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新左旗:严防拉票贿选行为使干部自觉做到“三不”
内蒙古新左旗:严防拉票贿选行为使干部自觉做到“三不”
为切实匡正苏木镇党委换届风气,新左旗从提高干部思想素养、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严肃干部工作纪律等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换届组织纪律,做到了让干部不想拉票、不用拉票、不敢拉票,营造了良好的换届氛围。
高党性认识,以拉票为耻,使干部不想拉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重点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组织的安排、人民的选择,逐步树立了“以拉票为耻”的理念。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以“不拉票、不委托他人为自己拉票、不以各种形式拉票,违反组织纪律和承诺,甘愿接受组织调整和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公开承诺制,强化自身约束和舆论监督。
建立科学机制,凭实绩选任,使干部不用拉票。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在干部实绩考核中采取苏木镇领导干部和旗直部门领导干部互平、四大班子领导成员评价科级领导干部、服务对象评价领导干部等内容,力争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将领导干部初始提名作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的重要举措,对重点岗位和职位进行了初始提名,形成了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在选人用人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将对待个人名利和升迁的态度作为衡量干部德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用了那些不跑不争、不打招呼,以辛勤的工作、良好的品格、平和的心态接受组织挑选,服从组织安排的品行俱佳的干部。
严肃工作纪律,严处贿选行为,使干部不敢拉票。通过利用网络、电视、远程教育等平台宣传和以会代训,警示教育进机关、进乡镇、进家庭等多种形式,强化对上级关于换届工作有关精神特别是“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要求的学习宣传。健全监督网络,通过开通监督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并从“两代表一委员”、干部监督员中选聘换届纪律监督员等方式,认真加强换届期间的干部监督工作。同时,加强纪律约束,从严从重查处顶风违纪者、投机钻营者、触犯法纪者,让拉票者得不偿失,警示和震慑那些思想不端的人,使想拉票者不敢拉票。(白彩虹)
第二篇:内蒙古新左旗:“四轮齐驱”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内蒙古新左旗:“四轮齐驱”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近年来,新巴尔虎左旗牢固树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出生产力的观念,转变单一的党校培训模式,形成了干部教育培训由课堂向社会实践延伸,由理论向技术指导延伸,由旗内向外埠锻炼延伸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取得了提高干部素质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
“推上来”现身说法。为增强牧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旗委党校专业教师教学内容与基层生产一线党员干部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创新教学形式,深入挖掘牧区乡土人才资源,从牧民群众中推选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党员大户、养殖专业户等典型人物与党校教师进行“双讲”教育。典型人物通过现身说法讲解自己的成功经验、一技之长和典型事例来影响带动学员,使牧民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党校教师则重点讲解其中涉及的相关政策、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自2005年以来,在全旗范围内开展“双讲”教育31次,培训基层党员群众4000余人次。在旗委政府以加强基础设施、转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贫富结合、以富带贫为 主要内容的“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工程的推动和典型人物的引导带动下,全旗共有3700多个牧户全部实现了模式化饲养,其中拥有一处2000亩以上围栏草场、一座标准化暖棚、一套牧业机具、一眼机井、一台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机、因地制宜的一块饲料地、一辆流动宿营车等“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标准的牧户达到1200多户,家庭牧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结成致富能手、经营大户与贫困户的帮扶致富链600余对,受益牧户达1800多户5400多人,先后有620户贫困户在致富大户的帮扶下脱贫致富,户年均收入达到2万元。三年来累计减压牲畜头数56万只,其中减压小畜41万只,大小畜比例由2005年的1:14调整到目前的1:10,既缓解了生态压力,又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牧民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旗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5元,比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435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324元,牧区生产生活呈现出了“草畜发展动态平衡、牧民收入稳步提高、牧区生产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强阵地”拓宽渠道。新巴尔虎左旗总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但总人口仅为4.2万人,牧民居住分散,交通十 分不便。为了有效解决党的理论政策宣讲难、牧民集中培训难、牧区信息提高难等困扰牧区教育培训的问题,在加强牧区信息网络建设、草原上流动党校建设、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蒙语译制基地等手段,初步形成了“一校两站两阵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一校”指流动党校,即从旗委党校、农牧业局、科技局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成立“流动党校”,定期深入全旗53个嘎查,以理论培训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将畜牧业生产知识、技术送到牧区生产一线。