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农村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研究
西部农村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研究
摘 要: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职教育存在一些特殊因素,使“家校合作”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明显制约西部地区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 西部农村 中职教育 家校合作 存在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低下,山区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仍以“吃饱”为目的,致使经济欠发达,文化相对落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多元化教育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增大,一部分西部地区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再加之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在办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创新上、在专业开设和实训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教育质量低下让西部地区的中职教育陷入困境。为此,寻求西部地区中职教育的出路,提高公民的职业素质,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家校合作”成为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基于“家校合作”在中职教育中重要性的实践与认识,本课题组以甘肃省定西市辖区内的几所中职学校为调研对象,对“家校合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旨在为中职教育在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寻求更有效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运用调查问卷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7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总结“家校合作”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不统一。学校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层次,将学生按照成绩分为上、中、差几等,其次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在校表现,因为一般中职类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突出,家长最怕的是孩子不遵守纪律或惹是生非;学生关注的是所学专业是不是有用,能不能找到适合又理想的就业岗位。很显然,调查三方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很大差距,没有统一目标,让中职教育形成有效凝聚力。
2.教育形式观念分歧。就“家校合作”这一教育形式,调查三方观念分歧,意见不一。71%的教师赞同“家校合作”教育形式,主要是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成长进行有效监督和帮助;52%的家长认为“家校合作”的作用不大,原因有二:一方面学生在校主要由学校管理,家长只起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忙于操持家务或外出打工基本无法与学校及时取得联系。63%的学生不赞同“家校合作”,其中34%的学生甚至认为“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很多学生认为“家校合作”只能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教育形式上观念的分歧,使中职教育无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3.合作内容理解各异。学校及教师认为“家校合作”是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督导与提升;家长则认为“家校合作”就是监督孩子“听话”或者“长大”,只有27%的家长希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家校合作”是学校为了减轻管理负担;81%的学生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与学校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得到处理。这种对于“家校合作”内容理解上的差异,致使“家校合作”形同虚设,相互脱节,有名无实。
三、“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方面。首先,家长对中职教育目标认识不清,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读书与毕业的低层次上,没有充分认识到中职教育的职业技能特点,往往造成“家校合作”中我行我素现象,无法与学校形成合力。其次,家长对“家校合作”中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是学校组成成员,对学校的管理指手画脚,岂不是多此一举,乱点鸳鸯谱?因此,造成许多家长不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即便参加一些会议或活动,也只是交差应付,走过场。也有一些家长虽然有好的想法、建议,但不乐意提出来。再次,家长与学校合作意识不强。在“家校合作”中,家校联系工作往往主要由学校和老师承担,家长参与意识薄弱,处于被动状态,除非学校邀请,很少有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教育活动。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普通高中升学的失败者,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已经处于失望或放弃状态,因此,对中职教育并不抱很大希望,从而对学校教学管理漠不关心,无法与学校配合。
2.学校方面。首先,学校教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往往学校教育把精力全部致力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上,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这种功利性教育恰恰使一部分本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厌倦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难度有增无减。面对中职教育实际,中职学校教育不能急于从学业上求成,而要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其次,“家校合作”的引领作用缺乏实效。“家校合作”关键在学校,在于学校的深刻认识,在于学校的主动出击,在于学校的精细化管理。调查发现,学校对职业教育对孩子、社会的意义宣传不到位,对“家校合作”的目的、任务、方法并没有与家长、学生取得认识上的统一,大多数学校都是校方说了算,造成“家校合作”中地位失衡,家长合作意识缺失。再次,“家校合作”机制机构不健全。虽然目前很多学校设有“家校合作”机构,但实际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家校合作”机制中家长代表比例偏少,家长联系制度操作性较差,家校合作制度没有常态化,而是以一些阶段性、形式化的会议、活动为主要方式,因而只是一种短期效应,缺乏长期性管理机制。
3.学生方面。首先,对“家校合作”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学生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和学校配合要管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而缺乏“家校合作”给自己的成长带来的有利因素的正确理解。其次,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一方面对自己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缺乏足够认识和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不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持“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还有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职业理想,“打工”是他们就业的代名词,可是当问“打工”要具体干什么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
总之,通过调查分析,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明显制约西部地区中职教育质量,以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西部农村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DX[2013]GHBO95
第二篇: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教育“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探索
中策职校
王艳
【摘要】《三字经》中讲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辩证地看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相互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观念意识的日新月异等都在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家校合作”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的认可、重视和支持。然而,对于中职类学校而言,“家校合作”的研究显然落后于中小学校,本文基于对中职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对中职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尝试对中职教育“家校合作”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家校合作问题对策
