化语言写明期复请求即可。期复请求用语常见的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以 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部门执行”等等。

【 范 文 】

关于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 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的请示 国务院: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0〕38号)中有关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的精神,我们于1990年12月发布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试点。目前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国家机关开展了产权登记工作。从试点情况看,开展产权登记,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1992年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权登记工作。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行产权登记,是保卫国有资产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依法 对全民所有的资产进行登记,是依法确认企业和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对加强企业和单位的产权管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产权登记的目的。这次产权登记,重点是解决企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清、定性不准、帐实不符、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同时,为全国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前期准备。

三、产权登记的范围。凡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都必须办理产权登记。产权登记分为开办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注销产权登记。今后,产权登记将纳入经常性的产权管理工作,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企业、单位的财务隶属关系组织实施。

四、目前,国有资产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进行产权登记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国有资产局负责制定具体办法。

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财政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七日

公文写作知识-批示性公文的通知及范例

一、通知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一)通知的含义

通知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下行文,行政公文和党的机关公文都把它列为主要文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通知所下的定义为: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给通知的定义是:

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二)通知的特点 1.功能的多样性

在下行文中,通知的功能是最为丰富的。它可以用来布置工作、传达指示、晓谕事项、发布规章、批转和转发文件、任免干部等等,总之,下行文的主要功能,它几乎都具备。

但通知在下行文中的规格,要低于命令、决议、决定、指示等文体。用它发布的规章,多是基层的,或是局部性的、非要害性的;用它布置工作、传达指示的时候,文种的级别和行文的郑重程度,明显不如决定、指示。

2.运用的广泛性

通知的发文机关,几乎不受级别的限制。大到国家级的党政机关,小到基层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发布通知。

通知的受文对象也比较广泛。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干部和职工,接触最多的上级公文就是通知。而且通知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下行文,但部分通知(如晓谕事项的通知)也可以发往不相隶属机关。

3.一定的指导性

通知这一文体名称,从字面上看不显示指导的姿态,但事实上,多数通知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性。用通知来发布规章、布置工作、传达指示、转发文件,都在实现着通知的指导功能,受文单位对通知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知布置的任务。

个别晓谕性的通知,特别是通知作为平行文发布的时候,可以没有指导性或只有微弱的指导性。

4.较强的时效性

通知是一种制发比较快捷、运用比较灵便的公文文种,它所办理的事项,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受文机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成,不得拖延。

二、通知的分类(一)发布指示的通知

这类通知用来发布指示、布置工作。凡是需对某一事项进行处理、对某问题作出指示,又不适合用命令、决定、指示的形式行文的时候,均可用通知的形式进行办理。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9〕10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的通知》(国税发〔1999〕172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清理收回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36号)。

这类通知跟指示、意见的写法比较接近。(二)颁发规章的通知

除重要的法律性文件用命令颁布之外,多数法规和规章性文件,如条例、规定、办法、细则、实施方案等,都适合用通知颁发。如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工法字〔1999〕215 号)、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人发〔1999〕99号)。

这类通知的正文通常十分简短,如国土资源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颁布〈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的通知》的正文:

为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确保矿产资源储量合理可靠,根据《矿产资源法》,制定了《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现予发布。

全文由目的、根据、发布对象、发布决定组成。有时还可以更简短,如《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正文:

现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由发布对象、发布决定、执行要求组成。

这类通知是复合体公文,被发布的规章全文附在通知之后,但不作为附件处理,而是正件的组成部分。

(三)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

将某一下级机关报来的文件(主要是建议性报告或工作报告)转发给有关下级机关,叫做“ 批转”。将上级机关发下来的文件,或不相隶属机关发来的文件(主要是指示、意见、通知等)转发给下级机关,叫做“转发”。

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的正文有时十分简短,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的正文:

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主要由转发对象、转发决定、执行要求组成。但这类通知的正文并不总是这样简短,如《国务院关于批转全国物价大检查总结报告的通知》一文,在批转对象和批转决定表述完毕之后,还对时代背景、现实状况、性质意义、原则要求、基本任务等进行了进行了说明和论述。

(四)晓谕性通知

这类通知一般只有告知性,没有指导性。其用途较广泛,机构、人事调整,启用、作废公章,机构名称变更,机关隶属关系变更,迁移办公地址,安排假期等,都可使用这种通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6号就刊登有三则这类通知,一则是《国务院关于更改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名称的通知》,另一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稍前的2000年第1号,刊登的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2月20日放假的通知》。

(五)任免通知

任免领导干部的职务,根据职务的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文种,最高可用任免令,其次可以用决定,再次用通知,最低用公布任免名单的方式。由此可见,任免基层干部时。通常用通知。

任免通知,只需写明什么会议决定,任命什么人担任什么职务,免去什么人的什么职务即可,不必说明原因。

(六)会议通知

这是一种常见的通知,既可用于下行,也可用于平行。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以及会议的名称; 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主要程序; 对与会人员身份的要求; 对与会人员会前准备工作的要求; 报到时间、地点及联络人; 其他需要事先说明的事项。

三、通知的写法

由于通知的功能多,种类多,写法彼此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在分类时已经有意识地对各种不同通知的写法作了一些介绍,这里只能概括介绍一些通知写作的基本方法。

(一)通知标题和主送机关 1.通知的标题

通知的标题一般采用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

也可以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文种组成标题。如《关于印发〈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222号)。

发布规章的通知,所发布的规章名称要出现在标题的主要内容部分,并使用书名号。

批转和转发文件的公文,所转发的文件内容要出现在标题中,但不一定使用书名号。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

2.通知的主送机关

通知的发文对象比较广泛,因此,主送机关较多,要注意主送机关排列的规范性。如人事部《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送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监察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监察局(室):

由于级别、各称不同,主送机关的称法和排列非常复杂,这个序列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的。

(二)通知的正文 1.通知缘由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这部分的写法跟决定、指示很接近,主要用来表述有关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

晓谕性的通知,也可参照上述写法。如《国务院关于更改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名称问题的通知》,采用了根据与目的相结合的开头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采用的是以“为了”领起的“目的式”开头方式。

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根据情况,可以在开头表述通知缘由,但多数以直接表达转发对象和转发决定为开头,无需说明缘由。

发布规章的通知,多数情况下篇段合一,无明显的开头部分,一般也不交代缘由。

2.通知事项

这是通知的主体部分,所发布的指示、安排的工作、提出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都在这一部分中有条理地组织表达。内容复杂的需要分条列款。

晓谕性通知,有时需要列出新成立的组织的成员名单,以及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之后职权的变动等。

3.执行要求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可以在结尾处提出贯彻执行的有关要求。如无必要,可以没有这一部分。

其它篇幅短小的通知,一般不需有专门的结尾部分。批示性公文的决议及范例

一、决议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一)决议的含义

决议在党的机关公文中排列首位,是一种重要的下行文。中央办公厅对决议的功能给以如下表述:

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在1993年之前,行政公文中也有决议这种文体,国务院办公厅对其功能的表述是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事项”。1993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修订时,删去了这一文种。鉴于此,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决议,只是指党的机关公文的一个文种。

(二)决议的特点 1.决策性

决议是针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所做出的决策,一经形成,就会在较大范围内对党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例如“文革”结束后不久中央发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对“文革”、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进行评价的重大政策性文件,对统一党内思想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2.权威性 决议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用于重要决策事项的公文,是在党的高级领导机构的会议上研究、讨论后形成的,代表着发文机关的意志,一经发布,其下属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遵守,认真落实,不得违背,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3.严格的程序性

决议必须经会议讨论,并经表决通过之后才能形成,有严格的程序性。(三)决议的基本类型

根据决议涉及内容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型: 1.批准某事项或通过某文件的决议

这类决议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一般用于批准某项报告或文件。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等。

2.安排某项工作的决议

对于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可采用决议的形式进行布置安排,如《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等。

3.涉及原则问题的决议

这类决议涉及的内容是原则性的、非事件性的,影响范围更大,影响时间更为久远。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

二、决议的写法(一)标题和成文日期 1.标题

决议的标题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

第二种是由会议名称、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

第三种是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和文种组成。如《关于确认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的决定的决议》。

2.成文日期

决议的成文日期,不像一般公文那样标写在公文正文之后,而是加括号标写于标题之下居中位置。具体写法有两种情况:

如果公文标题中已包括会议名称,括号内只需写明“×年×月×日通过”即可。如果公文标题中没有会议名称,括号内要写明“××委员会第×次会议×年×月×日通过”。

(二)正文 1.开头部分

决议的开头部分写决议的根据,一般要写明会议听取了什么、学习讨论了什么、审议了什么、批准或通过了什么,自何时生效等。如: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自通过之日起,经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即行生效。

以上各项要根据会议的内容而定,不必面面俱到。2.主体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复杂,写法也比较灵活多样。

如果是批准事项或通过文件的决议,相对比较简单,这部分多是强调意义,提出号召和要求。

如果是安排工作的决议,要写明工作的内容、措施、要求。内容复杂时,要明确分出层次并列出各层次的小标题,或者分条撰写。

如果是阐述原则问题的决议,主体部分要有较多的议论,多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道理说深说透。所谓“夹叙夹议”,就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介绍情况、提供事实,用议论的方式做公正的评价和精辟的论述。

3.结尾部分

这部分可有可无。有时主体结束,全文也就自然结束了,不必再专门撰写结尾。有时需要写一个结尾,多以希望、号召收结全文。

批示性公文的决定及范例

一、决定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一)决定的含义

决定是党政机关公文中共有的文种。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决定的功能作如下阐述: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决定功能的阐述是: 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和安排。

决定和决议是近似文种,尤其这两种文体在党的机关公文中并存,在写作实践中,一定要区分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 内容有所不同。决议涉及的内容原则性、理论性较强,而决定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具体,实践性更强一些。 形成程序有所不同。按规定,决议的形成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而决定,虽然有时也要经过会议讨论通过,但没有规定必须如此。

 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决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议”,所以较多使用议论;决定则较多用 来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不一定要展开充分的议论。

 成文日期标写有所不同。决议的成文日期,用括号标写在标题下方,有时还要包括会议名称;决定可以这样标写(如党的机关公文对决定就要求这样标写),也可以像一般公文一样,将成文日期标写在正文之后(这种情况行政公文比较多见)。

(二)决定的特点 1.权威性

决定虽然没有命令那样浓的强制色彩,但也是一种权威性很强的下行文。决定是上级机关针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经重要会议或领导班子研究通过后,对所辖范围内的工作所做的安排。决定一经发布,就对受文单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遵照执行。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就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要根据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决定的要求,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全面、深入、扎实地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利发展。各地方、各部门要将贯彻实施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决定的情况于今年12月31日前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汇总后向国务院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1号

从内容到口气,都坚定确凿,不容置疑,体现了决定的权威性特点。2.指挥性

决定在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时,同时也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要求受文单位依照执行。如《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中对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做了如下安排:

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发展计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推进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结构调整、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的建议,组织和协调退耕还林(草)规划的实施和落实;研究提出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开发和科教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6号

决定通过原则、任务、措施、方案的确定和安排,指挥下属单位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3.全局性

决定一般不是向某一个具体单位发出的,行文对象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由于决定所涉及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都有全局性的意义。类似依法行政、西部开发,都是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即使有时涉及的事件比较具体,其意义也必然是全局性的。如《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接受一个人入党的具体事务性文件,它表达了党中央对宋庆龄一生的评价,也传达了中央的统战政策和组织路线,在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面,有着相当普遍的意义。

二、决定的分类(一)法规政策性决定

关于建立、修改某项法规的决定,关于贯彻、落实某一法律的决定,关于对某一领域犯罪行为进行专项打击的决定,都属于法规政策性决定。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等。

(二)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的决定

对重要事项或事关全局的重大行动做出的决定,具有决策的性质。一般要阐述基本原则,提出工作任务、方案、措施、要求。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恢复沈雁冰同志党籍的决定》等。

(三)奖惩性决定

决定也可以对一些事迹突出、有典型意义的先进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或者对一些影响较大、群众关心的事故、错误进行处理。前者如《国务院关于授予赵春娥、罗健夫、蒋筑英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决定》、《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沈阳黎明服装集团公司的决定》等。后者如《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的处理决定》等。

奖惩性决定跟用于奖惩的命令和通报作用接近,但层次规格不同。决定从规格上看低于命令,但高于通报。一般性的奖惩或者基层单位的奖惩活动,用通报即可。

用于奖惩的这三种文体,在写法上也比较接近。

三、决定的写法(一)标题

决定的标题一般采取公文标题的常规模式,即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标题中有时可在主要内容部分加书名号,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协定〉的决定》,但标题中不得使用其它标点符号。

(二)正文

正文采用公文常用的结构基本型,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写一般是写发布决定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开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作如下决定:

如果是批准某一文件的决定,则写明批准对象的名称。

如果是表彰、惩戒性的决定,开头部分则要叙述基本事实,也就是先进事迹或事故情况,篇幅要比一般决定长一些。这实际上也属于行文的根据,跟公文结构的基本型仍是一致的。

主体写决定事项。

用于指挥工作的决定,这部分要提出工作任务、措施、方案、要求等,内容复杂时要用小标题或条款显示出层次来。

用于批准事项的决定,这部分要表达批准意见,如有必要,还可对批准此事项的根据和意义予以阐述。

用于表彰或惩戒的决定,这部分要写明表彰决定和项目,或处分决定、处罚方法。

结尾比较简单,主要用来写执行要求或希望号召。晓谕性公文的公报及范例

一、公报的含义和特点(一)公报的含义

公报是党的机关公文中的一个主要文种,《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为其所下的定义是:

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中没有提到公报,但公报作为行政公文出现的情况却并不鲜见。

公报作为党的机关公文出现时,主要是党的中央机关用于发布重要决策。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向全社会宣布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决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人们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还频繁地使用“三中全会以来”的说法。还有,《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开宣布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一步,对于当代中国也是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一个文件。

公报作为行政公文使用时,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用以通报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访时的情况以及双方形成的共识。例如《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非正式 会晤联合新闻公报》(1999年12月10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捷克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1999年12月18日发布)。

(二)公报的特点 1.重要性

公报的发布机关级别很高,或者是以中央的名义,或者是以国家的名义,或者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公报所涉及的内容,应是党内外、国内外普遍关心和瞩目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决定。

2.公开性

公报是公诸于众的文件,无需保密,一般也没有主送机关、抄送机关,而是普告天下,一体周知。

3.新闻性

公报的内容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或新近作出的决定,属于人民群众关心、应知而未知的事项,要求制作和发布迅速、及时,因此又具有新闻性特点。

二、公报的分类和写法(一)会议公报

会议公报是党的重要会议就会议情况或重要决定事项公开发布的公报,其内容必须是经会议讨论通过并决定公开发布的。

会议公报的标题由会议名称+文种名称组成,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公报》。

会议公报的正文的写法大致如下:

开头部分,写明会议基本情况。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主持人等。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开头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1993年3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段的内容是:“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84人,中央候补委员125人。有关负责同志49人列席了会议。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叙述要素,要写得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主体部分,介绍会议议定情况和主要精神。仍以十四届二中全会公报为例:第三自然段写明“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这是会议的议定事项。下面概括阐述了会议主要精神,主要包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党政机构改革必须抓紧进行;加强廉政建设大力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等。这部分内容的表达要注意层次分明。

结尾部分,提出号召、希望和要求等等。例如上文的结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而继续努力奋斗。”1993年3月8日 《人民日报》。

(二)新闻公报

这是以新闻的形式将重大事件向党内外、国内外公布的文件。其写法与新闻的主要文体消息有些类似。开头部分概括叙述最核心、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接近消息的“导语”部分。接着具体地写明事件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立场、态度、做法、评价等,可以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类似消息的主体。最后的结语部分也类似消息的结尾,根据情况可写可不写。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斐济群岛共和国新闻公报》,开头部分写了应中国总理朱基的邀请,斐济总理马亨德拉·乔杜里于1999年12月13日至20日

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会见了乔杜里,朱基总理与乔杜里总理举行了正式会谈。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斐济群岛共和国政府关于经济技术合作的协定》等文件。主体部分,以“ 双方表示”、“双方认为”、“双方重申”等词语领起,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双方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6号。

(三)联合公报

这是政党之间、国家之间、政府之间就某些重大事项或问题经过会谈、协商取得一致意见或达成谅解后,双方联合签署发布的文件。这类公报中有一些双方认可、联合签署的条文,比一般的新闻公报有更多的务实性内容。但联合公报和新闻公报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有时甚至还可以合为一体。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3号。、《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非正式 会晤联合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4号。

联合公报也是分为三大部分撰写。

开头部分写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主体部分写双方议定的事项,必要时可分条列项撰写。

结尾部分,可补充意义、交代会议气氛或双方对会谈的肯定态度,以及受邀回访的意向等。也可不单独写结尾部分。

晓谕性公文的通报及范例

一、通报的含义和特点(一)通报的含义

通报是党政机关公文体系共有的一种主要公文体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为通报功能所下的定义是: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为通报功能下的定义是: 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沟通重要情况。(二)通报的特点 1.题材的典型性

通报的题材,不论是表彰性的、批评性的,还是通报情况的,都要求有典型意义。典型就是既有普遍性、代表性,又有个性和新鲜感的事实。只有普遍性没有个性的题材,不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只有个性没有普遍意义的题材,缺乏广泛的指导价值。通报的题材,要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思想的引导性

通报的内容,不论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其价值都并不仅仅在于宣布对事件的处理结果,而是要树立学习榜样,或者提供戒鉴,使读者能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思想上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3.制发的时效性

通报所涉及的事实比较具体,写作时对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都要进行交代。而且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总是跟特定的时代背景,跟某一时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对当下发生的事实兴趣较高,对发生已久的事实缺少了解的热情。而且,发生已久的事实也必然会跟最新的现实有所偏离。因此,通报的写作和传播都应该是迅速及时的。

二、通报的类型和写法

通报的标题大多采用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常规写法。主送机关一般都比较多,以体现“通”的特点。正文的写法因类而异,下面分别进行分绍。

(一)表彰通报

用来表彰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介绍先进事迹、推广典型经验的通报,就是表彰通报,这是从高层机关到基层单位都广泛采用的常用公文类型。

用于表彰的通报,从规格上说,当然要低于嘉奖令、表彰决定,但是,以发公文的方式对个人或集体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郑重、严肃的事情,所以,从写作态度上说,不能掉以轻心。

表彰通报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先进事迹

这一部分用来介绍先进人物或集体的行动及其效果,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过程。表达时使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只要将事实讲清楚即可,不能展开绘声绘色的描绘,篇幅也不可过长。例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引进必将日益增多。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做到既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又能在付款方式、利率选择等方面精心考虑,为国家节约外汇,这是所有对外经济交往的部门和单位都应该十分重视的。19××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日本签订的××××厂成套设备的引进合同,是完全符合这种精神的。他们不仅在合同中规定了对我方较为有利的灵活还款条件,而且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利率的变化。主动取得国家计委、财政部、外经委、治金部和中信实业银行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与日方的艰苦谈判,终于改变了还贷方式,按当时的利率折算,可为国家节约外汇××亿日元,约合××××万美元,成绩十分显著。

如果是基层单位表彰个人先进事迹的通报,事迹还可以更具体一些,如: 2000年3月15日下午,我校文学院李继红同学路过大学路交通银行储蓄所门前时,捡到一捆人民币。李继红同学等了一个多小时不见失主前来寻找,就把钱交给了储蓄所的工作人员,经工作人员查验,为人民币10000元。当丢钱

的某单位出纳员赵平复沿途寻找回到储蓄所,拿到失而复得的10000万元钱时,十分激动。他取出其中的一叠钱硬要送给李继红同学,被李继红谢绝。他又问李继红叫什么名字,李继红同学说:“我是××大学的学生”。

这段文学篇幅不长,但要素完备,事实十分清楚,体现了公文叙事的特点。2.先进事迹的性质和意义

这部分主要采用议论的写法,但并不要求有严谨的推理,而是在概念清晰的前提下,以判断为主。也要注意文字的精炼。例如:

中技公司这种宁可少收管理费,牺牲本公司的局部利益,而保护国家整体利益的精神和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一致对外的全局观念,是值得提倡和表彰的。

李继红同学拾金不昧的行为,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为我校赢得了荣誉。

这部分评价性的文字,要注意措辞的分寸感和准确性,不能出现过誉或夸饰的现象。

3.表彰决定

这部分写什么会议或什么机构决定,给予表彰对象以什么项目的表彰和奖励。如:

据此,监察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共同研究决定:对中技公司通报表彰。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协作单位给予表彰。

如果表彰的是若干个人,或者有具体的奖励项目,可分别列出,如: 省人民政府决定:

授予金牌获得者占旭刚“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给予通报嘉奖,晋升工资二级,奖励住房(三室一厅)一套;

给予银牌获得者吕林、曹棉英和铜牌获得者刘坚军各记大功一次,晋升工资一级;

给予占旭刚的教练陈继来记大功一次,晋升工资二级;给予曹棉英的教练周琦年、刘坚军的教练王小明各记功一次、晋升工资一级。

这部分在表达上的难度不大,要注意的主要是清晰、简练,用词精当的问题。

4.希望号召

这是表彰通报必须要有的结尾部分,用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例如: 在本届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教练员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为祖国和我省人民赢得了荣誉。省人民政府号召全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要向体育健儿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希望体育战线的同志再接再励,不断进取,为发展我省体育事业再立新功。

希望号召部分表述的是发文的目的,也是全文的思想落脚点,要写得完整、得体,富有逻辑性。

(二)批评通报

批评通报是针对某一错误事实或某一有代表性的错误倾向而发布的通报,有针砭、纠正、惩戒的作用。它可以是针对某一个人所犯的错误事实而发,如《××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县××乡教育组长王××挪用教育经费私建住宅的通报》;也可以针对某一部门、单位的不良现象而发,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还可以针对普遍存在的某种问题而发,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立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歪风)》。

