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监利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监利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王艳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监利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全方位形成教育合力,来应对和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对策;
引言
留守儿童最早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现阶段,“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孩子是推动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今后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及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一)监利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 监利县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是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水土却只能养育部分人。在全县约142万人口中,约有60多万人口长期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或异地打工,或经商,甚至出国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居住的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孩子或是寄宿在亲人朋友家里,或是独立生活。据监利县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在校中小学生约23万人,其中“留守学生”占1/3左右。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笔者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道德三大问题,设计了三十道小题一百多个答案,对监利县公办初中学生相对集中的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容城镇直初中)和监利县江城中学(县直初中)共3892名在校学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学生有2031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52.2%,江城中学更是高达79.58%!在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社会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对他们自身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通过调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且缺乏信心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2.96%的留守儿童学习较差,仅有 9.78%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在问到对提高学习学习成绩的信心时,有67.66%的留守儿童缺乏信心,甚至有8.75%的留守儿童完全失去信心,其中调查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就6.7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些数据都与访谈中了解的情况大致相符。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指出,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一生获取知识和生活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就有输在起跑线上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对学习、生活缺乏信心和进取心,这些都对留守儿童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道德情感淡薄和道德行为不良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85%表示想念外出的父母,而外出务工的家长与子女联系的很少,只有27.07%的家长能保持与子女的不定期的联系,而且联系的内容中:学习、生活占63.6%;思想道德仅占17.02%;人际交往占5.59%;人生安全占9.07%等。家长与子女的长期隔离及关注重心的偏离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道德观念淡薄,且家长多对子女采取的是放纵溺爱的态度,希望用物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这反而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待人处事冷漠等缺点,并且,部分留守儿童道德有失常行为。据有关专家对某地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0.8%,在有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认识留守儿童,占82.14%。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家里不听大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二是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喜欢说谎,小偷小摸;三是交友不慎,容易与失足青年成群结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四是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电脑游戏;五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
3、缺乏心理关爱,出现心理健康障碍 笔者的调查发现有33.69%的留守儿童在学校里缺少或者没有知心朋友,融入集体困难;有60.86%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情绪消极,表现出自卑孤僻、自私冷漠、情感脆弱,内心压力大或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当学习生活受到挫折时,有8.16%的孩子感觉社会对自己不关心、不公平,生活没意思,虽说这个比例很小,但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若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可能会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都将产生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年龄大多分布在8到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学者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越突出,女生又要比男生更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方面。
4、易受环境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鞭长莫及,加上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父母孩子采取一种“物质+金钱”补偿的方式来弥补不能留在子女身边照顾的歉疚,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笔者对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辍学的原因并不是经济条件,而是产生了厌学情绪,约占68.40%,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或亲戚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可以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二)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存在以上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近年来,虽然各地针对城乡分隔的户籍二元体制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面向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限制,加之与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改革等在实际执行中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还需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完善,这种饱受诟病的二元分隔的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受我国长期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如果外出务工者如果把孩子带到城市就读, 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学杂费, 城市学校进入门槛高而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且发展尚不完善,甚至由于各地教材选用不同,流动儿童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困境,都会导致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城市学校来接受良好持续的教育,加之现行的教育制度又规定流动儿童必须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这样一来,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这种城乡的制度壁垒是造成留守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根本原因。
2、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较低的收入节余水平使得大部分父母无力再承担子女在身边城市的上学费用和生活费用。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有关媒体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另外受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工作变换频繁且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据调查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一是租房,二是单位提供的宿舍。租用私房的占50.8%,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里的占31.9%, 还有少量人是住在工棚或自己搭建的简易棚屋里。就是租住私房的也是几个人合租,且地点往往都在交通不便及偏远的城郊, 居住条件很差。如此居住条件,农民工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之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无暇照顾子女。调查表明,只有四成左右农民工工作时间为8小时以内,超过六成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过了8 小时, 更有一成人每天工作超过12 小时。过长的工作时间, 繁重的体力劳动, 农民工已没有剩余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子女的生活、学习。
3、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监利县曾经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做过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欠缺,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加上有的地方财政没有财力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的不能落实。
4、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5、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湖北省监利县是贫困县,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非常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外地的非常普遍,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文化教育落后,法治建设不健全等状况,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监利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探究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意思薄弱与监护不力
1.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以及各项制度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父母重养轻教,外出务工的父母,有的对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有的则撒手不管,甚至长时间连个电话都不往家里打,这样家长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在知识、精力上不能在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方面给与足够的帮助,使家庭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充当代理家长的亲戚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或出于一种无奈心理而使管理不力。
2.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无力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留守儿童很大部分是隔代监护,这部分高龄的农村老人普遍是文盲,通常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无人照顾和辅导学习,影响学习成绩。同时,祖孙间存在极大的代沟,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很不利。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隔代监护的缺陷,于是将留守子女托付其他亲戚好友照顾,但事实上这些亲戚朋友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对于这些孩子的学习大都没有时间过问或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处于无奈的状态;另外,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差,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足。有些留守儿童自己单独生活,除了学习外,还要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就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关注的往往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1.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校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不够