一、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与“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生源的特殊性、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在教育方式、管理模式上明显区别于中小学教育,这种特殊性也使中职教育“家校合作”成为一种十分必要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生心理上的特殊性
中职类学生往往只有十五六岁,是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发育期,也是心理发展最为矛盾的时期。荷尔蒙的分泌不仅促进身体加速成长,其心理也在不断向成人化迈进。身心的急剧变化伴随着的是一种不安和心灵的悸动,这种身心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使学生变得要么多愁善感,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容易激动暴躁。内心的孤独寂寞渴望着朋友亲人、师长的关心和理解,而往往表现出来的却是对这一切的不屑一顾。因此,对这一年龄的青少年如果不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让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达成共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育是不利的。
2、中职生生源上的特殊性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有部分是学习成绩好,积极向上,基于对职业的认识,而自觉选择中职学校,但也有一些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往往在中小学就被老师视为“学习无能”者或已经被中学劝退者。学校、家长皆视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他们往往不容易服从家长、学校老师的管理,性格粗暴或放荡不羁,有说谎、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行为。个别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管理方式粗暴或过分溺爱、娇宠等。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监管,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职生教育目标和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 中职校以为社会输送合格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理论实践和锻炼,与中小学相比,没有更多的考试或升学压力。但许多家长会理解为,孩子没有学习压力,就无需太多管理。而且,中职校学生生源来自于各方面,甚至是外地的学生,家庭对孩子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空间距离的产生并不能说明家庭因此可以完全抛开对孩子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恰恰相反,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学生对学校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感到不知所措,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学校与家庭共同管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对学生将来就业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对于寄宿的学生,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但是在认识水平上、教育观念上以及具体的行为实践上,一些学校和家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错位,观念陈旧。
(1)家庭方面认识的不足。一些家长认为正是由于家庭无法教育孩子,所以才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托管”;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更具有专业教育水平,而家长自身学历、能力水平不够,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应全权交给教师;个别家长认为“家校合作”是学校减少负担,推托教育责任的行为,而不能积极合作和配合;少数家长由于对孩子的彻底失望而丧失教育的动力,对孩子实行“不管”、“不问”、“不出现”的原则,除了必要的生活费用,很少关心孩子;有些家长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情况不能以客观的心情对待,甚至有个别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合作更无从谈起。
(2)学校方面认识的不足。“家校合作”的前提是基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处于平等位置的认识而开展的活动,一些学校未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一般因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当家长走进校园,坐入课堂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威胁和挑战。教师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这是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实际也是我国几千年来从私塾到学堂、学校教育封闭的体现。
从学校角度看,学校主要是向家长反映问题,处于单方面居高临下的位置,开家长会成为学校单向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成为学校、班主任的控诉会,导致一些家长消极对待此类的活动。而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必然占据了学校老师的正常休息时间,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物力,所以有些学校老师也认为少开或不开家长会更好。此外,由于认识的不足,“家校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家长学校,但有家长学校之名却无家长学校之实。
2、活动无序,合作无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校合作方面既没有教材,也无其它依据,只是零散于各级领导讲话及文件中,所以家校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计划性。在实际中,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校、年级、班级各层面的家校合作难以相互配合。有的年级和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就将家长一个个通知到学校,实际是因年级、班级有了问题才想起了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更不谈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收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缺乏互动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即双方需要互相交流、沟通,这才是家校合作的真正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由教师讲如何去做,只有单向交流、缺乏双向对话。如我们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家长会,基本上是校长讲、教务主任讲、年级主任讲、班主任讲,这种形式已形成固定模式,如同报告会一般,家长被动地听,没有发言的机会,其效果微乎其微。
3、缺乏平等性。在很多学校中,家校活动处处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只考虑学校、教师的需求,而不照顾家长的需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只考虑教师的便利,家长只有被动的通知。有的教师总认为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没有发言权,家长到学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教师处处高人一等,致使许多家长到学校后诚惶诚恐,怕说错话,怕得罪老师。使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4、缺乏连贯性。许多学校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而是想起来了或是有事了去做一做,或者仅固定在一个学期的开头等,致使其活动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律,也就无法找时间与学校沟通,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就零零碎碎,不系统的,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体系。可以说,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解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㈠、理念重视,营造“家校合作”氛围
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起家校合作,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并使之形成制度。要把家校合作放在振兴教育的高度上,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使之无论在社会中、家庭中、学校里都成为一项正常的工作。
