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郝京华:科学教材修改思路和今后设想
郝京华:科学教材修改思路和今后设想
作者:郝京华 文章来源:转载自《小学科学》网 点击数:
950 更新时间:2006-9-19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看到你们我很高兴,今天,我们欢聚在美丽的成都,作苏教版教材的培训,我们看到,这两天的内容安排的还是比较丰富的。有教材的分析和研讨,另外还有专题报告,我们请了新加坡的专家,来给我们讲讲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在这方面,他们还是有着比较深的造诣。前段时间对南洋理工大学的访问,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技术怎么在科学课中的应用。此外,我们还安排了观摩,因为课程除了教材要编写好以外,在课程实施环节,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没有一个好的设计,教材编写的再好,也没有用。
我发言的主要内容,是一年来,教材的修改、思路以及今后的一些设想,与老师们作一个交流。
一、有关教材修改的说明
在时间非常短的情况下,在2005年,我们完成了教材的修订。我想,修订教材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一部好的教材,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是不可能做好的。国际上一部好的教材,比如象美国的一些典范教材FOSS、STC„„他们从六十年代开始一直磨到现在,有的单元甚至磨合了二十年,所以一个好的教材是需要不断修正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促使这套教材作出这样大的修改,主要原因是:第一是客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主要在于课程标准的修订,老师们手上拿到的是实验稿,课标组在第二年就做了相关的修订,主要是在探究的过程方法上面。另外有些内容也作了修订,这样一来,我们是率先制造了这样的东西,我们教材中间想努力体现课标的精神,比如说骨骼和肌肉,这个单元为什么要加进来呢?我们课标中原来为什么没有,是因为体育和健康承担了这部分,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讲,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的骨骼,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这部分内容不能没有,体育和健康又没有完成这部分的内容,所以在课标制作比较紧的情况下,我们来不及东张西望,也来不及作这种纵向的总和,所以在修订课标的时候就加进去了,那么自然而然的呢,在我们教材中就把它加进去了,所以这部分内容就变成是新加的了。第二个客观原因,也是课时的原因,有的老师给我们反映,说活动的内容挺多的,各地的课时大不一样,有的一课时,有的两课时,有的三课时,所以我们就居中,把有的内容舍弃了,对于老师们反映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就进行了整理、压缩,比如说三年级,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课,所以我们就把关心天气移到了下学期,这也是根据老师们反映的情况所作的一种调整。第三个客观原因,也是因为我们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国家的国情就是这样一种国情,比如说大家现在炒的比较热的通过动手做来学科学,确实确实非常好,一开始我们就想体现这样的思想,上海的华茂也给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制作了一些比较好的工具,但是到了学校,我知道,不仅是工具箱不用,学具袋不用,甚至连教参都不用,所以这样一来,有些好的活动就没有办法实现了,比如说孵小鸡,你不买孵化器的话,根本就没办法进行,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孩子们期待着一个生命诞生的时候,他的感情应该会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我们国情啊,所以,没办法,只好把孵小鸡舍弃了。只好通过光盘、视频让孩子们看一下孵化小鸡的过程。这都是一些客观的原因,我想,教材修订的最主要的原因,源于教材编写组的自我挑战。大的挑战,第一我们加强了过程技能的训练,很明显的变化是,每一册都有过程技能显性化训练单元,我承认,现在这些单元中间有的并不是那么完美的,包括下学期的,因为时间非常紧,也包括我们研究本身不到位。但为什么需要呢,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交流与质疑等单元,我想跟在座的各位老师有个交流。从国际范围来看,科学课的设计模式一共有四种,到目前为止,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前两种,一种叫做学术理性模式,一种叫做认知过程模式。长期以来,国际范围内,在六十年代以前,科学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是学术理性模式。什么叫学术理性模式呢?它所依托的主要是科学知识,但六十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种观点认为,教科学不仅是教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这些科学知识是怎样得来的方法,于是老师们就有了这样的说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一位美国的科学代表团团长送我们一本书,书名教《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方向》,这本书里面非常清楚的把这样一种变革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国家由于长期考试文化的影响,所以不管哪个学科的设计模式还是学术理性的,当然这次课改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小学科学在小学自然的基础上,实际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历程,所以对于认知这样的课程模式,老师们还不陌生,