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谈大学生建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及方法
结合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谈大学生建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及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对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了解团队精神首先要了解团队,团队和一般群体不同,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成员既要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又要有与其他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所取得的成绩是团队个体成员的贡献的总和,且个人的贡献永远大于团体成员贡献的总和。然,一般群体仅指个体的贡献没有合作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群体的贡献是每个人的贡献之总和。所以以团队为工作方式,可以提高职业水平,组织赢得竞争必须是团队力量的发挥。团队精神可以使组织保持战斗力、精神凝聚、积极进取。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它具有目标导向、凝聚、激励和控制的功能。
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才能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要靠成员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与团队中最优秀的成员看齐。通过成员之间正常的竞争可以实现激励功能,而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而是得到整个团队的认可。用经济学的公式表述即为:1+1>2模式。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只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协作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最终促成集体利益最大化。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未来的社会分工必然是通过集体协作来完成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全能手,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必然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而现实是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工作异常艰巨,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个切入点来逐步完成。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凝聚青年来共同实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八十五周年时对青年提出的希望,所以只有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注重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团队精神,培育青年的共同理想才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呢?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如讲座、外语角、社团节等,既要从讲座中使学生通过专家的讲解,使同学们了解团队精神,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自发的组成团队从而从实践中去体验团队精神,使大家培养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团队精神充分的体现。当然我们也应该加强班级建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使一个班级的同学凝聚在一起,相互间充分信任,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更好的体现团队精神;实施鼓励机制,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从多教育学家认为,对受教育者采取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往往要好于采取批评和苛责的方式,因此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也应当引进鼓励机制,这样使得本来就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学生获得保持良好态势的动力,而对于团队精神尚有欠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鼓励机制的刺激作用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对于团队精神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渐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而又需要以团队合作形式来完成的各种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以及检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良好契机,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带来的不足,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们进行良好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与配合,无形之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团队意识的养成。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农村等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场所进行实践,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他们体验不同生活,检验专业知识,更能够在有形的实践中升华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
总的来说,两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亟待提高的现实状况,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和培养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活动使学生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能够亲身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内化团队精神,为将来走向社会,完成人生轨迹的顺利衔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大学生自己要积极的主动地参加团体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在实践中将团队精神具体化。
第二篇:结合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谈大学生建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及方法
结合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谈大学生建立团队
精神的重要性及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对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了解团队精神首先要了解团队,团队和一般群体不同,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成员既要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又要有与其他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所取得的成绩是团队个体成员的贡献的总和,且个人的贡献永远大于团体成员贡献的总和。然,一般群体仅指个体的贡献没有合作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群体的贡献是每个人的贡献之总和。所以以团队为工作方式,可以提高职业水平,组织赢得竞争必须是团队力量的发挥。团队精神可以使组织保持战斗力、精神凝聚、积极进取。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它具有目标导向、凝聚、激励和控制的功能。
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
作方式才能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要靠成员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与团队中最优秀的成员看齐。通过成员之间正常的竞争可以实现激励功能,而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而是得到整个团队的认可。用经济学的公式表述即为:1+1>2模式。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只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协作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最终促成集体利益最大化。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未来的社会分工必然是通过集体协作来完成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全能手,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必然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而现实是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工作异常艰巨,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个切入点来逐步完成。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
和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
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凝聚青年来共同实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八十五周年时对青年提出的希望,所以只有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注重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团队精神,培育青年的共同理想才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呢?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如讲座、外语角、社团节等,既要从讲座中使学生通过专家的讲解,使同学们了解团队精神,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自发的组成团队从而从实践中去体验团队精神,使大家培养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团队精神充分的体现。当然我们也应该加强班级建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使一个班级的同学凝聚在一起,相互间充分信任,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更好的体现团队精神;实施鼓励机制,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从多教育学家认为,对受教育者采取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往往要好于采取批评和苛责的方式,因此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也应当引进鼓励机制,这样使得本来就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学生获得保持良好态势的动力,而对于团队精神尚有欠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鼓励机制的刺激作用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对于团队精神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渐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而又需要以团队合作形式来完成的各种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以及检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良好契机,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带来的不足,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们进行良好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与配合,无形之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团队意识的养成。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农村等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场所进行实践,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他们体验不同生活,检验专业知识,更能够在有形的实践中升华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