其次、提高家长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积极参与合作。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带来的观念的日新月异,都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解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首要方面,就是加强家长和学校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必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家庭和一个社会的未来。学校也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所蕴涵的巨大价值,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把家校合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行动研究,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
(1)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应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家长会”制度,学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家长参与”实施小组,在每学期开学前请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家长会的主题和参与次数,学校在开展家长活动时,一定要先调查家长的需求,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确立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目标,并对参与过程做出评价。另外,应充分挖掘家长的优势和潜能,请一些具备一定素质的家长会讲座,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促进家长间的相互学习。
(2)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培养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首先,政府或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家长学校”一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如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定期免费为家长开课,讲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艺术的相关知识。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师资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如何有效学习、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实际编写专门的家庭教育教材,使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活实践。
再次,不定期举办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主题报告。另外,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沟通能力。
(3)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开拓“家校合作”形式。
在“家校合作”内容上,不应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和纪律表现,也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是应该还包括孩子的性格爱好、身心发展、职业展望等一系列内容,包括学校活动的一切方面,比如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与建设,从校内活动到校外活动,让家长把参与学校活动纳入自己的活动计划而不是穷于应付。
在“家校合作”形式上,探索新的办法。首先,除了可以阶段性召开家长会外,还可以实行家长开放日。每学期或学年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家长通过听课、参与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与学校联欢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学生,增进与彼此间的感情。其次,学校每月可以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学校可以建立“家长访问中心”,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在校内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见面和沟通的场所,以满足部分家长与学校联系的个别需要。最后,在信息网络时代,除了传统的开家长会、书面通知、发信息、打电话等为合作途径外,“家校合作”应充分利用网络迅速便捷的特点,通过网络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
(三)、完善“家校合作”机制,适当下放教育权
1、完善合作机制,使“家校合作”具体化、制度化。
制度的完善是“家校合作”真正开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文件以及一些全国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都规定了家长有权利和职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规定,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评定及必要的考核制度。因此,要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不仅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 4 家长的职责,将其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还要赋予家长监督、配合和参与学校的权利及履行相应的义务,用法律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此外,法律也要规定,学校必须为家长参与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适时、适度、适当地吸收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从而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制度化道路。
2、适当下放教育权,提高家长“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家长参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而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居高临下地位主要原因除了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影响之外,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的存在,这种体制不可否认有利于统一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体制,却使家长无法真正进入学校之中。家庭与学校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必导致真正的“合作”无法开展而流于形式。因此,适当地下放教育权,是教育民主的必经之路,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教育权部分下放,才能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机会。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使中职校的家校合作不在流于形式,使我们的中职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管理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刘英.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1(6)[3]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第三篇:浅析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校联系的问题与对策结题报告
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现代素质教育更要求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成长背景因材施教,要求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并修正对孩子的教育。学习的延伸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与课堂,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孩子的父母完成的。实际上,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应该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沟通学校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系统教育,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和教育。因此,现代学校的教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尽管家庭教育的功能、途径和方法与学校教育不尽相同,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但学校可以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忽视家校合作这一重要的内容。在实践中,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或放任自流,或强行压制;不良的家庭教育在不断增加、制造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学和心理学远未普及,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光靠专家学者和学校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上社会,与广大家长合作,才能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因此,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研究背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我们深知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却一直难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一年仅有的几次家长会是远远不够的。据有关部门调查:90%以上的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任何家长“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他们认为:“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对家长来说是一道新课题。”
