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到自贡市荣县旭水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学习考察报告
到自贡市荣县旭水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学习考察报告
翠屏区政府办课题组
2012年4月13日,区政府陈中副区长、区政协袁向东副主席率区府办、区委农工办、区农牧局、区住建局、区文广局、李庄镇、牟坪镇、宋家乡等部门负责人赴自贡荣县旭水河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学习了金台新农村综合体农民集中居住区、畜牧业产业核心区,望佳镇品山村大学生创业园,并与荣县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座谈。考察组一致认为,荣县有许多宝贵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基本情况及省领导批示
荣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幅员面积1609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五百个粮棉大县、百个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扩权强县试点县、“三农”工作先进县。旭水河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双石、望佳和鼎新3个镇30个村,459个村民小组,2.04万户,6.54万人,幅员面积112.09平方公里,耕地77342亩。当地按照“三年规划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思路,以3个“万亩示范园区”、“3个第一村(镇)”(西堰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品山万亩“畜—沼—菜”循环农业生产、金台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望佳镇品山村川南畜牧第一村、双石镇金台村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村企合作”第一村、鼎新镇川南茄果类蔬菜第一镇)为抓手,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有思路,敢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经验。2009年12月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视察望佳镇品山村,充分肯定了合作社带动会员农户共同致富的做法。2011年10月28日,刘奇葆书记再次对该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取得的明显变化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8月9日,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在视察中对品山村大学生创业园把发展肉兔养殖作为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给予肯定。2011年6月9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视察金台村新农村综合体试点建设,称赞为农民群众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是一项惠民富民的民生工程。2011年10月18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率队调研后对该县积极探索财政项目资金量化为农民股份的利益联结机制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认真总结,规范运作,积极推广。
二、主要做法
作为丘陵农业大县,荣县在地域特征上与我区相近,他们探索出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经验值得学习。
(一)打造方式:因地制宜,四方联动。旭水河示范片在自荣路中段,土质与我区北域较为接近,农村处于“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境况,当地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有较久历史。荣县政府、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四方联动,充分利用背靠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政府投入300余万元主导新农村示范片规划编制,以十大产业核心示范基地为支撑,在品山村打造川南畜牧第一村,在鼎新镇打造川南茄果类蔬菜第一镇,在双石镇金台村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村企合作第一村;对连片发展设施农业、水产基地、规模畜禽养殖给予补助,对获市级以上商标、品牌给予奖励。通过政府提供信息技术、改善基础设施,吸引20家龙头企业和34户专合组织参与示范片产业发展,投入资金近2亿元,农民种植养殖的风险也降到了最低。同时,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通过村组干部、社员代表会议等,确定产业发展规划,把规划决策权交给群众,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二)产业方式:绿色生态,规模效益。一是畜-沼-菜(果)循环农业。建设“畜—沼—菜(果)”循环农业示范带,建成山上发展特色养殖基地、山腰发展以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基地、山下发展蔬菜种植基地的万亩“畜—沼—菜(果)”循环农业示范带。山上的养殖基地产生的粪便通过干稀分离,干粪由肥料厂经过加工后成为农业种植的有机肥,稀的进入沼气池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农业浇溉,从而实现了农业的立体种养,形成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二是稻菜轮作农业。在采取稻菜轮回种植,既减少田间病虫害的发生,又提高蔬菜品质,增加农业效益。在示范片,采取该模式的4万余亩菜地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万块钱”的良好效益。三是设施农业。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要求,大力推广“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促进示范片主导产业成片发展,设施农业每亩年纯收入达万元以上。四是多功能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通过推进金台、蔡家堰万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省级、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目前,投资5000万元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基本完工;发展稻鱼(莲藕)2000亩,花卉林木3000亩,建成年出栏生猪3.5万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2个,生态观光农业逐步形成。
(三)增收方式:四式结合,效益飚升。依托示范片搭建的农民增收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四种稳定的收入,今年人均纯收入将达1万元。一是土地入股收益。农民用土地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合社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经营。按入股土地,实行“保底收入+盈利分红+务工收入”。二是财政项目资金量化股份。财政补助生产性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农民,农民以量化到的股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再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经营。按入股财政项目资金,实行“保息分红+盈利分红”。两年来,共有2148.1万元财政补助生产性项目资金折算为农民股份,进行合作经营。三是农民资金入股经营。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经营。按入股资金,实行“保息分红+盈利分红”,让农民变股民,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四是企业(专合组织)带动发展。以企业和专合组织为主体,采取多户联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寄养代养畜禽、利益兜底发展蔬菜等形式,由企业(专合组织)统一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保护价订单、市场价收购,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减少农民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四)新村建设方式:增减挂钩、村企合作。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融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对集体建设用地实施增减挂钩、有效置换。建设前,确定了旭阳镇与双石镇金台村对应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共置换出建设用地340亩,除40亩由金台村三组、十四组农民修建集中居住区自用外,结余的300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使用到旭阳镇波罗村、朝阳村。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金台村委员会通过村民大会决议,引进巴尔农牧集团公司实施“挂钩项目”。巴尔农牧集团公司按照每亩7万元的价格垫支300亩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费2100万元,政府将这笔钱用于金台村集中居住区的打造,政府并将把投入双石镇的城乡统筹项目资金重点向金台村倾斜。作为补偿,巴尔农牧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土地拍卖方式获得旭阳镇100亩集体建设用地的商业开发权,政府则收回旭阳镇200亩建设用地作为工业园区储备用地。集中区建成后,开发商巴尔农牧集团公司按照住房每平方米700元、门面房每平方米1400元,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实际成本住房每平方米850元、门面房每平方米1700元)出售给集中区农户。同时,政府落实了“四项优惠政策”。一是农户到集中居住点联建房屋的,除按规定征收耕地占用税(2.7元/平方米)外,其余税费尽量减免。二是农户联建房涉及农地转用审批的费用按相关法律法规最低标准收取,房屋竣工验收后由规建、国土部门按程序核发《房屋产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三是规划区内农户联建房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用于该联建点基础设施建设,房屋设计、施工监理等费用按最低标准收取。四是农户联建房集中规模达50户以上的,县财政按每户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用于该居住点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在双石镇金台村,整个集中居住小区配套有休闲广场、超市、医院、派出所、文体广场,实施了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小区绿化和堰堤整治等基础工程,完善了水、电、气、闭路、电话等设施。该居住点260多户农户户均投50000元就住上了宽敞明洁的新居,广大农户十分满意。
