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净雄法师发言稿.雪阳文化.刘东升撰.
师吉祥!末学不但才疏学浅.且浮躁,逢遇年末,更是俗务缠身,以此 之心不可能为师写出什么好稿子,仅为尊师参考撷取一二已!各位 xxx(请师用词妥当
《六祖坛经》 记载, 当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惠能大师时, 要他快走, 否则命若悬丝!其经文如下: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 之信, 故传此衣以为信体, 代代相承, 法则以心传心, 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 师师密付本心, 衣为争端, 止汝勿传, 若传此衣, 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自古就有门户或宗派之争,是因为不能随 喜功德。
《宝积经》有说到不如法的修行者:“于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 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不能随喜功德,看到比自己 殊胜的人,就会生起嫉妒,嫉妒以后就会扰乱众生,批评、毁谤、诃 骂、破害等等,而宗派之间就是贡高我慢,自高自大,瞧不起其它教 派,从部派佛教,到空有之诤,实在难以融合和谐。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
有尽法界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极微尘数诸佛如来, 从初发心, 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一一劫中, 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 如是一切难行苦 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 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 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 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团结之口号,人人会喊,但付之行动,实非易事。因为人人 要别人和我团结,自己郤不肯与人团结。不团结,一盘散沙,没有力 量,怎能和平?
佛教乃世界上最无排他性之宗教。和尚和尚,和谐高尚也。佛陀组织教团, “四姓出家,同为释民”;刹帝利之王子,首陀罗之贱 民,佛陀同样看待。拜火教的大迦叶,好玄论的迦旃延,佛陀皆能摄 受为僧团中的中坚。因为佛陀容纳异己,故十大弟子各有专长,才有 千二百五十人皆能得道之美谈。“万花齐放,百鸟争鸣” ,人类真能做 到,必能成为美好人间, “容纳异己,罗致十方” ,大家有此心胸,必 能发挥团结力量。
佛教要团结!一笔怎堪两佛字!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如鸟之双翼!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
子!出家众与在家众要互相尊重!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互相包容!汉 藏之学难道不也是吗?佛教是真正唯一能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教!但是普遍的佛教仍然是自立门户,各行其道。有些自认顺应 时代潮流,大行其方便之道,而不屑于传统守旧之固步自封,大乘教 区认为上座部是自了汉,上座部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众场合,也能满 脸笑容,互相尊重包容,但骨子里,不知到了,哈哈啊哈对其他教派 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嘛, 这对全世界佛教的力量, 以及集体创作的未来 发展,实在令人担忧也!佛教有谈到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如今是处在末法 时期,邪说纷纭,奇奇怪怪的新兴宗教,不断出现,人性好奇,一旦 接就会着迷,无法回头,而这些新兴宗派教性很强,手段也很强悍, 对佛法信心不坚,正见未成者,往往被吸收进去。
想想身为三宝弟子,特别是出家众,对于真正修行或弘扬佛 法的宗派,不论是强调文化教育,或偏重社会慈善,总之都是佛教, 都应随喜功德,虽不能做到称扬赞叹、随喜功德,也不要生起嫉妒或 批评打击。“胜鬘经” 胜鬘夫人对佛陀说:“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 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凡我佛教徒,对其他宗派都能不起嫉 心,甚至“外道”....佛教必能和谐!强盛!“当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 基督教、伊斯兰教诸圣人难道不可 以作此解吗?《圣经》说:“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和谐 也是一种包容与爱心,上帝要人“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
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亦正因为此,基督教把和谐看作是做人 做圣的最高圣洁境界,古希伯来有书:“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谐,并 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同样,在伊斯兰教世界里,和 谐也是穆斯林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伊斯兰的意思就是“顺从”、“和平” ,其中就包含了和谐的思想。在《古兰经》里,穆圣要求穆斯林 善待万物,善待每个人,鼓励大家相互友好相处, “你不要互相憎恨, 互相嫉妒,不要互相图谋,互相断绝,你们都是真主的仆人,穆斯林 彼此之间都是兄弟。”穆圣教导穆斯林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强调“爱 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把和谐的理念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正确 地表述了爱国爱教的思想。
