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奥林匹克精神学案 苏教版必修4
《奥林匹克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
2、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3、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演讲稿的格式
演讲稿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构成。
⑴标题。演讲稿的标题无固定格式,一般有四种类型。①提示主题型,如《人应该有奉献精神》。②提示内容型,如《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班会上的讲话》 ③提出问题型,如《当代中学生应具备什么素质》 ④思考问题型,如《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⑵称呼。第二行顶格写称呼加冒号,根据受听对象和演讲内容需要决定称呼。常用“同志们:”或“朋友们:”等,也可以加定语渲染气氛,如“年轻的朋友们:”等。
⑶正文。正文由开头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①开头语。开头语的任务吸引听众、引出下文。有六种形式:a.由背景和问候语、感谢语开始; b.概括演讲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 c.从演讲题目谈起; d.从演讲缘由引起;
e.从另件事引入正题;f.用发人深思的问题开头。②主体。主体即中心内容。一般有三种类型: a.记叙性演讲稿。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生活画面描述行文; b.议论性演讲稿。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依据,用逻辑方式行为,用观点说服观众; c.抒情性演讲稿。用热烈抒情性语言表明观点,以情感人,说服听众,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物。③结语。是演讲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常用总结全文,加深印象;提出希望,给人鼓舞;表示决心,誓言结束;照应题目等方法在激动人心的结语中结束全文。演讲稿的特点 ⑴针对性。
演讲稿的内容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表达方式也因人而易,十分注意效果。⑵鼓动性。
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说服效果。⑶有声性。演讲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变为有声语言。要好说、好听、好懂、好记,写得琅琅上口,讲得悦耳动听,通俗易懂,明白如画,幽默风趣。
<基础知识夯实>
1、字音
崩溃(kuì)纯 粹(cuì)阐(chǒn)述 萦(yíng)绕 绚(xuîn)丽
歧(qí)途 束缚(fù)严峻(jùn)黄褐(hè)色 沉甸甸(diōn)
2.词语解释
萦绕:萦回。崇尚:尊重,推崇。
肤浅:常识浅,理解不深。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预习反馈】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小贴士部分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
【合作探究】(小组分工,协作探讨,积极展示):
一、所有小组推选出四位同学,分别以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有关段落1-2、3、4-
5、6-7。
二、演讲目的就是说服听众。本文是如何增强说服力的,请总结几点经验?(提示:可结合演讲词中的关键词、句子、画面感、情感 进行讨论)
预设:
1、顾拜旦对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背景、目前任务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所以能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加以表述;
2、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所以能够用形象化的优美的语言加以详细阐述。“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行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何等情景呢?”“我觉得又一次目睹她由含苞而怒放”“即将破晓的黎明是暴风雨过后的那种黎明”“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等语句,形象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人称,我,我们,你们,面对面的真情告白。
4、呼告,排比。
5、真诚的语气,绅士的风度,对奥林匹克的热情。
6、抑扬顿挫的语气、充满激情的语调、和肢体语言。
7、独特的奥运情结,乐观的展望。
8、更重要的是演讲的话题——奥林匹克精神——牵动着听众的心。(此点如学生答不能注意到,将以补充的形式出现)
三、《奥林匹克精神》是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80多年前对现代奥运精神的展望,是一篇旨在表达见解的演讲。请就文本分析:文中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提示:
1、如果只有少数人关心它的话,我们的事业将一事无成 但今天则不然,需要怀有共同兴趣的大众。
2、虽然奥林匹克精神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利,甚至也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机会„„但是,奥林匹克精神将依然为人类所需要)
预设:顾拜旦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镇静和自信的品德,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
四、延伸拓展
奥运百年 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了哪些更丰富的内涵? 预设:参与、竞争、团结、公正、友谊、奋斗等。
五、深入探究
豁然开朗的前景证明,一个崭新的重要角色正等待着她。奥运扮演着怎样“一个崭新的重要角色”? 预设:
1、在过去几千年里,正是这一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
2、面对一个需要整顿的全新世界,人类必须吸收古代留传下来的全部力量构筑未来。奥林匹克精神是这种力量之一。
3、但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
4、奥运五环的涵义 :包容,共赢。
【当堂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逝世
1937年9月2日,皮埃尔•德•顾拜旦逝世。这位个子矮小、蓄着八字胡的贵族后裔,将他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奥林匹克事业,是当之无愧的“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1863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顾拜旦青年时代正是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战败了,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应该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但是,顾拜旦的主张在保守的教育界无法实施,就在他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从北欧国家和英国吹来了一股复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风,在这些国家,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知识分子,模仿古代奥运会的形式,组织了一些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运动会或体育联欢节。1875—1881年,德国考古工作者成功地挖掘了奥林匹亚遗址,这项考古成就轰动欧美,为复兴奥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顾拜旦决定改变方向,从复兴奥运入手,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1894年6月16日,首次“国际体育教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顾拜旦起草了开幕词,致词说:“体育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种必需品。在友好的竞技中使各民族更加接近,这就是奥林匹克竞赛。我们将在何时、何地举办我们时代的奥运会呢?”古塞尔的发言一结束,大厅里就奏响《阿波罗颂》,曲子是两年前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废墟上发现的,神殿的墙上刻有《阿波罗颂》的音符。
