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家训

时间:2019-05-14 02: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家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家训》。

第一篇: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家训

“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家训”作文分析及范文两篇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一,作文题简析

材料中的几个同学讨论传家宝,小张家的传家宝是一个有年头有故事的青花罐,小杜家的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家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叙述完材料,命题人模仿2015年高考课标2卷,添加了“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和“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任务指令。

所谓“传家宝”,核心在于“传”,“传”包含两个主体:“传”者和“承”者。也就是说,祖辈父辈,把什么传给下一代更有价值;作为子孙后代,我们应当从祖辈和父辈继承什么更有意义?

材料中的三件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只是表象,但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深层含义:青花罐意味物质财富,勋章意味着荣誉,家训意味着精神。如果这样理解材料,哪件更有价值不言而喻了:

①如果我们只知把物质财富传给子孙,不仅不利于子孙创造自己的价值和财富,反而容易滋长其坐享其成的观念,最终导致坐吃山空、富不过三代的后果。君不见多少富一代正在这样害着自己的孩子。反过来说,作为子孙,我们不能只知享受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

②祖辈的荣誉对子孙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但一味地骄傲自豪于祖先的荣誉,也是不行的。一来,在中国的环境下,绝大多数人往上数三代,都是默默无闻的农民,没多少荣誉可数;二来,祖辈的荣誉不代表自己的荣誉,躺在祖辈的荣誉里骄傲自满,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语境下,有时候就是个笑话。③相比物质财富和荣誉财富,祖辈父辈把精神财富传给子孙后代则更有价值。古人有书香世家将读书人的情怀代代相传,今人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氏家族用经世治学、学以报国的精神荫及门楣,此精神传至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更是不愿被祖父和父亲的荣誉笼罩,自辟蹊经成为“自然之友”。作为子孙,我们不能躺在祖先创造的财富里坐享其成,也不能沐祖宗之荣誉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应学习祖辈为人做事的优秀卓越的思想和精神。

当然,也许你想不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样典型的把精神作为传家宝的具体实例,但这道题大可以小题大做,将一个家族的传家宝上升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家宝。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曾经把祖宗留下的物质财富当作传家宝,自以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结果知道挨打了还不知道自己原来什么都没有;我们也曾骄傲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荣誉,自豪于自己的四大发明,自满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然而就在这样的骄傲自满里丧失了大国地位。

我们应当感恩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但我们更应继承祖先创造这些财富的智慧、精神与思想;我们自豪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我们更应学习这些文化创造者们的经验。四大发明留给我们的,不是让我们聊以自豪的曾经的优越感,而是勇于创造、善于在劳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智慧的精神。

二,范文及分析

良训胜千金

传家更有价 传家宝是一个家族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子孙世代拥有并传承的东西。小张的传家宝青花罐,代表着金钱价值与收藏价值;小杜家的勋章代表着荣誉;小程家以祖训作为传家宝,体现了其家族对人格修养的重视,是精神传承。虽然小张和小杜的传家宝凝聚着祖先的财富和功勋,有各自的价值,而我更倾向于祖训的价值。

【开篇第一句用下定义的方法揭示传家宝的含义,深刻而准确。接着在比较中揭示三则材料的核心精神,亦深刻准确。最后用转折复句,强调作者自己的选择。典范的任务型作文开头方式。】

祖训,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胜过千金。小程家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祖训,是他们家族对“忠厚”、“诗书”高度重视的体现,在世世代代对祖训的遵守实践中,必然使整个家族沾上书香气息和忠实厚道的韵味。此乃“良训”,它使人性找到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不至于失去立己立人的信念,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息,使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待人接物,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不为污泥所染,不为清涟而显得妖媚。

【第二段第一句说祖训的意义:“品德匡正器”,不得不钦佩作者的语言功底。结构上,提纲挈领,引起下文。接着诠释祖训的意义、影响、价值,当然也就说明了选择喜欢祖训的理由。这一段如果暗示一下祖辈们在久远的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精神文明的意义远远大于物质文明的意义,为下一段讨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张本,又做了暗示性的比较,那就锦上添花了,没有瑕疵了。】