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研究的重心应该更深一些了,那么不重视认知能力的发展,带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六十年代国际范围内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很重要的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了,引起西方世界的恐慌,他们觉得科技上的落后是因为教育上的落后,所以一场课程改革就率先从科学课开始,不仅使我们小学科学教育出现了新方向,整个理科都出现了这样的新方向,这种认知趋向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视孩子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推理能力,强调积极的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改革开发的中国,要想赶超世界,我们别无他路。大家可以看一看,最近召开的两会,两会的焦点一个主题词就是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想通过创新体制的激发,通过创新体制的建设来激发创造活力,还有一个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所以在这方面,怎么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就成为了两会的主题词,最近,有很多报纸也配合两会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报道,有时候看了这些报道,我们心里也是很难受,比如说,最近对俄罗斯很多经济学家预测,拿他和中国比,说俄罗斯最近的经济比的增长不如中国和印度,但是,很多预言家,也包括美国的预言家预测,到2005年,俄罗斯的GDP要超过中国的两倍,这种预测不是拍拍脑袋说出来的,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可持续二十年,中国没有这样的持续力。我们前不久到新加坡去访问,新加坡的人很真诚的跟我们讲,说我们比你们焦虑,为什么他们比我们焦虑呢?他们人少啊,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他们说你们有那么多的脑袋,我们的人那么少,所以我们的创造力一定不如你们,所以新加坡的课改文件中间,有十条,其中八条中间都有两个字“创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怎么能行呢?科学课是可以为此作出独特的贡献的。当然老师们说,我们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孩子们以后并不是都从事科学工作的,那我就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人的思考、探究能力,不知道老师们是否认可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书本的奴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获得理性的自主的能力。用后现代话来说,教育是为了解放人,不是为了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使人从权威的知识中间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那些知识,已有的知识作为思考的对象,作为思考的材料,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来发展人的理解的能力、负责的判断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这作为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以前我们的社会条件可能不允许,我们在国外访问时候,外国人不理解,他们说中国人有那么多脑袋,为什么只让一个脑袋来思考呢?现在可以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脑袋作出我们自己的思考。所以,写教材可以说在这方面是苏教版的一个特色,是毫不动摇的。尽管现在的设计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这里有时间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到位的问题。还有的老师说,上册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内容,下册比如调查和研究、交流和质疑等内容有没有必要出现,有的和其他学科交叉。却事实,象交流和质疑,不单单是科学课,语文学科也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认为,科学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师们可以想一下,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和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哲学学科相比,它不能见仁见智。《红楼梦》有多少人在解读啊,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但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很重要的不是你一个人想的就算了,还要把你想的说出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甚至于要追求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这样,象“交流质疑”就成为科学课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在这次课标修订的科学探究中间,我们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到搜集证据,到分析解释,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交流和质疑,所以为什么增加这个单元是有理由的。为什么要进行质疑呢?质疑最重要的在于从科学本身来讲,它必不可少的带有主观性,科学为什么会带有主观性呢?首先在于我们的哲学立场不一样,人从哪儿来的?