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司法行政远程会见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远程会见(探访)管理工作,提高改造戒治质量,根据《监狱法》《禁毒法》《戒毒条例》《罪犯会见通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远程会见,是指通过远程视频开展监狱单位会见、戒毒单位探访以及亲情帮教等工作方式的总称。远程会见不改变“会见”“探访”“亲情帮教”等工作的性质。
第三条 远程会见是一项严肃的执法活动,是监狱、戒毒单位现场会见(探访)的拓展和补充,不改变监狱、戒毒单位对会见(探访)管理工作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司法局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 远程会见是落实治本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增强人民群众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便民、惠民工程,作为现场会见(探访)的补充方式,不改变监狱、戒毒单位以现场会见(探访)为主的现状。远程会见应优先适用以下情况:
(一)对积极改造(戒治)、表现突出的服刑(戒毒)人员的奖励措施;
(二)对年老(幼)体弱、行动不便、路途较远的服刑(戒毒)人员家属的便利措施;
(三)因改造(戒治)工作实际需要、政策暖心、以情感人的特殊措施。
优先适用于远程会见的服刑(戒毒)人员条件、范围、次数等有关规定由省监狱管理局、省戒毒管理局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亲属在司法局端远程会见监狱、戒毒单位内的服刑(戒毒)人员。亲属双方同时关押在不同监狱、戒毒单位的,可参考本办法,由一方服刑(戒毒)人员管理单位代其提出申请,对方管理单位审批同意后,按约定时间予以远程会见。
第六条 远程会见管理应坚持依法依规管理、有利于监管安全、促进罪犯改造和戒毒人员戒治的原则。
第七条 本办法下述内容所指会见人、会见对象等表述的特定含义如下:
(一)会见人,是指经监狱、戒毒单位批准在司法局端远程会见服刑(戒毒)人员的亲属、监护人或其他人员;
(二)会见对象,是指被远程会见的服刑(戒毒)人员;
(三)远程会见系统,是省司法厅统一建设的广东司法行政远程帮教探视系统的简称,包含:部署在互联网运行的,供会见人使用的远程会见预约子系统;部署在内部专网运行的,供管理机关使用的远程会见管理子系统。
第二章
基本规定
第八条 监狱、戒毒单位依照会见(探访)工作相关管理规定,决定是否同意服刑(戒毒)人员进行远程会见。
第九条 具备远程会见资格服刑(戒毒)人员的亲属,可以自行选择采用远程或现场方式会见(探访),监狱、戒毒单位不得强迫或指定会见(探访)方式。
第十条 远程会见应当由会见人提出预约申请,监狱、戒毒单位审批同意后,按约定时间予以实施。
第十一条 会见人申请远程会见的,一般每月安排一次,每次远程会见时长不超过25分钟。单次远程会见的会见人一般不超过3个。一次远程会见折抵一次现场会见(探访)。
第十二条 远程会见实行“领号预约”机制,一次会见服务视为1个服务号源,司法行政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远程会见设施情况和接待能力,预先设定本单位开放远程会见服务的具体日期(以下简称“服务日”)和“服务日”提供服务的号源数量。
第十三条 “服务日”原则上安排在工作日,司法行政各单位应在每月5日前确定下一个月的“服务日”和服务号源数量。
服务号源在会见系统中设定,在互联网上公开。
第十四条 监狱、戒毒单位每月开放号源240个以上;司法局每月开放号源80个以上;司法所可自行决定是否提供远程会见服务,提供服务的,每月开放号源20个以上。
第三章
预约申请
第十五条 会见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远程会见官方网站(http://ychj.gdsf.gov.cn)或“广东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提出远程会见的预约申请;也可以到司法局向现场工作人员提出预约申请。(注:在广东省监狱管理局门户网站、”广东监狱“微信公众号也可链接到远程会见官方网站)
第十六条 拟多人参与远程会见的,应由其中一个会见人提出预约申请,也可以委托其他人提出预约申请。以下将提出预约申请的经办人统称“申请代理人”。
第十七条 首次申请远程会见前,会见对象在监狱的会见人应按照《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罪犯会见工作管理办法》、会见对象在戒毒所的会见人应按照《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规定》,带齐身份证(护照)、居民户口簿或者结婚证等证明会见人与会见对象关系的证件,到会见对象所在的监狱、戒毒单位认定与其亲属关系。监狱、戒毒单位负责登记备案并录入远程会见系统。
第十八条 网上提出申请的,申请代理人必须实名注册,必须实名登记会见人的基本信息;到司法局现场提出申请的,申请代理人需带齐本人身份证原件和会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第十九条 网上提出预约申请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申请代理人登陆系统;
(二)填报拟会见对象;
(三)填报参与该次远程会见的所有会见人基本信息,以及与会见对象的亲属关系;
(四)选定拟远程会见的场地(司法局);
(五)选定号源,即拟远程会见的时间;
(六)如有必要的,可以填写申请理由或特殊说明;
(七)提交申请。
第二十条 到司法局现场提出申请的,现场工作人员应在会见系统中代其填报申请信息。
司法局负责如实填报申请代理人、会见人等申请信息。
司法局代其提出申请后,应提供回执,告知预约的时间、地点和查询审批结果的方法。
第四章
预约审批
第二十一条 预约审批工作由会见对象所在监狱、戒毒单位负责。监狱、戒毒单位应根据会见、探访相关管理规定,制定远程会见的内部审核程序,规范内部审批过程,安排专人每天登陆会见系统接收并处理预约申请。
第二十二条 监狱、戒毒单位应在自申请提出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会见申请超人数、超时长或其他人员因工作需会见等特殊情况的,审批时限可适当延长,延长时间不得超过2个工作日。
第二十三条 审核过程中,如发现会见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安排远程会见:
(一)身份、关系等信息不真实或不相符的;
(二)有精神疾病的;
(三)与会见的服刑(戒毒)人员案情有关的;
(四)其他不适宜安排远程会见的。
第二十四条 服刑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安排远程会见:
(一)被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期间的;
(二)正在接受隔离审查的;
(三)被集训、禁闭期间的;
(四)其他不适宜安排远程会见的。
第二十五条 戒毒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安排远程会见:
(一)正在生理脱毒治疗期间的;
(二)被使用保护性约束措施期间或接受单独管理的;
(三)其他不适宜安排远程会见的。
第二十六条 监狱、戒毒单位做出准予或不予远程会见决定,应及时登记到远程会见系统中。做出准予远程会见决定的,应提前通知服刑(戒毒)人员所在监区(大队),以及批准远程会见的具体时间,并告知会见人远程会见管理相关注意事项;做出不予远程会见决定的,应在远程会见系统上注明原因。
远程会见系统应具备短信提醒会见人和审批结果查阅功能。
第五章
远程会见过程管理
第二十七条 会见人应按约定时间提前抵达司法局会见场所。因故变更会见时间、会见人的,应当重新办理预约申请手续。无故迟到或爽约的,当月不再安排远程会见。
监狱、戒毒单位应按照本单位会见、探访相关管理规定,做好事前通知、押解警力安排及相关管控措施,确保会见对象准时抵达狱(所)内远程会见室。
司法局(所)应参照监狱、戒毒单位现场会见(探访)相关管理规定对会见人进行安全检查和现场管控。司法局(所)远程会见室应配套设置候见区域、物品寄存柜等。
