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示范村的工作情况汇报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2:4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示范村的工作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示范村的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关于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示范村的工作情况汇报

抓住重点 突出特色 全力推进促农增收各项工作

——八达镇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示范村情况汇报

中共八达镇委员会 八达镇人民政府

2010年9月28日

2010年1-8月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镇工作的重点来抓,特别是市委提出两翼山区每个县重点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示范村的目标以后,紧紧围绕促农增收这个中心,咬定目标,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全力将新达村打造成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示范村。现在将工作开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示范村建设情况

新达村位于西林县民族高中旁花贡河沿岸,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系天生桥库区建设中从马蚌乡搬迁过来的移民新村。全村辖有3个自然屯4个村民小组,(即宏达屯、新红屯、新合屯),聚居着壮、汉等两个民族,共188户852人,其中党员2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8亩,其中水田面积218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3852元,是一个沿路、沿河、坐落在半山腰的行政村。今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和县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群众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调节安排移民后期发展资金,充分利用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2010年1-8月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625元。一是利用自家的水田大力种植蔬菜,目前全村种植优质品种蔬菜150亩,大大的满足县城干部职工菜篮子需求,也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利用旱田、旱地、坡缓地种植优质水果和甘蔗,种植面积为385亩;三是新红屯村民充分利用多年形成的养殖母猪风俗及养猪经验,发展养猪业。目前,全屯69户农户家家掌握养殖母猪技术,家家建有标准猪舍,家家养有母猪、肉猪、小猪等,平均每户养猪都在35头以上,全年繁殖良种猪仔2680头,出栏肉猪1620头。在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的帮扶下,新红屯还建立了一个由20户农户组成的母猪养殖示范 小区,享有“母猪养殖示范屯”的美誉,成为全县的典型。

二、主要建设措施

为了将新达村打造成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示范村,我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专门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组织协调打造试点村的调查、规划和实施工作。还多次召集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邀请人劳、发改、农业、水产畜牧等涉农部门的专家来参加、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体部署了加快推进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力争2010年新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目标的各项工作。主要采取以下三大措施全力推进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村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坚持以“一乡一品”为抓手,按照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依托县城郊区地理位臵优势,打造“三大产业基地”,为农民增收打造新的增长点。一是利用良田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新达村紧紧抓住毗邻县城的优势,进一步加大了蔬菜种植发展力度,使蔬菜种植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今年全村共种植优质蔬菜150亩,比去年新增45亩,预计人均增收156元。不但充实了县城居民的菜篮子,丰富了餐桌,更是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新的亮点。二是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种植优质水果和甘蔗,大力推进“庭院经济”。引导和鼓励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砂糖桔、葡萄等水果,在村旁、路旁种植李子树、桃树等,既美化绿化生活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全村水果、甘蔗等种植面积为385亩,比去年新增150亩,预计人均增收258元。三是进一步规范新红屯母猪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辐射带动宏达和新合两屯群众。在现有的母猪养殖示范小区基础上,面向市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猪种、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扩大建设,遵循“小规模、大群体”、以母猪养殖示范小区为目标培养养殖大户的思路,积极选用优质生猪品种,采用新技术,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同时解决好销路和饲料供应。目前养猪小区已新建猪舍129间,面积共达1000平方米,配套新建沼气池63座、防疫消毒设施20个,同时组建成立了农民养猪技术服 务专业合作社,预计至2010年年底由20户发展到60户养殖户,全屯养殖总量比去年增加2倍,实现人均增收352元。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从新达村所处的区位来看,劳务经济在全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臵,必须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渠道之一来抓,畅通村内剩余劳动力向县城转移途径,实现农民工城内充分就业,增加村民工资性收入。一是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返乡农民工“再培训再就业工程” 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农民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进一步提升全村劳务输出的质量、层次和效益,实现农民劳务收入稳步增长。力争到2010年,全村劳动力培训达2000人次,新增农民工外出就业250人以上,外出务工(含县内外)总收入达到48万元,农民人均务工收入382元。二是加快推进城郊村的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繁荣城镇集贸市场,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

