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2:2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

第一篇: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二.实验内容

1.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2.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3.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实验背景材料

实现可变分区的分配和回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算法;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算法。

首先,考虑第一个问题,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间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内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内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内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己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分配内存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己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内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己分分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

“已分分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已分分区表

“空闲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struct { float address;//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空闲区表

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

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区表中查找满足作业长度的未分配区,如大于作业,空闲区划

第1页 分成两个分区,一个给作业,一个成为小空闲分区。

实验中内存分配的算法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即选择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最小空闲分区。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问题。内存回收时若相邻有空闲分区则合并空闲区,修改空闲区表。

四、参考程序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define minisize 100 struct { float address;//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已分分区表 struct { float address;//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空闲区表

allocate(J,xk)//采用最优分配算法分配xk大小的空间 char J;float xk;{int i,k;float ad;k=-1;for(i=0;i=xk&&free_table[i].flag==1)if(k==-1||free_table[i].length

//找到可用空闲区,开始分配;若空闲区大小与要求分配的空间差小于minisize大小,则空闲区全部分配;

//若空闲区大小与要求分配的空间差大于minisize大小,则从空闲区划分一部分分配

if(free_table[k].length-xk<=minisize){free_table[k].flag=0;ad=free_table[k].address;

第2页 xk=free_table[k].length;} else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xk;ad=free_table[k].address+free_table[k].length;} //修改已分配区表

i=0;while(used_table[i].flag!=0&&i=n)//无表目填写已分分区 {printf(“无表目填写以分分区,错误n”);if(free_table[k].flag==0)//前面找到的是整个空闲区 free_table[k].flag=1;else //前面找到的是某个空闲区的一部分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xk;return;} else //修改已分配区表 {used_table[i].address=ad;used_table[i].length=xk;used_table[i].flag=J;} return;}//内存分配函数结束

reclaim(J)//回收作业名为J的作业所占的内存空间 char J: {int i,k,j,s,t;float S,L;//寻找已分分区表中对应的登记项 S=0;while((used_table[S].flag!=J||used_table[S].flag==0)&&S=n)//在已分分区表中找不到名字为J的作业 {printf(“找不到该作业n”);return;} //修改已分分区表

used_table[S].flag=0;//取得归还分区的起始地址S和长度L S=used_table[S].address;L=used_table[S].length;j=-1;k=-1;i=0;

第3页 //寻找回收分区的上下邻空闲区,上邻表目K,下邻表目J while(i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j].length+free_table[k].length+L;free_table[j].flag+0;} else //上邻空闲区,下邻非空闲区,与上邻合并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L;else if(j!=-1)//上邻非空闲区,下邻空闲区,与下邻合并 {free_table[j].address=S;free_table[j].length=free_table[j].length+L;} else { //上下邻均为非空闲区,回收区域直接填入 t=0;//在空闲区表中寻找空栏目 while(free_table[t].flag==1&&t=m)//空闲区表满,回收空间失败,将已分配分区表复原

{printf(“内存空闲表没有空间,回收空间失败n”);used_table[S].flag=J;return;} free_table[t].address=s;free_table[t].length=l;free_table[t].flag=1;} return(true);} //内存回收函数结束

main(){ int i,a;float xk;char J;//空闲区表初始化

free_table[0].address=10240;

第4页 free_table[0].length=102400;free_table[0].flag=1;for(i=1;i

case 1;//a=1 分配内存空间

printf(“输入作业名J和作业所需长度XK:”);scanf(“%c%c%f”,&j,&xk);allocate(j,xk);//分配内存空间 break;case 2;//a=2 回收内存空间 printf(“输入要回放分区的作业名”);scanf(“%c%c”,&j);reclaim(j);//回收内存空间 break;case 3;//a=3显示内存情况,输出空闲区表和已分分区表 printf(“输出空闲区表:n起始地址 分区长度 标志n”);for(i=0;i

第5页

第二篇: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include//定义输入/输出函数

#include//数据流输入/输出

#include//字符串处理

#include//参数化输入/输出

const int MJ=10;//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10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address;

int length;

char tag[10];

}job;

job frees[MJ];

int free_quantity;

job occupys[MJ];

int occupy_quantity;

int read()

