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讲稿

时间:2019-05-14 20:3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讲稿》。

第一篇:毛概讲稿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相同点 性质相同 作用相同 职能相同 历史使命相同

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4.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制度

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由居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第二篇:毛概讲稿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重要理念和基础制度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

三个必须:

1、必须坚持低水平的思路。

a、这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2、必须坚持“广覆盖’的思路。

a、是社会保险基本原理—大数法则的要求。

3、必须坚持“多层次”的思路。

在开展社会保险即基本保险的同时,还要举办好企业补充保险、商业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项事业,这样既能体现公平又能体现效率,既能把国家和用人单位过重的负担降下来,又可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多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

②几个你不得不知道的重要理念

关键点一: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项紧迫任务:

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a、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国家立法为基本前提,并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同时,有无完善的法律规范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

2、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保障体系的建设。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就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相对落后,无法适应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做法:

因此,我们要力争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未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从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一、要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上有很大的突破,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城镇给类职工,使全体劳动者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险

第二、要在社会保险基本筹措渠道上有很大突破,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二是开征新的税种,三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部分收益划归于社会保障。

第三、要在社会化管理和法制建设上有很大突破,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就是要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保合一”,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保险“四位一体”。

关键点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其保障水平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国家和单位的负担能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不坚持这一原则,就无法保证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充分的活力和竞争力,也不可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2、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我国仍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没有效率优先就不可能使我国经济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有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决定了必须兼顾公平,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

3、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实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是注重国际经验,认真总结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保险福利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目的是为调动多方积极性,提高职工本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感、参与感。

4、基本制度统一、具体实施办法因地制宜原则。

5、政事分开的原则。

6、城乡有别原则。(可强调有别于扩大城乡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长期存在,鉴于现阶段城乡之间生产力水平、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差别很大,城乡之间在保障形式、标准等反面要有所区别。

关键词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重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的社会保障改革起步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在一些城市实施养老和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此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主要开展了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扶贫运动。

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2003年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构阶段。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围绕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而展开,在立法的指导思想方面,遵循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三阶段是2004年至今的社会保障全面深化阶段。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要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的较为全面的保障体系。

③、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五项基本的保险项目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事业等项目构成。

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方面。养老保险制度。现行制度的基本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医疗保险制度。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补充医疗保障体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发挥着核心作用。

失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问题、帮助弱势群体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措施。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自然灾害救助等制度构成。

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2003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6年1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社会福利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事业随着经济的增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优抚安置制度

2004年8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二、在我国国情下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失业保障等为例,简单阐述改革历程和现状)

①失业保障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目前失业情况已成为中国政府改革政策的一个决定性考虑因素,高估或低估失业率,都可能引致政策失当。(用来渲染气氛)

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始终以登记失业率作为官方统计口径,这实际上指的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这一失业率按照官方的估算,大约控制在3%~3.5%之间,即失业人数大约为550万~600万人左右。而众多学者在研究失业问题时实际上往往还有另外三种口径:其一,是在政府发布的失业率上加上企业下岗职工,即再加上650万人左右;其二,是在第二种口径的基础上再加上现有企业的冗员,目前各方面对企业冗员的估计在1500万~3000万人左右;其三,是再加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即每年3000万人左右。正因此,当国家统计局公布失业率为3%左右时,部分国内学者对失业率的估计却高达28%。(国家对失业人口的统计存在很大的避重就轻问题)

进入90年代,中国的失业下岗问题日益严重,城镇失业人口(不包括农村失业人口)逐年增加。(大量数据省略,如觉得有必要可到名为“第一次讨论”的文档里获取)(下岗失业问题严峻,失业下岗人群权利亟待保障)

下岗职工可以有三种选择:(1)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每月领取生活费,由中心代缴养老保险费,(2)继续留在企业,不进再就业中心,企业停发工资,但负责交社会保险费,企业需要时可恢复上班;(3)脱离企业,保留劳动关系,自谋职业,企业不支付工资和福利。而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政府提供的培训名额往往只能利用小部分。其主要原因是:(1)职工不愿离开原单位;(2)有的职工下岗后采取隐性就业方式,没有时间培训,也不愿通过培训而走向显性就业。(上级的保障意识与工人的自我意识不太吻合)②从企业责任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特点与运行中的基本问题:

