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的发布答记者问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
法》的发布答记者问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4-6 15:33:46
《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0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办法》的发布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办法》的起草背景。
答:为完善商业银行审慎监督管理规则,规范商业银行关联交易行为,加大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力度,控制关联交易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从2003年5月初开始,银监会就组织力量开始了《办法》的起草工作。在《办法》的起草过程中,有关人员研究了国内商业银行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违规进行关联交易的案例,搜集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监管法规及会计制度的资料,分别召开了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并书面征求了部分外资银行的意见。同时,还多次征求了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并于今年3月份通过银监会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银监会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相关法规、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数易其稿,制定了《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问:为什么要制定《办法》?
答:商业银行与其关联方之间不公允的关联交易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迫切需要对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从我国近几年银行业监督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给其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造成了大量信贷资产损失,是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少数商业银行、信用社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是商业银行的股东利用其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或影响力从商业银行获取大量的关联贷款,从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例如,1995年原某银行成立时,25家新股东出资10.61亿元,几天之内股东就以其所持该行股权作质押从该行贷款8.07亿元,占股东出资额的76.06%。且股东贷款用途不明确,既没有项目可行性报告,也没有银行对项目的评估报告,实际上是股东变相抽逃了资本金。又如:最近,某城市商业银行一控股股东通过对该行的控制,进行违规票据贴现,为其关联企业套取资金9.8亿元,占该行资本净额的78%,造成了巨大的信用风险,严重影响了该行的安全稳健经营。
二是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其职位所带来的便利与商业银行的关联方进行关联交易,从中谋取个人利益。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原某信用社联社主任利用职权分别任命其近亲属为二家城市信用社主任,一人签字从其控制的3家信用社中贷款4亿多元,全部贷给了本人所办的企业,导致贷款不能按期偿还,3家信用社资不抵债被关闭。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更多的社会资本将投资入股甚至控股商业银行。虽然银行股权的多元化有利于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大部分股东入股银行的动机是好的,但也有少数股东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恶意控股银行,把银行当作圈钱的工具,严重影响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防范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而入股银行的股东所带来的风险,是当前银行业监管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规范商业银行关联交易行为的法规尚不完善。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中对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行为作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规定。《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比例以及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条件有比较原则性的规定。《贷款通则》、《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也对股东贷款做了一些限制性规定。这些法规虽然对商业银行部分关联交易行为做了一些规范,但都比较原则,没有对商业银行的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应遵守的原则、关联方的认定程序、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关联交易中应控制或禁止的行为、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的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不易操作。为了完善商业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银监会有必要根据现有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规范商业银行关联交易行为的行政规章,从制度设计上完善对关联交易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以加强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
问:请介绍一下《办法》的基本框架和适用范围。
答:《办法》分为总则、关联方、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六章共四十七条,主要规定了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原则,关联方的定义、识别及确认,关联方报告及承诺,关联交易的定义及种类,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的职能和人员组成,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与决策的回避制度,关联交易的禁止性与限制性规定,关联交易的内部审计和信息披露要求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
《办法》适用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比照《办法》执行。
问:《办法》对商业银行的关联方是如何界定的?
答:《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
依据商业银行关联方存在的形态,《办法》定义了商业银行的实际关联方、潜在关联方以及依据行为性质确认的关联方三个概念。
一是存在客观关联关系的实际关联方,包括:商业银行的内部人(指董事、总行和分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决定或参与授信和资产转移的人员)、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等关联自然人;以及能直接或间接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主要非自然人股东、与商业银行同受一个企业控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内部人和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控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这些关联方主要是依据其与商业银行实际存在的客观关联关系来直接确认。
二是与商业银行签署协议、做出安排,生效后符合关联方条件的潜在关联方。
三是根据行为性质推定的关联方,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对商业银行有影响,与商业银行发生的交易行为未遵守商业原则,有失公允,并从中获取利益,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根据这种行为的实际关联性质,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其确认为关联方。例如:商业银行内部人的好友、熟人等虽然与内部人不存在着近亲属关系,但他们如因与商业银行内部人存在着密切关系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其本人或所控制的企业与商业银行发生过上述情形的交易行为,则此种人或由其控制的企业应当由商业银行确认视其为关联自然人或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
《办法》同时规定银监会有权依法认定商业银行的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办法》对商业银行关联方的确认程序做出了规范,规定了商业银行内部人及主要股东报告其关联方的义务,规定了商业银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确认该行关联方的责任。为了便于商业银行及时、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关联方,《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并要求其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由此带来的民事赔偿责任给予承诺。同时还规定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发现本行未被识别关联方的报告义务。
问:《办法》对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是如何定义的?关联交易有哪些类型?
