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民俗民风

时间:2019-05-14 02: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菏泽民俗民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菏泽民俗民风》。

第一篇:菏泽民俗民风

菏泽民俗民风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里,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它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不利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菏泽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民间交流频繁而活跃,历史悠久,包容性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也是菏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在人民思想、行为中的反映。了解我市的民俗民风,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对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对充分开发资源,认识菏泽人民思想发展大有裨益。本讲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分析。

一、节日习俗

1、春节

据菏泽习俗,春节又有人称“年关”“年下”。春节前要把过春节用的东西准备好,包括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等,曹县、单县等地人民还会家家杀一只羊,熬制一大盆羊肉汤,作为春节后半个月除饺子以外的主食,还要蒸好很多馒头、菜馍、豆馅馍、花糕等,足够吃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腊月三十日的下午至晚上,人们叫“除夕”,一般先在堂屋当门挂起老天爷像,张贴门神、对联,然后上祖林墓地烧纸,表示给去世的人送过节钱,同庆春节。同时把庭院胡同、街道打扫干净,在家里再撒上芝麻秸,称为“撒岁”,门旁插上柏枝,门前放一条挡门棍,防“妖魔邪气”。晚饭吃饺子(俗称“扁食”),在饺子下锅时,为“灶王爷”点香,放鞭炮。晚饭后,给孩子分“压岁钱”,表示全年不空腰,有钱花。有的青少年通夜不睡,熬“囫囵年”。夜12点整,开始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初一五更,除当年家遇丧事的外,都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院内、各屋都点灯,“老天爷”神位前摆上供,烧上香,孩子放鞭炮,妇女进厨房下饺子。一般吃素馅饺,示意六畜兴旺,有的地方同时要吃鸡蛋,祝愿吉祥。吃完饺子后先给本家长辈、大人拜年,再到院外给本族、近邻拜年。天明之后,集体一起,给外族长辈拜年。拜年时一般晚辈要给长辈们磕头作揖,长辈们都是早早起来,吃完汤(饺子),生好火,端坐在椅子上等候。正月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送礼,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日才停止拜年。正月十五为小年,十六早饭吃一顿饺子,整个春节便过去了。

2、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在菏泽,老鼠嫁女也是在正月七日的晚上。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3、石头生日

正月初十,俗称“石头神”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菏泽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相关链接:

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意思是说进入二月,开始有雷雨。民间在二月初一晚上,将刻有龙形的石磨撑起,二月二不准用磨。早晨,要在日出前“围仓”,也有的在二月初一下午围仓,即用青灰在场院中,围画个粮囤图案,于仓中央埋上一把粮食,表示“五谷丰登粮满仓”。在二月二的头一天,还要炒黄豆,有的炒花生、瓜子,俗称“炒蝎子爪”,在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都互相串着吃蝎子爪,意在使蝎子出来不蛰人。还有部分村庄,早晨起来用青灰围屋子、围香台,口里念着:“二月二,围屋子,蝎子出来没屎子”,“二月二,围香台,蝎子出来不蛰小孩。”有的村庄,在二月二煎糕吃,意思是犁地不坏犁铧头,锄地不粘锄板,使农具坚固。

4、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在立春后60天,乡俗称为三月节,旧有踏青扫墓的习俗。这天,家家户户上坟祭祖,烧纸添坟,门旁屋内插柳条,孩子头上戴上柳条编的小环,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小花狗”的说法。宋朝菏泽巨野诗人王禹僻《清明》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古代菏泽民间于此日亦不举火,而1949年以前,菏泽已无此习俗。此日早饭,菏泽乡俗吃高梁米煮鸡蛋,孩子往往将鸡蛋染成红色,以互相碰击为乐。

5、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打扫厨房,祭灶君。是日,各家用高粱秸扎制一小马,谷秸为草,麦麸为料,以备灶君骑马升天。晚饭后,于灶前供“祭灶糖”,燃烛焚香,鸣放鞭炮。同时,用“祭灶糖”粘在灶君嘴上,然后将灶君的画像从墙上揭下来,与扎马一起焚烧,并向灶君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十二月三十日再贴上灶君新画像,以待初一五更下界归位,故多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为灶君对联。此俗,建国后渐废,大扫除之习仍存。自当天起,洗刷灶具,打扫房间,蒸馍,煮肉,制作春节用的各种食品。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一说。

二、建筑民居:

1、住宿风俗: 菏泽住宿风俗,以堂屋(北屋)为主房,东西两边设配房,南屋也常有,南、东、西设大门成院。僻称“三合院”或“四合院。贫民建不起此院的,就建两三间单房,用土筑墙,夹篱笆门。罐房结构习惯用砖碱、石头碱、砖墙或土坯墙,屋顶用梁椽、箔草、苇扒、条扒、椽子、八砖、大瓦、小瓦、或石灰土垂顶、盖板平顶等。新中国成立前,少数官僚、地主、豪绅家院有厅房、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富裕户有的建成石台、砖灰结构的走廊瓦房,有的一排“明三暗五”。土墙房习惯用三行台子五行碱、七行碱、九行碱、砖台窗、砖包门脸等。房脊上有的习惯两头安鸽子、狮子、海马,中间安“兽头”、风旗、红星等。成院的房屋安排;长辈老人住堂屋,结婚的儿妻住配房,靠大门的配房当厨房,有的在配房内或南屋内当牲畜房。

