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大全

时间:2019-05-14 02:2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大全》。

第一篇: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大全

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

摘 要: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内在价值和稳定性。现如今,黄金虽然已不再担任货币的角色,但是仍然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稳定汇率,仍然是行使国际支付的最终手段。文章通过描述黄金储备的历史变迁过程和优劣势,分析了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发展现状以及适度规模,探讨了我国增加黄金储备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黄金储备 适度规模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8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52-02

一、黄金储备的历史变迁

黄金储备问题归根结底是国际货币制度产生、发展、变革的历史产物。国际货币体系先后大?s经历了三个阶段: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由于不同货币体系下所实行的汇率制度不同,黄金所发挥的作用亦不同,所以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是各国主要的储备资产。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扩大,作为一种稀有贵金属,黄金逐渐不能完全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同时,黄金作为一种矿产资源,不同国家存量差距较大,这种根本性质上的不公平不但影响了金币的自由铸造,也影响了金币的自由流通。一战时期,由于参战国大都使用黄金购置军火,导致黄金自由输出与银行券兑现业务的停止,最终使得金本位制崩溃。

与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了一定的改进。在该体系下,美元几乎拥有与黄金同等的地位,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但是,该体系要求美国要通过在国际收支中长期保持顺差来增加其黄金储备,从而使得美元币值的稳定,让其他国家能够接受美元,将美元作为国际支付的手段;同时,美国又要通过长期保持国际收支逆差,来避免全球面临外汇储备短缺的风险、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的现象。这种自身存在的无法化解的矛盾性让该体系的崩溃成为必然结果。后来,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结束。

1976年4月,牙买加体系正式形成。在该体系下,增加了清偿货币的数量,出现了双汇率制度并存的局面,使得各国经济愈发独立、灵活。但是,该体系仍然不够健全,需要进行改革。

二、黄金储备的优劣势分析

长期以来,黄金作为各国国际储备中的重要储备资产,有优于其他储备之处,也有一定劣势所在。

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其优势在于:第一,可靠性。当国际上出现局势动荡时,黄金是最可靠的保值手段。第二,独立性。一国黄金储备的多少完全受控于该国自身,其他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第三,代表性。一国黄金储备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国的经济实力。

黄金作为储备资产,也有其劣势所在:第一,流动性较差。在现有体系下,黄金不能直接用于支付,而在变现过程中,较高的成本会降低黄金储备的吸引力。第二,收益率不稳定。波动的黄金价格与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国家持有黄金的收益率不够稳定。第三,增持难度较大。受到产金成本和其他用金需求的影响,一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难度较大。

三、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有关图表中可以看出,1975―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量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自2015年起,受到对外投资、资本外流、藏汇于民等多方面影响,外汇储备量开始下降。而与此相比,我国的黄金储备在2015年之前变动较少,平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15―2016年,黄金储备逐年增加。但整体看来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仍为一个不断下降、趋于平稳的态势。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统计,1975―2014年,我国黄金储备量变化次数只有4次。1975年,我国黄金储备量达到1280万盎司,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黄金储备量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在这段时期,国际上大多数对外结算开始使用黄金,黄金的货币功能明显体现。同时,10%左右的黄金产量年增速也为我国增加黄金储备奠定了基础。1981年到2000年,在这20年时间里,我国黄金储备量一直维持在1267万盎司这一水平。这段时间正好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朝着非货币化方向演变的过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物界,都纷纷开始质疑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开始减持黄金储备,我国央行也调整了黄金储备量,只是减持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变化不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黄金储备的重要性在抵御危机中得以体现,我国的黄金储备发生了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变动。2001年,我国央行将黄金储备调整为1608万盎司。2002年继续增加到1929万盎司,之后7年当中,基本一致维持在该水平。但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使美元一直处于疲软状态,这加大了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风险。为降低这一风险,进一步优化国际储备资产结构,我国央行于2008年适时增加了1460万盎司的黄金储备,直到2014年一直维持在3389万盎司。2015年起,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等原因,我国黄金储备量开始逐年增加。

2016年,我国黄金储备量达到5924万盎司,较2015年增长258万盎司。就目前来看,世界黄金储备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中国位居世界第六。如果仅仅从黄金储备规模来看,我国央行黄金储备似乎不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至少排在前十名。但是,我国央行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无论是从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适度规模的角度来看,均是偏低的。

四、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探讨

一个国家究竟储备多少黄金适宜,或者说黄金储备在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多少恰当,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其黄金储备量。我国央行黄金储备的规模应满足几个需求:一是偿还外债,稳定本国汇率。二是分散外汇储备风险,优化国际储备结构。三是维护国家货币信用,支持国家主权货币国际化。四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政治安全。基于以上条件,笔者认为,由于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央行黄金储备量大而外汇储备量相对较少,所以我国央行的黄金储备规模不能完全按照美国或欧元区国家的标准来增持,其标准只能作为参考。通过查看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在该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考虑我国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借助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笔者得出结论:我国央行黄金储备规模应为外汇储备总量的6%~8%比较适宜。截至2017年1月,我国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只有2.2%。201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额为30105.17亿美元。2016年黄金平均价格为1200美元/盎司。根据适度规模占比分析,我国央行黄金储备价值应不少于1806亿美元,即我国央行黄金储备规模至少应达到4267公吨,扣除现有的黄金储备1842.6公吨,我国央行仍需增持2424.4公吨的黄金,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提高我国外汇储备收益水平。但是,就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势来看,黄金价格并不十分稳定,未来的走势难以预测。所以,我国央行在增持黄金储备的同时,仍然要关注适度性问题。即使在上述分析中,得出了笔者所认为的我国央行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黄金储备量,但也只是一个理论状态下的理想值,存在着误差。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央行应适当增持黄金储备。

