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组文化建设经验谈———用魅力感染人,以亲情打动人
用魅力感染人,以亲情打动人
——班组文化建设经验谈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既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因此班组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进步。笔者观察到,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体制的变化,工作重心、重点生产任务等都在逐步向一线班组倾斜,搞好班组文化建设工作显得日益重要。XXXX一直致力于推进、打造有自己特色的班组“家文化”,旨在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激发班组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组的凝聚力,使其自主参与班组建设,从而以点带面推动XX工作。总结过往经验,笔者认为,班组长在班组文化建设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班组长是企业最基层的负责人,不单是班组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更是与一线职工联系最紧密的领导者。在班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组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起来,笔者在XX在发挥班组长作用、推进班组文化建设方面有以下两点小感悟:
一、魅力感染人,用行动带动班组
班组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层面的工程,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班组规章制度外,班组长的人格魅力是核心所在。因为,规章制度只是管理者管理团队的辅助手段,而班组长的人格魅力才是调动班组成员热情,使班组成员自觉建设属于自己的班组文化的法宝。为此,XX在提升班组长个人魅力上主要在自身实力、以身作则、关爱包容等三方面下功夫:
自身实力:班组里通常会有个灵魂人物,而这一灵魂人物必定能力卓越,往往只要有他在,班组成员便有十足“安全感”。能力是个人魅力散发的重要源泉,班组长要做的便是力争成为班组当中能力非凡的灵魂人物。一个好的班组长除了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外,还须具备沟通决策能力、应变等综合能力,为此,XX时常组织班组长进行教育培训,重点提升班组长基层领导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师带徒”等活动,让班组长紧密联系班组职工,在思想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吸取别人的经验和长处,发现自身不足,寻找工作的突破口,最终养成良好的大局观。
以身作则:在一般的组织体系中,领导是下属效仿的榜样,起到“镜子”作
用。有些领导的做法,如“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般,是注定得不到下属支持的。领导只有以身作则,努力成为下属效仿的表率,才会得到团队成员的尊重和支持。为此,XXXX鼓励班组长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钻研业务方面起表率作用,敦促他们落实好班组各项工作,戒浮躁之气,放低身段,多干实事,真正做到“正人先正己”,工作甘为人先。
关爱与包容: 从心理学角度说,捕获“人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交心”,以己心换彼心,以真心换真情。“人心”是脆弱的,需要别人的关爱与包容,“人心”又是坚强的,一旦收获“人心”便得到绝对的拥护与追随。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基层领导者的班组长,只要得到班员的真心拥护,便能在工作开展与管理决策上无往而不利。所以,XX鼓励班组长在工作和生活中首先要多听、多想、多看,加强与班组成员的谈心和交流,从内心深处给予班组成员关爱与包容,营造班组成员之间一种民主管理、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使得班组成员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在技术上共同攻关、在经验上共同分享。
二.亲情打动人,用情感维系班组
“家文化”建设一直以来是XXXX班组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何谓家?家是温暖的港湾。而充斥“亲情”是家,则是家之所以温暖的重要原因。因此,“亲情”是XX一直以来在班组致力营造的重要情感。XX希望通过班组“家文化”的建设,使班组充满亲情,让每位职工都能把班组当成是自己“第二个小家”。而处理好班组长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就是班组“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班组长是班组这一小集体的一家之长,上系单位、下连职工,在增强班组成员的亲情意识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责任为之重大。这就要求班组长在全面了解班组成员思想、性格、能力、家庭等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把关爱、理解、尊重、包容落实到班组每一个成员的工作与生活的实践之中,让职工从点滴小事上感受到班组的温暖与亲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班组长在班员间的威信力,还能增强班员对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勇于为“班组”担当的强烈责任意识。
总结过往,不难发现,XXXX一直把职工信赖认可作为选拔班组长的重要条件,使一大批爱护职工,热心为职工办事的职工走上了班组长的岗位。叶金强,人称“肥哥”,是XX班的老班长,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不仅思想素质高,技术过硬,在班组建设上更是倾尽心思。为了增强职工之间的亲密感,营造
班组和谐气氛,他在班组积极推行班务公开、民主管理,适时组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抓紧机会与职工谈心聊天,在班组的评优评先上更是做到公平公正,得到了班员的一致认可。日常工作中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使他能持续关注职工的思想动向,及时化解职工之间的矛盾与纠纷,缓解职工负性情绪,不断调动班员的工作积极性。
总的来说,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班组长在班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他们注重教育和引导班组成员形成崇尚科学、倡导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班组成员爱企、爱岗的主人翁意识,营造出班组文化建设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而个人魅力的培养、家庭亲情的营造,是班组长在班组文化建设中的需要努力承担的工作,同时也是班组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二篇:机关演讲用第几人称好?第一人称最打动人!