2、建筑风俗:

建造区内传统的民房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别院墙、屋墙一般用土建造,其方法有多种:一是板筑,流行有数千年,用木板夹出空间,其中填湿土,用脚踏实,再用特制的木板打实、打光,边踏边打,俗称“打墙二是垛墙,就地取土和泥垒墙,黄河滩区居民多用此法。三是土坯墙,将加麦秸和好的泥置于木框(称坯模子)中,把泥滩匀、压实、润平,然后提起模子,干后垒墙。砖,因造价较高,从前只有富户造砖墙。较富居民只用于泥墙的根基处一米高左右。从前,区内建房都用木梁、木檩。一般家庭多用高粱秸杆、麦秸覆盖房顶,上面再涂一层泥,以防漏雨。只有富人家才盖瓦房。脊兽又称吻兽,有龙头、鸽子、麒麟、公鸡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装吻兽,是菏泽地区的一种建筑习俗。菏泽区内居民比较注重建房仪式。当房基地选中之后,建房、开工择吉日,俗称看日子。定下时间后,分别请瓦匠掌尺人丈量,请人挖地基打夯,俗称“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俗认为不唱夯歌后世出哑巴。上梁那一天,什么时辰上梁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诉“主家”(房主)。时辰的选择,各地不同,一般都选在正午时分,上梁时间一经确定,房主即准备酒菜,购买鞭炮。当梁稳稳当当安安全全地安装完毕后,燃放鞭炮,庆贺上梁成功。俗谚曰“上梁的酒,古来有”。当天中午,房主、亲朋、匠人、帮工相聚在新房旁欢饮上梁酒。布局区内在房屋建造中有许多规矩与禁忌。院落布局分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不设大门,这种院落在黄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常见。但黄河滩上的台房虽无院墙,一户一台,界限还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对大门的厢房最低。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

建房中的禁忌:如忌“门窗不对”(南北屋门窗必对),忌偏房比正房高,忌院门对正门,忌院门与南房窗对正房窗,谚曰“门对窗、人遭殃;窗对门,必伤人”。最后迁入新居也要择吉日,亲友多携礼来贺。尤其年轻人搬家后,多备烟酒招待亲朋,首先来贺的必定是岳父母,俗谓之“温锅”。

3、泰山石敢当:

菏泽城乡居民,通常在家宅大门边外墙处,或街衢巷口,桥道要冲,立一小石碑、长条石或小石人,上边写或刻“石敢当”三字或“泰山石敢当”五字,以禁压不祥之物,祓禳灾祸,保佑人间太平安定。“石敢当”三字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颜师古注云:“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上说:“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光绪三十二年刊刻的《集说诠真》说:“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又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日‘石将军’。”

三、婚、添礼节

1、旧俗定婚、结婚的方法首先要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先由男家下“恳帖”,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回以“允帖”。贫苦之家只换“恳帖”、“允帖”就算定婚。富裕之家还要商定吉日“换书”,也叫“传书换柬”。“书柬”用一块方红纸叠成四折。第一折上写“喜”字;’第二折上写“未修秦晋名姓先传、谨凭媒仪,愿结良缘”;第三折上写“恭恳(允)老亲家×××。正亲家×××拜”;第四折上写“××x年×月×日”。写后用红纸封装上“柬帖”。男家将“柬帖”装入婚盒,婚盒内还要装上柏枝、艾枝、麦麸子、食盐等,希望“百年和好”,“长命富贵”。送时要先定双日,先女家后男家,并且互带礼品。男家一般要摆“三八酒席”,24个菜,招待媒人和女方送帖客人(一般4人),男方用两个人陪客。到女家送帖酒席较简便一些,一般lO个盘。“换书”之后,定婚完毕。结婚前,要按男女生辰属象,看好日子,选定吉日良辰。一般是:正月七月迎鸡兔,二月八月迎虎猴;三月九月蛇与猪;四月十月龙和狗;五月十月鼠和羊;牛、马喜在六、腊月。看好日子后,再由媒人“送时书”,写明本年×月×日全吉,禁忌××属相,上下车(轿)面向×方,坐帐宜用×屋×间,路逢井、石、庙,用红遮盖等。男向女家送“时书”时,用红包袱,包红衫、被面、戒指、坠子、带子、柏枝等,女家押回绸子腰巾、帘子、钱等。

3、新婚夫妇生孩子时,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生后先向亲友报喜,送面条,习称“送喜面”;亲友则为婴儿打手镯子、银锁,准备米、面、鸡蛋、糖等。在生育9天后,一般第10天、第12天、16天,由外祖母带领亲友,去送“粥米”。主要有小米、大米、江米、白面、红糖、鸡蛋、老母鸡,还有婴儿用的尿布,衣裳、包褥等。这天,主家要摆酒席,一表庆喜,二表感谢亲友送粥米。婴儿满一个月,产妇被请回娘家,习称“请满月”。男婴住五天,女婴住四天,俗称“五大三粗壮”,“四大白胖”。

