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当中,经常存在两个“越级”现象。

时间:2019-05-14 02: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企业管理当中,经常存在两个“越级”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企业管理当中,经常存在两个“越级”现象。》。

第一篇:在企业管理当中,经常存在两个“越级”现象。

第一种情形是“越级指挥”。上司的上司有事情、有工作任务交代不通过其直接部属,而越级指挥间接部属工作,造成间接部属举足无措,不知如何处理?做还是不做好矛盾?;

另一种情形是越级汇报。部属有问题、有情况汇报不直接报告其上司,而越级报告给上司的上司,造成间接上司反过来找其直接上司去沟通,而直接上司不知情、很无奈。面对这样的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情形,作为经理的你,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我们来看越级指挥。

“越级指挥”情形指的是级别比较高的管理人员绕过员工的直属上司而直接指挥员工,向他布置工作。我曾经在一家注塑企业做辅导时,经常遇到过一位老板,其本人是做机械设计出身的,喜欢整天研究一些设备改造问题,一旦想得差不多,就把设备部门的工程师叫到办公室,告诉他这台设备要如何如何改造?而设备部长却什么也不知道,那位工程师也把此事当作一种荣耀到处宣扬,而设备部长由于没有得到老板的指令,加上那位工程师很得意,就不再关心这项设备改造工作。谢石头——实战派网络营销讲师!擅长网络营销策划、营销型网站策划和搜索营销,中华培训讲师网高级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公司高级合伙人、签约讲师。没想到出了问题,于是让他的部属去找老板,而老板又经常见不着,于是有些工作就不能按期完成,或者不了了之。这种越级指挥一定会造成经理工作的迷茫和工作积极性的下降,而越级指挥的问题往往出在企业高层。

企业应该遵守不越级指挥原则。美国管理协会主席罗梯在工作中将不越级指挥作为“优良组织十诫”之一。他说:“绝不应超越责任领导向下属人员下达命令。否则,当事人应被撤换。”如何解决“越级指挥”的问题?

一、高管层要有胸怀和格局,要相信你的直接部属有能力完成工作;

二、高管层要养成不越级指挥的习惯;

三、企业的目标分解到各阶层要明晰,同时职责要明确,做到各司其职,不要存在抢功劳现象;

四经理对于自己的工作要做到位,能保质保量及时完成,不要引起更高层的上司不放心而越级指挥;

五对越级指挥的情形,进行慎重分析,与上司、部属座下来认真谈一谈,如何解决会更好,谈的时候不要带情绪,要心平气和。

其次,来看越级汇报。

越级汇报在职场是个大不敬的问题,有违职场的伦理道德,处理不好,会影响上下级关系,造成工作无法开展。在日常工作中,越级上报一般是不允许的。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存在一个正常的指挥链和信息链,这是维系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和效率的基础。如果企业中经常出现越级上报现象,实际上是对责权利对等这一企业最基本原则的破坏。当然以下情形可以越级汇报:

1、直接上司出差或请假的情形;

2、直接上司严重违背企业高层的意图和指令,经沟通解决不了情形;

3、直接上司明显存在对部属打压行为;

4、直接上司设计圈套,逃避责任情形;

当以上情形发生后,可以越级汇报,但需注意以下原则:

1、书面报告,要点要清晰,条理要分明;

2、报告的态度要诚恳,用词要准确,不存在人格侮辱;

3、要同步抄送给直接上司;

4、最好要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他情况下,是不适宜越级汇报的。在越级流行的公司,比较难做的是中层经理们。大老板们越级,或是因为控制欲强,喜欢听小报告和小道消息,或是因工作风格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总是有意无意地插手到中层领导负责的事情上。中层经理遇到越级的情形,肯定会不爽。一方面越级指导工作,会打乱原来的工作安排和流程,破坏了原有的管理流程;另一方面,造成自己权威受损,不能令行禁止,影响工作指挥。那么如何解决越级汇报的情形呢?

1、企业要那建立明确的汇报系统,以制度进行规范,做到不越级不越权,统一指挥和管理;

第二篇:浅论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

浅论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

摘要:翻开成功企业的档案,便可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管理上有所创新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由此可见,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它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更好地认识管理创新、运用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形成企业管理的特色,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推动企业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具体作用