第二十八条 会见人应服从现场管理工作人员安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局可以不予安排或者取消本次远程会见:
(一)大声喧哗、举止不文明,经工作人员劝阻不予改正的;
(二)无理取闹、扰乱正常秩序或辱骂威胁工作人员的;
(三)呈现醉酒状态的;
(四)有明显精神病症状的;
(五)易突发重大急病或引发猝死的;
(六)未经允许,擅自进入会见室的;
(七)不遵守司法局办公场所其他管理规定的。
第二十九条 司法局工作人员应严格核实实际到场人员身份。以下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参与远程会见:
(一)不在监狱、戒毒单位准予远程会见名单中的;
(二)未携带本人身份证明材料原件或与身份证明材料不符的;
(三)身份证件过期或证件模糊、无法辨识真假的。
第三十条 司法局核实会见人身份后,在安排远程会见前,应督促会见人签署《广东司法行政远程帮教探视系统会见人承诺书》(式样见附件)。
第三十一条 远程会见过程的监视、监听工作主要由监狱、戒毒单位工作人员负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狱、戒毒单位应及时插话予以警告,情况严重的应立即中止远程会见:
(一)使用隐语或外语交谈的;
(二)谈论有碍服刑人员改造、戒毒人员戒治或涉及监狱、戒毒单位保密内容的;
(三)会见人未经批准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的,或使用摄像录音设备进行录音、录像、照相的;
(四)其他有违反会见(探访)管理规定情形的。
第三十二条 司法局工作人员应配合监狱、戒毒单位做好本单位会见室的现场管理工作。如遇第三十一条规定情形,也可以主动中止远程会见。
第三十三条 会见对象有第三十一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监狱、戒毒单位可视情节停止会见对象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远程会见资格;
会见人有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一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司法局可以建议监狱、戒毒单位停止相应会见对象的远程会见资格;触犯法律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三十四条 监狱、戒毒单位的远程会见管理工作由原会见(探访)管理部门负责。司法局应指定一个部门做好上下级沟通衔接、服务号源安排、值班安排等统筹管理工作,可以采用指定专职人员或全单位轮班方式安排远程会见现场管理岗位人员。
第三十五条 远程会见现场管理工作人员应严格执法,规范管理,清正廉洁,举止端正,言语文明,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离岗;
(二)故意刁难会见人或随意延长、缩短远程会见时间;
(三)私自安排未经批准人员参与远程会见;
(四)索取、接受会见人或利害关系人的馈赠或吃请;
(五)其他违反远程会见管理制度的行为。
远程会见现场管理工作人员有上述行为之一的,相关单位应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远程会见系统及相关设施管理
第三十六条 省司法厅负责做好远程会见系统的建设、升级和运行维护工作,确保远程会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参与远程会见工作的相关单位,按规定使用远程会见系统,各自负责本单位服务号源安排、值班安排等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省监狱管理局、省戒毒管理局负责做好远程会见过程产生视频、音频等信息的存储和分析研判工作。
第三十八条 监狱、戒毒单位以及司法局,分别负责本单位会见室、会见设备、基础网络的维护管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因系统升级、网络故障、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影响,以及监狱、戒毒单位监管安全需要等特殊情形需临时暂停远程会见的,应及时发送提示信息告知相关人员。基本原则如下:
(一)因个别单位网络、设备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远程会见的,由该单位负责通知受影响的监狱、戒毒所、司法局以及申请代理人;
(二)因监狱系统、戒毒系统会见(探访)规定调整影响部分人员不能远程会见的,由省监狱管理局、省戒毒管理局负责通知相关单位和受影响的申请代理人;
(三)因系统升级导致不能远程会见的,由省司法厅负责通知相关单位和受影响的申请代理人。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远程会见是一项惠民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所指司法局,是指县(市、区)司法局。中山、东莞两地指定提供远程会见服务的司法所或司法分局,行使本办法规定的县(市、区)司法局权责。
第四十二条 有条件的司法所可以提供远程会见服务。自愿提供远程会见服务的司法所,相应行使本办法规定的权责。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含本数。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或与会见(探访)管理规定相抵触的,以会见(探访)管理规定为准。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司法厅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
自治区司法行政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司法行政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使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增强工作实效,根据上级纪委要求,结合本厅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廉政风险是指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及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廉政风险点是廉政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风险防范管理是对履行职务及生活中因不能廉洁自律而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所实施监督管理的各种方法、措施。
第三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目的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惩防体系,以预防为主,以廉促政,努力构建覆盖全体工作人员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防范机制。
第四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范围是:厅机关及直属各单位工作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及工作、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腐败风险。