同样地,对于学校来讲,如何广泛开展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也是学校管理者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的家校沟通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目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家长会、家长到校、成绩单、书面通知等形式面向全体家长的沟通;另一种是以互访、书面或电话联系等方式针对某些孩子出现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个别沟通。虽然通过上述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漏洞。首先,由于人员的精力、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递的信息有限且不及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是掌握了有关学生情况的一部分信息,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信息传输多是从学校向家长的单向传输,家长参与得不够,学生更是没有表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出现了一些失真的信息,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第三,通过上述两种形式真正实现家校沟通的家长只有少量的一部分,相当一部分家长只能了解到关于同年龄阶段孩子发展的共性信息,而了解自己孩子特点的信息渠道不畅。
顺畅的家校沟通,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互动教育的新要求。基于此,我校提出了“农村小学家校联系的问题与对策”这一课题,结合我校实际,旨在研究在尊重教育理念下,进一步探索家校沟通的内容和形式,总结改进家校沟通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家校沟通的目的。
二、研究目标
通过为期一月的研究和改革实践,找到家校沟通中的缺失原因,畅通家校合作的渠道,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从而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营造出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育人氛围,形成整合教育、整体育人的新格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家校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年轻父母,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都能跟上步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且不少人的生活还相当现代化,但是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人还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㈠认识不到位、观念比较陈旧。
从家庭方面看,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孩子的读书学习和品德养成由老师管,自己只要管好吃、喝、拉、撒、睡就行了。有的家长只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上,在其它方面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
从老师的角度看,有些老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学校教育工作无所补益。当家长走进校园,坐上课堂时,老师们又往往倾向于自我保护,甚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仿佛他们的职业权威和高大形象受到了某种威胁和挑战。也有部分老师认为家长介入学校事务,是在监督、是挑毛病,这些都是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
㈡活动没有秩序,合作没有依据。
1.形式单一,缺乏计划性。目前来看,家校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仅限于家长会,形式还比较单一。同时,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日程,往往是有了事情、有了需要、有了问题才想起找家长,才召开家长会,而且由于缺乏计划性,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随意性较强等原因,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交流单项,缺乏互动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但在实际活动中,老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老师讲家长听,单向交流过多、双向交流不够。比如说在家长会上,即便我们选择部分家长做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但多数家长还是在被动地听。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预期的效果恐怕也难以达到。
3.过于随意,缺乏连贯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规范的依据、固定的场所和常设的机构,许多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而是想起来了或是有事了就去做一做,或者仅固定在一个学期的开头,或者是选择在毕业班复习考试的前夕等。这样一来,就使家校合作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律,也就无法找时间与学校沟通,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是零零碎碎,不够系统,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体系。可以说,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家校合作应有的目的。
二、对当前家校联系的对策。
1、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1)“家校合作”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自己的学习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这种关注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
(2)“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儿童良好素养的形成。
家校合作可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的兴趣、知识、素养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观,即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通过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弥补时空间隙,使孩子的学习始终处在一个协调一致的教育过程中,必将有效促进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增强家长会的互动性。家长会作为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仍是教师与家长间交流学生情况、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两次家长会,以互动为纽带,架起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4)家访是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的手段,在新时期,各学校应重新认识家访内涵,将家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提倡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家访名单,把家访当成提高自身修养、反思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契机。学校在教师中提出“诚心家访”,努力做到六个必访:学生生病必访、学生行为不良必访、学生学习有困难必访、学生家庭有变故必访、家校联系有障碍必访、贫困家庭必访,每学期我校教师家访率达100%。
(5)利用互联网。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班级QQ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家长——学校、家长——家长之间搭建一个平台,探讨家教形式、方法、效果。教师将每周一些生活常识、教子经验,问题处理方法等等,及时放在上面,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受到了家长的欢迎。教师也会把孩子在学校的最新动态告知家长,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
