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全部资料

时间:2019-05-14 02:5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全部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全部资料》。

第一篇: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全部资料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课题组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邹城市地处孔孟之乡,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一种私人教育,又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二天(五加二等于零现象)。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家庭条件很优越,却不愿主动帮助他人呢?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基础

1、理论假设

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这三方面教育中,学校、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再辅之以社会教育,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更加健康地发展的,也一定会变得更真、更美、更善。

2、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总是要与其他事物、现象、过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无数相互相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也是如此,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心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3)教育学中强调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学指出:为教育好下一代,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益。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

1、通过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实践研究,提升家长家庭德育的理念,家庭德育的实效性。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

2、通过家校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通过研究,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四、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以全校学生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我们课题学校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

2、访谈法

选取典型学生、家长和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3、观察法

通过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和参与式观察了解家长和学生的表现。

4、实验法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地改变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方式,探索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的有效机制。

五、课题研究措施及操作要点

(一)教师要走进家庭教育 随着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逐渐增多,城市拆迁等因素的问题,学生流动性增大,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面对复杂的家庭教育情况,教师需要走出校园,走进学生家庭,一方面对学生成长的环境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如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长的文化素质、职业、性格、处世态度及家教情况等)从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不注意方式,平时少去管,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急风暴雨式的一顿管教,就是对孩子的表现想管而管不了,表现得无可奈何。此时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教学思想去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完善家庭教育,使其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1、做好上门家访工作。教师改变以往“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家访。有这么一句话“美丽在于赞赏”。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开展“报喜的家访”活动。当然“忧”也要报,但绝不是“告”而是要做到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双方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2、建立联系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学校拟设“家校联系卡”,学生在校的一些表现,由教师在任何时候反映在联系卡上,让学生带回家;同样,教师也可从联系卡上了解学生在家的点滴情况及家长的意见等,这样,让家长与教师间的交流更方便,同时使家校教育更和谐,更完善。

3、用好“表扬卡”。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所以在那些“后进生”身上,教师只要细心去发掘,一定能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是极其微不足道的进步,我们教师也要及时地将它“送”给家长,这不仅能给孩子信心,也同样能给家长树立起教育子女的信心。

4、当然,现代化的通迅手段,如电话、电子邮件、短信等,也是教师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的有效方式。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把孩子的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从而进行及时的教育。

(二)家长可走进学校课堂

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教师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然而家长的参与配合也是不可少的。

1、让家长参与听课、评课。

为了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赖感及让家长清楚地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对孩子的学习、思维发展等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对孩子今后的教育更具针对性,故学校每年可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研讨等活动,这样一方面让家长和学校教师一同来适应新课程带来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来调动起家长提高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及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理念。

2、让家长走上讲台讲课。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讲到: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以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学校中常用的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儿童的家庭、社区„„;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所以我们可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将其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可将家长请进课堂,利用家长的行业经验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讲座,课程等。其次,也可以让家长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这样既能密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又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充实的外围课堂,丰富孩子们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促进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办好家长学校

以前的家长学校,多半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独角戏,家长的任务是坐着听,气氛比较严肃,形成也比较简单,从而导致家长只是被动地参加,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

为切实提高家长学校的质量,我们将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1、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家长学校成立后,学校则成立一支由学校正副校长、德育主任和相关班主任组成的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再由班主任推荐出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然后共同磋商家长学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共同拟定家长学校计划,这样定能提高深长参与的积极性。

2、做好家教辅导

任课老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辅导。要认真查找资料,认真备好课,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进行有的放矢,有系统的教育。

3、树立家长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又是最生动最易为其他家长仿效的。所以学校可把这些家长请到家长学校来,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感染、教育其他家长。每学年结束,家长学校可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

4、开活家长会

以前的家长会内容形式都很简单,会议是教师的一言堂,先是班主任介绍班内情况,接着是任课教师说说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该如何配合等,有时家长会还成了老师们的告状会,气氛相当严肃。如今,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明白了,我们要让家长会成为一个师生与家长融洽的平台,要让“一言堂”的家长会变成老师、家长、学生的“群言堂”。在家长会上可以有老师崭新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有学生兴趣、爱好的汇报,更可以有家长的困惑、体会、建议„„另外,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法,丰富家长会的形式与内容。

