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仁井冈山演讲稿_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

时间:2019-05-14 20:2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包天仁井冈山演讲稿_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包天仁井冈山演讲稿_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

第一篇:包天仁井冈山演讲稿_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来到了江西井冈山,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是我党武装斗争的发源地,是我们中国的中心地带。我的家乡是在长白山地区,属于中朝边境地区的深山老林里,到现在还没有火车,只有汽车开通,就是在那里我开始了英语教学生涯。我在乡下从事中学教学十年,和我一起来的李永大是我81年教的学生。后来到了通化师范学院,这所70年代成立的本科院校比井冈山学院成立时间长一些,规模大一些。我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开始做起,又担任了八年副院长、院长。一直到前年下半年从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我在通化师范学院主要给外语系上专业课和大学英语课,各种课型和课本都上过。90年我在吉林省通化市白手起家,创立了《英语辅导报》,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通化地区原来居住的主要是满族人和朝鲜族人,我是满族人,在座的李永大是朝鲜族人,都是少数民族。到50年代,山东人、河北人到那里开发,汉族人逐渐多了起来。

《英语辅导报》创立伊始,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对中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教学理念、教法、教材、测试等方面作了更深入的研究。最近15年来我一直国内国外奔波,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国外,主要是在英语是母语的国家。这几年又常到英语是二语和外语的国家去考察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一些国际组织里担当领导,参与组织工作。这样就对中国的外语教学和国外的语言教学有了更宏观的、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很多理念和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六年前我就竞选成为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管理委员会(共13人)的常务理事兼会务委员会委员(共3人),连续六年一直是亚洲的唯一代表,有了国际专业学术组织的参与权、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这个机构总部在英国的肯特大学,所以去英国的次数多一些,连续10年来差不多一个月要去一次。我在考虑全世界的英语教学怎样才能省时省力的同时,还在考虑英语和其他学科的和谐发展,因为英语只是基础教育学科之一。除了《英语辅导报》等英语产品风靡全国外,我们的《语文学习报》每一期发行量达到了300万份,形势喜人。接着《数学辅导报》开始发行,所以思考的范围更大一些。今后还有其他学科的报刊陆续开始编辑发行。

我是在72年上的大学,专业是英语。当时就读的大学是四平师范学院,现已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有一些老同志知道,那一年是文革期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也可能你们听说过,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在一些人的眼里,我的讲话内容和学术观点可能有一些悖论。到底是什么言论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但是我们要坚持一条,就是用科学精神不断地质疑。外语教育也是一门人文科学,科学是无止境的,是需要不断质疑的。英语是外来语,我们对英语的认识,对英语教学及学习规律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最近有人大代表公开批评学术界一些不良现象,包括学术腐败,有些人错误的言论误导了社会。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十来年,课改进行了五、六年,现在还是进行时。随着素质教育和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很多矛盾和问题显现出来了。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办教育,教育经费还不到gdp总量的百分之四,在全世界排名是靠后的,还不如一些非洲国家的教育投入。最近人大、政协讨论的一个亮点是师范教育要免费,也仅仅是教育部所属的六所重点师范院校。这些大学免费不免费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些大学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大部分都不是到基层的中小学当老师。少数师范生免费说明中国重视教育。另外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的问题,实际上义务教育阶段早就应该免学杂费,否则怎么能叫做义务教育。我们邻近的国家朝鲜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一直处在战争的边缘,又遭受国际制裁和封锁,学杂费是全免的,还免费提供文具、课本、服装甚至伙食,教育条件比我们好多了。

