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1〕43号 关于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

时间:2019-05-14 02:5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豫政办〔2011〕43号 关于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豫政办〔2011〕43号 关于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

第一篇:豫政办〔2011〕43号 关于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

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 〔2011〕4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五月八日

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实施意见

(省国土资源厅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豫政〔2009〕62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精神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11〕10号)要求,为推动全省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现就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新要求,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不断完善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作为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力抓手;不断总结推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做法,建立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和全社会的共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通过开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经济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使产业集聚区做到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突显土地产出效益,努力提升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水平。

二、创建标准和评选程序

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纳入正在开展的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创建活动范围,与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区)活动同时开展。

(一)创建标准。根据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各省辖市按区域分为两类,一类区域为: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济源市;二类区域为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市。

1.一类区域创建标准为:

(1)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用地建筑密度高于60%。

(2)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大于1.2。

(3)产业集聚区的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达到4200万元/公顷,单位土地面积平均产出达到6240万元/公顷。

(4)产业集聚区的用地结构。市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比例高于50%,县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比例高于60%。

(5)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市级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25%,建筑容积率高于1.6;县级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36%,建筑容积率高于1.3。

(6)产业集聚区的单位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单位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定技术方案进行测算。

2.二类区域创建标准为:

(1)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用地建筑密度高于60%。

(2)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大于1。

(3)产业集聚区的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达到3240万元/公顷,单位土地面积平均产出达到4200万元/公顷。

(4)产业集聚区的用地结构。市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比例高于50%,县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比例高于60%。

(5)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市级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25%,建筑容积率高于1.4;县级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36%,建筑容积率高于1.2。

(6)产业集聚区的单位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单位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定技术方案进行测算。

一年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大于或等于100亩,且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大于或等于10%的产业集聚区不得申报示范产业集聚区。

(二)评选程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实行申报评选制,各产业集聚区每年自愿申报参加评选。对申报的产业集聚区,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初审,初审合格后报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评审认定。经评审认定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由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进行表彰。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土地评价结果的排序位次向社会公示,并作为产业集聚区申请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奖励指标或扩区升级的依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活动,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创建方案,突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做到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措施。制定具体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管理办法,严格禁止类、限制类项目用地,划定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区,大力推动企业进驻标准厂房开展生产经营。积极推行差别化或分期供地方式,盘活用好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三)建立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四)实施奖励。对评审认定的示范产业集聚区,颁发“河南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奖牌,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考核时给予加分并进行奖励。(五)动态调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每年评选一次,对获得奖牌后不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收回奖牌。

第二篇: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情况汇报

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

情 况 汇 报

尊敬的考核组专家:

十分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新乡电源产业园区调研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对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新乡电源产业集聚区的创建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新乡电源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二、开展创建河南省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的情况。近年来。新乡电源产业园区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标准化战略为抓手,不断提升区域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以区域品牌效应为核心竞争力,以建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为基准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取得重要突破,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从去年9月份创建“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以来,集聚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新引进美国嘉吉,三一重工等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个,可乐二期,中粮二期等世界500强扩建项目2个。等国内500强投资项目4个。等行业百强投资项目4个,集聚区知名企业集聚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一)以品牌建设为中心,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电源产业园区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专门出台了《关

加快企业发展的意见》策,对获得品牌产品、著名商标给予奖励;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培育品牌规划,大力宣传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坚持走品牌建设之路,打造区域名牌产品,先后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如: 等。区内有河南省名牌 家、省级诚信3A级一家、2A级2家1A级3家。区内85%以上的企业采用了新设备.46%采用了新生产工艺,主导产业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双汇集团一直坚持不断的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改造传统的肉类加工业的升级,使双汇的工艺技术设备始终保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可口可乐公司生产项目采用的设备使可口可乐在国内投资项目中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这些企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带动新乡市工业经济特别是电池电源、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龙头,形成了优势明显的电池电源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河南中原城市群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狠抓质量提升,全面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一是出台文件,深入开展质量立区工作,先后出台《质量立区工作战略方案》和《电源产业园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三年计划》等七个文件,大力实施质量提升活动,二是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邀请省内外质量专家多次对区内企业企业质量管理主管进行培训,深入企业现场指导教学,先后有35人企业主管产加培训班,46个QC小组发布科技成果,三是大力推广卓越绩效模式,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参加《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培训,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食品企业龙头双汇在集团内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和6西格玛,3年内发布科技成果30多项;中粮、永利、旺旺、利通、可口可乐等企业都全面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区内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进一步推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成效显著。