5、开展亲子活动

以前的学校班级活动是拒家长于校门外的。如今,为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也为了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更深的亲情,我们可以采用请家长一起参加的方式来开展班队活动以此来增进学校、家长、孩子间的友情。这也许是最好的家校合作。

当然,要办好家长学校,还可以有许多的方式,如定期开办学校“家教论坛”、编印《家校联系小报》,开设《知心朋友》信箱等等。

(四)让德育活动回归家庭

生活世界不只是构成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源泉,也是他们道德践行的土壤,而学生的许多品质与习惯恰恰又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所以只有让德育回归家庭生活中去,学生的道德意识才会得以强化。为此,学校开展相关的回归家庭的德育活动,如在“三八节”、“母亲节”、“敬老节时”可开展感恩体验活动,并写出体验日记等。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2-2006.6: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06.9-2009.12:

a、组织开展分散实验研究,分校分组研究,形成调查报告,实验报告。

b、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探索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

3、总结阶段:2010.2-2010.6:

总结合成阶段,完成课题研究主要成果整理,顺利申请结题,形成研究性报告。

七、课题的预期成果

(1)论文。(2)学生汇报展示。(3)研究报告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课题第一阶段

课题组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课题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研究目标:

1、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2、资料积累:收集资料,获取“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的理论基础。

3、方法积累: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有效的教育科研方法。

4、心理准备:提高认识,树立全身心投入意识,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

实验时间:

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实验方法:

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文献法 实验负责:

由刘亮老师、李红梅老师负责 成果形式:

2006年12月,完成理论资料准备七份,相关论文两篇或理论学习两本。

研究方式:

1、理论与实践:

理论: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系列活动,共同完成教研任务,形成理论基础。实践:实验教师使用所学理论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实验教师、相关家长共同渴望先进知识获得的欲望。

2、集中与分散:

集中: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每周三下午进行课题研讨活动。分散:课题组成员自学相关理论知识丰富阅读经验,记下读书笔记;积极撰写课题案例、论文等创造研究成果。

活动安排:

l、成立课题实施中心组(校),召开课题组会。

解读本课题研究实施总方案和阶段性研究方案;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明确各自参研任务。

2、召开课题家长代表会。

解读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实验学校教师、家长讨论设计并落实现代家庭教育实施的信念与决心。

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此前,课题实施方案已经初见雏形,课题实施中心组成立后,将对实施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然后付诸实施。

具体要求:

1、课题组成员必须确保课题研究所有相关活动的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干与此无关的事,实属特殊情况方可请假。

2、课题组成员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课题研究当成中心工作及自己专业化成长来抓。积极参与且深入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作用,营造群策群力、群教群研的教研氛围,齐心协力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创造研究成果。

3、严格执行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服从课题组安排,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认真负责的完成,不推逶、不敷衍。

4、每次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要及时小结反思,做好教研记载。学期末上交课题论文、心得、案例、笔记等相关资料。每学期读书笔记不得少于2000字。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组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课题第一阶段总结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调查,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切实体会到: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因具有教育关系上的血缘性、生活上的依存性和情感交往中的频繁性的特点,而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人成长的过程中一生相伴的警示牌,因为她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与养成,首先应从家庭开始,从启蒙教育到父母长辈的随时熏陶,从家庭环境的影响到家长的理想、信念等,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目的

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历来是各个阶段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基础教育学校的学生道德品质尤其重要,近年来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工作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高度。长期以来学校在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中起主导作用,它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如目标序列性、内容系统性、方法综合性、管理规范性、理论指导科学性等,但学校德育也有明显的局限,它缺乏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德育、学校德育主动衔接、互相联系、整体协调、互相补充、有机配合,才能共同形成系统的教育工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旨在客观、科学地分析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家庭教育的得失,探索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规律,充实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新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探讨出一种符合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切实可行的道德品质教育管理模式。

2、意义

(1)改变现有的比较单一的道德品质教育方式。对目前在教育工作中的得失与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探索道德品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改变学校道德品质教育投入多而成效不高的局面。