更重要的是,相较其他两个传家宝,良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被破坏。青花罐与勋章是物质存在,而良训是意识存在,物质不可能永存,它会在一定破坏力下成为碎片,而意识是随人生,随人灭的,是形而上学的价值形态,是寄生在人心中的,只要后代延续血脉,其必将随之传承、生长、壮大,是一个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死板的遗物。

【“更重要的是”显然是递进了,又很自然地开启了这一段的议论。这一段讨论物质与意识的问题,显然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可见,作者的视野是广阔的。学以致用,令人欣喜。】

况且,良训还可以在坚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赋予新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的“良训”,这一点也是“青花罐”与“勋章”二者所不具备的。

【如果说前两段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那么,这一段的对比,很明显是“发展”地看问题,有与时俱进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把辩证法的思想贯穿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理论与分析实际问题(祖训)融合的非常的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结合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议论文需要过渡吗?当然,看看这一篇(“更重要的是、况且”)你就明白了,非常巧妙地使用关联词语。】

如今社会,珍惜“青花罐”式传家的人愈来愈多,注重“勋章”式传家的人也为数不少,而以小程家的“良祖”训作为传家宝却是凤毛麟角,不禁令人深思:社会价值取向究竟何去何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欺诈互害的社会风气该如何改变?在这般孜孜追求物质至上、轻易抛弃诗书的时代究竟如何坚守?这也是为何小程的祖训弥足珍贵的地方,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悲哀现象起到调剂作用。

【这里作者变换了比较点,或者说是联系实际说理据。进行比较的一个大难点就是寻找比较点,作者做到了且做得好!比较就是求同求异,且主要是求异。联系实际阐发议论,需要对写作意图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又表现出了文章的针对性、教育性、目的性。文为时而著,是作文的铁律、“军规”。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文章必须开出药方,解除人们的病痛。这也是写文章的目的所在。】

财势兼备却(如果)没有道德底线,终会自取灭亡;财势并存却(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也将无所作为、泯然众人;自觉高人一等却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必将遭到社会唾弃……因此,良训的作用才更该受到重视,社会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又由家庭的道德文化涵养提高,才能使社会整体风气改善,所以说,小程家式的良训才是永不贬值的最好传家宝!

【作者在结尾是这样收束全文的:用一个因果复句,先说危害,后说好处,既总结了全文又得出结论,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所以说”这一句不能小觑,它是完成写作任务的表示,是总结全文的表示,又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表示。可以说这一句必须有,重如千斤。是结尾的范式。

还是勋章更好些

究竟是选择青花罐还是祖训呢?有些犹豫,不过在看到还有勋章可供选择时,便释然了。无论是象征物质方面金钱和收藏价值的青花罐,还是蕴含着祖先精神传承的祖训,从传家宝的意义来看,都略逊勋章一筹。

何故?所谓传家宝,是凝结祖先劳动成果,精神追求或荣誉功绩的物质载体,具有教育子孙积极奋进的作用。勋章,作为小杜爷爷荣誉功绩的象征,不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且有着激励子孙的效果,作为传家宝,勋章还具有鲜明的家族性,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家族凝聚力,是“家和万事兴”的重要催化剂。它能增强家族荣誉感,能使远行的游子心里有个寄托。

相较之下,青花罐与祖训便略显不如了。青花罐是家族财富的传承,也许只有在子孙落魄街头或遭遇大祸时,能发挥些许余热,但作为传家宝,它实际并无太多精神底蕴,况且较大的体积和易碎的特质也为其传承埋下隐患;而“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其蕴含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底蕴无疑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家族,提高一个家族的内外涵养。诚然如此,但以一句古之共言作为个体家族的传家宝,未免有些失去家族性。