开幕词是个试探气球,值得庆幸的是,它没有遭到反对。6月23日是大会闭幕日,顾拜旦为之顽强奋斗多年、几经挫折的理想终于实现了——来自欧美13个国家的79名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复兴古代奥运会,每隔4年举办一次奥运会。大会还选出了由15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人德米特留斯•维凯拉斯任主席,顾拜旦担任秘书长。大会结束时,顾拜旦作了题目为《世界青年人的典礼》的演讲,他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输出我们的跑步的、击剑的运动员吧,我相信这就是未来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平事业将因此增加一个新的、更强有力支柱”。1894年6月23日,这一天作为国际奥委会的诞生日和奥运复兴日载入史册。
巴黎大会后,顾拜旦为筹备首届现代奥运会而奔走。雅典获得主办权后,因财政困难无法开展筹备工作。顾拜旦赶赴雅典,说服国王乔治一世采取紧急财政措施支持奥运,同时在全国开展捐款活动。希腊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
首届奥运会后,顾拜旦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初期的奥运会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这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他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自主性和中立性。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青年运动与和平运动。
顾拜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五环旗是他设计的,运动员誓言是他起草的;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自由超越的领域”„„法国一位神学院院长为本校体育协会写下了“更快、更高、更强”的题辞,顾拜旦极其欣赏这句话,经他传播,这句题辞深入人心,成为奥运格言,而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陷于停顿,国际奥委会从巴黎迁往洛桑。战后,顾拜旦卖掉巴黎的旧宅,定居洛桑。这时,顾拜旦在经济上陷入困境。他继承的财产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黄金),这笔钱财,一半无偿地用于奥林匹克事业,另一半在战争中被交易所吞噬。顾拜旦靠着友人的资助才在洛桑定居下来。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同时规定,不再把这个称号授给顾拜旦之后的任何人。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一战后,奥林匹克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顾拜旦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在日内瓦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顾拜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人世,顾拜旦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移葬到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国际奥委会所属的“奥林匹克学院”里,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顾拜旦纪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顾拜旦的那颗永远追求的心,充满博爱的心,而今在那里安详休眠。
1.根据上下文,说出成语“如日中天”在文中的含义。
2.“史学家们认为,顾拜旦引退的意义,是一个“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高尚举动””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
3.你认为顾拜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8.(1)略(2)顾拜旦引退时,奥林匹克已走向成熟,几十年的奋斗有了回报,他的声誉如日中天,而他却在事业成功之时退出奥运舞台,从绚丽归于平淡,专心著书立说。
(3)永远追求 充满博爱 适时抓住机会,不断创造机会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的课后练习
第二篇: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 不自由,毋宁死学案 苏教版必修4
不自由,毋宁死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学会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效果。
2、学生能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演讲的能力,并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自身较好的心理素质与控场能力,展现自我个性与风度和大方的仪态。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相关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与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重要基础夯实> 字音
沉湎(miǎn)缅怀(miǎn)
缄口(jiān)桎梏(zhìgù)
束缚(fù)镣铐(liàokào)
锻造(duàn)
毋宁(wú)缥缈(piāo)
迄今(qì)
陷阱(xiàn)同胞(bāo)
【预习反馈】: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部分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
【合作探究】(小组分工,协作探讨,积极展示):
1、请同学上台谈谈本文的主要观点,请说出理由? 答案:主要观点:不要战争!
主要理由:①战争的残酷,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
②我们的力量与对方相比实在太弱小。
③放弃战争,继续和解计划,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2、演讲稿的基本结构,可分为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请结合本文详细谈谈?
答案:(1)、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3、这次演讲的场合,演讲的对象,演讲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案: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4、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技巧。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效果。这篇演讲稿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举两个以上的例子分析一下?