批评通报也分为四个部分。

1.错误事实或现象

如果是对个人的错误进行处理的通报,这部分要写明犯错误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所在单位、职务等,然后是对错误事实的叙述,要写得简明扼要、完整清晰。

如果是对部门、单位的不良现象进行通报,这部分将要占较大的篇幅,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将广东省政府用七十天时间才将国务院一份文件转发下去,而广州市政府又用了一百多天才将这份文件转发到各个区县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占全文篇幅的一多半。

如果是针对普遍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通报,这部分要从不同地方、不同单位的许多同类事实中,选择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进行综合叙述,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立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歪风)》,综合叙述了上海、长沙若干单位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事实,列举了大量的统计数字。

2.错误性质或违害性的分析

处理单一错误事实的通报,这部分要对错误的性质、违害进行分析,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

对综合性的不良现象或问题进行通报,这部分的分析性文字可能要复杂一些,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歪风,是与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正在开展的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背道而驰的。它不仅大量浪费国家资财,影响经济建设,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发展下去,势必会腐蚀和葬送一批党员干部。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曾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为什么这股歪风屡禁不止、反复发作以至会愈演愈烈呢?重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我们有些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

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思想认识上没有解决问题,所以,或纠而不力,或根本没有认真纠正,因而不能根除;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个问题上执纪不严,违纪未究,或者时紧时松,致使一些人认为这方面的规定不过是表面文章,没有什么约束力,任你三令五申、吃喝我自为之,看你可奈我何?因此,中央纪委认为,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再多说什么,而是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已有的规定,并对违犯者严格执纪。

对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性质和原因,分析得全面、深刻,为下文提出纠正措施打下了基础。

3.惩罚决定或治理措施

对个人单一错误事实进行处理,要写明根据什么规定,经什么会议讨论决定,给予什么处分等。

对普遍存在的错误现象或问题,在这部分中要提出治理、纠正的方法措施。内容复杂时,这部分可以分条列项。如中央纪委关于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通报,就提出了五条严厉措施来制止这股歪风。这些方法措施,跟指示的写法相似,4.提出希望要求

在结尾部分,发文机关要对受文单位提出希望要求,以便受文单位能够高度重视、认清性质、汲取教训、采取措施。如:

目前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国务院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认真改进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要带头提高办事效率。……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都要结合机构 38 改革,认真改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开创机关工作的新局面。

如果是针对一些违纪比较严重的现象进行通报,结尾部分的措辞还可以更严厉一些,譬如提出继续违反要严惩、要登报公布等警告。

(三)情况通报

用来传达重要精神、沟通重要情况的通报是情况通报。为了让下级单位对一些重要事件或全局状况有所了解,上级机关应该适时发布这样的通报。关于党的建设、关于“三个代表”的宣传教育活动、关于工业经济效益、关于工程进展、关于资金筹集情况等等,都可以成为这种通报的主要内容。例如,1993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就摘要发表了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上半年全国工业效益情况的通报。

情况通报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1.缘由与目的

情况通报的开头要首先叙述基本事实,阐明发布通报的根据、目的、原因等。如:

针对我市书刊市场近来销售淫秽色情读物和非物出版活动又有回潮的情况,市文化局最近会同市工商、公安、邮电等部门对市区部分书刊摊点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作为开头,文字不宜过长,要综合归纳、要言不繁。2.情况与信息

主体部分主要用来叙述有关情况、传达某些信息,通常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要注意梳理归类,合理安排结构。例如,《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上半年全国工业经济效益情况的通报》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

来写。第一部分通报的是上半年工业经济效益总体状况好转的主要表现,共有三条:

一、产销衔接好,资金周转加快;

二、利税增长快,亏损面缩小;

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提高。第二部分通报上半年经济效益构成出现的四个新变化,一是工业经营改善成为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二是重工业效益明显高于轻工业;三是各地工业经济效益普遍上升;四是国有工业及大中型企业综合效益水平高于非国有工业。以上各项都列举了大量统计数据。

3.希望与要求

在明确情况的基础上,对受文单位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这部分是全文思想的归结之处,写 法因文而异,总的原则是抓住要点,切实可行,简练明白。

晓谕性公文的公告及范例

一、公告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一)公告的含义

公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它和通告都属于发布范围广泛的晓谕性文种。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公告的功能作了如下规定: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公告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具体说,包括公布法律、法令、法规;公布重大国家事务活动,如国家领导人出访、任免、逝世;公布重大科技成果;公布有关重要决定等。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籍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所发布的公告(见后附范文)。

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法定事项,包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发布的公告,以及根据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布有关规定的公告。

例如外交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9条的规定,继续给予进入澳门的国家及地区的人员进入澳门特别行政区免办签证待遇的公告(见后附范文)。

党的机关公文中没有公告,但有与之功能相似的“公报”。

(二)公告的特点

1.发文权力的限制性

由于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项和法定事项,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具体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政领导机关,某些法定机关,如税务局、海关、铁路局、人民银行、检察院、法院等,有制发公告的权力。其他地方行政机关,一般不能发布公告。党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能发布公告。2.发布范围的广泛性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公文,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国,有时是全世界。譬如,我国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一方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这样的公告肯定会在世界科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布中国名酒和中国优质酒的品牌、商标和生产企业,已便消费者能认清名牌。

3.题材的重大性

公告的题材,必须是能在国际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项,或者依法必须向社会公布的法定事项。公告的内容庄重严肃,体现着国家权力部门的威严,既要能够将有关信息和政策公诸于众,又要考虑在国内国际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一般性的决定、指示、通知的内容,都不能用公告的形式发布,因为它们

很难具有全国和国际性的意义。

4.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新闻性

公告还有一定的新闻性特点。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公告的内容,都是新近的、群众应知而未知的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闻的特点。公告的发布形式也有新闻性特征,它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传播,而是在报刊上公开刊登。

(三)公告的分类

1.重要事项的公告

凡是用来宣布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人事、外交等方面需要告知全民的重要事项的,都属此类公告。常见的有国家重要领导岗位的变动,领导人的出访或其他重大活动,重要科技成果的公布,重要军事行动等等。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确认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的公告,新华社受权宣布我国将进行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的公告,都属此类公告。

2.法定事项的公告

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一些重要事情和主要环节必须以公告的方式向全民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专利局应当作出审定,予以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应当在十日内通知债务人并且发布公告。”

《国务院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录用国家公务员要“发布招考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布的公告种类繁多,有通知权利人登记公告,送达公告,开庭公告,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公告,财产认领公告,强制

迁出房屋、强制退出土地公告等。

上述公告均属法定事项公告。

二、公告的写法

(一)公告的标题和发文字号

公告的标题有四种不同的构成形式。

一是公文标题的常规形式,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冲击铁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的公告》。

二是省略主要内容的写法,由发文机关+文种组成。如《国家税务总局公告》、《对外经济贸易部公告》。这是公告比较常用的标题形式。

三是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关于1990年全国清理“三角债”成果和1992年继续清理“三角债”工作的公告》。这种标题形式比较少见。

四是只标文种《公告》二字。

公告一般不用公文的常规发文字号,而是在标题下文正中标示“第×号”。有些公告可以没有发文字号。(二)公告的正文

1.开头

开头主要用来写发布公告的缘由,包括根据、目的、意义等。如198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对外经济贸易部公告》的开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进口货物唛头及进口合同编号的管理,消除目前在进口唛头代号上的混乱 现象,根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精神,特对进口唛头的管理公告如下:

这是公文普遍采用的常规开头方式,多数公告都采用这样的开头。但也有不写公告缘由,一开头就进入公告事项的。

2.主体

主体用来写公告事项。因每篇公告的内容不同,主体的写法因文而异。有时用贯通式写法,有时需要分条列出。总之,这部分要求条理清楚、用语准确、简明庄重。

3.结语

一般用“特此公告”的格式化用语作结。不过,这不是惟一的选择,有些公告的结尾专用一个自然段来写执行要求,也有的公告既不写执行要求,也不用“特此公告”的结语,事完文止,也不失为一种干净利落的收束方式。

晓谕性公文的通告及范例

一、通告的含义和特点(一)通告的含义

通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把通告的功能定义为:

适用于公布社会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党的机关公文中没有通告这一文体。

通告和公告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都具有晓谕性和公布性,也就是说,内容都是知照性的,发布范围都是面向全社会。

要想避免二者之间概念的混淆和文体的误用,关键是区分二者的不同。这些区别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 内容的重要程度不同。

公告是用来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涉及内容多是国家大事或省市级的行政大事,或者履行法律规定必须遵循的程序。小的局部性事项和非法定的事项,不能采用公告的形式公布。

通告是用来发布在一定范围内需要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它所涉及的事项一般没有公告那么重大。

对发文机关的限制性有较大不同。

公告是一种高级别的文体,只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项或法定事项时,才能由高级别的行政部门发布,这一点前面介绍公告的特点时已有阐述。

而通告是一种高级机关和基层单位都可使用的文体,不仅行政机关可以制发,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也可以制发。

 发布范围有所不同。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采用的文种,它的发布范围比较大,面向全国,有时面向全世界,遍示天下,一体周知,接受的人越多越好。

通告虽然也是面向社会发布的,但多是限定在一个特定社区范围内,而且内容也多是指向一个特定的人群,要求这一社区的某一类特定人群遵守或周知。所以通告的定义中特意强调了“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发布的方式不同。

公告多数是在报刊上刊登,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下发,也不能印成布告的形式公开张贴。

而通告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刊登,也可以用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还可以公开张贴。

(二)通告的特点 1.法规性

通告常用来颁布地方性的法规,这些法规一经颁布,特定范围内的部门、单位和民众都必须遵守、执行。例如,《××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清理整顿无线电通信秩序的通告》,对有关事宜作了八条规定;《××市人民政府

关于坚决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通告》,为改善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作了五条规定。

2.周知性

通告的内容,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或特定的人群普遍知晓,以使他们了解有关政策法令,遵守某些规定事项,共同维护社会公务管理秩序。

3.实务性

所有的公文都是实用文,从根本性质上说都应该是务实的。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有的公文只是告知某事,或者宣传某些思想、政策,并不指向具体事务。通告则是一种直接指向某项事务的文种,务实性比较突出。

4.行业性

不少通告都具有鲜明的行业性特点,如税务局关于征税的通告,机动车管理部门关于机动车辆年度检验的通告,银行关于发行新版人民币的通告,房产管理局关于对商品房销售面积进行检查的通告等等,都是针对其所负责的那一部分的业务或技术事务发出的通告。因此,通告行文中要时常引用本行业的法规、规章,也免不了使用本行业的术语、行话。

(三)通告的分类

通告有法规性通告和知照性通告两大类型。这两种通告是以法规性的强弱不同为标准来区分的,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法规性的通告不可能没有知照性,知照性的通告完全没有法规内容的也不多见。但二者在性质上毕竟有所区分,如《关于坚决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通告》,强制性措施较多,属于法规性通告;关于因施工停水、停电的通告,主要起通知事项的作用,没有强制性措施,属于知照性通告。

二、通告的写法

46(一)通告的标题和发文字号 1.通告的标题

通告的标题,主要有两种写法。

一是全题写法,也就是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三者共同构成。如《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认真落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通告》、《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广西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办理19××年度企业法人年检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通告》等。

二是省略主要内容的写法,由发文机关、文种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市房地产管理局通告》等。

通告也可以由主要内容和文种构成标题,还有的通告标题只有文种“通告”两字。

通告标题还有一种特殊的写法,将标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文机关加文种,即“×××通告”;第二部分是通告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通告明日起发行1990年版 壹圆券人民币》。

2.通告的发文字号

通告的发文字号不像一般公文那样只用常规方式,在实践中有多种情况并存。

如果是政府发布通告,要有正规的发文字号,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通告》,发文字号就是“市政告字〔1997〕6号”。

如果是某一行业管理部门发布通告,则可采用“第×号”的方式,标示位置在标题之下正中。

一些基层企事业单位发布的通告,也可以没有字号。

47(二)通告的正文

正文采用公文通用结构模式撰写,共分三大部分。1.通告缘由

作为开头部分,通告缘由主要用来表达发布通告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如:

近期以来,我市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经过几次集中整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一些主干道上仍有反复,禁而不止,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群众反映强烈。为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八大工程的深入开展,市政府决定,集中一段时间,加大工作力度,实行综合整治,坚决彻底清理非法占道经营,让路于车,还道于民,改善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现通告如下:

这个开头部分主要写了发布通告的前景、根据和目的。2.通告事项

这是主体部分,文字最多,内容最复杂。较多采用分条列项的写法,以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如果内容比较单一,也可采用贯通式写法,3.通告结语

这是结尾部分,写法比较简单,多采用“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或“特此通告”的模式化结语。

批示性公文的意见及范例

一、意见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一)意见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将意见列为公文主要文种之一,对其功能给出如下定义:

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2001年施行的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在主要公文种类中新增了“意见”这一文体,对其功能的表述与《条例》基本一致。以前行政公文的12类13种主要文体里没有“意见”,但这并不是说行政公文中就不使用意见这种文体。事实上,行政机关也经常使用意见来传达有关指示、布置某些工作。例如2000年2月20日出版的当年第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就刊登了三篇意见。其中有两篇是作为通知的转发或发布对象出现的。建设部等六单位制定的《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各部委作了转发。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是教育部自己用通知的形式发布的。还有一篇是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它是以独立公文的形式直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发布的,发文字号是“教基〔1999〕11号”。

(二)意见的特点

1.指导性

意见虽然在文种的字面含义上没有指示、批复那样明显的指导色彩,似乎只是对某一工作提出些意见供参考,可实际上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一种文体。只所以不采用指示等指导色彩强的文种行文,主要有下列一些原因:

一是为体现党政分开的原则,党的机关在涉及政务时不宜采用指示等文种。

二是有关部门虽然对下级同类部门有业务指导权,但并没有行政领导权,采用指示显然没有采用意见更合适。

三是意见的内容业务性强、规划性强、组织性强,而这些内容采用较生硬的文种不如采用意见这样较委婉的文种更合适。

尽管如此,意见对受文机关来说,仍然有较强的约束性,下级机关要遵照执行。

2.针对性

意见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它总是根据现实的需要,针对某一重要的问题提出见解或处理意见,例如,我国在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以来,中小学的现有教育技术装备显得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就及时对加强这一工作提出了意见。党内的民主生活会质量有待提高,中组部就及时下发了《关于提高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都起了积极的作用。3.原则性

意见通常不是具体的工作安排,总是从宏观上提出见解和意见,要求受文单位结合具体情况,参照文件中提出的精神来办理。下级机关在落实意见精神时,比起执行指示有更大的灵活处理的余地。

二、意见的分类

(一)规划性意见

规划性意见是对某一时期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提出的大体构想。它的特点是适用时期长,内容宏观化、整体化,类似于规划、纲要等计划性文体。它指示了一个时期内某项工作的要点、原则和努力方向,但一般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教育部在1999年8月用通知的形式发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是一个面向21世纪的宏观化、纲要化的意见。

(二)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一般是为贯彻落实某一重要决定或中心工作所制定的实施方案,它重在阐发上级的有关精神,使下级单位对上级的文件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出较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工作安排。例如《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豫发〔1999〕28号)。

(三)具体工作意见

第二篇:公文写作知识具体分析及范例

公文写作分析及范例(14种)

呈请性公文的报告及范例

一、报告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一)报告的含义

报告是行政机关和党的机关都广泛采用的重要上行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报告功能的表述是: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报告功能的表述大致相同: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作为党政机关公文的报告,和一些专业部门从事业务工作时所使用的、标题中也带有“ 报告”二字的行业文书,如“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报告”等,不是相同的概念。这些文书不属于党政公文的范畴,注意不要混淆。

(二)报告的特点 1.单向性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时使用的单方向上行文,不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批复。在这方面,报告和请示有较大的不同,请示具有双向性特点,必须有批复与之相对应,报告则是单向性行文,不需要任何相对应的文件。为此要特意提请注意:类似“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2.陈述性

报告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时,所表达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都是陈述性的。本单位遵照上级的指示,做了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这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不足,必然要一一向上级陈述。反映情况时,也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叙述清楚,向上级机关提供准确的现实性信息。即便是提出建议的报告,也要在汇报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一步提出建议来。

3.事后性

在机关工作中,有“事前请示,事后报告”的说法。多数报告,都是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或是在某种情况发生之后向上级作出的汇报。但建议报告没有时显的事后性特点,应该尽量超前一些,如果木已成舟,再提建议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二、报告的类型(一)工作报告

凡是用来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报告,都是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又可分为综合工作报告和专题工作报告两种。

综合报告涉及面宽,要把主要工作范围之内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可以有主次的区分,但不能有大的遗漏。大到国务院提供给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到某单位向上级提供的、季度、月份工作报告,都属于这种类型。

专题报告的涉及面窄,只针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者某一项具体工作进行汇报,如党的机关关于“三讲”工作的报告,行政机关关于技术革新工作的报告等等。

(二)情况报告

如果本单位出现了正常工作秩序之外的情况,譬如说发生了事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等,对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及时向上级将有关情况原原本本的进行汇报。

即使对工作没有太大影响,一些有倾向性的新动态、新风气,以及最近出现的新事物等等,必要时也要向上级报告。

凡此种种,都属于“情况报告”。作为下级机关,有责任做到“下情上达”,保证上级机关耳聪目明,对下面的情况始终了如指掌,这就是情况报告的意义。如果隐情不报,则是一种失职的表现。

(三)建议报告

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某方面工作有了深思熟虑、切实可行的设想之后,将其归纳整理成意见、办法、方案,上报上级,希望上级机关采纳,这就是建议报告。如林业部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报告》。

对于建议报告,上级如果采纳,可能会批转给有关部门实施,这是建议报告目的的最终实现。但上级部门也可能不予采纳,这也是很正常的。作为下级机关,有建议的权力,却没有逼迫上级机关一定采纳的权力,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四)答复报告

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报告,称为答复报告。这种报告内容针对性最强,上级询问什么,就答复什么,不能答非所问。对待上级机关的询问,一定要慎重,如果不了解真情,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再作答复。

(五)报送报告

这是向上级报送文件、物件时使用的报告,正文通常非常简略,只需写明“现将××××报上,请指正(请查收)”即可。真正有意义的内容都在所报送的文件里。

三、报告的写法

(一)报告的标题和主送机关 1.报告的标题

报告的标题,有两种写法,一是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清理党政干部违纪违法建私房和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的报告》;二是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场所防火工作的报告》。

2.报告的主送机关

行政机关的报告,主送机关尽量要少,一般只送一个上级机关即可。但行政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情况比较多见,只报送其中一个上级机关显然不妥,因此,有时主送机关可以不止一个。报告应报送自己的直接上级机关,一般情况下不要越级行文。

作为党的机关公文的报告,要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机关;如需其他相关的上级机关阅知,可以抄送”。

(二)报告的正文 1.报告导语

导语指报告的开头部分,它起着引导全文的作用,所以称为导语。不同类型的报告,其导语的写法也有较大不同。概括起来,报告的导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背景式导语。

就是交代报告产生的现实背景,例如:

前不久,中央纪委召开了部分省市清理党员干部违纪建私房座谈会,总结交流了各地清房工 作的情况和经验,并就清房中遇到的一些政策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各地的做法和座谈 会中提出的问题,中央纪委常委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根据式导语。

就是交代报告产生的根据,例如:

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我厅于去冬派人到涪陵市和渠县,与市、县的同志一道,对城镇贫困户的情况作了一些调查。涪陵市委、市政府和渠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即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现将两地城镇贫困户的情况及 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

叙事式导语

在开头简略叙述一个事件的概况,一般用于反映情况的报告。例如:

19××年2月20日上午9时40分,我省××市百货大楼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市消防队出动15辆 消防车,经四个小时的扑救,大火才被扑灭。这次火灾除消防队员和群众奋力抢救出部分商 品外,百货大楼三层楼房一幢及余下商 5

品全部烧毁。时值开门营业不久,顾客不多,加之疏 散及时,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此次火灾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92万余元。

目的式导语

将发文目的明确阐述出来作为导语。例如: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报告的通知》(国发〔19 ××〕42号)切实做好我市防火工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服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以几点意见:

报告导语的写法不止以上四种,运用时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处理。

2.报告主体

报告的主体也有多种写法,下面择要介绍几种常见形态。总结式写法

这种写法主要用于工作报告。主体部分的内容,以成绩、做法、经验、体会、打算、安排为主,在叙述基本情况的同时,有所分析、归纳,找出规律性认识,类似于工作总结。

总结式写法最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的设计安排。按照总结出来的几条规律性认识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是最常用的结构方式。例如2000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朱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

一、1999年国内工作回顾;

二、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

针;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继续推进改革,全面加强管理;

五、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七、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八、从严治政,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九、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关于外交工作。

“情况——原因——教训——措施”四步写法

这种结构多用于情况报告。先将情况叙述清楚,然后分析情况产生的原因,接着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措施。例如《××省商业厅关于××市百货大楼重大火灾事故的报告》,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写法。

指导式写法

这种结构多用于建议报告。希望上级部门采纳建议,批转给有关部门执行、实施,是建议报告的基本写作目的。为此,建议要针对某项工作提出系统完整地方法、措施和要求,对工作实行全面的指导。形式上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逐层表达。例如《××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厂矿企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针对计划生育问题向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明确职责;

三、提高干部素质;

四、落实经费。

3.报告结语

报告的结语比较简单,可以重申意义、展望未来,也可以采用模式化的套语收结全文。模式化的写法大致是:“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执行”等等。

公文写作知识-呈请性公文的请示及范例

一、请示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一)请示的含义

请示是党政机关都广泛应用的一种上行公文。

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九款规定: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二)请示的应用范围