{

FILE *fp;

char fn[10];

cout<<“请输入初始空闲表文件名:”;

cin>>fn;

if((fp=fopen(fn,“r”))==NULL){ 其意义是在当前目录下打开文件file a,只允许进行“读”操作,并使fp指向该文件

cout<<“错误,文件打不开,请检查文件名”<

}

else{

while(!feof(fp)){

fscanf(fp,“%d,%d”,&frees[free_quantity].address,&frees[free_quantity].length);free_quantity++;fscanf(文件指针,格式字符串,输入表列);

}

return 1;

}

return 0;

}

void sort()

{

int i,j,p;

for(i=0;i

p=i;

for(j=i+1;j

if(frees[j].address

p=j;

}

}

if(p!=i){

frees[free_quantity]=frees[i];

frees[i]=frees[p];

frees[p]=frees[free_quantity];

}

}

}

void view()

{

int i;

cout<

cout<<“输出空闲区表:n起始地址 分区长度状态n”<

for(i=0;i

cout.setf(2);

cout.width(12);

cout<

cout.width(10);

cout<

cout.width(8);

cout<

}

cout<

cout<<“输出已分分区表:n起始地址 分区长度 占用作业名n”<

for(i=0;i

cout.setf(2);

cout.width(12);

cout<

cout.width(10);

cout<

cout.width(8);

cout<

}

}

void ear()

{

char job_name[10];

int job_length;

int i,j,flag,t;

cout<<“请输入分配内存的作业名和空间大小:”;

cin>>job_name;

cin>>job_length;

flag=0;

for(i=0;i

if(frees[i].length>=job_length){

flag=1;

}

}

if(flag==0){//未找到空闲区,返回

cout<

}

else{

t=0;

i=0;

while(t==0){

if(frees[i].length>=job_length){//找到可用空闲区,开始分配

t=1;

}

i++;

}

i--;

occupys[occupy_quantity].address=frees[i].address;//修改已分配区表

strcpy(occupys[occupy_quantity].tag,job_name);

occupys[occupy_quantity].length=job_length;

occupy_quantity++;

if(frees[i].length>job_length){

frees[i].address+=job_length;

frees[i].length-=job_length;

}

else{

for(j=i;j

frees[j]=frees[j+1];

}

free_quantity--;

cout<<“内存空间成功:)”<

}

}

}

void reclaim()//回收作业所占的内存空间

{

char job_name[20];

int i,j,flag,p=0;

int address;

int length;//寻找已分分区表中对应的登记项

cout<<“输入要回收分区的作业名:”;

cin>>job_name;

flag=-1;

for(i=0;i

if(!strcmp(occupys[i].tag,job_name)){

flag=i;

address=occupys[i].address;

length=occupys[i].length;

}

}

if(flag==-1){ //在已分分区表中找不到作业

cout<<“没有这个作业名”<

}

else{//修改空闲区表,加入空闲表

for(i=0;i

if((frees[i].address+frees[i].length)==address){

if(((i+1)

for(j=i+1;j

frees[j]=frees[j+1];

}

free_quantity--;

p=1;

}

else{

frees[i].length+=length;

p=1;

}

}

if(frees[i].address==(address+length)){

frees[i].address=address;

frees[i].length+=length;

p=1;

}

}

if(p==0){

frees[free_quantity].address=address;

frees[free_quantity].length=length;

free_quantity++;

}//删除分配表中的该作业

for(i=flag;i

occupys[i]=occupys[i+1];

}

occupy_quantity--;

}

}

void main()

{

int flag=0;

int t=1;

int chioce=0;

int i;

for(i=0;i

frees[i].address=-1;//空闲区表初始化

frees[i].length=0;

strcpy(frees[i].tag,“free”);

occupys[i].address=-1;//已分分区表初始化

occupys[i].length=0;

strcpy(occupys[i].tag,“");

}

free_quantity=0;

occupy_quantity=0;

flag=read();

while(flag==1){

sort();

cout<<”选择功能项:(0-退出,1-分配内存,2-回收内存,3-显示内存)n“<

cin>>chioce;

switch(chioce){

case 0:

flag=0;

break;

case 1:

ear();

break;

case 2:

reclaim();

break;

case 3:

view();

break;

default:

cout<<”没有该选项n"<

}

}

}

第三篇: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实验三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一.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的实现。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要求有内存空间分配表,并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三.实验原理