答: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是指商业银行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交易行为。
从交易行为来看,主要有授信、资产转移、提供服务等交易行为。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保证,包括贷款、贷款承诺、承兑、贴现、证券回购、贸易融资、保理、信用证、保函、透支、拆借、担保等表内外业务;资产转移是指商业银行的自用动产与不动产的买卖、信贷资产的买卖以及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置等;提供服务是指向商业银行提供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等服务。
为了便于商业银行加强对关联交易审批的管理,控制关联交易风险,《办法》将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按照单笔和余额的相对数划分了一般关联交易和重大关联交易。一般关联交易是指商业银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以下,且该笔交易发生后商业银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商业银行资本净额5%以下的交易。重大关联交易是指商业银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商业银行资本净额1%以上,或商业银行与一个关联方发生交易后商业银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商业银行资本净额5%以上的交易。
问:《办法》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管理做了哪些规定?
答:一是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并设立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应当报送银监会备案。
二是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做出规定。《办法》规定了一般关联交易和重大关联交易应当遵守的审批程序。如重大关联交易应当由商业银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查后,提交董事会(未设立董事会的可由经营决策机构)批准,并在批准后10日内报告监事会以及银监会。同时规定商业银行对关联交易进行表决或决策时,与关联交易有关联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三是对商业银行的部分关联交易行为做出了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为有效防止关联交易带来的风险,《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不得接受本行的股权作为质押提供授信,不得为关联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关联方以银行存单、国债提供足额反担保的除外),不得聘用关联方控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为防止关联授信风险的集中,控制关联交易可能产生损失的程度,《办法》对商业银行与关联方的授信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进行了限制,规定商业银行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对一个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在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总数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5%,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50%。并规定银监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风险状况缩减商业银行对其一个或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
四是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审计、信息披露等做出了规定。《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定期进行专项审计,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每年向股东大会报告关联交易的有关情况,并每年向社会公众披露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有关信息。
问: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关联交易的行为有哪些监督管理措施和违规处罚?
一是《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向银监会报告关联交易情况的义务。包括商业银行的重大关联交易应当逐笔报告银监会,并按季向银监会报送关联交易情况报告。
二是采取强制纠正措施的规定。《办法》规定了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内部人、股东违反本办法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纠正措施的条款。《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银监会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采取强制性措施,包括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等措施。《办法》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审慎经营规则之一,《办法》规定对通过施加影响迫使商业银行违反规定进行关联交易的股东,银监会可以限制其权利;对控股股东,银监会可以责令其转让股权。同时规定对违反关联交易管理规定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银监会有权责令商业银行进行调整。
三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办法》规定对商业银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银监会责令改正、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由银监会视情节轻重,责令商业银行给予纪律处分,取消一定年限的任职资格或禁止一定期限从事银行业工作,并可给予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篇: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答记者问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发布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答记者问
近日,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修订出台回答了记者提问。
1.《指引》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指引》出台实施十余年来(2002年印发,2007年修订),对促进商业银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其他监管法规制度的出台,原《指引》部分规定和要求已难以适应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工作实际,有必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是部分条款在银行业务发展后难以执行。如原《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对大额存单签发、大额存款支取实行分级授权和双签制度,而目前在银行业务中,对于大额存款的存取已基本嵌入系统进行控制。
二是部分条款与新的监管要求不一致。如原《指引》规定的呆账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与《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内容不一致。
三是部分内部控制要求与银行经营现状不匹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经营复杂程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的风险日益多元化,内部控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需要修订《指引》更好地引领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本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原则,银监会在充分征求商业银行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指引》的修订工作。
2.修订后《指引》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答:修订后的《指引》分为七个章节,共五十一条。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强调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二章内部控制职责。规范了内部控制的治理和组织架构,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等各主体关于内部控制的职责分工。
第三章内部控制措施。从制度、流程、系统、职责、岗位、授权等多维度提出控制要求,也涵盖了强制休假、员工行为排查等常用的重要控制手段。
第四章内部控制保障。旨在督促商业银行构建包括信息管理、人员管理、考评管理和内控文化等在内的有效内部控制保障体系,其中也着重强调了与商业银行经营密切相关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等。
第五章内部控制评价。明确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包括评价组织和实施、范围和频率、评价结果的运用等。