请示作为报请性的上行文,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下级机关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无章可循而没有对策或没有把握,需要上级机关给以指示的时候,要用请示;

 下级机关在处理较为重要的事件和问题时,因涉及有关方针政策必须慎重对待,需要报请上级机关批准时,要用请示;

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虽然有解决的办法,但由于职权、条件的限制,没有权力或没有能力实施这些办法,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时候,要用请示;

 下级机关对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发布的规定、指示有疑问,需要上级机关给予解答时,要用请示;

 下级机关之间在较重要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需要上级机关裁决时,需要请示。

二、请示的特点、类型(一)期复性

在公文体系中,请示是为数不多的双向对应文体之一,与它相对应的文体是批复。下级有一份请示报上去,上级就会有一份批复发下来。不管上级是不是同意下级的请示事项,都必须给请示单位一个回复。因此可以说,写请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得到批复。而且,下级机关都是在遇到比较重要的情况和问题 8

需要解决时,才会及时向上级机关请示,急切地期待回复是请示者的必然心态。我们把这一特点称为“期复性”。

尽管请示者都有急于得到答复的心理,但是,也必须遵循行文规则,一般不得越级请示。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越级请示的,如经多次请示上级机关而长期未能解决问题,可以越级请示,但必须同时抄报给被越过的直接上级机关。

(二)单一性

跟其它上行文相比,请示更要强调遵循“一事一报”的原则。在一份请示中,只能就一项工作或一种情况、一个问题作出请示,不得在一份公文中就若干事项请求指示和批准。如果确有若干事项都需要同时向同一上级机关请示,可以同时写出若干份请示,它们各自都是一份独立的文件,有不同的发文字号和标题。而上级机关则会分别对不同的请示作出不同的批复。

(三)针对性

请示的行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针对本机关没有对策、没有把握或没有能力解决的重要事件和问题,才能运用请示。不得动辙就向上级请示,那样看起来像是尊重上级,实际上却是把矛盾交给上级,而自己躲避责任的表现。

(四)时效性

请示所涉及的情况和问题,都有一定的迫切性,应该及时写作、及时发出,如有延误,就有可能耽误解决的时机。相应地,上级机关在处理下级的请示时,也会注意到时效性问题,对请示作出及时的批复。

三、请示的分类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公文处理办法》和中央办公厅《公文处理条例》的规定,请示有两种在内容、性质、行文目的方面不尽相同的类型,一种是请求指示的请示,一种是请求批准的请示。

(一)请求指示的请示

请求指示的请示运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 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在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以及上级的指示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处理依据,无章可循,因而没有对策,需要上级机关给以指示。

 对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发布的规定、指示有疑问,需要上级机关给予解释和说明。

 与友邻机关或协作单位在较重要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需要上级机关裁决。

(二)请求批准的请示

请求批准的请示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请求批准有关规定、方案、规划

依据有关规章和管理权限,下级机关制定的某些规定、方案、规划等,需要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才能发布实行。如本部门长期实行的法规,在制定出来后须经上级批准;由于本单位的特殊情况,难以执行上级的统一规定,需要进行变通处理,须提出变通方案报上级批准;设立新的机构,也要将设想或方案报上级批准;重要的工作计划、规划,也要报请上级部门批准。

2.请求审批某些项目、指标

在工作中遇到人、财、物方面的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可提出解决的方案请上级机关审核批准,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相应的调配。如请求审批基建项目,请求审批购进设备物资,请求增加人员编制等。

3.请求批转有关办法、措施

某职能部门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定了相关的办法和措施,却不能直接要求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照办,可用请示的方式要求上级机关批转给有关部

门执行。如绿化部门制定的保护花草和绿地的办法,由于职权的限制不可能自己直接出面要求有关部门都执行这一办法,就可以将这些办法和措施通过请示提交给上级,要求上级机关批转给所有相关部门施行。

四、请示的写法(一)标题

请示的标题可以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如《××省人民政府关于增拨防汛抢险救灾用油的请示》。也可以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请示》。

(二)主送机关

请示的主送机关就是负责受理和答复请示的机关。请示在确定主送机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

1.主送机关只能有一个

国务院办公厅规定: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的形式。”中央办公厅也规定:“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请示如果多头行文,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机关的批复。

2.只能主送上级机关,不能送领导者个人

请示主送的是上级机关,不能是某领导者个人。对此,国务院办公厅的规定是:“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道„请示‟”。中央办公厅的规定是:“不应直接送 领导者个人。”

3.不得越级

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中央办公厅规定:“党委各部门应当向本级党委请示问题。未经 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不得越过本级党委向上级党委主管部门请示重大问题。”

(三)正文

请示的正文由开头、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1.开头

开头主要表述请示的缘由,是上级机关批复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这部分要写明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困难,要写得充分、恰当、具体。如《××市××局关于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请示》的开头:

随着干部制度的改革和时间的推移,我局离退休干部日益增多,截止目前已达65人。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致使这些老同志的政治学习和生活福利得不到应有的组织和照顾,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为了使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充分发挥余热,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离退休老同志的迫切要求,我们拟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现将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几个问题,请示如下:

如果请示仅仅是为了履行一下规定的程序,开头可以写得简略一些。如《中共××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给×××同志警告处分的请示》的开头: 为保证党的队伍纯洁,我委于五月份在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党纪自查与互查活动。在互查活动 中,发现行政科×××同志贪污公款903元。现就给×××同志警告处分事宜请示如下:

内容简略、篇段合一的请示,开头也可以是表达行文目的和意义的一两句话,不独立成段。

2.主体

主体是表明请示事项的部分,也是请示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请求指示的请示,主体要写明想在哪些具体问题、哪些方面得到指示。请求批准的请示,要把要求批准的事项分条列款一一写明。如果在请求批准的同时还需要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把编制、数量、途径等表达清楚、准确,以便上级及时批准。如上述《××市××局关于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请示》一文的主体部分:

一、老干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做好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具体任务是:

(一)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使他们了解党和政府的大事,了解新形势,跟上新形势。

(二)定期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交流思想。

(三)开展身体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离退休干部的身心健康。

二、老干部办公室的编制及干部调配等问题,具体意见如下:(一)老干部办公室直属我局领导,拟设处级建制。

(二)该办公室拟设行政编制五名,其中主任(正处级)一名,副主任(副处级)一名。编 制由局内调配解决。办公室经费由局行政经费中调剂解决。

如果请示内容十分复杂,可以在条款之上分列若干小标题,每一小标题下再分条列款。

3.结语

请示的结语比较简单,在主体之后,另起一段,按程式化语言写明期复请求即可。期复请求用语常见的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以 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部门执行”等等。

【 范 文 】

关于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 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的请示 国务院: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0〕38号)中有关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的精神,我们于1990年12月发布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试点。目前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国家机关开展了产权登记工作。从试点情况看,开展产权登记,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1992年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权登记工作。为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行产权登记,是保卫国有资产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依法对全民所有的资产进行登记,是依法确认企业和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对加强企业和单位的产权管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产权登记的目的。这次产权登记,重点是解决企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产权归属不清、定性不准、帐实不符、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同时,为全国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前期准备。

三、产权登记的范围。凡占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都必须办理产权登记。产权登记分为开办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注销 14

产权登记。今后,产权登记将纳入经常性的产权管理工作,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企业、单位的财务隶属关系组织实施。

四、目前,国有资产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进行产权登记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国有资产局负责制定具体办法。

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财政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七日

公文写作知识-批示性公文的通知及范例

一、通知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一)通知的含义

通知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下行文,行政公文和党的机关公文都把它列为主要文种。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通知所下的定义为: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给通知的定义是:

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二)通知的特点

1.功能的多样性

在下行文中,通知的功能是最为丰富的。它可以用来布置工作、传达指示、晓谕事项、发布规章、批转和转发文件、任免干部等等,总之,下行文的主要功能,它几乎都具备。

但通知在下行文中的规格,要低于命令、决议、决定、指示等文体。用它发布的规章,多是基层的,或是局部性的、非要害性的;用它布置工作、传达指示的时候,文种的级别和行文的郑重程度,明显不如决定、指示。

2.运用的广泛性

通知的发文机关,几乎不受级别的限制。大到国家级的党政机关,小到基层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发布通知。

通知的受文对象也比较广泛。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干部和职工,接触最多的上级公文就是通知。而且通知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下行文,但部分通知(如晓谕事项的通知)也可以发往不相隶属机关。

3.一定的指导性

通知这一文体名称,从字面上看不显示指导的姿态,但事实上,多数通知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性。用通知来发布规章、布置工作、传达指示、转发文件,都在实现着通知的指导功能,受文单位对通知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知布置的任务。

个别晓谕性的通知,特别是通知作为平行文发布的时候,可以没有指导性或只有微弱的指导性。

4.较强的时效性

通知是一种制发比较快捷、运用比较灵便的公文文种,它所办理的事项,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受文机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成,不得拖延。

二、通知的分类(一)发布指示的通知

这类通知用来发布指示、布置工作。凡是需对某一事项进行处理、对某问题作出指示,又不适合用命令、决定、指示的形式行文的时候,均可用通知的形式进行办理。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9〕10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的通知》(国税发〔1999〕172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清理收回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36号)。

这类通知跟指示、意见的写法比较接近。(二)颁发规章的通知

除重要的法律性文件用命令颁布之外,多数法规和规章性文件,如条例、规定、办法、细则、实施方案等,都适合用通知颁发。如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工法字〔1999〕215号)、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人发〔1999〕99号)。

这类通知的正文通常十分简短,如国土资源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颁布〈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的通知》的正文:

为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确保矿产资源储量合理可靠,根据《矿产资源法》,制定了《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现予发布。

全文由目的、根据、发布对象、发布决定组成。有时还可以更简短,如《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正文:

现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由发布对象、发布决定、执行要求组成。

这类通知是复合体公文,被发布的规章全文附在通知之后,但不作为附件处理,而是正件的组成部分。

(三)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

将某一下级机关报来的文件(主要是建议性报告或工作报告)转发给有关下级机关,叫做“ 批转”。将上级机关发下来的文件,或不相隶属机关发来的文件(主要是指示、意见、通知等)转发给下级机关,叫做“转发”。

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的正文有时十分简短,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的通知》的正文:

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主要由转发对象、转发决定、执行要求组成。但这类通知的正文并不总是这样简短,如《国务院关于批转全国物价大检查总结报告的通知》一文,在批转对象和批转决定表述完毕之后,还对时代背景、现实状况、性质意义、原则要求、基本任务等进行了进行了说明和论述。

(四)晓谕性通知

这类通知一般只有告知性,没有指导性。其用途较广泛,机构、人事调整,启用、作废公章,机构名称变更,机关隶属关系变更,迁移办公地址,安排假期等,都可使用这种通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6号就刊登有三则这类通知,一则是《国务院关于更改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名称的通知》,另一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稍前的2000年第1号,刊登的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2月20日放假的通知》。

(五)任免通知

任免领导干部的职务,根据职务的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文种,最高可用任免令,其次可以用决定,再次用通知,最低用公布任免名单的方式。由此可见,任免基层干部时。通常用通知。

任免通知,只需写明什么会议决定,任命什么人担任什么职务,免去什么人的什么职务即可,不必说明原因。

(六)会议通知

这是一种常见的通知,既可用于下行,也可用于平行。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以及会议的名称; 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主要程序; 对与会人员身份的要求; 对与会人员会前准备工作的要求; 报到时间、地点及联络人; 其他需要事先说明的事项。

三、通知的写法

由于通知的功能多,种类多,写法彼此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在分类时已经有意识地对各种不同通知的写法作了一些介绍,这里只能概括介绍一些通知写作的基本方法。

(一)通知标题和主送机关 1.通知的标题

通知的标题一般采用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

也可以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文种组成标题。如《关于印发〈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222号)。

发布规章的通知,所发布的规章名称要出现在标题的主要内容部分,并使用书名号。

批转和转发文件的公文,所转发的文件内容要出现在标题中,但不一定使用书名号。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

2.通知的主送机关

通知的发文对象比较广泛,因此,主送机关较多,要注意主送机关排列的规范性。如人事部《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送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监察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监察局(室):

由于级别、各称不同,主送机关的称法和排列非常复杂,这个序列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的。

(二)通知的正文 1.通知缘由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这部分的写法跟决定、指示很接近,主要用来表述有关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

晓谕性的通知,也可参照上述写法。如《国务院关于更改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名称问题的通知》,采用了根据与目的相结合的开头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采用的是以“为了”领起的“目的式”开头方式。

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根据情况,可以在开头表述通知缘由,但多数以直接表达转发对象和转发决定为开头,无需说明缘由。

发布规章的通知,多数情况下篇段合一,无明显的开头部分,一般也不交代缘由。

2.通知事项

这是通知的主体部分,所发布的指示、安排的工作、提出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都在这一部分中有条理地组织表达。内容复杂的需要分条列款。

晓谕性通知,有时需要列出新成立的组织的成员名单,以及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之后职权的变动等。

3.执行要求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可以在结尾处提出贯彻执行的有关要求。如无必要,可以没有这一部分。

其它篇幅短小的通知,一般不需有专门的结尾部分。批示性公文的决议及范例

一、决议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一)决议的含义

决议在党的机关公文中排列首位,是一种重要的下行文。中央办公厅对决议的功能给以如下表述:

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在1993年之前,行政公文中也有决议这种文体,国务院办公厅对其功能的表述是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并要求贯彻执行的事项”。1993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修订时,删去了这一文种。鉴于此,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决议,只是指党的机关公文的一个文种。

(二)决议的特点 1.决策性

决议是针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所做出的决策,一经形成,就会在较大范围内对党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例如“文革”结束后不久中央发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对“文革”、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进行评价的重大政策性文件,对统一党内思想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2.权威性

决议作为党的领导机关用于重要决策事项的公文,是在党的高级领导机构的会议上研究、讨论后形成的,代表着发文机关的意志,一经发布,其下属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遵守,认真落实,不得违背,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3.严格的程序性

决议必须经会议讨论,并经表决通过之后才能形成,有严格的程序性。(三)决议的基本类型

根据决议涉及内容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型: 1.批准某事项或通过某文件的决议

这类决议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一般用于批准某项报告或文件。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等。

2.安排某项工作的决议

对于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可采用决议的形式进行布置安排,如《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等。

3.涉及原则问题的决议

这类决议涉及的内容是原则性的、非事件性的,影响范围更大,影响时间更为久远。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

二、决议的写法(一)标题和成文日期 1.标题

决议的标题有三种写法。

第一种是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的决议》。

第二种是由会议名称、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

第三种是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和文种组成。如《关于确认十一届三中、四中全会增补中央委员的决定的决议》。

2.成文日期

决议的成文日期,不像一般公文那样标写在公文正文之后,而是加括号标写于标题之下居中位置。具体写法有两种情况:

如果公文标题中已包括会议名称,括号内只需写明“×年×月×日通过”即可。如果公文标题中没有会议名称,括号内要写明“××委员会第×次会议×年×月×日通过”。

(二)正文 1.开头部分

决议的开头部分写决议的根据,一般要写明会议听取了什么、学习讨论了什么、审议了什么、批准或通过了什么,自何时生效等。如: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自通过之日起,经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即行生效。

以上各项要根据会议的内容而定,不必面面俱到。2.主体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复杂,写法也比较灵活多样。

如果是批准事项或通过文件的决议,相对比较简单,这部分多是强调意义,提出号召和要求。

如果是安排工作的决议,要写明工作的内容、措施、要求。内容复杂时,要明确分出层次并列出各层次的小标题,或者分条撰写。

如果是阐述原则问题的决议,主体部分要有较多的议论,多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道理说深说透。所谓“夹叙夹议”,就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介绍情况、提供事实,用议论的方式做公正的评价和精辟的论述。

3.结尾部分

这部分可有可无。有时主体结束,全文也就自然结束了,不必再专门撰写结尾。有时需要写一个结尾,多以希望、号召收结全文。

批示性公文的决定及范例

一、决定的含义、特点和类型(一)决定的含义

决定是党政机关公文中共有的文种。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决定的功能作如下阐述: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决定功能的阐述是: 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和安排。

决定和决议是近似文种,尤其这两种文体在党的机关公文中并存,在写作实践中,一定要区分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 内容有所不同。决议涉及的内容原则性、理论性较强,而决定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具体,实践性更强一些。

 形成程序有所不同。按规定,决议的形成必须经过会议讨论通过;而决定,虽然有时也要经过会议讨论通过,但没有规定必须如此。

 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决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议”,所以较多使用议论;决定则较多用 来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不一定要展开充分的议论。

 成文日期标写有所不同。决议的成文日期,用括号标写在标题下方,有时还要包括会议名称;决定可以这样标写(如党的机关公文对决定就要求这样标写),也可以像一般公文一样,将成文日期标写在正文之后(这种情况行政公文比较多见)。

(二)决定的特点 1.权威性

决定虽然没有命令那样浓的强制色彩,但也是一种权威性很强的下行文。决定是上级机关针对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经重要会议或领导班子研究通过后,对所辖范围内的工作所做的安排。决定一经发布,就对受文单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必须遵照执行。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就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要根据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决定的要求,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全面、深入、扎实地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顺利发展。各地方、各部门要将贯彻实施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决定的情况于今年12月31日前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汇总后向国务院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1号

从内容到口气,都坚定确凿,不容置疑,体现了决定的权威性特点。2.指挥性

决定在对重要事项进行决策时,同时也提出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要求受文单位依照执行。如《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中对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做了如下安排:

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发展计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推进西部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结构调整、资源开发以及重大项目布局的建议,组织和协调退耕还林(草)规划的实施和落实;研究提出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的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开发和科教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6号

决定通过原则、任务、措施、方案的确定和安排,指挥下属单位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3.全局性

决定一般不是向某一个具体单位发出的,行文对象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是由于决定所涉及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都有全局性的意义。类似依法行政、西部开发,都是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即使有时涉及的事件比较具体,其意义也必然是全局性的。如《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接受一个人入党的具体事务性文件,它表达了党中央对宋庆龄一生的评价,也传达了中央的统战政策和组织路线,在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面,有着相当普遍的意义。

二、决定的分类(一)法规政策性决定

关于建立、修改某项法规的决定,关于贯彻、落实某一法律的决定,关于对某一领域犯罪行为进行专项打击的决定,都属于法规政策性决定。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等。

(二)重要事项和重大行动的决定

对重要事项或事关全局的重大行动做出的决定,具有决策的性质。一般要阐述基本原则,提出工作任务、方案、措施、要求。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的决定》、《中 27

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恢复沈雁冰同志党籍的决定》等。

(三)奖惩性决定

决定也可以对一些事迹突出、有典型意义的先进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或者对一些影响较大、群众关心的事故、错误进行处理。前者如《国务院关于授予赵春娥、罗健夫、蒋筑英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决定》、《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沈阳黎明服装集团公司的决定》等。后者如《国务院关于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的处理决定》等。

奖惩性决定跟用于奖惩的命令和通报作用接近,但层次规格不同。决定从规格上看低于命令,但高于通报。一般性的奖惩或者基层单位的奖惩活动,用通报即可。

用于奖惩的这三种文体,在写法上也比较接近。

三、决定的写法(一)标题

决定的标题一般采取公文标题的常规模式,即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写法,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标题中有时可在主要内容部分加书名号,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协定〉的决定》,但标题中不得使用其它标点符号。

(二)正文

正文采用公文常用的结构基本型,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写一般是写发布决定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开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作如下决定:

如果是批准某一文件的决定,则写明批准对象的名称。

如果是表彰、惩戒性的决定,开头部分则要叙述基本事实,也就是先进事迹或事故情况,篇幅要比一般决定长一些。这实际上也属于行文的根据,跟公文结构的基本型仍是一致的。

主体写决定事项。

用于指挥工作的决定,这部分要提出工作任务、措施、方案、要求等,内容复杂时要用小标题或条款显示出层次来。

用于批准事项的决定,这部分要表达批准意见,如有必要,还可对批准此事项的根据和意义予以阐述。

用于表彰或惩戒的决定,这部分要写明表彰决定和项目,或处分决定、处罚方法。

结尾比较简单,主要用来写执行要求或希望号召。

晓谕性公文的公报及范例

一、公报的含义和特点(一)公报的含义

公报是党的机关公文中的一个主要文种,《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为其所下的定义是:

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中没有提到公报,但公报作为行政公文出现的情况却并不鲜见。

公报作为党的机关公文出现时,主要是党的中央机关用于发布重要决策。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向全社会宣布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决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人们在谈到改革开放时,还频繁地使用“三中全会以来”的说法。还有,《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开宣布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一步,对于当代中国也是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一个文件。

公报作为行政公文使用时,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用以通报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访时的情况以及双方形成的共识。例如《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非正式会晤联合新闻公报》(1999年12月10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捷克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1999年12月18日发布)。

(二)公报的特点 1.重要性

公报的发布机关级别很高,或者是以中央的名义,或者是以国家的名义,或者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公报所涉及的内容,应是党内外、国内外普遍关心和瞩目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决定。

2.公开性

公报是公诸于众的文件,无需保密,一般也没有主送机关、抄送机关,而是普告天下,一体周知。

3.新闻性

公报的内容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或新近作出的决定,属于人民群众关心、应知而未知的事项,要求制作和发布迅速、及时,因此又具有新闻性特点。

二、公报的分类和写法(一)会议公报

会议公报是党的重要会议就会议情况或重要决定事项公开发布的公报,其内容必须是经会议讨论通过并决定公开发布的。

会议公报的标题由会议名称+文种名称组成,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公报》。

会议公报的正文的写法大致如下:

开头部分,写明会议基本情况。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主持人等。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开头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1993年3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段的内容是:“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84人,中央候补委员125人。有关负责同志49人列席了会议。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叙述要素,要写得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主体部分,介绍会议议定情况和主要精神。仍以十四届二中全会公报为例:第三自然段写明“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这是会议的议定事项。下面概括阐述了会议主要精神,主要包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

移;党政机构改革必须抓紧进行;加强廉政建设大力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等。这部分内容的表达要注意层次分明。

结尾部分,提出号召、希望和要求等等。例如上文的结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四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而继续努力奋斗。”1993年3月8日 《人民日报》。

(二)新闻公报

这是以新闻的形式将重大事件向党内外、国内外公布的文件。其写法与新闻的主要文体消息有些类似。开头部分概括叙述最核心、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接近消息的“导语”部分。接着具体地写明事件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立场、态度、做法、评价等,可以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类似消息的主体。最后的结语部分也类似消息的结尾,根据情况可写可不写。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斐济群岛共和国新闻公报》,开头部分写了应中国总理朱基的邀请,斐济总理马亨德拉·乔杜里于1999年12月13日至20日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江泽民主席会见了乔杜里,朱基总理与乔杜里总理举行了正式会谈。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斐济群岛共和国政府关于经济技术合作的协定》等文件。主体部分,以“ 双方表示”、“双方认为”、“双方重申”等词语领起,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双方的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6号。

(三)联合公报

这是政党之间、国家之间、政府之间就某些重大事项或问题经过会谈、协商取得一致意见或达成谅解后,双方联合签署发布的文件。这类公报中有一些

双方认可、联合签署的条文,比一般的新闻公报有更多的务实性内容。但联合公报和新闻公报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有时甚至还可以合为一体。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联合新闻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3号。、《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非正式 会晤联合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4号。

联合公报也是分为三大部分撰写。

开头部分写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主体部分写双方议定的事项,必要时可分条列项撰写。

结尾部分,可补充意义、交代会议气氛或双方对会谈的肯定态度,以及受邀回访的意向等。也可不单独写结尾部分。

晓谕性公文的通报及范例

一、通报的含义和特点(一)通报的含义

通报是党政机关公文体系共有的一种主要公文体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为通报功能所下的定义是: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为通报功能下的定义是: 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沟通重要情况。(二)通报的特点 1.题材的典型性

通报的题材,不论是表彰性的、批评性的,还是通报情况的,都要求有典型意义。典型就是既有普遍性、代表性,又有个性和新鲜感的事实。只有普遍 33

性没有个性的题材,不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只有个性没有普遍意义的题材,缺乏广泛的指导价值。通报的题材,要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思想的引导性

通报的内容,不论是肯定性的,还是否定性的,其价值都并不仅仅在于宣布对事件的处理结果,而是要树立学习榜样,或者提供戒鉴,使读者能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思想上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3.制发的时效性

通报所涉及的事实比较具体,写作时对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都要进行交代。而且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总是跟特定的时代背景,跟某一时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对当下发生的事实兴趣较高,对发生已久的事实缺少了解的热情。而且,发生已久的事实也必然会跟最新的现实有所偏离。因此,通报的写作和传播都应该是迅速及时的。

二、通报的类型和写法

通报的标题大多采用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的常规写法。主送机关一般都比较多,以体现“通”的特点。正文的写法因类而异,下面分别进行分绍。

(一)表彰通报

用来表彰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介绍先进事迹、推广典型经验的通报,就是表彰通报,这是从高层机关到基层单位都广泛采用的常用公文类型。

用于表彰的通报,从规格上说,当然要低于嘉奖令、表彰决定,但是,以发公文的方式对个人或集体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郑重、严肃的事情,所以,从写作态度上说,不能掉以轻心。

表彰通报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先进事迹

这一部分用来介绍先进人物或集体的行动及其效果,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过程。表达时使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只要将事实讲清楚即可,不能展开绘声绘色的描绘,篇幅也不可过长。例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引进必将日益增多。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做到既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又能在付款方式、利率选择等方面精心考虑,为国家节约外汇,这是所有对外经济交往的部门和单位都应该十分重视的。19××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日本签订的××××厂成套设备的引进合同,是完全符合这种精神的。他们不仅在合同中规定了对我方较为有利的灵活还款条件,而且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利率的变化。主动取得国家计委、财政部、外经委、治金部和中信实业银行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与日方的艰苦谈判,终于改变了还贷方式,按当时的利率折算,可为国家节约外汇××亿日元,约合××××万美元,成绩十分显著。

如果是基层单位表彰个人先进事迹的通报,事迹还可以更具体一些,如: 2000年3月15日下午,我校文学院李继红同学路过大学路交通银行储蓄所门前时,捡到一捆人民币。李继红同学等了一个多小时不见失主前来寻找,就把钱交给了储蓄所的工作人员,经工作人员查验,为人民币10000元。当丢钱的某单位出纳员赵平复沿途寻找回到储蓄所,拿到失而复得的10000万元钱时,十分激动。他取出其中的一叠钱硬要送给李继红同学,被李继红谢绝。他又问李继红叫什么名字,李继红同学说:“我是××大学的学生”。

这段文学篇幅不长,但要素完备,事实十分清楚,体现了公文叙事的特点。2.先进事迹的性质和意义

这部分主要采用议论的写法,但并不要求有严谨的推理,而是在概念清晰的前提下,以判断为主。也要注意文字的精炼。例如:

中技公司这种宁可少收管理费,牺牲本公司的局部利益,而保护国家整体利益的精神和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一致对外的全局观念,是值得提倡和表彰的。

李继红同学拾金不昧的行为,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为我校赢得了荣誉。

这部分评价性的文字,要注意措辞的分寸感和准确性,不能出现过誉或夸饰的现象。

3.表彰决定

这部分写什么会议或什么机构决定,给予表彰对象以什么项目的表彰和奖励。如:

据此,监察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共同研究决定:对中技公司通报表彰。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协作单位给予表彰。

如果表彰的是若干个人,或者有具体的奖励项目,可分别列出,如: 省人民政府决定:

授予金牌获得者占旭刚“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给予通报嘉奖,晋升工资二级,奖励住房(三室一厅)一套;

给予银牌获得者吕林、曹棉英和铜牌获得者刘坚军各记大功一次,晋升工资一级;

给予占旭刚的教练陈继来记大功一次,晋升工资二级;给予曹棉英的教练周琦年、刘坚军的教练王小明各记功一次、晋升工资一级。

这部分在表达上的难度不大,要注意的主要是清晰、简练,用词精当的问题。

4.希望号召

这是表彰通报必须要有的结尾部分,用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例如: 在本届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教练员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为祖国和我省人民赢得了荣誉。省人民政府号召全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要向体育健儿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希望体育战线的同志再接再励,不断进取,为发展我省体育事业再立新功。

希望号召部分表述的是发文的目的,也是全文的思想落脚点,要写得完整、得体,富有逻辑性。

(二)批评通报

批评通报是针对某一错误事实或某一有代表性的错误倾向而发布的通报,有针砭、纠正、惩戒的作用。它可以是针对某一个人所犯的错误事实而发,如《××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县××乡教育组长王××挪用教育经费私建住宅的通报》;也可以针对某一部门、单位的不良现象而发,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还可以针对普遍存在的某种问题而发,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立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歪风)》。

批评通报也分为四个部分。1.错误事实或现象

如果是对个人的错误进行处理的通报,这部分要写明犯错误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所在单位、职务等,然后是对错误事实的叙述,要写得简明扼要、完整清晰。

如果是对部门、单位的不良现象进行通报,这部分将要占较大的篇幅,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将广东省政府用七十天时间 37

才将国务院一份文件转发下去,而广州市政府又用了一百多天才将这份文件转发到各个区县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占全文篇幅的一多半。

如果是针对普遍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通报,这部分要从不同地方、不同单位的许多同类事实中,选择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进行综合叙述,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立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歪风)》,综合叙述了上海、长沙若干单位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事实,列举了大量的统计数字。

2.错误性质或违害性的分析

处理单一错误事实的通报,这部分要对错误的性质、违害进行分析,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

对综合性的不良现象或问题进行通报,这部分的分析性文字可能要复杂一些,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用公款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歪风,是与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正在开展的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背道而驰的。它不仅大量浪费国家资财,影响经济建设,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发展下去,势必会腐蚀和葬送一批党员干部。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曾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为什么这股歪风屡禁不止、反复发作以至会愈演愈烈呢?重要的原因是:一方面,我们有些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思想认识上没有解决问题,所以,或纠而不力,或根本没有认真纠正,因而不能根除;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个问题上执纪不严,违纪未究,或者时紧时松,致使一些人认为这方面的规定不过是表面文章,没有什么约束力,任你三令五申、吃喝我自为之,看你可奈我何?因此,中央纪委认为,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再多说什 38

么,而是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纪委已有的规定,并对违犯者严格执纪。

对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性质和原因,分析得全面、深刻,为下文提出纠正措施打下了基础。

3.惩罚决定或治理措施

对个人单一错误事实进行处理,要写明根据什么规定,经什么会议讨论决定,给予什么处分等。

对普遍存在的错误现象或问题,在这部分中要提出治理、纠正的方法措施。内容复杂时,这部分可以分条列项。如中央纪委关于请客送礼、吃请受礼的通报,就提出了五条严厉措施来制止这股歪风。这些方法措施,跟指示的写法相似,4.提出希望要求

在结尾部分,发文机关要对受文单位提出希望要求,以便受文单位能够高度重视、认清性质、汲取教训、采取措施。如:

目前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国务院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级国家机关,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认真改进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要带头提高办事效率。……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都要结合机构改革,认真改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开创机关工作的新局面。

如果是针对一些违纪比较严重的现象进行通报,结尾部分的措辞还可以更严厉一些,譬如提出继续违反要严惩、要登报公布等警告。

(三)情况通报

用来传达重要精神、沟通重要情况的通报是情况通报。为了让下级单位对一些重要事件或全局状况有所了解,上级机关应该适时发布这样的通报。关于党的建设、关于“三个代表”的宣传教育活动、关于工业经济效益、关于工程进展、关于资金筹集情况等等,都可以成为这种通报的主要内容。例如,1993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就摘要发表了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上半年全国工业效益情况的通报。

情况通报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1.缘由与目的

情况通报的开头要首先叙述基本事实,阐明发布通报的根据、目的、原因等。如:

针对我市书刊市场近来销售淫秽色情读物和非物出版活动又有回潮的情况,市文化局最近会同市工商、公安、邮电等部门对市区部分书刊摊点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作为开头,文字不宜过长,要综合归纳、要言不繁。2.情况与信息

主体部分主要用来叙述有关情况、传达某些信息,通常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要注意梳理归类,合理安排结构。例如,《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上半年全国工业经济效益情况的通报》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来写。第一部分通报的是上半年工业经济效益总体状况好转的主要表现,共有三条:

一、产销衔接好,资金周转加快;

二、利税增长快,亏损面缩小;

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提高。第二部分通报上半年经济效益构成出现的四个新变化,一是工业经营改善成为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二是重工业效益明显 40

高于轻工业;三是各地工业经济效益普遍上升;四是国有工业及大中型企业综合效益水平高于非国有工业。以上各项都列举了大量统计数据。

3.希望与要求

在明确情况的基础上,对受文单位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这部分是全文思想的归结之处,写 法因文而异,总的原则是抓住要点,切实可行,简练明白。

晓谕性公文的公告及范例

一、公告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一)公告的含义

公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它和通告都属于发布范围广泛的晓谕性文种。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公告的功能作了如下规定: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公告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具体说,包括公布法律、法令、法规;公布重大国家事务活动,如国家领导人出访、任免、逝世;公布重大科技成果;公布有关重要决定等。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籍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所发布的公告(见后附范文)。

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法定事项,包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发布的公告,以及根据法律条文向社会公布有关规定的公告。例如外交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9条的规定,继续给予进入澳门的国家及地区的人员进入澳门特别行政区免办签证待遇的公告(见后附范文)。

党的机关公文中没有公告,但有与之功能相似的“公报”。

(二)公告的特点

1.发文权力的限制性

由于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项和法定事项,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具体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政领导机关,某些法定机关,如税务局、海关、铁路局、人民银行、检察院、法院等,有制发公告的权力。其他地方行政机关,一般不能发布公告。党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能发布公告。

2.发布范围的广泛性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公文,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

国,有时是全世界。譬如,我国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一方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这样的公告肯定会在世界科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布中国名酒和中国优质酒的品牌、商标和生产企业,已便消费者能认清名牌。

3.题材的重大性

公告的题材,必须是能在国际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项,或者依法必须向社会公布的法定事项。公告的内容庄重严肃,体现着国家权力部门的威严,既要能够将有关信息和政策公诸于众,又要考虑在国内国际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一般性的决定、指示、通知的内容,都不能用公告的形式发布,因为它们很难具有全国和国际性的意义。

4.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新闻性

公告还有一定的新闻性特点。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公告的内容,都是新近的、群众应知而未知的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闻的特点。公告的发布形式也有新闻性特征,它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传播,而是在报刊上公开刊登。

(三)公告的分类

1.重要事项的公告

凡是用来宣布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人事、外交等方面需要告知全民的重要事项的,都属此类公告。常见的有国家重要领导岗位的变动,领导人的出访或其他重大活动,重要科技成果的公布,重要军事行动等等。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确认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的公告,新华社受权宣布我国将进行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的公告,都属此类公告。

2.法定事项的公告

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一些重要事情和主要环节必须以公告的方式向全民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专利局应当作出审定,予以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应当在十日内通知债务人并且发布公告。”

《国务院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录用国家公务员要“发布招考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布的公告种类繁多,有通知权利人登记公告,送达公告,开庭公告,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公告,财产认领公告,强制迁出房屋、强制退出土地公告等。

上述公告均属法定事项公告。

二、公告的写法

(一)公告的标题和发文字号

公告的标题有四种不同的构成形式。

一是公文标题的常规形式,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国务院

关于坚决制止冲击铁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的公告》。

二是省略主要内容的写法,由发文机关+文种组成。如《国家税务总局公告》、《对外经济贸易部公告》。这是公告比较常用的标题形式。

三是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关于1990年全国清理“三角债”成果和1992年继续清理“三角债”工作的公告》。这种标题形式比较少见。

四是只标文种《公告》二字。

公告一般不用公文的常规发文字号,而是在标题下文正中标示“第×号”。有些公告可以没有发文字号。

(二)公告的正文

1.开头

开头主要用来写发布公告的缘由,包括根据、目的、意义等。如198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对外经济贸易部公告》的开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进口货物唛头及进口合同编号的管理,消除目前在进口唛头代号上的混乱 现象,根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精神,特对进口唛头的管理公告如下:

这是公文普遍采用的常规开头方式,多数公告都采用这样的开头。但也有不写公告缘由,一开头就进入公告事项的。

2.主体

主体用来写公告事项。因每篇公告的内容不同,主体的写法因文而异。有时

用贯通式写法,有时需要分条列出。总之,这部分要求条理清楚、用语准确、简明庄重。

3.结语

一般用“特此公告”的格式化用语作结。不过,这不是惟一的选择,有些公告的结尾专用一个自然段来写执行要求,也有的公告既不写执行要求,也不用“特此公告”的结语,事完文止,也不失为一种干净利落的收束方式。

晓谕性公文的通告及范例

一、通告的含义和特点(一)通告的含义

通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把通告的功能定义为:

适用于公布社会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党的机关公文中没有通告这一文体。

通告和公告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都具有晓谕性和公布性,也就是说,内容都是知照性的,发布范围都是面向全社会。

要想避免二者之间概念的混淆和文体的误用,关键是区分二者的不同。这些区别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 内容的重要程度不同。

公告是用来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涉及内容多是国家大事或省市级的行政大事,或者履行法律规定必须遵循的程序。小的局部性事项和非法定的事项,不能采用公告的形式公布。

通告是用来发布在一定范围内需要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它所涉及的事项一般没有公告那么重大。

对发文机关的限制性有较大不同。

公告是一种高级别的文体,只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项或法定事项时,才能由高级别的行政部门发布,这一点前面介绍公告的特点时已有阐述。

而通告是一种高级机关和基层单位都可使用的文体,不仅行政机关可以制发,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也可以制发。

 发布范围有所不同。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采用的文种,它的发布范围比较大,面向全国,有时面向全世界,遍示天下,一体周知,接受的人越多越好。

通告虽然也是面向社会发布的,但多是限定在一个特定社区范围内,而且内容也多是指向一个特定的人群,要求这一社区的某一类特定人群遵守或周知。所以通告的定义中特意强调了“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发布的方式不同。

公告多数是在报刊上刊登,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下发,也不能印成布告的形式公开张贴。

而通告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刊登,也可以用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还可以公开张贴。

(二)通告的特点 1.法规性

通告常用来颁布地方性的法规,这些法规一经颁布,特定范围内的部门、单位和民众都必须遵守、执行。例如,《××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清理整顿无线电通信秩序的通告》,对有关事宜作了八条规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通告》,为改善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作了五条规定。

2.周知性

通告的内容,要求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或特定的人群普遍知晓,以使他们了解有关政策法令,遵守某些规定事项,共同维护社会公务管理秩序。

3.实务性

所有的公文都是实用文,从根本性质上说都应该是务实的。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有的公文只是告知某事,或者宣传某些思想、政策,并不指向具体事务。通告则是一种直接指向某项事务的文种,务实性比较突出。

4.行业性

不少通告都具有鲜明的行业性特点,如税务局关于征税的通告,机动车管理部门关于机动车辆检验的通告,银行关于发行新版人民币的通告,房产管理局关于对商品房销售面积进行检查的通告等等,都是针对其所负责的那一部分的业务或技术事务发出的通告。因此,通告行文中要时常引用本行业的法规、规章,也免不了使用本行业的术语、行话。

(三)通告的分类

通告有法规性通告和知照性通告两大类型。这两种通告是以法规性的强弱不同为标准来区分的,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法规性的通告不可能没有知照性,知照性的通告完全没有法规内容的也不多见。但二者在性质上毕竟有所区分,如《关于坚决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通告》,强制性措施较多,属于法规

性通告;关于因施工停水、停电的通告,主要起通知事项的作用,没有强制性措施,属于知照性通告。

二、通告的写法

(一)通告的标题和发文字号 1.通告的标题

通告的标题,主要有两种写法。

一是全题写法,也就是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三者共同构成。如《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认真落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通告》、《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广西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办理19××企业法人年检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通告》等。

二是省略主要内容的写法,由发文机关、文种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市房地产管理局通告》等。

通告也可以由主要内容和文种构成标题,还有的通告标题只有文种“通告”两字。

通告标题还有一种特殊的写法,将标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文机关加文种,即“×××通告”;第二部分是通告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通告明日起发行1990年版 壹圆券人民币》。

2.通告的发文字号

通告的发文字号不像一般公文那样只用常规方式,在实践中有多种情况并存。

如果是政府发布通告,要有正规的发文字号,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的通告》,发文字号就是“市政告字〔1997〕6号”。

如果是某一行业管理部门发布通告,则可采用“第×号”的方式,标示位置在标题之下正中。

一些基层企事业单位发布的通告,也可以没有字号。(二)通告的正文

正文采用公文通用结构模式撰写,共分三大部分。1.通告缘由

作为开头部分,通告缘由主要用来表达发布通告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如:

近期以来,我市清理非法占道经营,经过几次集中整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一些主干道上仍有反复,禁而不止,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群众反映强烈。为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八大工程的深入开展,市政府决定,集中一段时间,加大工作力度,实行综合整治,坚决彻底清理非法占道经营,让路于车,还道于民,改善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现通告如下:

这个开头部分主要写了发布通告的前景、根据和目的。2.通告事项

这是主体部分,文字最多,内容最复杂。较多采用分条列项的写法,以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如果内容比较单一,也可采用贯通式写法,3.通告结语

这是结尾部分,写法比较简单,多采用“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或“特此通告”的模式化结语。

批示性公文的意见及范例

一、意见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第三篇:公文写作知识

公文知识培训二

制度小故事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平凡而且平等的,他们没有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这个小团体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出现了公平抱怨问题,如何解决呢?需要建立制度。】

于是,他们就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建立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或有刻度的容器。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经过多次博弈逐渐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一个制度实施后,效果并不好,没有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忽略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个法则,有效率而无公平,需要改进。】

第二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分粥。开始时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第二个制度实施后,效果也不好,仍然没有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也是有效率而无公平,还需要改进。】

第三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个制度实施后,效果也不好,仍然没有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既无公平也无效率,更需要改进。】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由于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效率降低了,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大家也很不满意;【第四个制度实施后,效果也不好,仍然没有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有公平而无效率,还需要改进。】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它既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又有效地解决公平问题,还增强了内部团结。】 这个故事能够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1.首先要承认,制度是有优劣之分的。同样是分粥制度,制度5在科学性上明显要优于其它制度,既注重了公平又兼顾了效率。

2.评判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解决问题。同样是分粥制度,只有制度5在没有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成功解决了公平抱怨问题。

3.优良的制度之所以优良,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制度创立者的汗水和智慧。我们在为精巧的制度5拍案叫绝的同时,不要忘了向它的创造者致敬呦。

4.制度从劣走到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度5的发现,也是经过了一波三折这么一个探索过程的。

如何起草制度

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建立正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秩序,而制定的一种具有法规性与约束力的文件。制度是国家法律、政策的具体化,具有法规的效力。它对人们有指导和约束作用,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制度的使用范围极广,不论是行政工作、经济活动,还是日常事务、学习、生产、管理等,凡是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理的事情,都可以使用制度这一文种。

制度的分类,按制定部门分,有国家制定的制度,企业制定的制度、个人制定的制度;按时间长短分,有长期性的制度、临时性的制度;按内容性质分,有行政工作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等。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中,又出现了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岗位责任制等新的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是责、权、利在一个岗位上的有机结合体,它可以使一名员工或干部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权利,增强责任感,也便于衡量和检查劳动和工作成果,从而更好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

