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总结
集聚校企优势 做强建筑职教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总结(2011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今后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实现职业教育新的大发展。职业教育这一地位和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重新构建立体化的职教办学模式,做到整合行业资源,集聚校企优势,摧生校企联合的生命共同体,近年来,我们福州建筑职专就是本着这一思路,积极探索和构建建筑职教集团这一机制,依靠订单培养和课程改革这两个轮子学经验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即:整合理念、凝聚集团;联合培养、扩大出口;,推动我市建筑职业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总结我们的校企合作办综合优势、优化课程;集合资源、打造品牌。
一、整合理念 凝聚集团
如何改变学校只管教学,企业只管生产的狭隘理念,树立校企生命共同体的大职教观念,我们做法是从整合理念入手,用共生互进、共助互惠、共融互补的理念,把学校、企业凝聚成一个职教集团,共同为建筑职教开创新局面。
1.共生互进的理念。
建筑职教集团从筹建的初期就用共生互进的理念统一我们每一个集团成员,使每一个加盟单位意识到建筑职教集团不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生命共同体的结合,通过职教集团把学生发展的利益,学校发展的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筑职教集团将提供一个发展平台,根据建筑人才的特点,学校办学的规律促进学生建筑职业生涯发展,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为企业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反过来,企业通过这一平台,让职业学校走出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误区,使职业学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服务,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共助互惠的理念。
职教集团的生命力在于集团内校企成员之间能否实现双向服务、互惠互补,这是集团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源和优势共助互惠,才能凝聚集团的向心力,让集团在互助中发展,在互惠在壮大,我们建筑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就本着共助互惠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一方面,企业发挥其技术工艺,材料管理的优势为学校提供就业、实训、双师培养,以及专业设置等各项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发挥师资、场所、毕业生、教学管理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急需人才,职工培训等各项服务,通过双向服务、互惠合作,增强集团的生命力。09年我校在福州市建筑业协会的支持下,开设“中职企业班”的实验工作,招收了近60名在职“中职企业班”学员,并根据在职职工的特点,制定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考核办法,采取脱产函授、送教进工地等形式,很好的提高了他们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在建筑职教集团的帮助下,2010年我校与武警福州边防支队联合举办“中职士兵班”,现已有50多名士兵顺利毕业,联合举办“士兵中职班”有助提高士兵的素质,有利于培养更多军地两用的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对解决士兵退伍后的就业问题有着积极推动作用。3.共融互补的理念。
建筑职教集团在集团内树立共融互补的理念,从差异性中追求互补性,尽管建筑集团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在规模上、层次上、功能上、体制上、利益上存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我们都能在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这一大目标大宗旨下做到求同存异实现三个共融,三个互补。三个共融就是企业生产研发与学校教学研究的融合;行业技能标准与学校培养规格的融合;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三个互补就是人力资源互补、设备资源互补、管理资源互补,通过三个共融,三个互补,使集团更具凝聚力和发展力。
二、联合培养,扩大出口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面向就业,服务经济,培养合格的运用型人才,福州建筑职教集团从筹办初期就把联合培养建筑一线运用型人才做为集团工作重点目标,努力开展联合开发专业,联合订单培养,联合就业指导各项工作,使培养规格更适应企业需求,让毕业生出口更加旺畅。1.联合开发专业。
建筑职教集团建立后,我们依靠集团平台,联合集团企业单位,共同开发和改造专业,使人才培养量与质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市场需求。2010年,我校在福州市建筑业协会、省二建及中建七局帮助下,对工民建等品牌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创新改革;福建省六建建设集团有公司派出10名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参与编写“六建特训班”校本教材,并亲自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学授课活动。同时,在快科电梯公司、福州大学的专家指导下,对电梯维修等新专业课程进行规划与论证,使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更加科学、适用,该专业现为福州市品牌专业。与“好日子”装饰公司合作推动我校建筑装饰专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为装饰专业走出校园,与企业全面合作提供了范例。建筑装饰专业现为省级品牌专业。2011年我们继续依托上海鲁班软件公司的力量,进行校企合作,扩大鲁班工程造价特色班办班规模,鲁班公司继续派教学人员与我校共同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师资力量培养、课程设置、教材改革等工作,此项工作为期三年。2.联合订单培养。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标准相对接,我们紧紧依托福州建筑职教集团积极探索校企对接、特色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对接化、岗位化培养。对接化培养模式主要采取企业在校冠名办班,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文化对接、奖学助学、顶岗实习、直接聘用,以此实现人才的优质培养。让学生更快了解专业,更好认识企业,更快走进行业,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从2009年的高中后“鲁班工程造价特色班”、“中职企业班”、“中职士兵班”、“特种行业紧缺性人才专修班”,再到2010年“六建特训班”“好日子特色班”、“快科电梯特色班”、“固特新监理特色班”“晨曦软件特色班”、等的订单培养,已经实现学校的各个专业均有冠名订单班级。订单培养的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在2009-2011年输送订单培养毕业生800多人,企业录用率已经达到90%。
