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有关情况汇报一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有关情况汇报
一、研究方向
1、土地经济管理
主要研究内容:地租理论、土地价格和价值定价理论和方法、土地利用原理与方法、乡村-城市土地流转动力学机制和管理原理、土地利用方式转换—土地产权变化—土地收益让渡的互动规律和决策、土地市场运行运用规律、土地产权与制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的福利变化和估算等理论和实务。
2、土地利用规划与信息管理
主要研究内容:土地利用演变机制、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土地开发整理保护、土地复垦、土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城镇发展与非农土地利用控制、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3、土地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农业资源最优利用模式、环境优化理论、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资源利用福利评价与制度变迁、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同进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前沿性和综合性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注重前沿性和综合性,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
2、层次性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与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拉开档次,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开档次。这在短期内难以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多样性
从教学形式来看,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自学、课堂讨论、专题报告、做读书笔记和报告等多种形式。
4、开放性
受时间和经历的限制,我们的研究领域和知识面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为了搞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工作,我们将在教学上进行三个层面的开放:
(1)面向校内开放。一是请经济贸易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的老师主讲有关课程;二是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这比较容易,而且已经做到。
(2)面向国内开放。我们将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国内的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和短期讲授。这已经起动,我们恳求在座的各位专家教授给予帮助和支持。
(3)面向国外开放。邀请国外专家教授讲课。这方面我们要向一些兄弟院校学习。
三、课程设置情况
1、学位课
(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48学时)(2)第一外国语(200学时)(3)高级微观经济学(48学时)
(4)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前沿专题(48)(5)土地资源管理学研究方法(32)
2、选修课
(1)高级宏观经济学(32)(2)高级计量经济学(48)(3)公共经济学(32)(2)现代管理理论(32)(3)政策模型与分析(32)(4)资源经济理论专题(32)(5)制度经济学专题(32)(6)城市经济理论专题(32)(7)现代金融前沿专题(32)(8)房地产经营管理专题(32)(9)房地产政策专题(32)(10)土地信息系统专题(48)(11)土地经济管理专题(32)
3、补修课
跨专业考取的博士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有关本科或硕士的课程。
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第二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120405 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在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地是最基本且最宝贵的资源,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在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后,就成为任何社会和生产部门不容或缺的物资条件,发挥着地基、场地、操作基地和生产资料的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管理是公共管理科学的二级学科,是土地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邻学科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1.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作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身体健康,服从分配,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应具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做出较好的成果;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及以上,可申请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于每年十月,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实行学分制和中期分流制,总学分为36~38分。第一、二学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学位课程等公共课。第三、四学期学习选修课程及实习、科研活动。第五、六学期主要做调查研究和学位论文。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进行,从事4~8个教案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形式主要是讲授本科课程若干章节或若干专题。研究生也可通过研究生助教、协助指导教师批改作业、参与本科生论文指导等方式完成教学实践环节。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2.学术活动——本专业硕士生应参加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3.社会实践——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校期间,分期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时间应在假期中进行;调查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改革的建议;要求:调查前拟订调研计划,结束后撰写调研报告,并由导师评定成绩。
研究生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前,可集中不少于四周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任务是为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搜集资料。
七、科学研究
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1篇课程论文,1篇学年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公开发表。