三、经验启示
荣县旭水河新农村示范片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这些成功经验对于翠屏区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
第一,思路决定出路。随着二三产业的强势,城乡“剪刀差”进一步明显,农业地位更加弱化,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被动抓,不想抓,不会抓”的思想。但现行的市区体制下,我区农业产业相较二三产业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能发挥更大的作为。因此,只有抓好示范片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才能在市区体制调整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这也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必须提高认识,树立“思路决定出路”、“有为才有位”的思想,通过体制的创新和亮点的打造,建设有翠屏特色的新农村。
第二,产业支撑农业。一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树立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理念,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 着力发展“种养结合”的产业模式。要通过启动产业带、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龙头企业培育,实现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品牌性、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既要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又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生产抗风性能力。三是用现代产业形式经营农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合作组织,共建立农民专业协会、营销联合体、龙头企业之间的行业协会,探索“村企”股份合作机制,引导土地成片开发,加大农超对接力度,促进农产品快速流通。
第三,旅游致富农民。仅靠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潜力有限,必须以产业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现金收入。我区示范片产业规模效应已初现,且示范片内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自然风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市场十分广阔。我们要以建设城市边缘开放式公园,打造文旅名牌为核心,各村之间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按照“一村一品”的文化格局不断推出和延伸新的品牌项目,如:农耕文化体验区、民俗风情文化区、健康漫步休闲区等。要鼓励支持道路沿线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功能,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
四、政策发展新村。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已经远不是过去单一的占补平衡的追求目标,远不是一个农村建设技术层面的事情,而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重要平台、重要载体。首先,要积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用好土地整治和挂钩政策,制定挂钩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技术措施和监管手段。其次,要创新多元的投入机制。一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落实部、省、市、区专项资金、落实国土资源专项资金,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并重点向示范片倾斜,资金落实一个就启动一个;二要按照“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思路,整合涉农资金,聚合土地整理开发、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电力、通讯等相关资金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叠加效应;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进来,产生的收益用于分配或后续发展,指标交易产生的收益原则用于项目滚动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研究农业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既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使各个指标与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又要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足空间;还要确保农民长期受益,把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作为农民的资本金,作为股金入股经营,所得收益由示范片群众分享。
第二篇:集镇、社区、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集镇、社区、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7月18日,在县委组织部的组织带领下、公开选拔的挂职副乡(镇)长、社区负责人及全体组工干部共计52人组成的观摩考察组赴临夏市八坊社区、前河沿社区、临夏县土桥镇、永靖县岘源镇刘家村、古城新区等地对社区建设及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观摩学习,期间共计观摩集镇、社区、新农村等示范点共5个,方法上采取现场看、听取介绍、座谈交流、操作体验等方式进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先进经验与做法
考察组观摩的点在全州处于较高水平,一些特色工作和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对我县今后集镇、社区、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概括地讲,各观摩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1、强化理论指导,在工作理念上突出超前性。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改变方式。通过考察,各观摩点普遍给人的印象是理念上高人一筹,措施上高人一招,行动上快人一步,善于把工作与新形势下居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想所盼结合起来,勇于把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与加大投入、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乐于把改善服务方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创新应
用结合起来,紧跟时代工作要求,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各项工作符合了居民群众的需要,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工作运行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服务方式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顺民意、利民众、出实效。临夏县前河沿社区实施了“民情直通车”服务工程,通过悬挂民情信箱、组建民情信息员队伍、记好民情登记册、印发民情连心卡、召开民情恳谈会等多种途径,与群众面对面、察民情、晓民意、解民难、排民忧、连民心,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规范了为民服务程序,增强了社区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量。