英语是外国语,在我国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普及英语教学也仅仅有近30年的历史,小学英语教学的普及历史就更短了,2001年秋季陆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授英语,还不到十年。当时普及小学英语时教学理念、教法、教材、教师培训等没有及时跟上,比如教师的学历和业务水平到现在也不乐观,与其他学科相比,过于年轻化。年轻是好事,但过于年轻化是不妥的。外语教师要有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97年我给李岚清总理写了关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十条建议,有一万多字。李岚清总理亲自批示,这是国家领导人对外语教育的第一个批示,提到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是一个事实,需要研究改进,希望有关部门必须尽快解决。我国搞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外语教学上不去是要吃亏的。我们的素质教育是由外语教育引起的,当时是在湖南汨罗会议上提出。97年8月20日在烟台正式宣布实施素质教育。而紧接着课改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改革是无止境的,改革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不改革就没有希望,我们不能寄成功的希望于一次改革,否则我国就不需要现在的第八次课改了。改革开始阶段我们没有成功的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探索,往往是先有实践,后有文件支持。现阶段的课改比较急躁,是边实验边完善课程标准,课改区逐年扩大,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然而,课改又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问题,是否会成功还难说,但我坚信改革是永恒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下一轮改革可能已经开始了,可能正在酝酿。我昨天得到了一个消息,台湾的课改经历了十年,结论是十二万分的失败。美国八十年代末开始的课改,还有法国、韩国、日本和香港等地区的课改都已经失败。他们采用和提倡的是我们现在的课改内容,即建构主义、快乐学习法等。比如日本过分强调学生的权利,导致教师无法上课,课堂秩序不能得到保证。台湾的英语教学强调“跑班”,分层教学,强调一纲多本,多元化,结果遭到彻底失败。大家可以看3月13日的《参考消息》有这方面的报道。从各种媒体显露出来的消息判断,中国的课改已经到了转折点。课程标准到现在还是一个实验稿,一直没有修改,所以说在政策上并没有确定下来,在合法性上还存在着争议,但是我们的改革还是要向前走的。我今天首先要讲的就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事情。改革不一定都是对的,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纠错的过程。

我今天的题目是“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可以是“外语教学的奇谈怪论”,大家听了之后可以质疑我。我讲完之后给大家一段时间互动,继续讨论这些外语教学的谬论或者是对外语教学的反思。在这之前,我还在江苏扬州市讲学的时候讲了中国英语教学的十大神话。所谓神话就是虚无飘渺的,不可能实现的故事。我讲完这十大神话之后,在英国发现出了一本书,叫做《英语的二十个神话》。现在我讲的二十个奇谈怪论,包括了在江苏讲的十大神话,剩下的十个没有那么大,也是虚构的,错误的,可以统称为外语教学的奇谈怪论,我主要讲的是前十个比较大的谬论,是我大半生对外语教学的思考,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专家或学者敢于公开站出来和我辩论,令我懊恼。因为学术上很多事情不辩不明,我有责任提出我的观点。我讲的同时大家可以准备问题,可以直接问,也可以写纸条,用英语问汉语问都可以。在座的教师都是各市县的英语教研员和骨干英语教师,还有英语教研组长,英语学科带头人,应该能提出很多现实的和尖锐的问题。