不同的观点就有不同的解释:你要去跟学神学、宗教的人说,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观点,有不一样的观点,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解释,这就会有了争论,有了质疑。再拿科学探究本身来讲,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从认识的方法来看,从推理的过程来看,从证据的充分性来看,人都可能出错。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质疑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我非常欣赏这样一种说法,质疑是科学的排异系统。也许老师们会说,我们又不是培养科学家,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有这种质疑精神呢?我看也是的,为什么要有这种质疑精神呢?我们看看“2061计划”上面是怎么说的:质疑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本质,科学的思维习惯能帮助人明智的处理问题,没有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公民很容易成为教条主义和胡言乱语骗子的牺牲品,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问题,国人在这个方面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我在一篇文章中想到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在五十年代末中国曾经发生过两件很搞笑的事情,一个是大炼钢铁,一个是除四害。在座的上了年纪的老师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我曾经和家人、和同学一起敲蒸锅、敲脸盆,从早晨到晚上的敲,你们知道干什么吗?为了让麻雀飞的根本不敢停下来,最后累死。很奇怪的是老百姓没有质疑吧,我们的科学家也没有质疑,这件事情究竟科学不科学?麻雀是吃粮食,但麻雀吃粮食和吃害虫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就是国人没有这种批判质疑的精神,使得我们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这种批判质疑精神是不是每个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我想这些道理还是很简单的,但是细想一下,却是还是很重要的。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聪明学校》,副标题叫“从训练记忆到教育大脑”,我觉得非常有启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落脚于让学生记忆前人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这样一来就把我们的大脑训练成记忆的机器。教育大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书中讲到的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价值取向不一样,你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它举了一个历史的例子。比如说历史教材,我认为根本就没法教,为什么没法教呢?结论是不是现成的呀。史实加结论,结论已经是现成的了,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我们看看这个老师是怎么作为的:教材上现成的结论——这次战争的原因是什么?这个老师马上就把课设计成这样的了:教材上说了战争的三个原因,在这三点中间,哪一点更重要呢?马上把让孩子掌握一个教学结论变成让孩子们思考机会,同样说书上是三个结论,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他还不满足,接着第二各教学活动是什么,他说我看了另外一本书,书上也说了这次战争的原因有三点,和我们的略有不同,你们赞成哪种观点呢?这样,班上的学生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其他国家说的三点,一派支持本国说的这三点。大家想想看,让孩子们做这样一个专题的辩论,对孩子思维的挑战是不是很大啊。也就是说,你这个立场不一样,无论是课程设计也好,无论是教学设计也好,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为什么会推荐《关节》这一节课,我们来看看,同样是关节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创造了什么机会给孩子思考的机会。所以我们现在提倡一种思考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原因就在这里。
除此之外,除了过程技能显性化这个单元,为了促进孩子们思考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教材中间也加大了思维的含量,比如说在“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个单元中间,为了帮助孩子们认识到牛顿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么简单的,当看到苹果落地了而想苹果为什么落地呢,而不是飞向天上呢?引出“万有引力”的,不是这么回事的。他想的问题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的多,他看到苹果落地的时候他就在遐想啊,如果苹果树长得很高很高,一直冲破云霄,如果月亮是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这就把一个简单的苹果掉下来引出万有引力了,印向深入了。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尽管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们向让孩子们认识到一个问题,一些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你提出问题后,你设计实验就能得出结论来的,一种充满创在想象的活动。