第五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实行内部防范与外部监控相结合、事前防范与预警处置相结合、专防专控与普遍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管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纪委组织协调与部门具体实施相结合的原则。第六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行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部门领导直接具体负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督办协调的责任机制。
第二章 廉政风险排查
第七条 廉政风险点排查按个人自查、全面排查、等级确定、登记公示等步骤进行。
(一)排查风险点。每年2月底前结合工作考核总结,围绕工作职能,对每个部门、岗位、个人的工作职责、法定权限和运行流程,进行认真梳理,界定风险,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排查的方法是自己找、群众帮、领导点、组织定。
(二)确定风险点等级。针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腐败风险发生的几率或危害损失程度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界定,并确定风险等级。因工作岗位变动后的风险点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级风险(红色)一般指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人财物调配、刑罚执行、法律服务监督管理等有自由裁量权、审核建议权、决定执行权的岗位,容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
二级风险(橙色)一般指直接从事人财物、刑罚执行、三级风险(黄色)一般指工作岗位有可能发生违规违纪,对工作有不良影响的风险。法律服务监督工作的岗位,较易发生违规违纪行为的风险。
(三)进行登记公示。对排查确定的风险点,按职级和工作领域进行分类,分级建立风险点目录,在本单位(部门)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并报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有条件的应上网公开。
第三章 廉政风险防范
第八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以工作为周期,分为前期排查、制定防范措施;中期执行落实、监督检查;后期考核验收、及时整改三个步骤实施。
(一)制定措施。针对风险点和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政策制度要求等,对重点岗位、人员、环节等,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
(二)执行落实。根据防范要求,做好预防工作。个人要清楚自己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每月至少应对自己风险点预防纠正情况进行自查并小结;部门和主管领导每月应对所属人员自查小结情况进行督察点评;纪检部门应不定期进行督察。
(三)检查督察。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考核标准,各级领导应加强督察,及时发现和纠正所属人员的不当行为,防止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整改验收。对在自查或督察中发现的廉政风险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监督整改。为保证整改效果,主管部门一般应半年进行一次督察,进行全面考核。第九条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由各级纪委统一部署协调,具体由各单位纪检、监察、政工、机关党委等部门负责实施。
第十条
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一)廉政教育。各单位每年应制定廉政教育计划,组织开展各种廉政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并建立廉政教育工作台帐、档案。
(二)文化教育。各单位、各部门应定期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以廉政促勤政。
(三)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应通过个别谈话、信访接待、主动走访等形式,随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在职务任免、岗位调整等重大事项时,应及时进行谈话、警示、告诫,帮助解决可能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消除廉政风险。
(四)坚持制度。按照科学、规范、简明、适用的原则,不断修正完善干部管理、财务管理、狱政管理、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狱务公开等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健全,有章可循。
(五)信息公开。按照各单位、各部门工作职责,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政务(狱务、所务)公开,不断充实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六)强化监督。综合运用巡视、审计、警务督察、纪检监察干部直接管理、四统一、绩效考核内控机制的作用,强化监督执行。
第十一条 监督检查。
(一)信息监测。通过网上监控、巡视、审计、警务督察、述职述廉、信访举报、行政投诉、社会反映等,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掌握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争取防控的主动性。
(二)定期自查。纪检监察部门每半年组织对本单位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开展一次自查,并向各级党委和上级有关部门书面报告自查情况。自查的主要内容:风险点是否查找全面、准确;预防措施的制定是否具有针对可行性,措施落实是否取得积极效果;管理范围内相关人员廉洁自律、履职尽责情况;制度机制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督促整改。对于发现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处置措施,避免问题扩大。对预警后未及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按照相关规定启动问责机制。
第四章 廉政风险考核
第十二条 考核内容。
各级纪委每半年对本级、直属单位、所属部门进行一次考核。主要内容是:组织领导和工作任务落实情况,风险点查找、制度机制建设、防控措施落实、廉政风险预防管理效果等。
第十三条
考核方法。
(一)自查。各直属单位对所属部门和单位按照考核标准每半年对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管理进行一次自查和评估,形成自查报告,并上报厅纪委。
(二)抽查。根据实际进展情况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随时进行抽查,根据需要进行通报。
(三)考核。根据责任制考核的有关规定,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责任制考核中,一并进行。
第十四条
考核等次确定。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考核实行百分制,分为“好(90—100分)”、“较好(80-89分)”、“一般(70-79分)”、“差(70分以下)”四个档次。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各单位应提出修改意见。各单位可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上级纪委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厅纪委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十:
平湖市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发挥中介机构对优化投资环境、助推转型发展的积极作用,根据《浙江省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对象
本办法所称中介机构是指依法登记设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业务规则或程序,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为委托人提供有偿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具体对象包括:
1.工程咨询、评估类中介机构; 2.工程勘察、设计类中介机构; 3.工程测量类中介机构; 4.工程检测类中介机构; 5.工程图审类中介机构 6.工程监理类中介机构; 7.市场准入类中介机构;
8.符合《浙江省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与行政审批相关的其他中介机构。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实施政企分开,推进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最大限度地消除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建立健全中介服务充分竞争机制,激发中介市场的发展活力。
2.依法执业原则。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统称法律)和政策规定,按照“独立自律、公正高效、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原则,遵守执业规则和职业道德,依法开展中介业务,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和其他责任,其合法执业行为受法律保护。委托人有权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3.自律规范原则。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中介机构建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应当加入行业协会,自觉接受行业协会监管。行业协会要建立健全自律性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履行自律、服务、指导、协调等功能作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行业执业标准、自律规范和惩戒规则,规范收费和行业竞争。
4.协调监督原则。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管理范围内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进行日常监管和指导,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标准,制定本行业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制度及考评实施细则。成立平湖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府办分管副主任,纪委副 — 2 —
书记、监察局局长、行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纪委(监察局)、发改局、规划建设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下设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设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由行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全市性督查活动的组织实施。
三、管理内容
(一)规范执业行为
1.中介机构应当亮证、亮照经营,并在其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布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执业人员身份、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监督投诉电话和地址等事项,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自觉遵守执业规则和职业道德,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出具的书面报告必须真实、合法,并及时、如实地告知委托人应当知道的信息,对执业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及其他秘密事项予以保密,如期完成委托合同及业务规范规定的其他事项等。
3.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除即时清结及简单的中介业务外)应当依法与委托人签订合同,并执行收费登记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中介机构应当做好执业记录,内容包括委托事项、委托人的具体要求、收费标准及支付方式、履行合同应当遵守的业务规范要求、委托事项的履行情况等。
(二)严禁违法违规行为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严禁下列行为:
1.提供虚假信息、资料危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 2.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证明文件及其他文件; 3.采取隐瞒、欺诈、贿赂、串通、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损害委托人或他人利益;
4.无证照执业或同一执业资格证跨单位执业,以及超经营范围执业;
5.聘用无执业资格人员执业,聘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
6.利用执业便利违规操作谋取不正当利益; 7.法律及行业规范禁止的其他行为。
四、工作措施
(一)实行市场准入制。除涉及国家机密、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外,按照“非禁即入、不适则调”的市场准入原则,允许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进入市场开展业务。各行业主管部门不得利用职权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中介机构不得通过划分服务区域等形式变相垄断中介服务市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中介服务行业。
(二)实行备案公示制。新设立的中介机构应当及时到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进行备案。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定期对备案的中介机构通过媒体和网络进行公示,并每年组织对其开展诚信等级评定。
1.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2)执业资质证书原件及复印件;(3)机构执业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情况表;(4)机构自律管理制度;(5)服务承诺制度。