(三)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我镇全面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粮食和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补贴等政策,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补助、农民安居工程建设、水库移民新村建设、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补助等政策,认真实施“两免一补”和资助贫困大学新生经费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等涉及农民的优惠政策,确保各项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收入增加。

总之,1-8月份,我镇经过开展大量工作后,在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示范村的工作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资金短缺等困难,但仍能坚定信念、攻克时坚,巧妙化解各项困难。在下一步工作中,我镇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紧紧围绕促农增收这个中心,坚定目标,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力争在2010年底实现新达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目标。

第二篇:驻村工作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工作汇报

2012年上半年驻村工作和农民

增收致富工程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某单位在推进驻村工作,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中,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成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力推进驻村工作。某单位共有驻村工作队12个,其中,市派驻工作队9个,区派工作队3个。为确保驻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某单位注重制度建设。一是按照要求,对驻村工作队长进行了社区职务任命,明确了责任和工作目标;二是制定了《某单位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某单位关于驻村工作队的考核细则》等管理办法;三是采取查岗、查阅工作日志、走访群众、月例会等措施,加强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由于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政策理解不透,不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为此,各工作队以广播、宣传栏、发放明白纸、走村入户等形式向群众讲政策、摆道理,广泛宣传、耐心说服教育。各工作队已累计发放明白纸10000余份,办宣传栏60余期,走访群众430余户计1200余人。

2、积极协调,严格规划建设。为了实现“节约土地、集约资源、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工作队员从选址到设计,从规划到建设全程参与,尽心尽责。同时为了充分征求群众

/ 6

意见,尊重民意,提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工作队广泛运用“4+2”工作法和“一事一议”的办法开展“联包帮建”工作。目前,各工作队累计运用“4+2工作法”召开会议120余次,征求了2000余名群众意见。由于各工作队工作细致、决策民主,至今未发生一起社区建设信访案件。

3、排忧解难,保证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进展慢。为此,工作队员逐村入户走访,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耐心进行思想开导,稳定群众情绪。如今,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360余起,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400余件,保证了社区顺利建设。

4、帮办实事,发挥自身优势。对于失地群众,工作队员积极协助申请社保资金,解决生活难题。目前新区已累计为4500余户群众办理了低保,帮助50余户群众寻到了致富门路。此外,工作队积极向新区领导反映情况,帮助600余人到新乡高校学习专业技能,增强创业能力,帮助社区群众脱贫致富。如市公路局先期投入2万元支持社区开展万寿菊种植项目的考察和种子引进,免费组织村两委班子、种植能手和群众代表到中国林业种子公司购买种子,到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认真考察,目前育苗工作已经结束,花苗长势良好。筹备3万元帮助完成王村小学的改建维修和师生洗漱设施建设;市药监局帮助社区种植牛膝、地黄等中药材 60余亩,指导社区居民种植金银花,为社区群众引进致富项目;市政法委铺设饮水管道10000米,投资2万元安装路灯40盏,完成了所在社区主干道的亮化工程;医学院组织专家教授20

/ 6

余人,到原武镇吴庄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社区群众免费体检,免费供药;中国银行某某分行为了多方位开发农民致富渠道大力养殖黄河鲤鱼,预计今年收入将比去年增加30%,计划下步帮助所在村养殖南阳黄牛;市国土局积极帮助平原新区申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和拆迁复垦后的土地整理问题,并购臵价值6000元学习用品慰问刘庄村完全小学师生。

5、建言献策,落实“联包帮建”。工作队员积极献言献策,结合实际,参与新区建设。他们积极主动帮助做好涉地群众思想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清点地面附属物,化解群众矛盾,教育群众支持新区建设。