在开展订单培养过程中,实现特色办班,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和教材改革。特色班不仅是职业学校的组织单位,也是企业人才的储备基地,特色班从组织文化、制度文化到环境文化都参透着企业的元素,置身在特色班的同学提前体验着企业文化熏陶。每个冠名特色班校企都是一个共同经营,共同管理的学习组织。通过成立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让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评价。每个冠名特色班都有企业参与制定,量身打造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的零对接。参与特色班合作的企业具有雄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和先进的专业设备资源,这些资源成为特色班雄厚的顶岗实习的基地,为特色班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了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快科电梯特色班”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在2010年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场会得到了交流推广,省内多家媒体予以详实报道。实践证明特色办班订单式培养有利于缩短学校与企业培养人才方面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质量,有利于加强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有利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订单式培养是落实集团服务宗旨的有效途径。3.联合技能实训。
建筑职教集团建立以来,我们坚持优势互补强强合作的原则,调动集团内各种资源联合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教学,结合建筑职教集团的实力,加强实训场所建设,提升实训质量,通过合作共建技能培训基地,促进实训教学,提升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竞争力。2010年在福州快科电梯工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用120万元的资金,建成福建省唯一的最好的实物电
梯教学实训场所。发挥建筑职教集团中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依托学校“建筑职业技能鉴定站”全方位开展建筑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为实现福州市建筑专业紧缺技术人才的岗位培训工作做出贡献。引进建筑职教集团的专家技术,强化技能教学,促进技能竞赛。企业行家能手的指导,使学校技能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并为我校在市赛、省赛和国赛取得好成绩提供保障。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我校选手在2009-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取得多项二等奖,该成绩是福建省中职建筑类参赛队中最好成绩。总之,福州建筑职教集团的成立对加强专业技能实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强化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办学思想。4.联合就业指导。
我们紧紧依靠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成立了集团就业指导委员会,由各加盟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以及优秀毕业生校友和学校教师结合组成就业指导队伍。实现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职业道德与学校德育的结合、岗位规范与学校制度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重、反馈信息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开辟就业指导专栏,开设企业家就业指导课,举办校友创业成才经验交流会,组织各种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和专题报告活动。通过企业知名人士的精彩讲座,促进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敬业观、创业观的形成。以企业冠名的方式,使“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逐步扩大,让学生就业的路子越来越宽。校企紧密协作,推进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并构建学校监管、企业代管、学生自管以及岗位协管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总之,联合就业指导工作增强了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不但活化了职业教育的出口,同时也带动了职业教育的进口。
三、综合优势、优化课程
职教集团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和任务,就是根据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协助学校做好改革课程设置工作。福州建筑职教集团的建立致力综合集团内企业、学校、协会的各自优势,着于对专业课程进行大胆改革,把学校的师资优势,协会的专家优势,企业的经验优势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文化够用、专业实用、技能好用的原则,优化课程设置。1.成立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委员会
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市场的原则,因此,职教教学机制应该体现四个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在教学师资上,应该是学校教师与企业行家相结合,在教学形式上应该是课堂学习与岗位实习相结合。在教学研究上应该是校本教研与行业指导相结合。为了实现这四个结合,我们充分利用建筑职教集团这一平台,综合校企的各自优势,成立了由建筑行业专家,建筑企业
能手,建筑学校老师组成的“福州建筑职教集团教学专业”委员会,主要功能是根据建筑专业中职运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结合我市建筑行业的特点,开展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研究,把建筑行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材料,最新信息,及时注入到建筑专业教学过程,并协助教育部门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技能考核工作,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依据集团开展课程改革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企本、师本五位一体的教材开发体系。2009、2010两年,我们以现有的《建筑力学》教材改革为范例,对《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二门主干课教材按岗位需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校本综合开发,创新教材的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课件等多种介质的立体融合,形成《建筑力学》、《工程计价与计量》及《电梯维修》三门特色项目课程;聘请建筑职教集团企业专家对《建筑工程造价算例》进行注释化开发,形成师本教材;依托建筑职教集团企业对电梯维修、建筑设备安装及建筑施工等岗前专项训练进行创新性企本教材研发。
由于校企充分合作,使集团在课改工作上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方面学校发挥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教育理论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发挥了现场课堂,能工巧匠,最新资讯的优势,教育理念与企业理念的交集不但增强教师课改的信心,坚定了课改的方向,也为课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走出了一条依靠集团,面向企业,综合优势,推进课改的新路子。3.依靠集团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