(2)促进道德品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改进和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实现道德品质教育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科学性转变,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

(3)直接服务学生、服务家庭、服务社会。通过多种形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二、研究现状:

道德品质工作的探索研究早已进行。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德育研究,针对学校教育研究较多,而对家庭教育研究较少;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经验型研究,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相对滞后,缺少与时俱进。

三、关键词语的界定: 1.道德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规范总和。2.义务教育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

是指教育工作者以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和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外化为道德品质行为的教育活动。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长(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于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家长的政治倾向、思想修养与言行以及家长制造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与家庭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因此,多数时候又把家庭德育称为家庭道德教育。

四、研究假设:

总假设:系统、科学的道德品质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校道德品质工作成效。

子假设一: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合乎学生实际的家长学校教育措施、途径,培训一批具有科学教育方法的家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实验处置因素:

1.重新审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把道德品质教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道德品质真正落到实处。

2.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家长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为家长学校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

实验处置因素:

1.学校注重家长学校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个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给家长及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以感情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和教师以爱心、耐心、信心去教育感化每个学生。既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又能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

子假设二:课堂教学是实施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集中全体任课教师的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实验处置因素: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根据学科特点,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明确要求,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人格教育。

3.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坚持正面引导,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卑,端正态度,主动配合老师完成道德品质。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认识、比较、反省中不断提高认识,完善自我。

子假设三: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环境优美、氛围和谐、心理健康、行为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影响深远。

实验处置因素:

1.调查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影响巨大而持久。

3.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疏通情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验处置因素:

1.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加强联系沟通,构建交流平台,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通过系列活动,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明白家长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3.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教育委员会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成功经验,培养家长教育主体意识,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4.定期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与家长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适时调整德育计划。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第 二 阶 段

课题组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报告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应注重为孩子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许多年轻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愈加强烈,他们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特别是到中学阶段更是如此。迫切希望学生能考上一所重点中学,直至考上一个好大学,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又以思想教育的削弱最为突出。这种只注重“一半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没有责任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缺乏与别人交往的技巧,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任性;胆小、退缩、缺乏自信心等等。到中学阶段又主要表现有:自私、虚荣、嫉妒心强、迷恋网络、出走、心理封闭、迷恋武侠或言情小说、早恋、逆反心理严重、自卑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开展了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第二阶段研究。

一、第二阶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家庭教育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现代家庭与家庭教育,随着现代社会变迁,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家庭德育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德育研究对于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从社会性来看,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和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最微小的细胞。家庭,既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石。小学生是成人的前期,不久的将来他们将走向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高低将决定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进步。

从现实来看,对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身心发育基础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将起到重要作用,且这种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因此,很有必要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特别是德育方面的研究,从而给学校教育以启发和辅助,互相帮助,相互协调,共同培养他们成人成材。

二、研究方案:

⑴调查学生:作为小学生,他们是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的,他们也认识到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指导。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主体。家长或者是教育工作者,都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了解他们需求。了解他们需要指导的方面,这样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

⑵指导家长:通过对家长的知道,使家长了解在对学生的教育时的方法和措施;了解他们成功的教育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补性。调查方式:个别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⑶查阅资料:通过资料的查阅,了解目前家庭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指导我们的研究。

⑷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主要是研究家庭教育的规律;原则;内容;方法。小学生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⑸信息反馈与阶段小结: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补充和完善。

⑹总结报告:在经过前面的过程后,对研究的成果形成总结报告。

三、第二阶段研究的成果:

(一)家庭德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他有着自身的规律、原则、内容和方法。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规律。

小学生也是未成人的人。小学生的问题,大多数也是小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主要还得由作为家长的成人来帮助解决。家长的职责,就是解决小学生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小学生的问题呢?为此,做家长的常常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殊不知,寻求方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解决小学生的问题,也应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规律。

⑴发现问题。对小学生的问题,同样要及时发现,若不及时发现,小问题可能会变成大问题,小错会酿成大错。对小学生第一次流露出不良思想,第一次对异性好奇,第一次进游戏房,第一次对家长流露反感„„做家长的如能敏锐地察觉到每一个“第一次”,后面的事情也许就好办多了。因为,纠正不良行为和培养良好习惯一样,“第一次”是关键。