一个人衰老的标志之一就是沉湎于过去,而不再关心未来,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当企业的整个精神面貌是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信心时,这个企业处于青年期;当领导和员工整天疲于应付当前的经营压力,无暇他顾时,企业就进入了中年期;当企业无力正视现实和未来的挑战,只有靠回想昔日的辉煌聊以自慰时,企业就已经走向衰老了。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指组织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常有人说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倘若真是如此的话,管理创新就是推动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从技术创新角度看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企业由于技术创新的成功使得企业一下子超出竞争对手许多,从而享受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创新主题的选择是否科学,其次则在于这一创新的具体组织与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管理问题。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管理创新有助于技术创新提高效率,有助于技术创新的成功。而技术创新本身,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将给管理创新带来新的课题,推动管理创新的发展。由此可见,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一样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从制度创新角度看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学也已经证明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威廉姆森曾指出:“我认为要将现代公司主要理解成许许多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结果。”[1]在他看来,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有拓宽市场、节约成本的意识,还要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制度创新也有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因而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也有管理的问题。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也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一方面,企业制度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的配合,另一方面,管理创新本身有助于制度创新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一样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从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看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的技术化与制度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管理要有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但不论什么模式或什么方法,都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管理创新的结果就是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地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推动企业的发展。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有: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目前的效益,二是提高企业未来的效益即企业的长远发展。无论是提高当前效益还是长远效益,都可以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拓宽市场、有利于竞争。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利用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管理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有力的拓宽市场、展开竞争。在这个激烈的竞争过程中,谁掌握了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案,谁便能战胜对手,获得胜利。

3、有助于企业家的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形成一支职业经理的队伍即企业家阶层。职业经理层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他们而言,企业的延续与发展对其职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必谈吐眼前的最大利益。”[2]职业企业家从这一角度来看,必然更进一步关心管理创新,因此他们往往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

4、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管理创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事实证明,消极、守旧、沉闷的企业文化氛围,会极大地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活跃热情的企业文化氛围则会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而管理创新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关键步骤。

总之,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在当代社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和是否能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而要实现不断的提升核心竞争力,又取决于企业能否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懂得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创造新的学习、组织和工作。展望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还不够成熟,还是处于不断变革和发展的阶段。只有认识管理创新、学会运用管理创新、不断发展管理创新,建设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国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格致出版社。

[2]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第三篇:浅论“两个经常”在基层队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浅论“两个经常”在基层队伍管理

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经常”,是指经常性的队伍管理工作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部队“两个经常性”工作,是维护部队内部安全稳定、提升管理水平、推动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一、“两个经常”提出的背景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暴发,当部队走到萍乡县芦溪镇时,遭遇敌军和地主反动武装的偷袭,战后原有5000多人的秋收起义部队仅剩不足1000人和48匹战马,组织很不健全,部队士气低落,士兵不断逃亡,军阀习气严重。9月25日晚上,毛泽东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作出去三湾进行整编的重大决策。改编过程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工作方法,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三湾改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建立,同时“两个经常性工作”也应运而生。

二、“两个经常”的重要作用

(一)保证队伍内部稳定需要“两个经常”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90后青年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思想活泼,个性较强,给队伍稳定工作增添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用“两个经常性工作”来应对和化解;部分官兵日常管理搞特殊化,不服从管理,不参与部队活动,比待遇、比享受,有的官兵认为自己有专业技术特长就高人一等,执行部队的规定随意性较大,给基层部队的管理教育带来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严格日常管理,抓好建章立制,矫正部队风气;有的战士家境条件优越,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来部队只为入党考学或者混经历,回家好安排工作,因此不安心服役,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经常的思想引导来促使他们端正服役态度、安心服役;也有部分官兵的家庭关系复杂,父母离异和其他单亲家庭的现象也比过去有所增多,加之自身性格内向,承受力差,负面情绪无处宣泄,思想极端、精神很不稳定,这就要求落实思想分析研判,落实谈心制度,加强正规化管理、通过经常性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措施来应对。

(二)提升队伍管理水平需要“两个经常”

当前基层干部中大学生入警比例增多,他们年纪轻、资历浅,工作中不愿管、不敢管,认为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了,甚至发现问题绕道走,这就需要我们用制度管人用人,督促新干部迅速了解部队,融入部队,通过工作增长才干、体会兵情;有的干部还和一些老士官称兄道弟,在各种待遇上给予倾斜,使得一些士官更加放纵自己,纪律松散,挫伤了其他士兵的工作积极性,这要求严格日常管理,落实官兵“五同”,确保干部不离兵,士官不掉队,官兵一致,队伍才能正规化;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部队侵蚀较大,关系兵多,一些开始有工作干劲的战士,发觉个别比自己工作能力低、素质差的都比自己过得要好,就认为多做少做、做好做坏都是一个样,在考学、提干、学技术等方面认为轮不到自己,觉得转了这一期就不知有没有下期,前景暗淡,没有 “ 奔头 ”,认为不管自己干得有多出色,没有后台好的事情总轮不到自己,工作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士官还产生多做事多倒霉、不做事反而安安稳稳的思想,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思想比较消极,这就需要部队一方面加强思想引导,及时疏导官兵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加强日常管理,杜绝失控漏管,按制度选人用人,创造栓心留人的良好部队环境。

