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21010郭元武地籍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2:5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5121010郭元武地籍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5121010郭元武地籍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

第一篇:125121010郭元武地籍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

专业:12级土地资源管理 姓名:郭元武 学号:125121010 时间:二0一四年十二月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

郭元武

125121010

[摘要] 最新一轮的全国鬼城排行榜中,咸宁市不幸位列其中。毫无疑问,这就预示着咸宁市房地产项目的销售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那么,诸如“未来天地”这样的大规模楼盘要想摆脱这样一个困境,全面的做一个市场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未来天地”自身的基本信息,进而分析出它的主要客户群体,从而找到对其而言最为有效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未来天地基本信息客户群体营销策略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

1.1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规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已经于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第三条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第五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第六条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1.2节约与集约的区别与联系

节约用地,主要是从保护土地的角度来说的,是指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或技术手段,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自然价值的土地造成不可逆的消耗。集约用地主要是针对人类主动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言的,是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从而使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水平的行为。集约用地,强调用地方式;节约用地,强调用地效果.一般而言,集约用地必须导致节约用地;而集约用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节约用地还有其他更为广泛的措施选择。

1.3影响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因素

宏观层次因素:土地利用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中观层次因素:城乡、区域间是否统筹协调,土地资源是否统一配置、优化配置;微观层次因素:土地利用的用途和强度.用途方面主要看现状土地用途是否达到其利用条件所允许的适宜用途:强度方面主要看在既定用途务件下,其开发利用强度是否达到土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微观层次因素: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不是越高越好,当边际效益下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时,就达到了土地利用强度的最优值。法律、强制性技术标准等对土地利用强度构成合法性限制。土地集约利用强度=Min(市场集约值,合法性集约值),持有成本越低,最低利用强度也越低,越容易诱发圈地占地、土地投机等行为。

1.4节约和集约利用的4R原则

“减量化”(Reduce),就是要节流,要控制新的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

“再利用”(Reuse),就是要挖潜,要充分发挥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

“再循环”(Recyc“),就是要加强土地整理,把集约化水平提高以后多余的建设用地整理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实现资源的再生

“再思考”(Rethink),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强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速径、方式、手段和措施,通步形成自觉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意识。咸宁未来天地,咸宁18万方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位于武汉“1+8”城市圈,坐落于温泉文教政务区核心地段,书台街58号,与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无缝连接。距武咸城际铁路咸宁东站、咸宁新客运站分别不到1公里。项目所处温泉文教政务区是城市整体规划发展的主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原因

2.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是全面完整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二,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2.2节约和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唯一出路

节约和集约用地是由土资源有限性和我国土地基本国情决定的。当前,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给的缺口很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惟一出路在于节约和集约用地,走“内涵挖潜”之路。利用好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最少的土地役入,获取最在的利用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2.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实现由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搞GDP至上,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拼资源、高浪费、低产出;建设盲目铺摊子,建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占用城郊良田;建设用地占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些都是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共同特点是占地多,产出率低,其后果是浪费土地资源,严重损害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种以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换取眼前利益的方式已不适应我国国情。我国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多地少的国情,要求必须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用地。这就是走集约用地之路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评价方法

3.1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农用地集约利用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期以来,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仅涉及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整体评价的研究中,王蒲吉等认为,在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时应以定量计算为主,提出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模型来评价农用地节约集约水平。许月卿等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高永生等运用改进熵值法与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相结合,阐述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连季婷等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各因素标准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分值。目前,对农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研究中,张世文等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邵晓梅等分别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四级评价标准对耕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曹银贵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对该区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利用ArcGIs 9.2软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空问化以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更为准确直观的评价结果。