外语教学的第一个神话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培养英语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大家可能听到很多专家讲过在中国如何培养中国人的英语交际能力,这是不存在的神话。如果某个专家总是强调英语交际能力,那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他就是一个伪学者,不懂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基本常识,不论他有什么头衔。交际能力是和语言能力相对应的一种能力。五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乔姆斯基是美国人,出生于1928年,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是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无论语言学界哪一个流派,承认他也好,否认他也好,半个世纪以来都以他的观点作为重要参考。乔姆斯基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质疑他的老师skinner,质疑结构主义的学说,开始注重人的内在的生物属性和能力。人类因有先天的和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可设想为某种“普遍语法”或生成语法,即操本族语者借以产生和理解自然语句的一套规则。语言能力强调认知能力和语法能力,学英语的目的是培养语言能力。语言是工具,是文化载体,掌握了语言能力就具备了语言交流能力。七十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并没有否定语言能力,只是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更全面地反映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能力,毕竟语言使用是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交际能力注重语言的功能、意念,加入了社会语言学的内容。这两种理论争论了半个世纪,到现在还难决胜负。我个人认为,交际能力并没有错,它主要包含四种能力,第一种是语法能力,即对语言规则的掌握能力,第二种是语篇能力,是根据场景或者上下文理解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还是需要语法能力的(主要指句法能力)。第三种是语用能力,包含了对目的语的文化和习惯的了解和掌握。第四种能力是学习策略,即有效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更加有效率,更有科学性。交际能力除了包含这些能力之外,它对语言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我国中小学,甚至大学里面英语语言环境是欠缺的,从这四种微能力分析来判断,在中国这样的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里是很难培养交际能力的。我们没有这些基础条件,没有足够的课时,没有外语环境,短期目的是为了考试,获得文凭。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很高的能力,不适宜用作我们的外语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应该是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目标,不是越高越好,否则就是海市蜃楼。之所以培养交际能力是谬论,是因为从清朝末期,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四九年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所有有关英语教学的大纲或标准等政策指导性文件上从来没有把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一点大家可以考证。一些人理直气壮地宣扬交际能力,这就是学术腐败,像sars一样到处传染。我们都没有英语的交际能力,可能有英语交际的能力。编写大纲的专家曾说过,交际的能力指的是准交际能力,所以在大纲当中写入的是交际的能力,在“交际”和“能力”之间加了一个“的”字,其含义就不一样了。由于我们误认为交际能力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就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大家在追求一个根本达不到的目标。另外,许多人片面地认为,交际能力就是听和说,即口头表达能力,而忽略了阅读和笔头表达能力。此外,“交际”这个词的翻译本身就是错误,我们可以使用高级牛津辞典核查一下,查到最后communication也没有“交际”的含义,只是交通、交流、沟通和交往的意思。国外的华人将交际法称为“沟通法”,国内有那么多的人在学习英语,仅英语教师就有一百多万人,居然把这个单词和教法名称翻译错了,岂不可笑!英语的各项技能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因此不能说听说比读写重要,在外语教学条件下,往往读写技能使用得更多,是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把各种技能分成receptive和productive两类,读和听是receptive,是接受语言,写和说是productive,是输出性的,是语言的产出,并且是以receptive技能作为条件和基础。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输入是为了输出,但不是全部为了输出。当然还有第五项技能,即翻译,它也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地使用母语,适当地使用翻译手段,可以省时省力,便于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个神话是中国的外语教学类型是二语教学(tesl)。我国不同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家的情况,英语是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我国从来没有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官方语言。二语习得理念不适合于我国国情,我们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国家。在我国的一些大学里、硕、博研究生阶段学习到的理念都是二语习得理念,对我国的外语教育起到了误导和摧残作用。外语教学和二语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教学类型。二语教学强调有语境的情况下习得语言,不需要大量的语言训练,不需要学习语法。外语教学则强调语言形式,注重语言规律,因为没有语境就要进行操练,即强调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这两者学习方式不同,一个是acquisition,一个是learning,学习目的也有所不同。二语习得的倡导人krashen就举例说明,一个中国人是如何习得语言的。是讲这个中国人考入美国一所大学,毕业以后在美国社会成功习得英语。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中国人能考入美国大学,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水平,经过大学里几年的学习,各门课程都使用英语讲授,最后获得学位,然后在美国社会里自然习得英语,我们在国内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条件吗?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接触英语吗?如果说一所外国语学校条件比较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nests(英语为母语的教师),三分之二的教师是中国老师(non-nests),又有多少学校能达到这个条件?如何习得语言?