2、鼓励家长学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之所以陷入误区,大部分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盲目采取一些错误的教子方法。为此就要求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多听一些家教知识讲座,自学一些家教知识。并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子的实际,思考探索一些问题,尝试一些方法,不断提高家教水平。为了有效地提高家教水平,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家长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家教水平,决定着家教的成败。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恰当的期望值;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就能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
3、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花很多精力注意孩子的智力培养,而不注重孩子品德、意志、毅力、劳动习惯、生活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证明,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须知,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因此,家长在加强孩子智力培养的时候,一定不能放松思想品德的培养,要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4、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成人,也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大小不同的挫折。因此,应从小培养孩子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沉着应对,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并以强者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总之,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应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巧用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与文献:《基础教育新概念》
《家校合作导论》
《家庭与学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家校联系的问题与对策》
结题报告
仲勋学校语文教研组 二零一五年四月
第四篇:浅析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石碁镇石碁小学
劳桂英
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国际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现代素质教育更要求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成长背景因材施教,要求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并修正对孩子的教育。学习的延伸使得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与课堂,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孩子的父母完成的。实际上,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应该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沟通学校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系统教育,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和教育。因此,现代学校的教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尽管家庭教育的功能、途径和方法与学校教育不尽相同,教师不能替代家长,学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但学校可以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忽视家校合作这一重要的内容。在实践中,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或放任自流,或强行压制;不良的家庭教育在不断增加、制造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学和心理学远未普及,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光靠专家学者和学校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上社会,与广大家长合作,才能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因此,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家校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年轻父母,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大都能跟上步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且不少人的生活还相当现代化,但是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人还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1、家长、教师对合作开展教育的认识问题。
学校的教育者——教师一般都是受过系统的、专门的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专职教育工作者。他们能够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教育学生上。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明确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加上传统赋予教师的崇高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十分牢固,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因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而家庭教育者——家长,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职业培训,缺乏教育理论修养,对教育工作不太熟悉。他们都有各自的社会角色和职业,教育子女只能在工作和劳动之余进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2、实践中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1)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
“哪个当爹妈的不盼着自己的孩子好啊!”这是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出色呀!”这也是老师们的心里所想。这样看起来好像目标绝对一致,相互配合应该不成问题。可实际情况却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家长和老师之间互相埋怨、指责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有一个学习还不错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男孩,我就把精力主要放在他的人品处事上,但家长只是看成绩,其他的一律不看,聚焦于学生分数的家校合作,成功概率很低,是现今教育体制下的一种无奈。即使一段时间家长、学校抓得很紧,配合得不错,成绩一度上升,但往往很难保持,因为“治标不治本”,只能给家长和老师一瞬间的欣喜。
(2)“家长陪读”就是合作。
今天的家长真不容易,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打拼之余,有相当多的人,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在孩子的学习上,花钱择校,请家教等不说,就是“陪读”——检查作业,亲自辅导,给孩子报听写,额外加作业,甚至就坐在孩子旁边监督学习的,也绝不在少数。出现“陪读”误区的原因我想大概有三个:第一,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对于家庭来说成功或失败就是100%。家长想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留遗憾。第二,在今天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下,中考、高考确确实实维系着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前途与命运,家长和老师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三,老师们在教育观念上有偏颇之处,对家长期望值过高,把学校教与学的矛盾转嫁给了家长,不尽合理。
(3)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
我敢说,100%的学生最烦老师找家长告状。我是老师,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站在学生一边。也许有人马上会提出质疑:难道你能做到不给学生告状吗?不能,确实不能。如果一定用“告状”这个词的话,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告出水平,告出效果,不做无用功”。
二、对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小学教育的若干建议。
1、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1)“家校合作”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自己的学习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因这种关注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
(2)“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儿童良好素养的形成。