所以在有些方面有些内容的改造我们也是加大了思维的含量,比如向第六册的《进化》,很明显这部分内容是加大了思维的含量,象“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化石对于我们普通人或科学家来说,我们都曾经看到过,它告诉我们的事实是什么?很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种类现在没有了,最明显的就是恐龙,这是化石告诉我们的。但是你要引起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不但要告诉他们事实,还要告诉他们科学家们看到这个事实想到了什么,科学家们想到的问题是,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同样是看到这样的事实,几千万年前的化石和现在的生物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事实。科学家们想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几千万年后这些生物还是老样子。化石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生物很早以前就有了,比如说始祖马,很早以前始祖马只有狗那么大,可是现在的马是什么样呢?原来马的蹄子是四个,现在变成了一个,大家从化石中间看到的东西,但是科学家们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同一种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同样是这样的事实,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底层中间有不同的生物,那么科学家的思考就更深入了。他们的困惑是为什么不同的底层会有不同的生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想不同生物之间是不是有联系呢?这样一来我们就加大了思维的含量,尽管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找不到它的答案,但是我们想让孩子们来经历一下,面对同样的事实会作出什么样的思考。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叫做认知取向,这样在课程设计上面我们可以走的更远一些,尽管有些地方还不是很完善,有些单元还很不成熟,这就需要各位老师用你们的经验和创造来丰富它。
加强了示范和指导也是教材比较大的变动之一,05年以前我们优先考虑的是活动的设计,因为和以前以知识为逻辑主线的编写教材的方式相比,这次课改强调要以学生为主题、要以探究为主题,在这次课改当中,我们强调要让孩子亲历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路老师有一句名言,没有好的活动,应该把这个内容拿掉,所以这就可以看出教材设计的主导思想非常在意探究活动的设计,所以我们就把主导思想放在活动设计上,(甚至为了)想一个好的活动,绞尽脑汁。课标出来,教材就要出来,时间非常仓促。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仅仅提供活动还不够,还应该加强活动的指导。比如提问,老师都意识到(要)给孩子提问的机会,于是就出现这样的现象,给学生提出大量的问题。但老师可能忽略,(以为)给孩子提问就能使孩子自然而然提高思维的水平,从自然到使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这次教材的改动就有意识的加强了活动的指导。比如说种子萌发的条件原来就是一个活动,自己去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但中学的教材也有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个活动,比我们细多了。中学的设计是给学生设计好了,学生只要观察得出结论来就可以了,其实在实验的设计中间可不可以给学呢?可以的,所以这次我们在教材的设计上就加强了对实验的指导。再比如说提问,提问如果老师们意识到紧紧给孩子们提问的机会,还要加强指导的话,那么,怎么让孩子会提问,怎么提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就成为了教材中间反复研究的问题了。三上有一个提出问题这个单元之后,就没有呼应的了,这次教材修改在这中间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呼应。在种子萌发这个方面,我们先抛砖,而后再去引玉。抛出的问题是大种子发芽快,还是小种子发芽快?蚕豆的头朝下,它的发芽是怎么样子的呢?它的根往哪儿长呢?抛出这样的问题是希望孩子们还能提出更多他们自己还能研究的问题。关于植物的生长也是的,以前知识简单的做阳光生长的实验,如果我们仍然重视提问的话,我们是不是仍然创造机会,教材当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用灯光代替阳光行不行呀?这个实验是可以做的。抛出这样的砖,想引出学生更多的玉,让学生提出更过的问题,这也贯彻我们认知趋向的课程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进化论我们也加强了示范和指导。进化论孩子们比较难理解,不能简单的用一段话就告诉孩子们什么叫进化论。所以这次我们就加强了铺垫,要理解自然选择,要理解适者生存,就因该让孩子们理解概念,而这次概念是很难理解的。教材上就设计了这样的铺垫,先从人工选择开始,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牧民,如果你养了一群羊,白色的羊毛更好卖,你将会怎么做?那么显然是要把哪些黑羊杀掉或卖掉。这就是人工选择,从人工选择过渡到自然选择,比如说你的羊跑到树林里去了,羊的天地是狼,狼是夜间活动的,狼吃的是白颜色的羊,黑色的羊就很容易存活下来,所以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自然选择。这样我们就是把梯度缩小,加强了示范加强了指导,这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第三个修改是我们对单元作了一些调整。单元的进一步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单元的调整包括总的、大的方面,很多老师都参与了调整活动。比如说《它们生活在哪里》和六年级的《共同家园》单元,《它们在哪里》主要讲了生物的适应性问题,《共同家园》主要讲的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和栖息地的问题,这两个单元显然是有着它内在的联系的。单元的调整还包括课与课的调整,也就是次级主题的调整。