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

时间:2019-05-14 02:5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

第一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

戴必蓉 杨子生

(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摘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我国当今土地利用的重大战略方针。本文深入地阐明了节约用地与集约用地的基本概

念和内涵,分析了节约与集约用地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别与联系,为推

进我国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关键词: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概念;内涵;可持续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初探

王海洋

(江苏省东台市国土资源局,江苏东台,224200)[摘要] 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要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耕地;集约用地是要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提高土地利用的

集约化程度。为此必须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目前我国土

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一个是人民的吃饭问题,一个是国家的发展问题,只有通过集约节约用地来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 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投入;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8229(2010)04 - 0081 - 0

2县域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李杰杨丹谢娜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 县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重要衔接点,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城镇化的进程的发展、人口 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都给县域土地的利用带来诸多的问题,使得本来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的县域土地情况更加严峻。

应仍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管

理机制与加强土地执法监督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关键词: 县域;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77

31分区管制: 实现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新视角

程 静*

[ 摘要]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缓解我国土地

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分区管制,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对改变我国近几年耕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粗放的

现状及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土地资源 节约集约利用 分区管制

[ 中图分类号] F301.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7470(2009)—04—0022(03)

(城市化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孙玲霞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内容提要]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在规模和数 量上都得以迅速增长,而农业用地则急剧减少,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城市土地必须走节约

集约利用的道路。在我国实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城市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6-0096-0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孙玲霞

[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的有限性越

来越得到大家认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相对于浪费和粗放利用而言的,就是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

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完善我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思考

曹淑晶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经过多年的努力, 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进一步加强, 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逐步建立,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措施

逐步落实。但是, 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尚不完善, 节约集约用地目标任务不明, 制度仌有缺失。我们仍加快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立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用地管理体系、规

范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强化建设用地批后供后监管、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等方面, 对我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 行了探讨。

[关键词] 节约集约用地;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湘乡市土地规划编制过程中集约节约用地问题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皮明,张琼,任耀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 0081)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70(2010)02-0087-03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模式研究

———以湖南省江华县为例

向军唐国滔伍多

(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长沙410007)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江华县为例,首先介绍了该县区域概况

第二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园区用地规划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注重行业集中布局和产业优化互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对园区范围内闲置土地进行调查摸底,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理办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监管管理办法》,2市场化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但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粗放,深挖潜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提效率”的服务理念,采取计划用地、项目争地、依法供地、集约用地、拆迁增地等多条路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在土地精细化管理上求突破,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三篇: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市人民政府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加,这使得本来就人多地少的**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据2003年底统计,市区人均土地面积大大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主要城市。更为严重的是,市区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仅剩13.67万亩。按近年来市区年均建设用地1.82万亩的速度测算,现有用地空间仅能维持市区不足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更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深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工作中,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优化城市规划,放宽容积率限制、放宽建筑高度限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严格控制绿地率),完善了建设项目用地监管考核机制,全面清理了闲置土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4年,针对市区工业功能区块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的状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江干区等五个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把这些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单一功能区块调整优化为集约利用程度更高的综合功能区块。如江干区丁桥工业(仓储)功能区块,土地面积2278亩,经调整优化,除保留工业用地702亩外,其余地块均调整为科研、综合等公共设施用地,调整后建筑面积增加约145万平方米。按照该区块原工业用地容积率1.2测算,调整后,相当于增加土地面积约1800亩。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我们适度放宽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传统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粗放、用地宽打宽算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市区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0—1.2,有的甚至更低。因此,我们眼睛向内,积极挖潜,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不破坏城市天脊线和城市景观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2004年6月,市区对正在前期审批的300多宗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土地优用的原则,对其中约7600亩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进行了调整,平均容积率提高约0.6,可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通过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也为城市建设挤出了一定的空间。坚持堵疏结合,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之路。为了盘活存量土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4年底,市区全面开展了存量土地及闲置建筑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提出了对策,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等五个配套政策,在引导和鼓励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上,坚持堵疏结合,有保有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在以下四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了项目供地时序,对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解决“住房难”建设项目优先供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耗地量大、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坚决停止供地。同时,进一步加强行业投资管理,实行行业投资规模最低标准制度,对投资额小于最低行业投资规模的建设项目,一律通过租赁存量厂房解决,不再单独供地。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方便在杭投资的中小企业寻求生产经营用房及场地,市政府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门建立了全市非住宅闲置房屋供需信息系统,搭建了企业之间厂房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提高供地门槛,防止土地粗放利用。自2003年9月以来,我市全面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对项目用地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三项指标进行控制。凡不符合上述指标的,一律不供应土地。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在省颁发标准的基准上,进一步提高入区门槛,要求投资密度达到每亩35万美元、土地产出率达到每亩400万元。对投资密度低的行业,坚决不予引进。2004年该区土地利用强度平均为81万美元/亩,较上的22.1万美元/亩提高了近3.7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最近,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将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调整用途,做到有地优用。对工业、仓储等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用地调整为科研用地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若原工业用地在2007年12月31日前开发使用的,且经依法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所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对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在一年内使用的,经依法批准增加建筑面积的,按原合同地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我市国家级开发区也根据本区实际,建立了地价与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联动的管理机制。