三、如何进一步做好“两个经常”工作

(一)做好“两个经常”工作的关键在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认识到 “两个经常性”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把经常性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做到有安排、有部署,有分析、有讲评,有考核、有落实。要把“两个经常性”工作做到训练场、宿舍内、火场中,不仅正课时间要做、业余时间也要做;思想波动要做,思想稳定也要做。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检查指导,突出“四看”:看“两个经常性”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看“两个经常性”工作骨干队伍的活动情况;看“两个经常性”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看官兵完成各项任务的效果情况。对发现的部队带倾向性的思想、心理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

(二)做好“两个经常”工作的精要是常抓不懈

一是做好建章立制。基层党支部要根据各项经常性工作任务的不同特点,预测官兵可能出现的现实思想、心理问题,建立预警干预机制,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谈心交心制度,在转业退伍、工作调动、考学落榜、婚恋受挫、患病伤残、亲人病故、家乡受灾等情况下,及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要建立“两个经常性”教育制度,解决部队“两个经常性”工作出现的倾向性心理问题;还要结合“两个经常性”工作开展情况,讲评骨干活动情况,找出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二是狠抓制度落实。党员干部要熟悉“两个经常性”工作的基本制度,带头落实,经常检查。要把“两个经常性”工作与消防业务训练、岗位练兵活动相结合,激发经久不衰的练兵热情;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强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作用;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官兵日常生活相结合,把“两个经常性”工作当春风化雨,陶冶官兵的情操;与灭火救援和完成艰险重要任务相结合,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要下“水磨工夫”。反复做工作是对“两个经常性”工作的一种体现,在潜移默化的各种反复的工作中,达到思想工作预期的目的。要牢固树立长期做工作、反复抓落实的思想,规律性的问题超前抓,突发性的问题及时抓,影响大的问题重点抓,倾向性的问题反复抓。要有不解决问题不放手的态度和韧劲,真正使“两个经常性”工作坚持经常,持之以恒,落实有效。

(三)做好“两个经常”工作要发挥好“三个作用” 一是要发挥好党支部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一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学习《政工条例》和《纲要》,使党支部强化抓好“两个经常性”工作的意识,树立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的观念,提高抓好“两个经常性”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认真落实好支部成员做好“两个经常性”工作的制度,形成支部成员合力抓好经常性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发挥好思想骨干的主体作用。要下大力抓好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按照“组织健全,能力适应,活动经常”的要求,在选准配强思想骨干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养,注意发挥思想骨干做思想工作年龄阅历相近、性格爱好相仿、个人愿望大体相同、思想感情能融通、掌握情况及时准确的特有优势,经常给他们交任务、提要求、教方法,充分发挥做思想工作“小指导员”作用。

三是发挥好团支部和武警委员会的配合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团支部和武警委员会的教育、导向和监督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把两个组织真正纳入“两个经常性”工作的主体框架,指导两个组织围绕部队中心工作和培养“四有”合格军人,广泛开展适合青年军人特点的健康有益的教育和活动,达到娱乐身心、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工作的目的。

第四篇: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

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存在差生的现象更为严重。从本人多年来在农村学校所任的数学科教学中体会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的情绪,是阻碍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

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因为在这些差生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学习的目标性,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

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信心,严重地影响了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以及学习的兴趣。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化学、物理一样,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根木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1)

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趣,要特别关察差生的学习情趣。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对顶角”时,可出一数学谜语“两牛相斗”等来活跃课堂气氛。(2)注重情感教育

差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提高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及时给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育,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3)

对差生进行第二开通教学

在数学学习中,差生对数学的普遍认为是枯燥无味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数学课外教学活动,开设数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激发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从而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1)

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所布置的练习、作业。对作业做的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以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方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善诱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滴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2)

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3)

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教育引导差生。

教师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严格要求他们,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识不强,生活懒惰,做事拖拉,上课经常迟到或逃学,课堂上精力不居中、爱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不进行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平时的测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简单的或布置过的练习、作业作为考试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是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差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一定会取得优秀成果。