制度编写规范

制度起草时须严格遵循规范进行起草,公文印发时的制度附件也须符合本规范。

一、制度编写总体要求

(一)依法合规:制度应正确体现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公司上位制度要求,不得与上述规范性文件存在矛盾或冲突;

(二)全面具体:制度应将所涉及到的业务逐一阐明,制度内容尽量细化,明确流程,体现闭环管理的思想。对所规定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评价标准等要具体、明确;

(三)严谨规范:制度撰写时应严格依照制度模板进行撰写,符合格式规范。制度的行文用语应尽量准确,不使用弹性语言和模糊性描述。

二、制度标题规范

(一)制度统一按照“适用范围+制度内容+体现制度属性的名称”进行命名。“适用范围”是指该制度施行时所涵盖的范围,标题使用全称:如“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使用简称:“集团公司”;“制度内容”是指该制度针对哪些内容做出了规范,如“煤矿安全管理”等;“体现制度属性的名称”指基于制度属性对该制度的命名,如“章程”,“规定”、“办法”、“细则”等。

根据属性,不同制度应使用不同名称。纲领类制度可使用章程、纲要;原则类制度可使用规定;实施类制度可使用办法、细则、规范、守则、规则、预案。

(二)制度的“试行”、“暂行”等版本说明,以括号括起来放在标题下方。如无,则说明是正式版本。制度的生成和修订记录等修订历史信息应记录在《制度信息总览表》中,并于每次修订时更新。

三、制度结构规范

(一)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第一章为总则,说明制作本制度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执行原则、关键名词术语解释等。

2.第二章为组织与职责,说明业务相关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组织和部门的职责等。

3.关于制度的执行监督、检查以及相应的考核、奖惩等内容是制度的关键内容,一般应独立成章,置于附则之前。

4.最后一章为附则,说明一般名词术语解释、所属单位实施说明、生效日期、解释权、修订记录等未尽事宜。

5.除上述四章之外,中间各章制订具体的业务流程、执行标准、管理措施等。

6.附则之后,给出制度的附件列表。

(二)根据内容的复杂程度,制度的层级结构可依次分为“章”、“节”、“条”、“款”、“项”、“目”。

1.“章”是制度内容划分的基本单元,以中文数字配合文字依次表述,如“第一章”、“第二章”。编号应从“总则”章开始直到“附则”结束。

2.“节”是章的细分,以中文数字配合文字依次表述,如“第一节”、“第二节”。每章中至少需包含两节。单独一节不能成章。

3.“条”是节或章的细分,每章或每节中至少需包含有两条。单独一条不能成章或成节。

4.“款”是条的组成部分,表示一个独立的内容,或对前一款内容的补充。款可以独立适用。“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款,“款”前不编序号。

5.“项”是以列举的形式对前段文字的说明。含有项的条目,其前段文字中一般都有“下列”二字或相应的文字表述。“项”前冠以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示,如

(一)、(二)、(三)。标识

(一)、(二)、(三)后不加标点,直接跟文字。

6.“目”是“项”的内容细分,是制度层级结构的最小单位。“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阿拉伯数字后加全角的圆点标识与文本间隔开。

(三)篇幅超过一百条(含)的制度可用“章”、“节”、“条”、“款”、“项”、“目”;篇幅少于一百条超过三十条(含)的制度可使用“章”、“条”、“款”、“项”、“目”;篇幅少于三十条的制度,可使用“条”、“款”、“项”、“目”。

(四)为使制度结构清晰易读,避免内容层级嵌套过深,应尽量限制“目”的使用。严格禁止“目”下的下一级细分标识的使用。

(五)制度的中间章节,可按照制度所涵盖内容的业务种类、执行环节、所涉及业务的关键因素、管理对象等划分,但应保持划分逻辑的一致性。章节划分应做到不重不漏、均匀连贯。条目划分方式与章节划分类似。

(六)章节标题和条目标题应能够言简意赅地体现本章节的内容主旨。章节必须有标题。若条目内容不便归纳,或仅是操作性说明,则可不撰写条目标题,直接撰写条目内容。使用细分标识的条目,则必须使用条目标题对内容进行归纳,使文档更加清晰。

(七)制度应与相应业务流程进行关联(纲领类制度除外)。如出台的制度已有相对应的流程,则须在制度中说明相关的流程,并将流程做为制度附件;如尚未制定制定相关流程,则应按照统一的流程规范绘制流程,并做为制度附件。

四、附件规范

附件是对制度内容具有解释性、参考性、指示性的图、表、文本,以及业务相关的标准、规范等。附件与制度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附件清单中的附件名称应与制度正文中提及的附件名称按照文中出现顺序一一对应。附件清单置于制度正文之后,空一行,在“附件:”后,以“阿拉伯数字+全角句点”顺序列出附件名称,数字编号需对齐。如附件名称超过一行时,下面的文字应缩进并与第一字对齐。格式如下所示:

附件:1.附件名称

2.附件名称

各附件应按附件清单顺序逐一附在制度正文后。附件与附件之间应以分页符间隔开,并于每页页面左上角以 “附件1”、“附件2”的格式顺次说明所附内容。

(一)附件中表的规范

1.同一个附件中若有多个表,则需要对表进行编号。表的编号采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如:“表1”、“表2”、„„。表的编号与表题之间应空一个汉字的间隙。表的编号与表的标题置于表上方,居中。若同一附件中只有一个表,则不再对表编号,直接书写表的标题。

2.表内文字为五号仿宋_GB2312,数字和字母为五号Arial字体,单倍行距,文字垂直对齐方式设为居中,其他格式无。

3.如某个表需要转页接排,设置为“允许跨页断行”,“在各页顶端以标题行形式重复出现”。表头跨页,在随后的各页上应重复表的编排。编号后跟表题(可省略)和“(续)”。

4.表单需附注文字说明时,附注写在表的下方,与表之间空一行。所附表单的整体说明在表后附注中的第一条进行描述。表中只有一个注时,在注的第一行文字前标明“注:”;表中有多个注时,在“注:”后加“阿拉伯数字 + 全角句点”表示,数字编号需对齐。每个表的注应单独编号。单个附注超过一行时,下面的文字应缩进并与第一字对齐。具体如下所示:

注:1.附注

2.附注

5.表的外框线及表内框线均为黑色实线,宽度0.5磅。

(二)附件中图的规范

1.同一个附件中若有多个图,则需要对图进行编号。图的编号采用从1开始的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1”、“图2”、„„。图的编号与图题之间应空一个汉字的间隙。图的编号与图的标题置于图上方,居中。若同一附件中只有一个图,则不再对图编号,直接书写图的标题。

2.图题应明确简短,用小三号黑体,数字和字母为小三号Arial字体,居中,行间距26磅,其他格式无。英文语句首字母须大写。

3.图内文字为五号仿宋_GB2312,数字和字母为五号Arial字体。

4.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5.图需附注文字说明时,附注写在图的下方,与图之间空一行。图的附注规范同表的附注。

(三)文本附件规范

文本格式的附件采用与制度模板相同的文本格式的规范。

若文本附件中某些名词需要加以注释,则将该名词的注释以脚注的形式展示。脚注按照需要解释名词的出现顺序,使用阿拉伯数字顺次排列,不重复标号。单独一个注释以星号(★)表示,不编号。相应解释附在附件正文文末左下角,按照顺序对相应的名词进行解释,格式规范文字为五号仿宋_GB2312,数字和字母为五号Arial字体。

五、其他规范

任何数字均应从小数点符号起,向左或向右每三位数字为一组,组间空一个英文半角的空格,但表示年号的四位数除外。如23 456;2 345;2.345 6;2010(年号)。

表示公式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多于一行的表示形式,乘号使用“×”,除号应使用“÷”。

公式示例:

式中:

x— x坐标

ω — 角频率

„„

表示物理量的数值时,应使用后跟法定计量单位符号的阿拉伯数字。标准制度模板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订立该制度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

制度规范的主要业务内容

第三条

关键名词术语解释

第四条

制度所规范业务的管理原则

第五条

制度适用范围,适用人员或适用情况等

阐述适用情况时,须根据该制度所规范业务的管控力度,明确制度的适用范围,说明该项制度是否需要各分子公司按此严格执行,或需要各分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

第六条

其他需说明的制度内容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条

组织体系

第条

管理模式

第条

部门职责

第条

第三章

第条

明确制度规范的业务活动内容与管理要求

(一)1.2.

(二)1.2.

第条

第章

第条

明确制度规范的相关业务流程

第 章

检查与考核

第条

明确制度涉及的监督与检查对象、考核方法、标准与奖惩办法

(一)1.2.

(二)1.2.

第 条

第 章

第条

一般名词术语解释

第条

所属单位实施说明:分子公司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或细则。

第条

本规定由

负责解释。

第条

生效日期及版本说明: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制度名称》(发文号)废止。附件:1.×××

2.×××等

3.×××等

第四篇:公文写作知识

公文写作知识汇编

第一章 公文概述

一、含义

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属于应用文。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处理公务而形成的文字材料。狭义的公文,是指党政机关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公文。

二、分类

公文作为传达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和处理各级机关公务的工具,体现着组织的意志,表达着组织的主张,显现着组织活动的行为目的。因此,公文的种类和体式取决于公文的性质和公务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不同的文种反映着公文不同的内容与作用。各机关在拟制公文时,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所处地位与发文目的,正确使用文种。

公文按其行文方向,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的行文,如决定、指示、公告、通知、通知、通报等。平行文指同级机关或不同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如函等。通知、公文纪要有时也可作为平行文。

公文按其时限要求,可分为特急公文、急办公文、常规公文。公文内容有时限要求,需迅速传递办理的,称紧急公文。紧急文件可分为特急和急件两种,紧急公文应随到随办,时限要求越高,传递、办理的速度也就要求越快,但要“快中求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文的时效要求越来越高,即使常规公文,也应随到随办,以提高办文效率。

公文按其机密程度,可分为绝密公文、机密公文、秘密公文、普通公文。绝密、机密、秘密公文又称保密文件,是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文件的密级越高,传达、阅办、保管的要求也越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修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主要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三、公文的行文关系

(1)行文关系,是各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组织关系和业务关系在公文运行中的体现。机关部门、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可分为同一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同一系统的平级机关之间以及同一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平行关系,不同系统的机关、部门之间不相隶属关系。行文关系是根据行文单位各处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的。

(2)建立正确的行文关系,遵守必要的行文规则,有助于机关、部门、单位维护正常的领导和管理,避免行文混乱,防止“公文旅行”,克服文牍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的行文关系,规定和约束了公文按照一定的方向运行,通称为行文方向。行文方向是行文关系的反映。行文方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在具体行文中,根据组织关系和工作需要,可以采取逐级、多级、越级、直达、直接等不同的行文方式。

(3)遵照以下规则:按照职权范围行文、按隶属关系行文、一般应当逐级行文等。(4)行文其他注意事项:主送与抄送应准确得当;一般应一文一事;准确把握联合行文规定、公布公文如不另行文,应在公布时注明。

第二章 办公用文

第一节 通 告

一、通告的概念

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二、通告的特征

(一)用于宣布一般性事项,有别于公告宣布重大事项。

(二)通告只在国内一定范围内公布,有别于公告向国内也向国外公布。

(三)通告可以由各级机关、人民团体、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布,有别于公告只能由地位较高机关发布。

(四)通告不写抬头,无主送单位。

三、通告的种类

周知类通告。主要是使受文者了解重要情况、重要消息。因此文中不提直接的执行要求。

执行类通告。主要向受文者交待需要遵守、执行的政策、措施以及其他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四、通告的写作格式

通告由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和日期等部分组成。

标题 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使用发文机关加文种、事由加文种或只写“通告”二字。

正文 由缘由和通告事项两部分组成。缘由为发布通告的原因和根据,事项为须知和遵守的内容。用“特通告如下”转承连接。通告事项是面对大众的,应简洁明了,叙述清楚,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结尾部分可提出要求、希望,并用“特此通告”作结。有时也可不写,形式比较灵活。

署名和日期 正文后签署发布通告的机关名称和日期。

第二节 通 知

一、通知的概念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或聘用干部。通知大多属下行公文。

二、通知的种类

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用于印发本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以及发布某些行政法规等。

指示性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某一项工作作出指示和安排,而根据公文内容又不必用“命令”或“指示”时,可使用这类通知。

知照性通知。用于告之各有关方面周知的事项等。这种通知发送对象广泛,对下级、平级均可发送。

事务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对下级就某一具体事项布臵工作,交待任务;同级机关及不相隶属的单位之间就某一项具体工作的进行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要求对方配合、协助办理等。

任免、聘用通知。用于任免或聘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等。

三、通知的写作格式

通知的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不同类型的通知使用不同的写作方法。

(一)印发、批转、转发性通知的写法。标题由发文机关、被印发、批转、转发的公文标题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须把握三点:对印发、批转、转发的文件提出意见,表明态度,如“同意”、“原则同意”、“要认真贯彻执行”、“望遵照执行”、“参照执行”等;写明所印发、批转、转发文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希望和要求。最后写明发文日期。

(二)批示性通知的写法。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也可省去发文机关名称。正文由缘由、内容包括要求等部分组成。缘由要简洁明了,说理充分。内容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充分体现指示性通知的政策性、权威性、原则性。要求要切实可行,便于受文单位具体操作。

(三)知照性通知的写法。这种通知使用广泛,体式多样,主要是根据通知的内容,交代清楚知照事项。

(四)事务性通知的写法。通常由发文缘由、具体任务、执行要求等组成。会议通知也属事务性通知的一种,但写法又与一般事务性通知有所不同。会议通知的内容一般应写明召开会议的原因、目的、名称,通知对象,会议的时间、地点,需准备的材料等

(五)任免、聘用通知的写法。一般只写决定任免、聘用的机关、依据,以及任免、聘用人员的具体职务即可。

第三节 报 告

一、报告的概念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属上行文,一般产生于事后和事情过程中。

二、报告的种类

综合性报告。是将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写成的报告。它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专题性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写成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一性。

回复报告。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三、报告的写作格式

(一)综合性报告的写法

标题

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03工作情况的报告》。正文

把握三点:(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二)专题报告的写法

标题

由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招商工作有关政策的报告》。有的报告标题也可标明发文机关。标题要明显反映报告专题事由,突出其专一性。

正文

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三)回复报告的写法 标题

与前两种报告大体相同

正文

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的查询、提问,有针对性作出报告,要突出专一性、时效性。

四、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写综合报告应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列出若干观点,分层次阐述。说明观点的材料要详略得当,以观点统领材料。

(二)专题报告,要一事一报,体现其专一性,切忌在同一专题报告中反映几件各不相干的事项和问题。

(三)切忌将报告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作请示,要求上级指示或批准。

第四节 通 报

一、通报的概念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报属下行公文。

二、通报的种类

表彰性通报。主要用来表彰先进,介绍单位或个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以学习先进,见贤思齐,改进与推动工作。

批评性通报。用来批评后进,纠正错误,打击歪风,指出有关单位或个人存在的错误事实,提出解决办法或处理意见。

传达性通报。用于传达上级重要精神与重要情况;引起人们的警觉与注意,对当前的工作起指导作用。

三、通报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通报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发文机关和日期组成。

标题 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构成。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关于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情况的通报》等。

正文 表彰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一般分为三部分:

(一)主要事实。表彰性通报要突出主要先进事迹,批评性通报要抓住主要错误事实;

(二)分析指出事例的教育意义。表彰性通报,有在阐述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经验、意义和值得学习与发扬的精神。批评性通报要分析错误的性质、危害,产生的根源和责任,指出应吸取的主要教训等;

(三)决定要求。表彰性和批评性的通报,应写明组织结论与予以表彰或处理的决定,同时提出对表彰或批评对象与读者的希望、要求。为了防范和杜绝类似错误发生,批评性通报的结尾处,通常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的措施或规定。传达性通报一般不写决定要求。

(四)生效标识。在正文右下方标明发文机关名称,加盖印章,写明发文日期。

情况通报有两种形式:一种只对有关事实作客观叙述;另一种还对有关情况加以分析说明,有时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采取何种对策的指导性意见。

第五节 请 示

一、请示的概念

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和批准的公文文种。请示主要用于:1.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缺乏明确政策规定的情况需要处理;2.工作中遇到需要上级批准才能办理的事情;3.超出本部门职权之外,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的事情,请示上级予以指示。

请示和报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两个都是写给上级的上行文,公文里都有陈述意见,反映情况的内容。区别是:第一,时间有别。请示跟报告相比,时间要求更紧迫。请示写的情况是未解决的,属于将来时,报告写的情况是已做过的,6 属于过去时;第二,内容的侧重点有别。请示着重于请示批准,报告着重于汇报工作;第三,要求有别,请示要求上级必须回复,报告则不必,只供上级参考。

三、请示的写法

请示按请示目的分,可分为批准性请示和呈转性请示两类。

批准性请示 内容比较简单、具体,往往是一些较为细小的实际事项的请求。请示被批准后,执行机关范围也比较小,常常就是请示单位自己。

批准性请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请示理由、请示内容、请示结语。

请示理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常是导语式的,要扼要地讲明请示的背景和根据,及概括地写出请示事项。复杂的一般写成一段话,简单的则就以一句话为之。请示理由之后,许多请示中都要紧接着写上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它们的基本的格式是“现将……报告如下”,随之点上冒号。但有些极短小的请求也可不写。

请示内容是请示的中心部分,要写得具体,条理清楚,说服力强。请示内容包括提出请示事项和阐述说明道理或事实两项内容。提出请示事项要详细,阐述说明道理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领导心中有数,易下决心。

有些情况简单,有条文和规定可依据,只是出于组织原则报给上级知道,请示批准的请示。请示内容部分只需提出请示事项即可,不必阐释道理。

请示结语是请示的结尾部分,一般是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请示结语语气要谦恭。请示结语的通常写法是:“特此请示,请审批”、“以上意见当否,请指示”、“特些请示,请批复”等。

呈转性请示,请示事项较为重大复杂,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但需要上级批准,还需要上级转发。

呈转性请示和呈转性报告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呈转性请示不但要求上级批转,而且一定要有复文。呈转性报告虽也要求上级批转,但不要求上级复文;呈转性请示里要求批转的意见往往是较具体的作法、措施;呈转性报告里要求批转的意见往往是较原则、较概括的政策性意见。

批准性请示和呈转性请示也有较大区别,不仅是要求目的上的区别,而且在执行范围上也有区别。批准性请示执行范围较窄,一般就是请示单位自己;呈转性请示执行范围较宽泛,往往不仅是请示者的本单位,而且还要包括其他很多有关单位共同执行。

呈转性请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请示理由、请示内容、请示结语。

请示理由和批准性请示的写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有时语气较批准性请示更为庄重一些,由于这种请示批准转发后带有指导性,所以有时理由交待得要较详细,以期更加引起领导重视。

请示理由之后的过渡语和批准性请示相同。

请示内容,一般都是请示单位的设想和建议。因为比较复杂,提出请示事项和阐述说明道理两条,缺一不可。阐释道理时,可采取引用理论根据或摆明事实根据两种写法。呈转性请示内容部分在书写时要更注意条理分明,较长者要分条分项来写。

请示结语,呈转性请示结语也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写法与批准性请示结尾略有不同,通常写法是:“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贯彻执行”、“以上意见,如属可行,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或其他一些类似的说法。

在写请示时,应当注意以下一些事项:要坚持一文一事;请示事项必须明确、具体、可行;不要搞多头请示(请示应主送直接主管机关或主管领导,其他确需了解请示事项的领导机关或领导人,采取抄报形式处理。如是受双重领导的机关,也应根据请示内容,择要送一处领导机关,由主送机关答复请示的问题,对另一领导机关采取抄报形式);一般不得越级请示,个别需要越级请示的,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呈式,可以既避免越级,又明确主送机关;另一种是在越级请求的同时,把请示抄报被越过的主管部门;不要把请示写成报告或请示报告;除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请示不要直接送领导者个人,或既写主送机关,又同时主送、抄送给主送机关领导人。一般情况下,也不得在上报请示的同时抄送平级和下级机关。

第六节 批 复

一、批复的性质和特点

批复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答复性公文,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和指示性等特点:

1、权威性。批复发自上级机关,代表着上级机关的权力和意志,对请示事项的单位有约束力,特别是那些关于重要事项或问题的批复,常常具有明显的法规作用。

2、针对性。凡是批复,必须是针对下级机关请示事项而发,内容单纯,针对性强。

3、指示性。批复的目的是指导下级机关的工作,因此批复在表明态度以后,还应当概括地说明方针、政策以及执行中的注意事项。

二、批复的写作

1、标题 批复的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8(1)关于发文单位。批复的发文单位即行文主体,既不能不写,也不能随意略写或简化。

(2)关于事由。批复的事由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表示关联范围的介词“关于”加上请示或批复的事项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的批复》;另一种是在“关于”和请示或批复事项中间再插入一个表态动词“同意”来表述,如《国务院关于同意开放×××航空口岸的批复》。

2、正文 批复的正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引语 批复的开头通常要引述来文作为批复的依据,引述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结合请示的日期引述,如“×年×月×日来文收悉”;第二种是结合来文的日期和文号引述,如“×年×月×日×号文收悉”;第三种是引来文日期和来文名称,如“×年×月×日《关于……的请示》收悉”,第四种是引述来文日期和请示事项,如“×年×月×日关于……问题的请示收悉”。

(2)主文 主文是批复的主体,这部分应针对下级机关请示的事项,表示同意与否的态度,有时还要阐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答复请示事项针对性要强,答复要明确具体,简明扼要,表达要准确无误。