有人说二语习得就包括外语学习,这也是谬误。二语习得理论不会去指导外国人如何在外国学习语言,就像中国教师在中国,研究如何有效地教授中国学生掌握英语那样。国外的学者出发点是让国外的学生到他们国家,因为有英语的语言环境,是在这种条件下学习英语,代价是昂贵的学费。这样的英语学习,已开始可以称为外语教学(tefl),后来可以称为二语教学(tesl)。其实我们讲外语教学,和在美国、英国的外语教学仍然有区别,不仅文化、习俗不同,学习手段和目的也有所不同。我认为二语习得理念,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教法适合于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教材,教学辅导材料,教学法都是以二语习得、甚至是母语习得为理念的,对我们的外语教学影响极坏,让我们的教师无所适从,教英语几十年的教师反倒不知如何上英语课了。交际法也好,任务型教学也好,在国外可能好用,在中国却水土不服,把教师和学生搞得疲惫不堪。实际上交际法在国内外都连遭失败,包括对任务型教学,国内外质疑声不断,近期主要是谈论如何补救采用这些教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第三个神话,即交际法(clt)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型教学(tblt),因为它属于强交际法的一个变种,或者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极端做法。目前有人认为这是最好的英语教学法,不遗余力地引进、宣传、提倡和推广。《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倡任务型教学,我认为不妥。教育学术提倡“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用一种教学法来统领全国的外语教学。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用语言去做事,去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法起源于70年代印度的bangalore,发起人是n.s.prebhu,在87年写了一本书叫做《second language pedagogy》,大力宣扬任务型教学,但是至今并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成功的教学法。三年前在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举行的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会议代表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大家普遍认为,任务型教学只不过是一种练习形式罢了。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有任意扩大任务的趋势,比如说阅读练习非要叫做任务型阅读等。就因为中国的教师不懂就应该推广任务型教学法吗?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本身没有错,在那些有语言环境的国家里,小班上课,又是听说领先,效果比较好一些,但在我国教情、学情不同,不宜多用。交际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听说能力要过硬,最好是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师(nests)来承担,并且一定是小班教学,以听说训练为主要目的,课时比较充裕。交际法积极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师生之间多沟通、多互动,从而进行一种研讨式的语言教学,给学生布置软作业来代替大量的机械性的练习。但就交际法本身优缺点而言,这个教学法是很难改造的,无论是弱势或强势交际法。实践已经无数次地反复证明,交际法不适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

第四个神话认为,输出型教学(output-based instruction)是中国英语教学的最好教学模式。现在我国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输出型教学,就是在教学当中过分强调使用英语,过分强调用英语做事,过分强调功能。推崇输出型教学的人提倡doing to learn,using to learn,能力比知识重要。在游泳当中学会游泳,同语言学习是一个道理。我认为无论是母语教学还是二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输入型教学均优于输出型教学。现在所谓的优质课,都是以输出、表演为主,学生还没有教就会了。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因为过分的输出挤占了输入、接受、内化过程,是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需要摆花架子,过分强调使用语言。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输入为主。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也是一个外语教学国家,他们使用的教材是一个学年一本,单词量就有1330多,是以输入为主的教材,而我们要学会这么多单词,就需要三年时间,一学期一本教材一共是六本教材。俄罗斯也有基本以交际法为主的教材,叫做“二十一世纪英语”教材,全国却只有5%的学生在使用,并且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学语言,试图强交际教学,快乐教学,加上教法不当,导致少、慢、差、费,课外的辅导班办得红红火火。根据我国的语言教学现状,我坚持认为英语教学是输入型教学(input-based instruction)。

第五个神话是: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red)。照此类推,教师的地位降到了第三位,即学生第一,教具第二,教师第三。有些地方宁肯花巨资更新教学设备,也不会给教师涨工资,也不想拿钱搞教师培训。现在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我们的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成本加大。有很多新名词,例如感知、体验、探究、构建、合作、交流等充斥在课改当中,就是没有提到教师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有了教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有了学习者学习的需求,才有教师的教授,两者是不能对立起来的。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好不好?当然好,但我们要清楚只有少数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我们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或以生为本,但同时又不能削弱教师的作用。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特征之一就是学习要求记忆,重复接受和分析,需要学习者认知和思维,需要举一反三,而不是举三反一。英国外语课程标准很简单,只有三个词:知识、技能和理解(knowledge,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星沙英语。而我们有一些人提倡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用这种绕口令似的文字游戏来诡辩。教材不是圣经,但我们教师需要有一套教材作为蓝本。让学生阅读又提倡整体阅读,不教语言点,没有语言点,没有这些个体,哪里来的整体?学语音但是不要教音标,这是什么逻辑?像俄罗斯、罗马尼亚的国家的学生,要先学习一百个符号,国际音标48个,26个英文字母分大小写,加起来正好是一百个。我们先学语言,后学音标是马后炮,语音语调的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了。专家们的高谈阔论还有不要淡化语法,但是不要讲语法,不要讲规则。语法先讲也好,后讲也好,终究还是要讲的,不要总是让学生归纳,让他们先糊涂。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非要让学生费时费力,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可浪费吗?所以说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反传统、反文化的思潮。有人说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是需要构建的,构建主义是反文化的自由化思想,是一种反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是干扰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的。构建主义在西方也不是主流的思想,杜威是这一理论的鼻祖,死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阴魂不散,一些人把构建主义当成了宝贝,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危害极大。