在可变分区模式下,在系统初启且用户作业尚未装入主存储器之前,整个用户区是一个大空闲分区,随着作业的装入和撤离,主存空间被分成许多分区,有的分区被占用,而有的分区时空闲的。为了方便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去配,用于管理的数据结构可由两张表组成:“已分配区表”和“未分配区表”。在“未分配表中”将空闲区按长度递增顺序排列,当装入新作业时,从未分配区表中挑选一个能满足用户进程要求的最小分区进行分配。这时从已分配表中找出一个空栏目登记新作业的起始地址和占用长度,同时修改未分配区表中空闲区的长度和起始地址。当作业撤离时已分配区表中的相应状态变为“空”,而将收回的分区登记到未分配区表中,若有相邻空闲区再将其连接后登记。可变分区的回收算法较为复杂,当一个作业撤离时,可分为4种情况:其临近都有作业(A和B),其一边有作业(A或B),其两边均为空闲区。尤其重要的是,在程序中利用“new类型T(初值列表)”申请分配用于存放T类型数据的内存空间,利用“delete指针名”释放指针所指向的内存空间。

四.实验部分源程序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struct SNode { // Space Node

int start,end;// 起始,结束

int length;// 长度大小

struct SNode *next;// 指向下一结点的指针 }* SP;SP Head=(SP)malloc(sizeof(SNode));// 全局变量,内存空间头结 void DispSpace(){ // 显示内存空间分配情况

SP p=Head->next;

cout<<“n 空闲区说明表 n”

<<“---地址--长度---n”;

while(p)

{

cout<<“

”<

start

<<“

”<

length<

p=p->next;

}

cout<<“----------------n”;}

void Initial(){ // 初始化说明表

SP p,q;

p=(SP)malloc(sizeof(SNode));

q=(SP)malloc(sizeof(SNode));

p->start=14;p->length=12;p->end=26;

q->start=32;q->length=96;q->end=128;// 指导书上的作业分配

Head->next=p;// 与头结点连接

p->next=q;

q->next=NULL;

DispSpace();}

void Allocation(int len){ // 分配内存给新作业

SP p=Head->next,q;

while(p){

if(p->length < len)

p=p->next;

else if(p->length > len)

{

p->start=p->start+len;

p->length=p->length-len;

cout<<“分配成功!n”;

DispSpace();return;

}

else

{//当两者长度相等

q=p->next;

p->next=q->next;

cout<<“分配成功!n”;

DispSpace();return;

}

}

cout<<“分配失败!n”;

DispSpace();return;}

void CallBack(int sta,int len){ // 回收内存

SP p=Head,q=p->next,r;// 开始地址和长度

p->end=0;

int en=sta+len;

while(q){

if(sta == 0){ // 初始地址为0

if(en == q->start){ // 正好回收

q->start=0;

q->length=q->end;

return;

}

else {

r=(SP)malloc(sizeof(SNode));

r->start=sta;r->length=len;r->end=en;

p->next=r;

r->next=q;

return;

}

}

else if((p->end < sta)&&(q->start > en)){ // 上邻区

r=(SP)malloc(sizeof(SNode));

r->start=sta;r->length=len;r->end=en;

p->next=r;

r->next=q;

return;

}

else if((p->end < sta)&&(q->start == en)){ // 邻区相接

q->start=sta;

q->length=q->end-sta;

return;

}

else if((p->end == sta)&&(q->start < en)){ // 下邻区

p->end=en;

p->length=en-p->start;

return;

}

else if(p->end==sta && q->start==en){ // 邻区相接

p->end=q->end;

p->length=p->end-p->start;

p->next=q->next;

return;

}

else {

p=p->next;

q=q->next;

}

} } void main(){

Initial();

cout<<“现在分配大小为 6K 的作业 4 申请装入主存: ”;

Allocation(6);// 分配时参数只有长度

//--------指导书测试数据演示----------

cout<<“现回收作业 3(起址10,长度4)n”;

CallBack(10,4);

DispSpace();

cout<<“现回收作业 2(起址26,长度6)n”;

CallBack(26,6);

DispSpace();

//---------------演示结束-------------

system(“pause”);}

五.实验结果与体会

我的体会:

第四篇: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最优算法)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写和调试存储管理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存储管理方案的理解,熟悉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和回收。二.实验内容

1.确定内存空间分配表;

2.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3.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三.实验背景材料