受西周宗法制度的影响,我国人民对以血缘为纽带所维系的家庭关系格外看重。传家宝作为传承这份家族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是为了子孙受到熏陶,品德高尚,更重要的是以物质的传承将家族的历史延续下去。因此,我想,在某种狭隘的角度下,传家宝对家族性的考究,或许是高于其价值何精神内核的。而祖训除了像《曾国藩家书》一般为祖先亲手所作,否则仅仅以名言警句为之的效果恐令人担忧。

况且,诸如“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教育类言论自古已“泛滥成灾”,又有几多家族真正受益呢?更何况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相对薄弱的当下,“口号”类祖训好比大风中的气球,未免有些高处不胜寒。

反观勋章,则是把优秀的精神内涵注入特定的物质载体的典型成果。如将勋章作为传家宝,必能传承双份意义。试作推测:小杜的父亲告诉小杜勋章是爷爷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保护国家不畏牺牲才换来的,是他们家的传家宝。这样的传家宝不仅会唤起小杜对爷爷的敬佩和追思,更会激发他的爱国热情。想必小杜一定会好好保存这份传家宝,并将勋章与爷爷的故事伴着家族精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勋章不仅有物质价值,更在精神品质上胜过祖训,如此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综上,还是选择勋章作为传家宝更好些。

第二篇:好家训家风心得体会_传家宝

好家训家风心得体会_传家宝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传家宝”。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家教、家风。传承好家风,对每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更应该修身慎行,争做表率。

良好的家风是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而长盛不衰的优良传统,国家由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家风好了,民风、政风、社会风气必正,诚信缺失、贪腐贿渎必无容身之地。一个人相当于一棵树,一个家庭就是几棵树。通过家庭的带动,能够影响周边的家庭,形成“森林”,引领一个大气候,从而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新风尚。通过良好家训、家风的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崇德向善,每个家庭都健康而有活力,整个国家必定是生气勃勃,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奠定坚实之基。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无疑,贪腐是合家欢乐、幸福团圆的克星。身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力,身份不同于他人,要求也必然有别于常人。除具备常人的道德外,必须具有廉洁自律品质,这是抵御不正之风和腐败病毒侵蚀、保护肌体健康的屏障。

品质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须时时处处恪守培育,尤其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更是考验修炼之时。除持有坚强定力外,应谨防小节失守、披着人情外衣的腐蚀。小节一失,大节难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诱人的饵料藏着钓鱼的钩。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别因一时贪念,廉洁失守,埋下祸根,到头来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一家团圆。

好的家训家风润物无声,它无形地框塑着人的言行举止,随着时间的流逝,足以影响一生。党员领导干部要作良好家风的传承者,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三篇:家训浙江嘉兴望族查氏的 传家宝

家训浙江嘉兴望族查氏的 传家宝

家训:嘉兴望族的“传家宝”2014年04月11日 10:11:3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查济民与夫人

江南多巨族。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嘉兴城乡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人文荟萃,有“浙西首蕃”之称。而在经济和文化相互激荡的背后,是诸多世家大族的繁衍和崛起,地域成为著姓望族生息发家的舞台。

望族坚持德教为先,注重家族成员的伦理行为规范。出仕,为官清正,造福百姓;居乡,热衷公益,乐善好施;居家,诗礼传家,崇文厚德。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虽有质的不同,传统的家族制社会也经历了巨大变迁,但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仍内含着教育功能,绵延千年的各式“家训”,如今依旧影响着“家风”的形成。

广义的家训包括族规、家训、遗书、遗言、分家析产书、家书等。历史上家训文化绵延亘长,周王室成员的训言或许可看作是古代成文家训文化的始祖。在总结商亡之教训过程中,周公旦主张以德治国,并以此训诫周氏王室成员。经过秦汉的发展,隋代出现了被后人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二十篇,成为后世家训作品、家训思想的典范。