2.依法不需要设立分支机构的非本市中介机构,在本市从事中介服务的,事前应当向市行业主管部门和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进行备案,并提交上述备案材料。
3.中介机构变更、注销的,应当向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进行备案。
4.法律对中介机构设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实行报告复审制。中介机构服务建设投资项目时所出具报告及相关审查意见与法律和行业标准差距较大的或服务对象对其有异议的,由行业主管部门复审或委托中介机构再审,由此产生相关费用及损失由责任单位承担。
(四)实行联合检查制。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协调工商、税务、审计、物价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对中介机构的证照、执业记录、财税管理等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每年1~2次。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应当将检查记录存档。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违反法律等规定的,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建议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和行业协会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对情节严重的,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执业资质管理机关吊销其执业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实行信用等级制。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组织协调,每年对中介机构进行公开评议(《平湖市行政审批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附后),参评范围为社会各界服务对象,评议结果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并建立诚信档案。各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根据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群众评议及投诉情况,结合年检年审,对中介机构实行“A、B、C、D”诚信等级评定制度,分门别类建立诚信档案。对违法违规的行为,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在其诚信档案中给予警示记录,并通过媒体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六)实行信息公开制。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建立中介机构电子信息平台,将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的基本情况、资质等级、服务时限、服务流程、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和信用记录等信息向全社会公示。委托人根据需求自主选择中介机构。要不断拓展网络信息功能,积极探索开展网上委托中介服务;实现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发布中介机构的信息、资料及各类活动开展情况;公示评议结果;设立网上举报、投诉热线,及时反馈处理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本市中介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其他
(一)涉及行政审批之外的中介机构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本办法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负责解释。
(三)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平湖市行政审批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试 — 6 —
行)附件:
平湖市行政审批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公平有序、服务规范的经营风尚,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 发展,根据《浙江省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和《平湖市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为依法登记设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业务规则或程序,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为委托人提供有偿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中介机构”)。
包括:
1.工程咨询、评估类中介机构; 2.工程勘察、设计类中介机构; 3.工程测量类中介机构; 4.工程检测类中介机构; 5.工程图审类中介机构
6.工程监理类中介机构; 7.市场准入类中介机构;
8.符合《浙江省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与行政审批相关的其他中介机构。
第三条 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是指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根据中介机构自查自评情况,以该中介机构基本信息和日常信息为依托,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出具的中介机构诚信评价初评意见进行分析,然后确定其信用等级的系列工作。
第四条 信用等级评价不得向中介机构收取费用和增加其他负担,并实行滚动评价,不搞终身制。
第五条 信用等级评价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负责全市中介机构信用评价组织及等级确定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负责所属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的组织和初评工作。
第二章 信用等级评价内容
第六条 信用等级评价采用百分制,根据评价分数分为A、B、C、D四个等级,并记入诚信档案。其中A级占比不超过20%。
A级属信用优良,评价分数为90分(含)以上; B级属信用一般,评价分数为75-90分(不含); C级属信用缺失,评价分数为60-75分(不含); D级属信用严重缺失,评价分数为60分(不含)以下。中介机构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评价为D级:
(一)采用欺诈、胁迫、贿赂、串通等非法手段承揽业务的;
(二)发布虚假信息,出具虚假报告和其他证明文件的;
(三)索取、收受合同以外酬金、财物或利用职业便利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四)满一个会计,应当提供评价资料而拒绝提供的;
(五)其他应当被评定为信用严重缺失的行为。