由于可变分区的大小是由作业需求量决定的,故分区的长度是预先不固定的,且分区的个数也随内存分配和回收变动。总之,所有分区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数据表格的设计必须和这个特点相适应。由于分区长度不同,因此设计的表格应该包括分区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长度。由于分配时空闲区有时会变成两个分区:空闲区和已分分区,回收内存分区时,可能会合并空闲分区,这样如果整个内存采用一张表格记录己分分区和空闲区,就会使表格操作繁琐。分配内存时查找空闲区进行分配,然后填写己分配区表,主要操作在空闲区;某个作业执行完后,将该分区变成空闲区,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区合并,主要操作也在空闲区。由此可见,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主要是对空闲区的操作。这样为了便于对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就建立两张分区表记录内存使用情况,一张表格记录作业占用分区的“己分分区表”;一张是记录空闲区的“空闲区表”。这两张表的实现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链表形式,一种是顺序表形式。在实验中,采用顺序表形式,用数组模拟。由于顺序表的长度必须提前固定,所以无论是“已分分区表”还是“空闲区表”都必须事先确定长度。它们的长度必须是系统可能的最大项数。

“已分分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struct { float address;//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已分分区表

“空闲区表”的结构定义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struct { float address;//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空闲区表

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

装入一个作业时,从空闲区表中查找满足作业长度的未分配区,如大于作业,空闲区划分成两个分区,一个给作业,一个成为小空闲分区。

实验中内存分配的算法采用“最优适应”算法,即选择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最小空闲分区。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问题。内存回收时若相邻有空闲分区则合并空闲区,修改空闲区表。

第1页

四、参考程序

#define n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define m 10 //假定系统允许的空闲区最大为m #define minisize 100 struct { float address;//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已分分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实验中只支持一个字符的作业名

}used_table[n];//已分分区表 struct { float address;//空闲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used_table[n];//空闲区表

allocate(J,xk)//采用最优分配算法分配xk大小的空间 char J;float xk;{int i,k;float ad;k=-1;for(i=0;i=xk&&free_table[i].flag==1)if(k==-1||free_table[i].length

//找到可用空闲区,开始分配;若空闲区大小与要求分配的空间差小于minisize大小,则空闲区全部分配;

//若空闲区大小与要求分配的空间差大于minisize大小,则从空闲区划分一部分分配

if(free_table[k].length-xk<=minisize){free_table[k].flag=0;ad=free_table[k].address;xk=free_table[k].length;} else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xk;ad=free_table[k].address+free_table[k].length;

第2页 } //修改已分配区表 i=0;while(used_table[i].flag!=0&&i=n)//无表目填写已分分区 {printf(“无表目填写以分分区,错误n”);if(free_table[k].flag==0)//前面找到的是整个空闲区 free_table[k].flag=1;else //前面找到的是某个空闲区的一部分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xk;return;} else //修改已分配区表 {used_table[i].address=ad;used_table[i].length=xk;used_table[i].flag=J;} return;}//内存分配函数结束

reclaim(J)//回收作业名为J的作业所占的内存空间 char J: {int i,k,j,s,t;float S,L;//寻找已分分区表中对应的登记项 S=0;while((used_table[S].flag!=J||used_table[S].flag==0)&&S=n)//在已分分区表中找不到名字为J的作业 {printf(“找不到该作业n”);return;} //修改已分分区表

used_table[S].flag=0;//取得归还分区的起始地址S和长度L S=used_table[S].address;L=used_table[S].length;j=-1;k=-1;i=0;//寻找回收分区的上下邻空闲区,上邻表目K,下邻表目J while(i

第3页 } i++;} if(k!=-1)if(j!=-1)//上邻空闲区,下邻空闲区,三项合并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j].length+free_table[k].length+L;free_table[j].flag+0;} else //上邻空闲区,下邻非空闲区,与上邻合并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L;else if(j!=-1)//上邻非空闲区,下邻空闲区,与下邻合并 {free_table[j].address=S;free_table[j].length=free_table[j].length+L;} else { //上下邻均为非空闲区,回收区域直接填入 t=0;//在空闲区表中寻找空栏目 while(free_table[t].flag==1&&t=m)//空闲区表满,回收空间失败,将已分配分区表复原

