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矫正案例分析
矫正还需先暖心
──社区矫正人员秦某个案分析
一、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
秦某,男,汉族,1985年10月14日出生。2014年3月4日因涉嫌犯危险驾驶罪被府谷县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六个月,并处罚人民币15000元。
生活经历:秦某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皇甫镇大桃山村秦寨下村005村,现居住在府谷县马家沟,初中文化,租赁一家店面做个体经营,已婚,育有一儿一女,其妻系家庭主妇。
存在问题:思想负担重,情绪低落,法律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 1.因经济形势不好,秦某的个体生意不景气,店前甚至是门可罗雀,再想到高额租赁费,使得他经济压力过大,思想负担更重。
2.家中有老有小,最大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最小的孩子才是幼儿阶段,开支很大,却收入微薄,一度情绪低落,借酒消愁,不能自已。
3.被执勤民警例行检查酒驾并当场测出,秦某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80mg/100ml,属醉酒驾驶时,他也为自己心存侥幸的心理而深感后悔,但也说明其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二、实行社区矫正情况
东路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针对秦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矫正方案:
1.每月进行集中学习,提高法制观念。我所工作人员专门针对他进行交通法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定期与他走访面谈,反复进行思想交流,举大量实例引导他因轻视交通法规而给自己、家人、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2.及时跟进心理沟通,转变生活态度。他生性纯朴,虽然危险驾驶在犯罪性质上与其它刑事案件相比影响较小,但经过此事后,他的情绪波动很大,对待生活缺乏热情,不再积极向上,原本的装璜生意也因此被迫搁置。针对他这一情况,我所工作人员主动为其留意周围有关做装璜、建筑的工作。在大家不遗余力的帮助,很快为其联系到一家瑜伽馆的室内装修工作,从而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三、矫正效果
1.积极接受矫正。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时跟进矫正,秦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醉驾行为的严重性,积极接受社区矫正,主动向司法所汇报矫正期间的工作生活感受,并一再表态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严以律已,熟知交通法规知识,不再发生同样的违法事情。
2.在新工作中重拾信心。秦某对失而复得的装修工作很满意,很珍惜,不再沉沦于快速致富的功利心理,而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好室内装修的每个细节工作,得到了雇主的好评。
点评:社区矫正人员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是其中一部分人员是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安全意识淡薄,主观上心存侥幸才导致的犯罪,但人之初、性本善,他们能积极悔过,态度端正,离不开我们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宽容、理解、引导和重视。
第二篇:坦头社区矫正案例分析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李某,男,1993年9月1日出生,初中文化,身体状况良好,未婚,家庭住址:天台县坦头镇下宅村。
2、犯罪及处罚情况:2010年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宣判,由于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被人民法院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二千元。
3、目前情况:无业在家,与父母的关系较为疏远,喜欢上网聊天、玩网游。
4、家庭和社会环境:李某是家里的独生儿子,由于父母在他小时候经常外出打工不常在家,所以他主要是由其祖父母从小带大。因此其祖父母从小就对他宠爱有加,无论要什么东西都尽可能的满足他的要求。在学校里,李某的学习成绩还比较一般,但是自从在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少年后,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对于老师的教导置之不理,经常逃课逃学,结伙成群的在游戏房里游玩。
5、性格特征:李某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关怀,导致其个性较为偏执,凡事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对于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缺乏必要的判断和预见能力。
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及加深
纳入社区矫正以后,李某对于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和纪律,有一定的反感情绪存在,觉得社区矫正可有可无,有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在随后的个别谈话中,社工首先向其讲解了社区矫正的严肃性,使其明白违反社区矫正的严重后果。其次从其熟悉的网络相关话题入手,逐步拉近与李某的距离,消除双方之间的敌对情绪。通过多次面谈后,所交谈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深入,取得了良好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建立了互相信任的专业工作关系。
三、问题分析与诊断
