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5篇)

时间:2019-05-14 20:3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

第一篇: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原名陶文濬,笔名“知行”,后改为陶行知。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校专攻教育行政,师从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博士。回国后积极从事平民教育活动,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上海市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中学、重庆社会大学等学校。针对当时学校教学的弊端,陶行知不仅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还提出了创造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六大解放”学说,对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使人人都能创造。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以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但是囿于传统文化、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局限,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我们必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

陶行知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陶行知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只是长期以来,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在解放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对学生的创造萌芽要积极的培植和爱护,使学生养成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这足以说明了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就必须从教学民主入手,形成师生间的“心相近、语相通、情相融、理相达”,反之,师生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理解,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想,促使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心理学认为,人的素质、体能、智能、技能的发展有赖于多种感官参与。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因为小孩子把她的一个新买来的金表拆坏了,在大怒之下,把小孩子结结实实打了一顿。陶行知知道后对她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掉了。于是这位朋友就向陶行知请教补救的办法。陶行知说:“你可以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你就给多少钱,但附带的条件是要你的小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

解放孩子的双手,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提高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使智力获得发展,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更多本领的内在动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凡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尽量不要用讲解或演示来代替,而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3、解放小孩子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嘴巴,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积极地发言,讲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说错、允许他们的意见与老师不一致,从而保护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口若悬河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就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谈不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鼓励与尊重他们提问。对那些木讷寡言,想问又担心提问质量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心理负担,解除疑虑。要引导学生善问,把问题提到“要害”处、关键处,提高问的质量。还应激励学生乐问、勤问,随时随地问自己、问别人,让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在“问”中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发展他们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4、解放孩子的眼睛。观察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从对具体事物的外表出发,经过一系列活动到抽象出其本质属性,再由抽象回到具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投影片、录象、课件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运用生动的、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5、解放小孩子的空间。陶行知认为,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解放了小孩子的空间,他们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课堂中跳出来,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要以书为师,还要以社会,以大自然为师。创新需要广博的知识,书本仅是理论性知识,理论知识再渊博,没有丰厚的实践基础,谈创新,谈发明,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只有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走出课堂,才能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陶先生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现行的考试制度虽有所改进,但人们仍把分数看得很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仍有不少教师与家长联手封杀了应属于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正如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学生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层出不穷的“课堂作业”侵占了本属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摧残了成千上万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不科学的考试方法及不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必然会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了儿童的时间,就等于解放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就等于解放了儿童的创造思维。教师应悉心深究教材,专心备课,精心设计作业,并在课内留有做作业的时间,课后作业时间相应减少。只有这样,才算名副其实地解放了儿童的时间,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这“六大解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对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他们有“创造之地”、“创造之时”,成为新世纪的“创造之人”。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终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其中重要的一个主张,就是创造教育,就是致力于为学生建设一个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无论是在他所开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还是他所提倡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他都把创造教育作为其中的宗旨。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教师的创造精神。他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毕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创造性,就很难适应今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

第二篇: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

开拓者

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入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对一本书的见面问是:您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陶行知认为,凡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有帮助的书,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书。这里的“用”与生活中的“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用主要是指直接使用某种工具或物件去做具体某件事,用就是做。而用书的用是广义的用,包括思想上的用和行动上的用两个方面。看了一本书,能帮助我们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是用,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也是用。总之,为了用的目的去看书、读书、讲书、听书都可以说是“用书”。因此,陶行知说:“我们用书,有时要读,有时要讲,有时要听,有时要看;但是读、讲、听、看都有—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家骏.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刘娟.浅析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及启示[J].考试周刊,2013.[3]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7).[6]鲁印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 2005,(2).[7] 黄伟先.真善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J].学术论坛,2011(8).[8]邰宜娟.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四篇: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徐昌龙

暑假闲暇时又一次翻阅了《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再次拜读先生的《创造的教育》,发现这篇文章中的许多思想理念竟与新课改的不谋而合。