八、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提前毕业的学生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①论文选题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具有实际研究价值,且与本专业和本研究方向有关的课题; 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位论文要求尽可能将研究课题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③学位论文要求理论基础扎实,研究方法先进,提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强调知识嫁接、产生新思维,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有较丰富的思想材料与实际材料。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实行各研究方向的交叉教学和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学科交叉; 2.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学形式:布置参考书、提交自学总结。
十、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3、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1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4、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试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5、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6、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
第三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12030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博士研究生: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本方向主要研究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政策问题。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方法、农村合作经济、农业收入分配、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的优化利用与管理、农业保护的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史、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与政策等。
2.农产品市场与贸易
本方向主要研究农产品市场与农业要素市场的基本理论与政策分析方法。重点研究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农业市场政策。
3.农业企业管理
本方向以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为核心,主要研究:1)企业管理理论与战略管理。从现代企业制度、决策理论和战略管理等方面研究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战略管理;2)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从组织行为学、决策行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公司组织管理制度等角度研究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3)市场营销。研究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营销环境及营销策略等;4)财务与会计。重点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4.金融与财税
本方向主要研究金融理论与政策、农村合作金融、农业财政与税收、项目投资理论与利用、农村保险等。
5.农村发展
本方向主要研究农村发展与农业推广领域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如农村经济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口与发展、贫困、城市化、工业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推广体系、创新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等。
三、培养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一般不超过5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所在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报研究生院批准,可以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
2、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实践教育、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
3、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应成立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其成员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或跨学科的专家组成。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4、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博士生要求修课的学分总数不低于18学分,不包括文献阅读与综述、综合考试、第二外语和实践教育。
博士研究生在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第一外语非英语的博士生,必须选修英语做第二外语。第二外语考试通过计4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一)、学位课
1.第一外国语3.0学分
2.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3.0学分
3.高级宏观经济学2.0学分
4.高级微观经济学2.0学分
5.高级计量经济学2.5学分
6.农业经济管理专业Seminar2.0学分
(二)、选修课
1. 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2.0学分
2. 项目分析经济学2.0学分
3. 农业产业组织1.0学分
4. 金融理论前沿专题1.5学分
5. 经济政策专题1.0学分
6. 企业管理案例分析1.0学分
7. 粮食经济1.0学分
除上述课程外,经济管理学院其他专业所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均可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可在导师指导下参考“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开设课程一览表”根据需要选课。
(三)、跨专业补修课
跨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学位课程,60分及格。
1.中级宏观经济学2.0学分
2.中级微观经济学2.0学分
3.中级计量经济学2.5学分
4.农业经济专题2.0学分
(四)必修环节(不计算在18学分之内)
1、综合考试(详见培养环节)2.0学分
2、第二外国语(一外非英语者)4.0学分
3、实践教育2.0学分
六、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入学一个月内提交,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的安排,进行方式,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和完成期限。一般在第二学期初提交。
2、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一般在第三学期内,公开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专业5人以上专家(一般要求副教授以上)组成,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负责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由指导教师填写《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由各院教务秘书报研究生院备案存档。
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对于进行开题报告后更换题目者,须按照上述程序重新进行开题。