1、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从与李某几次交谈中,发现李某对法律知识的掌握非常有限,认为自己以前的“事情”认为主要是自己交友不慎,碍于所谓的朋友义气而不好意思不去。对自己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和违法性,没有足够的认知和预见能力。
2、家庭关爱程度不够听之任之
李某的父亲长期在外面的工地上打工,平时很少在家关心和教育李某。而其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在工厂里做汽车坐垫,对自己的儿子比较宠爱,有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李某从小都是由其祖父母带大,家里对李某平时交些什么朋友和做些什么都不太了解,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教育。
3、尚未脱离不良的社会圈子
在李某被判处缓刑后,其尚未脱离原有的所谓朋友圈子,和鲍某、周某等人仍有所联系。不时的一起去网吧等娱乐场所聚会,更有通宵上网玩网游的事情发生。
4、自身条件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
由于李某是初中文化水平,其自身就业综合能力仍属偏低,对目前的就业环境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缺乏足够正确、理性的判断。认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应该至少要有2000元以上他才愿意干。
四、矫正计划
1、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案例,帮助其反思以往的错误行为,加强法律意识。
2、会同李某父母与其沟通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缓和家庭成员间的紧张气氛。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谅解的家庭关系。
3、搜集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有关信息,帮助李某掌握一技之长,消除过高的期望,正确看待就业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4、会同矫正志愿者和家属,劝说李某脱离目前的社交圈子,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矫正介入
(一)介入理念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助人自助,帮助李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介入措施:
1、利用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的机会,帮助教育李某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常识,使其对自己以往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仅归咎于自己的交友不慎。提高李某的服刑意识,使其认识到刑罚的执行的严肃性,认真接受社区矫正。
2、会同李某的家人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努力促使双方的互相认同和谅解。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让钱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劳。
3、让李某对目前的劳动就业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盲目定位追求高工资和福利待遇,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择业。同时让李某清楚就业的残酷性,希望李某能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或是在平时多学习一点相关技能知识,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不要过多的把时间放在电脑游戏上。
4、以实际案例帮助其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劝说李某脱离目前的社交圈子。使他能够正确定义朋友的含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所谓“义气”上。
(三)介入效果
目前李某能够积极按时参加社区矫正各项教育学习活动和社区公益劳动,做到有事请假于后补上,且表现良好态度诚恳。在就业方面能够正确看待现有的就业环境,积极寻找工作岗位谋取成功就业,虽然在有些方面做的还不够,但在思想上比以往有所提高不在得过且过。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缓和,能够偶尔帮助做一点家务活。在社交方面虽未完全断绝联系脱离圈子,但联系的次数频率有所下降少有夜不归宿的现象发生。
六、评估与反思
虽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李某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工作成效,但由于李某在自身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缺乏,以及目前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态度,使得像李某这种经历的矫正人员很难成功就业。尚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篇:社区矫正案例
社区矫正个案
来源: 韩浩的日志
一、矫正关系建立
2007年9月,案主出狱接受社区矫正,根据“属地审查”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案主在司法所签定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填写了相关表格,并对案主一一说明了日后接受社区矫正有关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奖励处分等注意事项。案主表示同意接受司法所监督管理,遵守相关规定,双方社矫关系基本建立。二.案主基本资料
(一)个人情况
姓名:XX 性别:男 年龄:40岁左右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