第四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综述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于8月10日至11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黑龙江省副省长于莎燕、台湾地政研究所所长林英彦等出席并致辞。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胡存智出席并主持纪念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茶话会。本次交流会的主题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具体交流内容包括:土地开发与农地保护、土地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与权益保护、土地管理与房价调控等。会议共收到两岸专家学者投稿90多篇,两岸专家学者120人参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土地开发与农地保护

1、大陆应多种植多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应少种植多进口耕地密集型农产品

有专家认为,玉米、水稻等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小麦、大豆等属于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大陆耕地资源稀缺,劳动力富于,因此,在玉米、水稻等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上是比较劣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大陆应多种植多出口玉米、水稻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少种植多进口小麦、大豆等耕地密集型农产品。这有利于缓解大陆耕地的压力,如每年进口2000—3500万吨小麦和大豆,就相当于进口了200万公顷—350万公顷的耕地资源。

2、大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对国家政策有更快的响应程度

了解农户土地利用意识,实现农户意识与国家意志的统一,有利于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有专家对大陆农户土地利用意识进行了调查,发现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更关注国家政策,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更快,对市场的敏锐性更强,能更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更倾向于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模式)和适应政策来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未受过教育,年龄在35-50岁间的农户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较慢,更愿意继承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多地是选择增加农业投入(化肥、农药以及有机肥等)来实现土地利用;50岁以上的老年基本上对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实施没有反应,他们更关心的是土地归属。另外,有劳动力、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更愿意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更多土地,发展特色农业,也更趋向于以土地作为资本进行入股分红;未受教育或者小学教育文化且年龄在35-50岁以上的农户,更愿意接受转租收取租金的方式;而50岁以上的农户基本上是固守土地,对土地流转政策呈抵触情绪。

3、台湾和大陆的农地改革存在相似之处

有台湾学者认为,海峡两岸都存在两次农地改革。第一次都是进行重新分配农地,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次改革,台湾仍维持农地私有化,借助于《农业发展条例》的修正,放宽了农地所有权的转移限制,以实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目标;而大陆则让农地归于集体所有,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台湾学者从两岸农地制度改革中得出结论:一是财产权会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两岸为解决农地利用问题,皆改革产权制度。二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诱因,又不仅仅是“所有权”,比如大陆农民不具有所有权,也能借助于其他权能的保障,达到激励生产的目的。三是调整农业生产规模及经营模式,可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在台湾有1979年的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政策和目前的“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在大陆有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到现阶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皆是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

二、土地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

1、应关注大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土地利用困境 有专家认为,目前大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土地利用困境: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多年开采,导致采空区日益扩大,各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表塌陷;同时,矸石山和粉煤灰堆积引发了固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渗入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又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污染。二是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低下。采用地均GDP指标(单位面积土地实现GDP量)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目前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多数处于低水平状态。三是管理比较混乱。目前,管理煤炭行业的机构有国土资源系统,发改委系统的能源局、煤炭工业管理局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大型国企部门自身的管理权限,还有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煤炭工业规划研究设计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室、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等单位的建议权等。各种管理之间虽略有侧重点不同,但也存在严重的重复交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