四、菏泽方言:

菏泽方言属于汉语北方语系,山东方言鲁西南次方言区。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由人口分布范围的扩大、人口集体迁移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构成的。菏泽行政区划多变更,各乡镇历史归属不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乃至水土、人口教育素质的差异,也是菏泽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菏泽方言特点不仅体现在语音方面,也体现在语汇方面,甚至在语法上也与普通话存在着差异。

菏泽民风,极重人伦,因而称谓用语极其繁多。同一称谓,场合不同,用语则不同:有的庄重,有的随和,有的书卷色彩重,有的适于口语,而随着称谓双方年龄的不同,用语也有很大变化。菏泽的称谓用语可谓丰富多彩,复杂纷繁。这不但反映了民风的古朴纯真,也反映了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长幼有序的地方特点。菏泽的生活用语亦丰富多彩,且很富表现力。有些用语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不易理解,但有些可猜度其涵义,故而有些用语虽已为普遍话所吸收,然其有些语源却来自菏泽方言。

知识拓展:

菏泽方言和普通话对比:

天拦地-----太阳 月明地----月亮、月光下

凉凉儿-------阴凉 年 士-------去年 年 下-------春节 现-------现在 夜 没-------昨天 前夜、前以-------前天 大前夜----大前天 擦 黑-------傍晚 头以耳------前一天 今以门儿-------今天 第以儿-------第二天 漫散地----田野

拦 地-------追肥 骚虎-------公羊 罗罗猪--------蜘蛛 初 喘------蚯蚓 各 蚤----跳蚤 腻虫子--蚜虫

一 蹦----一段时间、一段路程 啥会儿-------什么时间 一里一里哩-------逐渐地 黑 家-------夜里 楠种------播种 汗褂子--------单上衣 早 先--------从前 长 虫----蛇 小小虫--------麻雀 马嘎子--------喜鹊 面面乎子----蝙蝠 爬 查-------幼蝉

福-------书 父------树 斧--------叔叔 卷----骂 板-----扔 咧----这个词含义极其广泛,开始一样行动、打架、吃饭都可以用 江 着------拉手、拉着 搁 抹----安装、磨合 不 攘--有能力、意志强 得儿意儿哩----故意 许 乎-----有印象 捞 捞-------猪 堂 屋-------北屋 毛 子-------厕所 不大得-------有病、不舒服 叨------用筷子加菜 断-----追赶 豁-----泼、倒水 妈(抹,ma)----脱掉(例如:妈帽子)担没哩----故意 血(xie)-------很(例如:他这人些能)

二马蛋子--公马驹子,戏指没有结婚的男青年,或游手好闲的男青年,小混混,小痞子 山揽红子---山查 客(kei)---客人、女婿 兄 呢----弟 光 棍-------有能力有脸面的人 瞎 包-------流氓、不成器的人 槐子疙瘩----踝骨 百拉眼-------斜视 噎 食-------食道癌 马 马-------姑姑 小小子-------小男孩 小-------对小男孩的爱称 掬 匠-------厨师 妮------对小女孩的爱称 阿尔扎-------无赖 拱 几-------怂恿 撩 亮-------指妇女会做事、精明 脖拉梗-------脖子 额拉盖子----前额

喉咙细子----食道 雪 皮------头屑 只马乎----眼屎 害 眼-------红眼病 扎 歪-------胃肠不好 拼 种-------傻瓜 铺 体-------褥子

盖 体----被子 喝 汤-------吃晚饭 锅 陪-------锅盖 响 器-------唢呐 糊 涂-------粥 牙 碜-------饮食里有杂物

腻歪头-------不好惹的人 把 激-------抱婴儿大小便古 几-------下蹲 铺 衬-------碎布块

一木楞-------一会 清起来-------早晨 晌午头-------中午 横 横-------下午

傍 黑-------傍晚 滴 点-------下雨 住点儿-------雨停啦 雾 拉-------小雨

魔道--------精神病人 多回---------刚才 江---------下崽 戳几------没事找事 咬磨------提别人意见 江江磊(将将唻)--------刚才 齐青-------漂亮 老鳖一-------小气 抠门

咯牙头-----认死理 锅壳廊子----锅灶 瞎哄烘-----起哄 辽----------缝 毛包毛---------乱七八糟

东明人语句后缀为 ”得“和“代”的复合音,东明话Z C S 音多为卷舌音 以上是一些最为常见、也最常用的,直到现在在人们的对话中仍然经常听到,一些不常见的就没有录入。

五、其他民俗“

1、曹州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菏泽城内的主要街道上都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规模盛大的彩灯会。届时只见人们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花彩带的灯海之中,指指点点,啧啧称称赞,观灯猜迷,欢歌笑语,这便是传统的曹州彩灯会盛况。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各种彩灯,做工精细,雅俗共赏。且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动,意味无穷,显示出鲁西南一带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