第七条 中介机构信用等级主要从规范执业手续、遵守法律法规、推行办事公开、建立执业档案和恪守执业道德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一)规范执业手续。各类证照齐全且合法有效,资产财务状况透明规范,从业人员数量、资格和劳动合同签订符合规定要求,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报告有关事项或办理备案手续,积极配合开展日常监管工作,及时办理证照变更、年检手续。
(二)遵守法律法规。严格履行合同,依法及时纳税,不超出范围执业,不出具虚假报告,不泄漏商业秘密,不违规转包挂靠,不出借资质牟利,无不正当竞争,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无不良信贷记录。
(三)推行办事公开。印制便民服务指南,建立各类信息公示制度。将机构名称、经营地址、联系电话、执业资质、服务项目、收费依据、承诺时限、操作流程和信用等级等内容向服务对象公开。
(四)建立执业档案。妥善保管各类账簿凭证、执业记录、委托合同等有关资料。工作台账资料全面、清楚。
(五)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理念,— 9 —
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热情高效,廉洁从业。中介行为承诺时限设置符合执业标准、行业规范和工作实际,能按时或提前兑现承诺。
(六)无其他不诚信行为。
第三章 信用等级评价程序
第八条 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每末组织开展一次。新设立中介机构未满一个会计的,不参加信用等级评价。
第九条 信用等级评价按照“自评、初评、定级、公示、发布”的工作程序来进行:
(一)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部署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二)中介机构根据通知要求准备自查自评等信用评价相关资料原件。
(三)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出具所属中介机构信用评价初评意见。
(四)向法院等有关部门征询中介机构相关情况。
(五)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述情况和平时掌握信息进行复核,重点对初评为A级和D级的中介机构进行复核,复核后确定评价等级。
(六)将确定的中介机构信用评价等级通过相关媒体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对公示有异议的,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再次组织复核。中介机构存在虚报、造假等行为的,则直接将其评价为D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存在故意庇护等行为的,则对其予以中介机构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扣分。
(七)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将最终评价结果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告,并纳入信用档案管理。对评价为A级的中介机构,颁发优良信用等级证书。
第十条 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日常监管与评价相结合,并接受社会监督。年末,根据评价情况重新确定信用等级。
第四章 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一条 国家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项目招标、评先评优、信贷支持等工作中,应当征询中介机构信用等级和信用记录。政府性投资项目需要采购中介服务的,在招标文件中应当注明相应的信用等级要求。
第十二条 对评价为A级中介机构,可以实施以下激励措施:
(一)年检(审)时实行免检(审)制或随到随检(审);
(二)推荐参评先进;
(三)优先推荐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
(四)条件成熟时,优先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公,引导服务对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
(五)实行直接挂钩、重点跟踪服务制度,扶持其做大做强;
(六)其他激励措施。
第十三条 对评价为B级中介机构,列入一般日常管理。可有针对性做好监管和服务工作,鼓励和帮助其不断增强信用意识,提高信用水平,以提升信用等级。
第十四条 对评价为C级中介机构,列为日常监督检查、抽查
和督促整改重点对象;在办理登记或年检证照时予以重点审查;不授予或撤销其相关荣誉称号,在其参与政府性投资项目、取得信贷支持、争取财政性补贴时从严把关;法律、法规、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十五条 对评价为D级中介机构,根据其违法违规情况等不良表现,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建议各登记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依法依规作出处理。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对纳入不良信用等级信息记录的非本市中介机构,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将不良行为记录通报其工商注册所在地的行业主管部门,并提出惩处建议。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涉及行政审批之外的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具体评价细则,报市监察局、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并经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市监察局、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中介机构管理服务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北京市司法鉴定人助理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司法鉴定人助理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司法鉴定人助理行为,维护司法鉴定辅助工作秩序,培养和储备司法鉴定后备力量,保障我市司法鉴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司法鉴定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人助理(以下简称鉴定人助理)是指尚不具备独立开展司法鉴定工作能力,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毕业,尚不符合申请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的年限、工作经历等要求,经司法鉴定机构(或其发起成立单位,以下同)正式聘用,在司法鉴定人的指导下专门从事司法鉴定辅助业务的人员。
鉴定人助理应当按照登记的业务类别从事司法鉴定辅助业务,所登记的业务类别不能超过2项且不得跨专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北京市司法局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聘用的司法鉴定人助理的管理。在鉴定机构专门从事技术辅助工作的人员不属于本办法调整范围。
第二章鉴定人助理的管理
第一节 司法鉴定机构对鉴定人助理的管理