第六章内部控制监督。规定了内部监督责任、外部监管措施及处罚规定。
第七章附则。明确了指引解释权、实施时间。3.《指引》修订增加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指引》主要修订增加了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内部控制评价。修订后的《指引》补充完善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频率、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内控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其内控设计与运行。
二是监管约束。修订后的《指引》增加了有关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要求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商业银行,责成其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监管处罚措施。
4.《指引》不涉及具体业务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指引》对银行的一些业务或环节做了详细的操作性规定,修订后《指引》只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员工管理、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原则性要求,没有针对具体业务的章节和条款。主要考虑是:
一是从我国银行业务实践看,近年来,我国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涉及金融市场、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等多个条线,《指引》无法覆盖所有业务,若从具体业务角度进行规范难以跟上业务的发展变化。
二是从我国银行监管制度体系看,自2002年原《指引》发布以来,银监会已对授信、资金业务、理财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科技等商业银行各主要业务条线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指引或办法,《指引》再行规定容易引起重复。
三是从立法导向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承担着防范风险的首要责任,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开展经营的前提,控制过程应体现商业银行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内部控制的监管文件更应体现导向性、原则性要求。
银监会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为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银监会深入总结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实践经验,并充分征求商业银行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完善,于近日发布。
修订后的《指引》分为七章,五十一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强化内控管理:
——内控评价方面,细化要求持续改进。《指引》补充完善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频率、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内控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其内控设计与运行。
——内控监督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指引》单设章节,从内、外部两方面提出内控监督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应构建覆盖各级机构、各个产品、各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体系,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实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管,强调发挥内外部监督合力。
——监管约束方面,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指引》增加了有关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商业银行,责成其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监管处罚措施。
——监管引领方面,充分体现原则导向。《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员工管理、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了提出内部控制的原则性要求,没有针对具体业务的章节和条款。
通过此次修订,《指引》内容更加全面,体现了原则性、导向型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秉承稳健经营的理念,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内控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篇:银行(信用社)与内部人及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银行(信用社)与内部人及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合作银行关联交易行为, 控制关联交易风险,促进合作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合作银行的关联交易应当符合诚实信用及公允原则。
第三条 合作银行的关联交易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
合作银行的关联交易应当按照商业原则,以不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的条件进行。
第四条 合作银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对本行的关联交易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关联方
第五条 合作银行的关联方包括关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六条 合作银行的关联自然人包括:
(一)合作银行的内部人;(二)合作银行的主要自然人股东;
(三)合作银行的内部人和主要自然人股东的近亲属;
(四)合作银行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控股自然人股东、董事、关键管理人员,本项所指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包括合作银行的内部人与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直接、间接、共同控制或可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五)对合作银行有重大影响的其他自然人。
本办法所称合作银行的内部人包括合作银行的董事、总行和支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决定或者参与授信和资产转移的其他人员。
本办法所称主要自然人股东是指持有或控制合作银行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自然人股东。自然人股东的近亲属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应当与该自然人股东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或表决权合并计算。
本办法所称近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及其配偶、成年子女及其配偶、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成年子女及其配偶。
第七条 合作银行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包括:(一)合作银行的主要非自然人股东;
(二)合作银行的内部人与主要自然人股东及其近亲属直接、间接、共同控制或可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三)其他可直接、间接、共同控制合作银行或可对合作银行施加重大影响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本办法所称主要非自然人股东是指能够直接、间接、共同持有或控制合作银行5%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非自然人股东。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控制是指有权决定合作银行、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事、财务和经营决策,并可据以从其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本办法所称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或一致行动时,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
本办法所称重大影响是指不能决定合作银行、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事、财务和经营决策,但能通过在其董事会或经营决策机构中派出人员等方式参与决策。
第九条 合作银行的董事、总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自任职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自然人应当自其成为合作银行主要自然人股东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合作银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其近亲属及本办法第七条第二项所列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报告事项如发生变动,应当在变动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报告。