学校侧重于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方面难以顾及。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学校管理缺乏针对性。根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对湖南、湖北、安徽等10个中西部省份的调查结果认为:“所调查的许多小学负责人、任课教师尚未意识到留守儿童这种现象,没有把这种现象作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问题提出来加以处理和应对。”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地把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的诸多问题专门提出,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另外很少有学校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设计一些集体活动,不能有效的推动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消除内心的孤单寂寞感。
2.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及老师自身家庭负担繁重等原因,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个别辅导和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更多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好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这表明教师的社会责任得到的功能性扩展,而实际却又无法承受。
3.学校与监护人在管理上存在“空白区”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75.02%孩子是寄宿在学校附近的亲戚或朋友家中,有些孩子对临时监护人说是到学校去了,对学校说是寄住在亲戚家中,而学校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又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这就导致了学校与临时监护人管理上的“盲区”,在这个“盲区”里,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打架斗殴等。有学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实行针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的建议,借此克服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寄宿制”面临资金供应不足、管理人员短缺等各种困难,导致学校“寄宿制”的实行和推广面临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三)社会环境方面:有关部门重视不够,相关政策和体制尚待完善
1.教育体制及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或实际难以执行 从制度层面上看,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制度制约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另外政府虽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制定了相关规定,如健全学校图书室、运动场等活动场所的建设等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如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在实际中执行力不够,往往这些政策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并不能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实际状况。
2.对一些大众传媒、娱乐场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儿童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有学者调查指出,儿童看电视主要是为了满足放松与逃避现实的需要、情绪刺激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快乐的需要和学习现实生活的需要。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大多学校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在课余时间又缺少丰富的活动,多种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出没于学校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并且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管,这些孩子容易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最终可能危害社会。据笔者的调查可知,目前尚缺乏对学校周边的整治和管理,相关的法制建设也不完善,未能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形成一个绿色的成长环境。
3.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缺乏
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部分地区教师的工资都不能得到保障,这对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极为不利的,导致大量优秀的教师外流。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也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没有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共同成长,使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断层。
4.农村教育风气的恶化,功利主义的教育风气盛行
教育是一种见效慢、风险高的投资。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相比较进城务工和南下打工带来的经济生活显著变化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贫困家庭供孩子念书的积极性,很多农民认为很少农村的孩子可以学业有成,挤入上层社会,因而宁愿选择让孩子及早地进城或南下务工,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在农村盛行开来。受外来“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侵蚀,留守儿童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目的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上,他们让孩子享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达到一定年龄,多认识几个字,方便以后出外务工。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正在加大,问题正不断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政策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由于受自身教育文化程度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家长只要给予子女金钱物质保障就可以了,而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在外地务工的家长, 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同时应处理好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健康成长的关系,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双方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 一定要慎重选择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如是隔代监护, 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不能过分溺爱娇宠,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二)学校要研究制定针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
1.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的优势在于,集体生活可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校的技术条件,增加师资的配备, 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大力推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教育,在此基础上还需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指导和及时心理疏导。
2.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成绩、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父母的情况及联系方式、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保持定期联系与交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
3.完善“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学校可抓住春节时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组织家长们参加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讲座和培训,并尽可能安排家长与班主任一对一的面谈,使父母更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利用假期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4.学校和社会应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如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设置集体活动,完善图书室、校园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消除内心的孤独自卑感,从而保证他们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社会可以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工程”等公益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从而有益于留守儿童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政府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及相关的政策扶持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三农问题和农村义务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农村孩子身上的综合反映。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上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要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力和义务的政策,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四)加强监管力度,动员社区参与,净化学校的周边环境
共青团、妇联、文化、教育、宣传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监督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录像厅等不良场所。对违反规定的经经营者予以重罚,同时开通社会监督电话,以净化社会环境;加快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保障机制,媒体加强相关的法律宣传力度,多管齐下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社区也应加强帮扶力度,动员社区有条件的居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送温暖。学校要进一步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健全“以生为本”的教育机制。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共同妥善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贡献力量。
(五)深化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流动儿童城市入学
深化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让农民工有融入城市的入口, 并最终实现安居乐业,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应修改和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法, 以现有的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破除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多年的城乡“二元分治”体制, 引导农民工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给予农民工子女以切实的“国民待遇”, 免除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切限制和不合理的收费,流入地政府要提高对教育投资水平,并适当给予相应的的政策倾斜支持,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充分吸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各地在规划引进企业的同时要规定企业对员工子女教育的投入,这样变留守儿童为跟随儿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六)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本市县域内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多提供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妇女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转移,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作者 王艳成
工作单位 监利县实验中学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乡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对一些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一、引言
