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育人大讲堂演讲稿:语文课,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学科育人大讲堂演讲稿:语文课,孩子
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母庸置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作为语文老师,语文课本自然成了我教育孩子的最好脚本,而语文课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我教育孩子的最佳阵地。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应怎样育人呢?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语文课的育人,需要用心于平时,实施于课堂。始终将学生放在心上,巧妙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孩子完成由知到情、到意和行的转变。
肖琼,我教的一个学生,在她还是个幼儿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被判给了爸爸,跟奶奶一起生活。她平时很少说话,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课上从来不回答问题,课下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她的沉默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耐心地谈心,我了解了她的心理:她自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丑,没有妈妈,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所以特别自卑和封闭。这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作为她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有责任向她伸出温暖的手,不能让这个已经失去母爱的孩子,再感到孤独寂寞,不能让那颗遭受霜冻的心再冰冷下去。我要让她自信起来,让她感到班级的温暖。想到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怎么办呢?思前想后,我有了办法。
《掌声》一课主要讲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的看待自己。文中的小英和肖琼不正有共同之处吗?我何不借此课的教学教育全班学生,促进肖琼的转变呢?
于是,在学习《掌声》这课时,我有意识的让学生体验小英的情感变化,感悟“掌声”内涵,首先让学生交流: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讲故事时,小英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当学生讨论交流后,我故意来到肖琼身边说:“肖琼,请你来回答一下好吗?”听到我叫他的名字,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她,显然她有些不知所措。她抬起头看看我。我用鼓励的目光向她点点头。她怯生生地站起来小声说:“小英因自己的腿有残疾,走路的样子难看,害怕同学们嘲笑她。”“那她是怎样做的?”我接着问。“她还是在大家的注视下一摇一摆的走上讲台。”“你觉得小英勇敢吗?”“勇敢”“为什么?”“因为她最终走上了讲台。”在我的带动下,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注意到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兴奋。我趁机说:“老师也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可以战胜自己。”
接着,学生讨论交流小英走上讲台后,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那掌声表示什么?小英演讲后,同学们的掌声又表示什么?在一遍遍诵读中,学生体会到了第一次掌声是对小英勇气的赞扬和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鼓励。最后,我接着问:“自那次演讲后,小英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我决定把问题的回答权交给肖琼。我把期待和鼓励的目光投向她。她看到我后忙把头低下去,见状我大声说:“文中的小英是多么勇敢,腿有残疾,但在同学们的掌声里鼓起勇气,我希望,也相信我班的孩子会像小英一样勇敢。”说着说着,我走到她身边,再一次投去鼓励的目光。她伸了伸腰板,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胆的举起手。我笑了。更出乎意料的是,她回答完后全班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有点激动不已,我也兴奋极了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太棒了,你们也学会了鼓掌,学会了鼓励别人。相信在你们的掌声里,肖琼会勇敢起来,会正确看待自己,也相信同学们会相互尊重、鼓励、关爱别人,让我们一起朗诵课文中那最打动人心的句子: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读后,我又开展了一个小练笔,此时,如果请你给班内的一位同学写一句鼓励或最想说的话,你会给谁写?写什么?不一会儿,我欣喜、我高兴,我听到了:
肖琼,你是最棒的!
肖琼,勇敢起来吧!
肖琼,下课和我们一起玩吧!