3、综合水平考试与中期考核:博士研究生综合水平考试与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本专业博士生除要求修够规定学分以外,还必须参加由学院统一组织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采取水平考试的形式,每年进行二次。水平考试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独立进行,70分及格。综合考试未通过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中期考核工作具体办法参照《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执行。中期考核达不到要求者延期通过,需经再次考核通过或终止培养。
4、论文中期进展研究报告:为使博士生的论文工作得到所在系教师的集体帮助,应阶段性的向所在专业教师做科研报告。进入论文中期阶段后,由博士生报告科研工作的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改进论文工作。
中期研究报告后,由博士生填写《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报告情况表》,由指导教师审核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5、实践教育: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活动。参加实践教育的具体要求参照《中国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实践教育的暂行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1.博士生用于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2.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论文内
容必须以博士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3.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对科技进步或国家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使用价值。
4.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学术论文(不含译文)。其中有一篇必须符合下列三项要求中的一项:
1)在SCI/EI/ISTP/SSCI/A&HCI等检索系统上收录的论文;
2)在国外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非中文);
3)在学院指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发表文章应与学位论文有关且本人是第一作者,署名单位是中国农业大学经
济管理学院。
5、按照《中国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严格要求。
第四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自2013级执行)
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自2013级执行)
一、适用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
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专业)
材料学(二级学科、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专业)
二、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要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学位论文工作的创新性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A.普通博士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14,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4 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 5,必修环节 5 学分。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
B.直博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30,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 5,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 20,必修环节 5 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 23。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课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2.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
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作选题报告。博士生入学后一年左右应完成选题报告,最迟要在第三学期初完成。选题报告由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组成。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的要求见有关规定。
3.资格考试
每年春秋季学期开学后第二周进行,具体时间另定。由院与学科方向组织两级资格考试委员会。
入学一个学期后才能也必须参加资格考试。
系级组织的考试为笔试,内容包括“材料学基础”、“材料热力学、动力学”或“金属凝固”或“金属物理”或“现代材料加工”(四选一)、“材料分析方法”等基础课程知识。
学科方向组织的考试,其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由各学科方向自定,但必须事先通告,并报院业务办备案。
考试记分为百分制。按院级考试70%、学科方向考试30%的权重计算总成绩。总成绩处于后10~15%者,半年后补考。补考成绩仍处于后10~15%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4.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活动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的研究室以上范围内做一次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
对于每周或定期有学术活动的研究室的博士生,按研究室要求参加定期学术活动,凭考勤记录及每学期累计 2500 字以上的心得小结,经导师签字,于申请答辩前交业务办公室记载成绩。对于没有定期学术活动的研究室的研究生,要求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 30 次以上,其中两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每次应有不少于 500 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业务办公室记载成绩。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按学科方向组织中期检查。博士研究生选题报告一年以后,经导师同意可以申请进行中期检查。但第一次申请不得迟于选题报告后两年。申请时,需交3000字研究工作进展的申请报告。申请在每年4月底和10月底交学科负责人。
每年5月及11月(一般为5月第二周和11月第一周,具体时间另定)由学科负责人组织本学科博导组成中期检查组,听取申请人的正式报告。
申请人报告必须采用“Power Point”或投影胶片。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其学术价值、前人工作(含本组已有工作)、申请人本人主攻内容和目标、申请人本人为主的已进行的工作和进展、今后工作计划。报告时间20~25分钟,重点报告以本人为主的工作进展,提问答辩时间约10~15分钟。
同批申请的申请人报告后,由检查组对各人的创新性、综合能力、工作进展及工作态度、投入精力进行考察评价并给出成绩排队,交院业务办备案。
每次中期检查处于后10~15%者,视为不通过,须在下一次中期检查时再次汇报论文进展情况。
论文中期检查通过一年后才能申请毕业答辩。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关说明参见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必须按照学位分委员会2011年6月修订的 《关于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的规定》 执行。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需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本学科要求论文工作时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至答辩申请日之间的时间)不少于两年。其余要求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