(二)家庭成员 妻子:无职业
母亲:无职业 姐夫:做生意
三、案主案件资料
(一)犯罪事实
案主于因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于1993年9月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判决情况 罪名:盗窃罪
原判刑期:无期徒刑 附加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期变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7年 社区矫正类别:假释
社区矫正期限: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
(三)收监期间表现
案主于服刑期间,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004年、2005年被监狱评定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
四、社矫对象问题界定以及分析
(一)通过家访了解掌握案主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
2008年5月,南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社会工作者前往案主老家进行家访,实地掌握了案主的现时生活状态以及所在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环境。资料掌握的方式包括与案主面对面的交流、与其家人的谈话,以及与案主所在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接触交流,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等等,在为期两天的探访行动中,从正面、侧面两方面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系统与社区系统如下: 1.家庭系统概述:
案主现在居住于广东省四会市,家庭成员包括妻子、母亲,父亲于前几个月前已经逝世。但其居住的房子并非属于案主所有,其产权属于他的姐夫,因为其姐夫外出工作,姐夫儿子也在外面读大学,而案主老家的房子也几近倒塌,因此姐夫同意案主与其妻子、母亲暂时前来居住,一来可以看守房子,二来也可以表达亲情之谊。可知,该住所并非案主一家长期居住之地,需看日后案主一家与其姐夫一家的关系发展。案主母亲虽然身体健康但也缺乏劳动能力,案主夫妇均无正当职业,案主更因为右脚踝粉碎性骨折难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只能与妻子在家靠养猪维持生计。案主与妻子结婚不久,妻子也早已知道案主社区服刑的身份,不过她并不介意,并十分支持丈夫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他们膝下暂无儿女,经济负担暂不严重,并是却是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2.社区系统概述:
案主现并不居住于罗湖区南湖街道,而是回到了母亲户籍所在地居住,一是因为村中老家房子几近倒塌,而姐夫为他们提供了房子居住的便利;二是因为案主担心在老家居住,会让村中邻居知悉自己的罪犯身份,从而招来有色眼光对待以及中伤言论。在农村环境中,这将严重影响案主的正常生活。由于案主特殊的自身情况,现居住地对其缺乏基本的监管,难以对案主形成配套的跟踪掌握。3.访谈实录(第一次见面谈话内容)社矫工作者 案主 社工分析
你就是XX吧?我们是罗湖区南湖司法所的工作人员 对,我是,我知道你们今天来的 案主神经紧张,不知所措,双手不停的来回摩擦
你放心吧,我们充分尊重你的隐私权,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过来 好的,真的非常感谢 略有放松,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做法表示感激
在这边生活怎样?还习惯吗? 还好吧,基本上能维持生计,多谢领导关心,而且我本来出身农村,很容易习惯的,但像我这样残废的人也干不了什么了 对自己的标签严重化,难以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想念,比较自卑
要对自己有所求,困难是暂时的,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有什么要求跟我们提,我们会尽力协助解决 谢谢你们啊,真的,现在我最想的是把户籍回迁到这里,但不知怎样去办 对我们充满期待,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实际的问题
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困难呢? 基本上问题不大,但是因为我的腿脚不灵活问题,去到那些工厂里面没人会请我的,因此也只能自己养养猪,也没其他工作可以做 表面上安于现状,但在其内心其实恨渴望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有所为
现在你住的房子看来也不错喔,是你的吗? 肯定不是我的,我哪里有能力盖这么好的房子啊,这是我姐夫暂时给我住的,因为他嘛常年在外做生意,儿子也在外地读大学,所以没人在的,刚好我也出现这种情况,他当时可怜我也好,支持亲人也好,让我暂时住在这里呢。努力澄清现在居住环境的情况,害怕我们对他的现状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他自己的社区矫正各个方面的评价
你老婆知道你的事情吗? 结婚之前不知道,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些事情瞒也瞒不了多久,倒不如大家坦诚相见,如果她真的接受不了,以后知道了还是不会和我在一起的;如果她能接受,现在知道也会和我一起,好在,她理解我 对妻子十分的坦诚,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因此感觉很开心,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很满意
有没有想过以后你们两夫妻有孩子了怎么办?现在没职业也没多少收入? 这个问题肯定想过,所以我才那么想把户口迁回这里啊,只要我的户口回来了,我在这边就有分红了,但现在一切都没有着落,孩子暂时还不敢要,经济实在不稳定 重新提起户籍回迁的事情,希望我们能够帮忙解决,也对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的担忧