2、强化阵地基础,在设施设备上突出先进性。把现代技术应用到服务工作中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把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工作服务方式相结合,对方便居民群众办事、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不仅生产技术需要创新,管理服务技术更需要创新,只把现代技术的一些成果积极的应用到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当中,才能有效推动社会高效运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临夏市八坊社区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把服务居民群众作为社区的重要职责,从民情反映、民事办理、结果反馈等方面系统地规范了工作程序,并依托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将基层建设、惠民政策、计
划生育等多项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真正把民情、民意作为一项工程去完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3、强化自身优势,在工作特色上突出时代性。我们所观摩的集镇、社区和新农村在开展工作中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作,真正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的工作格局。永靖县岘源镇刘家村针对人口老龄化突出和幼儿教育的问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修建敬老院和幼儿园,在我州广大农村来说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为区域内老人较好地解决了居家养老问题,为婴幼儿提供了成长的乐园。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带动性。永靖县古城社区突出旅游城市的特色,合理规划布局,与太极岛景区有机融合。临夏市前河沿社区实施 “民情直通车”服务工程,开展了“三百”、“六个一”活动。临夏市八坊社区对临夏风格的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保护了民间文化珍贵财产。临夏县土桥镇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科学合理的制定集镇建设规划,把集镇打造成了临夏市的后花园。
4、强化资源整合,在工作运行上突出灵活性。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合的工作格局,是深化集镇、社区、新农村建设建设的根本途径。从观摩的几个点看,他们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采取机动灵活
工作方式把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然后集中资源、精力打造具有指导性、带动性和示范性的工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临夏县土桥镇在集镇开发建设中灵活采取现金直补和商铺置换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征地工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科学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无效利用,让人印象最深刻。土桥镇在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方面力度非常大,新建成的集镇在规模大、辐射面广,必将成为临夏州的经济、商贸、文化重镇。
5、强化工作监督,在为民服务上突出时效性。为民服务的实效,主要靠监督机制去落实。没有监督的工作,没有监督的服务必然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我们所观摩的集镇、社区和新农村在实施各项工作的同时,都建立了个体监督、社会监督、网上监督、专门监督、评议监督等五种监督形式,很好地落实了各项工作措施,切实改善了工作作风,转变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实效。
二、观摩考察后给我的启示
1、提高认识,转变角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县的集镇、社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与临夏、永靖地区相比还是不够完善的,还不够细腻。当然,这包括有很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说,与我们的工作在集镇建设上经济水平欠发达,社区服务起步较晚,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不够等方面有关。从主观上来说,就是我们的意识还跟不上,对抓好
这方面的工作还缺乏一种紧迫感。只有我们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急起直追,才是我们干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社区服务工作是否能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当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毋庸置疑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相应的投入,才能有相应的收获,各项工作才能进一步完善。
3、改革体制,服务社群。目前我们的集镇、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就是涉及的部门较多,包括民政局、宣传部、组织部、综治办、人事劳动局、编制办、建设局、国土局、公安局、环境保护局、司法局、教育局、文体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科协、爱卫办、环卫局、税务局、总工会、妇联、团委、残联、信访等多个部门,由于职能与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部门自搞一套、政出多门或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因此,建议要把各有关部门开展此类活动都统筹起来,合理安排,把有限的资源真正利用好,以彻底解决各搞一套的弊端。
4、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这次对临夏、永靖地区集镇、社区、新农村建设的考察,虽然时间很短,行程匆匆,但是我却强烈地感受到,临夏、永靖两地的乡镇、社区、村真正起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作用。因此,我县的乡镇、社
区、村作为最基层的一个政权组织,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一阵地,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要结合我县实际,对目前我县的资源进行整合,相互协同,共同服务,建成节约高效的互动机制,提升城镇、社区、村的建设水平。
短短的行程,令我收获甚大,临夏、永靖两地在集镇、社区、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第三篇: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2006年4月30日)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中国教育资源网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2005年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0.67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省。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三是加快制定规划。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十一五”,同时谋划“十一五”后十年。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已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江西省赣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从2004年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贵州、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也基本形成,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已启动。四是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各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舆论宣传工作,各类新闻媒体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加以报道。湖南省在总结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言歌》,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四川省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38个部门的厅处级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各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五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各省都明确把投资的重点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强调确保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贵州省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比2005年增加3.78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和扶贫开发。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级财政支农资金47.76亿元,比2005年增长30%,增幅大大超过往年。