2、环境影响评估不应完全以科技为导向,还必须重视社区民众的意见

有台湾学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估是一种风险性评估,“可接受风险”的决策是一个结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理性与专家理性的共生体,不能因为专业化而彼此孤立,各自独立发展,而必须超越学科及团体的局限来寻取共识。因为环境影响评估在科学预测之外,还充满了政治、道德的内容,所以环境影响评估不应完全以科技为导向,不能认为只要科技预测是可行的,社区民众就必须接受,实际上,还必须重视社区民众的意见,应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估的制度中。而为了让民众的参与成为有意义的参与,信息的公开就是必要的。只有信息公开,相互的沟通才会有意义,所获得的共识才会得到大家尊重。

还有台湾学者进一步认为,重大开发项目影响范围广大,所涉及的环境问题非常复杂,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各界人士协助决策机关获取充分信息。由于重大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能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延展性,故潜在受影响的民众,并不限于现阶段权益受影响的利害关系人。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开发地区周边的居民取得理想的补偿后,就放弃对环境质量的诉求,结果导致合理的环境质量要求也同时被废弃。所以,应保障非利害关系人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估的权利。

三、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与权益保护

1、大陆应统一规定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才能真正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后带来巨大收益,但长期以来,大陆只是对土地收益的用途做出了原则规定,对土地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却缺乏统一规定,由此造成各地各行其是。比如,在早期协议出让时期,有的地方是“生地”出让,有的地方是“毛地”出让,有的地方是“熟地”出让。由于在地价概念上不统一,有的地方是收土地出让金,有的地方是收“毛地价”,有的地方是收“熟地价”。而且各地出让金占“毛地价”或“熟地价”的比例也不一致。现在推行土地储备开发和“熟地”招拍挂出让,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三者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各地做法也不尽一样。有的是给开发企业一定比例的固定回报,有的是政府和企业按交易总价的一定比例分成,有的是将土地增值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有的却是将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留给了政府。现在的征地、拆迁难,根本原因是没有分配好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国家应当统一规定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才能真正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2、台湾应重视研究都市扩张

有台湾学者认为,都市空间规模向外扩张,若有规划引导,可缓解都市中心所面临的人口、产业发展与高房价压力,具有提升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的正面效益。但若欠缺规划引导,将可能出现低密度、蛙跃与破碎化的发展型态,并显著破坏周边农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蔓延的建成区域,也因属非都市计划的管制范围,无法有效配合都市成长,进而产生混乱。此等都市扩张所造成的影响,称为土地使用与地表覆盖的变迁冲击,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重点之一,也必须引起台湾学者的注意。

3、台湾的土地征收制度应考虑保障私人权益

现行台湾的土地征收,主要依据是2000年公布的《土地征收条例》(本条例制定前为土地法土地征收编)。然而,由于土地征收法制不健全,加之执行观念的偏差,长期以来,台湾政府为了各项公共建设,包括非公益性的土地开发,也往往轻易动用公权力,实行强制征收方式,造成纷争频繁、争议事件不断。2010年,更因苗栗大埔及彰化相思寮的土地征收,相继引发被征收人、农民团体及相关社会团体等的强烈抗争,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事件。基于舆论及社会运动团体的压力,促使主管机关着手研究修订现行《土地征收条例》。对此,有台湾学者认为,土地征收与私人的财产权、生存权及工作权保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关于土地征收的法律,无论在立法上,以及运用或解释上,除要着眼于增进公共利益外,也要兼顾保障民众的财产权、生存权和工作权,即应考虑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这才与宪法规定的宗旨相符合。