妙用电教媒体 优化数学概念教学 湖北省郧县杨溪中学 曹俭华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学好数学概念极为重要。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思维是以形象化为主,而数学概念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巧用电教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数学中的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数学概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一 妙用媒体激发兴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源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利用电教媒体以图、声、色、文等物质材料构成多种激人心扉的具体形象作用于学生感知器官,产生课堂的直观性的良好效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利用电教媒体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伴随着美妙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因此,电教媒体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妙用媒体静中求动,对比出概念的异同数学概念是静止的,抽象的,很多概念有相近之处,有的只是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如果理解掌握得不好,学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概念,教师可设计能动能静的课件,让学生主动,形象地获取知识。先将一条弯曲的橡皮筋映在屏幕上,然后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接着把拉直的橡皮筋又向外延长,显示“延伸”的动态过程,一直拉到屏幕显示不出来为止,以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进而使学生获得“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认识。教学射线时,可将一端拉直,一端不动,使学生获得“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的认识。而教学“线段”时,则只将弯曲的橡皮筋拉直,则不能延伸的演示,这样,学生将易混的静止的概念,通过媒体形象静中求动的演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三 妙用媒体,抓概念的关键词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有些概念只要教师利用媒体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就会让学生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如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如何理解“线段首尾相接”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第一条线段的尾与第二条线段的首相接,第二条线段的尾与第三条线段的首相接,第四条线段的尾与第一条线段的首相接,由此得出“三角形”是封闭的图形这一概念,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只要我们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能充分发挥出它的独特感知优势,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就会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恒德森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这首先得益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三机一幕还未普及的时候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的是更吸引人的网络教学。现在我国倡导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遵循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之一,它最适合临时性的板书以及在班级学生面前进行数学运算或类似的练习。但黑板的短处之一是难读难写,而且教师不得不背对学生,从而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投影仪、录音机等先进教学仪器的引入,曾经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但仍因其不能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而缺乏生命力。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极为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的最多就是PowerPoint制作课件,PowerPoint能制作出形象、色彩鲜明、声色结合的背景,并且教师在制作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

计算机发展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计算机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僻如“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王娟和张明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巩固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这样一个CAI课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果红草绿,苹果树上结了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有6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们一起去采了12桶蜜„„这活泼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说出:可以分别把10个苹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不仅可以用来演示形象生动的画面,突出教学的重点,利用计算计辅助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在教学《四位数的读、写法》一课时,在计算机上出示0、1、2、3、4、5、6、7、8、9这几个可以在屏幕上可以随意移动的数,然后,我报出一个数让学生利用鼠标移动这些数,使它们组成老师刚才报的数。以前上课总是老师在操纵电脑,这回轮到他们操作,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所以都跃跃欲试。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在愉快、师生共同协作下完成教学任务,且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得到了充分培养。

由于多媒体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业题,如有一次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CAI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引起教育技术的第四次革命。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以及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无论科学技术以何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只要“人类教师”更好地控制设计,操作使用“电脑教师”,“人类教师”的地位将永远不会被取代,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必将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望各位教师在实践中能得出更多的心得与经验交流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景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其次是情景,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也就是说,问题情景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之中有情景,情景之中有问题,其核心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下面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会与认识,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一、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二、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有些是由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些是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也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里《不等式》一章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a、b、m∈R,且a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注意到儿童在游戏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主动参与游戏,兴致勃勃,在这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已知:a>0,b>0, 求证:.在a>0,b>0的前提下,均可看作长方体的体积。据此可将问题改造为下述有趣的游戏,大大增加问题的探索性。

由A,B,C,D四个长方体容器A,B的底面积均为a,高分别为a和b且a,C,D的底面积均未b,高分别为a和b.规定一种游戏规则:每人一次从四个容器中取出两个,盛水多者为胜,问先取者有没有必胜的方案?若有,有几种?

分析:依题意可知A,B,C,D四个容器的容积分别为a、a b、ab、b,按照游戏规则,先取者有三种不同的取法:(1)取A、B;(2)取A、C;(3)取A、D。问题的实质是比较两两和的大小。

(1)先取A、B,则后取C、D。显然(a+b)>0,而a和b的大小不确定。的正负不确定,即 和 的大小关序不确定。这种取法无必胜的把握。

(2)若先取A、C,则后取B、D。.类似于(1)的分析可知这种取法也无必胜的把握。

(3)若先取A、D,则后取C、B。又 即 故先取A、D是唯一必胜的方案。

四、为加深概念理解,创设直观性问题情景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

五、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上述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中的正多面体与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的联系,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教以上知识点时,可适时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景,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面的电路图就是一例。

在讲解“正多面体”内容时,提出问题:甲烷CH 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你能求出其中C-H键的键角的大小吗?