3.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已有成果,从空间尺度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划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宏观尺度是以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为评价对象,强凋城市综合效益;中观尺度是以城市功能分区(包括开发区)、用地类型等为评价单元,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尺度则是以单块宗地为评价对象,强调单块土地上的投入产出效益。本文针对用地类型基于上述评价尺度(空问尺度)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①宏观尺度。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情况评价的研究中。学者大多采用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如宋戈、刘灵辉等分别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宏观层面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王伟华、周飞等在将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因子的权数,再将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出样本的综合得分。从而得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结果;王绍艳等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了定量化评价;吴忠思等以荣昌县为例,采用多因素评价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其城镇土地进行总体评价,定量反应土地集约利用现状与趋势l柏1;王铁成等以无锡市为例,采用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宋成舜等通过专家打分法,依据评价的指数、分指数、分指数指标对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权重进行确定,获取了西宁市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度值H21;许群等在分析怒江州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怒江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随着各学科的交叉与发展,一些学者在以上常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如应用RS与GIS的技术方法、BP网络模型、理想点法以及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如尹君等以石家庄为例,在以Rs为主结合调查获取所有指标信息的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㈨1;李永浮等应用GIs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TOPSIs综合评方法对北京、上海等18个大城市市辖区的土地集约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较好地揭示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大城市集约度的动态性影响H51;常胜等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通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城市土地集约评价m1;谢菲采用TOPsIs法对宜春市各县 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各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挖掘各县市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潜力[47J。杨驰等应用GIS数据管理与可视化表达基数、变异系数权重确定法、改进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综合评价m J。②中观尺度。基于中观尺度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和开发区用地节约利用评价,且集中在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eIs的空间模型。谢敏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3种用地类型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实证分析;白云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婺源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刘庆青等以广东省某开发区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从而验证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李谦等以江苏南部某市中心城区为试验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其集约利用水平加以评价,证明了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王力等在建立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定量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江立武等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构建GIS空间模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应用Gls空间模型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深入解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㈣J,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或评价结果动态更新的一种新技术。③微观尺度。目前学者 对宗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微观尺度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一方面由于国外人少地多,决定了土地集约利用迫切性不强,从国外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另一方面,国内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阶段较晚,研究集中在对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和界定以及对宏观尺度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对微观尺度的探究不多。郑新奇等以济南市城区为例,采用理想值修正模型,在每个功能区内选择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宗地,通过实地调查,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冯长春等着眼于微观尺度,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了每一个评价单元(宗地)的潜力值,在对北京市东城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老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评价方法;刘爱等运用综合评价法针对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典型宗地.测算出各类型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我国目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围绕着建设用地中的城市用地展开,关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理模式,整理潜力测算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等方面。因此,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学者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佟香宁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该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陈曦炜等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运用sPSs软件对各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进行分析,并使用Arc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上的表达;石诗源等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并采用spss分析软件绘制了江苏省65个地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分值的分布频率图,对各不同地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引;江文亚等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及综合指数模型法等计算了其集约利用程度和集约利用潜力;张清军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用评价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权重,对河北省省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测度,划分出了集约利用水平等级。总体比较来看,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空问层次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相对全面,但偏重于宏观和中观尺度的评价研究。一些学者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区域土地节约评价实践,提出了符合评价客体客观实际的评价方法。另一部分学者则立足于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的实际,初步探讨了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选用的评价方法较科学合理。还有一些学者对已用评价模型和方法进行了修证,并综合选用多种技术和方法碍出更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发展。尽管针对不同用地类型基于不同的空问尺度的评价方法比较多元,但学者们在选用合理的评 4.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土地管理,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一是严格党政主要负责人国土资源保护责任制。按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要求,必须将辖区内耕地保有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国土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情况与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政绩挂钩,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切实抓好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二是进一步增强国土资源管理的国策意识和法律意识。要通过不断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国策意识,提高全民国土资源保护的法律意识,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舆论和社会氛围。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胸怀大局,着眼长远,切实增强土地法制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身体力行地做依法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带头人。三是实行科学的国土资源管理考核机制。要将GDP总量、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与土地资源消耗量结合起来,对单位GDP土地资源消耗少、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高和创成“土地执法模范街道(乡镇)”的,给予农用地转用指标和资金奖励;对耕地保护不力、违法用地问题严重甚至被上级列为土地执法重点区域的,暂停用地报批并实施问责;对滥用资源和浪费土地的,除进行相应查处外,主要负责人及责任人不得升迁。建议将国土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列为每年政府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凡违法用地、土地闲置浪费严重以及单位面积产出GDP、税收低于平均水平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以规划为龙头,切实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战略安排,决定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整体效能的高低。