有人认为,最新的教学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法,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比如说任务型教学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交际法差不多有一百年的历史,有人还当作最好的方法。新的东西往往是不完善的,不见得比旧的或传统的就好。世界上没有最好的universal的教学法,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法就是好的教学法。我们与国际接轨没有比尊重国情更重要,接轨也不要吸收那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法。交际法在中国就失败了三次,现在又救活了。有一位学者在国外没有找到市场,跑到香港这一弹丸之地推广交际法。香港很小,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香港推行的交际法两年前已经宣布失败,至今仍然在宣传交际法。还有一个泰斗级人物,参加了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的第一届年会,他在年会上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我在他的报告结束之后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像中国这样的大班外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适用吗?他回答说很难讲,他只关注理论方面的内容,至于操作层面他不关心,具体怎么用是教师的事情。历史上很多的失败可能在中国重演。国外的教学理念并不一定适合于中国,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法体系,不能不加分析听什么信什么,否则成本太大,损失太大。

第六个神话是在中国可以自然习得(acquired incidentally)英语。这些人认为在中国学习英语完全可以不学习规则,不学习音标,并且过分提倡归纳法(induction),不提倡演绎法(deduction)。其实在我国的课堂教学当中,对初学者来讲,多采用演绎法,说明道理,讲解规则,学习效率能更快一些。有调查显示,在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条件下,演绎法优于归纳法。学生只有在明白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的课程标准里有理解(understanding)这一要求。教师的显性教学(explicit instruction)很有必要。归纳法不是不好,只是比较浪费时间,优点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在初始阶段的教学中不宜过多地使用归纳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可以穿插、交替使用。当前的课堂教学走了弯路,费时费力,学生不明白语音和语法,有没有掌握多少词汇,自然感觉没有学习到语言,更谈不上使用了。还有人提倡不要死记硬背,这也是没有道理的。rote learning,memorize和recite都可以称作死记硬背,是学习能力(aptitude)的四大能力之一。学能包括编码能力(phonetic coding ability)、语法能力(grammatical sensitivity)、归纳学习能力(inductiv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和记忆能力(rote memorization ability),这里面的记忆能力是不能偏废的。还有人提出语法不要教了,学生会逐渐掌握的。可能一些学生会慢慢学会语法,但是很多学生要半途而废的,即应用语言学中经常讲到的“石化”现象,所以语法需要讲解,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离不开记忆、分析和理解的。