重新就业的下岗职工往往也仍不脱离原单位,采取“隐性就业”方式,一方面到社会上从事有酬工作,另一方面又保留原单位的劳动关系。

③ 研究者认为隐性就业有明显的负面作用。

(1)使下岗人员统计数字被夸大;(2)使扶持下岗人员的资源使用不公正;(3)隐性就业人员的劳动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4)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有人认为隐性就业暂时也有积极作用,但权衡之下仍是弊大于利。

④就业形势分析及相应的失业治理对策取向:

治理一:经研究预测,中国劳动力总供给近10年内会从7.1358亿增加到7.8193亿,出现峰值,此后会缓慢下降,因此,问题矛盾将得到缓解。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政策近期应是解决体制矛盾,将城镇隐性失业显性化,中、长期将是解决结构矛盾,发展第三产业。如果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如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可增加9000万人就业岗位。失业压力的主要思路是进行结构调整。

治理二:近期要解决体制矛盾,有的学者提出还应加强针对下岗人员的保障。要落实再就业基金,规定各级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失业保险基金的责任。基金的用途除了发放生活费和开展培训和信息服务外,也可用于开展信贷,以促进下岗职工自谋职业。

治理三:在失业保障的力度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们对失业提供的保障还过小,制度承受力不够。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低,不规范,资金来源尚未制度化。失业保险的承受力也不够。因此提出加强失业保障,提高失业保险金收入,加强各级财政的投入,提高失业保险金统筹层次,强化地区调剂。

治理四:关于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多年前国内就曾有人提出,由于中国存在严峻的人口压力,不能搞常规性失业保险。而到底如何搞好失业保险,国内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观点A:有的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制度的效率不高,企业、行业之间的失业风险不同,贡献相同,企业缺乏积极性。

观点B:有的学者建议中国不要搞失业保险,只搞失业救助,因为从保障失业者生活角度看,不一定要采取保险制度,即使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观点C;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则强调,社会保险的功能主要是定位于市场经济中的就业风险,而不是为无业者提供生活保障。从长远看,就业压力主要来自非正规部门,包括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失业保险如果把非正规部门排除在外,就可以减小压力。在正规部门建立失业保险,有利于劳动者分担风险。

观点D:有的学者强调失业者与其他贫困者不同,香港没有失业保险,雇员失业得到少量的遣散费,保障不够,最终有许多人要依靠贫困救助生活。为防止失业者沦入贫困,有必要建立失业保险这道防线。

观点E:有的学者则认为可以将失业保险与失业救助结合起来,因为失业保险提供的保障力度还不够,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困难群体单亲家庭的失业者、年龄较大的失业者以及健康欠佳者,对此应开展调查,探索建立专项救助制度,以弥补社会保险之不足。(可适当表明观点倾向)

三、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

①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异,在保障的政策取向、制度设计、具体标准及实施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具有不同的特色。然而,由社会保障的性质及特点,特别是其共同规律的作用所决定,不同的国家虽然实施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仍然存在着许多相类似的地方。依据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享受条件、保障水平、基金来源、管理机构等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种典型的实施模式。

1.“传统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坚持“选择性”的保障原则,即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适用不同的保障标准,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社会保障的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缴费相联系,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瑞典、挪威等西北欧国家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坚持“普遍性”的保障原则,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社会保障的范围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给付的待遇标准是统一的。

3.“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国家都曾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坚持“国家统包”的保障原则,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和用人单位负担,职工个人不必缴纳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范围包括了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事务由国家统一设立的保险组织经办,职工参加管理。4.“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实行“个人账户积累”的原则,社会保障费由劳资双方按法定比例交纳,以职工个人名义存入个人账户,在职工退休或有其他生活需要时,将该费用连本带息发给职工个人。

以上各种类型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对各个不同的国家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它们都有其利弊得失。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层次较低的国家保障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主要靠近第三类,即“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具体的制度条款在此不再赘述。

③中国的社会保障目前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和人们对城乡保障体制的巨大差异的诟病,接下来我们主要从这方面入手,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现状进行一般概述。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模式及其变迁以来的制度路径不同。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依赖于城市工业制度,它随着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的演变而变迁,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劳动保险制度国家责任性企业保障制度企业责任性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最初的劳动保险制度即“企业+社会”保障模式,随后财政部规定企业不再缴纳劳动保险费,劳动保险制度成为完全的企业保险制度。但由于企业并非自负盈亏,其利润上交国家,同时,亏损也由国家补偿,企业并没有经济负担,所以,这一时期的企业保障实质是一种国家责任性保障。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国家责任性保险动摇,逐渐建立了社会主导的保险模式。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依赖于农村土地制度及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变革而变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家庭保障+政府、社区扶助集体保障+国家救助家庭保障+国家救助家庭保障+社会保障试点家庭保障+国家救济。可以看出,农村的家庭保障主导模式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它仍然植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管理体制的差别