四、土地管理与房价调控

1、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住宅用地需求量在增长,而住宅用地供应量却在持续减少

有专家认为,2000年以来,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如2009年北京住宅用地价格为10785元/平方米,综合、商业、工业用途地价分别为7198元/平方米、10316元/平方米、1198元/平方米,与2000年相比,住宅用地价格上涨465.25%,综合、商业、工业用途地面熟地价分别上涨233.4%、150.93%和161.57%。2004年以前,北京住宅用地价格每年涨幅在3%左右,2004年以后涨幅振荡走高,2005年猛然升至82.61%,是同年综合地价涨幅40.98%的2倍,2006年涨幅为9.27%,2007年又升至28.13%,2008年达到90.99%,2005-2009年5年年均涨幅为42.97%,远高于同期综合地价26.33%的涨幅。专家认为,2004年以后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住宅用地需求量在增长,而住宅用地供应量却在持续减少。北京市2000年末常住人口为1107.5万人,2009年末达到1755万人,9年间年均增加65万人,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以人均住房20平米计算,每年需要增加住房1300万平米(北京市房地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标准是人均住房28-30平米)。北京人口大量增加直接构成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并进而对住宅用地产生刚性需求。另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也在增长。假如人均每年增加住房1平米,则北京市一年就需要增加1700多万平米住宅,由此也增加了对住宅用地的需求。而2004年以后北京的住宅用地供应量却是逐年减少的:2004年3635公顷、2005年1950公顷、2006年1900公顷、2007年1600公顷、2008年1700公顷、2009年1300公顷。专家认为,地价是土地供应和土地需求均衡一致的结果,2004年以后北京住宅用地的需求量持续超过了供应量,所以北京的住宅用地价格连续异常上涨是必然结果。

2、台湾容积率奖励存在问题

有台湾学者认为,联合国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世界上居住在都市的人口已超过50%,都市再生问题已经是全球各国最大的问题。但都市更新并非就是屋屋的翻新、空地的留设、景观的改善,也需要兼顾整体都市的容受力。台湾的《都市更新条例》及相关法令的“容积奖励制度”存在问题。在制度设计之初,明知道“都市更新”应该要全盘考虑都市计划、建筑、社会福利、历史人文等,却不愿意努力去做,结果导致都市计划的毁坏,使得公共设施成本增加,形成部分人享受容积奖励,却要由全体民众买单的乱象。

今年恰逢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会议认为,20年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两岸土地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今后要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为契机,围绕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五项共识”,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立海峡两岸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土地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注:本文刊载于《中国土地》2011年第9期。

第五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刻不容缓[范文模版]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33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杭州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加,这使得本来就人多地少的杭州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据2003年底统计,市区人均土地面积大大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主要城市。更为严重的是,市区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仅剩13.67万亩。按近年来市区年均建设用地1.82万亩的速度测算,现有用地空间仅能维持市区不足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更是确保杭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深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工作中,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优化城市规划,放宽容积率限制、放宽建筑高度限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严格控制绿地率),完善了建设项目用地监管考核机制,全面清理了闲置土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4年,针对市区工业功能区块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的状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江干区等五个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把这些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单一功能区块调整优化为集约利用程度更高的综合功能区块。如江干区丁桥工业(仓储)功能区块,土地面积2278亩,经调整优化,除保留工业用地702亩外,其余地块均调整为科研、综合等公共设施用地,调整后建筑面积增加约145万平方米。按照该区块原工业用地容积率1.2测算,调整后,相当于增加土地面积约1800亩。

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我们适度放宽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传统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粗放、用地宽打宽算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市区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0—1.2,有的甚至更低。因此,我们眼睛向内,积极挖潜,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不破坏城市天脊线和城市景观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2004年6月,市区对正在前期审批的300多宗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土地优用的原则,对其中约7600亩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进行了调整,平均容积率提高约0.6,可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通过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也为城市建设挤出了一定的空间。

坚持堵疏结合,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之路。为了盘活存量土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4年底,市区全面开展了存量土地及闲置建筑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提出了对策,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等五个配套政策,在引导和鼓励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上,坚持堵疏结合,有保有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在以下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了项目供地时序,对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解决“住房难”建设项目优先供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耗地量大、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坚决停止供地。同时,进一步加强行业投资管理,实行行业投资规模最低标准制度,对投资额小于最低行业投资规模的建设项目,一律通过租赁存量厂房解决,不再单独供地。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方便在杭投资的中小企业寻求生产经营用房及场地,市政府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门建立了全市非住宅闲置房屋供需信息系统,搭建了企业之间厂房资源信息交流平台。