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各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促进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核心是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川省提出“十一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江西省提出每年农民增收300元以上,湖南省提出到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目标。各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推广、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今年开始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把科技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各省普遍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湖南省重点是抓好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突出培育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福建省的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江西赣南的百万亩脐橙生产基地都在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四川省提出2010年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全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猪肉加工出口基地。二是推动发展龙头企业集群。目前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002亿元,下一步重点是推动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示范,完善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湖南省提出在2005年全省166个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413亿元基础上,继续着力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十一五”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福建省从今年开始实施产业化“百龙千亿”工程,将集中力量从更高层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三是在更大范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状况,各省普遍重视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工作,这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2005年四川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到1637万人,其中省外务工814万人,劳务收入达到72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81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为继续扩大劳务创收规模,“十一五”四川省将着力实施品牌劳务工程,推动“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品牌劳务的发展,并逐步向高端劳务市场和海外劳务市场延伸。贵州省有40%以上的县,当年农民工务工收入超过全县财政收入,“十一五”贵州省将继续把劳务创收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动,每年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达7500万元,计划五年完成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带动全省5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四是继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五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非常迅猛,成为农民联结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四川省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3万个,有会员278万人,间接带动了近800万农民,“十一五”末,四川省经济合作组织将突破2万个。湖南省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合作组织纳入“十一五”规划扶持发展,今年将确定1000个进行重点培育,以示范促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全省30%以上的农户将成为合作组织会员。江西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新经济组织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一年时间新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314家,经济组织体系已经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是各省推动新农村建设普遍采取的做法。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9月启动以来,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示范乡、示范村在投入上适当倾斜,在领导力量上重点加强,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创新,在工作进程上适度超前,示范推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摸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今年江西省确定了62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安排试点专项资金6.7亿元,重点是推广赣州经验。湖南省在总结多年来抓小康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村实行党政领导办点示范和部门挂点制度,通过抓点带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将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每个村每年补助资金20万元。福建省已经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即对100个行政村全面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对100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仅厦门市今年安排给试点村的补助经费就达5000万元。
(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务,重点是开展村庄“三清五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解决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推动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城中村”、“空心村”,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每年重点治理100个乡镇、1000个行政村,10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江西省赣州市一开始就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村庄规划、推动“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通过“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引导农民加快改变村容村貌。村庄整治示范点由村民推荐成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根据村民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政府不搞强迫命令。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主要是实物补助。整治前首先要完成村庄规划,规划以自然村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千篇一律,注重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坚持基础设施、房屋设计、社区服务“三配套”,注意把“三清三改”与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脱离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建房,拆除“空心房”(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房屋),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乱占乱批行为,将村庄规划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个建设过程实行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仅一年多时间,赣州市村庄整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补助的资金和实物仅占35%左右,发挥了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有6700多个村庄完成了“三清三改”任务,60万农民饮上了干净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2500多个村庄达到全面整治要求。