支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权决定或者参与支行授信和资产转移的人员,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报告其近亲属及本办法第七条第二项所列的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
第十条 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自其成为合作银行的主要非自然人股东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总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其下列关联方情况:
(一)控股自然人股东、董事、关键管理人员;
(二)控股非自然人股东;
(三)受其直接、间接、共同控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及其董事、关键管理人员。
本条第一款报告事项如发生变动,应当在变动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向总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
第十一条 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有报告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在报告的同时以书面形式向合作银行保证其报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并承诺如因其报告虚假或者重大遗漏给本行造成损失的,负责予以相应的赔偿。
第十二条 总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确认合作银行的关联方,并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
第十三条 合作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日常业务中,发现符合关联方的条件而未被确认为关联方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及时向总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报告。
第三章 关联交易
第十四条 合作银行关联交易是指合作银行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下列事项:
(一)授信;
(二)资产转移;
(三)提供服务;
(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关联交易。
第十五条 授信是指合作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保证,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保理、信用证、保函、透支、拆借、担保等表内外业务。
第十六条 资产转移是指合作银行的自用动产与不动产的买卖、信贷资产的买卖以及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置等。
第十七条 提供服务是指向合作银行提供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等服务。
第十八条 合作银行关联交易分为一般关联交易、重大关联交易。
一般关联交易是指合作银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合作银行资本净额1%以下,且该笔交易发生后合作银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合作银行资本净额5%以下的交易。
重大关联交易是指合作银行与一个关联方之间单笔交易金额占合作银行资本净额1%以上,或合作银行与一个关联方发生交易后合作银行与该关联方的交易余额占合作银行资本净额5%以上的交易。
计算关联自然人与合作银行的交易余额时,其近亲属与本行的交易应当合并计算;计算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与本行的交易余额时,与其构成集团客户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与本行的交易应当合并计算。
第四章 关联交易的管理
第十九条 合作银行应当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包括董事会或者经营决策机构对关联交易的监督管理,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的职责和人员组成,关联方的信息收集与管理,关联方的报告与承诺、识别与确认制度,关联交易的种类和定价政策、审批程序和标准,回避制度,内部审计监督,信息披露,处罚办法等内容。
第二十条 合作银行董事会应当设立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负责关联交易的管理,及时审查和批准关联交易,控制关联交易风险。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并由独立董事担任负责人。
合作银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由合作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负责。
第二十一条 一般关联交易按照合作银行内部授权程序审批,并报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备案或批准。一般关联交易可以按照重大关联交易的程序审批。
重大关联交易应当由总行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查后,提交董事会批准。
重大关联交易应当在批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报告监事会。
与合作银行董事、总行高级管理人员有关联关系的关联交易应当在批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报告监事会。
第二十二条 合作银行董事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对关联交易进行表决或决策时,与该关联交易有关联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 合作银行的独立董事应当对重大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内部审批程序履行情况发表书面意见。
第二十四条 合作银行向关联方提供授信后,应当加强跟踪管理,监测和控制风险。
第二十五条 合作银行不得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
合作银行不得接受本行的股权作为质押提供授信。
合作银行不得为关联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但关联方以银行存单、国债提供足额反担保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 合作银行向关联方提供授信发生损失的,在二年内不得再向该关联方提供授信,但为减少该授信的损失,经合作银行董事会批准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合作银行的一笔关联交易被否决后,在六个月内不得就同一内容的关联交易进行审议。
第二十八条 合作银行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合作银行资本净额的10%。合作银行对一个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在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总数不得超过合作银行资本净额的13%。
合作银行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合作银行资本净额的50%。
计算授信余额时,可以扣除授信时关联方提供的保证金存款以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和国债金额。
第二十九条 合作银行不得聘用关联方控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审计。
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每年至少对合作银行的关联交易进行一次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合作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合作银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总行将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整:
(一)未按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报告的;(二)未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承诺的;(三)做出虚假或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四)未按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回避的;
(五)独立董事未按本办法第二十三规定发表书面意见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中的“资本净额”是指上季末资本净额。
本办法中的“以上”不含本数,“以下”含本数。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银行(信用社)负责解释、修订。
第四篇: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布《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发布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就《办法》的发布实施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为什么要制定本《办法》?