(三)以电池电源及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确保品牌建设稳步发展,产业集聚区时新乡市企业最密集区,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电池电源及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企业、商贸物流业布局集中、相互支撑、相互发展的产业格局,聚集了以美国嘉吉 可乐可乐为代表的320多家电源电池产业集群,电池电源尤其重要,电源产业园区把两大安全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在全区认真贯彻落实《电池电源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题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和《 安全主题责任规定》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第一的意识,2010年去啊年三级抽检115批次,合格率为%。2011年全面三级抽检145批次合格率%同比去年提高 个百分点,全区连续三年未发生电池电源安全事故,为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营造和谐、安全的环境。

(四)以标注化、计量、认证工作为抓手,实现品牌建设升级。一是积极创建食品安全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全区上

下的努力,2010年6月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电池电源标标注化示范区,童年12月全省首家“河南省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示范区”创建成功,截止目前,电源产业园区电池电源企业共整理、收集、修改了近4千余项标准。90%的企业建立完善了企业标准化体系。双汇集团。。。。有效提升了区域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通过创建电池电源标准化示范区,区内电池电源企业质量安全意识空前的提高,产品抽检率明显提升,电池电源安全问题没有发生。二是大力开展“能源计量创优”活动,指导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提高原材料、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单位GDP能耗的下降。引导、帮扶、促进企业重视计量管理、推进节能减排;开展商业服务诚信计量活动。帮组区内企业进行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成品油经营活动中的计量违法行为,充分利用5.20计量日加大计量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开展电子计价专项整治活动,引导企业诚信合法经营。、(五)以绿色环保、环境友好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是着力抓好城乡环境整治,前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集聚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集聚区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政策,新建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新建企业换频率达到100%。委托郑州大学环境评价所对集聚区整体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的区域环境评价报告已通过评审,所有企

业均达到排放标准,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二是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集聚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突出重点,推进工业清洁化生产,强化环境管理,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促进新乡电源产业园区集聚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工作下一步打算

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综合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标志,而品牌就使标志,就使形象,就使特色,品牌示范集聚区,就代表着一个区域的集聚品牌知名度、品牌企业值和品牌企业利税的重要标志。

(一)坚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与产业层次提升相结合。以“河南省标准化良好企业行为”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化示范区”为抓手,使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工作,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坚持区域监管与“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区作用,使外部监管与内生性提升相结合,做好内外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大质量氛围。在“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申报“中国 冷鲜肉产业集聚区”

第三篇: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建设之土地集约利用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报告

近两年,在项目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上,我区始终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作为破解工业发展难题、实现我市新跨越新崛起的重要抓手,积极努力地向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前进。

一、概况及发展理念

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作为省级产业集聚区,位于焦作主城区南部(位于大沙河以北,高压走廊以南地区)。产业集聚区总规模2630公顷,其中起步区面积1120公顷,发展区面积700公顷,控制区面积810公顷。

焦作经济开发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产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为指导,以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轴,整合、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资源合理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有机协调和统筹共赢,建设高新型和生态型产业区,使生态型、循环型发展理念在焦作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河南理工大学的入驻和建设,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走高新技术、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厦工机械、中轴、迈科冶金、科瑞森、中国兵器产业园、卓林数码、蒙牛乳

业、卓立烫印等骨干企业,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提升了集聚区产业层次,发展了先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光电及新材料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雏形。这些特色主导产业必将进一步优化我市的工业结构,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要求,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开始呈现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国土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这一状况在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全集聚区范围内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已建成农村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未建成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不可建设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为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管委会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专门下发了《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开展创建“土地管理模范村”活动;将土地执法队伍延伸到了村,在全区23个行政村各聘任一名土地协管员;建立了由检察院、法院、公安、国土、规划等部门共同执法的联动机制,多次开展“打击违法违规占地行为”专项行动。对违建行为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有力的遏制了

违法占地行为;为了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还相继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整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新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在一系列工作措施的推动下,全区上下的国土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二)强化用地保障,优化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供地实行“有保有压”,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矛盾。在向上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注重内部挖潜,通过空间、转让、置换、挂钩等盘活方式,使闲置的存量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去年我们盘活了210亩的存量用地,保障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们已经盘活了三宗187亩用地,全部通过挂牌进行了出让,实现土地出让金近7000万元,其中两宗地是原存量用地,两宗工业用地通过空间置换进行了盘活,既合理规范使用了土地,又保障了项目建设需求。近期,我们还将对一宗通过旧村拆迁改造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一系列积极的土地政策,使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三)强化机制建设,促进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严格执行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在对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面实行“招、拍、挂”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项目供地标准,新建工业项目投资不得低于规定的每亩120万元。上半年,我们对集聚区内规模以上典型工业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10家已建成投产的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投资强度为165万元/亩,高于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强度要求;2010年在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家,平均投资强度达260万元/亩;