⑵分析问题。分析小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产生在小学生身上的问题,原因大多不是单一的。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小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

⑶解决问题。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就像有机体上的一个个的小细胞。把家庭比作社会的细胞,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强调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因为任何有机体,如果没有组成它们的细胞,那么这个有机体就无生命可言了。所以,家庭虽然只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组织,但家庭却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由于家庭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规范教育。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小学的延续,因此,行为规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

2.个性品质教育。家庭教育更注重个性化。新世纪家庭教育以道德为核心,重在培养人的创造性,同时,更加关注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强调生存交往能力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即将进入大学,走向社会,更要学会生存、共处和做人能力,其中,以培养做人能力为核心。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涵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从传统来看,主要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而新世纪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在体系、内容上都应有所突破,培养健康心理,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成为题中要义。

4、心理及生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

1.处理好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原则。小学生的身心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虽还未完全成熟,但他们已接近成年人,有了一定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因此,应该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家长是教育的客体。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家长起主导作用,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内在的动力,进一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成德育赋予家长的任务。

2.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原则。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我们的孩子能否在明天的较量中取胜,取决于今天的教育。社会在发展进步,教育也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观念都在发生变革,三者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关系也在调整。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家庭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又该如何与学校协调一致呢? 教育是培养人的。但有家长在培养方向及怎样培养上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一些家长也以为作业做得越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越好,结果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其次是成才观念上的误区:将分数作为惟一的尺子衡量孩子的学业,把考上大学当作成才的惟一出路,这在中学阶段,学生家长都面临着升学压力而表现得更突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是教育孩子的主体,而家庭只是起“配合”学校教好孩子的作用。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不太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知规律,不注重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有的还不理解学校所采用的教育手段的意义,只是一味盲目地“望子成龙”。有的家长甚至连自身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常常把孩子往学校一扔了事,学校有什么“吩咐”就照做,认为这样就算当好了家长。事实上,教好孩子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家长应该认识到,家长也是教育的主体,这在德育方面更为突出。因此家庭教育要与学校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3.把握家庭教育适度原则。凡事都有一个度。所谓度,就是界限,就是限度,就是俗话所说的分寸。做每一件事,都必须遵循这件事情的规律。遵循了规律,做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会成功;不遵循规律,无论做得过头还是不到位,不是画蛇添足就是吃力不讨好,都是好心办坏事,都不会如愿,只会适得其反。家庭德育这件事同样如此。为人父母者也应认真严格地把握住家庭德育的度。怎样才能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呢?有几点必须注意。

教育目标不宜过高。目标是做一件事预期达到的标准。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学生做不到,家长在指导时恐怕也难胜任。目标过高,必然强人所难,强人所难必然产生逼迫与逆反的矛盾冲突,学生被逼肯定不高兴,家长也会把自己逼得焦躁不安,甚至发狂,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对学生的适度期望是必要的。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同样,揠苗助长也不会丰收。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一定是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到的,也一定是家长自身的条件能胜任的。

家长还应注意教养态度不宜过分,过严过溺都会有弊病;教育方法不宜过旧,一味地命令、灌输不利于亲子之间(教学之间)的沟通融洽,也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4.坚持实效性原则。教育要讲究实效,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一味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是难以有实效的。现在的小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比较注重实际效果,所以,家庭教育既要有大道理,又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能让学生有实际感受,这样效果会好些。

5.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有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只有按照有关的规律办事,取得实效才有可能。家庭德育有哪些“序”可以遵循呢?一是针对性,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不致对牛弹琴,隔靴搔痒。二是适切性,不要生搬硬套,枯燥说教。三是层次性。小学生也有年龄高低,根据认识能力的强弱,家庭德育内容有各不相同的侧面,因而家庭德育在各个时期要有不同的层次,切忌一刀切。四是持续性。人的认识总是由渐变到突变,呈螺旋形上升的走向,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企望毕其功于一役,想起来就进行,或时断时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形象性、多样性、随机性等等,也都是家庭教育所应当注意的“序”。