五、我国增加黄金储备规模的实现路径

黄金储备作为国际储备形式之一,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无法避免的劣势。因此,在增加黄金储备时,需要谨慎行事,要将其作为一个长期战略规划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一)适时适量购入黄金

若在国际金价较高时,通过大量购买黄金来增加我国黄金储备,会推动金价持续上涨,提高国际储备成本。而当国际金价较低时,虽然购买黄金可以减少国际储备成本,但过低的金价会降低我国黄金储备的实际价值。如果金价持续下跌,大量购买黄金可能不但不能增加我国的国际储备,还有可能出现储备资产的损失。因此,运用这种方式增加黄金储备,需要选择恰当的时?C,在能够减少购买成本的同时,降低储备风险,实现保值增值。

(二)“藏金于民”

国家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购买黄金的方式,来使得黄金在官方储备增加的同时,民间储备得以同步增长。“藏金于民”政策的实施,不仅能够增加一国的黄金储备,而且不占用国家资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策略。我国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黄金市场,扩大黄金投资范围,增加黄金投资品种,确保民间投资黄金渠道的畅通,从而更好地推动“藏金于民”政策的实施。

(三)完善黄金市场

黄金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增加黄金的流动性,实现黄金储备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应通过完善黄金市场,加大国库黄金在市场上的出租量,凭借收取租借利息等方式,实现黄金储备的保值增值,弥补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此外,国家还可以运用收到的利息等资金,购买更多的黄金,从而实现黄金储备规模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陈帅立.中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张国君.我国黄金储备量适度规模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吴书新.人民币国际化下我国黄金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1

[4] 张华忠.浅议黄金储备与金融安全[J].上海金融,2008(9)

[5] 吕伟.关于我国黄金储备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0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红古支行 甘肃兰州 730084)

(责编:纪毅)

第二篇: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和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并利用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实证研究。

关键词:国债适度规模 影响因素 计量模型

在现实的经济中,国债发行的适度规模是受多个层次和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投资规模以及金融的发展程度等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国债自身情况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国债的管理水平和结构状况,包括:国债期限安排、品种搭配、偿还方式、应债来源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使用范围,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债适度规模。下文分两个角度来讨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促使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角度、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角度。并利用实证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做出计量分析。

促使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财政赤字弥补方式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财政政策是影响国债规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如果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然要扩大政府的支出,这会导致政府发行国债规模的扩大。相反地,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那么财政赤字的缺口就会缩小,那么国债规模也会相应的减小。比如2007年以来,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低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赤字、增发国债用来增加政府投资。特别是进入2009年,随着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已达到历史性的1.6万亿元。

制约我国国债规模扩大的因素分析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显而易见,国债的发行规模的大小要与该国财政的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而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使得国债的发行规模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所能发行国债的规模的大小。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GDP增速缓慢,财政收入不稳定,那么必然不利于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相反,一个国家GDP高速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平稳增加,那么国债适度规模就会较大,国债规模可以稳定的增长且不会形成债务的风险,从另一方面讲,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时,GDP高度发达,政府的财政收入非常多,政府对国债发行的依赖也会降低,会主动地减少国债的发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低,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

从另一角度来看,国债发行规模明显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制约,而社会资金总量正是国民经济发展表现的一个方面。应债主体的资金能力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国债是否能顺利发行,能发行多少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国债发行的应债主体是个人和单位,而居民储蓄的多少和信贷规模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对这两者资金能力的一种体现。充足的居民储蓄以及较大的信贷规模则表明认购国债的资金量充足,有利于国债的适度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反之,则会制约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另外,1992年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允许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基金认购国债,这使得国债的认购主体得以扩展。因此,从这方面看,金融机构对国债的应债能力的强弱同样制约了国债规模的扩大。

(二)国债的结构及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

国债结构的定义是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利率和发行期限等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国债结构在降低筹资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发掘社会资金潜力并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国债结构不够合理,而且有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债持有者的结构分布不够合理,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还不够完善等等。显而易见,不合理的国债结构制约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增大。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国债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规范,但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债市场还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市场规模小,品种较少;市场分割并且缺乏统一性和流动性;市场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等。

国债的规模与相应的市场的发育情况是相关的,比如西方国家有着很高的负债水平而不会影响财政的稳定,这当然是与他们国家成熟、完善、发达的国债市场息息相关。而反观我国,由于国债市场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低等现状阻碍了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扩张。

(三)政府的管理水平和信用程度

国债的负债主体是一国政府或财政,其自身的债务管理水平和信用状况显然成为了制约着国债适度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存在信息不全,政府行为本身存在缺陷,一般来说,这样往往会造成对经济形势判断的偏误,并且信息的滞后对决策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决策上的失败。因此,若一国政府对国债的管理不够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并且政府信誉低下,那么这必然导致该国的适度国债规模的低下,这样政府可利用的债务规模小,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必然较弱。相反地,如果政府对债务管理水平很好,并且政府在国债的还本付息方面有着极高的信誉,那么国债的适度规模势必会比较高,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会比较强。

第三篇: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赵雪)

一、我国国际储备现状

(一)我国国际储备概述

(二)我国国际储备现状及分析

二、我国国际储备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当前问题

(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际储备存在的不足

三、我国国际储备的成因

(一)我国国际储备成因

(二)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分析

四、我国国际储备的管理改进措施

(一)我国国际储备发展战略

(二)现阶段我国国际储备管理可采取的对策

下载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变化及适度规模问题的探讨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