保障制度模式的不同带来了管理体制的差别。城市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由早期的工会管理演变到企业管理,再由企业管理演变到劳动、卫生、人事、民政等部门的多头管理,发展日渐成熟,并走上了规范化。而与此相比,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并未改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划归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而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仍由民政部门管理,合作医疗还是由地方政府部门委托卫生部门管理。

3、保障水平的巨大差异

社会保障水平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社会保障范围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量的总称。社会保障范围通常用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来反映,社会保障项目越多,社会保障范围就越广,社会保障水平就愈高。社会保障基金的量是指社会能够集中到的用于各种保障项目给付的资金的规模,一般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它的值越大,社会保障水平就越高。

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层次低、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实施,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差;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这种情况下,国家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能维护农村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极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影响了资源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中国的二次元格局下,成长保障差别勾搭,城乡劳动者的境遇很不平等。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将本应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广大农民却无缘享受,其结果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④国外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世界其他各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大多起步比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日渐成熟,并能适应其社会的发展,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层次较低的国家保障体制,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经验启示值得中国借鉴和吸收。这里我们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保证经济的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为保证和改善中国现阶段的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经济是应当始终贯彻的。

2、完善法律法规。和经济发展类似,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应当作为解决社会众多问题的首选。

3、认清中国的二次元国情,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织保证。⑤中美的比较:(选讲)

(一)中美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存在差异。

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前苏联作为模仿对象,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但受到传统和历史问题的影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强的利益刚性,导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矛盾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渐进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很多功能,导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借鉴,这样让市场经济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补足,并且促使社会安全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因为建立的基础不同,所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趋于完善,并且社会保障水平在不断提升。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不同。

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体现。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重要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关注的焦点。根据马克思主义来看,其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的主要内容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两种生产必须要保持比例的协调,而为了让社会的再生产得到有效保障,就必须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来确保劳动者的正常工作。

由于美国的社会观念与我国的社会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其对经济的重视相对较高,并且在一开始并没有完全采用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好吃懒做的消极态度,并且让个人的努力不能得到体现。但是在美国遭受空前经济危机的时候,其逐渐改变了这样的观点,并且逐渐建立起社会就业保障,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建立起十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不同。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并且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我国建国初期,社会发展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并且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二元结构的布局形态。而国家在制定相应正常的过程中,会以城乡的不同和单位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制度方案。这样就形成了我国覆盖面较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际运行以低工资、高福利和高就业为基础。而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项政策得到不断地调整,而社会中各种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所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范围逐渐扩展,并且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方向是不断提升保障的水平,并且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而从一定角度上来看,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两党斗争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利益团体的影响。这样就让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各方利益均衡的环境中不断趋于完善,最终形成社会各界都能接受的综合性制度体系,实现了社会制度的稳定发展。

(四)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导向不同。

我国建国初期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国防和工业为主,其在很大程度上将社会的稳定作为核心。而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发展速度得到很大提升。为了使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能够顺利开展,不仅要让社会保障体制完成对经济的调节,而且要让经济发展的速度得到有效保障。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对公民的基本生活进行保障,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经济的发展不会受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导向是维持社会公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时反映其经济建设的要求,并且能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调控。同时,美国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私人保险和商业保险的鼓励力度较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投入,从而让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因此,根据美国的社会保障实际情况,其主要是以市场和效率为导向。

(五)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备性不同。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结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对应的法律,所以社会化和制度化是其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和经济建设挂钩,并且以时事政策作为其发展的基础,这样就导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并且不能有效拓展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导致社会保障机构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承担很大的压力。但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的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从而逐渐向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⑥结语

中美两国因经济体制的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由于美国的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领先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所以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上相对成功。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这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促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前瞻性展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展望

①中央的蓝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 ,“十三五”时期要建立更 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新发展观的直接体现 ,而且为今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定位 ,必将引领新时期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仅仅要注重覆盖面的扩张、基金规模的扩大等外延式发展 ,而且要把提高社会保障制度 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作为首要任务。

②着力建设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一)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