总的来说,两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亟待提高的现实状况,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和培养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活动使学生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能够亲身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内化团队精神,为将来走向社会,完成人生轨迹的顺利衔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大学生自己要积极的主动地参加团体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在实践中将团队精神具体化。
第三篇:结合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谈大学生建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及方法”的实践活动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推荐]
“结合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谈大学生建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及方法”的实践活动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对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团队、团队精神以及团队精神的作用
要了解团队精神首先要了解团队,团队和一般群体不同,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成员既要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又要有与其他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所取得的成绩是团队个体成员的贡献的总和,且个人的贡献永远大于团体成员贡献的总和。然,一般群体仅指个体的贡献没有合作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群体的贡献是每个人的贡献之总和。
所以以团队为工作方式,可以提高职业水平,组织赢得竞争必须是团队力量的发挥。团队精神可以使组织保持战斗力、精神凝聚、积极进取。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
简单地说,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它具有目标导向、凝聚、激励和控制的功能。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实意义
1、对于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只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协作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最终促成集体利益最大化。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2、未来的社会分工必然是通过集体协作来完成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全能手,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必然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而现实是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工作异常艰巨,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个切入点来逐步完成。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凝聚青年来共同实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八十五周年时对青年提出的希望,所以只有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注重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团队精神,培育青年的共同理想才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
1、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如讲座、外语角、社团节等,既要从讲座中使学生通过专家的讲解,使同学们了解团队精神,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自发的组成团队从而从实践中去体验团队精神,使大家培养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团队精神充分的体现。当然我们也应该加强班级建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使一个班级的同学凝聚在一起,相互间充分信任,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更好的体现团队精神。
2、实施鼓励机制,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
从多教育学家认为,对受教育者采取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往往要好于采取批评和苛责的方式,因此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也应当引进鼓励机制,这样使得本来就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学生获得保持良好态势的动力,而对于团队精神尚有欠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鼓励机制的刺激作用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对于团队精神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渐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而又需要以团队合作形式来完成的各种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3、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以及检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良好契机,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带来的不足,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们进行良好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与配合,无形之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团队意识的养成。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农村等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场所进行实践,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他们体验不同生活,检验专业知识,更能够在有形的实践中升华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亟待提高的现实状况,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和培养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活动使学生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能够亲身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内化团队精神,为将来走向社会,完成人生轨迹的顺利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中共为领导,由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以及广泛爱国民主力量的代表组成的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团结和中国多党派大合作的中国人民政协成立;政协会议召开,制定了作为多党合作进入崭新历史时期里程碑的中国人民政协共同纲领。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党与非党的关系时,提出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因此,在今后我们应当采取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著作中,进一步阐述和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并认为这个口号并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它已经经过好几年的酝酿,长期共存的思想已经存在很久了。但由于后来的反右扩大化,以及“阶级斗争”的升级,这个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民主党派在十年**中也同样受到了冲击。
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正确地分析了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的根本变化,认为各民主党派经过长期锻炼和考验,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在政治上同共产党更加趋于一致。鉴于此,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方针在恢复过去正确方针的同时,还需要补充新的内容,以反映新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变化。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势。”1982年1月,胡耀邦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同党外朋友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同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胡耀邦进一步指出:“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爱国人士的合作。”这样,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八个字,而且在“互相监督”的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带有处理阶级矛盾的性质改变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协作和民主协商。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重要论点,并把完善这一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提法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受到了民主党派的欢迎。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1986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的报告时指山,各民主党派都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同中共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1989年12月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见》进一步规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建议的宪法修正案,在中国根本大法中庄严地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进一步明确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帮助民主党派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支持他们开展各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活动,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明确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领导等。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下,人民政协工作逐步加强,开始实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政治协商,并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民主党派在恢复活动以后,组织建设得以加强,在大部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常设机构。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作出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整党等重大决策前,都事先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协商,听取他们的竟见。各民主党派还在妥善安
排使用原工商业者、扶持振兴中医中药事业、广开门路解决城市就业、恢复和发展传统食品、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和待遇、改进医院管理、开发建设海南岛等方面,向共产党和政府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5年1月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同年5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关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若干问题》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