依托建筑职教集团优势,我们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按照生产服务实际设计实施教育过程,构建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构建“校中厂,厂中校”,提倡“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按照建筑职专校工科类专业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并通过仿真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系统地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在职教集团的帮助下,学校构建动手实真课堂机制,学校已建成25个车间化教学车间。车间化课堂以校内实训教学车间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实施实真操作的教学方式,形成开放式、行动式、任务式、岗位化、标准化、产品化为特征的课堂模式,最终形成知识、技
能、产品三种教学元素的有机结合。采用“专家引领、骨干先行、行政推进、制度激励”的办法,全面推动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自觉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集合资源,打造品牌
职教集团是与国民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也是直接面向企业,服务就业的教育,因此,要做强做大职业教育,就必须集聚资源,尤其是行业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做到集聚资源,开门办学,为我所用,形成合力,做大职教。福州建筑职教集团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过集团平台,将集团内的信息资源、人务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科研资源加以集聚,通过资源的集聚,产生整合效益,增强职教活力。1.集聚信息资源扩大职教宣传力度
在职教集团成立以前,职教办学信息和成果主要是通过学校单向输出,其影响力和辐射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集团组建后,我们充分发挥集团各成员单位信息渠道多元,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职教宣传的力度。第一,依托“福州建筑业协会”定期刊登我市建筑职教的改革与发展动态,由于建筑业协会的刊物覆盖我市大中专型建筑企业,利用这一信息渠道较好地实现了校企信息的连接和联通,第二,福州建筑职教集团与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创办“福州建专校报”扩大国家级重点学校和国家示范专业在我市建筑行业的宣传力度。第三,依托福州建专校园网站,建立福州建筑职教集团网页,用现代化手段整合集团信息资源,第四,通过集团平台,组建福州建专校友联谊会,通过校友联谊会扩大集团和学校的影响力。第五,加强校企合作,开发职教信息资源。总之,职教集团为我们提供了集聚职教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对于宣传职教形象、宣传办学成果,促进经验交流,打造职教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集聚人力资源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福州建筑集团集聚了大量的建筑专业的种类人力资源,在集团内有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有优秀校长,有成功的企业家,有出色的能工巧匠,有行业行政管理者,有大量高级工程师,有一线施工管理人员等等,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办好建筑职教的第一生产力。集聚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改变以往单靠学校人力资源办职教的狭隘思维,树立资源共享办职教的立体思维。福州建筑集团集聚人力资源办职教的主要经验有“三进三共”,一是行家进课堂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二是专家进教室共同参与教学评议,三是老师进企业共同开展双师培养。依托集团合作企业,加快“双师型”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素质。以“专家进校,教师送企”的方式,进行“双师型” 专业教师培养。为了加强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新的工艺的教学工作,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的距离。结合技能大赛,我们聘请一批技能专家到校给教师、学生进行培训,开展专家进课堂活动。实行专业教师在校企间轮岗及下企业挂职的工作机制。实现“专业教师技师化,企业专家教师化”。⑴电梯专业安排3名专业教师到福州快科电梯工业有限公司学习最新专业技术。⑵安排工民建专业教师到设计院、监理公司学习新规范、新技术。选派5名教师进驻企业,同一线管理员和骨干技师共同参与生产实践,了解和掌握建筑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使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更加富有特色。(3)选派5名教师到上海鲁班软件公司进行培训学习。实践证明学校人力资源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如果能够通过职教集团这一平台集聚和整合人力资源,就能增强职教办学活力,形成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3.集聚设备资源建设实训基地
由于集团成员的各企业单位拥有丰富的设备资料,以及施工现场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集聚和整合,就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训教学基地,在建筑职教集团的扶持下,我校努力突破单一的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大胆探索和构建“两个平台、四个中心”的立体式办学模式。即集团办学和终身发展两个平台,四个中心分别是职业技能推广中心、就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社会行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我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技能鉴定站每年培训和鉴定达3000人,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行业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基地。在建筑职教集团的帮助下,我校在二部建设中,加大了对土建实训场所的规划和建设。由于集团拥有丰富的设备资源,职教集团为集聚这些资源,加快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加强了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了职校实训教学,也奠定了福州建筑职教特色化和品牌化的基础。
总之,福州建筑职教集团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广阔平台,我们通过整合理念,凝聚集团,通过联合培养,扩大出口,通过综合优势,优化课程;通过集合资源、打造品牌,使福州建筑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以职教吸引企业,以企业促进职教、校企合作、双向服务、双赢共荣的新天地。
新的一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作好建筑职教集团,树立服务建设行业、推动建筑职校的发展意识,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德育工作、就业指导、技能竞赛、实训基地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全面性的校企合作,共同打造有规模、有特色、有质量、有内涵的建筑职业教育,共同为福州市建筑职业人才的培养出谋献策,争创佳绩,为海西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