第七个神话是说,全英课堂教学(english-english classes)是优质课。首先要说明的是,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全部用英语讲课不一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学生都是中国学生,第一语言是汉语,很多复杂的内容,包括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是需要用汉语翻译的。汉语可以作为中介,可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学习外国语比较好的方法,第一是翻译,第二是重复,这也是新西兰作家marilyn lewis强调的两种有效方法。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交流和迁移。中国英语教师(non-nests: non 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s)的最大优点是懂得学生的母语和文化背景,他们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外籍教师很难具备这一优点。外语环境不是绝对重要的,但可以说非常重要,课堂教学尽量多用目的语,创造一个英语环境,是我们外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必要时可以适当地使用母语,而不是完全排斥母语。上海的英语考试当中总是有翻译的项目,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英语学习最好的方法。这是第八个神话。这个神话已经破灭。两年前某省计划建立几百所双语学校,聘请数百位外籍教师任教,到现在也没有落到实处。上海、天津等地的学校把英语扩大到一些学科中去,例如音乐、体育、历史和科学等,还从小学开始抓起,建立了不少双语学校。关于双语教学,已经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研讨会,我没有参加会议,因为我是反对双语教学的。《中国教育报》在2002年9月3日第三版中发表了对我的访谈录,题目是“双语教学要慎重”。我列举了双语教学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几大原因:1.中国是非移民国家,从英语语言教学的类型上来说,中国的英语教学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不适合进行双语教学,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是汉语,进行以英语为主要目的的双语教学,违背语言教育教学规律;2.缺少理论的支持,目前不少地方对双语教学的基本概念都还未搞清楚;3.许多学校缺乏得力的措施,如教学大纲、授课标准、有效而具体的班级组织形式等都没有;4.英汉两个语系相差很大;5.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缺乏社会和家庭的语言环境,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负迁移太多,正迁移太少;6.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双语教学要求师资水平很高,不仅要掌握语言,还要懂得其它学科的知识;7.语言教学要讲究衔接性,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教学衔接不上;8.双语教材匮乏,使双语教学缺乏进入课堂的基础;9.课时严重不足,双语教学要求教学特别是在刚开始阶段要讲得比较慢,课时不足,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双语教学有逐渐销声匿迹的趋势。很多双语学校只是为了商业利益,包括一些幼儿园,搞双语教学不是“三赢”,而是“三输”。马来西亚和美、英走得很近,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即使这样的国家也已经承认双语教学是失败的。双语教学是一项课题,任何课题在没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推广是极其不慎重的。另外,双语教学违背了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根据该法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出台任何法律来支持双语教学属于“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个神话是:全球化教材(global course books)可以在中国使用。当前在中国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外教材了,大多更改一下名称,通过合资、合作方式,邀请几个外国人把一把关,就算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很多教材是二语习得理念的产物,不能认为是好教材。有一些教材在国外的旧书摊上都很难寻觅到,拿到中国来却能大发横财,难道不需要我们反思吗?我们开发教材的主权就这样拱手让给西方吗?教材可以引进,内容不适用于我国国情,需要我们改造,使之适合于中国的教情和学情。以功能和意念为主的教材并不适用于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是应该以结构为主。去年召开的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年会上,进行了一场对语法大纲的辩论,多数专家和教师认为一定要有语法大纲。现在的教材称其为全球化(global)教材,大概有几十套,就是说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可以使用,实际上这些教材都是中级以上水平的,在我国使用不能与学生的英语实际相结合。在我国学生主要是学习英语而不是使用英语,又没有语言环境,以结构为主的教材比较适宜。现时出版的教材不仅要求精讲多练,教材变成了练习册,陷入了题海,而且宣扬多元功能,更是脱离了我国的教学实际。我们在引进教材的同时,要强调地方化(localize)和本土化,这个路程可能很漫长,但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十个神话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改错(correction)是不必要的,而且在考试中也不应该使用短文改错题型。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每天都在犯错误。错误是资源宝库,学习者是在犯错误当中不断得到修正,才能走向成功。不要以为改错就是让学生失去面子,影响流利,影响交流,二语习得也好,外语学得也好,都是要改错的。改错有很多策略,可以早改或者晚改,也可以集中改或者分别改,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大的错误不改是不行的。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时候改,如何改,改什么?大的语法错误,比如说谓语错误是一定要改的。如果是小的错误,比如冠词错误,介词错误等,并不一定马上改正。改错有几十种,如corrective recast(即implicit negative feedback)只是其中的一种。作业当中的错误有的需要细改,有的需要粗改,教师不能对错误视而不见。学生们普遍有的错误要集中地改,个别的错误个别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顾忌到学生的“面子”,错误可以不公开地改,但教师首先要分析错误,以便能做到如何改和改什么。总之,有了错误早晚是要改的。以上讲了十个神话,还有十个奇谈怪论没有讲,包括不要教语法,要自主建构(reconstruction)语法;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会听说,听说比读写更重要;外语学习中能力比知识重要;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学会;初学英语主要是培养学习兴趣;机器可以替代英语教师;只有大量做题才能提高考试成绩;选择题(multiple-choices)是标准化(standard)试题;流利(fluency)比精确(accuracy)更重要;归纳(induction)比演绎(deduction)更有效等等。这后十个相对来讲题目比较小,讲解起来比较快一些,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讲到这里,余下的种种奇谈怪论可以作为大家反思的题目。欢迎大家对前十个论点有什么疑问可以马上提出问题,英语汉语都可以,由我来现场解答,谢谢。

(以下是与会教师提出的问题,包天仁教授现场作了答复)

问:请问如何解决现行教材中的内容和农村学生的实际不同步的问题,学生在pair work和group work当中无话可说,应该如何解决?