{printf(“内存空闲表没有空间,回收空间失败n”);used_table[S].flag=J;return;} free_table[t].address=s;free_table[t].length=l;free_table[t].flag=1;} return(true);} //内存回收函数结束

main(){ int i,a;float xk;char J;//空闲区表初始化

free_table[0].address=10240;free_table[0].length=102400;free_table[0].flag=1;for(i=1;i

第4页 for(i=1;i

case 1;//a=1 分配内存空间

printf(“输入作业名J和作业所需长度XK:”);scanf(“%c%c%f”,&j,&xk);allocate(j,xk);//分配内存空间 break;case 2;//a=2 回收内存空间 printf(“输入要回放分区的作业名”);scanf(“%c%c”,&j);reclaim(j);//回收内存空间

第5页

第五篇:计算机操作系统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实验报告

计算机操作系统

实验报告

实验二

实验题目:存储器管理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

姓名:

学号:2

一、实验目的

深入理解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二、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完成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实现。具体内容包括:

确定用来管理内存当前使用情况的数据结构; 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 分情况对作业进行回收;

编写主函数对所做工作进行测试。

三、实验原理

分配: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把内存除OS占用区域外的空间看作一个大的空闲区。当作业要求装入内存时,根据作业需要内存空间的大小查询内存中各个空闲区,当从内存中找到一个大于或等于该作业大小的内存空闲区时,选择其中一个空闲区,按作业要求划出一个分区装入该作业。

回收:作业执行完后,它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被收回,成为一个空闲区。如果该空闲区的相邻分区也是空闲区,则需要将相邻空闲区合并成一个空闲区。

四、实验方法

实现动态分区的分配与回收,主要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用来记录空闲区和作业占用的区域(利用结构体类型数组来保存数据);

第二、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分配算法(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找合适的分区(对空闲分区表进行排序),分配时要考虑碎片问题);

第三、在设计的数据表格基础上设计内存回收算法(分四种情况进行回收(上邻、下邻、上下邻和无相邻分区)。

五、实验步骤

第一,设计记录内存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格  已分配分区表: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示“空表项”,1表示“已分配”) 空闲分区表:

起始地址、长度、标志(0表示“空表项”,1表示“未分配”)

struct used_table { float address;

//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已分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已分配表区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栏目,char zuoyename;};

//已分配区表

Struct free_table[ { float address;

//空闲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

//空闲分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分区表登记栏目用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配 };//空闲分区表

第二,在设计的表格上进行内存分配

 首次适应算法:为作业分配内存,要求每次找到一个起始地址最小的适合作业的分区(按起始地址递增排序)。

 最大碎片size:要求当找到的空闲分区-作业的大小的值小于或等于size时,将该分区全部分配给作业(数组后面元素向前移);  否则,给作业分割出一部分空间时,其余部分仍作为新的空闲分区登记(空闲分区长度=空闲分区长度-作业长度,  空闲分区起始地址=空闲分区起始地址+作业长度 第三,在设计的表格上进行内存回收。

1、上邻:条件:回收作业的始址=某个空闲区的始址+长度

操作:空闲区的长度=空闲区的长度+作业的大小

2、下邻:条件:回收作业的始址+作业的长度=某个空闲区的始址

操作: 空闲区的始址=回收作业的始址

空闲区的长度=空闲区的长度+作业的长度

3、上下邻:条件:1,2条件同时成立

操作:空闲区的始址=上邻的始址

空闲区的长度=上邻的长度+作业的长度+下邻的长度

删除下邻

4、无上下邻:

操作:找flag=0的行

空闲区的始址=回收作业的始址

空闲区的长度=作业的长度

六、实验代码

# include # include #define M 10 //允许的空闲区表长最大为m #define N 10 //允许的最大作业数量为n #define MIN 1 //碎片的最大值

#define SADDRESS 200 //空闲分区初始的起始地址 #define SLENGTH 150000 //空闲分区的初始长度 struct used_t{ float address;//已分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已分分区长度

int flag;//已分配表区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栏目

}used_table[N];struct free_t{ float address;//空闲分区起始地址

float length;//空闲分区长度 int flag;//空闲分区表登记栏目用0表示空栏目,1表示未分配

}free_table[M];//空闲分区表

void allocate(char,float);//分配算法子程序 void reclaim(char);//回收算法子程序 void main(){ int i,a;float zyl;char zyn;//空闲分区表初始化