2、菏泽面塑

“ 面塑”,顾名思义,就是用面捏的塑像。相传,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灾祸横生,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常杀猪、羊祭(供)天,后演变成用面捏成猪、羊等家畜做供品,并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多种式样的蒸馍,还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沧海桑田,面塑在山东省很多地方兴起,但面塑之根在菏泽扎得最深。菏泽市马岭岗镇穆李庄被人们称为面塑艺人的“摇篮”。一根竹签捏在手里,红、黄、蓝、绿、黑、白、紫等各色面团在他的十指间揉、搓、拈、压、拍等,连续的动作之下,手中魔术般出现了孙悟空、猪八戒、桃园刘关张三结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观其使用的工具只不过是剪刀、拨子、刀子、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具。其中的代表人物为李芳清老人。相关链接:

李芳清6岁开始学艺,11岁就随父辈走南闯北,如今老人身轻体瘦,精神矍铄,现在他的手艺在国内外已享有较高声誉。而他的父亲李俊福更是闻名遐尔。据介绍,清朝咸丰四年(1854),江西弋阳面塑匠人王清源、郭湘云夫妇游艺来到菏泽,借居在穆李庄,收当地的面塑艺人贺胜、杨白四为徒。在这之后,穆李庄一带逐渐成了鲁西南的面塑中心。清末,李俊兴、李俊福兄弟俩名声大振。李俊兴擅捏“文官风雅”,李俊福则擅塑“武将雄姿”,被誉为“文武二李”。上个世纪20年代,“文武二李”及弟子先后到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卖艺。1926年,李俊兴被邀请到老挝王宫表演面塑;1928年,他们去新加坡卖艺,接着又到莫斯科表演面塑„„谈及面塑传承,李芳清很坦然:过去祖宗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我已打破了这个规矩,现在我的儿子、女儿、女婿、儿媳妇都得到了传授,即使外姓或外地来人学,我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李芳清老人几年前曾遇到过一件遗憾事儿:有一个香港客商要订他的大量作品,年事已高的他看着这么大的数量,没敢答应。这件事倒让他想到,若把面塑做大,形成一个产业,问题就好办了。令人高兴的是,距穆李村5公里的时庄的时振山,是继李芳清之后、手艺高超的面塑新秀,他和儿子长期在成都从事商业性面塑艺术,并先后六次到美国、新加坡表演面塑,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山东省的面塑铺得很广,仅菏泽就有杜庄、解元集、王楼、贾坊、马岭岗等几十个面塑村,东部沿海以及鲁南、鲁中、鲁北也有不少的面塑村、面塑镇,如果把这些散户集结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就可以形成齐鲁大地上的“面塑王国”。当年他的伯伯李俊兴在济南市艺术研究 所工作期间曾收何晓铮为徒。何晓铮多年来不仅创新技艺,还广收门徒,目前形成了全国三大面塑派系之一 ——何派面塑。更让人高兴的是,前个时期何晓铮组织成立了山东面塑学。

3、菏泽斗羊:

斗羊,是山东菏泽民间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其角斗场面惊险生动,令人豪气顿生。

斗羊开始,只听得一阵悠扬的丝竹音乐,伴着富有鲁西南特色的唢呐声,两只虎气生生的雄性大绵羊出场了。它们先是悠闲地散步,走到一起,彼此挠毛、接吻、甚是亲密,看不出一点武斗的架式。一会儿,随着音乐节奏的逐步加快,并伴以紧锣密鼓,一派武将即将登场的气氛突然而生。两只决斗斗的绵羊眼圈渐渐红了,彼此用角互蹭,口中还“咝咝”作响。待角蹭频乱,只听裁判员一声哨令,两家主人便把羊拉开约50米距离。这时音乐骤然停止,只听“当”的一声锣响,主人用力一拍羊屁股,两只羊像猛虎下山般互相抵去,一霎时,两个羊头四只大角相撞,迸发出“嘭”的一声山响,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蔚为壮观。如此反复,大约要斗几个回合,方能决出雌雄。相关链接:

相传,鲁西南地区的抵羊活动渊源于三国时期。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今菏泽)。一日曹操忽见两羊相斗,非常威风,他精神为之一振,马上计上心来:何不借观抵羊以振军威!于是便召集部下观赏抵羊,果然鼓舞了士气,军威大振,曹操趁机反戈一击,打败了袁绍。从此,鲁西南便兴起了斗羊之风。

4、曹县江米人

鲁西南的曹县有一种捏制“江米人”的传统手工技艺,独具特色。每逢年节,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上,总少不了艺人们捏制江米人的身影。用粗糙、满是老茧的双手,他们瞬间创造出了生动逼真、神采飞扬的各种神话人物、祥瑞动物形象。

江米人,面塑的一种,用小麦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在面团中掺入各色颜料将面团揉匀,捏制而成的一种色彩绚丽、艺术造型多样的艺术品,主要用作祭祀、观赏、娱乐之用。在曹县,捏制江米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桃源镇、安蔡楼镇、青岗集乡等地区。据当地老人讲,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连年,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集会举行祭天敬祖仪式,同时杀猪、牛、羊等牲畜作为供品。后来,人们祭天敬祖不再用猪牛等牲畜,而改用面捏制、蒸制而成的猪牛等形象,后来供品中又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各种样式的蒸馍。为求逼真的效果,还在供品表面涂各种颜色。后来,艺人们直接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最早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

相关链接:

捏制江米人一般从面部五官开始。综合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就能捏塑出细腻传神的江米人。先取出一定量的面团,按在竹筷上,用拨子捏出脸部轮廓,然后捏出眼、耳、鼻、嘴等形态,粘上黑色的眉毛;用拨子采用压、贴的手法,制作出眼睛,挑出嘴唇后,捏制具有装饰性的帽子及花翎等饰物;接着,制作出穿有黑靴的双腿,取出黄、绿、红、黑等颜色的面剂揉匀,捏成片状,制作成色彩斑斓的裙袍,再用面剂捏成手臂,用小剪子剪出五指形状,用小梳子把黑色的面剂按压成胡须。最后是把不同颜色的面剂缠绕在篾子上,制作出人物佩戴的刀、枪、剑、戟等武器。这样一个个色彩丰富、精神饱满的人物立即活灵活现起来。

5、鄄城鲁锦、长发风情节、左营丸子、曹县烧牛肉、郓城黄安烧鸡、单县羊肉汤、皮家烧鸡、曹州耿饼等都在当地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定陶仿山庙会、范蠡传说、巨野麒麟传说、鄄城砖塑也是韵味十足的看点。探究问题:

1、“一个老大斧在家外头的一括大福下看福,夜每哼哼改到街航,叫一个熊孩的累摩头碰指腰啦;格拉拜的、槐头疙瘩飞破啦,汗挂的也了啦,俄拉拜的还有点不大得。一下的乱的毛包毛的,搞得老大斧血烦血烦累,勃拉梗也快断啦。到了第以儿清起来,他二小来了,这可是个二楞的、腻歪头,在街上直卷,站都卷累喽就古几下卷,连个毛子都没顾类去。一开始天拦第儿还好,到了横横黑呀滴点了,这个二马蛋子才回家了,还是有很多人都不许乎夜每咋都拉,但都认为肯定不是得儿意儿哩。”试着用普通话翻译,体会菏泽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

2、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菏泽民俗?

第二篇:民风民俗

AGYXAAFAaYtbKudx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奋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第三篇:民风民俗(范文模版)

进藏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第四篇:民风民俗

(一)尚勤恶懒:城乡上下农民占百分之九十,家业种植业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勤劳耕种,不违农时十分重视。民谚云:“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村中农民常以庄稼长的茁壮自豪,也因此早起晚睡甚至披星戴月。尤其是麦、大二秋,家家无闲人,饭做熟之后,送到地里吃,抢收抢种,忙的不亦乐乎。对于好吃懒作的人,男的被称谓:“懒汉”或“二流子”;女的则被称谓:“懒老婆”,人皆嗤之以鼻。崇尚勤劳,憎恶懒惰,是继承先辈遗风,以育后人的美德。代代传承,蔚然成风。

(二)尚俭恶奢:“农村中家家户户节俭度日,且习以为常,虽然年景好粮棉夏收,也不改初衷。一般农户为了节俭,自己腌咸菜,自己织布、缝衣、做鞋。一日三餐,粗细搭配,不是逢年过节、盖房修屋、婚丧嫁娶,绝不置办酒席。从穿戴上,虽然注重仪表,但从不崇尚华丽、干净、整洁是美。早年民间盛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足见其尚俭至极度。近年,生活日益提高,服装鞋帽多由市场购置,大都看看经济实用,仍不崇尚华丽。如果村中某户讲吃讲穿不顾经济条件好坏,人皆耻笑,说这一家“不会过日子”,儿娶女嫁也因此受到影响,别的人家恐怕自己家境败落,不敢娶这样家庭出身的闺女做新娘;也不敢把自己的女儿送进这样的家庭,恐其日后生计无着。

仅举城东北五十里小刘家庄刘老太爷节俭度日一例足见一斑 ……

刘老太爷家境殷实,土改时有地一顷多,全家五口人,喂有两头牲畜,自己耕种,从不顾工。带星下地,带星回家。一年到头不添件新衣裳。家中粮食满仓,但绝不浪费一粒粮食。直到农业合作化时,有生一来他才第一次尝到豆腐;第一次买了“烧饼、油条”高兴地逢人便讲。更为稀奇的是,这一家吃香油,用铜钱往外蘸,把铜钱拴上线绳,先沾水后沾油,结果到了腊月三十,四两香油变成了六两。

这一家虽有太吝啬之嫌,但毕竟反映了民间节俭度日的风气。

(三)尚忠孝,恶叛逆:忠臣、孝子、烈士(女)、贞女在民间倍受赞誉。乡贤袁恕已、刘挚、霍元甲、偏坡营村张氏姐妹(双烈女)其人其事有口皆碑。对于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以及民间忤逆不孝的子弟,则为人不齿。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流传民间的一句口头禅。在这种家庭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下,人人争作忠孝两全的“完人”。

公元1949年以来,扬弃了忠孝中的封建内涵,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风尚。忠于共产党、忠于毛主席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孝也一改以顺为孝的旧传统,实行人人平等的新思想。在“镇压反革命”、“资本主义改造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子女帮助老人破除旧思想,全家共同进步的模范家庭。比如农业合作化时期,许多家庭中的老人不愿意将自己一生购置的田产,交给农业合作社,青年人思想先进,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努力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平等讨论农业合作化的利弊,展望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共同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还有些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女,在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感召下,大义灭亲,与其父母划清界限,决心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新的忠孝思想。