无论是影响遐迩的望族,还是名闻村落的家族,在扎根嘉兴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留下了汗牛充栋的训言。可以说,一个家族遗留训言的多少关系到家族的兴衰,一般训言多且丰富的家族通常兴盛时间较长,如《钱氏家训》、《查氏家训》、鲁宗道《家训》、华亭支孙植《家训》和《嘉言便录》、大易支孙氏《家训》、石庄沈宏光《两山训戒》、虹霓堰屠朝宣《宝德家规》、蒹葭围马维铉《教家箴》、卢锡爵《训家大要》、北溪戈定《戈溪训言》、蒋元《训蒙大全》、名臣过庭训《名言类纂》等等。

这些训言大部分围绕传统伦理规范,告诫子孙世守德业,有的则讲述先祖创业的历程和经历的艰辛。当然,这其中瑕瑜互存,既有诸多封建性的糟粕,也有普世的人伦美德,更有先祖对后裔殷切期待,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

千百年来,日日月月岁岁,这些训言有的已为地域人群口口相传,升华为俚语民谣,有的则如同遗珠散落人间角落,尘封于历史文本。

海宁查氏:诗礼传家,讲信修德

我今年老,戒尔诸孙:凡在童稚,读书为本。勤俭为先,兼知礼仪。及其成人,五常莫废,出则有方,入则孝悌。兄弟之间,本同一气,切勿相争,自相弃矣。妯娌之间,纺织为最,虽云异姓,和如姐妹。

戒尔子孙:毋贪于酒,酒能乱性,亦能招祸;毋贪于色,色能丧身;毋学赌博,赌则败家;毋好争讼,讼则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

和于邻里,睦于亲切。择良而交,见恶责己,毋堕农事,毋失祖业,顺之则行,逆而则止。言必择善,行必和缓,毋以暴怒,招其祸衍。

食但充口,毋贪美味;衣但蔽寒,毋贪绫绢。非礼勿取,量力节俭。凡使奴婢,亦当宽缓。凡此数事,斟酌而行。

戒尔子孙,谨守良规,从之者昌,逆之者殃,成败之际,如在反掌。

——海宁《查氏家训》,录自《查氏宗谱》

查,这是个古老的姓氏,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这也是个小姓,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1位,人口103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

海宁查氏,是个传奇家族。历史上,他们曾留下“一门十进士,叔侄六翰林”的美谈;而今,“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文气之盛,除了浙江绍兴周家,就该算海宁查家了(语出余世存《世家》)。”

“忠孝开宗唐宋由来旧族,文章华国东西有数人家”的巨幅楹联,曾镌刻在海宁袁花查家旧日宗祠里。“这可说是我们海宁查氏家风的体现。”79岁的查乾伯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祖父设立了一座义庄,买了几千亩地收租,租金用于资助族中的孤儿寡妇,使他们能够平安过活,凡是上了中学、大学的人,每年都可以分两次领一笔津贴,如果有人出国留学,津贴的数额更大。”

——摘自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

读书为本,查氏家训溯源

上世纪90年代,金庸在与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提及对他影响最大的祖父查文清,曾设立义庄,资助家族里的孤儿寡母,鼓励读书学习。

查文清是海宁查氏最后一个进士,1890年任丹阳知县,第二年便发生了“丹阳教案”,查文清不愿让无辜百姓获罪,扛下“纵逸”的罪名,辞官返乡。金庸在《连城诀》的后记里这样记述:“我祖父此后便在故乡闲居,读书作诗自娱,也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他编一部《海宁查氏诗抄》,有数百卷之多……”他在与池田大作对话时谈道:“我祖父查文清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

查文清身上,海宁查氏家风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礼传家、科举入仕、为官清正、人格清贵。

海宁查氏始祖查均宝为中国查氏六十七世孙,迁海宁袁花龙山,其后,三世贫乐公查澄传下家训。《海宁世家》一书中,《海宁袁花查氏》一文的作者汪千里认为,在家训中,查澄指明家族的发展方向是“读书为本”,兴家之道是男读女织“勤俭为先”,修身之道为“兼知礼仪”,并规范了做人需四戒的行为准则。此后,查益、查绘、查约、查秉直、查继佐、查慎行、查昇等均留有严格而规整的家训,“中心大多围绕读书为本,尊重儒术,走科举入仕之路;并规范自身道德修养的范畴,以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义赡恤,讲治生’(《太和公家训》)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崇文不崇武,被认为是查氏普遍的共性。汪千里认为查氏开始应该也是不排武的,直至唐代,还有以查师诣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国效力,所以,唐太宗、玄宗两次封济阳查为天下第一姓,并称国之柱。宋朝查氏才专门订立“读书为本”,排武崇文的祖训家规,战乱时,则以迁徙谋生存。