答:《办法》是银监会近年来一揽子贷款业务监管法规修改与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草本《办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支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办法》的出台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地配置信贷资源,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从而保障信贷资金流向有效的实体经济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办法》也有利于防范贷款快速增长形势下的银行风险,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信贷管理的质量,有助于防范未来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风险管理实践中的良好做法逐步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从国际上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管理有成熟的经验,在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方面有很多已成为行业惯例的良好做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借鉴国际上的良好做法,结合我国国情,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中积累的良好经验值得在全行业范围内推广实施。
三、对现行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监管制度进行系统化的调整与完善。银监会成立后,倡导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明确监管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但面对近些年我国金融资产显著增长,信贷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的状况,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监管的重要责任。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模式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对粗放的地方,信贷文化还不够健全,尤其是贷款支付管理较为薄弱,在实际贷款活动中 1
存在贷款资金不按照贷款用途使用的情况,从而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影响到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发展。该《办法》系统地规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的流程,是一项银行业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
问:《办法》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本《办法》共分八章四十三条,包括总则、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几个部分,《办法》主要从贷款业务流程规范的角度提出监管要求,是对现行贷款类监管法规的系统性完善。其要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办法》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办法》要求贷款人内部应将贷款过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将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这些环节主要包括: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等。通过进一步强化科学的贷款全流程管理,真正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有助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质量,也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办法》倡导贷款支付管理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办法》要求贷款人依法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通过加强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增加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手段,健全贷款发放与支付的管理,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
第三,《办法》强调合同或协议的有效管理,强化贷款风险要点的控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办法》要求贷款人在合同或协议中应对控制贷款风险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与借款人进行约定,使贷款人通过合同来控制贷款风险。
第四,《办法》强调加强贷后管理,有助于提升信贷管理质量。由于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导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贷前、轻贷后”的现象普遍存在。《办法》要求加强贷后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强调动态监测以及对贷款账户的管理。
第五,《办法》明确贷款人的法律责任,强化贷款责任的针对性,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信贷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审慎监管的有关内容,《办法》规定对不按本《办法》经营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或给予罚款、取消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等行政处罚措施。通过合理设定贷款
业务的处罚类别,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的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的水平。
问:如何理解固定资产贷款的定义?
答:《办法》从贷款用途的角度将固定资产贷款定义为“贷款人向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机构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其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沿用了国家统计部门的口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大类。
问:《办法》通过何种方式保证贷款按约定用途使用?
答:第一,要求贷款人应事先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约定贷款发放条件、支付方式、接受监督以及违约责任等事项。
第二,要求贷款人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确保借款人的支付符合借款合同中约定用途。
第三,《办法》将贷款资金支付分为“贷款人受托支付”和“借款人自主支付”两类,经多方调查、论证后,规定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的,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第四,要求贷款人在借款人不按约定的方式、用途使用贷款时,采取更严格的发放和支付条件,或停止贷款发放和支付。
问:《办法》出台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贷款申请与使用?
答:该《办法》没有抬高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也不改变授信条件,因此不会对企业获得银行授信产生影响。在贷款使用方面,《办法》只是从贷款支付环节,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用途管理,这符合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也是银行业监管的一贯要求。同时,《办法》提出的贷款支付管理理念,在目前某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中已有很多尝试,在某些领域甚至已成为全行业的习惯做法。实践表明,对贷款资金支付的管理并没有影响到借款人的资金使用。
问:《办法》实施贷款支付管理是否会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成本?