(四)尚教育恶愚昧:古老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在东光民间根深蒂固。村村户户家家人人重视教育,盼子女成才,盼子女知书达礼是每个家庭的向往。有的家庭虽然家境贫寒,宁可砸锅卖铁也让子女求学深造。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缺少文化教育,饱受愚昧之苦。写家信,读来函,看文书,打官司告状…,样样求“先生”农民因为不识字,不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消息闭塞,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解放后,先后开展了“扫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文化教育状况大为改观,一字不识的农民几乎不存在了。虽然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但农民崇尚教育,憎恶愚昧的信念亦然如故。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民展,使农民对教育的追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近年来,中等专业教育已不在是追求目标,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正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相当位置,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追求出国学习深造。

(五)尚礼交,恶野蛮:“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重四维,恶野蛮是县内民间较为广泛的道德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义具体地体现在敬老爱幼、尊崇贤达、待人礼貌、交友真诚、不欺不诈、互相帮助、见义勇为等行为中。对于那些与此相反,横行乡里、贪污盗窃、以强凌弱、贯行不法之徒,人人深恶痛绝。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略我国,本县王喇乡李习庄李文成,倚仗自己是保定军校速成班毕业生,投靠日本,充当汉奸。为了效忠日寇,他屠杀平民,抬着人头,逼迫民众挖“惠民沟”(一种划地为牢的战壕),横行乡间,虽然步步高升,官至东(光)、南(皮)、吴(桥)、宁(津)、沧(县)剿匪总司令,但县内人人憎恨,镇压反革命、枪毙李文成的布告一贴出,四外八乡奔赴刑场,有的操刀,有的持斧,有的妇女怀里揣着剪刀愤怒哭诉当年冤屈,人人对这个野蛮的民族败类恨之入骨!

二、民

(一)婚 俗

自古婚姻被视为人生大礼,故民间十分重视。早年婚姻多由媒人介绍、父母包办,婚姻自主是近年才实行开来的。旧婚俗的基础一般都是建立在“门当户对”、“信仰一致”这上的。官宦家庭与豪门大户做亲家,平民百姓与平民百姓相联姻,宗教信仰相同往往也是联姻的基础。如伊斯兰教、天主教、圣贤道、一贯道等。穷人娶不起媳妇的农户也有以自己的姐妹与家境贫寒的人家互换,叫换亲,还有的三家转叫转亲。即甲家之女嫁乙家,乙家之女嫁丙家,丙家之女嫁甲家。这样的婚姻多数年龄不配,痉良多,但由于互相制约,婚姻在无奈中维持。

旧式婚姻程序如下:

(1)提亲:由媒人或亲朋好友,为成全男方或女方终身大事,根据政治地位、家庭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以及年龄、相貌等条件,在相匹配的前提下,前往男家或女家介绍情况,经双方初步斟酌摇头则作罢,点头则开始议婚。

(2)议婚:这一阶段包括通书过柬,合婚,小定三个程序。

通书过柬是 :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庚贴的形式由媒人转递对方,达到相互了解出生年月日、属相、纳音五行、命相等情况,为合婚奠定基础。

合婚:主要是看男女生辰是否犯忌。命中相生还是相克,一般由算命先生进行。男女双方家长也很注重这一点,认为“相克”是绝不能成亲的,因为这样会凶多吉少甚至被“克”致死。流行的歌谣如;白马犯青牛,鸡狗不到头,羊鼠一旦休…。歌谣是以男女命相来论断婚姻的,其荒谬可想而知。

如果相合,则允亲。

小定:允亲之后,男女双方即视为亲家。双方互通大帖,按辈份称呼。男女两家各自为儿女做嫁娶准备。

(3)定婚:经过以上蕴酿、准备,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男家赠女家彩礼,女嫁置办嫁妆。准备充分之后,双方议定迎娶日期。

(4)迎娶:迎娶具体日期要由算命先生或村中有文化的人选择吉日进行。吉日早辰抬花轿往女家迎亲,经济富裕的人家还要组织乐队,吹吹打打,笙笛齐奏,锁呐清杨,十分热闹。

(5)典礼:花轿进门,红毡铺地,新郎掀轿帘,以彩绸相牵至堂前,父母正面端坐,来宾侧立两厢,新郎新娘在伴娘伴郎的陪同 下,按照司仪的程序演礼。一般为鸣炮、奏乐、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之后由伴郎伴娘送入洞房。

典礼之后,喜宴开席…。

新式婚俗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虽然父母也参加商定,但同意与否仍则由青年男女自己做主。经过恋爱,相互了解,感情融洽结为伴侣;典礼的形式在旧式婚礼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中,新式典礼程序有父母、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致辞答谢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婚俗也在淘汰落后的程序,代之以既先进又文明的结婚方式。如旅行结婚、集体举行婚礼等等。

(二)、丧俗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儿女为缅怀父母深情崇尚厚葬,近年来推行“火化”之后,丧俗从俭,但积习难改,殡葬风俗大致如下:

一般从死者咽气到殡葬三天时间。(因亲人不在侧面边,也有等四天、五天、七天的)第一天:发讣告、报丧。把死者生平死讯以文字形式告知众人,并派族中青壮年往亲友家中报丧。丧家则置办棺木、联系乐队、准备来宾吊唁的饮食、孝服等。儿女守棂在侧。

第二天入敛、火化。亲友及族人相继吊唁,并行跪拜礼(也有地鞠躬礼的)。实行土葬的至晚入敛。即反死者由棂床移入棺木,由室内移到室外,搭设棂棚,以供祭奠。不实行土葬的即行火化,之后把骨灰盒置棂棚内,以供祭奠,儿女长跪两厢,向吊唁宾客行跪拜礼以示答谢。至晚,有的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唱坐台戏,也有的不做这些程序。夜里灯火通明,子女守候。

第三天殡葬。为了使殡葬仪式办的风光,按风俗扎纸人、纸马、纸楼…糊制引魂幡、摇钱树,租借八抬大轿、聘请庞大的乐队、舞狮引棂,送葬队伍可谓浩浩荡荡。

起棂前要举行“送路”仪式,把纸车、马、侍者,烧掉,并褥告一些路途安顺之类的话,表示送别。

过午时,把棺木移入轿内,抬往墓地,诸位来宾、亲朋好友及一切送葬者,在成坟后离去。

葬毕,死者子女沿街向参加丧礼之人跪拜,名曰“谢孝”。

事后,三日烧幡,第七日祭典一次至五个七日结束。以此形式寄托哀思也不违情理,比起古人守墓三年大为逊色了。

(三)节日庆典

(一)元霄节 顾名思义:元,乃第一,元霄即第一个月圆之夜——旧历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节”,此节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进行,即常说的三天十五半月年。三天夜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灯饰,有宫灯、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五福捧寿灯以及荷花灯、西瓜灯、走马灯等多种多样,颇为壮观,观灯即成为民间一大乐事。因此,元霄节也称“灯节”。同时,还燃放焰火,一声巨响,空中流光异彩如同仙女散花。

白天则民间花会沿街串行,跑旱船、骑竹马,舞龙灯、高跷、耍狮子、扭身歌等。尤其是正月十六日,民间传言:此日走百遍,一年身体健。男女老少都按着这个***惯出门游玩,街上人声鼎沸,鞭炮齐鸣,锣鼓声声,热闹非常。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铁佛寺、二岗前,数万人汇聚庙前,人山人海,进香、观赏花会的、卖饮食的、练武的、演唱的,应有尽有。各家携儿带女欢欢喜喜来逛庙会,渡过“元霄佳节”。四外八乡也驱车赶来尽兴游玩。

元霄凶家家吃“元霄”,即以糯米粉滚成的带芯馅的核桃大小的园球状食品。芯馅多种多样,多种风味,属于一种特色食品。民国初年,袁世凯品味元霄,因音生疑,改元霄为“汤元”,回避“袁消”之讳。袁世凯皇帝梦破灭、汤元又改成元霄至今。

(二)正月二十五填仓日:家家以草木灰画元形,充做粮囤,因此填仓俗称“打囤”。意在兆盼丰年。二月二,龙抬头。此日,虽无庆典祭祀活动,民间传云:即日龙从冬眠中复苏醒来,由静入动。孩子们歌曰:二月二敲梁头,金银铜钱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敲门鼻儿,也有闺女也有儿…。迷信色彩,荒唐可笑。

(三)三月三。传遍说是天上王母娘娘桃会的日子,民间多以此日郊游,踏青,欣赏明媚春光。

(四)清明节。俗称“寒食”。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走国时的功臣介子推,禁止民间生火作饭,以示怀念。流传下来称为“寒食”。后来,逐渐演变成上坟祭祖的日子。

(五)端午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悲痛忧国,投汨罗江而死,人民十分惋惜,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臣,家家包粽子投江祭奠,表示哀悼。至今这天家家户户食“粽子”。

(六)五月二十五日铁佛寺庙会。自宋迄今,铁佛寺庙会十分兴盛繁华,相传各县客商,佛门信徒,俗家子第都来赶会。谣云:“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其名声远播山南海北。铁佛寺原址县城西南营,一九六七年秋,破四旧时被搬运站工人和东光中学学生用骡马、拖拉机拉倒,佛像运往城东何庄炼铁,拆庙的旧砖拉到南关南头盖了农机站,庙址改建成小学校。新铁佛寺建于一九八七年,庙宇占地二十二亩半;铁佛由城关铸造厂铸成,全高8.15米,是全国最高的坐式佛像。

(七)七月七乞巧节:传说此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虽无祭典活动却以为牛郎织女相会这天必然降雨,因为夫妻相见难免热泪交流…。

(八)七月十五日鬼节:为求吉利,七月十四日超前渡过。故有七月过十四,八月过十五之说。超前渡过意在躲避鬼节这一天。现在乡间多在此日改善生活有的包水饺,有的捞面,也有的蒸包子…。节日前后,祭典亡灵是村村户户都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放河灯祭水中亡灵的习俗已不见了。