(五)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各省主要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开始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福建省提出“十一五”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今年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4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启动了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厦门市今年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工程,将原定四年时间完成的农村教育、卫生项目提前到今年底完成,年内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70%,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80%以上。江西省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新增近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新增4000万元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总额达到1亿元,新增2.8亿元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三、几点启示
(一)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到的五个省从上到下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抓得都很紧。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也应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应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同时,应全面启动有关部门行业、地州市和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县市和部门的规划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突出规划的操作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和当地“十一五”规划相互衔接,要突出各地特色,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强化各部门、各地州市和县市的协调配合和交流。在自治区总体规划没有出来之前,可以学习湖南省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先期制定一个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导则,以指导各地搞好村庄规划建设。
(二)要抓紧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借鉴内地的经验,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应全面展开:一是要积极支持地州、县市抓好一批试点示范,带动面上的工作。试点工作要把重点放到村一级,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色的村庄类型开展,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自然村,可以是小康村,也可以贫困村,试点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的试点工作要采取立足村镇一级,以县为主整体推进的办法,积累经验。二是试点示范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要求,抓试点示范不能单独搞一个模式,一定要结合试点村实际,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找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此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作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从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机制、投入引导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上不断创新,确保试点效果。江西赣州市的试点工作搞得好,就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大胆创新,改变了单纯地给钱给物的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我区试点工作一开始就要注意充分依靠当地农民群众的力量,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形成农民自主发展、自主建设和自我监督的机制。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和内地相比,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考察的五个省中除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区外,其他省都要高于我区,最高的福建省比我区高出近2000元。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继续扩大,农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相比之下,我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多,抓农民增收的力度还不够到位,促进增收的措施针对性还不够强,借鉴五省的经验,必须强化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培育新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区加快发展“四大”基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围绕提高综合效益,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重点,促进农民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我区农民收入和内地相比差距大,主要就是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差距大,必须下更大努力把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做大,开辟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二是要把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我区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要学习贵州省开发式扶贫的经验,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层层抓落实,扎实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从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增收的组织措施。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民增收目标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条指标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形成各方面抓增收促发展的合力。
(四)要因地制宜推动村庄整治。内地五省的经验表明,不论经济发达的村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只要尊重农民意愿,找准办法,都可以通过搞好村庄整治,较快地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我区村容村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规划,乱堆乱放乱建,人和畜禽混杂,人居环境差等,当前解决这些问题要实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要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和加强农村水电路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庄整治的着力点,通过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清除乱搭乱建,推进农户改圈、改厕、改水、改房和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对已经有基础的小康示范村主要是完善和提升,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提高村庄现代化水平。农村集体经济有实力,农民收入较高的村庄,要适度超前制定整治规划,把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整治的重点要放在旧村改造上。同时,要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当地村庄布局,推动一些偏远村组就近合并,实行小村变大村,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防止脱离实际,搞大拆大建,盲目攀比。