2011年7月
第二篇:福州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
衡阳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2011工作计划
2011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南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衡阳市教育局总体部署及工作意见,紧紧围绕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以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工作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创新模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发展内涵,进一步提升我校办学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创建文明和谐特色的强校而努力。重点推动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并落实教师管理机制。
1.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领导议事例会、支委会、行政办公例会制度和学校大事定期向教职工通报制度;按规程开好教代会,发挥教代会的参政议政、民主管理职能和教职工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人翁精神;加强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以保证学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2.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教职工政治学习。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结合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成果,引导全校教职工以自己的言行和实际工作,树立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组织教师学习国家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教育规划纲要、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湖南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使教师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3.努力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继续认真贯彻校务公开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监督、深化、规范和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校务公开的范围要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创新,同时加大公开范围,完善校务和班务公开。
二、以拓展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健全德育工作监督、激励和导向机制,走德育工作的创新之路。
1.因地制宜,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严格出缺勤制度,贯彻落实学生各项管理措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2.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充实和完善“文明班级月评比”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完善问题学生档案,对问题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对学困生进行“结对帮扶”,定期考核,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3.加强德育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工作新合力。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业务培训。开展班主任师徒结对工作,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探讨问题学生转化的工作经验,以达共同提高目的。通过评选优秀班主任,强化激励作用。
4.尝试实施学生德育学分制。探索构建以学科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为德育工作基本载体的多方位、多层面的德育评价体系。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好特色教育。围绕各阶段的主题,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定期开展班班有歌声、班班有美展等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实践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不断完善校园教育教学环境。
6.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队伍,对班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班主任成为合格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强化专栏、板报等宣传功能。
7.以“党建带团建”,进一步发挥团委、学生会的组织作用。针对国内的各种时事热点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教育水平。落实强化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积级开展好“青年志愿者”活动、春风助学活动及各种文艺活动。搞好教师团员“五四”系列及青年教师志愿者活动。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1.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在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两个专业成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争取在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方面找准定位,抓住机遇,作出突破。依托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打造精品专业,促进其他专业发展提高。
2.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形成品牌优势。根据沿海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整专业并组织骨干教师对课程设置进行修正调适。同时从制定课程实施性计划、考评各模块教学成果到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总评三个方面入手,加强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构建完善的选修课程体系,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层次化和特色化。
3.加强实训室建设,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努力做到综合实训室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实训室设备设施与课程设置相对应;企业实训、实习的项目与模块能力培养相对应。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技能卡的评定,将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组织各种小型的单项的多样的技能比赛,做到科科有项目,人人要参与。抓好专业技能多方认证工作,提高过证率。组织好市级、省级技能比赛,争取成绩有所突破。