二是提高供地门槛,防止土地粗放利用。自2003年9月以来,我市全面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对项目用地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三项指标进行控制。凡不符合上述指标的,一律不供应土地。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在省颁发标准的基准上,进一步提高入区门槛,要求投资密度达到每亩35万美元、土地产出率达到每亩400万元。对投资密度低的行业,坚决不予引进。2004年该区土地利用强度平均为81万美元/亩,较上的22.1万美元/亩提高了近3.7倍。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最近,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将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调整用途,做到有地优用。对工业、仓储等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用地调整为科研用地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若原工业用地在2007年12月31日前开发使用的,且经依法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所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对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在一年内使用的,经依法批准增加建筑面积的,按原合同地价补缴土地出让金。

我市国家级开发区也根据本区实际,建立了地价与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联动的管理机制。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定,项目投资在规定的土地投资强度基础上,每增加投资100万元人民币/亩,按1万元/亩标准给予奖励。项目产出在规定的土地利用强度基础上,每增加产出100万元/亩,按2万元/亩标准给予奖励,但累计奖励不超过8万元/亩。3年后对企业的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进行考核,对不达标准的企业,按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是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我市自2003年开始试行地下空间有偿使用。为了积极鼓励用地单位充分利用地下空间,2005年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用地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造地下停车库,面向社会提供停车服务的,只要不进行分割转让、销售或长期租赁的,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对用地单位利用地下空间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依法须有偿使用的,其出让金按一定比例的基准地价收取。

坚持严格的项目监管制度,遏制土地闲置浪费现象。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审批环节多。因此,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投资、规划、建设、土地等部门,各司其职,综合管理。杭州市明确规定,要求各部门在项目审批、规划审批、方案设计、具体建设项目供地等环节,按照“浙江省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严把审批、审核关。

为有效防止以建设项目圈占土地或土地闲置浪费的情况发生,市政府在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实施了行政许可信息的联网实时监管制度。对建设项目批(核)准或备案之日起满1年未办理规划勘设红线的,其批(核)准或备案文件自动失效;对规划勘设红线批准之日起满1年未通过方案设计审批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批准之日起满6个月未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或建设用地手续的,投资、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批文自动失效。建设单位需要继续用地的,市有关部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审核,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还全面开展了已批未供项目用地的清理和调剂工作,建立了用地单位退出机制,明确对非急需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建设用地项目,由市投资、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重新进行项目调整;同时,市政府还督促各地加快已批准农转用、征用土地的供地速度,农用地转用、征用批准后满1年未实施具体征地行为或完成征地后满1年未办理用地手续的,由国土、投资、规划、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重新调整建设项目,并重新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原项目建设主体已缴纳的有关征地税费予以退还。

在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了闲置土地清理力度,通过对市区1992年以来已批准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逐宗排查,共清理出各类闲置土地80宗,土地面积2698亩。同时,还对各地块造成土地闲置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按照“依法办事、积极慎重、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原则,分别提出了处置意见。到目前为止,共收回闲置土地5宗,土地面积306亩;重新调整项目用地10宗,土地面积486亩;其余土地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跟踪管理,发放责令限期动工通知书,逐宗进行督促,如因企业自身原因仍无法限期动工建设的,将由政府依法收回。

为了使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落到实处,我们还建立了建设项目指标的考核制度,对经营性用地,在招拍挂文件中,明确项目的开工、竣工期限,如由于用地单位自身原因造成开工或竣工延期的,每延期一个月由用地单位按成交价1%缴纳违约金,并将监督实施的责任落在了各区政府。对工业项目用地,在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土地用途、容积率等使用条件外,还须有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控制性要求。建设项目竣工后,委托中介机构对合同约定的项目投资情况进行评估。如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约定条件使用土地或未按约定完成投资建设,要追究相应的违约责任。

下载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土地使用综合效益一、 各类园区是我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核芯”,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载体。我市自1994年首次设立江北经济......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2014-06-06 | 作者: 程秀娟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61号令,发布《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河口区正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需要新增大量建设用地,而人多地少的国情却不允许过多的占用耕地。因此,必须把节约土地放......

    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 为了切实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耕地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各类用地得到切实保障、土地资源效益得到切实发挥......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发布日期】2014-05-22 【生效日期】2014-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面对日益严重的粗放浪费土地的现象,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构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是针对当前“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战略目标而提出的,重点是要解决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与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