放心吧,我们这次过来确实也希望帮你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会尽快的与你当地相关部门协调的,至于能不能,还要看协调的结果才行 好啊好啊,这就最好了,我跑了几次,他们都对我的请求不理不睬的,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份吧 对自己的身份特殊性认识很深,标签自己,错误认知,同时很希望我们能解决问题
那好,我们现在过去一下派出所与司法所,到时再联系 嗯,好的,麻烦你们那么远跑来!真的太感谢了!感激我们的到来,感激我们的态度,配合我们的工作,自身有解决问题的渴望
第一次见面访谈结束(时间:40分钟)
(二)问题的确认与分析 1.对案主的监管问题
分析:由于案主犯事后,其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住所已经被公司收回,而案主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做搬运工又不慎从甲板上摔落码头造成右脚踝粉碎性骨折。案主也因此在深圳处于无住所、无职业、无收入、无亲人的“四无状态”,这对他来说是难以在深圳生存的,案主产生了回老家生活的念头,但这却与司法所的监管出现了冲突。2.案主的户籍问题:
分析:案主现在是深圳户籍,但其一直有回老家居住的念头,加上迫于生活压力,案主想把户籍回迁到四会市,由于案主的身份特殊,四会市当地派出所未能接受其户籍迁回申请,而这种状况造成案主在其长期居住地受到多方的限制。3.案主的经济问题:
分析:案主处于残疾状态,难以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在农村普遍需求体力劳动的环境下,案主将处于一个劣势,而案主与其妻子不久也将会有自己的孩子。就预见性来说,孩子的出生将会给案主这个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必将会需要更加大的经济支持。案主目前的状态发展不利于将来家庭的稳定。4.案主的自我标签化问题:
分析:在我们家访过程中,案主开始时表现得极度不安,谈话过程中总会提到担心邻居的有色眼光以及看法,一旦知道自己身份则难以生存在这个社区环境,害怕别人非议,并表达出不希望自己的身份公开的愿望。案主极少与邻居交往,封闭在自己的家庭圈内,该种状况的持续将影响他正常的生活。
五、初步预估个案跟进的可行性以及困难度
本个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案主属于“人户分离”的,由于距离的限制,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当面与其接触的次数有限,而且深圳市与四会市有关社区矫正制度及法规建设不同步,更造成了一种沟通上的障碍,这对解决矫正对象案主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度。但就其意愿来说,案主本人也迫切希望尽快解决目前的问题,这是个案跟进可行性的先决条件,并且通过不同部门和不同系统的协调沟通,该个案还是有解决的途径的。
六、矫正计划开展
(一)个案目标
1.解决对案主的监管冲突问题,既要保证南湖司法所社矫小组对案主的日常监管,也要保障案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摆脱无住所、无职业、无收入、无亲人的“四无状态”。
2.充分了解案主要求户籍回迁的动机,并分析相关的困难度以及户籍回迁所需要的条件,评估一旦把案主的户籍从深圳罗湖区南湖街道回迁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并解决问题。
3.结合案主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以相关方式减轻其经济负担,并给予相关建议。4.通过个别谈话以及心理辅导的方式,以“去标签化”的理念帮助案主脱离自我标签化严重的问题,加强家庭影响,社区影响,走出自身的心理困境。
(二)介入理念 1.心理动机反映
普遍情况下,现实情况的反映是为案主提供当前状况的认识和评价,而案主的问题同时还涉及以前经历的影响,尤其是案主早年的经历,这对其日后行为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案主在监狱度过了13个年头,以至于案主现在对社区系统怀有恐惧感,从而阻碍了自己社会交往的发展,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协助案主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映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心理动力反映。2.“社会—自我”去标签化
当案主由于某一原因而触犯了社会约定或者社会正常运作秩序,他就会被社会认定是一个特殊的人,一个不属于正常社会的人。而案主自身也会对外界社会产生认知,外界社会强加给案主的标签化作用,导致案主的自我标签,这在案主的身上明显体现出来。其回归社会后,案主的交往圈仅仅限于家庭系统之内,极少与外界系统接触,这对案主日后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而所谓的去标签化,是相对于标签化而逆向提出的,目的在于打破案主的自我错误认知,减轻自我标签的影响。
(三)介入措施
1.针对案主想搬回老家居住从而与司法所监管冲突的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本着“人性化”的监管方式,既考虑到案主回老家居住后所带来的监管问题,包括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等等,又要考虑到案主在深圳生活的实际。决定为案主申请“人户分离”的监管方式,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准备了案主大量的申请材料,向区司法局说明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查阅了相关的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为案主顺利搬回老家,并维持司法所监管这二者的平衡做了大量的有效工作。
2.而对于案主的户籍回迁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由于案主身份的特殊性,当地派出所不予受理其请求,案主多次奔波未果。社会工作者查阅了相关的法律资料,社矫对象户籍回迁并不会受到影响,可以按照正常程序申请。并向上级区司法局,市司法局作了请示均回复同意案主把户籍回迁。现在主要问题在于当地派出所由于不了解案主情况,导致不愿接收。针对这一情况,社区矫正小组决定亲自前往当地派出所与司法所了解情况,并寻求沟通解决的办法,于2008年5月14日,5月15日,就案主户籍回迁等相关问题与当地司法局、司法所、派出所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交换了双方的意见,并取得了当地相关部门的理解与合作支持,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3.案主身体残疾,缺乏高强度劳动能力,针对案主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提供了多种就业的渠道和方式建议,咨询了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所需条件,评估其是否适合拿低保。并为案主回乡养猪提供监管便利等等。