《梵网经》里面有两条。第一条, 「不作国贼」 ,这是佛法决 定不许可的,这个国主欢迎佛教了,对国家、对教徒不是有大利益了 吗?第二, 「不谤国主」 ,国家领导人纵然有过失,不可以毁谤。为什 么?他是全国人信赖的中心, 如果对于国家领导人毁谤, 引起全国人 的猜疑,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可以规劝,不可以毁谤。我们想一 下,这是不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领导人所欢迎的现象。《璎珞经》里面也有两条。这第一条, 「不漏国税」。现在多少 人想尽方法逃税,这是佛法不许可的。佛弟子不尽义务纳税,这就大 错特错了,犯戒了。你虽出家了,身子不还在这个娑婆世界,不还在 这个国家吗?纳税,是做人应尽的义务。国家靠税收,以这个收入来 建设国家。政府国库空虚, 没有钱从事许多建设的事业,人民就没福 了。所以纳税是什么?纳税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慈善事业里
面第一个,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二条, 「不犯国制」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国 语》就有“神人以和”的说法,也就是说不管是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 界,都以“和”作为天地人物万行的标准,天和地利,人和生财,家 和万事兴的思想自古就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佛从做人开始 啊!再看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也继承了和谐的理念,道教的 宗《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用中国传统中的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解释万 物生长的规律,阴阳和谐, 万物长成。用这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来思 维,则可以说明整个宇宙都是处在一体变化的过程, “挫其锐,解其 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所谓的“玄同” ,就是说要承认万 物不同的存在事实,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 尽可能找出各种事物的共同 点,使整个宇宙处在和谐的一体观之中。
《佛说决定总持经》说:“假使有人皆取众生好斗争者,和谐 别离,广令安隐。”这是佛教告诫众人,不要与那些好斗的人相争, 要与他们和谐相处,远离是非,过一种安心隐居的生活。佛陀还将和 谐的思想作为佛教戒律的辅助手段,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云:“又处中人亦具十六法,谓持戒等有慈爱心。亲往二朋,和谐诤 事,有德有能,异此,便非应。”用慈爱心来作为和谐思想的基础, 用和谐思想来处理与他人的纷争, 这也是佛教特有的思想之一。僧伽
持律,善用和谐,处理诤事者,方显出有德有能的聪明才智,也做到 了戒律的要求。正因为和谐的思想对构建整个僧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所以佛陀在行将圆寂离世前,特地立下了要 “以戒为师” 的遗训,要弟子们在他圆寂之后,当依法行事,不搞依人治世。而在这“以戒 为师”之中,和谐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隋代天台山修禅寺 智者大师在《四念处》卷第一中总结“以戒为师”四字时,专门说到: “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 “动静和谐”是 指宇宙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度统一。由兹可见,和谐既是佛 陀慈爱的表现之一,也是处事的原则之一,还是一种上升到哲学高度 的统一思想。当和谐的思想普及人间以后,整个世界也就安全和平了,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说: “王之国土,休泰和平,无为无 事,众生富乐,化及万方,近益身心,远同解脱,由王慈福仁惠所成。广说我王妙行无尽: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法由 兹始。政暴人思乱,刑疎于不行。恩威不爽时,万国常休泰。多生事 多佛,福德胜为王。悲深惠益深,亿兆同康乐。”岂不乐哉...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情况相结合 后,衍生出中华民族化的佛教,以和为贵的传统中国思想也被吸纳进 中国佛教的思想理论之中,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佛教僧伽的“六和敬” 的主张。所谓“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 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此“六和敬”是中国佛教僧团道德 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在印度佛教主张的“动静和谐”之“以戒为 师”的思想基础上,又把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思想充分吸收到佛 教僧团里面,使之变成了僧团的日常生活理念,并且弥漫在整个佛教 界里,保证了佛教慧命相续,僧伽有人的历史发展延续,也使中国佛 教有了制度上的指南。所以 “六和敬” 的思想在中国佛教中非常重要,历来受到了祖师们的重视与颂扬,其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又成为僧团的 指导思想,《释氏要览》卷下说: “常修七事:一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于师及上座。五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劝化檀越,修营三宝住处。七勤加精进,守 护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进。”在僧人日常修行 的七事,把“和谐”列为第一要事,足以说明和谐对僧团建设的重要 性,僧团也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水乳交融的特殊关系,最 终取得大家共同进步,共得解脱的最高境界。所以,和谐思想在共建 僧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特意 提到: “住山只贵众和谐,表里通明应整齐。折脚滥儿幸无恙,相凭 出手共提携。”由此可见,和谐思想是僧团的行动指南,僧人只要重 视了和谐的僧团利益,就能做到整个寺院通明整齐,全体僧人的素质 也可以得到相应提高。出家的僧人是人天师、佛教徒众的佼佼者,僧 团的和谐对整个佛教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佛教僧团不同于一般家庭,是不同种姓、不同地位的人生活在一 起的。所以佛教特别强调平等。大家来到僧团,就像很多河水注入大 海一样,大家一律平等,都姓佛祖释迦牟尼的“释”。这就消除了社 会上的弱肉强食现象。佛教的理想君王转轮圣王管理的社会,大国小 国一律平等,互不攻伐,和平相处,人民安乐,风调雨顺.和谐高尚,和尚也...以上仅为素材,有些部分特意赘述,以便师之撷取,师阅览之时 末学已汗颜....雪阳居.刘东升惭愧合十
第二篇:香港文化交流净雄法师发言稿
师吉祥!