答:现行教材应该考虑到农村学生的阅历。教材不仅要介绍国外的语言和文化,还要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国外的语言和文化,能促进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提高,基于这一点,教材编写就要考虑到中国的学情,不然教师只能没话找话,小组活动效果不佳。小组活动实际上是在输出,是需要大量的输入为基础的,学生有了语言应用能力才能活动起来。小组讨论是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不是很适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教师来解答。问:新课改强调口语,淡化语法,而在考试和竞赛中却更重视语法,怎么办呢?

答:新课改、新教材强调口语也不是错误的,因为口语和听力是两种基本技能。说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甚至比写还难。只强调说,不强调说之前的学习或者输入作为铺垫,只能增加学生的焦虑感,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尤其对于内向型学生,会了他们也不一定爱说,教师逼着他们说效果不好。对于外向型学生可能更好一些。但不可过分强调口语,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对话,课堂上只是让学生练习对话的方式不可取。作为教师要有取舍,多重视文本,text那一部分,也可以改造对话,把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或者改造成文章。在考试和竞赛当中不是重视语法,因为语法是避不开的。语法是无处不在的,任何语言活动,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训练都离不开语法。从某种程度来讲,语法能力就是语言能力。新课标中是变相地否定语法,但从来没有提出淡化语法。可以说语法不仅是淡化不了的,而且还要加强。教师对教材不满意,可以在教学当中适当增减,语法教学可以用归纳法,也可以用演绎法。

问:在中国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应该强调什么?应该做好什么?

答:在外语教学条件下的语言教学强调的就是语言本身,英国著名语言学家michael swan就说过,language teaching is teaching language.语言教学不教语言,把课堂当成活动课、思想教育课或者文化体育课就偏离了对语言本身的学习。比较好的、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法之一有词汇教学法(lexical approach),其特点是输入型的(input-based),重视语言形式(form-focused)。语言形式既有意义又有功能,什么词汇用在什么位置,这又包含了用法。词法是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句法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词汇当作零件,语言就是由多个零件组成,语法起到了一种粘合剂的作用。我们现在的教学是否定词汇教学,不学语法,不学语音,提倡整体语言学习,用那种二语习得的方式让学习者去体验,自然是事倍功半。我们要强调以形式为主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充实内容,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所收获。课标所提倡的不一定都对,因为改革不是一次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就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问:包老师刚才提到俄罗斯的教材词汇量大,我国的教材词汇量小,可是这么小的词汇量学生都记不住,该怎样让学生掌握单词?

答:这是因为我们不重视、不让学生记忆单词,不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学习外语过程中掌握最简单的单词,只是达到了最基本的文化水平。英、美学生高中毕业,也就是十八周岁的时候能掌握六万到十万单词,那也是英语词汇量一百万单词中的一小部分。而汉语有大约十万的汉字,就能包罗万象,产生了伟大的文学作品。英国的学生平均每天学会十三个单词,到中学毕业词汇量就很可观。有人认为学习英语,掌握两千词汇量就可以很好地交流。那么这两千词汇量如果真正掌握了一词多义,一词多类,还有众多的搭配方式当然有利于交流,关键是学生们只是了解了一些词汇的基本含义,很难说是掌握了这些词汇及其用法。英语单词有的是积极词汇,有的是消极词汇,词频又不同,口语和书面语也有所不同,两千单词是不够用的。俄罗斯的学生能掌握一万单词,而中国的学生就学会区区两千单词,不言而喻,交流能力是大不相同的。所以说我们提倡加强词汇学习,包括语音,拼写和用法,学习当中还应注意和语法结合起来。问:对初中生或者初学者来说,模仿是否重要?刚开始就讲解语法是不是太难了?语法会让学生丧失信心的,应如何处理?