4.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以“中职动态教学观”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深入开展课堂实践,通过说课、上课、评课等教学比武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将课改新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加强教研组立项子课题管理和研究,做到各组有课题,各科有专攻,教师有创新,不断完善动态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评价方案的形成,提高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水平。
5.拓宽培养渠道,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不断完善师徒“帮学协议”的量化管理,使青年教师的“转正”“出师”考核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师资培训工作,有计划选送更多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学习培训。以制度化的形式激励教师参与校内外不同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专业教师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和专业资格证考核,以提高职业技能的教学水平,造就更多“双师型”、多技能的综合型教师。
6.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丰富教学资源和文化氛围。注重体、音、美、心理健康等课程开设,以丰富的科技教育、环保教育等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推进以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模拟仿真性专业教学实训软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专业教学网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信息量、直观性,提高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进一步提高健康水平。
四、拓宽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1.积极寻求联合办学企业单位,与企业签定“订单”,以订单教育的方式来促进招生工作。加强与各市、区、县招办的联系,争取得到最大的支持,有计划的扶持专业建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各初中校2011年初三毕业生信息,做好2011年招生工作。
2.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更有实效性的“职业指导”活动。如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就业指导讲座、创业成功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等,构建就业指导立体网络和全程就业指导机制,定期召开实习指导教师会议,对毕业班班主任、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就业手续办理、求职技巧、就业定位、就业心态和诚信等方面的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继续做好市场调查,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除了和我校长期合作有着密切的校企关系的企业之外,今年力图在服务行业类企业有更大突破,扩大学生就业门路,组织好供需见面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顶岗信息,确保学生高就业率。
4.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做好顶岗实习生日常管理及毕业生的就业推荐等系列工作,如:毕业生推荐材料、就业协议书的使用、毕业生登记表的填写、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
五、做好校内外职业培训,服务社会,促进办学。
1.积极组织本校各年段学生的技能鉴定考证。同时扩展鉴定范围,积极组织校外生参加学校技能考证鉴定。在组织好市场营销、会计电算、电子商务、计算机等级等鉴定的基础上,做好鉴定程序各环节组织工作,不断完善鉴定设施。
2.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工作建设,对培训方式进行改革,采取校内外办班相结合来优化教师组合。
3.切实做好与武汉工业学院联合举办计算机应用大专班的工作,特别要抓好学生的出勤率和09级大专班毕业工作以及2011年新生招生工作。
六、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为师生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工作环境,巩固创建“平安校园”成果
1.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各项议事议程。进一步做好安全宣传工作,定期出专刊,并根据学生情况增加防止冲突、斗殴,提倡和谐交往的常识教育。定期对有安全隐患的校舍设施和地方进行检查,加强安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继续做好消防教育和演练工作。
2.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各部门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加强值班老师的管理,加强门卫管理,保证全天候值班老师和保安切实履行好职责。实行安全工作分析通报制,积极与社区、派出所等部门合作,共同搞好学校的安全工作。
七、做好行政、后勤工作,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心。
1.加大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宣传力度,完善校园网络信息的交流和服务,及时更新、充实网站内容,大力提升我校的知名度。不断完善学校电子办公文档的整理归类。
2.健全有关行政规章制度,进一步搞好出勤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提高教职员办公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3.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做好红砖楼、教学楼加固改造工程以及改造后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改善校容校貌,增建实训教室,增添实训设备,同时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
4.继续努力办好食堂,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5.进一步规范完善财务、财产管理制度,特别要搞好收费、学生助学金补贴发放工作,要落实班级、年段、办公室财产管理制度,提倡勤俭办学。
八、进一步搞好工会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1.积极发挥“教工之家”作用,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教职员工课余生活。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教育系统及粮食系统的各项活动,争取获得良好成绩,不断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先进教工之家荣誉称号。
2.加强与兄弟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推进学校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3.组织好以“三八妇女节”为主的系列活动,及时了解、反映和处理女教职工工作、生活等存在的困难,多做实事好事,提高女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技能。