(四)家庭教育的方法

1.家庭环境熏陶法。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家庭环境是中学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生活的家庭对他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心理上、思想上的或是在直接的学习上,家庭的环境对他们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效应。作为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良好家庭育人环境,要求学生做到的家长更应该带头做到;家庭成员处于平等地位,家庭的重大决策也让学生参与„„。这样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若对自己、对学生有两套不同的行为标准:晚上回家,学生必须做功课,而自己则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孩子绝不可以撒谎、骂人,而自己则可以天马行空、出口成“脏”„„。或是独断专行,学生在家庭仅处于服从,等待。然而,影响学生的不仅仅是父母直接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更重要的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常,我们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间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因而,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所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是极其深刻而久远的。2.言传(教)与身教法。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言教)就是通过语言对子女进行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言传(教)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如:聊天或谈心、说服孩子做某事、口头布置任务、同孩子通信、留言、立家规等。身教,就是家长为子女做出榜样和示范来教育孩子、带动孩子的教育方法。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并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引导孩子。

3.聆听与沟通法。言传(言教)时,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比学生了解的更多的事实,知道更多的道理,为了学生好嘛,理应说得多一些,家里变成了家长的“一言堂”,不管学生的感觉和想法。但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则手足无措,老是问学生“你怎么啦?”“为什么不舒服?”“等问题。结果呢,家长抱怨学生不听话,学生埋怨家长不理解自己。问题出在家长没有掌握聆听与沟通的技巧。积极聆听,所谓积极聆听,是由家长主动地反馈自己所听到的信息,让学生明白不仅家长听到了,而且真正理解了学生的谈话内容,所表达的真正意思。当学生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时,家长要积极地聆听,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与学生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真正朋友。

4.鼓励(表扬)与惩罚(引导)法。小学生都是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重视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前提。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坚持鼓励、正面教育为主,批评与惩罚为辅。坚持以鼓励、正面教育为主,就是要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特别是在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方面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时,哪怕一点点,都应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应给予适当的奖励。正面引导,就是引导他们用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克服其消极面,减少缺点和错误。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要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惩罚引导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可滥用。它主要是当学生出现不良言行时运用。但这种方法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把批评惩罚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同时,适度的惩罚也让学生明白失误的代价,这更能磨炼学生,增加对人生的认识。

5.说服教育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分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这种方法对小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更为适用。

6.暗示提醒法。这种方法对预防小学生出现过错失误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往往通过暗示提醒,使他们对可能发生的失误有所预见,能起到教育作用。

7.榜样影响法。就是用伟人的事迹或是身边成功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当然,家庭教育方法无穷,家庭教育也无定法,方法也无好坏、优劣之分,贵在得法、有效。

总之通过第二阶段的研究,以及对家长的不同形式的辅导和帮助,使研究对象的家长掌握了教育方法、原则、注意事项等,在学生表现方面也验证了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他们的良好影响,他们的学习有动力,品德、心理优秀,正在向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结 题 报 告

2010年6月6日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

结 题 报 告

一、序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的成长离不开园丁的精心栽培和呵护,也少不了阳光、雨露的滋润。如果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社会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和雨露。如果说学校是孩子人生旅途的重要驿站,家庭则是“百年树人”的起点和人生的永久港湾。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历来是各个阶段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基础教育学校的学生道德品质尤其重要,近年来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工作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高度。长期以来学校在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中起主导作用,它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如目标序列性、内容系统性、方法综合性、管理规范性、理论指导科学性等,但学校德育也有明显的局限,它缺乏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德育、学校德育主动衔接、互相联系、整体协调、互相补充、有机配合,才能共同形成系统的教育工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旨在客观、科学地分析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家庭教育的得失,探索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规律,充实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新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探讨出一种符合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切实可行的道德品质教育管理模式。

(二)、研究意义:

(1)改变现有的比较单一的道德品质教育方式。对目前在教育工作中的得失与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探索道德品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改变学校道德品质教育投入多而成效不高的局面。

(2)促进道德品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改进和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实现道德品质教育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科学性转变,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

(3)直接服务学生、服务家庭、服务社会。通过多种形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三)、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

总假设:系统、科学的道德品质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成效,激发学生的道德品质潜能。