一是要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相关规划、建设的龙头地位。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完善工作,努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功能。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专项规划(如城市规划、集镇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等)凡与土地利用规划相抵触的都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或修订,确保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二是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今后,所有建设用地都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预留地内选址,杜绝无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象发生,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与此同时,要逐步从单一的项目选址规划向区域性详细规划转变,做到统一规划,有序建设,不断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三是抓紧编制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等各类建设用地标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调整各类工程项目的用地标准,完善建设用地的标准体系。三.以管理为抓手,努力保障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迫切性是一对矛盾,迫使我们必须强化管理,寻求增量,保障有效供给。一是从闲置土地入手“寻”增量。要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这一契机,认真细致地对辖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对企业旧厂房改造利用情况,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项目等进行全面清理,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一事一议,采取收取闲置费、等价置换、协议或无偿收回等方式予以处置。二是从空间入手“拓”增量。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企业通过平房改楼房,建造多层厂房,“多增资、少增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和基础设施配套费。三是从项目入手“赚”增量。基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着眼长远,放眼全局,从招商源头入手,变饥不择食的“招商引资”为资源节约型的“招商选资”,力求引进占地少、技术含量高、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和项目,以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四是从财税政策入手“挤”增量。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用经济杠杆引导新建项目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使有限的土地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应有的效益。鼓励已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用地的集聚度。积极探索批前审查、批中会审、批后跟踪、建后验收的全程监管机制及批后土地跟踪评价制度,对圈地不开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达标及工程迟迟不竣工等,明确退出和处罚机制。

四.以新机制为导向,不断拓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领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途径,而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配置必须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一是严格执行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在对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工业用地竞价机制,努力提高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用地的精细化管理。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严格执行“划拨用地范围”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用地的有偿供给,用经济手段压缩土地需求,努力缓解城乡用地紧张矛盾。三是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严格执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坚持“一户一宅”、宅基地面积不超标,鼓励建设多层农民公寓等。

四是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相关部门应本着“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的原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适合港闸经济开发区相关产业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考核细则,为今后确定工业用地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等提供依据,为招商引资提供量化参数,使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五.以依法行政为根本,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全区国土资源利用的执法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执法工作,健全执法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执法监察机制。土地违法案件通常有干部参与,他们知法犯法,具有相当坏的示范性,影响极其恶劣。当前,建议从查处“以租代征”、闲置土地和各种严重破坏、浪费土地资源的违法案件入手,按照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把查事与处罚当事人和责任人结合起来,动真碰硬,切实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不断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实效。各级国土、纪检、监察、建设、规划、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要通过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形成多部门联动、互相协调、共同推进的执法机制。二是加大日常的国土资源执法巡查的力度,及时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发生的苗头。结合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区)”和“土地执法模范街道(乡镇)”活动,以加强国土资源执法队伍和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把创建活动寓于执法管理工作中,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力度,力求将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以完善执法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奖惩制度为抓手,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对土地违法行为不制止或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对典型违法违纪案件,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及时曝光,树立正气,教育他人,以儆效尤。三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度。按照“预防在先”和“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拆除”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执法监察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土地执法巡查责任制度和上下联动制度。我们认为,村级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员制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值得推广和完善。要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基层执法监察网络。此外,要鼓励并奖励人民群众举报土地违法行为,倡导、鼓励有关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各类公益活动。总之,要逐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公众参与的土地执法监管新机制,促进辖区国土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参考文献