家校合作可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因为家长的兴趣、知识、素养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观,即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通过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弥补时空间隙,使孩子的学习始终处在一个协调一致的教育过程中,必将有效促进各方面的教育,促进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设立学校开放日。学校要加大“开门办教育”的工作力度,定期设立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孩子,切身体验现代的校园、课堂,提出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而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
(4)增强家长会的互动性。家长会作为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仍是教师与家长间交流学生情况、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有效途径。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两次家长会,以互动为纽带,架起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
(5)家访是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的手段,在新时期,各学校应重新认识家访内涵,将家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提倡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家访名单,把家访当成提高自身修养、反思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契机。学校在教师中提出“诚心家访”,努力做到六个必访:学生生病必访、学生行为不良必访、学生学习有困难必访、学生家庭有变故必访、家校联系有障碍必访、贫困家庭必访,每学期我校教师家访率达100%。
(6)利用互联网。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校迅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家长——学校、家长——家长之间搭建一个平台,探讨家教形式、方法、效果。学校网站开设了“家校互动”栏目。分“家长学校”、“教子随笔”、“生活百科”等多个专栏,教师将每周家校联系卡、一些生活常识、教子经验,问题处理方法等等,及时放在上面,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受到了家长的欢迎。教师也会把孩子在学校的最新动态告知家长,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
2、鼓励家长学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之所以陷入误区,大部分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盲目采取一些错误的教子方法。为此就要求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多听一些家教知识讲座,自学一些家教知识。并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子的实际,思考探索一些问题,尝试一些方法,不断提高家教水平。为了有效地提高家教水平,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家长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家教水平,决定着家教的成败。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恰当的期望值;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就能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
3、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花很多精力注意孩子的智力培养,而不注重孩子品德、意志、毅力、劳动习惯、生活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证明,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须知,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因此,家长在加强孩子智力培养的时候,一定不能放松思想品德的培养,要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4、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成人,也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大小不同的挫折。因此,应从小培养孩子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沉着应对,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并以强者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总之,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应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巧用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与文献:《基础教育新概念》
《家校合作导论》
《家庭与学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篇: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沈萍霞(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西部农村寄宿制 学校在发展中却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有资金短缺,办学经费困难;缺乏管理人员 编制,教师工作量大;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贫困生问题突出等。针对这些问 题,对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
1.基本情况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危房
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为实现西部“两基”攻坚计划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体 现了党和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两年来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为16万个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配备了
远程教育设施。[1]2006年投入力度还在加大。
据统计,我国西部13个省级单位,现有寄宿制学校项目县512个,共有寄宿制中小
学校5154个。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直接影响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全局。为此,我们专门对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研,设计了有关西部农村 寄宿制学校问题的问卷,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贵州、内蒙、西藏、广西、四川和云南等省(区)展开了调查;走访了西部部分贫困地区的一些寄 宿制学校,先后去宁夏、内蒙古、陕西省等省的学校进行考察。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在看到农村义务教育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了解到西部寄宿制学校面 临的困难和问题。
2.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短缺,办学经费困难。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
075元。如果以东部为1,西部则为0.48。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655元,西部为1474元。如果以东部为1,西部则为0.56。高中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
为5942元,西部为2823元。如果以东部为1,西部则为0.475。[2]可见,西部基础
教育经费比东部少很多,而且东西差距在近几年内表现的更加明显。
这种状况在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尤为突出。在调查的近1500份问卷中,无一例
外地提到经费短缺问题。在访谈中大家也一致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最大 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办学经费少。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学校没有额外的收入,地方政府投入经费不足,致使学校连 正常的开支都难以解决,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更是无从谈起,基础设施跟不上时 代发展需要,表现为校舍紧缺,生均活动面积小,教育设施严重缺乏,无现代化 的教学器械等。如陕北偏远地区某些学校学生连电脑都没见过,学校没有像样的 教学设备,体育器材也严重缺乏,有的学校甚至连一个像样的篮球都没有。
2.2缺乏管理人员编制,教师工作量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师
资力量不足,管理人员缺乏。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是学生住校,封闭式管理、开放 式办学。涉及学生住宿、餐饮等一系列的问题,和非寄宿制学校相比它的管理难 度较大,加之西部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又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管理更是难 上加难,要使学校后勤工作正常运转,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对西 部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都是难题。