……
此时,肖琼已经泣不成声,她站起来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全班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这节课后,肖琼真的像变了一个人,上课敢回答问题了,课下也大胆地和同学们一起玩了,更可喜的是班内互帮互助的多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同学们越来越注意团结友爱了。
此后,我更加注意语文课的教学与育人的结合。为了让孩子们成长的脚步更稳健,在学习《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教育他们要正确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教育他们要严于律己……
肖琼的变化,让我欣喜,孩子们的成长,让我激动。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为自己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骄傲,我为自己能够循循善诱地引导稚嫩的灵魂朝着阳光成长而欣慰。我为自己能够让爱与责任的师魂得以诠释而心境愉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心中充满爱,语文课就会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第二篇:学科育人大讲堂演讲稿:语文课,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学科育人大讲堂演讲稿:语文课,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母庸置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作为语文老师,语文课本自然成了我教育孩子的最好脚本,而语文课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我教育孩子的最佳阵地。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应怎样育人呢?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语文课的育人,需要用心于平时,实施于课堂。始终将学生放在心上,巧妙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孩子完成由知到情、到意和行的转变。
肖琼,我教的一个学生,在她还是个幼儿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被判给了爸爸,跟奶奶一起生活。她平时很少说话,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课上从来不回答问题,课下也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她的沉默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耐心地谈心,我了解了她的心理:她自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丑,没有妈妈,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所以特别自卑和封闭。这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作为她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有责任向她伸出温暖的手,不能让这个已经失去母爱的孩子,再感到孤独寂寞,不能让那颗遭受霜冻的心再冰冷下去。我要让她自信起来,让她感到班级的温暖。想到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怎么办呢?思前想后,我有了办法。
《掌声》一课主要讲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的看待自己。文中的小英和肖琼不正有共同之处吗?我何不借此课的教学教育全班学生,促进肖琼的转变呢?
于是,在学习《掌声》这课时,我有意识的让学生体验小英的情感变化,感悟“掌声”内涵,首先让学生交流: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讲故事时,小英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当学生讨论交流后,我故意来到肖琼身边说:“肖琼,请你来回答一下好吗?”听到我叫他的名字,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她,显然她有些不知所措。她抬起头看看我。我用鼓励的目光向她点点头。她怯生生地站起来小声说:“小英因自己的腿有残疾,走路的样子难看,害怕同学们嘲笑她。”“那她是怎样做的?”我接着问。“她还是在大家的注视下一摇一摆的走上讲台。”“你觉得小英勇敢吗?”“勇敢”“为什么?”“因为她最终走上了讲台。”在我的带动下,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注意到她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兴奋。我趁机说:“老师也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可以战胜自己。”
接着,学生讨论交流小英走上讲台后,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那掌声表示什么?小英演讲后,同学们的掌声又表示什么?在一遍遍诵读中,学生体会到了第一次掌声是对小英勇气的赞扬和鼓励。第二次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鼓励。最后,我接着问:“自那次演讲后,小英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我决定把问题的回答权交给肖琼。我把期待和鼓励的目光投向她。她看到我后忙把头低下去,见状我大声说:“文中的小英是多么勇敢,腿有残疾,但在同学们的掌声里鼓起勇气,我希望,也相信我班的孩子会像小英一样勇敢。”说着说着,我走到她身边,再一次投去鼓励的目光。她伸了伸腰板,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胆的举起手。我笑了。更出乎意料的是,她回答完后全班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有点激动不已,我也兴奋极了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太棒了,你们也学会了鼓掌,学会了鼓励别人。相信在你们的掌声里,肖琼会勇敢起来,会正确看待自己,也相信同学们会相互尊重、鼓励、关爱别人,让我们一起朗诵课文中那最打动人心的句子: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读后,我又开展了一个小练笔,此时,如果请你给班内的一位同学写一句鼓励或最想说的话,你会给谁写?写什么?不一会儿,我欣喜、我高兴,我听到了:
肖琼,你是最棒的!
肖琼,勇敢起来吧!
肖琼,下课和我们一起玩吧!
