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庭教育观——孩子你慢慢来演讲稿
孩子,你慢慢来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父母都迫切的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能“快人一步”,每到周末各种特长班,补习班,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而著名作家龙应台写了一本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应该保持耐心,学会等待,所以,我也想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这里所说的“慢”,绝不仅是时间上的快慢,在我看来,它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积淀。
花开须有时。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就像万物皆有时,生有时,长有时,开花有时,结果亦有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太过心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于他们个性特点成长的环境,给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种可能。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静待生命的绽放。所以说,慢,是一种必经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足够的时间才能骄傲地盛开。父母应该保持耐心。
厚积才能薄发。当今社会,由于网络的发达,碎片化,浅层化阅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孩子的学习中。我们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不让孩子去阅读经典的名著,认为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孩子们买大量的作文书,但这种长时间的“碎片化,浅层化阅读”会造成孩子缺乏思考,把“知道”当成“懂得”,甚至会慢慢演变为自欺欺人,所以说,慢,是一种积淀,我们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让孩子系统地,深入地阅读,认真的思考,给孩子时间,让他们慢慢地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父母应该学会等待。
当我们的孩子经历了成长的过程,有了丰厚的积淀,孩子离优秀还会远吗?所有这的一切只需要我们的父母保持耐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绽放的那天。
人生就是一场旅途,终点是注定的,唯有沿途的风景是最值得我们欣赏和留恋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好好地,慢慢地去欣赏这人生的风景,感受这世界的美好,告诉他们:“孩子,你慢慢来”。
第二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样一段满含爱意的文字,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关切,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包容,让我们这些教育孩子们的师者心生出许多的汗颜。
《孩子,你慢慢来》看到这本由文汇出版社发行的龙应台十年纪念版图书时,就被封面吸引了。黑色的封面上,母子亲切互动,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吸引人。不觉站立沉思:我们在日常有给予过孩子们慢慢来的机会么?如果我们曾经给过,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一直有充分的慢慢来的机会呢?
我的孩子在3岁上幼儿园时,老师上课教小朋友们写“1”,并规定在放学回家后用田字格规规矩矩的写一页,这项任务可让刚上幼儿园一月余的孩子头疼极了。她在书写的时候情绪激动,极度排斥,吵闹不止,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在我的一番鼓励之下,孩子很憋屈的写了一行,然后就死活不写了,把笔扔下,揉着手,唠叨着:“要累死我啊!手都疼了。”想想看,孩子稚嫩的小手发育尚且不全,笨拙的拿着铅笔,要写下满满一张的小棍“1”,是多么的不易啊!我们家长、老师,不经常在做这样的事么?要求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文字;在孩子计算时,又提出计算准确、迅速的要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孩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一切的时候,我们成年人又何尝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思考过呢?记得当时我又生气,又不舍得,就那么纵容孩子随意了。
可如今,孩子已经上学了,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赶紧写作业,且写得规规矩矩,漂漂亮亮,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回想起来,很庆幸当初纵容了孩子,给了孩子一次不写一页小棍一的机会,让她没有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卢勤老师著有一本题为《长大不容易》的书,我们很容易发现,越是在孩子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极为体谅孩子的,不管是让孩子慢慢来,还是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容易,她们都给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自由成长。有人会说,孩子自由成长怎么能行?就像小树,园艺师总是要对树木进行修剪的啊。是的,辅助手段是要有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是辅助,而非强制或者粗暴简单的解决。
在学校,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不写作业的孩子。我们教师通常会怎么做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简单的批评一通,敦促孩子们补上。效果如何呢?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效果甚微。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非是开始作业量大,孩子们写不完;亦或者是作业难度大,孩子们不会写。这种状况持续
几次,如果都遇到老师不纠原因的批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不完成作业的习惯。我想,如果我们在最初遇到有孩子不完成作业,就能跟孩子还好沟通,给他们申诉的机会,了解原因,耐心的帮助他们,分层次布置作业,那么我们不完成作业,学习差的孩子是不是会减少很多啊!