4.通过电话联系,思想汇报查看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案主的思想动态,并到其家中进行探访,关心案主的生活现状。这让案主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的热情和实在关怀,减轻了自己内心的自卑感,逐步建立起迎接新生活的自信心。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作为南湖司法所代表和当地司法所,派出所密切沟通,要求尊重案主的身份隐私,为其构建新和谐社区环境作出最大的资源配合,并降低了案主的自我标签严重化的趋势,去标签化作用明显。
七、中途评估
(一)前期工作评估
1.解决了关于案主的监管问题,以实施“人户分离”的监管方式,让案主回到老家,消除了案主“四无状态”的存在,而对其监管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人性化”的管理效果明显,案主从实处认识到社区矫正人员和社工对他的关心,并不是为了管他而管他,而是为了他能够真正的重新融入社会,这充分显示了社区矫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推进了案主户籍回迁的进程,虽然目前,案主的户籍回迁还不能实现,但是南湖街道司法所已经和当地司法所、派出所达成了一致共识,在案主第一阶段解矫之后,双方可以再次商讨案主的户籍回迁一事,打破了僵局,让不可能回迁发展到了可能回迁的地步。
3.案主基本摆脱了自我标签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社会交往恐惧的心理阴影,恢复到了正常的生活。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为他作出的努力,奔波以及人性关怀表示了衷心的肯定以及感激,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带给他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情感支持,并表示自己在以后的矫正期间一定继续配合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努力重新适应社会,不辜负家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工以及社会对他的期望。
八、延续个案跟进
目前案主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工作远远还未结束,而到了2008年12月,案主才结束他的第一个矫正期;之后,案主又需要进入第二个为期七年的矫正期。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但是我们把信心带给了案主,而案主也认识到我们作为社区矫正人员的用心良苦,双方的目标和意愿基本上上达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我们会继续跟进案主的个案,力求协助案主顺利完成矫正任务,同时也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帮助矫正对象实现助人自助。
第四篇:儿童自闭症案例分析与综合矫正
儿童自闭症案例分析与综合矫正
摘要:有人把自闭症儿童称为“星星的孩子”,就是说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跌落人间,但依然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距离我们如星星般遥远。他们多表现为:强烈地回避人,回避社会;极其刻板的情感反应;对物体和人存在广泛严重的视觉回避,着迷于使用“余光”;对疼痛或意外伤害缺乏反应,比较集中于触觉、嗅觉、味觉;对任何事件很难有反应,差不多不断地需要大人控制等等。孤独症病因至今不明,以前人们认为本症是由不良照顾模式所致。有人进行了比较,没有发现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在交往上有明显的差异。从另一方面讲,即使婴幼儿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有冷漠表现,也可能是父母对冷漠的孩子的一种反应,是婴幼儿孤独症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现代研究提示社会阶层及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本症的病因无关,同时发现患儿的父母不存在抚养方式的特殊缺陷,也没有特殊人格障碍或有较多的精神病患者。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自闭症,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矫正。关键词
儿童自闭症 孤独症 精神发育障碍 可塑性 持久性 正面教育 因人而异 正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等特征。
一、案例
遥遥是2009年9月入园的。刚来的时候,是由他爸爸妈妈带着来的。记的他刚来的时候,到处跑来跑去。不听指令,由着自己的性子,一不高兴就会躺在地上哭闹,嘴里嚷着“不要,不要”。人际交往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陌生人和其说话会不予理睬。但他的认知能力较好,能辨别颜色及数字等,特别对数字较敏感。很喜欢数数,别人一打搅就会发脾气。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在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会模仿别人说话。饮食很单调,只吃毛豆和土豆。根据他的情况,给他进行结构化教学的第一疗程的训练。
二、训练过程
步骤一:接触—建立关系