(3)结尾 是批复正文的最后部分,它的写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提行写“此复”或“特此批复”;第二种是写希望和要求,给执行请求事项的答复指明方向;第三种是秃尾,就是请示事项答复完毕就告结束,此种结尾方法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要写好批复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有核实请示缘由的真实性,研究请示所注意所提意见或建议的可行性,有些情况应先作调查研究;第二,凡请示事项涉及其它部门或地区的问题,批复前都要与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第三,及时批复,以免贻误工作。对不按行文的正常渠道办理或一文多头的请示,应予以纠正,以免误事。

第七节 会议纪要

一、概念和特点

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是会议议定事项和重要精神,并要求有关单位执行的一种文体。有的需要下发执行的会议纪要,可以“通知”形式发出。

会议纪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综合性。会议纪要是在对会议中各种材料、与会人员的发言以及会议简报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提炼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整理和提要的基本特点。

(二)指导性。这一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会议本身的权威性;二是会议纪要集中反映了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决定事项。因而纪要一经下发,将对有关单位和人员产生约束力,起着类似于指示、决定或决议等指挥性公文的作用。会议纪要还可以作为与会同志向单位领导汇报、向群众传达的文字依据。

(三)备考性。一些会议纪要主要不是为了贯彻执行,而是向上汇报或向下通报情况,必要时可作查阅之用。

二、分类

按照会议性质来分,会议纪要大致有办公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联席(协调)会议纪要、座谈会议纪要等。

办公会议纪要是记述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等对重要的、综合性工作进行讨论、研究、议决等事项的一种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一般有例行型办公会议纪要,即记述例行办公会议情况及其议决事项的会议纪要,以及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即为解决某重大问题而召集有关方面和有关单位在现场研究、议决或协商的办公会议纪要。

专题会议纪要是专门记述座谈会讨论、研究的情况与成果的一种会议纪要。其主要特点是主题的集中性与观点意见的分呈性相结合,既要归纳比较集中、统一的认识,又要将各种不同观点和倾向性意见都归纳表达出来。

三、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分两大部分。开头第一部分一般应写明会议概况,包括会议进行的时间、地点、届次、组织者、出席和列席人员名单、主持人、会议议程和进行情况以及对会议的总体评价等。第二部分是纪要的中心部分,反映会议的主要精神、讨论意见和议决事项等。根据会议性质、规模、议题等不同,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集中概述法。这种写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的认识、议定的有关事项(包括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等),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阐述和说明。这种写法多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而且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统一,容易贯彻操作,写的篇幅相对短小。如果会议的议题较多,可分条列述。

(二)分项叙述法。召开大中型会议或议题较多的会议,一般要采取分项叙述的办法,即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大的问题,然后另上标号或小标题,分项来写。10 这种写法侧重于横向分析阐述,内容相对全面,问题也说得比较细,常常包括对目的、意义、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的阐述。这种纪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层全面领会、深入贯彻的会议。

(三)发言提要法。这种写法是把会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言加以整理,提炼出内容要点和精神实质,然后按照发言顺序或不同内容,分别加以阐述说明。这种写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与会人员的意见。某些根据上级机关布臵,需要了解与会人员不同意见的会议纪要,可采用这种写法。

第八节 函

一、函的概念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函的使用范围广泛,涉及各方面的公务联系。

二、函的种类

函可分为公函与便函两种。

三、公函的写作格式

公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日期等。

标题 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组成。一般发函为《关于**(事由)的函》;复函为《关于**(答复事项)的复函》。

正文 一般包括三层:简要介绍背景情况;商洽、询问、答复的事项和问题;希望和要求,如:“务希研究承复”,敬请大力支持为盼”等。

四、公函的写作要求

(一)要一函一事,切忌一函数事。

(二)要体现平等坦诚精神,文字恳切得体、简洁朴实,用语谦和有礼切不可盛气凌人。

第三章 常用文书

第一节 计划类公文

计划类公文包括:规划、设想、计划、要点、方案、安排等。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

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不管其如何分类,计划内容的范围都是“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何种程度”三大项。

(一)各种工作计划特征和写作特点 1、规划

规划是计划中最宏大的一种:从时间上说,一般都要在三五年以上;从范围上说,大都是全局性工作或涉及面较广的重要工作项目;从内容和写法上说,往往是粗线条的,比较概括,如《××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等。规划是为了对全局或长远工作作出统筹部署,以便明确方向,激发干劲,鼓舞斗志;相对其它计划类公文而言,规划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因而其内容往往要更具有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首先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周密的测算,在掌握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党、国家和具体单位的发展方针确定发展远景和总体目标,然后充分吸收有关意见,以科学的态度,反复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和选择,确定各项指标和措施。

规划的具体写法:规划因具有严肃性,所以一般都是通过“指示性通知”来转发的,其格式都是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般不必再落款,也不用写成文时间。规划的标题是“四要素”写法:单位名称+时间期限+内容范围+“规划”二字。如《××省“八五”期间经济发展规划》。规划的正文一般都比较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前言,即有关的背景材料,也就是制定规划的起因和缘由。这是制定规划的依据,因此不能简单地罗列事实,而应把诸多有关情况以过认真地综合、分析,找出其有得因素和不得因素。这样才会使人相信下面所提的规划目标言之有据,有可靠性。(2)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这是规划的纲领和原则,是在前言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既要写得鼓舞人心,又要写得坚定有力,要用精炼的语言,概要地阐述出来。(3)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是规划的主体和核心,是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任务要提得明确,措施要提得概括有力。这部分写作通常有两种结构:对于全面规划或任务项目较多的规划,因其各项任务比较独立,没有多少共同的完成措施,一般采用以任务为主线的“并列式结构”(措施都在各自的任务之12 后分别提出);对于专题规划或任务较单一的规划,因其任务项目较少而其项目之间的联系又较大,一般采用任务、措施分说的“分列式结构”。(4)结尾,即远景展望和号召。这部分要写得简短、有力、富有号召力。

2、设想

设想是计划中最粗略的一种:在内容上是初步的,多是不太成熟的想法;在写法上是概括地、粗线条地勾勒。但时间不一定都是远的,范围也不一定都是宏大的。一般说来,时间长远些的称“设想”;范围较广泛的称为“构想”;时间不太长、范围也不太大的则称为“思路”或“打算”。设想是为制定某些规划、计划作出准备的,是一些初步想法。设想在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方面的要求相对差一些,因为它是为正式的规划或计划作准备,不是给各级领导看的,就是交群众讨论的,不必也没时间考虑得太周密,只要基本成形就可以,且在提出任务或目标时,往往还有一些简短的论述语句。设想与规划一样,在内容的写法上都是比较原则和概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写得太细、太具体。

设想的具体写法:设想因具有超前性,所以其写作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其格式也不大一样:如果是给领导看的,报给上级,就要严肃一些,随报告报送,不必落款,也不必写行文时间;如果是交给群众讨论的,或者不以通知或报告的形式转发或上报,就要落款并写明具体行文时间。设想的标题可以是“四要素”,也可以是“三要素”,或省略单位名称,或省略时间期限,还可以是“两要素”省略单位名称和时间期限,如《关于机构改革的初步设想》。设想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只讲目标、要求的条项并列式写法,适用于时间较长远的“设想”或工作计划的最初构思或打算。第二种是也按规划、计划、方案或安排的格式结构,只是内容粗略一些的想法,适用于预备性计划,即只是征求意见的“构想”、“思路”或“打算”。

3、计划

狭义的计划是广义工作计划中最适中的一种。这个特点表现在,时间一般在一年、半年左右,范围一般都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或某一大项重要工作,内容和写法要比规划具体、深入,要比设想正规、细致,要比方案简明、集中,要比安排阔展、概要。

计划的具体写法:计划由于大多以一个单位的工作内容范围,只在单位内要求执行,所以一般不以文件形式下发,因而除标题和正文外,往往还要在题下或文后标明“×年×月×日制定”字样,以示郑重。计划的标题也是“四要素”写法,其中哪一个要素都不应省略。正文写法,由于计划是对一个单位的全面工作或某一项重要工作

的具体要求,所以写作是要比规划和设想都要具体、详细得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开头,或阐述依据,或概述情况,或直述目的,要写得简明扼要;(2)主体,即计划的核心内容,阐述“做什么”(目标、任务)、“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和“怎样做”(措施办法)三项内容,既要写得全面周到,又要写得有条不紊,具体明白。全面工作计划一般采取“并列式结构”(任务、措施分说)。(3)结尾,或突出重点,或强调有关事项,或提出简短号召,当然也可不写结尾。

4、要点

所谓要点,实际就是计划的摘要,即经过整理,把主要内容摘出来的计划。一般以文件下发的计划都采用“要点”的形式。

要点的具体写法:要点大多是上级机关某一项重要或较大工作计划的摘要,一般都要以文件形式下发,因而多用某个通知作“文件头”,所以只要有标题和正文两部分内容就可以了,不必再落款,再写成文时间;但也有些要点,由于涉及的工作重大,为郑重起见,往往要在标题下标明发文机关名称和制发具体时间。要点的标题可写“四要素”,也可写“三要素”,但“三要素”的写法一般要在题下标明被省略的发文机关名称。正文写法,由于要点的内容是摘录计划的主要之点,所以其正文都写得比较概要,既不要兼顾到各个方面,也不必讲具体做法,更不用讲道理;没有过渡段,段落也不长。在结构方式上,大都是并列式,可分若干项目一贯到底,也可分几大项,大项下分若干小项,其中的小项可在每一大项下单独排列,也可全文排列。

5、方案

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由于一些具有某种职能的具体工作比较复杂,不作全面部署不足以说明问题,因而公文内容构成势必要繁琐一些,一般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

方案的具体写法:方案的内容由于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所以不用落款,只有标题、成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内容。方案的标题有两种写法:一个是“三要素”写法,即由发文机关、计划内容和文种三部分组成,如《东北师范大学五年发展规划总体方案》;一个是“两要素”写法,即省略发文机关,但这个发文机关必须在领头的“批示性通知”(文件头)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如《治理采掘工业危机,实现良性循环方案》。成文时间,为郑重起见,方案的成文时间一般不省略,而且要注在标题下。方案的正文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常规写法,即按“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14 及“要求”几个部分来写,这个较固定的程序适合于一般常规性单项工作;二是变项写法,即根据实际需要加项或减项的写法,适合于特殊性的单项工作。但不管哪种写法,“主要目标”、“实施步骤”、“政策措施”这三项必不可少的,实际写作时的称呼可以不同,如把“主要目标”称为“目标和任务”或“目标和对策”等,把“政策措施”称为“实施办法”或“组织措施”等。在“主要目标”一项中,一般还要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实施步骤”一般还要分基本步骤或阶段和关键步骤,关键步骤里还有重点工作项目;“政策措施”的内容里一般还要分“政策保证”、“组织保证”和“具体措施”等。

6、安排

安排是计划中最为具体的一种格式:由于其工作比较确切、单一,不作具体安排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其内容要写得详细一些,这样容易使人把握。

安排的具体写法:安排的内容由于是涉及范围较小或单位内部的工作,所以一般有两种发文形式:一种是上级对下级安排工作,尽管涉及面较小,也要用“文件头”形式下发。“安排”的格式是“标题”和“正文”两部分。另一种,如果是单位内部的工作安排,也可直接下发文件,格式就由“标题”、“正文”、“落款及时间”三部分组成。但不管哪种形式,作为“安排”本身都不该有受文单位,如果必须有,则或者以“文件头”形式下发,或者以“关于.....安排的通知”名义下发。安排的标题可是“三要素”写法,也可是“两要素”写法(省略机关名称)。安排的正文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也有的省略“结尾”,“主体”结束,正文即随之结束。“开头”同计划的开头差不多,或阐述依据,或概述简明扼要。“主体”是正文的核心,一般包括任务、要求、步骤、措施四方面内容。在结构上可按这四方面内容分项来写;也可把任务和要求合在一起,把步骤和措施合在一起来写;还可以先写总任务,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一项一项地写具体任务,每一项有每一项的要求及措施,要依据工作性质及具体内容来定。但不管怎样结构,其任务都要具体,其要求都要明确,其措施都要得当。

方案和安排有共同之处,即写作题材都是单项的工作,即只对一项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这也正是方案、安排与规划、设想、计划、要点的根本不同。但二者在内容范围上也有个大小之分:方案的内容范围适合于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安排的内容范围则适合于单位内部或涉及面较小的工作,如《××市关于计划生育的工作安排》。方案和安排还有一种较为概要一点的写法,以便于下级具体实施时灵活

掌握,叫做“意见”:方案大多称“实施意见”,如《××市“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安排往往称“安排意见”,如《××××系统关于开展增收节支活动的安排意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机关把单位内部或涉及面很窄的单项工作计划也称之为“方案”,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工作都比较切近、具体,也并不复杂,只要用“安排”就足够了,如果较为原则,则可称为“安排意见”。

(二)写好计划的方法

写好计划可能是公文写作中比较难的事。因为这不仅仅是个文字表达上的事,还是个涉及具体工作业务的组织和安排问题,需要有长远眼光和领导魄力,这种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表现。但是在写作上也有一些章法。首先,写作者必须分清这个计划的内容属于哪一类,适合用哪一个具体的计划种类来表达,从而确定具体文种,即是规划、设想、计划、要点、方案、安排中的哪一种。然后,再根据具体内容和文种写作要求进行写作。如果是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的计划,就要用“规划”。因为规划不必也不能写得太细,只要能起到明确方向,鼓舞人心,激发热情的作用也就差不多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规划就可以写得不切实际;但规划的切合实际问题的确只是个大致的切合。如果是初步的、不太成熟的计划,就要用“设想”。因为设想是为计划作准备的,也不必写得很细,甚至不用写得很好,只要能把大致的“思路”或想法写出来也就够了。但这也不是说设想就可以写得没条理,而只是说它更注重“想”,即要有突破和创新。如果计划内容是某一项工作,一般则用“方案”或“安排”,工作项目比较复杂者用“方案”,较简单者为“安排”。因为方案和安排都必须写得很细(或很全面,或很具体),否则工作就没法开展。当然,若考虑到要给下级执行中留有余地,这方案可变成“实施意见”,这安排也可变成“安排意见”。如果计划内容既不是单项工作,又不是很宏大的,这就该用真正的“计划”了。因为狭义的计划是广义计划中最适中的一种。当然,若只想把这计划摘要加以公布,则可用“要点”来写。

(三)计划写作注意事项

不论哪种计划,写作中都必须注意掌握以下五条原则:第一,对上负责的原则。要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反对本位主义。第二,切实可行的原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定目标、定任务、定标准,既不要因循守旧,也不要盲目冒进。即使是做规划和设想,也应当保证可行,能基本做到,其目标要明确,其措施要可行,其要求也是可以达到的。第三,集思广益的原则。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博采众长,反对主观主义。第四,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分清轻重16 缓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五,防患未然的原则。要预先想到实行中可能发行的偏差,可能出现的故障,有必要的防范措施或补充办法。

第二节 总结的写作

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过去一个时期内的实践活动作出系统的回顾归纳、分析评价,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事务性文书。

(一)总结的种类

从性质、时间、形式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总结,从内容分主要有综合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综合总结又称全面总结,它是对某一时期各项工作的全面回顾和检查,进而总结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是对某项工作或某方面问题进行专项的总结,尤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为多见。总结也有各种别称,如自查性质的评估及汇报、回顾、小结等都具总结的性质。

(二)总结的写法

1、标题

文件式标题 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名称构成。例:《××局 19××拥军拥属工作总结》。

文章式标题 以单行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不出现总结字样,但对总结内容有提示作用。例某高校的专题总结《我们是如何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双行式标题 即分别以文章式标题和文件式标题为正副标题,正标题揭示观点或概括内容,副标题点明单位、时限、性质和总结种类。例:《知名教授上讲台 教书育人放异彩——××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

2、正文

前言 一般介绍工作背景、基本概况等,也可交待总结主旨并作出基本评价。开头力求简洁,开宗明义。

主体 应包括主要工作内容、成绩及评价、经验和体会、问题或教训等。这些内容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可按纵式或横式结构形式撰写。所谓纵式结构,即按主体内容纵向所做的工作、方法、成绩、经验、教训等逐层展开。所谓横式结构即按材料的逻辑关系将其分成若干部分,标序加题,逐一写来。

结尾 作为结的结束语可以归纳呼应主题、指出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意见或表示决心信心等语作结,要求简短精练。

3、落款

一般在正文右下方署名署时。如是报刊杂志或简报刊用的交流经验的专题总结,应在标题下方居中署名。

第三节 调查报告

一、概念与特点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三)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分类

调查报告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18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第四节 述职报告

一、述职报告的性质、种类

述职报告是领导干部向所属的干部和职工或向上级组织和领导陈述自己任职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情况的自我评述性报告。

述职报告的种类很多,从时间上分有任期述职报告、述职报告、临时述职报告;从范围上分有个人述职报告、集体述职报告;从内容上分则有专题(单项)述职报告、综合述职报告。

二、述职报告的写作格式

1、标题 有四种写法:一是只写“述职报告”四个字;二是“XX年任XX职务期间的工作汇报”的公文写法;三是“XXX(姓名)XXX(职务)XX会议上的汇报(或报告)”的写法;四是新闻标题式的写法。

2、署名及日期 可以写在题下,也可以写在正文后。

3、正文 述职报告的正文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任职概况和述职评估,包括何时任职、工作变动情况、背景情况、岗位职责、目标及对个人尽职的总体估价、确定述职范围和基调。第二部分是尽职情况,这是述职报告的主体,主要写工作实绩、经验和问题。对于核心内容的写作,多数是按性质不同分成几个方面(可列小标题)来写,每个方面可先写实绩,后写认识和做法;也可先写认识和做法,后写实绩。但不管怎么写,都要实现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尤其是在处理敏感、棘手问题方面,以及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方面,更能表现出个人的素质、才能和领导水平。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批示、部署的任务,是如何在自己分管的部门或单位得以贯彻实施的……等等。第三部分是今后的设想和决心,要从实际出发,对今后工作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战略性规划,表明尽职的态度。

三、述职报告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在写作述职报告时,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客观公正。要注意论断准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既不要脱离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目标,又要分析概括,不能写成流水帐;既要突出政绩,又要评价正确、适当,不能故意夸大或缩小;缺点和不足的地方也要说够、说充分。

第五节 讲话稿

讲话,属会议主要领导者使用的文种。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即领导讲话。讲话一般专门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发表意见,内容集中,中心突出,容易讲深讲透。讲话稿是会议的主要文件,有些会议不安排会议报告,讲话稿起到报告的作用,成为反映会议精神的最主要的文件。

(一)领导讲话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权威性。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领导职务的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二是思想性。领导讲话一定要有理论色彩,要能20 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指针,阐述所进行的工作的意义,以动员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之中。讲话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去总结,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问题,去说服人。这样才能打动听众,让人接受,共同与你去实行。三是鼓动性。统治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要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讲话稿,要注意鼓动、激励作用,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的议论,才能取得成效。

(二)起草领导讲话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权威与平易的关系。一篇好的讲话稿,总是权威性与平易性相结合的产物。领导讲话无疑要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与讲话人的身份、地位、所代表的方面相符合,立场坚定,原则性强,严肃、认真、鲜明、有力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起到应有的强调、号召作用。这种权威,确实是一种原则的把握。但如果一个领导者在讲话中,处处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措辞生硬,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危言耸听地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就会拉远与听众的距离,阻碍双方情感上的交流,就得不到思想上的共鸣,起不到应有的影响、教育和引导作用。领导讲话的坦率、诚挚,能很快沟通,大大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自然而亲切的气氛中传达自己的思想。起草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言之成理,还要善于把“理”说白说透,将各种事理渗透到亲切、自然的语言诱导中,便于领导权威的自然贯彻,消除逆反心理,起到讲话应有的权威效果。

二是庄重与幽默的关系。领导讲话无疑要庄重,不能拉家常式的漫谈、闲扯,要严肃、认真、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阐明自己的思想。这是领导讲话所必须把握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一个领导者不论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去阐述、说明、表现领导者的思想意识。领导者既不能无原则地去评价某些事、某些人,也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一味地表现自己,或以我为中心。起草领导讲话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行文沉稳、扎实、郑重其事,以使领导活动严肃、认真、原则性强,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在讲稿中一味照本宣科或讲些大话、套话,开始说一通形势如何如何,结尾原则性地提提要求,没有一点灵活性,也打动不了听众的。讲话作为一种鼓动、号召的手段,还必须讲求一些现场效应,努力与听众产生共鸣,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一种必要的补充,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处理。幽默性是灵活性的种绝妙体现。在讲话中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不但会提高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会为领导者的风度增添异彩。当然讲话中使用幽默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灵活运用,以使领导讲话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三是深入与浅出的关系。领导讲话,总是要通过阐明一定的道理来说服人、教育人,“以理服人”可以说是讲话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如果仅仅以此为根据,通篇都是名词、定义、概论,一味进行简单的“满堂灌”,会使人觉得深奥难懂。起草领导讲话稿,只有将说理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才能使所要阐明的道理生动、明了,听众易于接受,从而起到讲话应有的效果。能够把高深的道理讲得明白流畅、简单透彻,首先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功力。撰写讲话要想事理严明而又深入浅出、明白通畅,撰稿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平时注意积累各学科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悟性与灵感。其次,掌握语言的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讲话语言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数字串连法、借题发挥法、引经据典法、用数字说明法,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并能在起草中灵活应用,会使领导讲话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起草领导讲话应注意三个问题

1、避免雷同。领导者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人讲同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复讲,势必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将产生无人关注的局面。起草人员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功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劈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也会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讲稿很可能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在起草讲话过程中避免雷同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可根据领导者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避免重复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展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色彩而富有成效。