第四条 司法鉴定机构作为鉴定人助理的直接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鉴定人助理的专业、特长和见习期的表现,合理确定其所辅助的鉴定业务类别,指定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鉴定实践经验丰富的司法鉴定人负责指导其参与鉴定工作;
(二)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规范鉴定人助理行为;
(三)与鉴定人助理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关系,签署劳动合同;
(四)定期推荐具备相应条件的鉴定人助理申报专业职务任职资格;
(五)定期对鉴定人助理进行业务辅导,为其积累实践经验,督促其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六)建立鉴定人助理工作档案,对鉴定人助理进行入门培训,对其所从事的业务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每年至少2次),详细记载其参与鉴定业务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等情况及考核情况;
(七)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五条受到停业整顿以上行政处罚并处于处罚期的司法鉴定机构不得接收鉴定人助理。
第二节 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对鉴定人助理的管理
第六条 鉴定人助理经机构正式聘用后应当及时加入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成为协会的非执业会员,自觉接受协会管理。
第七条 鉴定人助理具备下列条件的,应当通过所在机构办理入会,申领《会员证》相关手续: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品行良好,热爱本职工作;
(二)取得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位证书;
(三)身体健康,能够专职从事司法鉴定辅助工作;
(四)由司法鉴定机构正式聘用,见习期满3个月。
第八条 鉴定人助理须持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会员证》从事司法鉴定业务辅助工作。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鉴定人助理资格:
(一)因故意犯罪或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受过开除公职处分的;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
(四)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 鉴定人助理申领《会员证》,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见附件1);
(二)《司法鉴定人助理登记申请表》(见附件2);
(三)身份证复印件;
(四)与鉴定机构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五)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六)申请人人事档案保管部门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原件;
(七)2寸近期蓝底免冠彩色照片2张;
(八)应当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十一条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接到申请材料后,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对于符合条件的,颁发《会员证》;不符合条件的,告知鉴定机构理由;《会员证》的颁证日期视为申请人正式成为鉴定人助理的日期。
第十二条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对鉴定人助理的管理包括:
(一)负责对鉴定人助理工作情况和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助理管理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二)组织鉴定人助理参加相关培训;
(三)协助司法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司法鉴定人助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以及行政许可准入前的能力评估考核工作;
(四)对鉴定人助理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并给予行业处分;
(五)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章鉴定人助理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三条鉴定人助理享有下列权利:
(一)接受协会组织的培训;
(二)在司法鉴定人指导下,辅助办理相关司法鉴定业务;
(三)从事司法鉴定专业学术研究,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四)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四条鉴定人助理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范,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管理;
(二)遵守司法鉴定机构制定的鉴定人助理管理制度;
(三)保守在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四)配合所在机构和协会的考核、能力评估等工作;
(五)每年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不得少于20学时;
(六)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五条鉴定人助理由所在机构转入其他鉴定机构工作的,应当由转入机构为其办理《会员证》变更手续,其助理期可以合并计算。
鉴定人助理与所在鉴定机构解除劳动关系且未转入其他鉴定机构工作的,机构应当及时为其办理《会员证》注销手续。
第十六条鉴定人助理在从事助理工作期间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在司法鉴定人的指导下,辅助做好送检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做好检材的接收、提取、标识、分发、传递、检验、保存、处置等情况记录;
(二)辅助司法鉴定人对检材进行检验或对活体进行检查;
(三)辅助司法鉴定人完成司法鉴定文书初稿的起草、校对、制作等工作;
(四)辅助司法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业务档案的归档工作;
(五)其它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十七条鉴定人助理持《会员证》开展辅助工作期间,可视为司法鉴定相关工作经历,待其符合申请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条件时,协会负责审核鉴定人助理档案,对于符合条件的,向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
鉴定机构中实际已经在履行鉴定人助理职责的人员,应当在本办法正式实施后及时办理入会手续,同时由鉴定机构出具证明材料,经协会认可,可追溯其开展辅助工作的期间。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鉴定人助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收回其《会员证》,及时交回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