free_table[0].address=SADDRESS;//空闲分区表的起始地址

free_table[0].length=SLENGTH;//空闲分区表的长度 free_table[0].flag=1;//标志位置1表示未分配

for(i=1;i

free_table[i].length=0;

free_table[i].flag=0;} //0表示空栏目

//已分分区表初始化 for(i=0;i

used_table[i].length=0;

used_table[i].flag=0;} while(1){cout<<“请选择功能项:”<

<<“1-分配主存”<

<<“2-回收主存”<

<<“3-显示主存”<

<<“0-退出”<

<<“选择功能项(0-3):”;

cin>>a;switch(a){case 0: //当选择0时退出程序

return;

case 1: { //a=1 分配主存空间

cout<<“n请输入作业名zyn和作业所需长度zyl(作业名为一个字符,长度zyl要小于”<

cin>>zyn>>zyl;

allocate(zyn,zyl);//为作业zyn分配主存空间

break;

} case 2:{ // a=2 回收主存空间

cout<<“n请输入要回收分区的作业名:”;

cin>>zyn;

reclaim(zyn);//回收作业zyn的主存空间

break;} case 3: { //a=3 显示主存情况,输出空闲区表和已分配区表 cout<<“n输出空闲区表:”<

<<“ 起始地址 分区长度 标志”<

for(i=0;i

if(free_table[i].flag!=0)cout<

cin.get();

cout<<“n输出已分配区表:”<

<<“ 起始地址 分区长度 标志”<

for(i=0;i

cout<

<

break;}

default:{

cout<<“n没有该选项!”<

break;

}}} cin.get()}//分配算法子程序

void allocate(char zyn,float zyl){ float ad;int k=-1;int i=0;while(i

if(free_table[i].length>=zyl&&free_table[i].flag==1)

k=i;

i++;} if(k==-1){ //未找到可用空闲区,返回

cout<<“无可用空闲区!”<

return;} /*找到可用空闲区,开始分配:若空闲区大小与作业要求分配的空间差小于MIN,则将找到的空闲区全部分配给该作业;若空闲区大小与要求分配的空间的差大于minisize,则从空闲区划出一部分分配给作业。*/ if(free_table[k].length-zyl<=MIN){ free_table[k].flag=0;ad=free_table[k].address;zyl=free_table[k].length;for(i=k;i

free_table[i]=free_table[i+1];} else{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zyl;ad=free_table[k].address;free_table[k].address=free_table[k].address+zyl;} /*修改已分配区表*/ i=0;while(used_table[i].flag!=0&&i

s++;//找到作业zyn在以分配表中的表目s if(s>=N){ cout<<“找不到该作业!”<

S=used_table[s].address;//取作业zyn在内存中的首地址

L=used_table[s].length;//取作业zyn所分配到的内存的长度

j=-1;k=-1;i=0;//寻找回收分区的上下邻空闲区,上邻表目k,下邻表目j while(i

if(free_table[i].address==S+L)j=i;}

i++;} if(k!=-1){ //有上邻空闲区

if(j!=-1){ //有下邻空闲区 即有上下邻空闲区,三项合并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j].length+L;

free_table[j].flag=0;} else //上邻空闲区,下邻非空闲区,与上邻合并

free_table[k].length=free_table[k].length+L;}//if else { //k==-1 无上邻空闲区

if(j!=-1){ //无上邻空闲区,有下邻空闲区,与下邻合并 free_table[j].address=S;free_table[j].length=free_table[j].length+L;} else{ //j==-1 上下邻均为非空闲区,回收区域直接填入 t=0;//在空闲区表中寻找空栏目

while(free_table[t].flag==1&&t=M){ //空闲区表满,回收空间失败,将已分配区表复原

cout<<“主存空闲表没有空间,回收失败!”<

return;

} free_table[t].address=S;

free_table[t].length=L;

free_table[t].flag=1;}} for(i=0;i<=M-1;i++)for(int j=i;jfree_table[j].address){ free_t temp;temp=free_table[i];free_table[i]=free_table[j];free_table[j]=temp;}}

七、实验结果

1、总的存储空间

2、分配空间

3、回收空间(1)有上下邻

(2)有上邻

(3)有下邻

(4)无上下邻,回收7

八、实验总结

1、通过实验学会了理解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下的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2、学会了回收的四种方式

3、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学会了与同学探讨解决

下载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实验报告(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