自闭症儿童由于身心的特点,情感极不稳定,不易接近周围的人,对感情的体验也不深刻。要想对其进行教育干预,双方的相互接纳是前提,要让他们的内心里接纳、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这里很排斥。在刚给他上课时,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并同时用手来推我,不让我靠近他。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要努力的寻找各种机会去接近他,和他接触。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遥遥,了解他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玩什么,喜欢的玩具有哪些等。然后在上课之前把他所感兴趣的玩具准备好,让他玩,然后锁定他正在玩的玩具,用我们自己的肢体、语言或表情展现出对这玩具的兴趣,并且当他做对时要很高兴地给予表扬或称赞。最后,慢慢地加入,和他一起去玩,逐渐的让他接纳我,就这样,经过一周的时间,遥遥不再象刚开始那样排斥我了,慢慢地也接纳了我。步骤二:收集资料和判断问题
在遥遥接纳了我以后,首先要去收集资料,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还有在平时和他一起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他的不足之处或是缺陷方面,并在以后的接触中不断去发现。在这期间发现他对数字特别敏感,喜欢数数,别人一旦打断就会哭闹不停,以及情感交流的障碍。这是目前了解到的,那么给他的训练也将从这些方面开始。步骤三:制定训练计划
1、目的:
(1)促进他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他的社会适应力。
(2)寻找兴趣点,培养其能听指令完成任务。
2、内容:
(1)遥遥是个新来的小朋友,在开始的前两个周内先让他熟悉环境,并且和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对他进行一些摸底了解,并且向他的家长了解他的更多情况,发现他的欠缺所在。如:他指令性特别差,一不高兴就会躺在地上哭闹,不管做什么事坚持性不够等。
(3)对他所欠缺的方面加以训练和完善,并且让他在训练过程中体验到愉快,与人交往和互动是愉快的,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4)在上课过程中他的注意力易受到旁边事物或声音的影响,从而分散注意力,所以要加强他的注意力。当他的注意力分散时要强制性的把他拉回来,转回到原来的事情上。
(5)要常和他的家长交流,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上课内容。
3、成果: 通过这段时间个训课的训练,提高了他的指令性和社会交往能力、与人互动的能力。步骤四:个训计划的实施 项目一:注意力的训练
如何集中遥遥的注意力,是以后训练中的关键。指令:“看着我”是集中注意力的关键。首先要求遥遥坐在椅子上,放平双手,老师要坐得很近,不允许他坐姿不正或跑开。老师的态度是一贯性、坚定的,提要求时,对任何服从的表示给予表扬,拥抱,抚背等。
1、我和遥遥面对面的对视1秒、2秒、5秒,由活动转向老师,让遥遥从事活动,然后说:“遥遥,看着我”时,抬头看并进行目光接触。
2、训练遥遥在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作出反应。当我拍手大声叫他“遥遥”时,他就会给予我“哎”回应。
在训练中要注意强化的使用,这个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如果他不看你,你什么也别想教他。并且时常要提醒他,看着老师的眼睛或老师的眼睛在哪?等等,并且提示他做什么事时都要用眼睛看着。
项目二:指令训练
指令就是在操作中训练者发出的要求孩子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包括希望孩子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改正的内容。我在平时训练中常用的指令有:坐下、站起来、过来、手放好、抱一下、跺脚、挥手等。先给予身体的提示,然后逐渐减少提示。最后当我发出指令并说做给我看时,他就能自己完成。在训练中,所给遥遥下的指令要定标准,当遥遥正确反应时要及时的给予强化,让他意识到这是正确的。项目三:数字的概念
1、首先,让其学习做《拍手歌》的互动游戏。让其既能数数又 能跟 老师学习语言,培养其他兴趣。
2、模仿有关数的量词:
(1)运用儿歌来教量词,如:一个宝宝摇摇摇,两只小手拍拍拍……。
(2)看图片熟悉量词的运用,如:向儿童展示图片(这是一只猫,这是一朵花,这是一本书。)
(3)利用日常物品教儿童运用量词,(需家长在家里完成)
3、学习点数1—10。
项目四:相配、区别物体的训练
1、相配(一双、一对物品)
(1)让遥遥和我对面坐好,使他的注意力集中
(2)把一件物品(如:杯子、扣子等)放在桌子上面。
放在一起”。
2、相配(两双、两对物品)
(1)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块积木、一个珠子)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容易混淆的。把两件东西摆放在和他一样的距离。
(2)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的)给乐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3)如果他摆得不对,马上把东西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的提示让他正确的摆放。
(4)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予强化。和以上的操作一样逐渐帮助和强化。
在他做了这些练习之后,逐渐的增强物品数目的配对,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直到他能在许多物品中找出相同的物品。
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后,遥遥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开始到现在,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遥遥也越来越听话了,训练中他的配合性很强了。看到我和其他老师都会问好,并且当我对他说:“遥遥,抱抱”时,他就会很高兴的跑过让我抱他,并且还会亲我,这是我最高兴也是我最感动时候,因为我看到了他的进步。现在的遥遥,活泼了很多,说话声音也大了很多,还能主动地学习。他进步让我明白,只要我们不吝啬我们的爱并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就一定能够开启他们心中的门,只要能打开他们的心门,他们必将还你一串串缤纷多彩的惊喜!