怎么样让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次级主题之间更有逻辑性呢?这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进化》单元有三课组成,一是“消失了的恐龙”、一个是“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各是“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这三课的罗机关系更顺了,我们从孩子们身边的事情入手,孩子们都喜欢恐龙,他们可以把恐龙的图片、模型带到教室里来交流,那么很自然就引出了这样的问题:恐龙现在的地球上已经没有了,那么这些图片、模型、电影是怎么来的呀?他们可能会说,是根据恐龙化石得来的。那么自然而然就引出了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化石告诉我们一各是这些生物原来有现在没有了;化石还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课中的这段话我们是非常欣赏的: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那么容易。这样一来,我们做了一个调整就是,怎么难读呢?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叫读懂这些文字并不那么容易,于是就有了下面一个一个的事实和疑问。面对这些疑问,科学家们会作出种种不同的解释,拉马克有拉马克的解释,达尔文有达尔文的解释,为什么会把这两个人都放进去呢?要让孩子们意识到对于同一件事情,要作出一个解释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关于长颈鹿脖子为什么这么长,拉马克的解释是为了吃树梢上的叶子,长颈鹿的脖子越伸越长,于是越伸越长的习性就遗传了下来。,我们平常听老师讲课的时候经常说,“为了”怎么样这种动物变得怎么样,不要用这个为了两个字。达尔文的解释是不知道是什么变异,使得长颈鹿的脖子变得更长,而脖子长的长颈鹿更适宜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生存,这就是自然选择,所以接下来就顺理成章的有了第三课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他的解释是什么,是不是他的解释就是合理的就是完美的呢?今天达尔文的解释也受到了挑战。所以就是说有很多的单元之间的调整就是这样的目的。再比如说植物的一生它的主线是种油菜,因为这种课比较难上,原来我们特别强调,让小孩子在小学期间一定有一次种植的经验,或者是饲养的经验,种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种植就变得很重要了,如果要是讲课的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变成一条主线的话,这课是不是就很难上了。再加上我们课标上原来有这方面的内容,就是人士职务的器官和功能,如果把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共同的家园》里面,显得很牵强,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调整,仍然保留种植的活动,不管你种什么都可以,这是一个暗线,明线变成了植物的器官和功能,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调整。老师们会不会说又回到了过去教知识的老路,我们大胆的说,教知识又不是罪过,是很重要的。只不过我们在教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变化,这并是不回到老路上去了,而是明线和暗线的调整。种植在一开始从种子种下去开始,在过程中间,老师要不断的加强检查,到时候还要又汇报,到时候老师不要忽略暗线。没有老师的关注、激发,很可能这条线就会断了。
第四个方面的调整是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的表达也是有限的,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重心。怎么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也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说土壤单元,从基于科学社会这个角度,进行土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另外,比如《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我们也有意识的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在辨认动物的雌雄的时候,我们增加了这样的内容,很多动物也是一夫一妻制的,象天鹅、鸳鸯了都是的,书中提供了一幅图片,一只雌天鹅被枪打死了,雄天鹅整天就守在那里,当然教材只是一句话,到了老师那儿,就看老师怎么发挥了。另外我们不仅仅从知识的角度讲解动物是怎么出生、繁殖、哺育等,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动物生下孩子后不是不管了,还又艰辛的哺育,象燕子的衔食,北极熊在妈妈的怀中生活等,我们不仅仅通过教材,也通过光盘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靠述注理性是很难奏效的,很重要的是创设情景给孩子体验的机会,艺术就是很好的手段。我们设计了让孩子背上5.5公斤的重物体验妈妈怀孕的痛苦,老师们可以用其他的活动取代,但(建议)不要取消。第五方面就是大教材观。教材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它还应该有光盘、工具箱。这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在下册我们在光盘的制作上化了一些力气。资料更加丰富了,使我们能化难为易,把一些看不见的东西用很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象种子的旅行、生小孩子、进化等,都有很生动的资料。这样一来,老师们就很容易上课了。光盘的播放也非常简单,这样就给孩子提供了很多的资源。象工具箱,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工具,也是为了方便孩子们的动手,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动手做的。