4.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搞好人口教育,加强计生宣传,严格计生管理,做好计生服务,继续确保计生“五率”达到百分百。
5.发挥退休老教师的余热,积极组织退休老教师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以及学生的教育工作等活动。进一步关心退休老教师的生活,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有益身心的各种活动,使他们晚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2011年元月6日
第三篇:校企合作协议(莘县职业中专学校)
校企合作协议书
企方(甲方): 日立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校方(乙方):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专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共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学校学生就业,甲乙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经双方友好协商,就校企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招生
(一)涉及专业及学制、招生对象
1、专业:机电;电气;汽修等
2、学制:“3+1+2”,即第一、二、三学期在校教育,第四学期在企业培训,第五、六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
3、招生对象:男性,莘县职业中专学校在校学生,第四学期结束时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品行端正,无违法行为者。
(二)方式
2011年9月,乙方定向为甲方招收学生,经甲方面试合格后组建“日立电梯班”,为甲方订单培养。(2011年招生方式:2011年9月在2010级学生中招转向班学生200人,毕业时间:2013年6月;在2011级新生中招100人,毕业时间:2014年6月)2012年招生方式:以双方协商为准。
(三)合作培养的“日立电梯班”学员在企业培训结束后,经甲方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企业文化认同度、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合格者进入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完毕,签订劳动协议。期间不合格人员退回乙方。
第二条 学生教育及其档案的管理
(一)为保证该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甲乙双方应建立交流沟通机制,甲方委托 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员与乙方负责教育教学实施的负责人员定期会晤交流,每学期至少两次。乙方应及时向甲方如实地介绍学生的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情况,并将存入学生档案中
各种资料的复印件及时交给甲方。甲方对该专业的学生专业课教育、实习实训等提供支持,并有权对日常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考核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
(二)被确认为合作办学专业的新生应建立两套档案,甲乙双方分别管理一套。其中学生毕业前乙方负责管理学生的原始档案,甲方负责管理学生原始档案的复印件。待学生毕业安置到甲方后,甲乙双方将原来所管原始档案和复印件相互交换(即甲方以所管档案的复印件交换乙方所管的原始档案)。
第三条 教学安排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1、依据甲方对所需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甲乙双方共同议定人才培养方案。甲乙方双方依据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审定乙方在此基础上拟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后确认,并作为本协议书的附件与本协议共同执行。
2、在校教育期间的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由乙方负责。根据需要,甲方可委派专业理论、实操技能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的教学。
3、专业课及实践课所需教材由甲方专业技术人员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编或选定;其他教材由乙方选定,并由甲方确认。所有教学所需教材应于开课前到位。
(二)教学设备
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实训主要由乙方在校内完成,相关教学设施设备由乙方配置。
2、双方共同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与建设。
(三)教师
1、乙方应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相关专业老师进入甲方进行电梯专业培训。
2、乙方配备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对口专业教师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
3、专业课及专业实训课教师,部分由经过甲方培训的乙方老师担任,部分由甲方委派专业理论、实操技能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第四条 企业培训与顶岗实习
(一)企业培训与顶岗实习期间,甲方为学生购买商业意外保险,并按乙方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实习学生在甲方工作场所实习期间发生工伤等意外事故时,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保障实习生利益。
(二)学生在此期间,乙方应协助甲方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生问题时应及时予以解释并与甲方协调沟通,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保证培训与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 费用
(一)学生学杂费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由乙方负责向学生收取。
(二)学生在校期间,甲方每学期按300元/人标准提供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具体奖励方案由乙方拟定报甲方确认执行。每学期按100元/人提供活动经费,供学生进行团队建设活动。
(三)甲方负责学生专业课及专业实训课的教材费,并提供工作服(夏装、秋装各两 套)。
(四)2011年暑假甲方按12000元/人标准资助2名教师赴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进行教学调研。
(五)鉴于甲方在校企合作中对学生的学习、实习方面的培训投入,甲方、乙方及学生签订三方培训协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内容另见协议条款)。
第六条 商业秘密保密
(一)任何一方从对方获得的与合作项目有关或因合作项目产生的任何商业、营销、技术、运营数据或其他性质的资料,无论以何种形式或载于何种载体,无论在披露时是否以口头、图像或以书面方式表明其具有保密性,双方在合作过程当中都应当予以有效保护。
(二)本协议提及的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方案、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制造方法、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指标、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研究开发记录、技术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数据、试验结果、图纸、样品、样机、模型、模具、操作手册、技术文档、相关的函电,等等。本协议提及的其他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客户名单、行销计划、采购资料、定价政策、财务资料、进货渠道,等等。