末学不但才疏学浅.且浮躁,逢遇年末,更是俗务缠身,以此之心不可能为师写出什么好稿子,仅为尊师参考撷取一二已!
各位xxx(请师用词妥当)
《六祖坛经》记载,当五祖传衣钵给六祖惠能大师时,要他快走,否则命若悬丝!其经文如下: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自古就有门户或宗派之争,是因为不能随喜功德。
《宝积经》有说到不如法的修行者:“于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不能随喜功德,看到比自己殊胜的人,就会生起嫉妒,嫉妒以后就会扰乱众生,批评、毁谤、诃骂、破害等等,而宗派之间就是贡高我慢,自高自大,瞧不起其它教派,从部派佛教,到空有之诤,实在难以融合和谐。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团结之口号,人人会喊,但付之行动,实非易事。因为人人要别人和我团结,自己郤不肯与人团结。不团结,一盘散沙,没有力量,怎能和平?
佛教乃世界上最无排他性之宗教。和尚和尚,和谐高尚也。佛陀组织教团,“四姓出家,同为释民”;刹帝利之王子,首陀罗之贱民,佛陀同样看待。拜火教的大迦叶,好玄论的迦旃延,佛陀皆能摄受为僧团中的中坚。因为佛陀容纳异己,故十大弟子各有专长,才有千二百五十人皆能得道之美谈。“万花齐放,百鸟争鸣”,人类真能做到,必能成为美好人间,“容纳异己,罗致十方”,大家有此心胸,必能发挥团结力量。
佛教要团结!一笔怎堪两佛字!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如鸟之双翼!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出家众与在家众要互相尊重!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互相包容!汉藏之学难道不也是吗?佛教是真正唯一能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教!
但是普遍的佛教仍然是自立门户,各行其道。有些自认顺应时代潮流,大行其方便之道,而不屑于传统守旧之固步自封,大乘教区认为上座部是自了汉,上座部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众场合,也能满脸笑容,互相尊重包容,但骨子里,不知到了,哈哈啊哈对其他教派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嘛,这对全世界佛教的力量,以及集体创作的未来发展,实在令人担忧也!
佛教有谈到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如今是处在末法时期,邪说纷纭,奇奇怪怪的新兴宗教,不断出现,人性好奇,一旦接就会着迷,无法回头,而这些新兴宗派教性很强,手段也很强悍,对佛法信心不坚,正见未成者,往往被吸收进去。
想想身为三宝弟子,特别是出家众,对于真正修行或弘扬佛法的宗派,不论是强调文化教育,或偏重社会慈善,总之都是佛教,都应随喜功德,虽不能做到称扬赞叹、随喜功德,也不要生起嫉妒或批评打击。“胜鬘经”胜鬘夫人对佛陀说:“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凡我佛教徒,对其他宗派都能不起嫉心,甚至“外道”....佛教必能和谐!强盛!
“当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基督教、伊斯兰教诸圣人难道不可以作此解吗?《圣经》说:“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和谐也是一种包容与爱心,上帝要人“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亦正因为此,基督教把和谐看作是做人做圣的最高圣洁境界,古希伯来有书:“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谐,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同样,在伊斯兰教世界里,和谐也是穆斯林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伊斯兰的意思就是“顺从”、“和平”,其中就包含了和谐的思想。在《古兰经》里,穆圣要求穆斯林善待万物,善待每个人,鼓励大家相互友好相处,“你不要互相憎恨,互相嫉妒,不要互相图谋,互相断绝,你们都是真主的仆人,穆斯林彼此之间都是兄弟。”穆圣教导穆斯林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强调“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把和谐的理念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表述了爱国爱教的思想。
《梵网经》里面有两条。第一条,「不作国贼」,这是佛法决定不许可的,这个国主欢迎佛教了,对国家、对教徒不是有大利益了吗?第二,「不谤国主」,国家领导人纵然有过失,不可以毁谤。为什么?他是全国人信赖的中心,如果对于国家领导人毁谤,引起全国人的猜疑,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可以规劝,不可以毁谤。我们想一下,这是不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领导人所欢迎的现象。
《璎珞经》里面也有两条。这第一条,「不漏国税」。现在多少人想尽方法逃税,这是佛法不许可的。佛弟子不尽义务纳税,这就大错特错了,犯戒了。你虽出家了,身子不还在这个娑婆世界,不还在这个国家吗?纳税,是做人应尽的义务。国家靠税收,以这个收入来建设国家。政府国库空虚,没有钱从事许多建设的事业,人民就没福了。所以纳税是什么?纳税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慈善事业里面第一个,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二条,「不犯国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国语》就有“神人以和”的说法,也就是说不管是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都以“和”作为天地人物万行的标准,天和地利,人和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自古就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佛从做人开始啊!