答:《办法》在设计支付方式、确定支付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大中小企业的特点、承受能力等因素,并由部分银行进行了实际业务测算。结果表明,《办法》
中贷款支付管理规定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用款需求,也能够保障贷款资金的及时有效支付,还能够降低企业的利息支出,节约企业的财务成本。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可能从量上看会增加某些业务环节的操作成本,但实际上由于贷款挪用风险的减少,贷款质量得到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益也得到提高。
问:银监会如何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
答:第一,《办法》统一标准,避免出现执行偏差。《办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分大小,均需执行;对所有类型的借款人的贷款均需执行。
第二,《办法》发布后给予银行业金融机构三个月的准备期。银监会将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办法》的相关要求,制定管理细则和操作规程,做好组织架构、信息系统的合同文本的修订等准备工作。
第三,《办法》实施后,银监会将跟踪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办法》的执行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有效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的水平。
第五篇:银监会就发布《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答记者问
银监会就发布《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答记者问
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问:制定《指引》的背景是什么?
答: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日益综合化和国际化,业务和产品越来越复杂,合规失效的事件不断暴露,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合规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原有合规管理框架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合规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全球银行业的合规风险管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普遍实施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做法,并把合规管理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2005年4月29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文件,提出了合规管理十项原则,向各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推荐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最佳做法。
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既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努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合规管理部门,加强机构自身的合规风险管理已成共识,但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经验和做法需要不断积累和完善,迫切需要监管部门明确相应的原则和要求。为此,银监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的良好做法,以及及国外银行业监管机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指引》。
问:制定《指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当前中国银行业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公司治理、培育合规文化、完善流程管理,提高银行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应对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挑战,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行,《指引》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强有力的合规文化。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合规必须从高层做起,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确定合规基调,确立正确的合规理念,提高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与合规意识,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这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管理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至关重要。二是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应监督合规政策的有效实施,以使合规缺陷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高级管理层应贯彻执行合规政策,建立合规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并配备充分和适当的资源,确保发现违规事件时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合规管理部门应在合规负责人的管理下,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管理合规风险,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计划,实施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开展员工的合规培训与教育。三是建立有利于合规风险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即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合规绩效考核,惩罚合规管理失效的人员,追究违规责任人的相应责任,对举报有功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对举报者给予充分的保护。
问:《指引》有哪些主要特点?
《指引》以建立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和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合规管理部门及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为出发点,体现了前瞻性、可行性和一致性。一是前瞻性。《指引》充分考虑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商业银行上市、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对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吸收了国际银行业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先进经验,创新合规管理的体系、框架和制度,以构建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良好的合规文化为目标,适应银行业深化改革以及综合化和国际化的现实需要。二是可行性。《指引》充分考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差异性,强调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与经营范围、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相适应,董事会可根据董事会结构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或专门设立的合规管理委员会履行日常监督职能,合规负责人不得分管业务条线最基本的独立性要求,体现了原则性要求与具体条款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三是一致性。《指引》结合了银监会近年来颁布的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合规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充分体现了监管要求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问:《指引》主要包括了哪些内容?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指引》共五章三十一条,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合规负责人、合规管理部门的合规管理职责以及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对合规文化建设、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等三项基本制度的建设作出了规定。《指引》还规定了商业银行合规政策、合规管理程序和合规指南等内部制度的报备要求、合规风险管理计划和合规风险评估报告的报送要求以及重大违规事件的报告要求,明确了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进行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重点。
《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问:《指引》颁布后,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的监管理念和方法有什么变化?
答:《指引》是银行业风险监管的一项核心制度,强调合规是商业银行所有员工的共同责任,应从高层做起,要求商业银行树立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理念,加强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的流程建设,因此,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合规风险监管的能力建设,合规风险监管的理念应当与时俱进,监管方法需要不断改进,非现场监管要更加重视对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现场检查要根据商业银行的合规历史记录及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确定合规性检查的频率、范围和深度,实现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提高银行业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有效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银监会正在组织力量对已经颁布的银行业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和整合,并指导银行业协会等有关机构加强对合规管理人员的法规培训,以帮助合规管理人员正确理解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规定及其精神,准确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