(三)对拥有方的商业秘密,接受方在此同意:
1、严守机密,并采取所有保密措施和制度保护该秘密(包括但不仅限于接受方为保护其自有商业秘密所采用的措施和制度。
2、不泄露任何商业秘密给任何第三方。
3、除用于履行与对方的协议之外,任何时候均不得利用该秘密。
4、不复制或通过反向工程使用该秘密。
(四)上述保密条款的有效期限为本协议有效期间及协议期满后五年。
第七条 违约责任
本协议签订后,双方共同遵守,任何一方不履行协议,即构成违约,违约方负责赔偿
全部经济损失。
第八条 本协议有效期4年,到期后根据实际情况由甲乙双方协商进行续约或者终止合作。
第九条 本协议一式两份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条 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协商形成的补充协议将作为本协议的附件。第十一条 补充条款
在校生转化:乙方于2011年上学年对其机电相关专业学生就甲方定制培养相关事宜进行组织宣传,在校转化组成“日立电梯班”。该班学制参照上述条款规定学制“3+2+1”,并直接进入第三学期学习(转换班人员需经甲方确认后方可入班学习)。上述两条未尽的教学、管理等相关事宜,参照前述条款执行。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年月日年月日
第四篇: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一、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1.我校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洽谈产学合作事宜,双方就学生实习就业、定单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达成了联合举办订单式合作协议,参加由双方共同进行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就业,目前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生产一线的管理者。
2.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对我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做准备,另一方面与企业负责人协商新教材的改革和编制。企业负责人对毕业生质量和教材编制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希望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表示对新教材的编制工作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3.通过与单位合作,邀请以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聘请这些企业的专家、一线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形成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建设小组,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
4.与 进行相关合作,并着手开始相关方面的合作研究。5.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6.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加强合作的紧密度。
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选择了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依托他们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在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为学生的实习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环境。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职业技能水平,有效地缩短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期,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每年学生都到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保全实习、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围绕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依据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培养规格所需能力要求,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专家充分参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安排实验、实习内容和制定教学要求。按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零距离的思路,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体,实施“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即“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多次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
2.进一步规范和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 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压缩理论学时,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相对稳定并适当增加。教学计划中实践课时比例超过了50%,通过强化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机器的结构和机器的传动,增加学生对设备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下厂实习的次数,增加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基本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的能力受到了社会、企业的好评。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的沟通,增设了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实现了培养计划与职业资格标准逐步衔接。我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学生毕业时,均获得了1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保证实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及效果。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其利用率,认真做好各项实验的开出记录,详细记录实验室人员工作日记、值班情况。每年都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中各项实验和实训课程的开出,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和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带学生去企业,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战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检验学习成果。5.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生产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开展科技咨询,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担任了企业技术顾问,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较弱,针对我校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我们着力服务中小企业,多名教师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承担横向科技项目。