2、独树风格。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讲话要有自己的风格,才能抓住听众。撰稿人要在把握领导者思维、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使领导讲话讲出自己的风格来。每个人所具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创造特点,就是其风格的具体体现。领导讲话要有风格,这也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22 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这样的讲话是过去也是现在存在的一种通病,即在内容的安排上成为上级领导讲话或有关文件的翻版。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问起文章上的几句话的时候,起草人则说,这句话是谁的,那句话是谁的,这句是从那个文件上讲的,那句话是那个报纸上说的,问他哪句话是你的,他说那句话都有出处,没有我的,可见讲话成了拼字游戏;在篇章结构上,也常常是:帽子、总结肯定前段工作、根据上级指示提出要求。长此以往,形成了许多“套路”。这讲话四平八稳,毫无新意,使听众越来越没有耐心。其实,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具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起草领导讲话,要以传达、贯通领导者的思想、观点为主旨,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和束缚。讲话不应有固定的章法,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而随时变化,不仅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生动活泼、文采盎然。撰写领导讲话稿,应当潇洒一些,讲究一些文采。文采对形成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是语言表述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由于领导人的性格,职务特点,语言习惯不同,讲话风格也必然各具特色。

3、适当调剂。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是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任何都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象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台下有人开小会,有人收拾东西准备走,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即需要兴调剂情绪了。对这一点,撰稿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兴调剂要因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者机智灵活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

第六节 开幕词

开幕词是在一些大型会议开始时由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所作的开宗明义的讲话。它具有宣告性、提示性和指导性。

(一)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二是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二)开幕词的种类

按内容可以分为侧重性开幕词和一般性开幕词两种。侧重性开幕词往往对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或会议的中心议题等,作重点阐述,其他问题一带而过。一般性开幕词则只对会议的目的、议程、基本精神、来宾等作简要概述。

(三)开幕词的写作方法

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边再加上领导人姓名;三是用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2、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3、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富于鼓舞力量。最后是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

第七节 闭幕词

(一)闭幕词的概念和种类

闭幕词是一些大型会议结束时由有关领导人或德高望重者向会议所作的讲话。具有总结性、评估性和号召性。

闭幕词与开幕词一样,具有简明性和口语化两个共同特点,其种类与开幕词相同。

(二)闭幕词的写作方法

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与称呼的写法与开幕词基本相同。在标题和称谓之后,另起一段首先说明会议已经完成预定任务,现在就要闭幕了;然后概述会议的进行情况,恰当地评价会议的收获、意义及影响。核心部分要写明:会议通过的主要事项和基本精神;会议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向与会人员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基本要求,等等。一般说来,这几方面内容都不能少,而且顺序是基本不变的。写作时要掌握会议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会议内容予以阐述和肯定;同时可以对会议未能展开都已认识到的重要问题作出适当强调或补充;行文要热情洋溢,文章要简洁有力,24 起到激发斗志,增强信念的作用。结尾部分一般先以坚定语气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表示祝愿等;最后郑重宣布会议闭幕。

闭幕词出现在会议终了,因此,要写得与开幕词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显示大会开得很圆满、很成功。

第八节 简 报

一、概念

简报是各行政机关之间用来下情上报、上情下达和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一个文种,是信息类公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它是一种机关文书。

二、作用

1、反映情况。通过简报,可以将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及时反映给各级决策机关,使决策机关了解下情,为决策机关制定政策、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2、交流经验。简报体现了领导机关的一定指导能力,通过组织交流,可以提供情况、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这样对工作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3、传播信息。简报本身即是一种信息载体,可以使各级机关及从事行政工作的人互相了解情况,吸收经验、学习先进、改进工作。

三、简报种类 可分为三种类型:

1、工作情况简报。主要用于反映工作中的动态和一般工作进展情况,2、经验交流简报。专门用来简要介绍一些工作经验的简报。

3、会议简报。在某一会议召开期间,为交流代表观点、反映会议动态而缩写的简报。

四、简报的格式结构

简报的种类尽管很多,但其结构却不无共同之处,一般都包括报头、标题、正文和报尾四个部分。有些还由编者配加按语,成为五个组成部分。

简报一般都有固定的报头,包括简报的名称、期号、编发单位和发行日期。1、简报名称 印在简报第一页上方的正中处,为了醒目起见,字号易大,尽可能用套红印刷。

2、期号 位臵在简报名称的正下方,一般按依次排列期号,有的还可以标出累计的总期号。属于“增刊”的期号,要单独编排,不能与“正刊”期号混编。

3、编发单位,应标明全称,位臵在期号的左下方。

4、发行日期,以领导签发日期为准,应标明具体的年、月、日,位臵在期号的右下方。

报头部分与标题和正文之间,一般都用一条粗线拦开。

有些简报根据需要,还应标明密级,如“内部参阅”、“秘密”、“机密”、“绝密”等,位臵在简报名称的左上方。

报尾部分应包括简报的报、送、发单位。报,指简报呈报的上级单位,送,指简报送往的同级单位或不相隶属的单位,发,指简报发放的下级单位。如果简报的报、送、发单位是固定的,而又要临时增加发放单位,一般还应注明“本期增发×××(单位)”。报尾还应包括本期简报的印刷份数,以便于管理、查对。报尾部分印在简报末页的下端。

五、简报的写作要求

第一、抓准问题,有的放矢。简报应该围绕本单位的实际,反映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新鲜、最为群众关心、最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一是围绕领导决策,抓“超前型”问题。在领导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将要讨论决定问题之前,搞小超前,努力收集与此有关的情况,经过筛选加工、研究提出可供领导参考的建议和方案。二是在领导决策之中,抓“追踪型”问题。努力掌握决策贯彻执行的情况、各方面有什么反应、发生什么偏差,迅速地反馈给领导,使领导能及时纠正偏差,使决策逐步完善。三是要着眼大局,从小中见大。收集情况时,就要从全局考虑,从小处着手,深入上点,“解剖麻雀”,抓住有代表性的小问题,作推广放大的思考,挖掘和开拓更广泛深刻的涵意。四是抓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领导去认真研究和解决,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所以,必须花气力积极地收集,捕捉这类信息,抓这类的问题,提供领导参阅。五是注意抓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若不及时发现和注意解决,而任其发展,可能会酿成大问题,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六是抓突发性问题。如假期寝室大范围被盗,直接关系到学校治安管理和全体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这类信息后,应迅速向领导报告。抓准问题,应该注意四点:1、从全局着眼。简报的作者必须站在单位领导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去观察事情、分析问题。一定要跳出自己工作岗位的“小天地”,放眼全局,做到“全局在胸”。2、善于抓趋势。所谓趋势性问题,既不是偶然发生的问题,也不是个别的问题,而是反映事物发展的动向性问题。这种动向,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论哪一种,只要及时抓住,就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好的简报主题。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了解了本单位工作和生产下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再去观察问题,就能是非清楚。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先进经验、障碍事物发展的不良倾向以及事物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都是撰写简报应该抓准的问题。3、善于抓苗头。所谓苗头性问题,就是那些代表新生事物的先声、新创造的火花、新经验的先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采写简报应该对这种代表事物发展方向但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苗头性问题予以高度的注意。不能只注意那些众所周知的典型性事物,还必须特别留神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细小之事,认真剖析,放大比较,沙里淘金,抓出“小中见大”的带有典型意义的问题,用简报宣传、反映。4、具备工作敏感。所谓工作敏感,是指作者对于单位内外各种客观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预见事物发展进程的能力,以及能够及时、准确反映事物的能力。我们要抓准问题,从长远看,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敏感。工作敏感不是一日之功,它是长期学习、观察和实践的结果。

第二、材料准确,内容真实。简报作为加强领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内容必须保证绝对真实、准确。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简报一是要准确。不允许对那些心理活动、环境、气氛等无形的事实搞“合理想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更不可“听风就是雨”,保证材料绝对真实可靠。也就是说,要做到简报所选用的任何材料,包括人名、地点、时间、情节、数字、引语、因果关系等等,都完全准确无误,没有丝毫的虚构、夸张、缩小和差错。特别在估计成绩和宣传先进时,更要严格把握分寸,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留有余地。二是要强调真实性。必须注意做到不为迎合而弄虚作假,不赶“浪头”追时髦,不歪扭写作角度,不搞事态发展的“提前量”,必须忠实于事实,保证符合事物本来面貌。

第三、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简报的写作必须注意做到简短、明快,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清楚必须说明的问题。一是注意主题集中,一稿一事,不贪大求全。一份简报只抓住一个问题,不搞面面具到才能使简报的主题凝聚,篇幅短小,问题说得透彻。如果简报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可以把想说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性质的东西做主题,重点来写,其他则一概摒弃;也可以将可写的几个问题,各写一

期简报分期介绍,一期一个重点,上篇一个侧面,千万不可使几个观点纠缠在一篇简报上。二是注意精选材料,围绕主题精心挑选典型事例。简报所使用的材料和其他文章一样,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不能也没有必要写尽事物的整体。因此,撰写简报之前,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精心选择。凡是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都要注意加以精选,不可轻易放过;凡是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十分生动,也必须忍痛割爱、坚决舍弃。选择材料还要注意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筛选出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材料加以使用,做到不堆砌,不罗列,不雷同,少而精。要通过材料的剪裁突出主题、缩短篇幅。使简报的主题充分而明确地表现出来,使简报的内容更加简洁。三是注意既要求简,又要写清。简报求简,是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求简。“简”,应该是服从内容的需要,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四、讲究时效,反映迅速。简报是单位领导对一些问题做出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也是单位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简报的功能,决定了简报的编者必须讲求时效。这就要求简报的作者思想敏锐、行动敏捷,对问题反映得快,对材料分析得快,写作构思快,动笔成稿快,同时,还要求简报的编辑、签发、打印、发稿速度快,共同把握发稿时机。

第五、内容实在,不空洞。简报的写作既不同于文字作品,也不同于评论文章。文学作品的创作,靠刻划形象来表达主题思想;评论文章的写作,靠理论论证来阐述观点。简报则和新闻报道一样,是靠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生活事实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事实说话,是简报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我们编写简报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简报的选稿要求。

选稿是机关文字工作中常涉及到的问题,但简报选稿最有代表性。选好稿子,必须围绕该简报所在机关的职能来确定主要选稿原则“有的放矢”选稿。简报编辑要从大量来稿中挑出好的稿子,需要注意四个问题:

1、思想要敏感。简报编辑的思想敏感应该表现在三点上:一是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对上级机关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领导的要作安排,头脑要敏感。既要能够迅速理解其精神实质,又要能够清醒而敏捷地意识到简报在贯彻落实这些部署中应起的作用。二是对周围的事物,对各方面工作的变化和发展,对各式各样的信息,反应要敏感。既能够条理清楚地把这些情况输入自己的脑海,又能够迅速地反应出简报工作应28 采取的对策。三是对来稿中反映的动向、火花、事物萌芽反应要敏感,既能意识、鉴别,又能牢牢抓住不放,不让好的线索在自己手中白白放过。

2、看问题要有预见性。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单位“机关报”的简报,要起到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工作的进程有预见性。也就是说,简报的编辑看问题、审稿子,不能只想到今天,只看到眼前,还是看到明天,还要想到工作的下步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抓住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先进经验,抓住障碍事物发展的不良倾向,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即将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出有指导意义的简报来。

3、判断要准确。简报编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稿子的判断能力上。具体讲,做好稿子的选择工作,应从三个方面搞好判断:一是搞好稿件的真伪和准确程度的判断。也就是通过看稿,要对稿件的真实程度心中有数,对稿件在政治上、政策上、理论上以及工作上的指导意义正确与否心中有数。二是搞好稿件实际价值的判断。有的来稿所反映的问题抓得很准,写得也很清新,也有的来稿反映问题不突出,缺乏指导意义,简报编辑对这两类稿子是容易鉴别的,是能够迅速做出选择的。但有的稿子拉拉杂杂,往往把有价值的内容淹没在一大堆材料中了,对这种稿子,编辑要慧眼识货,能从璞玉中剖露出“和氏璧”来。三是搞好稿件刊发“利与弊”的判断。有些来稿,事情是真实的,观点也是对的,但怎样刊发,什么时候刊发,有的应该掌握一定的火侯。特别的一些反映问题的、对工作提出批评的稿子,在刊发时机上,是早发还是晚发“情况简报”,让大家都知道,还是发“情况反映”,只供领导参阅,不扩大宣传范围;在提法和措词上,掌握什么样的分寸、用什么样的口径,这些都需要简报编辑认真动一番脑筋,积极而稳妥地做出判断。

4、要灵活掌握稿件的写作质量。有些来稿虽然在写作质量上差一些,但反映的问题都很重要,材料也是翔实的,就应该考虑编发。必要时,简报的编辑还可以亲自动手重写,决不要仅仅因为文字逊色了一点,就把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稿抛弃。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一节 行文规则的含义

行文规则是指各级机关公文往来时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和原则。遵守这一原则,有利于公文传递方向正确、线路短捷有效,避免公文旅行,阻止部分公文进入不必要

的流通过程,抑制无价值公文的产生。行文规则规定了各级机关的行文关系,即各级机关之间公文的授受关系,它是根据机关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职权范围来确定的。

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是由各自的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归属、地位、职责、权利范围等因素决定的。它对行文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规定着公文传递的基本方向。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的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第二类,处于同一专业系统的上级主管业务部门与下级主管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第三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同级机关之间的平行关系。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之间。第四类,非同一组织系统、专业系统的机关之间,无论级别高低,均为不相隶属关系。如军事机关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之间。

根据公文授受机关的工作关系不同,可以将公文划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和下行文主要存在于以上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关系类型中,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发送的公文,如报告、请示等;下行文正好相反,是上级机关向下级发送的公文,如批复、指示等。平行文存在于以上第三类和第四类关系类型中,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发送公文都是平行文,如函等。

第二节 行文的基本规则

正常有效的行文应当遵循以下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则:

一、按机关隶属关系和职责范围行文的规则

这条规则要明确两点:一是按机关隶属关系行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作指示、布臵工作、提出要求;下级机关可以向直接的上级机关报告工作、提出请示,上级机关对请示事项应予研究答复。除了这一层关系外,在我们国家现行管理体制中,还形成了一种各业务部门上下垂直的条条关系,其中有些部门属本级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大部分和上级业务部门之间虽然不属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在业务上的确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就形成了直接的上下行文关系。二是按机关的职责范围行文。这一点的要求是,行文的内容应是本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而不能超出,超出了即为越权。如果干涉了别的机关事务,不仅在实践中行不通,而且会造成政令混乱。当然,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也有公文往来,那只能是商洽工作、通知事项、征询意见等,而不存在请示、报告或布臵任务的性质。

二、授权行文的规则 30 这条规则是上一条规则的引申。如果一个部门的业务需要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按隶属关系和职责范围又不具备布臵工作提出要求的行文权限时,这就可以通过授权行文来解决。具体说,这个部门可向本级政府请示,经本级政府同意并授权后,向下级政府行文。在操作中,应将文稿拟好,由本部门领导签署,请本级政府分管领导审批。经政府领导审批后的文稿,在行文时,才能在文首或文中注明“经**政府同意”的字样。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各级政府办公厅(室)的行文都具有授权行文的性质(内部事务除外)。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以及各部门的办公室是政府和部门的综合办事机构,对外行文都是代表政府和部门的,与本级政府和本部门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下级机关(部门)都应贯彻执行,可不在文首或文中标注“经***同意”的字样。

三、联合行文的规则

这条规则仍属第一条规则的引申。同级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部门与下级政府之间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军事机关之间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党委部门、军事机关部门之间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之间,就某些互相有关的业务,经过会商一致后可以联合行文。

联合行文,既可联合向上行文,也可联合向下行文。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单位不宜过多。四、一般情况下不越级行文的规则

不越级行文体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破坏这种原则,破坏了,就会造成混乱,也影响机关办事效率。所以通常情况下不越级行文。遇有特殊情况,如发生重大的事故、防汛救灾等突发事件或上级领导在现场办公中特别交待的问题,可越级行文,特事特办,但要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否则,受文机关对越级公文,可退回原呈报机关,或可作为阅件处理,不予办理或答复。

五、不越权行文的规则

第一条规则中已明确要求按机关职责范围行文,如果有涉及其它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又未与其它部门协商,或虽经协商但未达成一致意见,不可以单独向下行文。如果擅自行文就构成侵权行为,会造成工作中的许多矛盾。上级机关如发现这种情况,有权责令纠正或撤销这类公文。现实中,这类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造成“文件

打架”、“政出多门”。解决这类问题,应提倡部门之间多协商、多对话、多沟通,通过联合行文或授权行文的方式解决。

六、“请示”不直接报送领导者个人的规则

“请示”直接报送领导者个人,其危害性大体上有三点:一是未经文秘机构签收、登记,成了“帐外公文”,公文的流向、处理情况不得而知,查无踪迹,成了“断线的风筝”;二是这类公文到了领导同志手里,领导同志也颇为难,批,没有部门的审批意见,只能以经验、凭感觉办事,往往失去决策的科学性;不批,也有可能影响报送单位的工作;三是现实中一些单位拿着直送领导的批示件当“尚方宝剑”,到有关部门要钱要物,借领导批示向对方施加压力,引起矛盾。所以,领导同志一般不受理这类直报的请示,而退给文秘机构统一签收、登记、分办,这便形成了公文“倒流”,它破坏了公文处理的正常程序,造成了不必要的紊乱。如果上级领导个别交办、答应的事项,由此而上报的“请示”,最好也应主送该领导所在的机关,并在公文中作出说明。收文机关在分办时,自然会把这份公文分送给这位领导同志批阅。

七、“请示”应一文一事、只主送一个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的规则 这条规则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一文一事。机关或部门都有明确分工,各自只能办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如果一文数事,必然涉及几个主管部门,给公文交办带来困难,即使勉强交办出去,可能谁也不愿牵头办理,造成互相推诿、扯皮。二是请示公文只主送一个机关。请示内容是要求答复的事项,主送机关有责任研究并作出答复。相关的机关或部门采用抄送形式,以便主办机关征求意见或会签。如果多头呈送,上级机关一般不予受理。如果办理,会造成机关之间相互等待或意见不统一,增加协调难度,影响工作效率。三是不同时抄送下级机关。请示内容是未决事项,在上级机关还没有批准前,向下级机关抄送透露,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矛盾,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请示事项只能在上级机关答复或批准之后,通知下级机关。

八、“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的规则

“报告”和“请示”是两种不同的文种,适用范围有明显的界限,不能混用。“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或向上级机关提出意见、建议,供上级机关决策参考。上级机关对“报告”一般不作答复,如果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很容易误事。如果既想汇报工作,让上级掌握,又想请示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将“报告”和“请示”分开,形成两份公文分别上报;二是以请示公文为主,将报告的内容作为附件,附在请示后面作为背景材料,让上级了解请示的充分理由。

九、公文由文秘机构统一处理的规则

为了使公文按正常的渠道运转,按规范的程序办理,机关都设有专司公文处理的文秘机构或配备专人处理公文。公文的正常流程应该是:“收”由文秘机构统一签收,拆封,清点分类,登记,拟办,分办,催办;“发”由文秘机构统一核稿,分送领导签批,然后再回到文秘机构登记编号,缮印,校对,用印,分发,分发前,要经过复核或第一读者认真阅读无误后,才可照单分发。这样,无论是公文收进或发出,都经过专司公文处理工作的一个口子把关,就能保证公文在机关有秩序地运转,规范办理,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保证公文质量。

行文规则中还要说明的是党的领导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向同级政府及部门或下级政府机关行文;而政府机关不得向党的组织行文作指示、交任务。经批准的报刊上全文发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应视为正式公文依照执行,可不再发文。发文机关可印制少量文本,供存档备查。

第五章 常见病例

第一节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文种使用不当

有的公文作者不了解或不会正确运用确切的文种,以致长期只使用通知、决定等二三个公文,其余文种一概不用;有的公告、通告、通报分不清,望文生义去应用;有的不知公文中报告与请示是两种不同的文种,经常混淆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或干脆写成“请示报告”;有的不知有命令(令)、批示函、会议纪要等公文,遇到该使用这些公文的场合则都用通知等公文去代替。

二、格式不规范

公文格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公文文头不规范;

(二)标题冗长、混乱、残缺不全;

(三)主送机关排列混乱;

(四)结构层次序数混乱;

(五)附件不符;

(六)主送、抄送单位不正确。

三、行文规则混乱

(一)越级行文。

(二)多头行文。

(三)请示一文多事。

(四)党政不分。

四、提法不当

有的公文提出一些未经仔细推敲的方针、口号、任务,而这些方针、口号、任务又往往与党和国家在某一时期的工作方针相违背,从而造成一定的混乱。

五、名称表述混乱

公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等名称表述混乱主要有:一是同一名词在一篇公文中数次出现时表述不一致。二是排名次序混乱。三是随意用简称。

六、时间表述含糊

(一)用时间代名词而不用具体日期。(二)年份随意省略。(三)年份不使用公元纪年。

七、用词不当(一)词义误用。(二)生造词语。

(三)词语使用不当。

(四)滥用模糊词语。

八、不符合语法

不少公文存在不合语法的现象,以致于造成理解上的歧义或错误。

(一)成分残缺。

(二)成分多余。

(三)搭配不当。

(四)语序不当。

九、数字使用不统一

公文使用数字概念模糊,书写形式杂乱和不准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数字概念不清楚。

(二)是数字概念不准确。

(三)是数字书写形式不统一。

第二节 公文标题中常见病例分析

标题是行政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是拟写案卷标题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唯一依据。据此,须精心制作。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文标题存在病句,最常见的有两大类:一是语句不合语法规范;二是请示、函、报告三者混淆使用。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

一、语句不合语法规范

1、***部、***部、***部、***部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

2、***高校关于进一步搞活校产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的试行办法。例

3、***高校关于加快发展本院彩色印刷品生产若干措施的通知。

4、***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和深化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试行意见。例

5、***高校关于认真做好一九九四年表彰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通知。病例分析:

例1的介词“关于”应用未用。以标题中四个机关联合发文,其办文意图应是面向全国各单位的,但也可理解为只是面向本系统,易产生歧义,其原因是在发文机关与理由之间缺少了介词“关于”,应补上。

例2的动宾搭配不当。此标题中心词为“试行办法”,其限定部分为“关于”引导的介词词组,“进一步搞活校产办集体企业有关政策”,“搞活”的宾语应是“企业”而不能是“有关政策”,“有关政策”紧接宾语之后,则需要另有一个动词与之搭配,因为“政策”只能是贯彻执行,而不能是“试行”,“试行”的只能是“办法”而不能是“政策”。

例3的动宾搭配失当,文种使用不当。此标题“加快发展”的宾语应是“彩色印刷品”而不能是“若干措施”,阅文件内容有“决定采取以下措施”等语,应使用“决定”、“规定”。若使用“措施”等是非规定文种,应另拟发文通知,并随通知附发。

例4的标题有多项错误:

1、动宾搭配不当,标题限定部分“加快和发展”的宾语应是“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而不能是“若干问题”。“若干问题”需另外用一个动词与之搭配,2、在没有适配动词与之搭配的情况下,“若干问题”被迫充当限定部分的中心词,而“若干问题”不能限定“试行意见”;

3、“意见”本属于导向性和参考性文书,不具强制性,在“意见”之前再加上“试行”实属多余。

例5缺宾语。此标题动词是“做好”后面缺少宾语“工作”应补上。

二、请示、函、报告三者混淆

6、***关于申请解决更换一台锅炉并大修一台锅炉的报告。例

7、***关于申请1995年公费医疗补助费的报告。例

8、***关于元旦文艺联欢会所需经费的报告。病例分析:

例6的标题内容十分明确,就是要求解决问题,关键词是“请示”,“请示”的标题可直接准确概括出“请示”的内容,使人一目了然。正确的作法应是将“报告”两字替换为“请示”。

例7的标题内容是某高校请求某市批准“医疗补助费问题”,他们之间不属于隶属关系,是属于平行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明确指出“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应用“函””。该文件是属于请求批准“函”性公文,理应删除“报告”,将“报告”两字改为“函”。

例8的标题显然是学院下属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请求解决经费的问题。《办法》中规定,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和批准应该用“请示”。此文是属于请示性公文,“报告”两字应改为“请示”。

附件1: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中国共产党机关(以下简称党的机关)工作的需要,实现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臵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是包括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立卷归档在内的一系列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按照行文机关要求和公文处理规定进行的原则,做到准确、及时、安全、保密。

第五条 党的机关的办公厅(室)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党的机关的办公厅(室)应当设立秘书部门或者配备秘书人员具体负责公文处理工作,并逐步改善办公手段,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秘书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工作积极,作风严谨,遵守纪律、恪尽职守。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七条 党的机关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 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二)决定 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三)指示 用于对下级机关布臵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四)意见 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五)通知 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六)通报 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七)公报 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八)报告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九)请示 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十)批复 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十一)条例 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

(十二)规定 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十三)函 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十四)会议纪要 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八条 党的机关公文由版头、份号、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版记组成。

(一)版头 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或者加括号标明文种组成,用套红大字居中印在公文首页上部。联合行文,版头可以用主办机关名称,也可以并用联署机关名称。在民族自治地方,发文机关名称可以并用自治民族的文字和汉字印制。

(二)份号 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标注于公文首页左上角。秘密公文应当标明份号。

(三)密级 公文的秘密等级,标注于份号下方。

(四)紧急程度 对公文传达和办理的时间要求。紧急文件应当分别标明“特急”、“加急”,紧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明“特急”、“加急”、“平急”。

(五)发文字号 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和发文顺序号组成,标注于版头下方居中或者左下方。联合行文,一般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六)签发人 上报公文应当在发文字号右侧标注“签发人”,“签发人”后面标注签发人姓名。

(七)标题 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和文种组成,位于发文字号下方。38(八)主送机关 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主送机关名称应当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的统称,位于正文上方,顶格排印。

(九)正文 公文的主体,用于表述公文的内容,位于标题或者主送机关下方。(十)附件 公文附件,应当臵于主件之后,与主件装订在一起,并在正文之后、发文机关署名之前注明附件的名称。

(十一)发文机关 署名应当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位于正方的右下方。(十二)成文日期 一般署会议通过或者领导人签发日期;联合发文,署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特殊情况署印发日期。成文日期应当写明年、月、日,位于发文机关署名右下方。决议、决定、条例、规定等不标明主送机关的公文,成文日期加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居中位臵。

(十三)印章 除会议纪要和印制的有特定版头的普发性公文外,公文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

(十四)印发传达范围 加括号标注于成文日期左下方。

(十五)主题词 按上级机关的要求和《公文主题词表》标注,位于抄送机关上方。(十六)抄送机关 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的上级、下级和不相隶属机关。抄送机关名称标注于印制版记上方。

(十七)印制版记 由公文印发机关名称、印发日期和份数组成,位于公文末页下端。第九条 公文的汉字从左至右横排;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书写习惯排印。公文用纸幅面规格可采用16开型(长260毫米,宽184毫米),也可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297毫米,宽210毫米)。左侧装订。

第十条 党的机关公文版头的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

(一)《中共××文件》用于各级党委发布、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出重要工作部署,转发上级机关的文件,批转下级机关的重要报告、请示。

(二)《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用于各级党委通知重要事项、任免干部、批复下级机关的请示,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工作。

(三)《中共××办公厅(室)文件》、《中共××办公厅(室)(××)》用于各级党委办公厅(室)根据授权,传达党委的指示,答复下级党委的请示,转发上级机关的文件,批转下级机关的报告、请示,发布有关事项,向上级机关报告、请求工作。

(四)《中共××部文件》、《中共××部(××)》用于除办公厅(室)以外的党委各部门发布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工作。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一条 行文应当确有需要,注重实效,坚持少而精。可发可不发的公文不发,可长可短的公文要短。

第十二条 党的机关的行文关系,根据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如需其他相关的上级机关阅知,可以抄送。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不得越级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二)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三)党委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的相关部门行文。党委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行文;党委的其他部门,不得对下级党委发布指示性公文。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

(四)同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之间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五)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一般用函行文。

第十三条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第十四条 向上级机关请示问题,应当一文一事,不应当在非请示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请示事项涉及其他部门业务范围时,应当经过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后上报;经过协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应当在请示中写明。除特殊情况外,请示应当送上级机关的办公厅(室)按规定程序办理,不应直接送领导者个人。

党委各部门应当向本级党委请示问题。未经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不得越过本级党委向上级党委主管部门请示重大问题。

第十五条 对不符合行文规则的上报公文,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可退回下级呈报机关。

第五章 公文起草

第十六条 起草公文应当做到:

(一)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40(二)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提出的政策、措施切实可行。(三)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表述准确。(四)开门见山,文字精炼,用语准确,篇幅简短,文风端正。

(五)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准确。公文中汉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符合国家发布的标准方案,计量单位和数字用法符合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六)文种、格式使用正确。(七)杜绝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

第十七条 起草重要公文应当由领导人亲自动手或亲自主持、指导,进行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六章 公文校核

第十八条 公文文稿送领导人审批之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校核。公文校核的基本任务是协助机关领导人保证公文的质量。公文校核的内容是:

(一)报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二)是否确需行文;

(三)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是否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四)涉及有关部门业务的事项是否经过协调并取得一致意见;(五)所提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六)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和文字表述、密级、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是否准确、恰当、汉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数字的用法及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条例的规定。

第十九条 文稿如需作较大修改,应当与原起草部门协商或请其修改。第二十条 已经领导人审批过的文稿,在印发之前应再作校核。校核的内容同第十八条(六)款。经校核如需作涉及内容的实质性修改,须报原审批领导人复审。

第七章 公文签发

第二十一条 公文须经本机关领导人审批签发。重要公文应当由机关主要领导人签发。联合发文,须经所有联署机关的领导人会签。党委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授权发

布的公文,由被授权者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领导人签发公文,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写上姓名和时间。若圈阅,则视为同意。

第八章 公文办理和传递

第二十二条 公文办理分为收文办理和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包括公文的签收、登记、拟办、请办、分发、传阅、承办和催办等程序。公文经起草、校核和领导审批签发后转入发文办理,发文办理包括公文的核发、登记、印制和分类等程序。

(一)签收收到有关公文并以签字或盖章的方式给发文方以凭据。签收公文应当逐件清点,如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向发文机关查询,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急件应当注明签收的具体时间。

(二)登记公文办理过程中就公文的特征和办理情况进行记载。登记应当将公文标题、密级、发文字号、发文机关、成文日期、主送机关、份数、收发文日期及办理情况逐项填写清楚。

(三)拟办秘书部门对需要办理的公文提出办理意见,并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送领导人批示。

(四)请办办公厅(室)根据授权或有关部门将需要办理的公文注请主管领导人批示或者主管部门研办。对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指明主办部门。

(五)分发秘书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或者领导人批示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人和部门。(六)传阅秘书部门根据领导人批示或者授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公文送有关领导人阅知或者批示。办理公文传阅应当随时掌握公文去向,避免漏传、误传和延误。

(七)承办主管部门对需要办理的公文进行办理。凡属承办部门职权范围内可以答复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直接答复呈文机关;凡涉及其他部门业务范围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办理;凡须报请上级机关审批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提出处理意见并代拟文稿,一并送请上级机关审批。

(八)催办秘书部门对公文的承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催办贯穿于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对紧急或者重要公文应当及时催办,对一般公文应当定期催办,并随时或者定期向领导人反馈办理情况。

(九)核发秘书部门在公文正式印发前,对公文的审批手续、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

42(十)印制应当做到准确、及时、规范、安全、保密。秘密公文应当由机要印刷厂(或一般印刷厂的保密车间)印制。

第二十三条 公文处理过程中,应当使用符合存档要求的书写材料。需要送请领导人阅批的传真件,应当复制后办理。

第二十四条 秘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或机要通信)传递、密电传输或者计算机网络加密传输,不得密电明传、明电密电混用。

第九章 公文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党的机关公文当发给组织,由秘书部门统一管理,一般不发给个人。秘书部门应当切实做好公文的管理工作,既发挥公文效用,又有利于公文保密。

第二十六条 党的机关秘密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近照发文机关的要求执行,下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如需变更,须经发文机关批准。

第二十七条 公开发布党的机关公文,须经发文机关批准。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八条 复制上级党的机关的秘密公文,须经发文机关批准或者授权。翻印件应当注明翻印机关名称、翻印日期和份数;复印件应当加盖复印机关戳记。复制的公文应当与正式印发的公文同样管理。

第二十九条 汇编上级党的机关秘密公文,须经发文机关批准或者授权。公文汇编本的密级按照编入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进行管理。

第三十条 绝密级公文应当由秘书部门指定专人管理,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第三十一条 秘书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秘密公文进行清理、清退和销毁,并向主管机关报告公文管理情况。

销毁秘密公文,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经主管领导人批准后,由二人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擅自销毁公文。

第三十二条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公文立卷后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档案部门,其他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登记销毁。工作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当将本人保管、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十章 公文立卷归档

第三十三条 公文办理完毕后,秘书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公文的定稿、正本和有关材料收集齐全,进行立卷归档。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

第三十四条 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立卷归档,相关机关保存复制件。机关领导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的,在履行其所兼职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的机关立卷归档。

第十一章 公文保密

第三十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有关保密法规,遵守党的保密纪律,确保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

凡泄露或出卖党和国家秘密公文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第三十六条 党内秘密公文的密级按其内容及如泄露可能对党和国家利益造成危害的程度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不公开发表又未标注密级的公文,按内部公文管理。

第三十七条 发文机关在拟制公文时,应当根据公文的内容和工作需要,严格划分密与非密的界限;对于需要保密的公文,要准确标注其密级。公文密级的变更和解除由发文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决定。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解释。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使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安全。

第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

第六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

第七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指导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

第八条 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应当设立文秘部门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公文处理工作。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九条 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八)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一)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二)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三)会议纪要

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十条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当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其中,“绝密”、机密“级46 公文还应当标明份数序号。

(二)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急”、“急件”。其中电报应当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三)发文机关标识应当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四)发文字号应当包括机关代字、年份、序号。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

(五)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会签人姓名。其中,“请示“应当在附注处注明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

(六)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七)主送机关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八)公文如有附件,应当注明附件顺序和名称。

(九)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当加盖印章。

(十)成文日期以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的签发日期为准。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一)公文如有附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应当加括号标注。

(十二)公文应当标注主题词。上行文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十三)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十四)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在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并用汉字和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习惯书写、排版)。

第十一条 公文中各组成部分的标识规则,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左侧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三条 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

第十四条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第十五条 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互相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

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第十六条 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

第十七条 属于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当由部门自行行文或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须经政府审批的事项,经政府同意也可以由部门行文,文中应当注明经政府同意。

第十八条 属于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问题,应当直接报送主管部门处理。第十九条 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如擅自行文,上级机关应当责令纠正或撤销。

第二十条 向下级机关或者本系统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直接上级机关。第二十一条 “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

“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

第二十二条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

第二十三条 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第五章 发文办理

第二十四条 发文办理指以本机关名义制发公文的过程,包括草拟、审核、签发、复核、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等程序。

第二十五条 草拟公文应当做到:

(一)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如提出新的政策、规定等,要切实可行并加以说明。

(二)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48 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三)公文的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的职权和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

(四)拟制紧急公文,应当体现紧急的原因,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紧急程度。

(五)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当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当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六)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

一、”,第二层为“

(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七)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八)文内使用非规范化简称,应当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缩写形式,应当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九)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码。

第二十六条 拟制公文,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行文;如有分歧,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出面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主办部门可以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有关部门会签后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第二十七条 公文送负责人签发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是否需要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规定等。

第二十八条 以本机关的名义制发的上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下行文或平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由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

第二十九条 公文正式印制前,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复核,重点是: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等。

经复核需要对文稿进行实质性修改的,应按程序复审。

第六章 收文办理

第三十条 收文办理指对收到的公文的办理过程,包括签收、登记、审核、拟办、批办、承办、催办等程序。

第三十一条 收到下级机关上报的需要办理的公文,文秘部门应当进行审核。审

核的重点是:是否应由本机关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涉及其他部门或地区职权的事项是否已协商、会签;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规范。

第三十二条 经审核,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文秘部门应当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经办公厅(室)负责人批准后,可以退呈报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承办部门收到交办的公文后应当及时办理,不得延误、推诿。紧急公文应当按时限要求办理,确有困难的,应当及时予以说明。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应当及时退回交办的文秘部门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四条 收到上级机关下发或交办的公文,由文秘部门提出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后办理。

第三十五条 公文办理过程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如有分歧,主办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出面协调,如仍不能取得一致,可以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第三十六条 审批公文时,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姓名和审批日期,其他审批人圈阅视为同意;没有请示事项的,圈阅表示已阅知。

第三十七条 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文秘部门要负责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

第七章 公文归档

第三十八条 公文办完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及时整理(立卷)、归档。

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

第三十九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根据其相互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整理(立卷),要保证归档公文的齐全、完整,能正确反映本机关的主要工作情况,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四十条 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整理(立卷)、归档,其他单位保存复制件或其他形式的公文副本。

第四十一条 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在履行所兼职务职责过程中形成50

第五篇:公文写作知识

公文写作知识

第一节 公文的含义及作用

公文的定义: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公文的作用:

一、有上传下达、互通情报的作用。

二、有工作依据和凭证的作用。

三、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四、有规定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

第二节公文的格式

公文的格式一般包括:

一、标题。居于正文的上端中央。

二、主送机关。主送机关一般写在正文之前、标题之下、顶行写。

三、正文。这是公文的主体。

四、发文机关。写在正文的下面偏右处,又称落款。

五、发文日期。发文日期位于公文的末尾。

六、主题词。一般是将文件的核心内容概括成几个词组列在文尾发文日期下方。

七、抄报、抄送单位。列于文尾,即公文末页下端。

八、文件版头。版头以大红套字印上“××××××(机关)文件”,下面加一条红线(党的机关在红线中加一五角星)衬托。

九、公文编号。编号的位置:凡有文件版头的,放在标题的上方红线与文头下面的正中位置;无文件版头的,放在标题下的右侧方。

十、签发人。一般格式为“签发人:×××”。

十一、机密等级。机密等级由发文机关根据公文内容所涉及的机密程度来划定。密级的位置:通常放在公文标题的左上方醒目处。

十二、紧急程度。紧急程度的标明,通常也是放在标题左上方的明显处。

十三、阅读范围。通常写在发文日期之下,抄报抄送单位之上偏左的地方,并加上括号。

十四、附件。公文如有附件,应当在正文之后、发文机关之前。

十五、其他。拟写、誊写公文,一律用钢笔或毛笔,严禁使用圆珠笔和铅笔,也不要复写。

第三节公文的行文关系

行文的关系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上行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的发文,如请示、报告。平行文──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如通知、函。下行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发文,如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意见等。

第四节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不论哪一种类的公文,都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级机关的有关规定。

二、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工作规律。

三、公文的撰写和修改必须及时、迅速,反对拖拉、积压。

四、词章必须准确、严密、鲜明、生动。

五、要符合保密制度的要求。

第五节公文的种类及常见文种写作方法

公文的种类

公文的种类有十三类十四种,即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目前党委办公室系统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有请示、报告、通知、通报、函、会议纪要等六种。

几种常见文种的写作方法

请示是向主管上级机关请求对某项工作或问题作出指示、给予答复、审核批准时所使用的公文。

请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请求指示的。第二种是请求批示、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是请求批转的。

撰写请示应注意:第一,要控制使用,当用才用。第二,要一文一事为宜。第三,要按级请示。第四,它的格式也包括标题。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报告可分为三种类型:

1.工作报告。它的正文,一般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成绩、经验

体会、存在问题、今后意见等几部分。2.情况报告。是对工作中的重大情况、特殊情况、新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后,向上级作出的报告。

3.答复报告。正文包括答复依据、答复事项两部分,写法比较自由。

通知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广的文体。凡需要特定机关和人员知道、办理的事宜,都可以用通知。

这里仅介绍“一般性通知”、“会议性通知”、“任免通知”三种。一、一般性通知。这种通知,要交待清楚所通知的事项,如何办理,有什么要求等。

二、会议通知。这种通知要求写得明确具体,交待清楚会议名称、主持单位、会议内容、起止时间、参加人员、会议地点、报到地点、携带材料以及其他有关事宜。

三、任免通知。这种通知的写法比较简单,一般只要写清楚决定任免的时间、机关、会议或依据文件,以及任免人员的具体职务即可。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报可分为表扬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等。

(一)表扬性通报:正文一般包括先进事迹及其意义、先进经验、表彰决定、希望和要求四个部分。

(二)批评性通报:这类通报内容除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对某单位、某人、某事的批评处理外,着重是要从被通报的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典型事例对群众进行教育,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函是上下级和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在商洽和联系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时所使用的文体。

函的写法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包括标题、编号和受文单位。正文是函的主要部分,要看不同用途来确定写法。去函要把商洽的原委、询问的问题、请求的事项、告知的情况等写清楚。复函,要针对来件所询问的问题、商请的事项给予明确答复。结尾包括结束语及署名、日期。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根据会议性质的不同,会议纪要可以分为办公会议纪要和其它专题会议纪要两大类。

办公会议纪要的标题,可写为会议名称加纪要。专题会议纪要的标题可写为事由加会议纪要。

正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会议组织情况。第二部分是写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这是纪要的主要部分。

第六节 机关公文的制发程序

一、公文的制发程序

凡以机关名义制发的各类文件,均须按以下程序处理:

1、制发文件单位拟稿;

2、送机关办公室核稿 ;

3、呈领导审阅签发 ;

4、机要员登记编号;

5、打字校对付印装订;

6、机要员用印留存;

7、发文单位发出文件。

二、公文字号规格

公文标题居中排一行或数行。公文标题用2号宋体。正文用3号仿宋。一般每页22行,每行28个字。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㈠”;第三层为“⒈”;第四层为“⑴”。成文时间用汉字(党委系统公文用阿拉伯数字),“零”可写为“○”,右空4个字。印章上不压正文,下压日期,“骑年盖月”。

下载公文写作知识具体分析及范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文写作知识具体分析及范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文写作知识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一、公文的主要文种: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章“公文种类”共确定了“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

    公文写作知识

    公 文 写 作 知 识 一、什么是公文和公文分类 “公文”一词,源于晋代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赵俨(yan)传》,“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当时仅指一种体式的公务文书。最早的公文......

    公文写作知识复习题及答案

    公文写作知识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主要之点是(C) A.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B.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C.公文是具有法......

    公文写作知识试题

    公文试题 一、填空题 1、公文中的下行文分为:___下行文、多级下行文、直达基层组织和群众的下行文。(逐级) 2、___是指双方或几方对某项工作或某个问题,依据法律规定,经过充分研究协商,......

    公文写作知识题库

    公文写作知识竞赛题库 一共250条题目,其中70道判断题,120道单选题,50道多选题,10道简答题。 一、 判断题(一共70题) ( )1.行政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实施和管理政务活动的权威......

    公文写作知识大全

    应用文写作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5 分,共 20分) 1、批复 2、述职报告 3、调查报告 4、经济合同书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30分) 1、报告与请示有哪些不同?2、调查报告的......

    公文写作知识(5篇)

    公文写作知识二、内容方面 (十)标题不规范。 《办法》规定: 1.标题一般应由发文机关、公文主题、文种构成。在实践中,常有3种特殊情形:两段式:公文主题加文种或者发文机关加......

    行政机关公文写作知识

    公文,即公务文书,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一切社会团体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有现行功用和特定格式的文字材料。行政机关公文(以下简称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