(九)中秋节: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传说元末农民起义之前,将传单藏于月饼之内,家家吃月饼时,见到传单响应举义,故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其实,元代之前就有中秋节。秋乃百谷成熟之期,月乃阴精,系月老之宫,主宰人间姻缘,凡有缘者皆以红线系之。民间有“月老定姻缘之说”。古代,人们满秋季丰收喜悦,全家欢聚一堂,以西瓜、水果、毛豆等供品祭拜月神,庆贺全家团圆如月,久而成俗,故名团圆节。

近现代以来,八月中秋仍然有吃月饼,祭拜月神的习惯,但多数家庭为庆祝团圆,饮酒赏月,以尽天伦之乐。

此外,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礼品,相互庆贺。

(十)九月九日重阳节:《洪兴祖补注》云: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王维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古有登高之俗,今为“老人节”。目前,城乡上下“老人节”期间,多携礼品,拜访长者以示敬意,也有的乡村、机关、单位,邀请老干部、老职工举行座谈会、茶话会畅叙国内外大事,共商致富大计。老龄社会的到来,使老人节“的意义更加重大。

(十一)十月一日“地府”开门

传说:从即日起地府开门半月,民间皆备香烛纸马上坟祭祖。沿系至今仍为民间扫墓之期。每逢十月一日,家家携儿带女上坟祭祖,烧化纸钱,行跪拜礼。有的人家燃放鞭炮,用纸扎彩楼,折衣被,名曰“送寒衣“。其实乃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而已。

(十二)腊八日:即腊月初八日,相传乃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为了表示庆贺,早晨家家户户,以五谷杂粮,小枣、花生仁熬“腊八粥”。

(十三)腊月廿三,送灶王爷上天。

这天晚上,农村中燃放鞭炮,蒸年糕祭灶王。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家丑不可奏报天庭(俗有糖瓜辞灶,用以粘嘴的说法)。祭拜礼毕,烧化灶王画像,名曰送神。

(十四)春节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腊月三十曰“除夕”正月初一曰元旦。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彻夜不眠,名曰守岁。为什么守岁呢,传说中还有这样一段佳话:相传远古时代,年乃一种吃人的怪物,生有三头六臂,长的十分凶险。但是它有怕火、怕光、怕响声的弱点,于是人们为了躲避它,不但彻夜不眠,还在院中撒芝麻杆,年来时,发出沙沙声响,它就却然止步了。这就是撒岁的来历。为了驱逐凶恶的年,古人还通霄灯火明亮,并燃放“爆竹”。因为,过去没有现在的鞭炮以烧竹使竹节爆裂,产生巨响,年看到火光听到巨响就会远避深山,不危害人间了。

其实,年乃岁末,也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刻。

民间过年,全家团圆,远在山南海北也往回赶,如果一家人有一人在外地,没能及时赶回来,全家心怀惦念,吃饺子时也要有他(她)的一碗。

民间过年,从腊月廿三日起,就进入准备阶段,磨粉,蒸年糕,作新衣。杀猪宰羊置办年货。儿歌云:“糖瓜辞灶,新年来到,姑娘买花,小子(男孩)要炮,老头买顶新毡帽,老婆婆买条臭裹脚”。从歌谣中看得出。过年蕴育着一片新气象。

民间过年,除夕贴“对联”也叫春联。三十晚上,还要接神,把新请的神像悬挂起来。现在不同了,家家守着电视,观看电视台的文艺晚会节目。三十晚上,待到零点时刻,家家燃放鞭炮,庆祝新年。接着准备年夜饭——水饺。吃罢年夜饭天蒙蒙亮,亲友之间挨门串户拜年。见面恭喜发财,或问过年好?村中素有不睦者,通过拜年,可以消除前嫌,重新和好。

正月初一拜年后,皆去祭祖。然后是接待亲友来访或去探望自家亲戚,直至初五日。

为了企盼好年景民间常以观察初一至初十的天气好坏,确定种植作物的品种。好天气证明宜种植,能获得丰收;坏天气则不宜种植,即使种了也难得丰收。

歌云:初一高梁;初二麻;

初三芝麻;初四花(棉花)

五薯六豆,七谷八麦,九瓜十菜。

至于此俗是类似农谚的经验总结呢?还是一种荒唐的说法呢?值得探讨。

第五篇: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一定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招待跟来的小伙。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连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他的衣服放在空位上,以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下载菏泽民俗民风word格式文档
下载菏泽民俗民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民风民俗

    急求关于民风民俗(道德)的调查报告 浏览次数:1913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2-21 03:24 | 提问者:にゃあにゃあ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 即时间 地点 人物 二、分析问题和现......

    民风民俗

    独具特色的客家民风民俗 时间:2011年03月15日 主讲:石壁中心学校 廖秀华 一、传统婚姻礼俗 1、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

    民风民俗

    蒙古族 [饮食习惯] 蒙古族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 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 【住房特色】 “蒙古包”是满族......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二 永定县湖坑中心小学游志娟 【题目与要求】 有句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 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六年级张洁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通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例如:回族的风俗习惯就跟我们汉族不一样。回族众多有趣的风俗中......

    林芝民风民俗

    察隅县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东临云南省德钦县和西藏左贡县,南面与缅甸和印度接壤,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大,垂直高差悬珠,全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