子假设一: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合乎学生实际的家长学校教育措施、途径,培训一批具有科学教育方法的家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潜能。

实验处置因素:

1.重新审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工作真正放在家庭教育工作的首位,把道德品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家长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为家长学校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标准。

实验处置因素:

1.学校注重家长学校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个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给家长及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以感情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和教师以爱心、耐心、信心去教育感化每个学生。既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又能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

子假设二:课堂教学是实施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集中全体任课教师的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实验处置因素: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根据学科特点,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明确要求,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人格教育。

3.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坚持正面引导,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卑,端正态度,主动配合老师完成道德品质。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认识、比较、反省中不断提高认识,完善自我。

子假设三: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环境优美、氛围和谐、心理健康、行为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影响深远。

实验处置因素:

1.调查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影响巨大而持久。

3.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疏通情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验处置因素:

1.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加强联系沟通,构建交流平台,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通过系列活动,使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明白家长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3.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教育委员会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成功经验,培养家长教育主体意识,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4.定期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与家长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适时调整德育计划。

(四)核心概念 1.道德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规范总和。

2.义务教育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 是指教育工作者以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和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外化为道德品质行为的教育活动。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长(主要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一定阶段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于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家长的政治倾向、思想修养与言行以及家长制造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与家庭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因此,多数时候又把家庭德育称为家庭道德教育。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可以说,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话题。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创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子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革和转型时期,本课题也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邹城市地处孔孟之乡,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一种私人教育,又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二天(五加二等于零现象)。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家庭条件很优越,却不愿主动帮助他人呢?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确立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为课题学校的“十一五”课题,旨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的作用,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感受,从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的现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人们在日渐公平的竞争中,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浅溥,后劲不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叹都化为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感情倾注在下一代身上。这时,父母们培养孩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预期或多或少都带有在下一代身上重塑自我的色彩。

但此时,家庭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更新大大滞后于家长们永无止尽的感情和物质投入。事实上,家长们大都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经验对于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某种传统经验往往与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背道而驰,诱使家庭教育走入如下误区:

(1)以“神童”教育替代早期开发。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家长习惯于应用成人化方式教育少儿,以高于实际年龄的年龄档次要求来衡量少儿是否成才。对于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再次成为教育热点。由于这种严重违背少儿身、心、智、品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远远超出了少儿的承受能力,因而往往面对的是“10岁神童、15才子、20凡人”的尴尬局面。

科学的少儿教育应该是对包括智力开发,创造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和道德品质等在内的素质全面开发,更应该是建立在少儿正常的身心发育基础之上的合理开发。

(2)以知识教育替代智力开发。

在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和“知识教育为主”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家长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其实,早教优教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专注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在内的智力的全面开发,以从根本上改善孩子大脑的性能,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更为良好的基础,开辟一个尽可能广阔的空间。

(3)以智力开发替代素质教育。

早教优教、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中心内容,但并非是全部内容。而在实施早教优教的家长中,经抽样调查,有60%的家长认为“智力教育就是天才教育”。因而,中国的少儿教育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十分严重。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关注中国教育的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出现了这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便后冲洗”,“人走关灯”,“洗完手关水龙头”这样的修身教育,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错。

(4)以传统的礼规教育代替现代文明素质教育。

在目前一些家庭教育甚严的家庭中,往往看不到民主、宽松、和睦的气氛。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这种家庭仍然用一些传统的礼教观念来衡量、判断子女行为的对错。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不经意流露出的总是“男女授受不亲”、“下不犯上”、“一家之主”之类的陈腐观念。而对于如何去培养一名具有良好文明素养的现代人,这部分家庭还知之甚少,甚至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意识。