海宁查氏崛起于明代,鼎盛于清康熙时期,将崇文风气发扬光大。

据赖惠敏《明清海宁查陈两家族人口的研究》统计,明清两代“查氏获得生员资格人数为800人,考取进士、贡生者共133人”,尤以康熙年间为盛。查慎行与胞弟嗣瑮、嗣庭,堂兄嗣韩,堂弟查嗣珣、查云标,儿子克建,堂侄查昇、查祥,以及比他年幼的堂叔查洪(海宁查氏唯一的武进士)都是进士,其中,查嗣韩、查昇、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查祥都是翰林,甚至查慎行亲兄弟三人,与他儿子同朝为官。康熙皇帝曾在其宗祠外的门联上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可谓名不虚传。

查继佐是明末清初最负盛名的海宁查氏子孙,金庸在《鹿鼎记》开篇便记述了他与吴六奇结缘,因而“明史案”中躲过杀身之祸的始末。他生于明末,是当时的江南文坛名士,围绕着他和后辈查慎行,海宁查氏形成了一个家族式的诗歌创作群体。查慎行是清代著名诗人,受学于黄宗羲,有《敬业堂诗集》50卷,享有盛名。赵翼、纪晓岚甚至认为他的诗与陆游并驾齐驱,互有长短。袁枚《随园诗话》中对于查慎行诗歌的白描手法也有高度评价。

查氏家风崇文,以文兴盛,也曾因文获罪。清代,海宁查氏便两次卷入文字狱:查继佐被无端牵扯进“明史案”,查嗣庭因科场试题案获罪,但海宁查氏崇文之风不改。

曾著有《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的潘光旦以为,凡是世家,“都有血缘上的活力”。就查家而言,且不论血缘,海宁查氏在族内,多有劝学助学之风。比如金庸所述祖父曾设“义庄”,在采访中,查氏后人几乎人人提及。据他们介绍,查氏“义庄”早在明朝就有,鳏寡孤独在这里都有救济,相当于现在的社保体系,“尤其是读书,有不同的档次,张榜贴在祠堂里。受资助中了功名,有能力了要回报给家族。”查乾伯对此记忆尤为深刻。查氏不仅有“义庄”助学,前辈对提携后辈人才也不遗余力。汪千里在《海宁世家》里记述了海宁袁花查氏最高功名获得者——榜眼查嗣韩的故事。每年,查继佐会在宗祠里对查氏子弟进行考试、指导。查嗣韩是他的堂侄,家境贫寒,在考察中,查继佐发现他的潜力,便把他带在身边培养,后来查嗣韩果然不负所望,中了榜眼。

至近现代,海宁查氏崇文之风不减。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查良铮和查良镛这对堂兄弟。前者不仅以穆旦诗名博得“百年中国第一诗人”的美誉,还是杰出翻译家;后者不仅以金庸之名开创武侠小说之盛世,惠泽华人社会几十年,作品发行据说早已超过三亿册,还是杰出新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孔老夫子教导门人弟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把它改了两个字,叫做‘修身、齐家、爱国、和天下’。我想这两句话今天完全可以用得上。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奋斗;要尊重婚姻、爱护家庭;要爱自己的国家,有能力就要奉献一点;要支持人类进步,推动世界和平。”——查济民