(五)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要切实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五个省通过成立强有力领导机构,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区学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只有强化组织领导,才能加强各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大力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要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报道的一个突出重点,通过宣传报道,正确引导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进一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加快农村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农村发展体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强化财政、金融、流通等方面对农村的支持,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第四篇:120509-关于文明城市创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学习考察报告(最终版)
赴湄潭、余庆学习考察文明县城创建
和“四在农家”报告
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2012年5月
为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工作经验,经县委同意,日前,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薇带队赴湄潭、余庆两县学习考察文明县城和“四在农家”创建工作,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基本情况
考察组成员一共39人,由县文明办、住建局、工商局、卫监局、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人和各乡镇分管领导、“整治”办主任等组成。在学习考察中,我县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湄潭县洗马乡新场村、鱼泉镇偏岩塘、湄江镇核桃坝、兴隆镇田家沟等“四在农家”示范点,实地查看了湄潭县城区主街道、环境卫生整治,并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团一行还参观考察了余庆县县城及赵家沟新村、龙溪镇茨桑坳、大乌江镇水油新村、敖溪镇土司园、松烟镇阳光水岸等“四在农家”示范点。
这次考察尽管时间短,但安排紧凑,联络到位,看到的、听到的和实际感受到的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通过实地感受和座谈交流,对两县在开展“四在农家”和文明县城创建工
作工作中显示出的大气魄、快速度、严管理和争先创新意识、苦干实干精神感触颇深,收获不少。
二、湄潭、余庆县创建工作经验
(一)关于文明县城创建工作
湄潭、余庆两县创建文明县城工作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很多特色做法、管理机制、创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湄潭、余庆两县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把“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两项工作作为文明县城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抓反复、反复抓”,思路清晰,成效明显。为扎实推进文明县城创建,两县都成立了高规格的创建工作机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创建办公室,着力构建“书记统筹、县长负责、文明委主抓、乡镇部门配合”的组织机构。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调度,听取汇报,研究创建事宜,解决创建困难和问题。以湄潭为例,该县在开展“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工作中,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创建指挥部,县四家班子领导全员参与,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督查和评比。县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合力推进创建。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湄潭县“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实施意见》、《湄潭县“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实施方案》等相关指导性文件及工作制度。并加大“整脏治乱”工作力度,加强城市保洁员、管理员队伍建设,出台了《湄潭县城镇管理综 — 2 —
合执行办法(试行)》,将城管局与住建局分设,城管局队伍达到500余人(其中正式编制人员达80余人),专门负责涉及“整脏治乱”工作和城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并坚持实行每周星期一由县委书记亲自调度“整脏治乱”、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点评、现场明确、现场交办,明确办理时限,由县委、政府督查室和纪检、组织部门跟踪督办,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2.注重民生,突出实效。人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目的。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的过程。湄潭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作为创建工作的标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大投入,全力打造“文明中国茶城”,全面实施城市改造升级工程,使文明县城创建过程成为“为群众解难、让群众方便、使群众受益”的过程。该县自2011年3月启动“文明中国茶城”创建工作以来,县委政府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城区道路“白改黑”、电力线“天改地”、城区路灯改造安装、市政环卫设施、城区交通标识标线施划和标识标牌安装、城区人行道青石板安装、国道(省)道文化墙的装饰和县城区绿化美化等工程。近一年来,湄潭县开展“整脏治乱”和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整体资金投入上亿元。
3.健全机制,强化保障。为了使创建责任落到实处,两县都十分重视创建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定期调
度、督查通报、责任追究、考核奖惩和投入保障等机制,形成了一整套抓创建工作的科学、有效机制,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余庆县加大创建工作考核评价的力度,把创建考核与年终干部实绩考核结合起来,通过文明创建锻炼人、衡量人、使用人。对创建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完成不好的部门和干部实行问责。为便于统筹调度,余庆县把“整脏治乱”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由一名政府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专人组建“整脏治乱”办公室,负责全县“整脏治乱”工作的统筹协调、调度和组织实施,由于整治力度大,成效明显,该县“整脏治乱”工作考核已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全市第一。湄潭县十分重视创建工作保障,做到创建办人员按需调整,把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创建办公室,在创建“文明中国茶城”过程中,抽调10余名同志集中办公开展创建,并配备专门办公场所、设备和经费等。
(二)关于“四在农家”创建工作
湄潭、余庆两县都高度重视“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成功打造了一批全省、全市一流的创建示范点,以点带面,有力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1.坚持高起点规划。余庆县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户农家当作一个“亮点”来打造,注重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4 —
充分体现了“超前、科学、适用”的特点。一是工作超前。早在“四在农家”创建初期,余庆县就出台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逐步完善。二是规划科学。在规划中该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不一哄而上,做到了科学性、客观性、超前性三者的有机统一。余庆县在县乡村三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特别是在乡镇层面,编制了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和部分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开展了城市设计与小城镇风貌定位研究。同时,该县还规定,每年实施的“四在农家”创建点,都由乡镇按照整体规划要求,结合创建点实际拿出创建规划,报县“四在农家”创建办审核后实施,做到了规划的科学性。三是严格按规划建设。余庆、湄潭两县都规定,农村新建住房,须按照统一规划和“黔北民居”风格建设,并严格按规划实施。包括农民盖房在内的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严禁未经规划许可的建设活动。
2.坚持高标准创建。余庆、湄潭两县都高度重视“四在农家”创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大经费投入,认真健全创建机制,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界定了工作职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领导机制上得到了充分保证。如湄潭县成立了专门的农村建设办公室,由一名副县级领导任办公室主任,整合各方面力量,— 5 —