一、普通博士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14,其中公共必修课程 4 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 5,必修环节 5 学分。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必须满足以下各类学分要求):
1.公共必修课程(4 学分)(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第一外国语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5 学分)
(1)材料科学前沿(≥ 1 学分)或:高分子前沿讲座
或:新型功能材料专题
(90350011)学分(考查)
(80340012)学分(考查)
(80350151)学分(考查)
(90680032)学分(考试)学分
(2)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 4 学分)
实验室安全学
3.必修环节(5 学分)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2)资格考试
(3)学术活动(4)社会实践
4.自修或选修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5.补修课程
凡在本学科方面欠缺硕士层次专业基础的普通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99990041)学分(考查)
(99990061)学分(考试)
(99990032)学分(考查)
(69990041)学分(考查)
(70350321)学分(考试、必修)
二、直博生培养方案——课程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30,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 20,必修环节 5 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 23。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必须分别满足以下各类学分要求): 1.公共必修课程(5 学分)
(1)自然辩证法概论(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第一外国语
(60680021)学分(考试)
(90680032)学分(考试)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20 学分)
(1)材料科学前沿(≥ 1 学分)或:高分子前沿讲座
或:新型功能材料专题
(2)数学类课程(≥ 3 学分)
● 高等数值分析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其它全校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3)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课程(≥ 16 学分,不少于 6 门)
(深圳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由于课程安排的原因,以下课程可不作组别要求)
院级重点课程(≥9 学分,不少于 3 门)
● 材料学基础
● 材料热力学
● 材料的物理性能基础
● 材料分析与表征
● 实验室安全学
●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 当代高分子化学
● 聚合物近代研究方法
● 药物递送原理与技术 ● 金属凝固
● 金属物理
● 现代材料分析技术
金属材料
● 材料中的相变
● 强度与断裂理论
● 金属功能材料 ● 环境材料进展
(70350043)学分(考试)
(70350204)学分(考试)
(70350373)学分(考试)
(70350283)学分(考试)
(70350321)学分(考试、必修)
(70340023)学分(考试)
(70340013)学分(考试)
(70340033)学分(考试)
(80340412)学分(考试)
(70350413)学分(考试)
(70350433)学分(考试)
(80350483)学分(考试)
(60420024)学分(考试)
(60420123)学分(考试)
(90350011)学分(考查)
(80340012)学分(考查)
(80350151)学分(考查)
各方向重点课程(≥4 学分,不少于2 门。所选课程可跨方向选择)
(70350183)学分(考试)
(70350193)学分(考试)
(80350353)(80350212)学分(考试)2 学分(考试)2 学分(考试)● 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理论与工业应用(70350392)材料科学 ● 计算材料学
● 生物材料
(70350172)学分(考试)
(70350132)学分(考试)
● 薄膜物理与器件 ● 材料辐照效应
陶瓷
●近代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基础● 先进结构陶瓷材料
● 陶瓷材料断裂力学
● 陶瓷先进制备工艺 ● 电子陶瓷性能测试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多元相平衡图 现代激光加工 现代材料加工 现代材料工艺学 材料流变学及其应用
其他研究生选修课
● 材料中的传输现象
● 电子显微学
● 材料显微结构分析方法
● 表面与界面
● 材料物理与化学(选题)
● 光电材料
● 电子显示及显示材料
● 有机功能材料
● 电子器件与封装
● 传感器与材料
● 纳米材料及器件
● 纳米结构与测量
● MEMS 材料及微细制备技术
● 新型炭材料
(80350382)(70350362)
(70350082)(70350232)(70350402)(80350402)(80350392)
(70350443)(80350463)(80350473)(70350423)(80350523)(80350542)
(80350153)(70350033)(70350073)(70350273)(70350222)(70350212)(70350292)(80350222)(80350192)(80350252)(80350113)(80350121)(70350252)(80350202)2 学分(考试)2 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2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试)学分(考查)学分(考试)学分(考试)
● 材料超塑性及应用
● 金属材料选题
● 金属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 稀土材料进展
● 材料英文科技写作
● 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 组织工程学
● 功能复合材料
● 多组份聚合物材料
● 高分子动力学及相转变
● 聚合物界面及表面 ● 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
● 水性聚合物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 高分子材料分子及聚集态结构设计
● 材料磨损原理及其耐磨性 ●近净成形先进技术 ● 功能材料概论 ●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
● 本学科其它研究生课程
● 其它相关院(系)的研究生课程
3.必修环节(5 学分)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2)资格考试
(3)学术活动(4)社会实践
4.自修或选修课程
(70350262)学分(考试)
(70350242)学分(考试)
(70350112)学分(考试)
(80350242)学分(考试)
(80350181)学分(考试)
(70350351)学分(考试)
(80350133)学分(考试)
(80350362)学分(考试)
(70348042)学分(考试)
(80340082)学分(考试)
(80340032)学分(考试)
(80340092)学分(考试)
(80340272)学分(考试)
(80340282)学分(考试)
(70350453)(80350532)(80350552)(70350461)学分(考试)2 学分(考试)2 学分(考试)1 学分(考试)
((99990041)
((99990061)
((99990032)
((69990041)学分(考查)学分(考试)学分(考查)学分(考查)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修或选修,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选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公共选修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5.补修课程
凡跨学科录取的直博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科层次有关专业基础课程 2 ~ 3 门。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