[1] 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外文期刊] 2000(05)[2] 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2001(03)[3] 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1(05)[4] 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 2002(03)[5] 陈莹;刘康;郑伟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土地科学 2002(04)[6] 宋成舜;白冰冰;李兰维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 2003(03)[7] 郑新奇;王筱明;王爱萍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2005(06)[8] 谢敏;郝晋珉;丁忠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05)[9] 杨树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07(01)[10] 徐伟声;王建龙;李江风城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2007(01)[11] 江文亚;郑新奇;杨玲莉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10(03)[12] 董秀茹;王秋兵农用地基于利用内涵的界定 2007(23)[13] 王蒲吉;王占岐;孟蒲苇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04)

第二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园区用地规划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注重行业集中布局和产业优化互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对园区范围内闲置土地进行调查摸底,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理办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监管管理办法》,2市场化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但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粗放,深挖潜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提效率”的服务理念,采取计划用地、项目争地、依法供地、集约用地、拆迁增地等多条路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在土地精细化管理上求突破,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三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发布日期】2014-05-22 【生效日期】2014-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已经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姜大明 2014年5月22日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 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第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模引导

第七条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者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第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第三章 布局优化

第十条 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第十二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协商,促进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第十三条 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第十四条 促进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综合确定出让底价。

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包含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的,整宗土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第四章 标准控制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者和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督促和指导。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对违反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确实需要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宏观产业政策,制定《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限制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得为禁止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

第五章 市场配置

第二十条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当充分贯彻市场配置的原则,通过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

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二十三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 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第二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有偿供应各类建设用地时,应当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中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

在供应住宅用地时,应当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六章 盘活利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土地整治。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治应当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应当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开展。

第三十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对基础设施占地率超过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

第七章 监督考评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的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土地供应、合同履行、欠缴土地价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在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等环节加强用地准入条件、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等方面的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基础。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组织开展区域、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绩效管理和开发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为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供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为禁止或者不符合限制用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应工业用地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验收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

2014-06-06 | 作者: 程秀娟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61号令,发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九章38条,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规定》针对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借鉴和吸收地方成功经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进行了归纳和提升。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规定》强调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

二是进一步强调布局优化。《规定》根据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三是强化标准控制作用。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规定》提出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强调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明确,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五是突出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规定》总结近年来土地整治领域多项改革经验,从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两方面提炼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做法。对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整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六是完善了监督考评新机制。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相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附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

第61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已经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姜大明

2014年5月2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 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模引导

第七条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者修改,核减

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第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第三章 布局优化

第十条 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第十二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协商,促进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第十三条 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第十四条 促进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综合确定出让底价。

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包含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的,整宗土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第四章 标准控制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者和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督促和指导。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对违反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确实需要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

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宏观产业政策,制定《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限制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得为禁止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

第五章 市场配置

第二十条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当充分贯彻市场配置的原则,通过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

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二十三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 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

第二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有偿供应各类建设用地时,应当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中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

在供应住宅用地时,应当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六章 盘活利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土地整治。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治应当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应当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开展。

第三十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对基础设施占地率超过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

第七章 监督考评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的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土地供应、合同履行、欠缴土地价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在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等环节加强用地准入条件、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等方面的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基础。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组织开展区域、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绩效管理和开发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为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供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为禁止或者不符合限制用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应工业用地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验收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河口区正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需要新增大量建设用地,而人多地少的国情却不允许过多的占用耕地。因此,必须把节约土地放在重要位置,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

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既有矛盾又互相支持,城市发展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耕地又是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证,是确保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利用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机制往往是重新区开发,轻旧城存量土地挖潜改造,造成建成区扩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90年代初掀起的“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闲置和浪费。城市之间普遍存在着争项目,争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也是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由于城市建设占用的土地60%以上来自于耕地,尤其是交通方便、长期投入积累较多的高质量耕地,因此,对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和挖掘现有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可以节约用地,有效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

因素。通过合理的布局,互为补合的整体优势,使土地资源的拓展、用地潜力的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配置,构成一个土地利用提升的运作体系。“土地潜力的评价”正是土地作为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再生资源主要表现有:规划科学性的体现和集约化功能的展示。