言传身教,查氏家训传承

“他把‘修身、齐家、爱国、和天下’作为座右铭,实事求是作为行事的准则。这些都使我终生难忘。”科学家周光召在《一生求是查济民》的序言中这样评价查济民。查济民曾经说过:“中国传统讲仁、义、礼、智、信。仁是什么?待人宽厚一点,待人好一点就是仁。人活在社会上必须彼此尊重、互相容忍……所谓‘为富不仁’,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件很差,很差的事。”而他本人也身体力行,熟悉的人从他和家人身上看不到有钱人的骄奢跋扈,铺张浪费也是严格禁止。

作为海宁查氏的杰出后裔,无疑,查济民承继了查氏家风。在采访中,不时有海宁查氏后人提及查济民。

除了诗礼传家,爱国、讲信修德、家族和谐是查杰慧感受最深的查氏家风。他觉得查济民低调、热心公益和教育,是海宁查氏家风的典型代表;他和金庸联手推出“双查方案”(查良镛与查济民于1988年11月提出的关于1997年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立法委员会的选举安排),正是查氏爱国、爱和谐的体现。

“家训虽然在家谱里有,但并没有专门的家训教育,只记得小时候父亲教导我做人要秉直,真诚相待。更多对家风的理解来自于家族间的日常交流和相互影响。”另一查氏后人查建国从不讳言查济民对他影响很大,查济民对家乡的热爱,对教育的支持,对公益事业的帮助,让他印象深刻,“也影响我们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去年查家成立查之家帮扶基金会,有些像以前的义庄。”发起者虽是江苏江阴查氏,但海宁查氏也积极支持,查建国一家也捐赠了2万元。查济民的子女也从父亲身上承继了查氏家风,养成低调,不骄奢,独立不依赖父母的习惯,跟他们接触过的家乡人都觉得他们行事低调,“每次都悄悄来,悄悄回,不惊扰地方。”

查乾伯1936年出生在袁花,美字辈,是查猛济的侄子,他的叔祖、查猛济的父亲曾是徐志摩的老师。乾伯在小时候曾亲眼见过家谱里、老桥、牌坊上、宗祠中镌刻的家训。

查乾伯感觉查家最突出的特点是崇文不崇武;朴素不奢华;兄弟姐妹和睦,互助;以孝为先;做人不忘本。“我们叫‘端本堂’,查氏家族根据分支不同,分为不同的堂,每个堂的堂名都是告诉下辈怎样做人,‘端本’就是我们这一支最主要的家风。”

他记得金庸的父亲和伯伯对人都很尊重、和善。他十一二岁时,金庸的伯伯看到他在玩,“论辈分,我比他高一辈,他看到我,就问我,小叔叔你在做啥。他们很注重辈分,对女性也很尊重。”

查乾伯从父辈所得到的,也是他教给子女的。儿子查律是书法(篆刻)硕士,美术学博士,现任教于北师大书法系。

90年代初,他中专毕业想下海。“父亲知道后,告诉我,我们祖上读书为本,崇文不崇武,更少从商。”他才继续读书。

查律最想教给孩子的也是读书。他觉得祖训传下来的都是儒家提倡的。当今时代,像勤俭为先、兼知礼仪,这些都有好的影响。

查玉强的先祖是查慎行的弟弟查嗣瑮,“嘉善查姓多为查嗣瑮的后人。”父亲临终前告诉他,他们在查氏中属于“慎余堂”,“这是先祖对于我们的教诲,虽无明文张贴,但父母先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我们影响很大。”

“艰苦奋斗,珍惜幸福,勤俭持家,这是父母对我的教育。”查玉强觉得家风中的一些东西,已经淡化,比如崇文轻商,但一些根本性的东西还在,如讲信修德、勤俭。

汪千里注意到,到了近现代,查氏不仅文史人才多,也有很多社会活动家、专家教授,理科、商界也出了不少人才,“查氏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又刻苦好学,与时俱进。”

从商的查玉强在他任馆长、即将开放的嘉兴五四新文化纪念馆中,专辟华夏查氏文史资料陈列馆,“崇文,这是普遍的。无论做哪行,最后的归宿都是文。这不是刻意培养的,而是一种文化自觉。”

下载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家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家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