(二)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某单位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中,联系实际,拓宽思路,坚持“四个到位”,大力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1、宣传到位,农民增收致富氛围浓厚。大力宣传“农民增收致富工程”这一惠农富民政策,积极营造“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浓厚氛围。以广播、板报、固定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截至目前,平原新区3个乡镇、75个行政村,共召开动员会6场次;悬挂条幅100余条,办宣传栏40余期,制作固定标语50余条;深入各村走访农户800余人次,收集群众合理化建议5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20余件。

2、帮带到位,农民增收致富目标明确。某单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结合自身优势和困难群众需求,做好示范村、示范户、致富能手和困难群众帮带工作,与帮带群众结成对

/ 6

子,建立“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帮扶信息台账,完善档案资料。截至目前,平原新区有市级领导干部1人,帮带5户增收致富对象;市、区直单位班子成员24人,帮带增收致富对象68人;市、区直单位驻村干部19人,帮带增收致富对象20人;县级领导干部9人,帮带增收致富对象27人;乡镇干部100人,帮带增收致富对象439人;村干部484人,帮带增收致富对象1581人;有帮带能力的无职党员456人,帮带增收致富对象717人;培育示范村10个,示范户280家。

3、措施到位,农民增收致富载体突出。某单位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某单位成立了以新区组织人事局长为组长,组织人事局副局长为副组长,各乡镇分管副书记为成员的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区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二是加大政策扶持。结合新区城市核心区建设实际,某单位全面深入地实施“六个一” 农民安臵创业工程,即“每户一套舒适住房,一间多功能用房,一个就业岗位,一块创业基地,一片自家菜园,一份高标准养老保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化”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两自愿三确保四提高”为基本原则,实施“六个一”农民安臵创业工程,落实“六项惠民政策”,使新区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平原新区建设和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三是注重示范带动。选树一批根基牢、发展好、收入稳的示范项目和示范户,培养一批潜力大、前景广、增收快的项目和企业,积极发挥示范效应,4 / 6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强化教育培训。充分运用党校学习、技能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加强对新型实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大力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某单位联合河南科技学院免费培训了500余名村民;五是鼓励引导自主创业。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自主创业能力。对有增收项目、有致富技术而缺乏资金的,协调金融部门办理小额贷款。对有技术、有资金而缺乏有效增收项目的,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致富信息,帮助选好致富项目。

4、落实到位,农民增收致富保障有力。加强各项决策和部署的落实,确保农民真正增收,切实致富。建立考核体系,监督农民增收致富工程的开展和目标完成情况,定期督促检查,每月通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建立各级党员干部平时考核业绩档案,对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和晋升调整的重要依据。

二、存在问题

某单位驻村工作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有些党员干部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大;二是个别地方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现象,帮扶不深入、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三是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可操作性差。

三、下步打算

针对新区驻村工作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面临的现实问题,5 / 6

后续工作中,我们着力注重以下几点: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工作再动员、再部署,扩大宣传面、增强认知度。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的党员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批评教育,帮助其改进工作、提高认识,确保从源头上解决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

(二)健全机制,细化目标。更加具体详细地修订相关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使其好操作,易落实。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工作开展,确保帮扶工作深入务实推进。

(三)严格督导,落实责任。加大对驻村帮扶工作的督导检查,严格落实帮扶责任,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切实成为惠民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确保帮扶工作卓有成效。

/ 6

第三篇:第125期 鲁纳乡“致富培训工程”打造新型农民促增收

第 125 期

中共会泽县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

鲁纳乡打造“致富培训工程”促新型农民增收

鲁纳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乡农村信息培训中心、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农家书屋、党员文化教育阵地等载体,扎实开展“致富培训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添了科学发展动力。

一、背景及起因

鲁纳乡位于会泽县城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5公里,国土面积176.7平方公里,2010年末辖11个村委会156

个村民小组143个自然村,总人口6190户24134人。有耕地面积13620亩,人均耕地0.6亩,人均有粮432.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元。全乡森林覆盖率72%,属云南省第二批“省级生态乡”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乡党委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宗旨,围绕全乡的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经验与做法