严格执行“划拨用地范围”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事业用地的有偿供给,用经济手段压缩土地需求,努力缓解用地紧张矛盾。

二是为了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拖欠土地出让金和违约闲置土地行为的发生,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划拨和出让用地管理的意见》。意见中,不仅明确严格对闲置土地实行收取土地闲置费和闲置土地收回制度,还规定,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用地的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起始价。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土地受让方必须按照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的20%另行向高新区管委会交纳建设履约保证金。待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按期竣工验收后,返还全部建设履约保证金,逾期将不再返还。今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国十九条”规划,土地出让时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出让最低价的20%,比之前的规定翻了一番,而我们的政策就是100%,更严于国家政策。

三是建设土地利用监管信息化平台,对土地利用实施动态跟踪监管,重点监管建设项目是否改变用途,布局、建筑系数、绿化率是否符合集约使用的要求。利用焦作经济开发区评价调查成果,正在逐步建立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信息化平台,定期更新补充数据,为挖掘用地潜力,提高产业集聚区土地科学管理水平奠

定基础,提供依据。

(四)改革创新供地与地价体制,灵活供地方式

对工业项目用地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积极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在保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同时,减少了项目一次性用地成本的投入。同时,从实际出发,集中优势财力扶持重点工业项目和产业园,保证聚集效益,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档次和规模,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开发成本。建立工业项目的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工业用地成本调节资金,专项用于调节降低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

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载体,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速发展的增长点。立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职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有效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在加强服务和监管的同时,力争把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建成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典范。

第四篇:豫政 〔2012〕34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

豫政 〔2012〕3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产业集聚区是我省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经过两年多的规划建设,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指导,优化空间布局

(一)严格规划实施。突出产业集聚区经济功能,按照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环评确定的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开发建设,防止随意变更位置、改变功能和盲目扩区,除合理配套的职工公寓、职工培训和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外,严禁在产业集聚区内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新建大广场及其他属城市功能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产业发展空间。

(二)完善调整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建立产业集聚区“增、调、降、退”动态调整机制,发展快、水平高的产业集聚区可适当增加空间规模,存在规划制约因素的要调整空间布局,考核期内达不到标准的要降级为专业园区,缺乏发展前景的要取消产业集聚区资格。对确需增加空间规模、调整空间布局的产业集聚区,要依法依规,按照“三规”(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合一、集约节约的原则,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适当扩大发展区,在避开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控制区。由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集中会商,对规划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经省政府同意后实施调整。

二、突出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引导主导产业发展。各产业集聚区要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细分行业领域,突出发展一个百亿元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省政府将把投资5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范围,优先保障土地等要素资源。建立省辖市产业集聚区项目部门会商、联审联批机制,综合运用项目准入、要素配置、税收分成、统一考核等手段,统筹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按照主导产业集中布局建设,严格限制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在产业集聚区外分散布局。对应进但未进产业集聚区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配备土地计划指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统筹运用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项目。

(四)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技术带动、品牌带动,推动产业链纵向链接、侧向配套,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产业基础薄弱的产业集聚区通过承接产业链式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无中生有”;推动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区针对薄弱环节引进项目,弥补“短板”,加快拓展提升;推动有产业资源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进下游加工和关联配套企业,延伸链条,扩大优势。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重点支持龙头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品牌。

(五)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加强与央企、外企和行业知名企业的对接,强化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质量。加强项目谋划,根据产业链制定招商目录,为项目对接提供依据。省、市组织的大型招商活动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开展专题招商。将产业集聚区投资10亿元以上和行业龙头企业招商项目纳入省重大招商项目管理范围,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提高成功率。大力推进“以商招商”,对产业集聚区内现有企业当年引进境外、省外资金实际到位在3000万美元以上(含3000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的主导产业项目,省、市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分别对入驻企业和引资企业给予奖励。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把招商引资成效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

三、完善土地整理平台,落实土地利用管理三项机制

(六)健全农村土地整治机制。优化整合资金,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各地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资金要集中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加快建立市场化土地整治机制,形成稳定的投资收益率,吸引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完善省、市两级土地整治项目库,条件成熟的项目均可纳入项目库,对产业集聚区的入库项目优先安排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外土地整治形成的占补平衡指标重点用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土地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以缓解产业集聚区用地供需矛盾。