演讲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成功的演讲,不仅能以理服人,更能以情感人。演讲是否成功,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演讲材料的巧妙运用,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演讲的材料组成可以是多方面的,常见的有:对人物或事件的描述;运用典故或史实佐证观点;引用名人语录或观点等,在所有的材料当中,有一种材料比较特别,若能恰当运用,能提升演讲效果,那就是第一人称材料。
演讲中的第一人称材料,是指演讲者以“我”的角度进行叙述的材料,常见的比如:演讲者个人亲身经历材料、见闻材料、感想材料、观点材料等,其中在演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拉近距离,引发共鸣
演讲要取得成功,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好,心理距离近了,容易产生感同身受,从而引发听众的心理共鸣。
如北大女博士王帆的《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演讲一开始就用了第一人称材料:“我是一个80后,顾名思义,80后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对吗?但是在中国,80后还有一层比较特殊的含义。它其实是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女。我们一出生,就得了一个国家级证书,叫独生子女证。这个证可以保证我们能够独享父母的宠爱;但是这个证,也要求我们,要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最开始我觉得,如果想做一个好女儿,那我肯定得挣好多钱,然后让我爸妈过上好的生活。”
王帆的演讲一开始从“我”出发,通过“我”的感受与体会引入如何做子女的话题,由于采用了真实的第一人称材料,无形中拉近了与现场听众的心理距离,唤起听众与“我”一样的情感,引发了现场众多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增强趣味,生动形象
好的演讲效果,能自始至终抓住现场听众的注意力,这就需要运用一些演讲技巧,材料运用,是演讲的重要技巧之一,有经验的演讲家,往往通过对第一人称的材料运用,能使演讲趣味性得到增强,使演讲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既吸引现场听众的注意力,又能让听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如马云在《当选浙商总会长的演讲》:“以前在公司中讨论战略的时候,一些MBA毕业的总是说这个战略不好啊,不能复制啊,我认为能复制的是复制品,战略不能被复制,不能复制的才是艺术品,就像我的脸一样。企业家要把自己的企业和战略打造成艺术品,无人可以复制,无人可以超越,才能走得更远。”在这段演讲中,马云以自嘲的方式,以自己的脸作为比喻,讲述企业家应该把自己的企业和战略打造成无法复制的艺术品,使企业走得更远,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引发了现场听众的一片笑声,听众也在这笑声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再如,刘媛媛《寒门贵子》开头是这样演讲的:“前些日子,有一个在银行工作了十年的资深的HR(人力资源管理师),他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帖子,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在当下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寒门的小孩,他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的那一代更难了。这个帖子引起了特别广泛的讨论,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先拿我自己说,我们家就是出身寒门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都没有门。”
这段演讲词的最后一句:“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都没有门”,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材料,以自己作例子,说明自己家的出身贫寒,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引人发笑,同时也为后面的观点论证作了铺垫。
三、便于抒情,自然流畅
演讲是一种饱含感情的活动,第一人称材料来源于演讲者自身,对演讲者来说,是自己的亲历亲为,有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对材料内容十分熟悉,有极强的材料驾驭能力,便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观点与情感。
许吉如在《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中说:“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堂上被我们老师安排去向大家解释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共建“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其实我的语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那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所以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100多年前,梁启超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100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因为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
许吉如的这段演讲,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与个人感悟,整个演讲给人的感觉是真实自然、感人至深,与恰当运用第一人称材料是分不开的。
演讲中运用第一人称材料固然重要,但也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第一人称材料如果恰当运用,确实能提升演讲效果,但运用也要讲究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如果过度运用,通篇都是第一人称材料,容易造成演讲材料单一,听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缺陷,使演讲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针对性强,主题至上。演讲的主题就是“统帅”,在运用第一人称材料时,要考察该材料与主题关系的密切程度,材料必须为表现主题服务。
总之,演讲中的材料是多样的,充分认识人称材料在演讲中的重要作用,并巧妙加以利用,对提升演讲效果,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