6、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建设与土地市场的内在关系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突出了“土地经济评价”的重要问题,由此助动了土地市场的运作。土地资源在分级、类型、结构和用途方面,往往构成了土地品位的综合指数,优质的环境带来了土地价值的再生、升级。

(1)产业结构。对土地的使用走向优化聚合,以带动园区建设的土地效能,其选址要素对生态环境、环保素质等的客观要求,提出更为长远的施展谋略,土地作为首当要素。

(2)品位助动。有品牌就有品位,土地利用从经济价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经济价值的提升,在使用上尽显所能,从根本上把生态环保的内容融合于经济建设中去,营造高科技含量、具有创新机制特色的土地作为。

(3)功能构建。从初级的土地优化配置,到全方位的“一盘棋”作为,土地利用大大地提升了功能配置的优化,不重复建设,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更趋向于条理化。顺应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目标,有助于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有助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

土地经济建立在合理的土地功能配置与和谐的环保生态环境,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有效抑制了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作为失当的负面现象,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融合经济建设与土地管理关系的科学性。

土地资源并非全部土地,但可以预言,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类的文明意识必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改造自然,开源创新,那么它们又将会成为土地的资源效益。实施节约集约化用地,营造经济建设土地管理为关联的“金土工程”,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的科学性。例如:填海造地,可以延伸土地的再生;改造江河两岸,能够培植新增用地;封沟、涌、渠为路,构建用地多元化;置业高层建筑,拓展用地多功能;立体交叉、复式利用,开辟用地科学含量新领域。以此引导社会形成节约和珍惜利用土地的气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造就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提高河口区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1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投资强度。

凡是土地利用强度和建筑面积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今后不得供地。充分利用旧厂区,既节约了用地,又节省了企业因征地而需要的大量资金,使老企业在调整改造中重新焕发了青春。集约用地就要集中用地。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农用地,又便于配套设施建设,克服了以往工业项目见缝插针的做法,改变了项目星罗棋布的混乱局面。

1.2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双控”制度。

(1)严格执行省“双控”规定,投资强度系数在省规定的基础上上浮0.2,同时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为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经汁划、国土、规划、经济、科技等部门联合审定后,优先供地,同时对早期投入虽低,但产出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可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投资强度。

(2)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

(3)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实施违约责任追究制度。

1.3集聚利用土地资源。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园区)以外的项目供地。

对投资额小于一定数额的工业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按上款的规定执行),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采取租赁土地使用权或租赁标准厂房的形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留用地指标在园区内按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

1.4努力提高土地容积率。

对适合于多层厂房的生产行业,必须推行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单层厂房建设,确需建设单层厂房的,必须经计划、国土、规划、经济等部门审定。企业技改项目应先利用现有厂房、土地,内部挖潜,提高容积率。

2、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多种路径激活闲置地

随着开发热潮的减退,遗留下大量“闲置”土地和“半截子工程”。在消化处理这类土地时,对逾期不开发建设、长期闲置的土地,能无偿收回的无偿收回,能有偿收购的有偿收购,对历史遗留的部分“半截子工程”鼓励开发商重新启动进行续建,同意其继续延用原承诺的用地方式,集中这部分资源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其效益。

下载125121010郭元武地籍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5121010郭元武地籍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综述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 为了切实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耕地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各类用地得到切实保障、土地资源效益得到切实发挥......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阿左旗国土资源局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调研报告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产物,近年来,随着我旗经济的发展用地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用地难题,结合......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综述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于8月10日至11日在哈尔滨市举行......

    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市人民政府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加,这使得本来就人多地少的**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据2003年底统......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

    多管齐下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多管齐下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周荣春 洪永华  2012-12-24 15:41:22 来源:《中国地产市场》2012年第12期 据统计,至2011年年底,浙江省建德市共有土地347.16万亩。其中,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面对日益严重的粗放浪费土地的现象,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土地使用综合效益一、 各类园区是我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核芯”,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载体。我市自1994年首次设立江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