经常有已毕业的学生就本单位的技术难题向我们咨询解决办法,我校教师都会尽力提供技术支持,部分教师等厂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多次为该企业举办培训班,在学员不脱产的情况下,教师去企业上课,为其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员;同时企业也分批选送人员来校跟班上课,目前这些人已成为企业各部门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适应了纺织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企业横向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更加充分地了解了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实习等方面,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企业生产案例,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等教学法得以使用,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五篇: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西华二职专校企合作经验总结
为了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实践能力,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经过校委员会决议通过, 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要求,在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办的联合组织下, 我校派出了电子专业、机电专业、服装专业、计算机专业6个班级近300名学生于2011年3月到6月之间分别到深圳富士康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凯胜服饰有限公司、伟易达电子有限公司、三星机电等多家公司进行了近3到4个月的带薪顶岗实习工作,这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在各个专业大规模的开展是我校的一次新的探索,同样也是一个新的创举,现将实习情况及效果总结如下:
一、校企合作目的需要
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同学们在生产实际中学到了有关生产产品制作过程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的操作及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向工人师傅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了严格地遵守纪律,统一组织及协调一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组织观念。通过生产实习,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二.校企合作达成任务
1、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基本概况、企业组织、生产、管理过程;
2、较深入地了解企业产品生产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岗位要求、专业技能等相关知识;
3、较详细地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和运作过程。
4、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既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全面的提高,又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5、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就业适岗能力。
三.校企合作基本规范
1、学生在实习企业实习过程中遵守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劳动纪律,没有无故请假和擅离岗位。
2、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避免了工作责任事故和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3、学生在实习期间努力工作,积极完成实习单位指定的工作任务,虚心学习,主动、诚恳地向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求教,刻苦钻研。
四、校企合作经验收获
1、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学生经历了与职业人之间的沟通,领略了行业以及岗位的文化氛围,深化了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很好的进行职业规划。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品德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端正了学习态度;对工作中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工作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工作中要坚持,要有耐心和细心。
(2)在知识结构方面。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各门专业课的知识,从简单的识记层面过渡到分析、应用阶段。
(3)在工作能力方面。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的综合能力,不仅实践技能迅速提升,而且还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
2、师资建设进一步深入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勇于创新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行工学结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和走访企业时,深入一线,与企事业单位的业务能手沟通了信息,了解了本专业在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了专业知识信息,了解了企业用人需求,进一步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充实和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实训实践条件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条件,增强了人才培养竞争力。
五、实习展望
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将比其他模式下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优势。工学结合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优势资源,避免了机械材料的浪费,更节约了学校设备经费的投入。学生的实践内容又与现代化生产直接接轨,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务处 2011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