目前,个人账户在实践中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解 决 ,比如个人账户的定位问题、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个人账户 的管理问题、个人账户的规模问题、个人账 户的计发方式问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参保人员的利益。未来需要理性认识个人账户的意义与定 位 ,继 续 改 革 完 善 个 人 账 户 制 度。在 不 影 响 制 度 公平性 的 前 提 下 ,可 以 适 度 调 整 个 人 账 户 的 规 模 ,完 善 个 人账户计发方式 ,根据人均预期寿命调整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增强个人账户积累的灵活性 ,健全多缴多得 机制;调动个人缴费的积极性,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性、效率性与可持续性。

(二)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 国统筹 ,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

未来急需进一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 次 ,尤其是要尽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 国统筹的 目标 ,宜早不宜迟。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全 国统筹 ,需要 “全 国 一 盘 棋 ”,增 强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互 助 共 济 性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统 筹 考 虑 基 础 养 老 金 的 筹 资、给 付、管理与监督行为。职工基础养老金 的全国统筹 ,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 的养老保险筹资机制 ,建立和完善基 本养老保 险预算。规范养老保险收支行为 ,统一基本养老保险费基、费率与征收行为。统一基础养老金的 支出行为,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负担差异。

(三)加强和改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

加强养老保险基金 的科学管理与投资 ,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 增值 ,是未来养老保 险制度 改革 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 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基金投资机构 , 并 实 现 适 度、有 序 竞 争 ,降 低 投 资 成 本 ,提 高 投 资 收 益;严 格 规范 养 老 保 险 基 金 投 资 机 构 的 准 人 门 槛 ,尝 试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最低 收益担保机制。

(四)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基本养老金领取激励约束机制

(五)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建立高龄老年人口基本服务照料制度

③医疗保险深化改革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一)整合城 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 ,逐步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二)改进基本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深化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全面实施城乡居 民大病保险制度,发展多元医疗保障体系(四)深化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医疗保险管理经办能力

④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制度反贫困的兜底功能

(一)做好生存型社会救助。统筹推进发展型社会救助

(二)统筹推进资金救助、实物救助与服务救助 ,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综合扶持作用

(三)统筹考虑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生活救助与就业开发。实现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扶贫开发政 策的有机衔接

(四)探索社会救助制度 区域统筹发展体制 ,发挥多元社会救助主体脱贫兜底作用(五)发挥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不同社会救助主体的兜底作用

第三篇:毛概课题讲稿

课题:中国崛起与大国国民应具备的素养

一 个 国 家 要 实 现 现 代 化,屹 立 在 世 界 民 族 之 林,不 仅 要 靠 经 济 发 展,生 活 改 善,而 且 要 靠 民 主 法 治、精 神 文 明、国 民 素 质 和 道 德 力 量。---------温 家 宝 总 理

课题背景:

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正在以不同于世界历史上诸多西方列强崛起的模式,以和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中,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都在快速增长,而且在全世界瞩目下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中国正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崛起。有西方战略家甚至认为: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

但是,一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根本上在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实力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思想和行为等“软实力”。而我们恰恰在软实力方面尚有较多欠缺。就在我们不断树立强大的中国国际形象的时候,却也因为一些中国公民的素质问题,一系列与大国形象不相符合的不和谐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这个问题对崛起中的中国的国际声誉有着莫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着力加以解决。

名词解释:

中华崛起

中华崛起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做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国民素养

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了很多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为什么说“国民素质”至关重要?

加速器: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稳压器: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市场稳定,社会和谐。

净化器: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如和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方法一:加强公民教育】

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方法二:领导人洁身自好】

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新闻舆论在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方法三:强化新闻媒体作用】

一是导向。就是要引导和告诉人们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宣传我们党和国家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宣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宣传在提高国民素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典型和重大成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抓素质教育,比素质提高,学文明先进,创文明一流的强大舆论氛围。二是监督。就是运用新闻媒体广泛性,多样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及时地揭露和鞭挞社会上的消极现象和不良现象,从而达到弘扬正气,遏制邪气的目的。可以说,新闻舆论的这种监督功能是任何其他形式的监督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诚实守信是廉洁从政,建设廉洁文化的前提。

【方法四:讲诚信,守廉洁】

廉洁文化以崇尚廉洁、追求廉洁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廉洁的总体认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荡涤腐败文化,对于加强廉政建设,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具有重要作用。孔子说:“信者,人之根,国之本也。”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是个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处事之道。经济转轨时期,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失信行为,而政府诚信缺失成为失信的直接诱因,因为失信,才出现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信用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第四篇:毛概课程讲稿

讲 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导 入】

从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实际,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导致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失败。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党,只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有实事求是看问题、办事情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后胜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认识,它又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发展到现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二个字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个内容。【新授】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

(1)1929 年 6 月 14 日,毛泽东在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

(2)1930 年 5 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3)1937 年 7、8 月间撰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1938 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

(5)1941 年 5 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标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

(6)中共七大把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提问:为什么是重新确立?