慢慢读着龙应台的这本书,心生出许多的温暖,让我们多多的包容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未来的路长长的,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师者与孩子们一起慢慢地走„„
第三篇:《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亲,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母亲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了本书后我意识到到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小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跟我们成年人不太一样。在教育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就不能只从我们的主观愿望出发,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小孩子与生俱来,对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会问一些奇怪或让你惊奇的问题。比如昨天在做完一篇有关近视眼镜与老花眼睛的文章后,一个学生跑来问我,为什么我不用戴近视眼镜或老花眼镜呢。但要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并不简单,这涉及到许多科学知识,以她现在的年纪也并不能理解。但她已经开始深层次思考问题了,这一点很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质疑能力。最后,我感悟到老师要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谈话,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虽已
认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只能慢慢努力,朝这个方向靠近。
第四篇:孩子你慢慢来 教师读书演讲稿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风华正茂,情溢涪江,我是茂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长长的路,慢慢地走》。
作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着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原来也可以款款深情。它不同于小说,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不同于诗歌,没有朗朗上口的韵脚。但孩提的童真,却跃然纸上。一个个故事,诱出深藏在心底的记忆。
慢慢地行走,沿途依旧有别样的风光
李政涛教授曾经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但当我们面对孩子们慢吞吞或是停滞不前时,总免不了提醒他们加快脚步,或是用言语呵斥,以期待他们能成长得更快些。但心灵的顿悟,情感的熏陶,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孩童般与安德烈对话的妈妈。一个不厌其烦纠正儿子发音的妈妈,一个可以无限放大孩子优点的妈妈,一个充满赞许,饱含母爱的妈妈。相比于政客的龙应台,俨然有不一样的色彩。慢慢地行走,慢慢地走近孩子的心灵,你也许会发现,窗外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彩。
慢慢地等待,静静地倾听时钟的滴答。
我们在潜意识里期许班里的孩子如何听话,期盼他们快些长大,每个孩子都变得那般优秀,企盼他们乖巧听话,不招惹任何麻烦。但却忘记了,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学会包含,学会陪伴,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等待精灵进步的点滴,等待初开的欣喜,等待绽放的芬芳。温柔的坚持,悉心的呵护,让生命恢复它美丽的面目。
慢慢地回味,涂抹孩子七彩的童年。
三尺讲台,充盈着孩子七彩的梦。园艺之巅,绽放孩子童真的心。
教育,一门多样的艺术,教育,一种从容地等待。孩子的世界,也需慢慢理解,慢慢观看,慢慢陪伴,慢慢等待„„
长长的路啊,蜿蜒在前方,欣赏沿途的风景,等待花开的芬芳,我,与你同在,我,与你慢慢地行走!
正如《孩子,你慢慢来》的卷首语中这样写到: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凉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的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第五篇:《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读完了《孩子你慢慢来》我在主人公华安的童年里看到这些:他把长长的东西都吆做龙;想让自己变成好孩子嫁给白马王子;听妈妈每天晚上读《水浒传》《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放学回家之后去工地捡了一块木头,或却皮带回家;和弗瑞第一起分享从超市里偷来的巧克力;还有和弟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寻找幼稚园》这一篇,在这篇当中我一看到了台湾幼稚园不同于外国幼稚园的地方。台湾的幼稚园到处都是正正方方的门,在这些门里面一排排黑压压的小脑袋,在哪里摇动,他们每天上三节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在上课时还不能出去上厕所和喝水,上的课全是令人惊奇的,比如认字课,美术课,音乐课,算术课,英语课,等等,完全就是小学生的课程表。而小主人公华在德国的幼稚园里根本有这些教室布置的教课内容。得过幼稚园所谓的教室非常像起居室,一个角落里叠着厚厚的海绵垫,哪里可以任意聊天和翻滚。还有造和木和剪纸的地方。两个国家所有的幼稚园的教室布置不同,连上课的方式也不同。在德国的幼稚园里,随便你做什么事情,如果你想去搭积木,而老师今天要讲《安徒生童话》那些也没有关系,可以随便你。
我觉得,台湾幼稚园的教室布置和教学页需要改一改了。如果这是一个小学,我无话可说,可这是一个幼稚园啊,我们小学生杰克也只有四十分钟,这些幼稚园的小朋友怎么受得了四十五分钟的考验呢?再说,他们这么小的时候让他们自由一些,毕竟他们还什么都不懂。我小时候的幼儿园和台湾幼稚园几乎一样,“排坐坐”改成了“组组坐”,“分果果”改成了“发本本”。
寻找幼稚园,寻找我们快乐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