答案:排比: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强调形势的紧迫。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句,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设问和反问: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到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不自由,毋宁死!——连用了六个反问句和设问句,层层推进,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演讲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由于排比、重复、反问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这篇演说词咄咄逼人,气势酣畅。操练指导:演讲时应注意语气、语调的训练,同时在语气、语调的训练中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建议大家在相应的情境中用另一只手加上一个手势动作,把观点句的语气再强化一下,不断调整手势,反复实践三次,揣摩怎样使手势的表现效果达到最佳。针对手势的不到位,进行指导:
①动作是语言的延伸和补充,该出手时再伸出手,不能过早。但也不能过晚,否则动作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阻碍语言的表达。
②手势是为加强语言效果而设计的,所以手势要集中。一般是以自己的心脏为中心,以前臂长左右为半径,表示决心或否定性的就向里收,号召性的可以向外扬,手指并拢稍向内曲,也可以握拳。在表达特殊或强烈感情时可以动作幅度大一些。
③动作是为语言服务的,所以不能过多,也不要过于花哨。否则就喧宾夺主,也显得做作,要追求自然、恰当。
④请每位同学自己试着练习,体会手势在演讲的作用。
(此环节是针对学生演讲具体情况,进行语气语调和手势这些演讲技巧的指导。既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对同一内容的语气语调和手势的不同处理带来了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这些因素对于演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技巧为演讲服务。)
【当堂检测】:
1、让各个小组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先组内展示,进而全班范围内展示,集体感受一下演讲的魅力。
2.《不自由,毋宁死》作者是
,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
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
B.铸造
(2)这些战争
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
B.布置
(3)我们的要求被人家
A.置之度外
B.置之不理
(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
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 .沉溺 B.沉迷
(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
,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 干预
B.干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4-5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呀,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4.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文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5.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答案:2.帕特里克·亨利
具有宣传、鼓动、教育、欣赏
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3.A A B B A 4.其中“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是设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四个是反问句,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主张拖鞋、幻想和平的人的苟且偷生的愤慨之情,突出了作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的情感。
5.首先,针对性很强,亨利再次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文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枷锁”“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肯定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再次,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的课后练习
第三篇: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苏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导学案: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十八岁和其他
《十八岁和其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
2.文题解析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慨。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
【预习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迷惘(wă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沉湎(miăn):沉溺。
溺(nì)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抹煞(mǒshā):一概不计,完全勾销。怪癖(pĭ):古怪的癖好。摭(zhí)拾:拾,捡。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3.活动体验
(1)你喜欢东东的父亲么?为什么?
(内心充溢着朴素而真挚的父爱; 能理解并尊重自己儿子;没有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以书信的方式,以朋友交谈的形式,让人产生亲切感。尊重理解,平等对话。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2)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建议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小组交流。
(3)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大组派代表发交流)
(4)尝试换位思考:假设你是父母,将如何面对孩子与你的“代沟”以及他的逆反心理。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37%,另有63%的父母会采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视情况而定”、“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
【当堂检测】
事例探讨:17岁的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的学生,他的母亲要求他每次考试成绩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徐力感到压力很大,重压之下不禁觉得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了,同时母亲提出的要求他也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放学回家吃过中饭后,他的母亲对他又是一阵说教,他感到忍无可忍,便拿了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
请你根据从文中得到的启示,分析以上事例,对徐力说几句话。
参考:引出懂得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的话题:
第四篇: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出生于翠亨村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2、黄花岗起义简介:
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革命党人决定相机在广州起义。起义前夜由于的消息泄露,广州城内风声鹤唳,形势十分严峻,黄兴临时决定于4月27日发动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在满清专制统治下的广州,响起了革命军举义的枪声,黄兴等一百多个志士,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当时的两广总督衙门发起进攻,史称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双方展开激战。由于种种原因,四路人马中有三路未能按时策应,起义军势孤力单、众寡悬殊,革命党人牺牲甚多,起义惨遭失败。黄花岗之役死难烈士共100多人,事后收殓烈士遗体72具。
3、关于书序: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
4、课内知识
(1)注音
艰难险巇
Xī
一抔土
póu
坚毅不挠
nâo
湮没
yān
踬踣者屡
ZhÌ
bô
墓碣
jié
吾党菁华
jīng
编纂
zuàn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é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zhuàn
怒涛排壑
hè
贼氛方炽
zhì
民国肇造
zhào
杌陧之象
Wù niè
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xù
(2)通假字:
菁——精;唱——倡;已——矣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踬踣者屡
踬踣,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吾党菁华
菁华,精华,指最优秀的中坚分子。
然是役也
是,代词,这。
则斯役之价值
斯,代词,这。
直可惊天地
直,简直。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寿,年岁长久。
顾自民国肇造
顾,但是。肇,开始。
变乱纷乘
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虽,即使。
滋可通已
滋,更加。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丐,索求。
贼氛方炽
炽,旺盛。
杌陧之象
杌陧,不安,困厄。这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视清季有加
视,比。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倘,倘使,倘若。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继述,继承。述,遵循,依照。
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徒,只,仅仅。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勖,勉励。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注明用法及词义: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惊,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传(zhuàn),名词作动词,为„„作传。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光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
造
满清末造
(时代)
顾自民国肇造
(建立)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代词,它)
草木为之含悲
(代词,代指“烈士壮烈牺牲”)
之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的)
则斯役之价值
(的)
始有墓碣之建修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凭着)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凭着)
以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拿)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因为)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用)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把)
草木为之含悲
(因为,介词)
为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
(表示被动)
予为斯序
(作,动词)
说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一、导入课文
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合作探究】
一、文章研习
1、研习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中作者 “痛”什么?(用文中具体语句回答)
②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作者却要强调它与成功的“武昌之役”是“并寿”的呢?(在原文中找出你的理由)这当中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
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入了抒情。
第一段:赞颂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申述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对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作者的情感由沉痛走向了高昂。(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
2、研习第二段
(1)本段作者笔锋转换,以“顾”字为始,又由上文的高昂转入了悲痛。作者悲痛的原因是什么?