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是形成、发展、丰富,这里为什么多了一个重新确立? 我们知道,中共七大,已经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党的领导工作不同程度地背离了这条路线,导致了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在经历了成功的经验是失败的教训之后,着手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首先是邓小平在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新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提问:“两个凡是”指的是什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恢复了在“文化革命时期”一度中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提,把原来的实事求是四个字,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大字

1980 年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作了概括。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针对当时思想僵化的现状,邓小平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并阐明了解放思想的含义以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1)邓小平:首先,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再次,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2)江泽民:首先,2000 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并把它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使原本包含在实事求是中的创新思想更加明确。

其次,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新的表述,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首先,2004年1月,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其次,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1)内涵: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国实际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要求:首先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其次,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以偏概全。再次,要发展地看问题,绝不能静止僵化地看问题。最后,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

2.理论联系实际。(途径和方法)

(1)内涵: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

(2)要求:首先,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其次,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再次,重视理论的创新。

3、实事求是。(实质和核心)

(1)内涵: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通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统一。

(2)要求: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其次,必须与时俱进。再次,必须求真务实。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内涵:就是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有实践到理论,有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完成。(2)要求: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 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邓小平指出: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路线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次转移,恰如其分的说明了这一点。2.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邓小平反复强调,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在他看来,我们党之所以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就是因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必须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入手。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从“文化大革命”中摆脱出来,其中关键是要使人们从“两个凡是”等“左”的僵化和半僵化的思想状态下摆脱出来。由于受个人崇拜和“左”的思想影响,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形式上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实际上违背了实事求是3 的思想路线。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组织上的清理整顿,经济上的调整巩固都不可能进行。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从而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重新确立起来,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正是以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我们党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清了历史是非,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3.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关系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的根本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创造力是党永远保持活力的根本因素。思想僵化,就要亡党亡国。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导入】

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太阳拓东四时运转,万物更新,太阳就是创新的动力,生命的象征。而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人民,心中托起一轮理论创新的太阳。(案例:东方之光)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述的内容。

一、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成果:(1)毛泽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2)邓小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江泽民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的要求: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其次,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后记】

第五篇:大连工业大学 毛概 授课讲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二十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当代中国的外交原则

3、关于和谐世界的主张

教学难点:

1、时代主题的转换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时数:2学时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实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也指出,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澳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的主张和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

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曾教条化地固守了“战争与革命”的观念,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了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和中苏对抗等事件后,我们一度过分强调战争的危险和世界革命的临近,认为美苏两霸争斗孕育着世界大战的危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基于对国际局势的这种判断,我们在决策上制定了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打完了再建设的方针,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积极备战;在国际上则片面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支援世界革命”。尽管当时采取这样的外交政策,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在外交上也有过成功的一面,但从总体上讲,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丧失了许多发展的良机。

2、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考察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概括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内容,从而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在20世纪80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就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邓小平提出,对于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在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

世界的多样性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极格局。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上千个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世界不可能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信仰、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发展模式和一种社会制度来主导和统治,决定了世界的发展应是多样的。世界的多极化而不是单极化恰恰符合世界多样性的客观规律。

由于两极格局终结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没有爆发战争,除苏联解体外,其他力量之间的对比没有发生急剧变化,这就决定了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通过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绘制政治地图来实现。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与其他主要国际力量相比仍占有较大优势,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使“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与斗争日益激烈。多极格局实现有赖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变化与发展,多极格局最终形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逐渐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更有力的投资场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一个客观过程,世界各国不管愿意与否,都被深深卷入了这一过程。