(一)部门联动共织培训网络。制定出台《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和培训措施。成立由乡党委政府领导挂帅,乡扶贫、农科、畜牧、林业、烟站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机构,不断添置和完善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设施设备,抽调能力强、懂技术、经验丰富的农业科技人员联合开展“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并根据群众需要聘请专家为农民开展“点单”授课,对近万名农民进行了烤烟种植管理、林果栽培、畜禽养殖和劳务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党员带动引领全民参与。结合落实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采取组织现场观摩学与典型示范学、专家授课与远程教育站点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已建成全市唯一一家网络信息培训中心和3个农村实用技术培 — — 2

训基地,举办党员培训班15场,培训党员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480人。朝阳村23名党员建起种养殖示范基地,把专业技术人员传授的技能运用到生产中,带动周边75户群众共同致富。鲁纳村党员王思甲参加辣椒高产栽培培训班学习后,除了种好自家10亩辣椒外,指导同村60余户群众科学种植辣椒562亩。

(三)协会推动加快致富进程。成立13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吸收会员4250名,以“科技+服务+基地”的新型运作方式,为农民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全乡通过专业协会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64项,产生经济效益4350余万元。狮子村烤烟协会组织会员开展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等知识培训,实现每亩收入4500余元。窝坡、哈克等村的马铃薯营销协会,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亩产量达到2.5吨,比传统种植增产20%,同时,协会还引进广州、深圳等地的客商上门收购,每亩收入达2500余元。

(四)示范带动彰显科技魅力。切实加大农村示范户的培育力度,为160个示范户发放科技图书6000余册、实用技术影碟165套。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4250名青壮年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涌现出一大批“科技致富能人”。朝阳村的种养殖示范户刘云华,通过“猪-沼-果”循环发展种养殖,现养母猪100头、种植猕猴桃3.5亩,年收入达20余万元,为周边农户提供了难得的依靠科技致富“蓝本”。哈克村

— 3 — 的车华同种植中药材川乌3亩,盈利1.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种起了川乌,他为村民提供种茎600公斤,到田间指导村民种植川乌30余次,群众增收350余万元。

三、成效与反响

(一)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明显增强。乡党委着力培养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让他们充分相信科技、依靠科技,进而积极应用科技,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科技项目为依托、专家技术为支撑的发展之路。

(二)农业科技应用率和覆盖率明显增大。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率和覆盖率。尤其是在畜牧生产中,聘请了政治素质高、养殖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土专家为农民提供全程、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同时与云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农科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探讨研究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生态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农业技术推广载体进一步拓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的科技示范、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辐射带动农户采取科学种植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猕猴桃、山葵、食用玫瑰、川乌等示范基地规模已发展到1250亩,户均收入年达15000 — — 4

元。朝阳村生猪养殖合作社引导会员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衔接起来,今年经营总收入达375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

(四)农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构建“乡有服务中心,村有农技专干,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服务体系,以乡农技推广中心为主进行科学研究、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做到农技推广有体系、研究试验有场所、良种繁育有基地。探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常年聘请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四、经验与启示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通过增强财政支农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措施,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投资,建立专项基金,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步伐,调整技术结构,提高推广技能,培训一批农业技术实用人才,使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建立和完善稳定的科技推广队伍,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在乡村。充实高素质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改善科技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完成由技术推广向技能推广、行政推广向市场推动、自

上而下到上下反馈推广的转变,全面激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该乡通过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把现场传授与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手段相结合,把综合性培训和专业培训、对口帮扶相结合,把科技下乡活动与新型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建设相结合起来,让农民从科技的学习运用中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报: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办公室、组织一科、组织二科、组织三科,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宣传部领导,县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发:各乡(镇)党委,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县直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党的组织关系在地方的垂直管理单位党委(党组、总支、支部)。

(共印 130份)

— — 6

下载关于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示范村的工作情况汇报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打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增收工程示范村的工作情况汇报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