(一)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会员证》的;
(二)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三)不遵守司法鉴定机构规章制度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不履行工作职责,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
鉴定人助理因上述原因被取消会员资格的,3年内不得申领《会员证》。
第十九条 鉴定人助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酌情作出处理:
(一)单独受理鉴定案件的;
(二)以自己或者所在鉴定机构的名义出具与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咨询意见书的;
(三)在司法鉴定文书上署名的;
(四)以司法鉴定人身份出庭接受质证的;
(五)同时在两个(包含两个)以上鉴定机构从事司法鉴定辅助业务的;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对于构成行政处罚的,协会对其实施行业惩戒后,同时建议司法行政机关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司法鉴定机构不认真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管理职责的,由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依据相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船舶远程电子签证管理办法(试行)
船舶远程电子签证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便利船舶进出港口,提升海事服务能力,提高监管效率,规范船舶远程电子签证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签证管理规则》(以下简称“《签证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船舶远程电子签证(以下简称“电子签证”),是指船舶或其经营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船载设备等方式,远程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的行为。
第三条 实施电子签证应遵循诚信、高效、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 电子签证与窗口签证并行实施,具有同等效力,船舶可自主选择签证办理方式。
第五条 船舶办理电子签证适用本办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主管全国的电子签证管理工作,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的电子签证管理工作。
第七条 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电子签证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建立和完善电子签证相关信息管理制度。
第二章
申 请
第八条 船舶在申请电子签证前,应向船籍港海事管理机构申请注册,提供准确、有效信息,并同意电子签证服务条款。
海事管理机构为注册的船舶提供电子签证账号和身份认证方式。
第九条 符合《签证规则》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办理航次签证的船舶,可以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电子签证申请。
电子签证的申请人为船舶或其经营人。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电子签证。
第十条 申请人应当在船舶计划靠泊4小时前申请办理进港电子签证,但提前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申请人在获准上一港出港签证许可后,方能申请办理拟抵达港口的进港签证。航程时间不足4小时的,应在出港后立即申请拟抵达港口的进港电子签证。
第十一条 船舶抵港后,申请人应当在开航4小时前、24小时内,申请办理出港电子签证。
在港时间不足4小时的,应在办妥进港签证后立即申请出港电子签证。
第十二条 船舶办理电子签证时应提交船舶动态、货物装卸、在船人员情况等航次信息。
《签证规则》第七条第二款所述的相关资料以电子形式进行审查,可免于提交。
第十三条 申请人应如实提交船舶电子签证信息,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四条 申请电子签证的船舶应按有关规定始终保持其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处于正常开启状态,正确显示本船信息。
第十五条 船舶申请电子签证不成功或海事管理机构不予受理时,应到签证站点办理窗口签证。
第三章
审 批
第十六条 海事管理机构根据《签证规则》要求,对申请电子签证的符合性进行形式审查,对于符合签证条件的船舶,准予签证,反馈电子签证审批结果,并提供验证方式;对于不符合签证条件的,不予签证,并注明理由。
第十七条
办理电子签证的船舶应将船舶动态、货物装卸等航次信息和电子签证的审批结果以及验证方式,记录在船舶签证簿中,保持记录连续准确。
第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保持连续完整的船舶签证数据,供船舶或其经营人、相关机构和人员等按权限进行查询、验证。
第十九条 依据《签证规则》所规定需要变更、补办或撤销电子签证的,申请人可通过电子方式或到相关签证站点办理变更、补办或撤销。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电子签证的申请人及其代理人应遵守服务条款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对电子签证申报信息采取系统校验和人工校验的方式进行审查,并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核实该船实际位置信息,必要时,应派员进行现场检查。
第二十二条 海事管理机构定期对所办理的电子签证数据进行抽查,检查电子签证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以及船舶航次动态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二十三条 海事管理机构应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对存在以下严重违规行为的船舶或其经营人,应暂停或终止其远程电子签证服务:
(一)故意提交虚假的申请信息,以骗取签证;
(二)谎报、瞒报以逃避船舶签证;
(三)恶意提交申请、变更和撤销等信息,影响正常电子签证工作;
(四)故意关闭船载AIS设备,以逃避海事管理机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船舶或其经营人应谨慎选择申请代理人,并承担其电子签证代理行为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船舶或其经营人应妥善保管电子签证账号和身份认证方式,因账号泄露所造成的任何损失由船舶或经营人自行承担。
第二十六条 电子签证船舶及其经营人应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通信信息安全,以及保密、人身权益、版权等相关规定,不得利用电子签证进行任何违法、侵权等不正当活动。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