如图,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设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连成的四条线段两两组成的角为,则C-H键的键角的大小即为cos,易求得cos 的值为。

六、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然后让学生分析多米诺骨牌游戏能够进行下去的条件:(1)第一张骨牌被推倒;(2)前一张骨牌倒下时必然推到下一张骨牌。这样所有的骨牌终将全部倒下。这个问题情景使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抓住了(1)是递推的基础,(2)是递推的依据,两者缺一不可。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

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

七、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景 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

在“三角函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这节的教学时,由例1设计如下问题:已知

学生思维受阻,想不出解题方法,这时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问题将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必然会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创设“阶梯式”问题情景,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

在完成课本例题:已知圆的方程是,求经过圆上一点M()的切线方程的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新的解法,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问题情景。

变式

1、若圆的方程变为,求经过圆上一点M 的切线方程。

变式

2、若圆的方程变为,求经过圆外一点M 的切线方程。

变式

3、已知M 为圆 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

4、已知M 为圆 外的一点,过M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满足以下特征

第一,统摄性。创设的问题应该是统领一节课主要知识的典型问题。

第二,趣味性。创设的问题若能生动有趣,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

第三,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创设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应有一种入手容易但又不太好解决的意味。

第四,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第五,挑战性。问题情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第六,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走进新课堂的几点反思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3年8月下旬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我现在已完成了七年级,八年级的数学教学,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设计以下两组题:

议一议:

猜一猜:

(-3)×4=-12

(-3)×(-1)=_______(-3)×3=_______

(-3)×(-2)=_______(-3)×2=_______

(-3)×(-3)=_______(-3)×1=_______

(-3)×(-4)=_______(-3)×0=_______ 学生在理解到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和小学所学一样时,对议一议能较快算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怎样变化?从而让他们自主探索,再通过与小组的交流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许多新知识,我都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教育储蓄”一节中,学生对储蓄容易理解,但涉及到利息,利息税却相对陌生、抽象。于是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索“足球”是多面体;并寻找它展开图时,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猜测,再从实际操作中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有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通过听老师空洞的、抽象的讲解而了解。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人地位。但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年龄小,自学能力差的特点,使得教师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风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风趣的教学过程,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动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故事,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主持人的优雅自如的风度,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进而幻想在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二、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往往会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1、首先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善于动脑、学会倾听的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又要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效果。

新课程下,我教初中数学的体会

在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会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学习兴趣。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的趣味索然,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让学生对一些方程进行求解时,我只看一眼,就和学生谈到方程的解的情况,而学生却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学生就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习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习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第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习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习。

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的合作与学习,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共同合来完成,我们在让学生独立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况且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合作。为此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学习时,有时也要独立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看看题目,是不是漏掉了条件或是没有把条件用完就在做题,养成好的习惯学会学习。当他们做题遇到困难时问我,我首先问他们题目的意思弄清了吗?读几遍?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而不是问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从题目中回答你的。让他们学会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疑问。另外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由于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学习有用得数学,所以教学时就结合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来讲。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习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能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 作者:王常青等 文章来源:成长博客 点击数:

1070 更新时间:2006-8-19 9:32:35| 收藏本文 ]

字号:大 中 小】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 【背景: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情感与态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情感与态度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与态度。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呢?我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联系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一直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过分地依赖教材,要看到每课的教育价值,注重个人的思考和体验,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比如,在教学“8的认识”时,可以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如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问题被一一解决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使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时,不但要赋予它一定的情境,而且要根据学生认识8的需要,丰富其内容,使学生能从听觉、视觉上感受8,初步建立数感。

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学习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很可能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先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再帮助学生将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系统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深化,最终上升发展成为数学知识。

在教学“8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0-7各数,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对8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在引出课题之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老师知道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你们一定已经了解了不少有关8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介绍给大家?”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都希望表现自己。学生自己介绍的知识在后面的学习活动中被一一证实是正确的,于是他们会更加喜欢数学,更加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使知识得到了内化和升华。

三、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多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多于关注结果,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8的分解和组成时,采用让学生猜测的教学方式。先利用课件演示小猴子套圈的场景,然后演示小猴子要套的这8个圈,第一个没套中,第二个套中了。这时教师再提出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问题:“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小猴子要套的这8个圈可能套中几个?没套中几个?请你们前后四个人一组,猜一猜,看你们小组一共能猜出几种情况。”

经过实践,以“猜测小猴子套圈的结果”这种独特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组交流、动手验证等活动,学习8的分解和组成,不但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且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学生记忆8的分解和组成时,允许他们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让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得到不同的体验,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总之,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过程、方法的体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水乳交融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转变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做到“四个还给”和“五个注意”,即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师生互激、注意引导调控、注意宽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下载在企业管理当中,经常存在两个“越级”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企业管理当中,经常存在两个“越级”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