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问题。父母外出务工等等一系列因素,慢慢促生了这一问题;日前多半的研究表明,主要原因在于:①家庭教育的缺失②学校教育的缺失③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并且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发展农村、县经济,学校提高责任意识,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推荐户籍制度改革等。我本身是一个留守儿童,因此此次调查,我将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调查研究兵分析结论。
二、正文及相关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目前在我国农村至少有2000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留守儿童不等于差生,儿童间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留守儿童不等于辍学生,非留守儿童与半留守儿童在辍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异,完全留守儿童甚至更希望继续上学。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非社会性行为问题,少部分留守儿童发展为问题儿童。并非所有留守儿童都存在教育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在儿童间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儿童所在的学校等。在密集型、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土地负担不重的、社区经济状况较好的、学校质量较高的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相应地不严重。在散居型、土地负担较重的、经济状况较差、学校质量较低的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严重,相应地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形成合力。要保障更多留守儿童进城,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质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远上要依靠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三、参考文献
[1]郑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旭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第三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本人于2006年8月20日至9月18日对南安市芦山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芦山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通过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我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两类,分别进行座谈。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理想、人生价值等内容的明确度,要低于“非留守儿童”25个百分点,而持单纯追求经济收入或将来走一步看一步观点的“留守儿童”,则高于“非留守儿童”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学校要教育、管理这一特殊群体,确实需要进一步探讨问题根源。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
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
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就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或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
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
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三)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
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适应了当前乡城人口迁移的态势。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建议
正文: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其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1)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
2)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3)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 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2智力教育下滑。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
3情感教育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 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缺失和相关法规不合理。
以户籍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形成市民与农民的发展机遇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同样体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找到了工作,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由于他们的户口没有迁移,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仍由原住地教育部门负责。他们的子女若在城里就读要缴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如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等。大部分农民工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其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相关的全国性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规虽然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规定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二)经济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统筹农民直接承担义务教育费用,改革前总数100亿元左右,改革后,实际这部分资金合到了农业税中,表面上是政府预算,实际上仍来自农民,因为乡镇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交纳的农业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是中央和省13%,县级9%,乡镇78%。2006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这里有一个如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问题。多年来,广大农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学,农民经济力量有限,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政府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过高的高等教育费用,加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农民们望而生畏。目前,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1年的纯收入。1个4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使有3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1年的纯收入还供不起1个大学生。
(三)“新读书无用论”。
李庆丰认为:由于他们的父母打工照样能够挣钱,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同样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蔓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地踏上社会的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村子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向东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
我国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大部分的福利分配给了城里人。根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报告称,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超过2:1的国家十分罕见。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是是5:1,甚至是6:1。中国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世界之最。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是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来看,各部委应尽本部门的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性措施,因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你农村打工人群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教育的应对。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只有不到去不时间的1∕3,而其他时间大部分实在家庭和社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务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人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有基层是个区域、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生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学校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我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和谐的发展。
6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自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做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时间不能距离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联系。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有更多的关心。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学生一般通过日记本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以书信与子女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向老师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小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矛盾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人共同方式。
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5]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6]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9]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10]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11]刘纯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建设内容.2006.[12]苏明.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9).
[1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14]向东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教育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
您好:
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的目前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你的意见相当宝贵,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您家里有几个孩子
A、1B、2C、3D、更多
2、您的文化程度是?
A、小学毕业B、初中C、高中D、本科E、其他
3、您平均多长时间回家一次?
A、半年B、一年C、两年D、更长时间
4、孩子在家由谁照顾
A、自己的父母B、其它亲戚C、其它监护人
5、您觉得外出打工对孩子成长和教育造成不好影响的程度
A、一般B、严重C、很严重
6、您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
A、一般B、满意C、很满意
7、子女是否在正规学校接受教育
A、是B、否
8、您是否有把孩子从家里接出来,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打算
A、有B、没有
9、如果把孩子接出来了,您比较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A、费用B、城市和农村孩子的差距给孩子带来的影响C、其它
10、希望孩子简单的学一些知识就外出打工还是希望他们一直上学
A、前者B、后者
11、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A、打骂教训B、问明原因,帮忙改正
C、找老师,告知家长D、不管,任其发展
12、你觉得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13、您觉得在各种媒体上关注这个问题的频率怎么样?
A、一直非常频繁B、以前没怎么看到,最近经常看到
C、几乎没有看到D、不清楚
14、您觉得孩子在学习上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多选)
A、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B、缺少家长的教育
C、自身不上进D、学习费用昂贵
E、学习不好,怕其他人嘲笑F、其他
15、您希望哪些部门能够为您提供什么样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