……
此时,肖琼已经泣不成声,她站起来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全班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自这节课后,肖琼真的像变了一个人,上课敢回答问题了,课下也大胆地和同学们一起玩了,更可喜的是班内互帮互助的多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同学们越来越注意团结友爱了。
此后,我更加注意语文课的教学与育人的结合。为了让孩子们成长的脚步更稳健,在学习《你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教育他们要正确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教育他们要严于律己……
肖琼的变化,让我欣喜,孩子们的成长,让我激动。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为自己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骄傲,我为自己能够循循善诱地引导稚嫩的灵魂朝着阳光成长而欣慰。我为自己能够让爱与责任的师魂得以诠释而心境愉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心中充满爱,语文课就会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第三篇:我的一堂语文课——学科育人案例
我的一堂语文课
——学科育人案例
一千多年前的伟人韩愈告诉我们,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语文教师,这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教育,即“传道”。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德育工作之重要性。作为一门走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学科,语文也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有别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它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面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初中生,他们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课文而异,因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异,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关键点,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情感体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上出语文味的的同时,营造德育氛围。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下面我以一节《梅岭三章》的公开课作为案例来简要阐述我的一些感想。
主题:如何在《梅岭三章》的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学情分析:本单元题为“敢为天下先”,在一九课《老山界》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因此,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课前布置他们查阅史料,朗读精彩片段的任务。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对于诗歌的形式有一定了解,然而《梅岭三章》旧瓶装新酒,以古诗的形式讲述革命现实、抒写革命精神,学生能否读出其中新意,是否能充分、深刻体会到人物的伟大精神境界,就需要教师加以历史、人物背景介绍和朗读引导。就初一(2)班而言,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有魏淑倩、郑盈盈、王小龙、金雨婷等学生,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并不突出,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在课堂上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片断
(一)师: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搜集整理的作品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迹介绍等资料。梁佳俊:本文选自《陈毅诗词选集》,1935年至1937年,陈毅率领部分在江西、广东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当时陈毅生病又被围,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二十多天,感到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不就,敌人的包围被粉碎了。
师:梁佳俊同学充分利用了课本上的资料,相对已经比较详细了。那么陈毅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怎么会被围困的呢?
郑盈盈:我来补充两点。首先,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部队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敌人占领中央苏区后,残酷杀戮革命干部和群众。据有的材料说,瑞金被杀达12万人。突围出来的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来到了位
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就是在这期间被围困的。其次,陈毅是四川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还是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师:非常好,郑盈盈同学查阅的资料非常详实。同学们,陈毅同志原来是经历过这么多风雨,有着这么多荣誉的伟人啊。更巧的是,他还是我们第一任市长呢。
概括性描述和情况例举:本教学片断的设计初衷就是希望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受到感化。我的学生通过阅读图书报刊、网络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了《梅岭三章》的时代背景和陈毅的生平事迹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家的资料收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是鲁迅回忆儿时的一段经历,了解鲁迅,不能不了解他的这一段历程。他从自由快乐的百草园到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批判,弃医从文后,他通过写文章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无不充满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如《春》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同学们无不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反思: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找到和学生思想的共同点,有时候更要通过教学来不断“搭建”这样的共同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断
(二)师:那么第二首就是在回首革命战争,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捷报频传!同学们,第三首诗意味更为深远,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来。
生读。
(五分钟后)师:你读到了什么?
乔乾伟:伟大的共产党员把革命当做自己家让我很感动,而且他追求自由。
师:是的。可是,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啊。是什么呢?
生:(齐答)取义成仁
师:好的,请同学们参考注释,明确该词语的含义。来,我们来一起把这首诗齐读一遍,要读出什么情感啊?
生:视死如归
(齐读)
师:你还读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不怕死。
师:陈毅同志是为了谁的自由而牺牲啊?注意“人间遍种**”这一句。
生:为大家的自由。为民族的自由。
师:那么为了这种大义而赴死,我们可以说是?
生:大义凛然,慷慨赴死。
师:好的,请大家怀着对伟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敬之情再来读一遍这首诗吧。
概括性描述和情况例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因为它是变化的、曲折的,是情感美的生成过程。要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动真情呢,就要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本课作者陈毅同志的身上,闪烁着最彻底、最动人的革命斗争精神,那就应当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伟大。这种浸润式的教学,使自然地使学生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彰显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方式是多样的。这次我采取的是小组朗读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体味、感受作者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我还会采用比较灵活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石壕吏》的教学,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旁白设计、对白设计以及动作设计。学生是很乐意参与这些较为活泼的活动的,课堂气氛也显得较为活跃。再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卖油翁”并不能简单地用“谦虚”这个词语来概括,我采用了小组读、范读和品读这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会感受到这种情感,一小部分学生甚至会用“豁达”“超然物外”等词语与之对应,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比较有效的。
反思: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充分备课,完善设计,特别是通过精彩的活动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不断地体味中感知、感悟,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相比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特别是处于21世纪的今天,更是任重而道远。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学科是聚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用好教材,关注学生特点,做好教学设计,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作者:李斌
真北中学初一年级语文教师2013年12月1日
电话:***
Email:libinju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