答: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重复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人类又是高级动物,具有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语言学习还要重视认知和脑智力,因为语言的发展和思维密切相关。脑科学和语言的发展一直受到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都是与大脑和智力有关。语言又分为i-language和e-language,即内在语言和外在语言,所以除了模仿之外,语言学习还应注意思维方面的发展,掌握语言的规律,仅靠模仿是不行的。中国的小学生学习外语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母语,没有外语环境,不能二语习得,就要强调规则,强调记忆,并且应该有量化要求。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小学生到小学毕业时经过四年的学习,量化要求应不低于1500单词。语音也可以量化,小学阶段国际音标应该全部解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码能力。语法项目还是要学习的,教语法是为了以后不教语法。初学者不学习语法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一条基本原则是学习语法要和语境相结合,国外有提倡grammaring就是这个含义。我们不要认为学习语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学生学会了语言,有了成就感,会提高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解释成interest, motivation和curiosity,这些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保障手段,不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目的。问:请问现在哪一种教学法在国内比较有效,学生更容易出成绩?

答:目前适用于中国英语外语教学的教学法不是很多,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法。英语教学法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基于母语教学或二语教学的理念,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教学实际。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实验研究已经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批准文号:jjwyzd2001008),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直接管理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这一教学法自1997年开始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实验、再实验和扩大实验共9轮实验研究工作,均通过外语教育专家的鉴定,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全国师生的认可。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验证明,这一教学法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所是实施推广和实验这一教学法的专门机构,欢迎大家随时与他们联系。问:《新目标》提倡任务型教学,是否也成了神话?是不是现行教材编写上也有问题?应如何对待现行教材? 答:当前的教材基本上是以输出为主编排的,在外语教学条件下,教学还是应该以输入为主。任务型教学方式,城市里的学生都很难适应,对农村学生来说难度更大。教材编排有问题,但作为教师又不能没有教材,不可能像瑞典一些国家提倡无教材、无教室的方式教学,仅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来获得语言知识。关键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取舍,根据教学实际来改造教材。教材只是一个蓝本,不是圣经,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对现行教材要灵活运用。

问:您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后进生?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在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中,有一个“抓中间,促两头”的基本原则,一个班级大多数是中等生,包括中上等生和中上等生,抓住了中等生就等于抓住了大多数,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针对中等生培养起兴趣十分重要,但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尖子生一直成绩优秀,甚至英语说得比老师还好,不必过多关注;落后生总是有那么几个,对语言学习失去兴趣,不愿意配合老师,几乎每次考试都是不及格,但教师要牢记,这些落后生智商也很高,他们也有情感,也许在其他方面有特长,要尊重他们,不要歧视他们,只要他们来上学就会有希望。课上教师对后进生应该区别对待,在互动中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课后教师对他们可以查漏补缺,但不宜把所有后进生召集起来,集体补课,以免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对后进生要给与必要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动态的,现在是落后生,以后也可能是尖子生,不要因为少部分学生是后进生就对他们放任自流了。问:时态学习本来就是中国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在考试中占较大的分值。请问新课标考试能否淡化时态?时态项目只要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

答: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奇谈怪论。英语中的动词是学习的难点,动词运用不好就是大错误。既然是难点,在考试当中就是考点。动词可分为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不规则动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有一项统计表明,英语书面语中,不规则动词的出现频率高于规则动词,达到了52%以上。可以说几乎每一句话中都离不开动词和时态,所以说动词及其时态是必须掌握的。不掌握怎么能理解?而英语当中的不规则动词经常使用的也就是150个左右,是中学阶段必须解决的重点。各省市的中、高考试题当中都有动词填空,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当中也少不了动词一项的考查。既然时态是难点,是重点,就要让学生掌握它,运用它,而不是想淡化就淡化,那是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

以上我讲了外语教学的十个神话。还有不少神话或奇谈怪论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详细讨论,但希望大家能对这些话题进行反思。非常感谢大家提出的问题。在我的报告中和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包天仁井冈山演讲稿_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包天仁井冈山演讲稿_外语教学要从神话走向实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