运用前述的分析模式来透视以上的几大误区,我们发现: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相对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刚被打破。早已渗入家庭教育与重视人才的知识、技能、轻视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来得及更新。对于知识、智育的极度重视,不仅在学校中造成数至上,死记硬背的教学气氛,也进一步推动本由学校专职的“知识教育”功能向家庭渗透,使知识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陈旧的观念仍然对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发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另外,子女因为父母的殷切期望和过高的投入,成长受到极大的压力,也成为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一大缺陷。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的研究将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我们课题学校对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了解当前我们课题学校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知解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的现状,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家校沟通机制进而增强家长素质,挖掘学生德育潜能 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总结国内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研究的经验,我们发现家校沟通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点:(1)制定一项支持家长参与的学校自身发展计划,学校撰写倡议书,倡导全体学生家长参与学生道德品质教育。(2)举办家长学校(含网上开办家长学校)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一种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的有效方式。(3)编制“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指导手册”、“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校报”等。(4)举办家长开放日,建立校长接待日。(5)组织家校活动。如:举办周末家长联欢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等。(6)提高家访质量,如开展“百名教师访千户”活动。(7)成立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委员会等,挖掘家长中的专家、学者等人力资源服务学校。(8)学校要主动利用家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庭劳动基地、德育基地、家长特长等,扩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效果。(9)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媒体,使家长——学校“一线牵”。这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的新型方式。如建立“家校路路通”,建立校园网站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班主任邮箱,创建班级论坛等等,搭建现代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与家长互动方式研究。针对我们课题学校学生群体的现状,发挥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正面促进作用,研究学生与家长有效的沟通方式。

4、新型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初步探索有助于强化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新模式,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对象

邹城市钢山街杜庄小学学生及家长 邹城市后南宫小学学生及家长 邹城市钢山街杜庄小学学生及家长 邹城市第四中学学生及家长 邹城中心店镇常庄小学学生及家长

(三)、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以全校学生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我们课题学校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

2、访谈法

选取典型学生、家长和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度访谈,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3、观察法 通过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和参与式观察了解家长和学生的表现。

4、实验法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地改变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方式,探索家庭教育与学生德育的有效机制。

(四)、研究的重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家校沟通的有效机制,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因此家校沟通机制的研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生与家长互动方式研究是本课题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合我们课题学校学生与家长特点的家校沟通方式,并能使双方愉快而又行之有效地合作,这是研究的难点。难点在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真正认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策略,加强对学生的监管。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儿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个时期基础打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其孩子未来的发展。列宁夫人克鲁斯卡娅曾说过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纹,很难磨灭。为此,家长们一定要克服“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说法,切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训,因为人是有意识的。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但是,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女,“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就如前面的例子,即使学校再努力,也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庭,就像有机体上的一个个的小细胞。把家庭比作社会的细胞,有两层主要含义。一是强调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因为任何有机体,如果没有组成它们的细胞,那么这个有机体就无生命可言了。所以,家庭虽然只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组织,但家庭却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由于家庭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规范教育。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小学的延续,因此,行为规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

2.个性品质教育。家庭教育更注重个性化。新世纪家庭教育以道德为核心,重在培养人的创造性,同时,更加关注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强调生存交往能力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即将进入大学,走向社会,更要学会生存、共处和做人能力,其中,以培养做人能力为核心。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内涵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从传统来看,主要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而新世纪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在体系、内容上都应有所突破,培养健康心理,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成为题中要义。

4、心理及生理健康教育。<三>、家庭德育的方法 1.统一要求。

家庭德育必须与学校德育紧密配合,统一要求。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配合,特别是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孩子的表现,克服只谈智、不谈德的错误做法。及时了解并支持学校教育的要求,掌握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母亲护短;妈妈责备,奶奶撑腰,必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是非不分,是做父母的切忌。

2.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不仅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对广大家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情操,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育艺术,形成良好的自身素质。

(1)家长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生活的态度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必须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果家长脏话连篇,放纵于酒色歌舞之中,沉溺于牌坛麻桌上,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诗人舒婷在回忆父亲被错划成“右派”,靠拉大板车勉强维持家庭生计,十分辛苦,可有一次拉板车经过医院门口看到一农妇抱一病孩,因无钱医治而万分焦急时,毫不犹豫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连说:“救孩子要紧”。这件事对诗人影响很大,终身难忘——父爱天空下,我是一片最幸福的云。

(2)家长也应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少年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家长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音乐书法和生活常识等都要学一点,懂一点,这样才能与孩子交流,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应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既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浓烈的学习氛围,但切忌家庭教育唯智能化。、(3)家长必须重视教育方法的学习

下载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全部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良好的家庭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道德潜能全部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