再看中国传统的宗教——道教也继承了和谐的理念,道教的宗《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用中国传统中的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解释万物生长的规律,阴阳和谐,万物长成。用这种天人一体的整体观来思维,则可以说明整个宇宙都是处在一体变化的过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所谓的“玄同”,就是说要承认万物不同的存在事实,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尽可能找出各种事物的共同点,使整个宇宙处在和谐的一体观之中。
《佛说决定总持经》说:“假使有人皆取众生好斗争者,和谐别离,广令安隐。”这是佛教告诫众人,不要与那些好斗的人相争,要与他们和谐相处,远离是非,过一种安心隐居的生活。佛陀还将和谐的思想作为佛教戒律的辅助手段,《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云:“又处中人亦具十六法,谓持戒等有慈爱心。亲往二朋,和谐诤事,有德有能,异此,便非应。”用慈爱心来作为和谐思想的基础,用和谐思想来处理与他人的纷争,这也是佛教特有的思想之一。僧伽持律,善用和谐,处理诤事者,方显出有德有能的聪明才智,也做到了戒律的要求。正因为和谐的思想对构建整个僧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佛陀在行将圆寂离世前,特地立下了要“以戒为师”的遗训,要弟子们在他圆寂之后,当依法行事,不搞依人治世。而在这“以戒为师”之中,和谐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隋代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在《四念处》卷第一中总结“以戒为师”四字时,专门说到:“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动静和谐”是指宇宙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度统一。由兹可见,和谐既是佛陀慈爱的表现之一,也是处事的原则之一,还是一种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统一思想。当和谐的思想普及人间以后,整个世界也就安全和平了,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说:“王之国土,休泰和平,无为无事,众生富乐,化及万方,近益身心,远同解脱,由王慈福仁惠所成。广说我王妙行无尽: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法由兹始。政暴人思乱,刑疎于不行。恩威不爽时,万国常休泰。多生事多佛,福德胜为王。悲深惠益深,亿兆同康乐。”岂不乐哉...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情况相结合后,衍生出中华民族化的佛教,以和为贵的传统中国思想也被吸纳进中国佛教的思想理论之中,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佛教僧伽的“六和敬”的主张。所谓“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此“六和敬”是中国佛教僧团道德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在印度佛教主张的“动静和谐”之“以戒为师”的思想基础上,又把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思想充分吸收到佛教僧团里面,使之变成了僧团的日常生活理念,并且弥漫在整个佛教界里,保证了佛教慧命相续,僧伽有人的历史发展延续,也使中国佛教有了制度上的指南。所以“六和敬”的思想在中国佛教中非常重要,历来受到了祖师们的重视与颂扬,其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又成为僧团的指导思想,《释氏要览》卷下说:“常修七事:一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于师及上座。五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劝化檀越,修营三宝住处。七勤加精进,守护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进。”在僧人日常修行的七事,把“和谐”列为第一要事,足以说明和谐对僧团建设的重要性,僧团也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水乳交融的特殊关系,最终取得大家共同进步,共得解脱的最高境界。所以,和谐思想在共建僧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八特意提到:“住山只贵众和谐,表里通明应整齐。折脚滥儿幸无恙,相凭出手共提携。”由此可见,和谐思想是僧团的行动指南,僧人只要重视了和谐的僧团利益,就能做到整个寺院通明整齐,全体僧人的素质也可以得到相应提高。出家的僧人是人天师、佛教徒众的佼佼者,僧团的和谐对整个佛教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佛教僧团不同于一般家庭,是不同种姓、不同地位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所以佛教特别强调平等。大家来到僧团,就像很多河水注入大海一样,大家一律平等,都姓佛祖释迦牟尼的“释”。这就消除了社会上的弱肉强食现象。佛教的理想君王转轮圣王管理的社会,大国小国一律平等,互不攻伐,和平相处,人民安乐,风调雨顺.和谐高尚,和尚也...以上仅为素材,有些部分特意赘述,以便师之撷取,师阅览之时末学已汗颜....雪阳居.刘东生惭愧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