(七)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各地探索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协议收购等方式,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内低效企业退出。继续鼓励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多层和高层标准厂房,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不得建造单层厂房,适合入驻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不得单独供地。加大闲置建设用地清理处置力度,推动各地依法依规将产业集聚区外“批而未征”的土地调整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机关同意,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等约定的动工建设日期1年以上、2年以下,未动工建设的闲置土地,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全面开展集聚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排名后1/3的产业集聚区不得实施扩区;各市、县(市、区)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与土地闲置费一并使用,安排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企业和单位。

(八)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严格项目用地预审和评估制度,未经土地预审和评估的项目不得报批用地,建立土地阶梯供应机制,对以区中园、分期实施等形式建设的项目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分批供地。加大对建设用地使用情况的督查,对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标准的,取消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严格限制产业集聚区内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强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控,对供地率低、违法违规用地严重的产业集聚区,将暂停建设用地审批和计划指标配备。

四、做大资金融通平台,强化资金保障

(九)增强平台实力。通过整合注入优质资产、持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有效扩大产业集聚区资金融通平台资本规模。支持各县(市、区)整合现有政府

性投融资平台,推动各地通过划拨、股权收购等方式,向投融资平台注入土地、公用设施等经营性优质资产,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增资扩股。鼓励投融资平台进入土地一级开发市场,适当提高开发收益比例。

(十)提高运作水平。积极采用市场化选聘、加强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人员业务素质,建设熟悉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引进专业顾问机构,提升运作能力和水平。强化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省级平台和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的运作模式,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百亿筹资计划,积极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开展投融资平台培育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县域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支持产业集聚区规范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为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

(十一)扩大融资规模。建立省财政专项资金与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实际融资规模相挂钩的奖补机制,推动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间接融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2012年—2015年,省将适情安排专项资金,对产业集聚区内用于基础设施的各类银行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对投融资平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短期融资券、集合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对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共同筹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由同级财政按照募集资金规模给予补助。

五、加强人力资源平台建设,满足人才需求

(十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结合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高产业集聚区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和质量。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将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集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各类培训补贴资金,针对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支持各地发挥职教平台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学校与产业集聚区合作方式,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定向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发布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十三)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全省统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定期进行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预测,调整完善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规划和计划。推动各县(市、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面向产业集聚区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培训人员达到一定规模、解决用工问题成效突出的,省、市分别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在县域产业集聚区工作1年以上,愿意转为城镇户口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按照有关规定优先办理有关手续,在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六、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发展活力

(十四)健全管理机构。各省辖市要加快制定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规范管委会机构级别、管理职能和编制。县(市、区)举办或市办县管的产业集聚区,建立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参加的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对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强管委会领导班子,鼓励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完善考核晋级、动态调整机制,进

一步细化管理机构升降级标准。

(十五)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理顺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的管理体制。对省辖市政府派驻管委会的产业集聚区,支持将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全部委托管委会统一管理相关事务。对县(市、区)政府派驻管委会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区划调整,将产业集聚区内涉及多个乡镇的村庄调整到一个乡镇,实现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域在空间范围上的套合;支持采取统一领导、分线负责的管理模式,管委会与所在乡镇实行一套班子两套人马,管委会集中力量进行开发建设,行政管理系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实现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对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有效控制和统一管理。

(十六)提高管理效能。鼓励采取“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模式,推动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环保、统计、质监等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人员,受派出单位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双重领导,相关行政审批和工作事项由派出人员按内部流程办理或授权直接办理,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市级职能部门的“直通车”制度。强化省辖市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统筹推动能力,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齐抓共管,配合联动,加大指导力度,督促政策落实。

七、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十七)加快环保设施建设。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集中供热设施。集中使用生态补偿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及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金,优先安排、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采取增加发电计划等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燃煤电厂综合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推动距产业集聚区较近的电厂进行供热改造;对热负荷达到130吨/小时、年利用超过4000小时的集聚区,支持加快淘汰现有燃煤小锅炉,新建背压式供热机组;对热负荷不足或不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可先行建设大型集中供热锅炉。

(十八)严格项目环保准入。落实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严格限制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入驻。建立环评审批与环保设施建设挂钩机制,开展区域环境容量研究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对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容量不足的产业集聚区,暂缓审批新上污染排放量较大的项目。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统筹使用环境总量指标,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规划环评执行较好的产业集聚区,简化规划环评中包含项目的环评内容。

(十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每个产业集聚区根据主导产业特点,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最佳利用,提高集约节约水平。优先将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列入省、市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计划,积极争取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充分利用省节能减排资金,加大对以冶金、化工、食品、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在涉及高危行业的产业集聚区开展区域安全评价和容量分析,准确确定和严格执行产业集聚区安全布局和容量控制。

八、完善服务功能,提升配套能力

(二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内骨干企业创办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对骨干企业建立的技术研发中心及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的重大项目,省工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专项资金要给予补助支持。