首先,这篇文章提到了创造,他说创造是由行动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的过程。为说明这创造,先生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鲁滨逊的“物质的创造”和林黛玉的“精神的创造”的例子。都是由于行动发生了困难,由行动的困难引发解决这困难的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创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竭力推行的一种教育理念,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很重要的理念也是要学生学会创造、创新,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实验解释已发现的结论,进而发现创造新的东西。所以科学课上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氧气的制法》,动手让学生知道加热高锰酸钾可制得氧气外,分解水也可以产生氧气,这样既验证了课本上的结论,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知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为“创造而教”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密切。

其次,陶行知在《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中的一篇《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到:“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那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先生提出“六大创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劳动;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交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他们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儿童的时间安排得拥挤,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有机会学习人生„„归纳起来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为“学”服务。因为只有还学生学习的权利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也正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所在。我们老师无论对学生采取表扬或激励、运用多种教学技术、竭力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抢答或竞赛、让学生主动去调查实践,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一个积极主动不断完善、发展自我的主体,进而开启学生的创造之门。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造的教育,也就是行动的教育,教育有行动才能搞好。陶行知先生早已深邃的眼光认识到当时旧中国的教育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应试教育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但现在如果还是一味的死抱着课本向学生猛灌,只能培养出一群眼高手低的“书呆子”。所以教育必须有行动,怎么行动?改革!改革才能破旧立新,才能进步发展。只有改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符合历史的潮流,符号教育发展的规律,而新课程改革也正是循着这个思路走过来的。再次,陶行知说教育需要行动,行动的教育需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也就是要解放小孩,让他们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新课改也正是提倡学生从行动中求得知识,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探求的过程,而不是死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重视合作探究的过程,采用分组讨论竞赛等形式来完成。而这些形式正是行动教育的体现,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回复他们自然本能的创造天分。陶行知先生说:“知识是从行动中求来的,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只有勇敢的行动才有真知识的获得。”这正是新课改的精神所在,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几个科学家,有发明创造,必须以头脑指挥行动,以行动的经验来充实他们的头脑。

并且,陶行知先生指出行动的教育应是这样的: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先生在上了几节课以后,鉴别了几个较有天分的、聪明的大徒弟。以后教师就专门去教大徒弟,所以他们的精神容易去推动他们,学问也容易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去。大徒弟再把他所学到的,分别去教那些小徒弟。学生们很活动地去找寻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而这不正是新课改中分组学习、一帮一互助学、好学生带动差学生学习方式的延伸吗?

另外,陶先生提出创造的教育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开,新课程中有要求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自愿为社会做些服务等活动,也就无形中要求学生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把理论融于实践。陶先生最后还提到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教育从生活中来,他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儿子,他是喜欢赌博的,他的母亲训斥他。但他的母亲却悄悄地到邻居家赌博去了,他在窗外看见他的母亲赌博,于是也到别处赌博去了,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赌博生活,就造就了他赌博的人生。新课程也体现着生活教育,无论现在所用的教材,还是课堂组织的活动都非常地生活化,你教育学生不染发,自己倒首先卷了个鸡窝;教育学生不骂人,自己倒出口成脏,又何以教好学生呢?所以生活教育很重要,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很多是课本无法代替的,有生活才有创造。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某种意义上的延伸。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初读,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一、一面教一面学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二、爱满天下

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当我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我找到了答案,就是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因此,我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常言道:种花种草别种刺,教师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手足一样,千万不要说到优生笑,差生跳,让教师的关爱给学生带来了一缕阳光,让他们自由地、健康地成长吧!

下载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大全)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泉州市丰泽实验小学 吴小萍 对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我看来,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选合集]

    教师评分________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李艳萍(xxxxxxxxxx) 摘要:陶行知是现代杰出的人名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铁西区 肇工三校 肇工三校是区内一所学习研究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努力践行素质教......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一)南通市沿河桥小学 仇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述 陶行知是我国众所皆知的伟大教育家,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