西部地区本身就缺乏教师,师资编制不够,教师流动性也很大,加上宿舍、食堂 等后勤管理人员没有正常编制,学校又没有经费请临时工作人员,使得教师既要 给学生上课,又要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工作量非常大。教师的待遇却得不到相应 地提高,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很多教师都另谋发展,因此“孔雀东南飞” 的现象很突出。
2.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西部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学历水平都不是很高。在被调查的1493份问卷中,有近一半教师是成人高校毕业。据不完全统计,西部农
村寄宿制学校校长中,专科学历的就占了54.5%。很多教师只是中师毕业,少数民
族地区情况就更差。从下图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问题。
从被抽样调查的56名(回、藏、维、土、白、壮、苗、东乡等民族)少数民族小
学校长学历情况统计(见表一)中,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具有本科学历的 校长只占7.1%,大部分校长只是中师毕业。
少数民族校长学历表
由于环境、条件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教师很少有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加之 工作忙,自学时间有限,所以他们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有限,教学理念、教育 思想比较陈旧,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办学理念、教育思 想落后,有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管理能力不高,科研意识淡薄。如个别老师 竟然闹出了“要看我校的素质教育,等下午课外活动时再来”的笑话。
2.4农村学校贫困生问题突出。在西部寄宿制学校中,贫困生问题非常突出。据一
些校长反映,有的农村学校贫困生要占到80%以上。
寄宿的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除了种田,农民很少有其它的收入。尽管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取消了原先
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还取消了各种不合理收费,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加 农民收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农民收入低仍是不可 否认的事实。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贫困生比例仍非常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辍学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学校本身无 经费来源,贫困生数量又多,对这种情况学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解决好这些 问题,还需要多方努力。
3.1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针对西部地区各项资金短缺问题,国家也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给予关注和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从今
年起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
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来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
义务教育的需要。当然,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首先,国家要加 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对贫困地区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其次,地方政府也有 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经费的投入应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再次,学 校也要自己想办法,通过师生勤工俭学或争取社会力量来解决
(下转第170页)
(上接第176页)
办学经费紧缺问题;同时,群策群力,发动群众,通过捐资、捐物、出力等形式 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学校面临的困难。
3.2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近几年,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力度,中
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但对数
量众多的寄宿制学校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很多学校只有校舍,而无相应的配 套设施,如宿舍、食堂、浴室等。配套设施的缺乏相应的带来如前所提到的住宿、饮食、学生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在面临困难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想方 设法加强学校管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面临的住宿、饮食、学生安全等一系 列问题,应加强寄宿制学校建立后的配套设施建设。上级部门对已经确定的寄宿 制学校要投资建设合乎标准化的宿舍、食堂、澡堂等,配备专职的炊事员、管理 员,使学生能保证入住学校宿舍,从而确保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减轻了专 职教师的负担,保证他们更好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现状,首先应从数量上补充,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年轻教师扎根西部、服务西部,还可以以大学生毕 业实习、支教等方式缓解师资短缺的问题;其次要提高师资质量,加大对教师的 培训和提高。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 校长,一批好教师,就是一所好学校。所以应保证许多偏远地区的教师有继续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及时了解教育改革的最新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先进的教 育理念和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等;再次改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通过一些优惠 政策鼓励他们长期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 的培养和提高。西部少数民族人口有6000多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5%以上,但这里的民族教育却十分落后。据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各少数民族中每千人拥 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全国平均为
698.12人,而生活在西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回族584.89人、维吾尔族613.22人、藏族264.7人。
[3]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必需引起高度重视。
3.4关心中小学贫困生。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东西部农民收入差
距也很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许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仍在缴纳书本费和名为 “杂费”的学费,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因无力交费而失学。2006年国家对西
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 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4]这对农村学
校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喜讯。
要使所有贫困家庭的学生受益,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此,国家应继续设立 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放在西部农村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继续扩大免费 发放教科书的范围,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并逐步扩大发放补助金的 范围;可以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等方式,帮助贫困学生 勤工助学并改善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争取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寄宿学校贫困生都能真正享 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做到不让学生因 家庭贫困而失学。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科版),2005(3):5-16。
[2]刘尧等.《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35-39。
[3]温家宝总理.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