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三:第一,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进人新时代,突出表现为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和跨国公司实力不断增强;第二,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除了极个别国家外,都在实行市场经济,尽管各国运用市场手段和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尽相同,一个大市场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大大加强;第三,世界各国还面临着诸多的共同的全球问题,如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贫富悬殊、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恶性疾病蔓延。吸毒贩毒泛滥成灾、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单靠某个国家难以解决,有赖于众多国家和国际合作才能求得解决,并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双刃剑”,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不同的,对经济发达国家而言面临的机遇往往大于挑战,对经济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挑战大于机遇。经济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抵制全球化是行不通、抵制不住的,而盲目追随全球化也会带来严重后果。经济全球化既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像某些西方大国要求的那样,过快地实行贸易、金融自由化,那些欠发达国家不仅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反而会受到更严重的掠夺。为此,就必须对之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制定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从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中获得发展自己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态度直接参与来适应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第二、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的发展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从建国初到70年代,面临着巩固独立、谋求发展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同旧中国丧权辱国外交一刀两断,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清除它们在华的特权和影响,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再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和“一边倒”(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阵营一边)三大方针;1954年,同印度、缅甸共同确立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60年代初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要求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即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70年代的“三个世界” 划分的理论(企图主宰世界的美国和苏联、在反帝反殖斗争中日益崛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及处在两者之间的一批发达国家),建立“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一条线”是指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到美国都在这条线上;“一大片”是指这条线周围的所有的国家,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挑战,为我国赢得了安定的国际环境)。

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理论及其实践,新中国团结了最大多数,反对了最危险的敌人,捍卫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并不断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至197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为122个。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对我国外交战略和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完整地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中包括:改变了关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提法,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作出了中国不参加任何集团,不同任何大国结盟的决策。调整了过去曾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主张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8天后邓小平访美,开始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同时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于1989年5月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至198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达131个。邓小平还提出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还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施加极大压力的险恶形势下,邓小平提出了32字方针,这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方针,其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当时对中国来说,主要是“韬光养晦”,即在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低潮,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改变计谋,卧薪尝胆,隐居待时。同时我们也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正是我们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战略,使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3、江泽民、胡锦涛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1)、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风云突变,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执行邓小平提出的的战略策略方针,在重大外交行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根据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原则,实现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并同原苏联各共和国和东欧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无理制裁。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野蛮行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睦邻友好更加巩固。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各大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涉台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党中央还适时提出“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更加活跃。中国的综合国力由此大为加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国际环境大为改善。到2003年底共有165个国家与我国建交。

在这种形势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重申“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政治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经济保障是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正确途经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2)、胡锦涛的“和平发展道路”战略: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道路,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六大以后科学总结和继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精辟分析和把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重大战略机遇,针对国际舆论中此起彼伏的“中国崛起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而郑重提出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和确立,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一个深刻揭示,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方针相统一的一个鲜明体现。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不谋私利,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看作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则。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放在首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中国根据国际环境的新结构,把自己的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准则,同时也尊重他国的利益,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处理国际事务。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在历史上都有着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掠夺欺凌的共同遭遇,在当前又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维护主权的共同任务。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就必须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共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我们要继续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探索平等互利合作的新途径。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邓小平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对于国家间关系,“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而在国家利益中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主权是国家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有机结合的整体。要安全上不受外来侵犯。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 同时,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发展中要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邓小平始终强调,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并且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因此,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的发展,证明了邓小平判断的准确性。从1991年到2003年,美国的海外用兵达到了40余次,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期间美国海外出兵次数的总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打着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打了一场以强权和武力输出其政治价值观的“为价值观而战”的残酷战争。事实证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才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邓小平指出:“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无论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程度,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的主权,别人无权干涉。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联合国。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化,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

第三,树立新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2、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从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出发,作为现阶段努力目标的和谐世界,应是在承认世界多样性并存在各种复杂、深刻矛盾的前提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稳定,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使各种冲突能得到控制,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持久和平得到维护的世界;是能够正确处理南北矛盾,逐步缩小贫国与富国差距,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同富裕方向发展的世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就是这个和谐世界的标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不仅是对我国的对外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目标,也是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大倡议。这是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之后,我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复习思考题: 简答: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的基本点是什么?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论述:

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下载毛概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连工业大学 毛概 授课讲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十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

    毛概

    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作者:孙树清 年级:建筑工学院10土木本二学号:10115003222 摘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

    毛概

    当代大学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分......

    毛概。

    一、 选择题 1、 毛泽东思想活动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毛概

    湖南大学2010级本科生“概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和实施要求,我校已在2010级本科生中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时间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

    毛概★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

    毛概

    国民党在它第一次联合共产党的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虽然允许给与劳动人民以许多的利益,但在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