仅2008年,流动党校就行程4000余公里,举办培训班17期,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群众1000余人次。流动党校在牧区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先后被中组部《党建研究》、中组部基层组织局《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新华网”等1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两站”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和新巴尔虎左旗党建网站。在全旗5个苏木镇、53个嘎查均建立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和党员电教播放点,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远程教育工作网络。此外,2005年还开通了蒙汉文党建网站,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反映全旗党建和基层组织建设动态,收到了学习传达政策、拓展群众视野、传递 交流信息的效果,解决了少数民族干部因使用汉语言文字困难等原因了解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及方针政策较慢等问题。“两阵地”指嘎查活动阵地和现代远程教育蒙语译制基地。几年来,采取上级项目给一块、旗委政府出一块、苏木嘎查筹一块的多种投入方式,新建、修缮嘎查活动阵地,全旗53个嘎查活动室自有化率和办公设施配备率达到100%,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牧民群众学习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阵地。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远程教育片源少,牧民看不懂汉语片的实际,建立起“内蒙古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截至目前,蒙语基地已翻译下发科学养畜知识、法律法规及信息2357条,译制蒙语课件35部,向全市四个牧业旗县及基层嘎查下发蒙语译制光盘900盘,部分译制节目已被纳入全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图文网站,向全区播放,实现了省级资源库的互联互通。《小旗县办起了大基地》被内蒙古电视台拍摄成专题片播出。
“走出去”积累经验。新巴尔虎左旗是毗邻俄蒙两国的少数民族旗县,地处边疆,信息闭塞,受发达地区辐射少。为开拓全旗党员干部视野,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自2003年以来,旗委先后选派35名年轻少数民族干部赴大连参加 “少数民族干部进修班”,接受系统培训,有效提高了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素质,目前已有17人被提拔或交流任用到重要岗位上。在旗财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全面完成外埠培训和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任务的同时,还组织各类学习考察团到加拿大、港澳地区、华西村、杜尔伯特等地学习考察500余人次,平均每个干部外出学习考察2次。外派干部在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的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大型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强旗富民兴边事业的发展。2008年,该旗工业产值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40%。干部外埠培训和挂职锻炼,不仅提高了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还增进了与发达地区间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人才培训和经济合作上的双赢。目前,该旗已与广州等发达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广东“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张宇航带领的“白云草原爱心团队”,募集资金60.6万元,资助了该旗202名贫困学生,同时与35名贫困生结成“一助一”对子,资助其完成学业。
“请进来”解疑释惑。将新巴尔虎左旗建设成资源型能源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生态民俗旅游、进出口产品加工等“四大基地”的准确定位和实现“强旗、富民、兴边”的战略目标,对牧区干部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干部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旗委政府迅速调整干部教育培训思路,组建了一支以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旗四大班子领导干部、科局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乡土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讲授不同的学习内容,初步形成了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以外聘教授授课为主,基层牧民党员以科技专家和党校教师授课为主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干部教育培训做到了学有方向、学有重点,学有所获、学有所用。2006年以来,先后从内蒙师范大学、大庆市党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羊城晚报等地区和单位聘请专家学者及资深教师,就“发展工业经济”、“新牧区建设与畜牧业产业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草原旅游业发展前景”等事关该旗发展大局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培训各级干部2017人次,进一步开拓了干部视野,增强了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加快了干部教育成果的转化速度。在干部教育培训的深入开展和干部主体的不懈努力下,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全旗领导干部大专以上学历的228人,占干部总数的95%。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的干部达100%,已逐渐成为促进旗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