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
(2)“七年” “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两个时间短语,对表达作者情感有何意义?
“七年”“十年”两个时间概念,表明给烈士修墓、编纂事略的时间跨度之长。作者连用两个时间短语,意味着时间之漫长,也表明修墓编史进程之缓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迹有的虽有记载而不详尽,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更有甚者,有的连姓名也无法知道!与上一段评说黄花岗之役“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形成对照,强烈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3)用“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作类比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了对有些烈士的史料不足的情况的痛惜。
第二段: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3、研习第三段
①
这段中,作者 在“痛” 什么?
写“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怎样对得起牺牲之先烈?
②
这段是从 “痛逝者”到“勖国人”非常突出的过渡,文中哪些内容直接表达了号召大家为民主革命事业奋斗的目的?
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义。之后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正反说理,论述透彻,具有极强的号召力量。
第三段:激励人们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事略》传世而不朽。(第三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第四段:总括写作目的
课堂小结:在这篇序文中作者哀悼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烈士们,热情赞颂了他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勉励革命党人和全国同胞继承先烈的遗
志,共同奋斗,达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的。并提醒民国建立以来,一些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同志尚须努力。
二、写作特色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语言也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第一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第三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总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为血肉,以“勖国人”之理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2、这篇书序用语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如“末造”、“贼氛”、“清季”,蔑视之意显然;
“菁华”、“碧血”、“浩气”,表彰之情可掬。
3、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琅琅上口。
4、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也使这篇序显得更有文采。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1、解释下列词语
(1)丐
(2)贼
(3)杌陧
(4)勖
(5)徒
(6)诚
2、请指出句式特点
(1)时予主以讨贼督师桂林
(2)余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3、翻译句子
(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译文: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既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大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
4、请给此语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1)
(2)
(3)
(4)
(二)1、(1)索求(2)指北洋军阀(3)(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4)勉励(5)空、白白地(6)确实、实在
2、(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2)省略句,定语后置句(3)判断句
3、(1)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
(2)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广大,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耻啊!
(3)我写这篇序文,是为了痛掉死去的先烈,并且用它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4、(1)第一层,开头第一句,略述邹君求序的事。
(2)第二层:第二句,较详尽地写了在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
(3)第三层:第三句,正反说理,先从正面阐明发扬先烈牺牲精神的重要,再从后面指出空发感慨的无济于事。
(4)第四层:第四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一“痛”
一“勖”,寄情无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作业布置】
1、完成印发的配套练习。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注:(1)林觉民:字意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陈意映:林觉民的妻子,她通晓文墨,思想解放,是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3)此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给妻子写的遗书。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但是)
B.抑汝能之乎(还是,表选择)C.吾爱汝至(到)
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终于)
1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这就是我敢干脆(为人民)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B.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译文: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来替你打算的惟恐不够周到。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译文: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D.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译文: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
13、以下六句话,全都用来说明作者“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的一组是()①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③与使我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④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⑤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⑥汝幸而得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A.②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B.文章第二段,是全信的核心,烈士尽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C.第三段,用“汝忆否”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D.第四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道理。
15、翻译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
(2)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译文:
四、1、C(至,极)
2、B(所以:用来„„的)
3、A(①③⑤抒发“吾至爱汝”的感情)
4、C(“三件”改为“一件”)
5、(1)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2)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第五篇:2017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doc[范文模版]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案 苏
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文章高超的论辩艺术。
【课前预习】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的)【合作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答案:“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
“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在?
答案: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5、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答案:《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当堂检测】
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言行的()体散文集,由()记载。
2、()、()、()、()合称为“四书”。
3、()是记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印发的配套练习
【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9)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