三、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的过程来看,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儿童之间又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还要能在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而自闭症儿童都有着交流、言语障碍和行为刻板等症状。因为自闭症儿童是一种中枢神经障碍,由于儿童大脑功能受到影响而严重的妨碍了其个体交流、与他人建立关系。所以,对他们的训练也是有特殊原则的。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主动的观察孩子,关心孩子,因为许多孩子往往会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走近他们,关爱他们。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期间经常会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耐心长期地关注孩子,不要有急躁的情绪,并且在这份工作中我们要具备有爱心、耐心、恒心,这是做好这份工作的最基本三心。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我们必须给予他们实现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
四、综合矫正
自闭症儿童是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好的方向”就是我们期望训练能给予他们达到的效果,“好的方向”就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能自理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之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
(1)首先家长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干预工程。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训练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并且在他们成长的全部阶段都要开展训练矫治。
(2)及时发现尽早教育。应及时发现孩子的自闭倾向及行为并到专业机构确诊,尽早开展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因为3-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该阶段也是最佳的训练时期。
(3)训练应在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有系统的进行。因为不适宜的训练内容及学习要求,会给患儿带来困难并因遭挫折的体验而退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用退缩回避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保护自己,逃避与别人进行学习性的交往活动。
(4)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较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自闭症儿童的训练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如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等。即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是如果被排斥在同龄伙伴的集体之外,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多看幼儿的优点,以正面教育为主。并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使患自闭症的幼儿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幼儿。
第五篇:XX社区矫正典型案例分析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
一 关系的建立阶段
(一)基本资料
姓名:XX
性别:男民族:汉文化程度:小学
出生年月:1971年12月婚姻状况:离异
家庭地址: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德孝路91号附24号
犯罪及处罚情况:2011年9月22日,被告人XX和被害人廖某在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花行街东美皮鞋城门口从口角纠纷发展为相互推攘,后被告人XX用随身携带的一把折叠刀刺伤被害人廖某的腹部。经法医鉴定:被害人廖某所受伤害为重伤、九级伤残。经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XX被判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XX离异,女儿XX,在德阳打工。XX现单独居住生活。
2.生活经历:
XX家住农村,2011年XX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三年。
二 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XX的性格内向,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躁,鲁莽,行事草率。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因此,XX案发时人们感到很突然。
(二)对象的心理:
XX犯罪已受到法律制裁,长期的狱中生活使本就内向的XX越发趋于沉闷。回来后,自认低人一等的XX所想所思羞于向亲朋故友交流。甚至也不向自家兄弟吐露半句。自卑感与日俱增,心态已不正常。
(三)对象的生活处境:
XX回来后,很快到镇派出所和司法所报到。就目前而言,XX经济上还有一些问题要帮助解决:一是在5.12特大地震后,自己家的住房已经成为危房,不能居住。二是XX无专业技能,且文化知识又低,缺乏竞争能力,找工作比较困难,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三 社区矫正过程
(一)认知与领悟:
化解相关疑虑,接受社区矫正。通过与XX的倾心交谈及实际行动,让XX感觉工作者是真心帮助他的,能够理解他的处境,他的行为,他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获得XX的信任,打开心结,接受社区矫正和工作者的帮助。
(二)由针对性地对XX提供生产生活帮助:
XX犯罪文化低下,知识贫乏,以及他本人的内向型性格,又没有什么技术,造成他找工作比较困难。司法所先帮
助其找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让其参加当地政府主办的技能培训,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由于XX原来的住房在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镇司法所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努力帮其找到了一套廉租房,XX对大家的帮助非常的感谢。
(三)加强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学习。
司法所每月组织学习或将法律条款发放给其自学,每次学习时间4小时以上,着重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进行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纠正偏差,修正方案,制定措施,因势利导。
(四)参加公益劳动:
积极融入社会。安排XX参加公益劳动和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各种机会鼓励XX与他人接触,减小其与他人相处的戒心,能够以正常人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
(五)子女介入,亲情感化,攻心为上:
XX一直对子女痛爱有加,针对这一情况对XX实施心里战术,用亲情来感化,定能收到成效。
通过以上矫正措施,提高矫正对象对所犯罪行的认识,认罪服法,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人格的重新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