(二十一)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强化检验检测平台建设,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省、市、县(市、区)联合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完善物流配送设施,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大型交易市场、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二十二)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区内企业统筹提供金融、会计、法律、咨询、设计等中介服务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后勤服务。引导和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城市规划区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商业服务、公租房等城市功能设施,推动公交、邮政等市政服务覆盖产业集聚区。

(二十三)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进一步完善路网,实现与主城区、高速公路或国道、省道的互联互通。国家和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补助资金要优先支持直接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国、省道项目。加快集聚区电网和信息网建设,将电网走廊、变电站、通信基站等纳入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规范围,优先增加产业集聚区变电容量,集中使用国家和省级农网改造资金,统筹解决高压电网迁建等问题。

九、加快村庄迁并,促进产城互动

(二十四)加快新型社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严格按照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在产业集聚区之外的城市规划区选址建设安置社区,力争2013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产业集聚区内村庄迁并工作。按照集中安置、功能配套的原则,安置社区人口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各地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推进村庄迁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安置小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经省政府批准的地方行政性收费,适当减免电力、市政公用事业入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优先将配套建设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安全饮水等社会事业项目列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省城乡社区建设相关资金要给予优先支持。

(二十五)切实保障搬迁村民权益。统筹考虑失地农民就业和产业集聚区企业用工,优先安置搬迁村民在产业集聚区就业,凡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可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对自愿转户进城的,实行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一步到位,确保转户居民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鼓励采取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保障搬迁农民长期获得收益。

十、强化扶持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二十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再延续3年,并适当调整奖励办法。2013年-2015年,省级分成各产业集聚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增加部分,全额奖励县(市、区)。调整产业集聚区财政补助资金分配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或“贴息补助”的形式,对骨干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给予支持。按照能免即免原则,制定产业集聚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目录,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二十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调整完善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反映集群发展程度的相关指标;对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按统计指标排序,统筹确定产业集聚区考核结果。

将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强化激励机制。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三月八日

第五篇:2011.11.8控制增量 盘活存量 提升质量 虞城县走出产业集聚区集约利用土地新路子(推荐)

控制增量 盘活存量 提升质量 虞城县走出产业集聚区集约利用土地新路子

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陈文河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综合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的长效机制,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截至目前,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4.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60家,综合投资强度达231万元/亩,容积率达到0.83,单位土地创利税30万元/亩,标准化厂房比率达86%,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近日,虞城县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全省十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之一。

严格入园条件,控制用地规模。对申请入园的项目,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投资强度、建设规模、容积率等进行前期论证,规定投资额度5000万元以下的不再单独供地,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80万元/亩,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8,综合建筑密度不得低于60%,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符合产业政策达不到入园标准的小项目不能单独供地,县政府统一安排,根据产业性质进行整合后进入标准化厂房区。对2亿元以下投资项目,按照产业性质,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以节省企业(项目)之间的交叉用地,仅此一项就可节省用地10%以上。

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建立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建设机制,采用BT、BOT等投资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导中小型企业进入标准化厂房进行生产经营,鼓励入园企业建设高标准多层标准化厂房,并对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进行奖励。目前,产业集聚区内标准化厂房面积已达到149万平方米,其中二层以上厂房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今年,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又规划了20万平方米双层标准化厂房的五金电子工业园二期项目,计划整合入驻12个五金电子类项目,总投资达13.5亿元,目前工程设计、施工设计等各项前期手续已经完成,近期即可开工建设。

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和项目退出机制。加强对产业集聚区内土地的管理与监控,对达不到容积率标准的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和私自改变土地用途造成土地闲置的予以收回。虞城县产业集聚区用地一律实行公开挂牌出让,从项目建设开始就严格审核用地标准,认真把好土地征用关、用地定额关、投资强度关,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同时,加强批后监管,实行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对没有按约定的土地使用条件进行开发建设的限期整改。

建立土地收储平台,做好土地收购储备。按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建立了虞城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为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储备。一是严格落实项目退出机制,对长期不投产或效益低下或改变土地用途的项目,坚决收回土地,作为土地储备。二是加大集聚区内村庄搬迁改造力度,综合整治土地,2011年年底前为集聚区整治项目建设用地500亩以上。三是招商项目与各乡镇的土地整治指标挂钩,乡镇整治出的土地指标,集中用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

本篇文章来源于商丘网 原文链接:http://epaper.sqrb.cn/sqrb/html/2011-11/08/content_137972.htm

下载豫政办〔2011〕43号 关于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豫政办〔2011〕43号 关于转发河南省创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产业集聚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