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群众观的价值内涵及对高校工会创新的实践启迪
【摘要】习近平群众观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历史意识、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这些意识对高校工会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高校工会必须建成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群团组织,真正实现党同教职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观;高校工会;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174-02
2015年7月6日,总书记出席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我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职责,对群团组织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党的群团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多次就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对工会工作大政方针进行全新阐述,构成其系列重要讲话的“工会篇”,为高校工会组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习近平群众观的重要内涵及当代价值
习近平群众观是在适应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背景下产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群众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有三个重要根据,分别是历史意识中的思想根据、问题意识中的现实根据以及主体意识中的价值根据。
(一)思想渊源:唯物史观的历史意识
习近平群众观的起源既有习近平长期与群众互动的施政实践,更主要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群众观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发展。毛泽东曾深刻指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邓小平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曾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从以上可以看出,习近平群众观的思想渊源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群众观思想一脉相承。
(二)现实起点: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工薪劳动者队伍规模迅速扩大,工会组织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日益显现。正如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当前党的群团工作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群团组织脱离群众的问题。这清晰地表达了习近平一贯的实事求是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为习近平群众观的重要特征之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工会组织亟需进行现代化治理和法治化治理的双重转型。当前部分工会组织行政化、机关化和官僚化作风倾向趋于显性化,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机制不健全,缺少服务职工群众的有效举措,对基层群众的诉求和声音“听不到”“不上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无法发挥,这一系列因素导致部分工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基本丧失,更谈不上发挥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三)价值取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理,始终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理念,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和新高度,赋予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的实践内涵,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群众观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都将“人民”和“以民为本”作为重要关键词,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正式提出“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强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多措并举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习近平群众观对高校工会的重要启示
高校工会是我国工会的重要基层组织,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发展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力量。习近平群众观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无疑将对高校工会组织破解当前瓶颈问题具有诸多有益的启示意义。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的价值立场,将教职工作为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习近平群众观从根本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主体的观点。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育人的关键就是教师,按照习近平群众观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教职员工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狂飚突进,大学治理体系的日趋改变,教职工群体的多元化思潮,高校工会工作也面临着转型的紧迫要求与重大挑战。如何密切学校与教职工的党群关系成为高校工会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习近平群众观为高校工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高校工会必须始终坚持将教职员工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努力把工作做到所有校内师生员工中去,让党的关心关怀传递到基层、温暖到基层、服务到基层,充分彰显工会组织本源与本色,切实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二)始终牢固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将群众路线作为高校工会工作的生命线
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应该成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群众观汲取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全局高度、世界眼光和人文情怀对职工主体地位作出了新诠释、对工会发展道路确立了新定位、对工会职责使命进行了新概括、对工会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目标,对党的群众路线传统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福祉。高校工会是联系党与教职工群众的桥梁与纽带,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高校工会只有切实维护好教职工切身利益,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体作用,才能赢得教职工的信赖支持,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
(三)坚持把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将团结带领师生共圆中国梦作为重要任务
总书记指出,“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工会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担当着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面对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领域的新状况,高校工会必须把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切实维护师生员工权益,筑牢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三、“中国梦”视域下高校工会创新发展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均处在不断调整当中,高校工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工会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群众组织,必须要按照习近平群众观的思想要求和工作原则,推动工作科学创新发展,凝聚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成为“中国梦”的主力军,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科学定位发展,创建“学习型工会”,发挥引导师生员工的主渠道作用
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复杂局面,高校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依靠持续不断的学习来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学习和了解本校的管理模式和办学方向,熟识和掌握工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深刻认识高校工会组织的重要使命和现实问题。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工会干部要将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制度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学习,学会准确把握和运用与高校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努力成为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工作的有效思路、扎实举措和工作本领。
(二)践行群众路线,创建“服务型工会”,发挥服务师生员工的主战线作用
高校工会肩负着党联系师生员工的重要职责,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须把竭诚为师生员工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爱党爱国热情,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积蓄后备力量。在转变传统意义上“福利工会”、“文体工会”角色同时,高校工会要向深层次的服务职能进行拓展,工作重心要向“维权型工会”和“助力型工会”转移。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和工作全局的作用和力量,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和理念,最大化增强校内教职工的主动性、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工会要切实担当起纽带和桥梁作用,紧扣“服务”的职能定位和工作主题,运用科学手段和有效方法做好教职工的维权工作。
(三)创新活动载体,创建“创新型工会”,发挥激励师生员工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工会是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但如果仍然将重心聚焦于一般意义上的文体活动,对工会的四项基本职能不愿触及,对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需要能力不足,对激励教职工的作用无法发挥,长此以往,高校工会就会丧失赖以支撑的群众基础。高校工会应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结合高校的发展态势、教职工的实际需求等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联络优势倾听和了解教职工的现实诉求和热点问题,及时洞察教职工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提出科学有效、深度影响的工作方法,通过正确合理的方式将教职工合理需求和利益反馈给学校行政部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深入人心的多元活动激活教职工的热情与活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全校形成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