从国土、林业、住建等部门抽调10余名同志集办公。二是对涉农资金进行了有效整合。明确规定各类涉农资金在不改变原始用途的前提下,都要与“四在农家”创建点结合起来,做到项目捆绑申报,资金整合使用。三是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都从财政资金中拨付一定金额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如余庆县规定,对“四在农家”工作的财政专项投入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2011年,湄潭县财政对“四在农家”投入达1500余万元,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全面提升创建水平。近来来,通过加大投入,湄潭县成功打造了田家沟、核桃坝、偏岩塘、邓家寨等一批全市、全省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建设了各类“四在农家”创建点195个,成规模、上档次的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151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19个,累计新(改)建黔北民居20347户,基本实现了县有示范带、镇(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截止2011年底,余庆县共建设“四在农家”创建点802个,其中黔北民居新村220个;农村受益人口近24万人,覆盖率达93%。
三是坚持高水平管理。切实提高“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建设管理的水平,坚持示范点建设的质量和标准,提高对示范点的管理水平,细化管理职能,实现示范点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申报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等进行动态管理,对已建成的创建示范点,— 6 —
镇村两级建立起了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管理机制,做到建设一个、巩固一个、成功一个。
二、学习考察的几点工作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文明县城和“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仅靠哪一个部门是不行的。要搞好两项工作,必须进一步夯实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抓的责任,形成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必须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路子;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真正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主要领导重视,特别是一把手重视才能形成工作开展的整体合力,工作开展才能全面整体系统推进。
(二)科学规划是先导。搞好“四在农家”创建,要坚持规划要先行。必须加大“四在农家”创建的规划指导力度,对农村无序建房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和管理,尽快解决农村无序建房的问题。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同时,按“精品示范型、巩固提高型、扶贫开发型”三种模式为农民设计符合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从根本上解决村
庄建设杂乱无章的现象。
(三)产业支撑是重点。发展产业是“四在农家”创建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四在农家”创建才能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湄潭县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该县结合“四在农家”创建打造了核桃坝“茶海生态园”、“天下第一壶”、“十里桃花江”、“中国茶海”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景点,全县生态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度假、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日趋成熟,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四)资金整合是关键。“四在农家”创建,必须要有资金投入。由于我县财政相当困难,能够用来支持“四在农家”创建的资金极为有限。余庆、湄潭的经验告诉我们,“四在农家”创建,可以通过资金整合的方式有效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我们必须通过有效方式,改变过去农业、扶贫、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各项涉农资金单独使用、部门垄断的传统做法,在“四在农家”创建的平台上对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整合。通过整合,集中财力,解决了创建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以人为本是基础。通过创建,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 — 8 —
众的参与和支持,创建工作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要通过开展文明县城创建,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是市民长期遗留的一种习惯,涉及面广、时间长,需要一个长期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过程,只有市民的素质提高了,创建成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和提高。
(六)长期坚持是目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群众期盼的是长期坚持,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工作建议
通过对湄潭、余庆两县学习考察,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文明县城创建工作
一是成立创建机构。参照遵义市以及兄弟县市做法,落实创建场所、人员和经费,成立高规格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设立的强有力的创建办公室,抽调政治过硬、熟悉业务同志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创建日常工作以及对各单位部门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调度、督查检查。
二是明确工作载体。建议围绕“创建”工作总体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市民易懂、易记、易参与的活动载体。以文明创建为统领,把“整脏治乱”、“满意在贵州”工作作为文明县城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9 —
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创建,建设幸福绥阳。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拟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创建目标,以创建目标的明确化实现创建机制的常态化,注重长效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研究制定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建立健全工作调度、监督制约、责任追究、考核奖惩、投入保障、舆论引导等工作机制,划分任务,落实责任,推进创建。
(二)关于“四在农家”创建工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建议我县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四在农家”创建专项资金,逐级建立账户,拓宽“四在农家”创建资金的投入渠道。一要完善政府资金的投入方式和管理办法,各级财政适当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创建点基础设施建设或以奖代补支持“四在农家”创建;二要整合涉农资金,把所有能够纳入“四在农家”创建专项管理的资金都集中起来,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对这些资金进行整合,重点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三要调动金融部门支持“四在农家”创建的积极性;四要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四在农家”创建,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目前,我县镇村干部群众对“四在农家”创建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议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大“四在农家”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一要注重宣传政策。将县委、县政府“四在农家”创建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要注重宣传典型。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群众,让农民看到“四在农家”创建的成果,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要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建办公室,引导各级干部转变作风,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干部队伍,真正肩负起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改变农村面貌的重任。在创建工作中,切实做到既注意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又正确认识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赢民心、集民智、聚民力,并善于总结推广他们创造的经验,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四在农家”创建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