这些都是我们这次教材修改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下教材现在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教材的问题,很多老师也给我们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编写者的问题,有的是研究不到位的问题。编写教材要做概念的层级分析,不仅仅是对概念做层级分析,探究的过程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进行分析。比如说我们要掌握压强的概念,首先应掌握压力和面积的问题,要掌握面积的概念,就首先要掌握长和宽的概念,只有这样进行梳理,我们的教材才能准确的定位。概念要这样,过程技能是不是也要这样?我们知道,象推理能力,象分类能力,幼儿园的孩子都会,怎么样让从幼儿园的孩子的基础上落选上升呢?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基础,更不要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一个人生下来只有三种情绪,可是我们现在的成年人有很多种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在这方面仍然是问号。对我们国家孩子各年龄阶段的研究也是不到位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前概念是什么?他的思维水平是怎么样的,他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怎么样的。我们不了解,所以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有我们的主观性。在研究方面,还有的就是评价,很多老师说,你们的评价方案不出来,我们没法教。但象云南、大连等地已经开始进行研究了,我们不研究,如果别人来研究,就好比为隔靴搔痒。现在的课程审计有一种立项设计,考察的方式方法在前,才会有相应的活动。的确,评价很重要。我们来看评价应该是什么样的。由于研究的不到位,所以教材本身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实,我们想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教材本身的问题,因为课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化的东西,不但要有好的教材、好的课标,还应该有我们的好的教师队伍。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很多教师都是兼职的。兼职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否受过专门的教育,所以很多老师希望我告诉他答案。另外,教材编写组的人员很分散,也不利于教材的研究、编写,以至于思想不统一。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是苏教版教材今后的发展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思路。发展的思路首先一个我们是想提高这个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教材编写人员,包括教师队伍。所以,我们想加强小学科学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就开设了科学研究所。中学教学科,小学教儿童,教儿童,你要不研究儿童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做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们要练习各方诸侯,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的。在科学教育领域,我们已经和台湾、美国、新加坡、俄罗斯、香港等都建立的联系,所以,联合各方诸侯,设计一流的科学教学课程。今年一方面将设置学位课程,其中将有专门的科学课程。教材编写组的成员将开始读书,这样,也有利于统一思想。另一方面也将开展硕博连读。第二我们是一个低层次的上岗学习,主要面对我们的教师队伍。一门课是自然科学通论,一门课程是小学科学教育,我们将免费的放在网上,各地应该组织老师进行学习。必做的实验、相关的考核都应该有相应的保证。第二件事情就是想加强科学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靠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想走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路,所以有些研究是应用型的,对于构建我们国家的小学科学体系,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感。我们梳理了一批课题,在网上发布,希望老师能承担研究。能不能通过在座的各位的努力,独立的进行研究,或合作进行研究。第三个事情,我们将策划高质量的学术交流研究。是不是能把教材的解析包括课怎么来上,刻成光盘的形式,附在教参的后面。所以,至于教学的问题,我们会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象现在这样的研讨,我们会在以后把国内、国际更先进的信息带过来,传递给各位老师,也可能请不同国家的老师来上课,所以,也想听听老师们的意见。另外,我们将发挥网络的重要性,利用这一先进的技术,加强老师们之间的交流,以及和专家之间的交流。我们将请教材编写组的专家,请课程专家进行相关的交流。请他们在固定的时间来解答老师的问题,我们也有心理专家,他们都将在网上和老师互动。我们有一些想法,我们可以请一些老师上课,然后挂到网上,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对教学做一个评价。另外,网上将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老师可以把自己的比较好的资源贡献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也想建立一个网上超市,减少中间环节,通过网络,让老师很便捷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建立科学(教材)研究所,通过网上的资源,来整体提高我们的教材和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